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坏死因子α在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中的表达及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肿瘤坏死因子α在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中的表达及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一、肿瘤坏死因子α在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中的表达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卉[1](2021)在《基于代谢组学儿童孤立性血尿湿热证模型大鼠生物标志物筛选及清法方药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从中医理论探讨了“清法”理论渊源,儿童血尿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并进一步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目的:主要应用代谢组学核磁技术,动态监测Ig A肾病湿热证模型大鼠在尿液出现改变的不同时间点,其尿液代谢物变化与血液生化、肾组织病理、细胞因子的联系规律,从而筛选出标志性代谢物组群,并通过观察中药清法(金水清)在不同时间对模型干预作用的差异性,最终确定血尿湿热证生物标志物,为临床无创性判断血尿儿童的肾组织病理改变提供依据,并确定最佳干预时间。方法:一阶段4周龄SPF级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制作幼龄大鼠Ig A肾病湿热证模型,每周固定时间留取尿液分别检测尿红细胞、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用NMR技术检测代谢尿,在4、6、8、10、12周末随机处死6只大鼠,HE及PAS染色观察肾脏病理学改变,用ELISA法检测血液NF-κB、TGF-β1,生化仪测BUN、Scr、Chol、TG。二阶段4周龄SPF级SD大鼠11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金水清早期治疗组、中期治疗组、晚期治疗组,复制大鼠Ig A肾病湿热证模型,治疗组在模型组的基础上,分别于第5、7、9周,给予金水清合剂灌胃治疗,每日1次,至第12周末,在6、8、10、12周末随机处死5只大鼠,同一阶段检测,12周末加用电镜观察各组肾脏病理学改变,Western-blot检测肾组织TGF-β1、CTGF、VEGF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TGF-β1、VEGF及CTGFm RNA的表达。结果:第一阶段(实验一、实验二)1模型组大鼠第4周出现湿热症状。第5周起模型组体质量较对照组增长速度放缓,第7周起与对照组相比,体质量增长迟缓(P<0.05),第11周最为明显(P<0.01)。2尿液分析显示模型大鼠血尿出现在第6周(P<0.05),蛋白尿出现在第8周(P<0.05)。3生化指标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肾功能及血脂均出现升高,模型组血Scr、TG和Chol增高有差异性(P<0.05)。4细胞因子显示模型组NF-κB第6周升高(P<0.05)早于TGF-β1第10周升高(P<0.05)。5肾组织病理显示模型组出现系膜细胞、系膜基质明显增生,在实验第8、10、12周逐渐加重。免疫荧光示模型组第十二周肾小球系膜区可见Ig A沉积++。6尿液代谢物筛选出与湿热证模型相关的14种潜在生物标志物,这类物质从第5周开始与对照组比较出现差异表达(P<0.05),通过数据库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和代谢网络构建,发现模型大鼠涉及三羧酸循环、尿素循环、氨基酸、糖类代谢、肠道菌群和胆碱代谢等6条通路相应代谢物的异常表达逐渐加重。第二阶段(实验三、实验四)1治疗后大鼠湿热证表现有所好转,尤其以金早组改善明显,大鼠体重有所追赶,造模第11-12周,金早组与模型组比较体重增加(P<0.05)。2尿液分析显示造模第6周,尿红细胞开始升高,治疗后金早组第8周开始降低,第10周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中组第10周开始降低,第12周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晚组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第8周,尿蛋白开始升高,治疗后金早组第9周开始降低,第11周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中组、金晚组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生化指标显示BUN各治疗组治疗后较模型组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第8周,大鼠Scr与对照组比较升高(P<0.05),治疗后金早组较模型组降低(P<0.05)。造模第8周,模型大鼠TG和Chol均增高(P<0.05),治疗后金早组、金中组均较模型组降低(P<0.05)。4细胞因子血液ELISA检测示模型组NF-κB第6周开始升高,治疗后金早组第8周不再上升,第10周下降(P<0.05),第12周,金中组、金晚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所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TGF-β1第8周开始升高,治疗后金早组在第10周即较模型组下降,12周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中组、金晚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所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组织免疫组化示模型组大鼠肾组织中NF-κB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各治疗组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减少,金早组、金中组均明显,其光密度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TGF-β1在模型组大鼠肾脏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各治疗组阳性表达程度均较模型组减轻,其中以金早组减轻明显,其光密度值较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blot检测肾组织TGF-β1、CTGF、VEGF蛋白的表达显示模型组TGF-β1、CTGF、VEGF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TGF-β1、CTGF、VEGF蛋白表达降低,金早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RT-PCR检测TGF-β1、VEGF及CTGFm RNA的表达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GF-β1、CTGF、VEGFm RNA的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TGF-β1、CTGF、VEGF蛋白表达降低,金早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5肾组织病理光镜显示模型组出现典型Ig A肾病表现,金早组在实验10周开始改善,金中组在实验第12周稍有改善,金晚组无明显改善。电镜示模型组系膜基质增生,部分系膜区可见小块电子致密物沉积,治疗组金早组改善明显,金晚组无明显改变。6尿液代谢组学显示模型组总体趋势表达下调的物质共计13种,表达上调的物质共计1种,三个治疗组可回调14种代谢物,其中金早组(第5周)早期干预后可显着回调13个代谢物,金中组(第7周)中期干预后可显着回调7个代谢物,金晚组(第9周)晚期干预后可显着回调4个代谢物(P<0.05)。血尿湿热证涉及8个代谢途径紊乱,经金水清治疗后有回调趋势。7通过ROC曲线对代谢物预测出现血尿的能力进行分析,得出柠檬酸、马尿酸、4-羟基苯乙酸酯3种代谢物联合与之相关性较高,AUC达到最高0.848(敏感性81.6%、特异性71.1%,P<0.001),阳性似然比为2.82。结论:推断柠檬酸、马尿酸、4羟基苯乙酸酯三种代谢物联合时可以作为判断早期血尿改变的生物标志物。中药清法早期干预治疗可以改善儿童孤立性血尿预后。尿液代谢物筛查可以作为一种预测肾脏病变及判断血尿治疗节点的良好方法,根据代谢物改变早期干预有助于提高疗效改善预后,为准确把握儿童血尿的治疗时机提供了动物实验基础及理论依据。

吴娇[2](2021)在《狼疮性肾炎患者临床特征及细胞因子的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研究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患者与无肾脏受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细胞因子之间的差异,寻找LN可能的临床特征及血清学诊断生物标记物。本研究旨在为LN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2019年在我科诊疗并收录在国家风湿病中心97例LN患者(即研究组)病历资料,同期收集在我科住院的SLE患者中随机选取161例无肾脏受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并使用SLEDAI-2000的评分标准进行活动度评估,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进行分析比较,如:SLEDAI-2000、抗体谱、免疫指标、合并症、实验室检查、脏器受累等。然后分别采集34例LN患者、38例无肾脏受累SLE病例及8名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样本,探索在这三组患者血浆样本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差异,以及血浆细胞因子水平和肾功能不全相关指标的关系。结果:第一部分:1、共258例SLE患者,男女比例为1:9,以育龄期女性为主,男女患者之间SLEDAI-2000无显着差异;2、研究组有97例,对照组161例,研究组中女性患者居多(86.6%),两组在发病年龄、病程无显着差异(P>0.05);3、研究组的SLEDAI-2000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在男女性别比较中无显着差异(P>0.05);4、研究组中有抗ds 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及抗组蛋白抗体阳性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补体C3、补体C4水平在研究组中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5、研究组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显着多于对照组(P<0.05);6、研究组中的肌酐和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红蛋白(Hb)明显低于对照组;7、在脏器受累分析中,研究组较少出现白细胞减少,而研究组中出现亚急性皮疹较对照组多(P<0.05)。第二部分:1、SLE患者的几丁质酶3样蛋白-1(CHI3L1)、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GFBP-2)、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生长刺激表达基因蛋白-2(ST2)、三叶因子-3(TFF3)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u PAR)的血浆水平显着更高(P<0.05);2、LN患者的CHI3L1、GDF-15、IGFBP-2、抵抗素和TFF3的血浆水平明显高于无LN的SLE患者(P<0.05);3、血浆GDF-15、TFF3水平与血清肌酐(Cr)水平和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r-UP)水平高度正相关(p<0.01),血浆抵抗素、GDF-15、TFF3水平与血清尿素氮(BUN)水平高度正相关(p<0.01)。结论:LN组中女性多见,LN组的SLEDAI-2000明显高于无肾脏受累组,但两组中男女SLEDAI-2000无差异,LN组易出现抗ds 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及抗组蛋白抗体阳性,补体C3/C4更易出现下降,易合并高血压和高脂血症。LN患者的CHI3L1、GDF-15、IGFBP-2、抵抗素和TFF3的血浆水平明显高于无LN的SLE患者,抵抗素、GDF-15和TFF3的血浆水平是SLE患者潜在的肾功能不全标志物。

钟苗[3](2020)在《TRAF6对狼疮性肾炎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的影响及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免疫性炎症为突出表现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其特征是自身抗体的产生和全身性炎症,可导致多器官损害,包括肾脏、皮肤、心脏、肺和中枢神经系统。其并发症是SLE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如狼疮性肾炎(LN)、神经精神狼疮、心血管疾病等。作为SLE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狼疮性肾炎,即使没有出现临床症状,在肾脏病理活检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随着病程的进展,导致肾功能不全,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是导致SLE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激素与免疫抑制剂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的基石用药,然而药物可能导致一些副作用,如易感染、胃肠道反应、肝肾损害等。那么了解LN的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至关重要。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T细胞功能已被详尽研究了几十年,并证实了其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的产生、细胞增殖或调节功能的缺陷或变化。CD4+T细胞被认为是狼疮发生必需的,他们的基本作用是为B细胞分化和自身抗体分泌提供辅助信号,是B细胞分化最有效的驱动剂。新近TLRs的发现,阐明了天然免疫系统激活在调节适用性免疫反应、炎症和组织修复的中枢作用。导致IFN调节因子家族的成员的激活,NF-κB、MAP激酶家族成员的激活。然而非TLRs依赖的天然免疫激活是由胞浆内核酸感受器RIG-1和MDA5等分子,使得不同的伴侣分子通过IRFs和NF-κB途径来触发信号传导。核酸反应性TLRs和非TLRs质粒的核酸可以导致IFNs和其他类型促炎介质的产生,这也明确了核酸和含核酸的免疫复合物具有直接致病作用,参与了狼疮免疫功能的紊乱。其中TLRs依赖性免疫信号通路的激活控制狼疮的重要免疫应答,TLRs依赖通路转接蛋白TRAF6起重要作用。TNF受体相关因子6(TRAF6)是肿瘤坏死因子(TNF)受体相关因子蛋白家族成员之一,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广泛表达,在维持免疫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参与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TRAF6作为重要的适配器,介导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传导,并通过调节炎症和免疫反应激活NF-κB信号通路。此外,有报道称,TRAF6在LN患者中上调,加速了终末期肾病(ESRD)的进展。揭示TRAF6的调控机制不仅为炎症和感染性疾病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LN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机遇。目的:本试验研究TRAF6对狼疮性肾炎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殖影响及外周血细胞因子的表达,同时进行了临床指标及相关分析。为狼疮性肾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2017年11月2019年11月湖南省人民医院风湿科门诊及住院部患者,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收集患者及相关资料。对照组为我院体检中心健康正常人。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提取总RNA,Real-time PCR检测TRAF6的表达。2.随机收集湖南省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SLE患者,分离血清检测炎性因子及淋巴细胞的表达,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3.购买MRL/lpr狼疮小鼠(30例)和正常对照组(30例),免疫组化检测狼疮鼠肾组织TRAF6的表达。4.购买肾小球系膜细胞株,建立狼疮性肾炎肾小球系膜细胞模型。用不同浓度LPS刺激肾小球系膜细胞,检测TRAF6、IL-1β、IL-6、IFN-γ、TNF-α的表达和对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殖影响。5.敲除TRAF6,检测细胞因子表达及对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的影响。所有数据均来自至少三个独立实验,两个独立组均以两样本t检验,多个独立组均以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被认为是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使用GraphPad Prism 5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SLE无LN患者、LN患者和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收集20例SLE无LN患者,20例LN患者,对照组选取30例本院体检中心健康正常人,三组性别、年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与健康对照组相比,TRAF6 mRNA在SLE患者、LN患者外周血PBMC中高表达,在LN表达更高。3.LN患者血清中炎性因子高表达及淋巴细胞下降。4.建立狼疮性肾炎肾小球系膜细胞模型,用不同浓度LPS刺激肾小球系膜细胞,随着LPS浓度的升高,系膜细胞的活力逐渐下降,细胞凋亡比率升高,TRAF6 mRNA及炎性因子在LN系膜细胞中的高表达,揭示了TRAF6及细胞因子参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狼疮性肾炎。5.敲除TRAF6,减轻了LPS诱导的HRMCs炎症损伤,炎性因子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从而提示TRAF6参与LN的发病机制。6.免疫组化显示,TRAF6蛋白在狼疮鼠(MRL/Ipr)肾组织表达较小鼠(C57BL/6)肾组织明显升高。结论:1.TRAF6可能通过影响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殖及炎症因子的分泌,参与LN的发病。2.炎症因子的高表达及淋巴细胞的下降是狼疮性肾炎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卢泽芬[4](2020)在《AITD肾脏组织IP10的表达及盐酸吡格列酮对其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AITD)是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之一,不仅造成甲状腺组织炎症细胞浸润、甲状腺功能异常,临床表现还涉及甲状腺外的多个组织、器官。肾脏病变是AITD较常见的器官损伤,常引起尿蛋白增加,严重病例会导致血清肌酐、尿素氮升高,被称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相关性肾病。但由于病变隐匿,AITD患者肾脏损伤的情况常常被忽视,针对AITD患者肾脏损伤的机制以及相关治疗的研究较少。本课题主要针对AITD肾脏损伤的炎症因子途径进行研究,探讨趋化因子IP10在AITD肾脏的表达情况,及应用盐酸吡格列酮干预对IP10在AITD小鼠肾脏的表达的作用,以期为AITD肾脏损伤的炎症因子途径以及药物治疗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支撑。方法:1.临床病例研究:收集肾内科进行肾脏穿刺的患者的病例,按照是否合并AITD分为AITD组和非AITD组,通过血清学检测对AITD组患者和非AITD组患者的甲状腺功能、甲状腺抗体、肾功能、白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血清补体C3、补体C4、Ig A、Ig M、Ig G进行比较,观察AITD是否对患者甲状腺功能以及肾脏功能产生影响,同时观察AITD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患者肾脏穿刺组织染色,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肾脏组织趋化因子IP10及TPO染色情况。2.动物实验研究:应用异种蛋白——猪甲状腺球蛋白溶于完全弗氏佐剂,配置成2mg/m L的溶液,对6周龄C57BL/6小鼠腹部多点皮下注射进行免疫,并于2周、3周、4周、5周、6周时加强免疫。对照组小鼠给予生理盐水-完全弗氏佐剂于相同部位进行注射。6周后检验造模是否成功。将检验造模成功的AITD小鼠随机分成单纯AITD组(M组)、盐酸吡格列酮干预组(P组),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N组),每组10只。实施干预方案:P组小鼠每只每日给予0.2ml 2.0mg/ml PIO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灌胃,N组、M组小鼠每只每日给予0.2ml 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灌胃。干预4周后处死。应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苦味酸法、脲酶法等方法测定各组小鼠血浆甲状腺功能、甲状腺抗体、肌酐、尿素氮水平,观察各组小鼠血清学指标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肾脏组织IP10、TNF-α的表达,探索盐酸吡格列酮对小鼠肾脏炎症反应的作用。结果:1.与非AITD组患者相比,AITD组患者的24小时尿蛋白量显着较高(P<0.05),其他肾脏功能指标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2.与非AITD组患者相比,AITD组患者的血清补体C4水平较低(P<0.05),血清Ig A、Ig M、Ig G显着升高(P<0.05);3.与非AITD组患者相比,AITD组患者肾脏穿刺组织中TPO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率显着较高(P<0.05);4.与非AITD组患者相比,AITD组患者肾脏穿刺组织中IP10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率显着较高(P<0.05);5.对小鼠肾脏IP10、TNF-α免疫组化染色及Western blot蛋白表达检测发现,与N组相比,M组和P组IP10、TNF-α表达显着较高(P<0.05),且P组显着低于M组,P<0.05。结论:1.TPO在AITD患者肾脏穿刺组织染色阳性,为肾脏组织遭受免疫复合物激发的免疫攻击提供了条件。2.趋化因子IP10在AITD组患者肾脏穿刺组织中染色阳性率较非AITD组显着增加,表明AITD患者肾脏组织炎症反应加剧。3.盐酸吡格列酮可有效抑制趋化因子IP10及炎症因子TNF-α在AITD小鼠肾脏的表达。

林喜清[5](2017)在《青蒿素联合羟基氯喹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药理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原发性免疫球蛋白A肾病(Primary Immunolobin A nephropthy,IgAN)简称IgA肾病,典型特征为肾小球系膜区免疫复合物IgA沉积,并伴有肾小球系膜区细胞增生和系膜基质扩张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IgAN发病率高,主要临床症状为轻至重度蛋白尿、血尿、肾功能不全、高血压水肿、肾病综合征、肾功能衰竭等。治疗IgAN的药物主要有ACEI、ARB类、糖皮质激素类、免疫抑制剂类,其他药物有鱼油、抗凝和抗血小板类,但因这些药物的疗效作用存在争议,副作用大,临床试验结论不一致。IgAN发病机制可能与机体的免疫功能障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作用、肾脏血液动力学异常、凝血功能障碍以及遗传因素有关,免疫功能异常是IgA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阳离子牛血清白蛋白(C-BSA)诱发的肾炎大鼠模型是研究慢性肾小球肾炎常用模型之一,其主要表现为蛋白尿及肾脏病理改变,病理特点和肾病综合症的临床表现与人类膜性肾病相似,该模型重复性好,发病率高,是研究人类膜性肾炎较好的动物模型。青蒿素(artemisinin,Art)是从植物黄花蒿和青蒿叶中提取分离出的主要药用成分,具有高效的抗疟作用,多年来作为一线抗疟药物,近几年的多项研究表明青蒿素具有一定的抗炎免疫抑制活性。羟基氯喹(Hydroxychloroquin,HCQ)广泛用作抗疟药和治疗狼疮性肾炎药物,通过抗感染、免疫抑制和免疫调节作用发挥抗疟疾、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消除皮疹、抗凝和降血脂等多方面的作用。青蒿素与羟基氯喹均具有良好的抗炎免疫抑制作用,即亦能通过抑制炎症介质、调节免疫机制、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等方面作用改善IgAN及C-BSA肾炎大鼠的的肾脏损伤。因此采用青蒿素与羟基氯喹进行配伍(AH),从整体动物水平考察青蒿素配伍羟基氯喹对IgAN及C-BSA肾炎大鼠的药效作用,为药物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方向和科学依据。目的:探讨AH对IgAN及C-BSA肾炎大鼠的药理药效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方向和科学依据。方法:1.模型的建立:采用口服牛血清白蛋白+尾静脉注射脂多糖+皮下注射四氯化碳的方法建立IgAN大鼠模型;采用皮下注射+尾静脉注射阳离子牛血清白蛋白的方法诱发建立C-BSA大鼠模型。2.分组与给药:取10只正常大鼠,设为正常对照组(正常组)。取造模成功SD大鼠4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片组、AH 1:1组、AH 1:3组。分组后灌胃给与相应药物,每日一次,连续90天;正常组与模型组给与等量纯净水灌胃。3.样本采集与指标测定:给药期间,观察大鼠一般状况,每周记录大鼠体重,检测尿蛋白变化。实验结束,收集大鼠尿液,检测尿蛋白总量、血尿。麻醉大鼠,腹主动脉采血,检测血生化指标(CRE、UREA、TP、ALB、CHOL、TG),凝血四项(PT、PTA、APTT、TT);取血清,酶联免疫法(ELISA法)检测IgAN大鼠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补体(C3)、一氧化氮(NO)含量,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PAS染色法、免疫荧光法、透射电镜法检测IgAN大鼠肾脏病理,HE染色法检测C-BSA肾炎大鼠肾脏病理。结果:1.大鼠一般状况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随着造模时间延长,出现活动量减少、体型消瘦、精神萎靡、体毛枯松、无光泽、易脱落等症状;各给药组大鼠给药后摄食情况较模型组大鼠逐渐好转,活动量逐渐增加,体毛脱落逐渐改善。2.尿蛋白、血尿情况尿蛋白、血尿随造模时间延长逐渐升高,给药后逐渐降低。与模型组比较,AH组可降低IgAN和C-BSA肾炎大鼠24 h尿蛋白总量(P<0.05),尿红细胞数显着降低(P<0.05)。3.血生化检测IgAN大鼠给药实验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CRE、UREA水平显着升高(P<0.01),TP、ALB水平水平降低,CHOL、TG水平升高。与模型组比较,AH组血清CRE、UREA水平显着降低,TP、ALB水平升高,CHOL、TG水平降低C-BSA肾炎大鼠给药实验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CRE、UREA水平显着升高,TP、ALB、GLB水平显着降低,CHOL、TG水平升高。与模型组比较,AH组CRE、UREA水平显着降低,TP、GLB水平显着升高,CHOL、TG水平降低。4.凝血四项检测IgAN大鼠给药实验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浆PT明显缩短,PTA明显升高,INR缩短;APTT明显缩短,TT明显延长;Fbg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AH 1:3组大鼠血浆PT明显延长,PTA明显降低,INR延长,APTT明显延长,TT明显缩短,Fbg明显降低。AH 1:1组血浆PTA明显降低,APTT明显延长,TT明显缩短,PT、INR、Fbg均无显着差异。5.血清IgA、C3含量检测与模型组比较,两组AH组血清IgA水平均有下降,AH 1:3组下降显着,趋近正常组血清IgA水平,血清C3水平显着上升。6.血清NO含量检测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NO水平显着降低;与模型组比较,AH组血浆NO水平显着升高。7.血浆SOD、MDA含量检测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浆SOD水平无明显变化,MDA水平显着升高;与模型组比较,AH 1:1组SOD水平无明显变化,MDA水平显着降低;AH 1:3组SOD水平显着升高,MDA水平显着降低。8.肾脏病理变化检测IgAN大鼠给药实验结果:肾脏IgA免疫荧光检测结果可见:与模型组比较,AH组镜下肾小球IgA荧光强度表达(+++)比模型组荧光强度(+++++)明显减弱(P<0.01);肾脏病理PAS染色光镜检测结果可见:与模型组比较,AH组肾脏肾小球系膜区染成紫红色沉积物明显减少(P<0.01);肾脏电镜检测结果可见:与模型组比较,AH组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增厚情况明显改善,系膜基质厚度趋近正常组,基底膜内无明显沉积物,上皮细胞足突融合明显改善。C-BSA肾炎大鼠给药结果:模型组大鼠肾小球肿大,球囊腔变窄,肾小球基底膜不规则增厚,肾小球内细胞数增多不明显。与模型组比较,AH组、地塞米松片药组肾小球形态开始恢复,肾小球大小明显恢复正常,球囊开放,系膜细胞减少,基质均匀,系膜区渐窄。AH组病变肾小球数明显减少、病变率显着降低、病损程度显着减轻、肾小球内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由统计差异结果看,AH=1:3组改善肾脏病理损伤程度优于1:1组。以上结果表明,AH可改善C-BSA肾炎大鼠的肾脏病理损伤,降低肾功能衰竭的风险。结论:1.AH可降低IgAN和C-BSA肾炎大鼠的尿蛋白、血尿,降低血清CRE、UREA水平、升高TP、ALB水平、降低CHOL水平,表明AH能恢复肾小球滤过功能,能够改善因肾脏损伤肾小球功能缺陷引起的血清蛋白流失、脂质代谢紊乱及改善肾功能。2.AH可降低IgAN大鼠血清IgA水平、升高血浆SOD水平、降低血浆MDA水平,减少IgA免疫复合物在肾脏中沉积,表明AH改善IgAN大鼠肾脏病理损伤,其机制与氧化应激有关。3.AH能改善IgAN和C-BSA肾炎大鼠的肾脏病理损伤,降低肾功能衰竭的风险。

王翚[6](2012)在《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风邪证候的分布规律及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提出在我国,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以下简称慢性肾病)是导致终末期肾病(ESRD)最常见的原因。中医药在治疗和延缓慢性肾脏病的发展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从风论治肾脏病的思路已有多家论述。风邪在肾脏病中的地位尚存在分歧。既往研究多为临床理论与个人经验,缺乏对肾脏病中风邪的客观证候、指标、致病机制等的具体研究。目的:观察慢性肾病患者,研究合并风邪和非合并风邪组在具体症状、证候类型、病理类型之间有无差异,总结存在风邪表现的肾脏病患者证候、症状及病理学特点。观察慢性肾病患者血、尿IL-6、TNF-a水平,以及和其它临床资料的相关性。并观察在风邪组病人中,IL-6、TNF-a水平与非风邪组有无差异,从而探讨风邪在慢性肾病中的特点。方法:共收集1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观察,探讨风邪证和其他中医证型的关系,以及风邪的分布特点。其中有106例患者留取了血清、尿液样本,用EL ISA方法检测血清、尿液的IL-6TNF-a水平,并结合中医证型、生化指标,肾脏病理等,分析之间的相关性,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临床资料和IL-6、TNF-a的数据分析。结果:1慢性肾病患者中,风邪证是最多见的标实证候,占60.16%(77/128)。风邪证常见症状为尿中泡沫明显(56.25%),颜面浮肿(53.13%)及反复遇外感而发作(50.78%)。合并风邪证的患者在肾病综合征中的比例高于慢性肾炎,二者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实邪证型中,风邪证最常和湿热证合并出现。在虚证中,合并风邪者以气阴两虚型为主,肝肾阴虚型最少。各种病理类型均有风邪证合并,其中微小病变合并风邪证比例最高。慢性肾脏病(CKD)的1-4期,均有风邪合并存在。3风邪组较非风邪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明显升高,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P<0.05。IgE水平在风邪证组高于非风邪证,但统计学检验无显着差异,P>0.05。随着蛋白尿量的增加,合并风邪患者明显增加,蛋白尿>1g者与蛋白尿≤1g者比较差异显着,P<0.01。蛋白尿≥3.5g者较lg<24hUTP<3.5g者合并风邪患者也有增加,但之间没有显着差异。4在患者的血、尿标本中,IL-6、TNF-α浓度均高于健康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血IL-6在CKD1-4期均与正常组有差异,P<0.05;尿IL-6在CKD2、3、4期与正常组有差异,P<0.05;血TNF-α在CKD2、3、4期与正常组有差异,P<0.05;尿TNF-a在CKD1、2、3、4期均与正常组有差异,P<0.05;组间比较尿TNF-α在CKD4期与CKD2期有差异,P<0.05。5在风邪组中,血、尿的IL-6浓度均高于非风邪组。其中血IL-6浓度在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血、尿的TNF-a浓度均高于非风邪组。其中尿TNF-a浓度在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在标实证型中,合并风邪证患者血、尿IL-6、TNF-a含量最高。均高于其他标实证型。结论:(1)慢性肾病患者中存在中医证型的差异,标实证中以风邪证最常见,且最常合并湿热证一起出现。明显的泡沫尿、颜面浮肿及反复遇外感而发作是风邪证的常见表现。(2)风邪组较非风邪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明显升高,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提示蛋白尿水平可作为患者存在风邪的重要微观辨证依据。(3)在风邪组中,血、尿的IL-6、TNF-α浓度均高于非风邪组,并高于其他标实证型。提示风邪证的发病机制与细胞因子存在相关性。

吴金珠[7](2011)在《TNF-α在慢性肾小球肾炎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章回顾近几年文献,就近代祖国医学对TNF-α在慢性肾小球肾炎中的作用进行了总结。但其具体致病病机仍不十分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

周明[8](2010)在《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治疗大鼠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观察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对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模型大鼠血清肌酐(SCr)、血清白蛋白(ALB)和肾组织形态学的影响,同时检测肾组织中核因子-κB(NF-κB)、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cl-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探讨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治疗MsPGN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隔日口服牛血清白蛋白(BSA)、尾静脉注射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并皮下分点注射完全弗氏佐剂和不完全弗氏佐剂的方法制作大鼠MsPGN模型,并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组和雷公藤多苷(TPG)组,以TPG作为对照,测定大鼠不同时期的SCr和血清ALB水平,光镜下观察肾组织形态学改变,以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中NF-κB、Bcl-2和TNF-α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相关病理分析。结果:1.模型组实验大鼠SCr较空白组升高(P<0.05),血清ALB显着下降(P<0.01),光镜下可见轻到中度系膜增生性病变,提示MsPGN造模成功。2.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和TPG自造模后6周起即可不同程度改善血清ALB下降的水平,且二者疗效相近。3.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和TPG于造模后8周才明显抑制实验大鼠SCr的升高,二者疗效相近。4.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和TPG都有抑制GMC增生、ECM积聚的作用。5.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和TPG均显着降低肾组织中NF-κB、Bcl-2和TNF-α的表达(P<0.01),二者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在降低肾小球NF-κB、Bcl-2和TNF-α表达方面,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和TPG作用显着,二者疗效相近。6.MsPGN大鼠肾组织中NF-κB的表达水平不仅与Bcl-2的表达水平呈显着正相关(P<0.01,γ=0.734),还与TNF-α的表达水平呈显着正相关(P<0.01,γ=0.729),提示三者密切相关,相互影响。7. MsPGN大鼠肾组织中NF-κB、Bcl-2和TNF-α表达水平的升高可能与GMC增生和ECM积聚的加重呈显着正相关,SCr随之逐步升高,血清ALB的水平逐步降低。结论:1.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能够有效改善MsPGN大鼠血清ALB水平降低,抑制SCr水平升高。2.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能够减轻GMC增生和ECM积聚。3.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可能通过抑制肾组织中NF-κB、Bcl-2和TNF-α的表达,减轻GMC增生和ECM积聚,在MsPGN的治疗中与TPG效果相近。4.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整体治疗效应,在临床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南丽红[9](2010)在《筋骨草总黄酮治疗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实验研究及其机制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章理论研究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是肾小球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病理类型,弥漫性肾小球系膜细胞(GMC)增生和/或不同程度细胞外基质(ECM)增多是其主要的病理学特征。其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免疫学机制是该病的始发因素,但其本身对肾脏的直接损伤是有限的,而在此基础上激活的一系列炎症介导系统是造成肾小球损伤和产生临床表现的直接原因。鉴于此原因,MsPGN出现大量蛋白尿等表现时,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仍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但病情往往易迁延、反复,且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此外,由于众多炎性细胞因子构成的复杂网络及过度释放时形成的瀑布效应,使得针对单一炎性细胞因子的对抗措施在临床上难以取得预期的疗效,而多种抗体的联合搭配使用又显得不切实际。基于NF-κB对炎性细胞因子基因表达起着中心调控作用,因此,通过抑制上游转导通路NF-κB活化的抗炎治疗逐渐成为肾脏疾病治疗的新靶点。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深入研究和中医对MsPGN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更进一步认识,中医药治疗MsPGN取得了一定进展,并显示出中医药治疗该病有一定优势及潜能。中医学认为湿热在MsPGN发病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促进肾脏病理损害,加速肾功能恶化的重要因素。处理好湿热证,对于控制病情,保护肾功能都很有意义。筋骨草为福建常用中草药,性味苦寒,具有清热燥湿的作用,其有效成分黄酮类化合物木犀草素具有抗炎、抑制变态反应、抗增殖等活性。根据上述理论,我们推测筋骨草总黄酮(TFA)可能对肾小球肾炎具有治疗作用。为此,我们设计了本研究。经过检索查新,本研究目前无相关报道。第二章实验研究目的:探讨TFA对MsPGN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体外观察TFA含药血清对LPS诱导的GMC增殖、ECM分泌及NF-κB/IκB信号转导途径的干预作用,旨在从细胞生物学及分子水平探讨TFA治疗MsPGN的可能机制,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体内研究:采用改良慢性血清病法复制MsPGN大鼠模型,造模第5w末将尿蛋白阳性者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雷公藤多苷组(0.018g·kg-1·day-1, TPG组)、TFA高剂量组(2.16g·kg-1·day-1)、中剂量组(1.08g·kg-1·day-1)、低剂量组(0.54g·kg-1·day-1),另设正常对照组。于造模第6w开始给药,连续6w后,检测各组大鼠24h尿蛋白定量和血生化指标;采用化学比色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血清MDA含量及其调节酶SOD活性的变化;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IL-1、TNF-κ的浓度;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TGF-β1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肾小球中NF-κB p65的表达情况。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肾小球系膜区情况及GMC和ECM积聚情况。体外研究:(1)大鼠每日灌胃2次,连续3d,末次给药1h后制备实验血清;(2)采用台盼蓝染色排斥法检测TFA不同浓度含药血清对细胞活力的影响。(3)据细胞活力实验和预实验结果确定TFA含药血清浓度,将同步于静止期GMC分为以下各组:①正常对照组:加入10%正常大鼠血清;②LPS组:加入LPS10μg/ml和10%正常大鼠血清;③10%TFA含药血清组:加入LPS10μg/ml+10%TFA含药血清;④5%TFA含药血清组:加入LPS10μg/ml+5%TFA含药血清;⑤2.5%TFA含药血清组:加入LPS10μg/ml+2.5%TFA含药血清。(4)干预24h、48h后,用MTT法检测GMC的增殖情况;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FN、Col-Ⅳ、MCP-1的表达情况。对干预48h的GMC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RT-PCR检测MMP-9mRNA、NF-κB mRNA和IκB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体内研究:(1)给药6w后,各治疗组较模型对照组尿蛋白明显降低(P<0.01或P<0.05),而TFA高、中剂量组尿蛋白含量虽低于TPG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模型对照组相比,TFA干预性治疗后TP明显升高,而TG、Tch、BUN、Scr明显降低,(P<0.01或P<0.05)。(3)肾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模型对照组GMC明显增殖,基质增多、系膜区明显增宽、毛细血管受压变窄或消失,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系膜区面积/毛细血管丛面积比值较正常对照组显着升高(P<0.01);TFA干预性治疗后上述病理改变明显减轻(P<0.01或P<0.05)。(4)TFA干预性治疗后与模型对照组相比SOD活力明显提高,MDA、IL-1、TNF-α、TGF-β1、肾小球NF-κB p65的表达则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且NF-κB核移位明显受到抑制。(5)相关性分析显示,NF-κB p65与IL-1、TNF-α、TGF-β1均呈显着正相关(r=0.566、r=0.669、r=0.598,P<0.05)。体外研究:(1)20%、10%、5%和2.5%浓度TFA含药血清组24和48h细胞活力均达95%以上,无明显细胞毒性。(2)TFA含药血清干预24h、48h后LPS诱导GMC增殖水平、细胞上清液中FN、Col-Ⅳ、MCP-1表达较LPS组明显降低(P<0.05或P<0.01)。干预48h后,与LPS组相比处于G1期的细胞比例、MMP-9 mRNA和IκB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增高,而S期细胞比例、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3)相关性分析显示NF-κB mRNA与IκB mRNA、MMP-9 mRNA (r=-0.724、r=-0.781, P<0.05),均呈显着负相关。结论:首次证实,TFA能降低MsPGN大鼠蛋白尿,保护肾功能,抑制GMC增殖及ECM积集,减轻肾小球损伤,提示TFA对MsPGN有一定治疗作用,其作用可能与TFA抗氧化作用,调控NF-κB/IκB信号转导途径,继而调控细胞周期和炎症因子(IL-1、TNF-α、TGF-β1、MMP-9、MCP-1)的表达有关。

卢宏柱[10](2009)在《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转染诱导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及上调促炎因子表达的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目的:构建乙型肝炎病毒(HBV)X基因与pCI-neo相融合的高效真核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究HBV X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设计并合成HBV X基因的引物,以HBV DNA阳性血清PCR扩增得到HBV X基因全序列,将X基因连接到真核表达载体pCI-neo,构成pCI-neo-X质粒,然后用酶切图谱分析、PCR检测和扩增产物序列分析等方法,鉴定所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结果:以重组载体为模板扩增得到的片段大小与已知HBV X基因大小相同,酶切也得到目的基因片段,测序结果也显示与已知X基因序列相同。结论:成功构建了HBV X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究HBVX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转染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6表达的影响目的探讨HBV X基因表达的蛋白(HBx)对体外培养的大鼠系膜细胞表达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及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前面构成的pCI-neo-X真核表达载体,采用脂质体法将pCI-neo-X转染给体外培养的大鼠系膜细胞,Westem blot测定HBx的表达;以半定量反转录(RT)-PCR测定体外培养大鼠系膜细胞TNF-αmRNA、IL-1βmRNA、IL-6 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培养上清液中TNF-α、IL-1β、IL-6。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结果转染pCI-neo-X的系膜细胞,HBx在36和48小时表达明显。同时半定量反转录PCR测定显示TNF-αmRNA、IL-1βmRNA、IL-6 mRNA表达量较未转染和转染空载体组明显增高。培养36和48小时后上清液中TNF-α水平在转染pCI-neo-X组、未转染和转染空载体组分别为(185.3±70.7)pg/ml,(41.7±10.3)pg/ml,(44.0±10.1)pg/ml,(140.3±42.1)pg/ml,(43.7±10.6)pg/ml,(33.3±8.6)pg/ml;IL-1β水平分别为(402±60)pg/ml,(182±23)pg/ml,(170±18)pg/ml,(432±58)pg/ml,(181±20)pg/ml,(165±19)pg/ml;IL-6水平分别为(177.0±18.2)pg/ml,(85.7±16.9)pg/ml,(69.7±22.2)pg/ml,(179.7±26.3)pg/ml,(70.0±18.3)pg/ml,(73.0±14.0)pg/ml,pCI-neo-X组与未转染和转染空载体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细胞增殖在36和48小时pCI-neo-X组最明显,吸光度分别为1.56±0.36,1.69±0.32,与未转染组0.70±0.08,0.74±0.18和转染空载体组0.68±0.18,0.80±0.19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HBx可诱导大鼠系膜细胞高表达TNF-α、IL-1β和IL-6,促进系膜细胞增殖。HBx对系膜细胞的增殖作用可能与TNF-α、IL-1β、IL-6的高表达有关。第三部分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通过激活核因子-κB和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上调大鼠系膜细胞表达肿瘤坏死因子-α目的探讨HBV X基因转染大鼠系膜细胞导致细胞增殖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表达的细胞外蛋白调节激酶(ERK)信号转导机制。方法将含有HBVX基因的质粒pCI-neo-X转染入体外培养的大鼠系膜细胞,MTT法检测系膜细胞增殖,半定量RT-PCR检测TNF-αmRNA表达,ELISA检测培养上清液中TNF-α表达。Western blot检测HBx、ERK1/2及p-ERK1/2表达。分别采用特异性抑制剂U0126阻断ERK1/2通路,Lactacystin阻断NF-κB通路和SB203580阻断p38MAPK通路,观察培养细胞增殖、TNF-α及其mRNA表达,以不加抑制剂作为对照。结果转染pCI-neo-X后,系膜细胞增殖明显,细胞TNF-αmRNA及上清液TNF-α表达均增高,通过阻断ERK1/2或NF-κB通路,系膜细胞增殖减弱,细胞TNF-αmRNA及上清液TNF-α表达均下降。而阻断p38MAPK通路对系膜细胞增殖,细胞TNF-αmRNA及上清液TNF-α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转染HBV X基因可促使系膜细胞增殖,细胞TNF-αmRNA及上清液TNF-α表达均增高,这一作用可能部分是HBV X基因表达的蛋白通过激活ERK1/2以及NF-κB通路信号而实现。而与p38MAPK通路无关。

二、肿瘤坏死因子α在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中的表达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肿瘤坏死因子α在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中的表达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代谢组学儿童孤立性血尿湿热证模型大鼠生物标志物筛选及清法方药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清法理论探源
    2 儿童血尿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3 儿童血尿的中医辨证论治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幼龄大鼠Ig A肾病湿热证模型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实验结论
    实验二 幼龄大鼠Ig A肾病湿热证生物标志物筛选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实验结论
    实验三 清法对幼龄大鼠Ig A肾病湿热证细胞因子干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实验结论
    实验四 清法对幼龄大鼠IgA肾病湿热证模型生物标志物干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实验结论
讨论
    1 病证结合的Ig A肾病湿热证模型
    2 清法方药对孤立性血尿细胞因子调节机制
    3 儿童孤立性血尿尿液生物标志物筛选
    4 研究创新点、不足及下一步研究计划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代谢组学在肾脏疾病中西医研究进展
    1 代谢组学的概况
    2 代谢组学在肾脏疾病中医药的研究进展
    3 代谢组学在肾脏疾病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3.1 关于肾脏疾病生物标志物群的筛选
        3.2 关于病理分型生物标志物群的筛选
    4 研究及应用展望
    参考文献
就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狼疮性肾炎患者临床特征及细胞因子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部分 狼疮性肾炎的临床队列研究
    1 前言
    2 实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观察指标
        2.2.1 分组
        2.2.2 临床资料收集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1.1 总体分析
        3.1.2 两组之间的一般特征对比分析
        3.2 SLEDAI-2000
        3.3 抗核抗体谱、免疫指标
        3.4 合并症
        3.5 实验室指标
        3.6 脏器受累
    4 讨论
        4.1 SLE的一般特征
        4.2 LN与无肾脏受累SLE的比较
    5 结论
第二部分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细胞因子分析
    1 前言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实验室指标、活动评估的收集
        2.3 实验步骤
        2.3.1 血液样本的收集及存储
        2.3.2 人细胞因子蛋白组芯片检测
        2.3.3 多因子检测技术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SLE与健康志愿者
        3.2 细胞因子与肾功能不全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3 细胞因子与临床实验室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细胞因子在狼疮性肾炎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TRAF6对狼疮性肾炎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的影响及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材料
    2.3 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SLE无 LN、LN和对照组的临床资料
    3.2 各组外周血PBMC中 TRAF6 及血清中炎性因子与淋巴细胞表达
    3.3 建立LN肾小球系膜细胞模型,检测TRAF6 及炎性因子表达
    3.4 敲除TRAF6,观察细胞活力、凋亡细胞比率及炎性因子表达
    3.5 免疫组化分析TRAF6在狼疮鼠肾组织中的表达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对照
综述
    参考文献
主要科研成果及参与课题
致谢

(4)AITD肾脏组织IP10的表达及盐酸吡格列酮对其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IP10在AITD肾脏穿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诊断标准
        1.1.3 研究方法
        1.1.4 检测方法
        1.1.5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肾脏活检患者中AITD的患病率
        1.2.2 AITD组患者与非AITD组患者性别分布特点
        1.2.3 AITD组患者与非AITD组患者年龄分布特点
        1.2.4 AITD组与非AITD组血清免疫指标的比较
        1.2.5 AITD组与非AITD组血清甲状腺功能指标比较
        1.2.6 AITD组与非AITD组甲状腺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比较
        1.2.7 AITD组与非AITD组生化指标的比较
        1.2.8 AITD组与非AITD患者肾脏穿刺活检病理类型比较
        1.2.9 AITD组与非AITD组患者肾脏活检组织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比较
    1.3 讨论
        1.3.1 AITD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1.3.2 AITD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1.3.3 AITD对肾脏的影响
    1.4 小结
二、PIO 对 AITD 小鼠肾脏组织 IP10 及 TNF-α作用的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材料与仪器
        2.1.2 实验方法
        2.1.3 统计学处理
    2.2 结果
        2.2.1 猪甲状腺球蛋白注射诱导AITD小鼠模型
        2.2.2 AITD模型组(M组)和对照组(N组)小鼠血清TSH和甲状腺相关抗体TGAb比较
        2.2.3 两组小鼠甲状腺组织切片HE染色
        2.2.4 三组小鼠T3、T4、TSH、TGAb、TPOAb、肌酐、尿素比较
        2.2.5 各组小鼠肾脏TNF-α、IP10 免疫组化染色
        2.2.6 各组小鼠肾脏TNF-a、IP10 Western blot结果
    2.3 讨论
        2.3.1 实验动物模型建立
        2.3.2 IP10在AITD肾脏损伤中的作用
        2.3.3 盐酸吡格列酮对肾脏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
    2.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沧州市人民医院患者肾脏穿刺知情告知书
综述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与多器官损害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青蒿素联合羟基氯喹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药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技术路线图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青蒿素及羟基氯喹的研究进展
        一、青蒿素的免疫抑制作用
        二、羟基氯喹的免疫抑制作用
        三、青蒿素联合羟基氯喹的免疫抑制作用
    第二节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研究概况
        一、现代医学对慢性肾炎病因病机的研究
        二、慢性肾炎的药物治疗
        三、氧化应激与慢性肾炎
        四、NO与慢性肾炎
    第三节 慢性肾小球肾炎动物模型的研究状况
        一、IgA肾炎模型
        二、阳离子化小牛血清白蛋白(C-BSA)肾炎模型
        三、系膜增殖性肾炎模型
        四、狼疮性肾炎动物模型
        五、Heymann肾炎模型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青蒿素联合羟基氯喹对IgAN模型大鼠的药理作用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青蒿素联合羟基氯喹对C-BSA肾炎模型大鼠的药效作用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小结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6)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风邪证候的分布规律及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表目录
图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上篇: 文献综述
    前言
    综述一 风邪与肾脏病的关系
        1 中医对慢性肾病的认识
        2 慢性肾病中风邪的致病机理
        3 慢性肾病中风邪的临床表现
        4 慢性肾病风邪的现代医学研究
        5 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风邪的治疗
        6 小结
    综述二 IL-6、TNF-α与肾脏病的关系
        1 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发病机制
        2 IL-6与肾脏病
        3 TNF-α与肾脏病
        4 小结
下篇: 临床研究
    前言
    研究一 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风邪证候的分布规律
        临床资料
        研究方法
        结果
    研究二 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风邪证候与IL-6、TNF-α的相关性分析
        临床资料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分析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观察表
致谢
个人简历

(7)TNF-α在慢性肾小球肾炎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TNF-α的生物学特征
    1.1 来源
    1.2 生理学作用
2 祖国医学对于TNF-α在慢性肾小球肾炎中的研究
    2.1 与辨证分型的研究
    2.2 单味中药对TNF-α影响的研究
    2.3 中药成药对TNF-α影响的研究
    2.4 中药复方对TNF-α影响的研究
3 TNF-α在慢性肾小球肾炎中的致病机制
4 结语

(8)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治疗大鼠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
        1.3 实验试剂
        1.4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
        2.2 动物模型的复制及用药方法
        2.3 给药剂量
        2.4 检测指标及方法
        2.5 统计学方法
实验结果
    1 实验大鼠的一般情况
    2 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对MsPGN 大鼠血清ALB 的影响
    3 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对MsPGN 大鼠SCr 的影响
    4 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对MsPGN 大鼠肾脏病理的影响
    5 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对MsPGN 大鼠肾脏NF-κB、Bcl-2 及TNF-α表达的影响
        5.1 MsPGN 大鼠肾组织中NF-κB 的表达
        5.2 MsPGN 大鼠肾组织中Bcl-2 的表达
        5.3 MsPGN 大鼠肾组织中TNF-α的表达
    6 相关性分析
        6.1 MsPGN 大鼠肾组织中NF-κB、Bcl-2、TNF-α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6.2 MsPGN 大鼠肾脏病理、血清ALB、SCr 与肾组织中NF-κB、Bcl-2、TNF-α 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理论探讨
    1 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治疗MsPGN 的依据
        1.1 祖国医学对MsPGN 的认识
        1.2 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的立法依据
        1.3 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的药物组成及方义分析
        1.4 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组成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
    2 现代医学对MsPGN 的认识
    3 NF-κB、Bcl-2、TNF-α与MsPGN
        3.1 NF-κB 与MsPGN
        3.2 Bcl-2 与MsPGN
        3.3 TNF-α与MsPGN
        3.4 NF-κB、Bcl-2 和TNF-α的在MsPGN 发病中的相互作用
    4 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治疗MsPGN 大鼠的机理探讨
        4.1 关于动物模型选择的探讨
        4.2 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及依据
        4.3 实验结果分析及部分机理探讨
    5 存在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病理图片
    附录2:文献综述
    附录3: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9)筋骨草总黄酮治疗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实验研究及其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理论研究
    前言
    1. 现代医学对MsPGN的认识
        1.1 MsPGN的发病机理
        1.2 MsPGN的病理特点
        1.3 肾小球的系膜细胞和细胞外基质
        1.4 MsPGN的治疗
        1.5 治疗前景
    2. MsPGN的中医药研究
        2.1 中医对MsPGN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中医辨证分型
        2.3 湿热与MsPGN病理变化的机制探讨
        2.4 临床及实验研究
        2.5 中医治疗的机理研究
        2.6 思考与展望
    3. NF-κB与肾脏疾病
        3.1 NF-κB的生物学特征
        3.2 NF-κB的活化及其信号转导
        3.3 NF-κB的功能
        3.4 NF-κB与系膜增生
        3.5 NF-κB与小管间质
        3.6 NF-κB与纤维化
        3.7 NF-κB与单纯性肾病综合征
        3.8 结语
    4. 筋骨草的研究现状
        4.1 筋骨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4.2 筋骨草及其黄酮提取物的药理、临床特性
        4.3 立题依据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研究
    前言
    第一部分 筋骨草总黄酮治疗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实验研究
        实验一 TFA对MsPGN大鼠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二 TFA对MsPGN大鼠氧化应激及相关因子表达的干预作用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筋骨草总黄酮含药血清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及NF-κB/IκB信号转导途径的影响
        实验一 TFA含药血清对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二 TFA含药血清对肾小球系膜细胞外基质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三 TFA含药血清对NF-κB/IκB信号转导途径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转染诱导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及上调促炎因子表达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名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Iβ和-6表达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通过激活ERKs和NF-κB上调大鼠系膜细胞表达肿瘤坏死因子-α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1
综述2
附录
致谢

四、肿瘤坏死因子α在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中的表达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代谢组学儿童孤立性血尿湿热证模型大鼠生物标志物筛选及清法方药干预研究[D]. 李卉.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狼疮性肾炎患者临床特征及细胞因子的分析[D]. 吴娇. 南昌大学, 2021(01)
  • [3]TRAF6对狼疮性肾炎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的影响及临床分析[D]. 钟苗.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AITD肾脏组织IP10的表达及盐酸吡格列酮对其作用的研究[D]. 卢泽芬.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5]青蒿素联合羟基氯喹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药理研究[D]. 林喜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5)
  • [6]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风邪证候的分布规律及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分析[D]. 王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2)
  • [7]TNF-α在慢性肾小球肾炎中的作用研究[J]. 吴金珠.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12)
  • [8]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治疗大鼠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实验研究[D]. 周明. 河南中医学院, 2010(05)
  • [9]筋骨草总黄酮治疗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实验研究及其机制探讨[D]. 南丽红.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2)
  • [10]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转染诱导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及上调促炎因子表达的机制[D]. 卢宏柱. 华中科技大学, 2009(11)

标签:;  ;  ;  ;  ;  

肿瘤坏死因子α在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中的表达及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