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余胃息肉32例临床、内镜及病理分析

残余胃息肉32例临床、内镜及病理分析

一、32例残胃息肉临床、内镜及病理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珊珊[1](2021)在《良性胃息肉临床病理特点及检出率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2015-2019年我院良性胃息肉临床病理特点与检出率变化,有助于提高对良性胃息肉的认识,指导良性胃息肉的诊疗,对早期胃癌的发现、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行胃镜检查诊断为胃息肉,同时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良性胃息肉5164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内镜表现、病理类型分布、HP感染情况、黏膜背景、上皮内瘤变、肠上皮化生等情况,并统计2015-2019年历年胃镜下检出良性胃息肉的患者例数及当年行胃镜检查的患者总例数,计算年检出率,总结良性胃息肉临床病理特点及检出率变化。结果:2015-2019年我院良性胃息肉检出率分别为:10.90%、12.15%、12.38%、14.06%、14.08%,检出率范围在10.90%-14.08%之间。5164例良性胃息肉患者,男性1507例(29.18%)、女性3657例(70.82%),男女比例为=1:2.43,年龄在14~89岁之间,其中平均年龄(51.7±11.1)岁,良性胃息肉高发年龄范围在40-59岁之间。2859例单发良性胃息肉,占比(55.31%),2305例多发良性胃息肉,占比(44.64%),部位主要以胃体、胃底多见,直径大小通常<=0.5cm,形态上以山田I、II型常见。我院2015-2019年良性胃息肉总数呈逐年递增趋势,良性胃息肉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胃底腺息肉(FGP)(83.89%),其次是增生性息肉(GHP)(11.87%)、炎性息肉(IP)(2.09%)、腺瘤性息肉(GAP)(0.08%)。胃底腺息肉的检出率从2015年(70.50%)上升至2019年(87.94%),大致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增生性息肉的检出率从2015年(24.54%)下降至2019年(5.93%),呈逐年下降趋势。病理类型不同的良性胃息肉患者,其性别分布无显着差异(χ2=2.878,P=0.237)。病理类型不相同的良性胃息肉患者,其年龄分布无显着差异(χ2=9.345,P=0.314)。单发的、不同病理类型的良性胃息肉患者,其胃内分布情况有统计学意义(χ2=1000.231,P=0.000)。炎性息肉H.pylori感染阳性率高于增生性息肉和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H.pylori感染阳性率高于胃底腺息肉。FGP、GHP、IP三种不同病理类型的良性胃息肉患者H.pylori感染阳性率存在显着差异(χ2=221.784,P=0.000)。80%以上的良性胃息肉患者内镜下可观察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其中IP合并慢性萎缩性胃炎背景黏膜较FGP和GHP常见;FGP与GHP可与反流性食管炎同时存在;消化性溃疡在三种常见良性胃息肉中均可观察到。FGP、IP、GHP上皮内瘤变发生率依次为0.97%、5.56%、1.79%,三组间上皮内瘤变发生率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χ2=21.580,P=0.000)。FGP、GHP、IP肠上皮化生发生率依次为2.31%、7.01%、7.41%,三组间肠上皮化生发生率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χ2=48.463,P=0.000)。结论:1.2015-2019年我院良性胃息肉检出率范围在10.90%-14.08%之间。2.良性胃息肉女性多于男性,高发年龄范围在40-59岁之间,单发为主,胃体、胃底是好发部位,直径大小通常<=0.5cm,形态上以山田I、II型常见。3.良性胃息肉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胃底腺息肉,其次是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4.H.pylori感染阳性率: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

刘爽[2](2021)在《Cronkhite-Canada综合征的临床和相关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Cronkhite-Canada 综合征(Cronkhite-Canada syndrome,CCS)是一种以消化道多发息肉及外胚层改变为主要特征的罕见疾病。CCS的发病机制不明,自身免疫因素和黏膜屏障改变可能参与其中。本病治疗与监测策略方面尚未达成共识,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药物选择。本研究拟依托北京协和医院CCS患者队列,总结其基线特征,随访其生存状态、疾病控制及内镜下转归情况,通过转录组测序探究CCS患者结肠黏膜表达谱改变情况。研究方法:收集本中心CCS病例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内镜及组织病理学结果。通过电话随访或面访收集患者的治疗反应和生存结局,更新生存期数据并探索预后影响因素。通过乳酸/细菌内毒素/二胺氧化酶联检试剂盒对CCS患者的血清黏膜屏障指标进行检测。收集5对疾病活动期CCS患者的结肠病变组织以及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结肠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并进行差异表达分析(阈值设定为p.adjust<0.05、|log2FoldChange|>2)及功能富集,通过定量PCR(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对白介素 17(interleukin 17,IL-17)通路部分基因进行表达水平验证。研究结果:共纳入44例CCS患者,男32例(72.7%),中位起病年龄58.0(53.0-64.0)岁。病程中指(趾)甲营养不良、腹泻、皮肤色素沉着、毛发脱落、味觉异常和纳差的发生率分别为100%、93.2%、86.4%、81.8%、68.2%和50%。患者中22.7%合并自身免疫病,4.5%合并消化道肿瘤,抗核抗体阳性率26.7%。上消化道病变最重部位多位于胃窦和胃体下部,近半患者直肠未受累。全胃受累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显着低于胃底贲门未受累者[(29.1±7.2)g/L比(36.8±5.0)g/L,P=0.04)],确诊前病程与结肠息肉的最大直径正相关(p=0.48,P=0.0078)。最常见的组织病理类型为错构瘤性息肉,不同部位的病理类型分布有所差异。47.5%患者在病程中检出腺瘤,主要位于结、直肠。对38例CCS患者随访45.5(25.3-78.8)月,共记录8例死亡事件,5年总体生存率为84.3%(95%置信区间:72.4%-98.2%),3年无复发生存率为62.8%(95%置信区间:47.5%-83.0%)。单因素Cox回归提示治疗反应(风险比:11,95%置信区间:1.956-61.91,P=0.007)、病程(风险比:1.015,95%置信区间:1.002-1.028,P=0.028)与总体生存相关,胃息肉直径(风险比:2.638,95%置信区间:1.171-5.940,P=0.019)与激素治疗后无复发生存相关。末次随访时,25例(65.8%)患者报告消化道症状完全缓解,16例(42.1%)患者报告外胚层异常完全恢复。达到结肠镜下完全缓解的患者比例显着高于达到胃镜下完全缓解者(60%比40%,P=0.03)。CCS患者的血清D-乳酸浓度显着高于对照组,疾病活动期与缓解期CCS患者在D-乳酸浓度、二胺氧化酶和细菌内毒素活性方面无显着差异。结肠黏膜转录组测序共发现71 1个差异表达基因(491个上调基因、220个下调基因)。差异表达基因所富集到的生物学过程和通路主要与免疫应答、趋化迁移、细胞因子及信号传导等相关。LCN2、IL1B、CXCL1、CXCL3基因表达水平在CCS患者中显着上升,而IL17A、RORC、S100A8、FOSL1、MMP3基因并无显着差异。研究结论:部分CCS患者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且多数患者经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预后较既往报道好。CCS患者可能存在肠黏膜通透性损伤,且结肠黏膜组织中部分自身免疫及炎症相关通路存在表达水平改变。

邱建庭[3](2021)在《贲门息肉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学特征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贲门息肉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学资料,探讨贲门息肉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相关因素,为临床医生对贲门息肉的诊断、治疗提供指导。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我院胃镜诊断贲门息肉且有组织病理结果的患者564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ERD-Q)评分、息肉的内镜下表现、伴发疾病、病理类型、Hp感染率等相关因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贲门息肉患者占总胃镜人数的0.39%,男女之比为1.37。贲门息肉在中年组的比例最高(47.16%)。青年组中男性比例(79.31%)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01)。2、贲门息肉好发于齿状线且以单发、0-Is型及直径≤0.5cm的微小息肉多见。3、贲门息肉患者中GERD-Q评分≥8分占69.15%,35.45%患者有反流性食管炎(RE)内镜表现。青年组中反流性食管炎的比例(51.03%)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01)。反流性食管炎比例在炎症性息肉中最高(39.50%),在各病理类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贲门息肉患者胃窦Hp阳性率18.44%。4、贲门息肉病理类型包括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以及肿瘤性息肉,其中炎症性息肉最多见(56.56%)。胃底腺息肉以女性为主,其余三种病理类型均以男性为主(P<0.001)。肿瘤性息肉患者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01)且息肉以≥1.0cm的比例最高(76.47%)。5、对炎症性息肉及增生性息肉相关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P=0.011,OR=1.64,95%CI:1.12-2.39)、反流性食管炎(P=0.039,OR=1.51,95%CI:1.02-2.23)为炎症性息肉的危险因素;中年组(P=0.008,OR=1.96,95%CI:1.19-3.23)为增生性息肉的危险因素。结论:贲门息肉患者男性较女性多见。息肉以单发、0-Is型且≤0.5cm多见。贲门息肉病理类型以炎症性息肉最多见,肿瘤性息肉在老年组中多见,且息肉直径多≥1.0cm。大部分贲门息肉患者有反流症状,内镜下合并反流性食管炎比例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中的反流性食管炎的患病率;胃窦Hp感染率明显低于普通人群。男性和反流性食管炎为炎症性息肉的危险因素。目的:研究蓝激光成像技术(BLI)在内镜判断贲门息肉病理性质中的价值。方法:近5年经ME-BLI胃镜检查的贲门息肉患者76例,将黏膜的微结构分为4类:小圆形、长条形、绒毛状或脊状、无微腺体结构;微血管分为5类:蜂窝样、血管密集、精细网络状、核心血管、无微血管结构。按ME-BLI胃镜下表现判断贲门息肉的性质,并与病理诊断结果相对照,统计内镜诊断与病理学诊断的符合率以及各内镜征象诊断不同类型息肉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1、76例贲门息肉中,内镜诊断与病理学相符率88.16%。2、炎症性息肉微结构以长条形为主(敏感性89.29%,特异性79.17%),微血管以精细网格状为主(敏感性75.00%,特异性87.50%);胃底腺息肉微结构以小圆形为主(敏感性90.00%,特异性93.94%),微血管以蜂窝样为主(敏感性80.00%,特异性98.48%)。肿瘤性息肉的联合模式为绒毛状或脊状+核心血管和无微腺体结构+无微血管结构(敏感性100.00%,特异性96.92%)。结论:ME-BLI胃镜下贲门息肉的微结构和微血管与组织病理学有密切的相关性,通过微结构与微血管特征可以为内镜判断息肉的性质提供有用的信息。

刘熙称[4](2021)在《单中心胃肠道息肉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病理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胃肠镜检查人群中的息肉检出率及病理特征变化趋势,进一步探讨人群中胃息肉合并肠息肉发生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研究不同病理类型的息肉的静态横断面特征(如病变大小,形态和位置),为将来制定胃肠道息肉的筛查方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1)选取2014年,2017年,2019年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二部)消化内科门诊病人及消化内科住院病房患者于镜检科行胃镜检查和(或)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共计14092例,对比5年来行胃肠镜检查患者的息肉的检出率及病理类型的变化趋势。(2)选取同时行胃镜及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共计238例,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将胃息肉合并肠息肉患者作为病例组(n=76例),将单纯性胃息肉患者作为对照组1(n=84例),将单纯性肠息肉患者作为对照组2(n=78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得到的相关危险因素再次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最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卡方检验对比组间一般情况,比较组间息肉的大小、部位、病理类型。P<0.05说明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014年行胃镜检查患者3022例,内镜下检出胃息肉状病变79例(2.61%),结肠镜检查患者968例,内镜下检出肠息肉状病变175例(18.08%),2019年行胃镜检查患者7125例,内镜下检出胃息肉状病变299例(4.20%),结肠镜检查患者1472例,内镜下检出肠息肉状病变患者362例(24.59%)。2014年胃息肉病理类型(56例):增生性息肉34例(60.71%)、胃底腺息肉20例(35.72%)、胃腺瘤2例(3.57%)。2019年胃息肉病理类型(242例):增生性息肉114例(47.11%)、胃底腺息肉119例(49.17%)、胃腺瘤9例(3.72%)。2014年肠息肉病理类型(148例):普通型腺瘤为137例(92.56%),良性锯齿状病变为23例(15.54%)分别为增生性息肉有17例(73.91%)、SSA/P有6例(26.09%)、TSA有0例。2019年肠息肉病理类型(338例):普通型腺瘤为318例(94.08%),良性锯齿状病变为46例(13.61%)分别为增生性息肉有32例(69.57%)、SSA/P有13例(28.26%)、TSA有1例(2.17%)。(2)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相关系数及实际临床意义,筛选得到年龄(>60岁)、吸烟史、饮酒史、脂肪肝病史、高脂血症、HP感染、CA199升高这些危险因素,将以上筛选出的变量进一步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以上因素均不是胃息肉合并肠息肉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355、0.517、0.579、1.000、0.724、1.000、0.192)。(3)病例组与对照组1、对照组2之间息肉的部位、数目、大小及病理类型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结论:(1)在过去的五年中,胃肠道息肉的检出率在逐年增加。胃息肉的检出率由2014年的2.61%上升到2019年的4.20%,肠息肉的检出率由2014年的18.08%上升到2019年的24.59%。(2)胃增生性息肉的检出率逐年降低(由2014年的60.71%下降至2019年的47.11%),而胃底腺息肉的检出率在逐年升高(由2014年的35.72%上升至2019年的49.17%)。(3)肠普通型腺瘤是最常见的肠息肉病理类型,约占肠息肉的90.00%。(4)锯齿状病变和普通型腺瘤的检出率之间存在明显的重叠。大约50.00%的增生性息肉和SSA/P患者中也患有同步性普通型腺瘤。(5)胃息肉合并肠息肉组中的胃息肉和单纯性胃息肉的特点类似,以单发性胃息肉为主,息肉直径常小于5mm,好发于胃体、胃底,其中胃底腺息肉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6)胃息肉合并肠息肉组中的肠息肉与单纯性肠息肉的特点类似,以多发性肠息肉为主,息肉直径常在5~10mm之间,好发于左半结肠,其中普通型腺瘤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7)当胃息肉合并肠息肉发生时,年龄>60岁,有吸烟史、饮酒史,存在HP感染的患者,肠息肉多为多发性肠息肉。其中HP感染的息肉患者,息肉直径多在5~10mm。CA199升高的息肉患者,多为普通型腺瘤。因此,当胃息肉合并肠息肉发生时,建议根除HP。

Gastric Cancer Association, China Anti-Cancer Association;[5](2020)在《胃癌诊治难点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文中提出我国是全球胃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其年龄标准化的5年存活率为27.4%。过去十年间,由于诊疗技术的进步,我国胃癌年死亡率由3.8%降为2.3%[1]。我国胃癌病人在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病理学特征、肿瘤生物学特征、治疗方式以及药物选择等方面与全球其他区域存在差异。目前,

王亚杰[6](2020)在《涵盖中医证素的胃癌前病变危险因素的筛选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1.针对胃癌前病变患者,开展前瞻性队列研究,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采集问卷信息,对比患者1年前后的胃黏膜病理进展情况。2.分析问卷信息,并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胃癌前病变相关的危险因素及中医证素,为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方案制定及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提供依据和借鉴。研究方法:1.制定纳入标准,纳入望京医院的156例经胃镜和病理诊断为胃癌前病变的门诊及住院患者,采取前瞻性的队列随访研究,随访周期为1年,收集问卷信息。该问卷涵盖人口统计学特征、饮食、生活、工作情况、基线病情、既往史、家族史、胃镜检查粘膜表现、组织病理学病变等方面情况。对比患者1年前后胃黏膜的病理结果,按照国际OLGA病理评价标准对病情进展情况进行判定,以是否发生病理分期进展将患者分为OLGA进展组和OLGA未进展组。2.数据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秩和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单因素变量分析,提取各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排除混杂因素,筛选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变量作为PLGC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1.随访完成情况:截止2020年1月底,156例患者完成1年随访的患者为140例,另有因问卷信息填写不全及失访的患者共计16例,随访率为89.7%。对比患者1年前后的胃黏膜病理变化,以OLGA病理分期是否进展将140例患者划分为2组,即OLGA病理分期进展组(OLGA进展组)和OLGA病理分期未进展组(OLGA未进展组)。其中,OLGA进展组患者56例(未有癌变发生者),占比40%,OLGA未进展组84例,占比60%。2.单因素分析:分析两组患者问卷信息,经过卡方检验、秩和检验及独立样本t检验,筛选出1 1个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因素,分别为:胆汁反流(进展组/非进展组暴露比:26.8vs9.0,P=0.007)、Hp感染(进展组/非进展组暴露比:71.4vs52.4,P=0.007)、胃溃疡史(进展组/非进展组暴露比:33.9vs14.3,P=0.006)、新鲜水果摄入(P=0.001)、重盐口味(进展组/非进展组暴露比:21.4vs8.3,P=0.027)、辛辣食物摄入(P=0.039)、吸烟(进展组/非进展组暴露比:51.8vs35.7,P=0.042)、饮酒(进展组/非进展组暴露比:50.0vs34.5,P=0.042)、体育锻炼(P=0.037)、气虚(进展组/非进展组暴露比:26.8vs11.9,P=0.024)、血瘀(进展组/非进展组暴露比:21.4vs7.1,P=0.01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取出单因素分析具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11个单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中,排除了 3个混杂因素,最终筛选出8个危险因素,分别为胆汁反流、Hp感染、胃溃疡史、重盐口味、饮酒、气虚、血瘀、新鲜水果摄入,其中,新鲜水果摄入(OR=0.448,95%CI=0.223-0.898)为PLGC的保护因素,其余均为PLGC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危险系数最高的因素是胆汁反流,OR值为7.474(95%CI=2.198-25.407),而后依次为血瘀(OR=4.689,95%CI=1.219-18.032)、气虚(OR=3.946,95%CI=1.322-11.777);重盐口味(OR=3.685,95%CI=1.019-13.319)、饮酒(OR=3.184,95%CI=1.273-7.959)、胃溃疡史(OR=3.108,95%CI=1.140-8.471)、Hp 感染(OR=3.015,95%CI=1.162-7.816)。研究结论:1.PLGC的独立危险因素有胆汁反流、Hp感染、胃溃疡史、重盐口味、饮酒、气虚、血瘀,而新鲜水果摄入为其保护因素。2.病位因素中胃在PLGC患者中占比最高,病性因素中的气虚、血瘀与PLGC进展的有明显相关性,而其他病性因素气滞、湿阻、阴虚、阳虚、实热与PLGC进展无明显相关性。

刘春萌[7](2020)在《胃息肉合并结直肠息肉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研究胃息肉合并结直肠息肉发生的相关因素,以及胃息肉的临床特征是否与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相关,为临床上结直肠息肉的筛查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住院行胃肠镜检查的胃息肉患者185例,根据是否合并结直肠息肉,将其中胃息肉合并结直肠息肉的107例作为病例组,单纯胃息肉的78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BMI、PPI用药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血脂、血尿酸及既往病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同时收集两组胃镜报告结果,包括息肉大小、数量、部位及病理类型。在Excel表中将所有收集数据进行录入与整理,应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构成比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胃息肉合并结直肠息肉的相关因素,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资料统计结果:病例组共107例,其中男性55例,占51.4%,女性52例,占48.6%,平均年龄为61.01±9.18岁;对照组共78例,其中男性28例,占35.9%,女性50例,占64.1%,平均年龄为56.79±8.87岁。2年龄分布情况:病例组中61-70岁所占比最大,为45.8%,其次为51-60岁,为26.2%;对照组中51-60岁所占比最大,为39.8%,其次为61-70岁,为34.6%。病例组60岁以上人群共61例,占57.0%,对照组60岁以上人群共32例,占41.0%。3单因素分析:病例组与对照组相比,男性、年龄大于60岁、超重、Hp感染、吸烟、饮酒、高血压、高胆固醇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6、0.032、0.007、0.001、0.022、0.011、0.020、0.039);两组间胃息肉的临床特征(大小、数量、部位、病理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糖尿病、高甘油三酯、高低密度脂蛋白、高尿酸、PPI使用的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胃息肉合并结直肠息肉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年龄、超重、Hp感染(P=0.032、0.029、0.006),各危险因素优势比从大到小依次为Hp感染(OR=2.557,95%CI:1.315-4.974)、超重(OR=2.151,95%CI:1.083-4.271)、年龄(OR=2.088,95%CI:1.067-4.085)。结论1胃息肉合并结直肠息肉发生的危险因素为Hp感染、年龄大于60岁、超重,危险性从大到小依次为:Hp感染、超重、年龄大于60岁。2胃息肉的大小、数量、部位及病理类型与胃息肉合并结直肠息肉的发生无关联。图2幅;表9个;参151篇。

Matthew Banks,David Graham,Marnix Jansen,TakujiGotoda,Sergio Coda,Massimiliano di Pietro,NoriyaUedo,Pradeep Bhandari,D Mark Pritchard,Ernst J Kuipers,Manuel Rodriguez-Justo,Marco R Novelli,KrishRagunath,Neil Shepherd,Mario Dinis-Ribeiro,乌雅罕,张冬雪[8](2020)在《英国胃肠病学会关于胃癌风险患者的诊断和管理指南》文中研究表明胃癌预后较差,部分原因在于诊断较晚。胃癌的危险因素包括幽门螺杆菌(H.pylori,HP)感染和胃癌家族史,尤其是遗传性弥漫性胃癌和恶性贫血。胃癌发展的阶段包括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缩(GA)、胃黏膜肠化生(GIM)和异型增生。胃癌早期发现和提高生存率的关键是在内镜检查前以非侵入性方式识别高危人群。然而,尽管生物标志物可能有助于检测慢性萎缩性胃炎,但尚无足够的证据支持其用于人群筛查。高质量内镜检查是胃癌早期发现的重要组成部分,图像增强内镜结合组织病理学活检是GA和GIM最佳的诊断方法,并能准确进行风险分层。按照悉尼标准从胃窦、角切迹、小弯和大弯进行活检,既能明确诊断,也能对胃癌进行风险分层。理想状态应当是在高质量内镜检查中对GA或GIM区域活检。英国属于低危地区,可根据需要接受常规诊断性胃镜检查,但没有足够证据支持筛查,对于广泛GA或GIM的患者,每3年检查内镜。对于胃异型增生和早期癌,只要满足标准,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治疗有效,成功率高,复发率低。

陈飞[9](2020)在《231例胃息肉中医临床特点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目前胃息肉在我国的检出率正在逐年升高,而此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被阐明,息肉切除术后易于复发且复发率高的问题日益凸显。鉴于此,中医辨证论治的诊疗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旨在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胃息肉患者中医证型及其相关因素分布的临床特点,以期在此病的中医防治上提供一些依据。研究方法:首先建立胃息肉信息记录表,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资料列入表中,包括患者一般信息、主诉、症状、相关辅检结果等,然后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频数法用于一般数据,卡方检验用于计数资料,运用SPSS23.0软件,以探究胃息肉患者的中医临床特点。结果:1.本研究中,男女比为1:2.73(62:169),年龄集中在45-65岁间,平均年龄为52.38±11.98岁。病程集中在12个月内,平均值为27.43±56.29个月。2.所收集的资料中,HP阳性与阴性比值为1:3.56(9:32)。仅TC升高、仅TG升高、两者均升高、两者均未见升高分别占比23.53(4)、11.76(4)、17.65(4)、47.06(4)。其他诊断中,慢性糜烂性胃炎(152例)出现频次最高,其次为肠息肉(50例)。3.单发息肉与多发息肉(息肉数为2、3及3个以上分别为39、22和77例)的比值为1:1.48(1.77:1:3.50)。其最大直径以0.2-0.5cm最多,占比85.28(4)。对单发及有且仅有两个息肉的病例进行分析:生长部位为胃底(79)>胃体(73)>胃窦(19)。切除的方式以APC为主,其次是EMR。息肉的病理性质炎性(82.25(4))>胃底腺(12.12(4))>增生性(4.33(4))>腺瘤性(1.30(4))。4.主诉频次为上腹痛(66)>上腹痞满(46)>腹痛(28)>腹胀(23)>腹泻(22)>发现胃息肉(12)>便秘(10)。伴随症状频次为嗳气(106)>反酸(68)>口干=口苦(61)>烧心(53)>腹痛(52)>心慌胸闷(37)>腹胀(34)>胸骨后不适=恶心呕吐(26)。5.中医证型出现的频次为气滞痰阻证(102,44.16(4))>湿热阻胃证(78,33.77)>脾虚夹瘀证(44,19.05(4))>痰瘀互结证(7,3.03(4))。结论:1.胃息肉病,女性比男性好发,且多发于45-65岁,平均年龄为52.38±11.98岁。HP阳性率为21.95(4),血脂升高率为52.94(4);合并慢性糜烂性胃炎最多,占比65.80(4);其次为肠息肉,占比21.65(4)。2.多发息肉更常见,大小以0.2-0.5cm为主,好发于胃底和胃体。以炎性息肉最多,其次是胃底腺、增生性息肉。息肉处理以APC常见,其次是EMR。主诉以腹部症状为主,其次为大便异常。伴随症以嗳气反酸、口干口苦为主,其次为烧心、腹痛不适。3.该病中医证型出现的频次为:气滞痰阻证>湿热阻胃证>脾虚夹瘀证>痰瘀互结证。4.其证型分布与疾病病程具有相关性:病程在6-12个月者证型以气滞痰阻证为主,而病程在12-36个月者、大于36个月者分别以湿热阻胃证为主,以气滞痰阻证、湿热阻胃证及脾虚夹瘀证为主。5.其证型分布与合并疾病类型具有相关性:合并肠息肉者辨证以湿热阻胃证为主,而合并高血压者以气滞痰阻证为主。6.其证型分布与息肉最大直径具有相关性:其最大直径为0.2cm者证型以气滞痰阻证和湿热阻胃证为主,直径大于0.6cm者以湿热阻胃证为主。7.其证型分布与多发息肉处理方式具有相关性:行APC+APC者以气滞痰阻证为主,行其他方式者以非气滞痰阻证为主。8.其证型分布与症状具有相关性:主诉症状与伴随症状不同者,其中医证型均有不同侧重。9.胃息肉患者证型的分布与性别、年龄、HP、血脂、息肉数目、生长部位、单发息肉处理方式、住院时间及病理性质均无相关性。

李佳[10](2019)在《健脾消息颗粒联合胃镜下电凝切除术治疗胃息肉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中药健脾消息颗粒联合胃镜下电凝切除术在胃息肉的防治方面的临床疗效,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为中西医结合干预胃息肉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方法:将6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胃息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试验组先给予中药健脾消息颗粒8周治疗,再行内镜下息肉高频电凝电切术。对照组直接行内镜下息肉高频电凝电切术。两组患者术后均常规服用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4周时间。观察两组治疗后的症状积分改善情况、中医证候疗效、术后胃粘膜愈合情况和综合疗效,并对胃镜下息肉治愈患者随访6个月复查胃镜,观察息肉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比较表明试验组在改善胃息肉患者胃脘胀满、倦怠乏力、大便稀溏方面较对照组有明显优势(P<0.01或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总积分比较表明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表明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术后2周胃粘膜愈合情况比较表明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4周胃粘膜愈合情况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综合疗效比较表明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远期疗效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健脾消息颗粒联合胃镜下电凝切除术是一种中西医结合防治胃息肉的安全有效的方法。中药健脾消息颗粒能明显改善胃息肉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术后胃粘膜的愈合修复,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术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二、32例残胃息肉临床、内镜及病理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2例残胃息肉临床、内镜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良性胃息肉临床病理特点及检出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对象来源
        1.1.2 入选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设备与材料
        1.2.2 方法
        1.2.3 诊断标准
        1.2.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2015-2019年我院良性胃息肉检出率分析
    2.2 良性胃息肉临床特点
        2.2.1 良性胃息肉人口学特点
        2.2.2 良性胃息肉胃镜特点
    2.3 2015-2019年我院5164例良性胃息肉病理类型分布
    2.4 主要病理类型良性胃息肉与性别关系
    2.5 主要病理类型良性胃息肉与年龄关系
    2.6 2859例不同病理类型的单发胃息肉与部位关系
    2.7 3059例良性胃息肉与H.pylori感染
    2.8 不同病理类型良性胃息肉黏膜背景情况
    2.9 不同病理类型良性胃息肉上皮内瘤变/肠化生情况
    2.10 分析腺瘤性息肉癌变情况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良性胃上皮性息肉与幽门螺杆菌关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2)Cronkhite-Canada综合征的临床和相关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Cronkhite-Canada综合征(Cronkhite-Canada syndrome,CCS)概述
    1.2 CCS的发病机制
    1.3 CCS的治疗和预后
    1.4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基线及随访研究
        2.2.1 基线资料收集
        2.2.2 随访流程
        2.2.3 结局定义
    2.3 肠道黏膜屏障功能评估
        2.3.1 研究对象
        2.3.2 材料与试剂
        2.3.3 检测方法
    2.4 结肠黏膜转录组测序
        2.4.1 样本收集及处理
        2.4.2 测序流程
        2.4.3 原始数据处理
        2.4.4 差异表达分析及功能富集
        2.4.5 功能验证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CCS患者的基线特征
        3.1.1 人口学特点与临床表现
        3.1.2 实验室检验结果
        3.1.3 初始内镜特点及临床相关性分析
        3.1.4 病理结果汇总
    3.2 CCS患者的治疗及长期预后随访
        3.2.1 随访患者一般资料
        3.2.2 治疗选择
        3.2.3 总体生存率、无复发生存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3.2.4 内镜随访
    3.3 肠道黏膜屏障功能评估
    3.4 转录组测序
        3.4.1 测序样本基本情况
        3.4.2 差异表达基因
        3.4.3 功能富集分析
        3.4.4 蛋白互作网络分析
        3.4.5 qPCR验证
4. 讨论
    4.1 基线特征
    4.2 随访研究
    4.3 黏膜屏障功能
    4.4 转录组测序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Cronkhite-Canada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贲门息肉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贲门息肉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学特征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临床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贲门息肉患者的一般资料
        2.2 不同年龄段贲门息肉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比较
        2.3 不同病理类型患者的临床及内镜特征比较
        2.4 不同病理类型的相关因素分析
    3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蓝激光成像技术在判断贲门息肉病理性质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临床资料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ME-BLI胃镜下诊断结果
        2.2 组织病理诊断结果
        2.3 ME-BLI胃镜与病理诊断相符率、特异性、敏感性
        2.4 ME-BLI胃镜下黏膜微结构与微血管对贲门息肉组织病理诊断效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贲门息肉的现状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4)单中心胃肠道息肉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病理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胃肠道息肉临床管理的研究进展
    2.1 胃息肉
        2.1.1 流行病学
        2.1.2 息肉的病理特征和临床管理
    2.2 结直肠息肉
        2.2.1 流行病学
        2.2.2 息肉的病理特征和临床管理
    2.3 小结和展望
第3章 胃肠道息肉的检出率及病理类型的变化趋势
    3.1 前言
    3.2 研究对象和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方法
    3.3 研究结果
        3.3.1 胃息肉和肠息肉检出率的变化趋势
        3.3.2 胃肠道息肉病理类型的变化趋势
    3.4 讨论
    3.5 结论
第4章 胃肠道共患息肉的相关危险因素及病理特征分析
    4.1 前言
    第一部分 胃肠道共患息肉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临床资料收集
        1.2.1 一般资料
        1.2.2 化验、检查资料
        1.2.3 相关定义及标准
        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2.研究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分析
        2.2 研究对象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3.讨论
        4.结论
    第二部分 胃肠道息肉的静态横断面特点分析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临床资料收集
        1.2.1 一般资料和化验检查资料
        1.2.2 息肉的静态横断面资料
        1.2.3 相关定义及标准
        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病例组与对照组1之间胃息肉发生特点分析
        2.2 病例组与对照组2之间肠息肉发生特点分析
        2.3 胃息肉合并肠息肉的息肉特点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胃癌诊治难点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论文提纲范文)

难点1:胃癌的高风险人群筛查及其健康管理
难点2:遗传性胃癌诊断、预防和管理
难点3:胃癌病人是否需要常规检测并根除HP
难点4:EUS和18F标记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18F-FDG PET-CT)是否应该常规用于胃癌分期检查
难点5:胃腺癌或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s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病人常规检测的分子标记物及其价值
难点6:晚期胃癌二线或三线化疗的考量因素及其合理使用,以及临床实践与临床研究的差异
难点7:LAGC病人腹腔镜探查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难点8:ESD术后切缘阳性的后续治疗原则
难点9:胃癌根治性切除术(含内镜切除)后随访及其时限
难点10:腹腔镜胃癌手术的适应证,以及除临床分期以外的其他考量因素
难点11:直接接受胃癌根治术后病人如何选择辅助化疗方案,Ⅰ期胃癌术后是否需要行辅助化疗
难点12:胃癌新辅助治疗的适应人群、治疗模式及临床疗效评价
难点13:对于新辅助治疗后肿瘤退缩或降期者,如何决定根治手术的切除范围及淋巴结清扫范围
难点14:胃癌新辅助治疗疗效欠佳但仍未见远处转移且可切除病人可否考虑手术,如何选择后续治疗
难点15:胃癌新辅助治疗获得临床完全缓解(cCR)/病理完全缓解(pCR)病人,如何选择后续治疗
难点16:进展期胃癌淋巴结清扫方式选择(平面清扫或立体清扫)
难点17:脾门淋巴结清扫手术指征和清扫策略
难点18:胃癌手术行D2/D2+淋巴结清扫中如何处理No.11p、No.12a、No.13、No.14v和No.16a2/b1淋巴结,No.14v淋巴结清扫的适应证,以及No.6a、No.6i、No.6v淋巴结细化的实际意义
难点19:符合PPG指征的胃癌,是否需要常规清扫No.6淋巴结,如远端切缘无法满足要求,应采用术中冰冻切片病理学检查还是改为远端胃大部切除术
难点20:胃癌根治术后淋巴结送检推荐数目及新辅助治疗对其影响
难点21:食管胃结合部癌不同分型或分期方式的可操作性
难点22:不同类型食管胃结合部癌的手术入路、淋巴结清扫范围及消化道重建方式选择
难点23:完全腹腔镜消化道重建方式选择
难点24:胃癌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定义及分级
难点25:胃癌伴有远处转移发生出血急症时的手术时机和方式
难点26:胃癌病人营养筛查、评估及干预原则
难点27:Ⅳ期胃癌进行转化治疗的人群选择,手术指征、切除范围及术后治疗
难点28:单纯腹腔灌洗液细胞学阳性(CY1)胃癌的治疗原则
难点29:胃癌伴腹膜转移者,行腹腔治疗还是全身化疗
难点30:胃癌术中和术后是否需要放疗,术前放化疗与术后放化疗的区别
难点31:残胃癌或胃癌术后局部区域复发(肿瘤床、吻合口、局部区域淋巴引流区)病人,是否推荐手术或局部放化疗
难点32:残胃癌与残胃再发癌生物学行为及淋巴结转移差异,临床T分期为cT2时如何进行淋巴结清扫
难点33:胃癌放疗技术选择及照射剂量、照射体积的界定,如何进行正常器官保护及呼吸运动管理,以及放疗对胃充盈状态的要求
难点34:存在化疗相对禁忌证的晚期胃癌病人,如何选择个体化药物及方案
难点35:晚期胃癌病人疾病控制后的维持治疗
难点36:对于HER2阳性不能切除的进展期或复发胃癌,一线应用曲妥珠单抗治疗进展后,二线治疗是否推荐继续给予曲妥珠单抗跨线治疗
难点37:胃癌免疫治疗优势人群特点和免疫治疗适应证
难点38:免疫治疗是否可提前至晚期胃癌的一线治疗,是否推荐免疫治疗联合化疗
编审人员名单:

(6)涵盖中医证素的胃癌前病变危险因素的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胃癌前病变的西医研究进展
        1. 概况
        2. 诊断
        3. 治疗
    综述二 胃癌前病变的中医研究现状
        1. 病名
        2. 病因
        3. 发病机制
        4. 中医证素
        5. 中医各家治疗
    综述三 PLGC危险因素研究现状
        1. Hp感染
        2. 家族史
        3. 个人史
        4. 饮食生活习惯
        5. 年龄及性别
        6. 体重指数
        7. 其他因素
    综述四 魏玮教授治疗胃癌前病变的经验
        1. 辛开苦降,调理脾胃
        2. 疏肝理气,解郁安神
        3. 活血行气,逆转癌变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前言
    一、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纳入和排除标准
        4. 研究内容
        5. 研究方法
        6. 质量控制
        7. 统计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2. 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的PLGC危险因素的筛选
    三、讨论
        1. 研究结果的讨论
        2. PLGC的慢病管理
结语与展望
    1. 结论
    2. 研究亮点
    3. 研究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附录
致谢

(7)胃息肉合并结直肠息肉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内容
        1.1.3 相关因素定义标准
        1.1.4 内窥镜检查
        1.1.5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病例组与对照组性别及年龄分布构成比较
        1.2.2 胃息肉合并结直肠息肉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1.2.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1.3 讨论
        1.3.1 Hp感染与胃息肉合并结直肠息肉
        1.3.2 BMI与胃息肉合并结直肠息肉
        1.3.3 年龄与胃息肉合并结直肠息肉
        1.3.4 性别与胃息肉合并结直肠息肉
        1.3.5 PPI与胃息肉合并结直肠息肉
        1.3.6 吸烟、饮酒与胃息肉合并结直肠息肉
        1.3.7 MS与胃息肉合并结直肠息肉
        1.3.8 胃息肉临床特征与胃息肉合并结直肠息肉
        1.3.9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胃息肉与结直肠息肉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2.1 胃息肉
        2.1.1 胃息肉的相关因素
    2.2 结直肠息肉
        2.2.1 结直肠息肉的相关因素
    2.3 胃息肉合并结直肠息肉
        2.3.1 胃息肉合并结直肠息肉的相关因素
    参考文献
附录A 信息调查收集表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8)英国胃肠病学会关于胃癌风险患者的诊断和管理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概述
背景
目的
方法
总结

(9)231例胃息肉中医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临床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2.1 胃息肉的诊断标准
        1.2.2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标准
        1.2.3 血脂范围的界定
        1.3 中医症候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病例资料的收集整理
        2.2 数据的分析整理
第二部分:研究结果及分析
    1.一般临床资料的分析
        1.1 性别组成的分析
        1.2 年龄组成的分析
        1.3 病程组成的分析
        1.4 HP感染情况的分析
        1.5 血脂升高情况的分析
        1.6 其他疾病组成的分析
        1.7 息肉数目组成的分析
        1.8 息肉大小情况的分析
        1.9 息肉生长部位情况的分析
        1.10 息肉切除方式组成的分析
        1.11 胃息肉患者住院天数情况的分析
        1.12 息肉病理类型分布情况的分析
        1.13 主诉组成的分析
        1.14 伴随症状组成的分析
        1.15 中医证型分布的情况分析
    2.一般临床资料与中医证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
        2.1 性别组成与中医证型间的分析
        2.2 年龄组成与中医证型间的分析
        2.3 病程组成与中医证型间的分析
        2.4 HP感染情况与中医证型间的分析
        2.5 血脂升高情况与中医证型间的分析
        2.6 其他疾病组成与中医证型间的分析
        2.7 息肉数目组成与中医证型间的分析
        2.8 息肉大小与中医证型间的分析
        2.9 息肉生长部位与中医证型间的分析
        2.10 息肉处理方式与中医证型间的分析
        2.11 胃息肉患者住院天数与中医证型的分析
        2.12 息肉病理类型与中医证型间的分析
        2.13 主诉组成分布与中医证型间的分析
        2.14 伴随症状组成分布与中医证型间的分析
第三部分:讨论
    1.西医对胃息肉发病机制的认识
        1.1 HP感染
        1.2 胆汁反流
        1.3 精神心理的不良变化
        1.4 PPIs的长期使用
        1.5 其他
    2.西医对胃息肉治疗的认识
        2.1 一般治疗
        2.2 药物治疗
        2.3 内镜下治疗
        2.4 手术治疗
    3.中医对胃息肉的认识
        3.1 病名
        3.2 病因病机
        3.3 辨证论治
    4.本实验研究结果分析
        4.1 一般临床资料的分析
        4.2 一般临床资料与证型间联系的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10)健脾消息颗粒联合胃镜下电凝切除术治疗胃息肉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病例选择
        (一)西医诊断标准
        (二)中医诊断标准
        (三)病例纳入标准
        (四)病例排除标准
        (五)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
    二、临床资料
        (一)病例来源
        (二)信息采集
        (三)临床试验
        (四)观察指标
        (五)疗效评定标准
    三、统计学处理方法
统计结果
    一、一般资料分析
        (一)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分析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胃镜及病理检查分析
        (三)两组患者治疗前主要症状积分和症状总积分分析
    二、治疗效果分析
        (一)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分析
        (二)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三)胃粘膜愈合情况比较
        (四)综合疗效比较
        (五)远期疗效比较
    三、安全性及不良反应观察
讨论
    一、现代医学对胃息肉的认识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流行病学调查
        (三)形态学与病理组织学分类
        (四)诊断与治疗
        (五)癌变机制
    二、中医学对胃息肉的认识
        (一)病名溯源
        (二)辨证分型
        (三)中医证型分布与病理类型的相关性研究
        (四)治疗
    三、病因病机分析
        (一)病因分析
        (二)病机分析
    四、中药健脾消息颗粒方药解析
        (一)药物组成
        (二)方义分析
        (三)中药分析
    五、临床疗效分析
        (一)治疗结果分析
        (二)治疗机制探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胃息肉的中医研究进展
    (一)病名溯源
    (二)病因病机
    (三)辨证分型
    (四)中医证型分布与病理类型的相关性研究
    (五)治疗
    (六)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胃息肉患者临床资料调查表
    附表2 安全性指标观察表
    附表3 中医症状评分量化表
致谢
论文着作

四、32例残胃息肉临床、内镜及病理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良性胃息肉临床病理特点及检出率分析[D]. 赵珊珊. 桂林医学院, 2021(01)
  • [2]Cronkhite-Canada综合征的临床和相关基础研究[D]. 刘爽.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3]贲门息肉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学特征研究[D]. 邱建庭.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4]单中心胃肠道息肉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病理特征分析[D]. 刘熙称. 吉林大学, 2021(01)
  • [5]胃癌诊治难点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J]. Gastric Cancer Association, China Anti-Cancer Association;.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0(08)
  • [6]涵盖中医证素的胃癌前病变危险因素的筛选研究[D]. 王亚杰.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7]胃息肉合并结直肠息肉的相关因素分析[D]. 刘春萌.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8]英国胃肠病学会关于胃癌风险患者的诊断和管理指南[J]. Matthew Banks,David Graham,Marnix Jansen,TakujiGotoda,Sergio Coda,Massimiliano di Pietro,NoriyaUedo,Pradeep Bhandari,D Mark Pritchard,Ernst J Kuipers,Manuel Rodriguez-Justo,Marco R Novelli,KrishRagunath,Neil Shepherd,Mario Dinis-Ribeiro,乌雅罕,张冬雪. 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 2020(02)
  • [9]231例胃息肉中医临床特点分析[D]. 陈飞.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1)
  • [10]健脾消息颗粒联合胃镜下电凝切除术治疗胃息肉的临床研究[D]. 李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残余胃息肉32例临床、内镜及病理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