一、以更好的服务迎接沙棘事业的美好明天——祝贺《沙棘》杂志创刊15周年(论文文献综述)
姚科敏[1](2020)在《习近平科技观研究》文中提出研究习近平科技观,对于进一步丰富、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研究,为实现新时代科技融合发展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提供理论指导,实现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目标,正确处理中国科技发展的现实问题,为世界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运用文献研究法、分析综合法、系统研究法,在界定习近平科技观含义的基础上,探讨和论述了习近平科技观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形成历程与基本特征、主要内容,研究和阐述了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界定和探讨习近平科技观的含义、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是研究习近平科技观的一项奠基工作。习近平科技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当代科学技术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科技创新观、科技体制改革观、科技战略观、科技人才观、科技伦理观、科技全球治理观等方面。从思想渊源看,习近平科技观既吸取了中国古代科技思想的精华,又吸收了西方古今科技思想中有益的成分,做到了中西结合、古今贯通,因而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思想渊源。从理论基础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技思想、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思想,为习近平科技观提供了科学而又坚实的理论基础。习近平科技观形成于科技的日新月异和知识的持续积累大大推动了全球财富的增长、颠覆性科技的创新发展和应用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范式、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更加复杂严峻、科技的双刃剑作用愈加凸显的国际背景下,形成于中国科技事业迅速崛起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短板的国内背景下。习近平科技观的形成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萌芽阶段(1969年—1982年)、初步形成阶段(1982年—1993年)、形成轮廓阶段(1993年—2012年)和丰富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习近平科技观具有创新性、人民性、时代性、前瞻性、开放性、保障性等基本特征。习近平科技观的主要内容包括:科技创新观、科技体制改革观、科技战略观、科技人才观、科技伦理观和科技全球治理观。其中,科技创新观是核心,科技体制改革观是动力,科技战略观是统领,科技人才观是关键,科技伦理观是保障,科技全球治理观是条件,上述六个方面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的逻辑整体。习近平科技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其理论价值在于:习近平科技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新境界,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理论的新飞跃,书写了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的新篇章,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视角。其现实意义在于:习近平科技观是引领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行动指南,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遵循,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巨大动力,为世界科技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卢茂君[2](2008)在《井上靖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探究》文中认为被日本评论家誉为“置座于文坛顶峰的大师”井上靖(19071991),是日本现代着名小说家、评论家和诗人。他还是日本战后最早从事中国历史题材创作的作家。本文针对井上靖文学在中国文坛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拟对井上靖中国题材历史小说的创作进行全面、深入而系统的研究。笔者以第一手研究资料为论述依据,结合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系统深入地剖析井上靖中国题材历史小说的创作来源、创作手法以及理论依据。运用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及文化研究等比较文学学科的诸种研究方法,解读井上靖文学中所蕴涵的中国文化思想内涵。同时,凭借比较文学学科的多维视域,以井上靖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研究为切入点,观照他在美学、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以及文学史等诸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山仑[3](2003)在《以更好的服务迎接沙棘事业的美好明天——祝贺《沙棘》杂志创刊15周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以更好的服务迎接沙棘事业的美好明天——祝贺《沙棘》杂志创刊15周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更好的服务迎接沙棘事业的美好明天——祝贺《沙棘》杂志创刊15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科技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之处 |
第2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 |
2.1 习近平科技观的概念界定 |
2.1.1 科技的含义 |
2.1.2 科技观的含义 |
2.1.3 习近平科技观的含义 |
2.2 习近平科技观的思想渊源 |
2.2.1 中国古代科技思想 |
2.2.2 西方古今科技思想 |
2.3 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基础 |
2.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技思想 |
2.3.2 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思想 |
第3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形成历程与基本特征 |
3.1 习近平科技观的形成历程 |
3.1.1 萌芽阶段(1969 年-1982 年) |
3.1.2 初步形成阶段(1982 年-1993 年) |
3.1.3 形成轮廓阶段(1993 年-2012 年) |
3.1.4 丰富发展阶段(2012 年至今) |
3.2 习近平科技观的基本特征 |
3.2.1 创新性 |
3.2.2 人民性 |
3.2.3 时代性 |
3.2.4 前瞻性 |
3.2.5 开放性 |
3.2.6 保障性 |
第4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主要内容 |
4.1 科技创新观 |
4.1.1 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
4.1.2 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
4.1.3 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 |
4.2 科技体制改革观 |
4.2.1 推进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
4.2.2 深化基础科学研究体制改革 |
4.2.3 完善科技奖励制度 |
4.2.4 健全科技人才评价制度 |
4.3 科技战略观 |
4.3.1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
4.3.2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4.3.3 优先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
4.4 科技人才观 |
4.4.1 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 |
4.4.2 完善有效的引才用才机制 |
4.4.3 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 |
4.5 科技伦理观 |
4.5.1 使科技成果更充分地惠及人民群众 |
4.5.2 以绿色科技促进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 |
4.5.3 为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
4.6 科技全球治理观 |
4.6.1 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 |
4.6.2 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
4.6.3 发挥科技创新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作用 |
第5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
5.1 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价值 |
5.1.1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新境界 |
5.1.2 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理论的新飞跃 |
5.1.3 书写了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
5.1.4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视角 |
5.2 习近平科技观的现实意义 |
5.2.1 引领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 |
5.2.2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行动指南 |
5.2.3 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遵循 |
5.2.4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巨大动力 |
5.2.5 为世界科技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井上靖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绪论 |
第一节 井上靖文学研究的学术意义 |
第二节 井上靖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 |
一、中国学界的译介情况 |
二、中国学界的研究状况 |
第三节 井上靖文学在世界各国的传播与影响 |
第四节 本研究的宗旨与理路 |
第一章 井上靖文学的视角意蕴 |
第一节 “白色河床”——井上靖文学的创作原点 |
一、文学萌芽 |
二、文学放浪 |
三、文学的原型与演绎 |
第二节“诗与小说:酵母与释义”——井上靖文学的创作空间 |
一、诗作——文学的出发点 |
二、新闻记者时代——文学的酝酿期 |
三、现代小说——文学的发展期 |
四、历史小说——文学的全盛期 |
五、社会活动——文学的实践期 |
第三节 传承与接受——井上靖文学的创作动因 |
一、日本传统文化的传承 |
二、中国古典文学的接受与重构 |
第二章 诗与史的融合——井上靖中国题材历史小说的文本建构 |
第一节 井上靖中国题材历史小说的创作手法 |
一、日本文坛中国题材历史小说的创作根源 |
二、日本文坛历史小说创作手法的演变 |
三、《天平之甍》——由文本阐释创作 |
第二节 “西域情结”与中国题材历史小说 |
一、从“西域情结”到小说创作 |
二、《敦煌》、《楼兰》——“西域情结”的核心 |
三、中国题材历史小说的创作分期 |
第三节 井上靖中国题材历史小说的文化内涵 |
第三章 “历史”之于井上靖——草原史诗的另一种抒写——解读《苍狼》 |
第一节 创作渊源 |
一、成吉思汗与源义经 |
二、《成吉思汗实录》 |
三、出身之谜 |
第二节 “狼原理”的论争 |
一、井上靖笔下的《苍狼》 |
第四章 虚往实归——井上靖晚年的孔子之道 |
第一节 井上靖的《孔子》 |
一、《孔子》的小说化 |
二、《孔子》的取材 |
三、《孔子》中的孔子形象 |
第二节 井上靖的“孔子”之道 |
一、“天命”与抗争 |
二、“仁”与“礼” |
三、“逝者如斯夫” |
结语 |
附录 |
1、井上靖访华活动表 |
2、井上靖作家及作品获奖情况 |
3、井上靖小说在中国的译介 |
4、国内发表的井上靖文学研究的期刊文章 |
5、井上靖作品在世界各国的译介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后记 |
四、以更好的服务迎接沙棘事业的美好明天——祝贺《沙棘》杂志创刊15周年(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科技观研究[D]. 姚科敏.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2]井上靖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探究[D]. 卢茂君. 吉林大学, 2008(11)
- [3]以更好的服务迎接沙棘事业的美好明天——祝贺《沙棘》杂志创刊15周年[J]. 山仑. 沙棘, 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