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生病时要多喝水?

为什么孩子生病时要多喝水?

一、小儿患病期间为何要多饮水(论文文献综述)

孙胜男[1](2021)在《清腑通幽汤治疗小儿便秘(燥热内结型)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通过对清腑通幽汤进行疗效观察与麻仁润肠丸对比,证明课题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为临床治疗小儿便秘提供新思路及实践依据。方法:本次课题选取于小儿便秘(燥热内结型)患儿一共60例,随机分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清腑通幽汤,对照组采取口服麻仁润肠丸,14天为1疗程,两组均服用1疗程后,结合临床观察标的前后积分对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课题符合标准病例的60名患儿中,治疗组30例口服清腑通幽汤,经治疗1疗程后痊愈2例,显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30例口服麻仁润肠丸,经治疗1疗程后治愈1例,显效7例,有效1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33%,经秩和检验P<0.05(P=0.032),故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的总体疗效上,有显着性的差异,说明口服清腑通幽汤在治疗疗效上优于麻仁润肠丸。结论:口服清腑通幽汤在治疗小儿便秘(燥热内结型)上,具有显着的疗效,在改善患儿大便质地、排便间隔、腹胀、饮食、口干口臭情况,疗效结果明显优于麻仁润肠丸;在改善患儿排便困难、排便时长、腹痛、烦躁不安、口舌生疮、面红身热、小便上,效果与口服麻仁润肠丸相当。

付丽华[2](2021)在《桑萸止遗贴联合缩泉丸治疗脾肾两虚型小儿遗尿症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桑萸止遗贴联合缩泉丸及中成药缩泉丸对脾肾两虚型小儿遗尿症的疗效,包括中医主症及部分次症和膀胱容量的改善情况,探讨桑萸止遗贴联合缩泉丸治疗脾肾两虚型小儿遗尿症的优势性、有效性。方法:选定符合纳入标准的76例遗尿症(脾肾两虚型)患儿,年龄在5~12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给予中药贴剂桑萸止遗贴联合中成药缩泉丸,对照组给予中成药缩泉丸,分别治疗4周后,记录治疗前、治疗后患儿中医主症、次症积分及膀胱容量的变化,运用SPSS26.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从而阐述桑萸止遗贴联合缩泉丸治疗脾肾两虚型小儿遗尿症的有效性,中药贴剂联合中成药治疗本病的优越性。两组患儿于停止治疗后4周对痊愈患儿进行随访,随访后观察复发情况。结果:1.临床疗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89.4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1.05%,治疗组的疗效更优(P<0.05)。2.中医证候比较:两组治疗后经组间比较,在夜间遗尿次数、夜间遗尿量、睡眠深度、神疲乏力、食欲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上述症状方面更有效,在小便频、面色的积分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治疗小便频、面色方面疗效相当。3.膀胱容量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组内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均能改善患儿膀胱容量,治疗后两组进行组间比较,P=0.015<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在改善膀胱容量方面疗效更优。4.远期疗效比较:对两组患儿停止治疗后4周随访,随访1个月,可见治疗组复发1例,对照组复发1例。治疗组的复发率为25%,对照组的复发率为100%,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但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复发率无显着差异(P=0.4>0.05)。结论:1.桑萸止遗贴联合缩泉丸治疗小儿遗尿症临床有效,且优于单一口服中成药缩泉丸,两者远期疗效相当。2.桑萸止遗贴联合缩泉丸可有效减少患儿夜间遗尿次数,降低夜间遗尿量,改善睡眠深度且对患儿食欲、神疲乏力及膀胱容量也有所改善。

邓雅匀[3](2021)在《固肾止遗汤治疗肾气不足型儿童夜遗尿症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固肾止遗汤治疗肾气不足型小儿遗尿症的临床疗效,通过对患儿治疗前后症候总积分、主要及次要症状评分变化,评价固肾止遗汤治疗小儿遗尿症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本试验采取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64例肾气不足型遗尿症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给予自拟方固肾止遗汤免煎颗粒剂冲服,对照组予以醋酸去氨加压素口服。两组均按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8周即4个疗程,停药后4周随访观察复发情况。观察记录两组患儿在治疗前、治疗4周及治疗8周后症状体征,比较分析两组治疗方案之间的差异情况,探讨固肾止遗汤在治疗肾气不足型小儿遗尿症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前对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便秘情况、家族史进行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治疗组愈显率90.9%,对照组愈显率57.6%,两组总体疗效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疗程结束4周后随访,治疗组复发率6.67%。对照组复发率21.05%,经卡方检验,P>0.05,两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主次症状积分及总积分比较(1)主要症状积分比较:经秩和检验,治疗4周及8周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次要症状积分比较:经秩和检验,治疗4周及8周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总积分比较:经秩和检验,治疗4周及8周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案治疗小儿遗尿症均有疗效,均可减少患儿遗尿次数,提高唤醒阈,且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然而口服固肾止遗汤治疗能更有效的改善患儿面色、神疲、畏寒及腰膝酸软等肾气不足的症状,总体疗效优于去氨加压素。口服固肾止遗汤治疗小儿遗尿症疗效肯定,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吕颖[4](2020)在《麻黄菟丝子方治疗肾气不足型小儿遗尿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通过对麻黄菟丝子方治疗肾气不足型小儿遗尿症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以探讨麻黄菟丝子方治疗肾气不足型小儿遗尿症的有效性,为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症提供临床方法及研究依据。方法:本实验采用平行设计方法,严格遵循随机对照原则,将72例符合西医诊断和中医诊断标准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36例。治疗组给予麻黄菟丝子方治疗,对照组选用缩泉胶囊治疗,治疗2周为一个疗程,共3个疗程。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每周遗尿次数、中医证候总积分、主要症候积分、次要症候积分、复发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在该试验进行的过程中,治疗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1例,各组脱落病例均没有计入统计分析。治疗前,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每周遗尿次数、中医证候总积分、主要症候积分、次要症候积分,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达到90.91%;对照组总有效率达到68.57%。两组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每周遗尿次数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的遗尿次数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每周遗尿次数差值比较,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中医证候总积分方面,经治疗后,治疗组的证候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儿的中医证候总积分差值,结果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在主要症候积分方面,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主要症候积分,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两组的主要症候积分差值进行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次要症候积分方面,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次要症候积分和次要症候积分差值,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结束后随访1个月,治疗组有1例复发,复发率3.03%;而对照组有8例复发,复发率22.86%,两组差异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在该研究进行期间,两组患儿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麻黄菟丝子方可以有效治疗小儿遗尿症,不仅能够显着提高临床疗效,减少患儿每周的遗尿次数,而且可以有效改善遗尿患儿的中医证候,降低遗尿症的复发率,临床作用安全。这为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张月[5](2020)在《止泻方治疗湿热型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主、客观的观察指标,综合评价西药组、中药方组(止泻方)对改善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症候,以及安全性和有效率等方面的影响,旨在探讨止泻方对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可行性和优势所在,为中医中药治疗本病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试验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在广州市中医医院儿科门诊及住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小儿湿热型轮状病毒性腹泻患儿8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从中随机纳入72例患儿,采用随机对照分组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男孩18例,女孩18例;对照组男孩16例,女孩20例。本试验无脱落病例。对照组予口服蒙脱石散,用法用量:将药(1袋)倒入50ml温开水中,搅匀后口服。<1岁,1袋/日;1-2岁,2袋/日;2-5岁,3袋/日,均每日分3次服用。治疗组予口服止泻方(南豆花10g、紫苏梗6g、白芍10g、板蓝根10g、车前子10g、陈皮6g、法半夏10g、布渣叶10g、火炭母10g、甘草3g、芡实10g、石榴皮10g)。煎煮方法:由我院煎药室统一煎煮(采用JH07240/3001型煎药机、包装机)为袋煎剂,每日一剂(1袋,约150ml)。1岁以下小儿药量减半(半袋,约80 ml)。两组疗程均为4天。分别统计分析患儿治疗前和治疗后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止泻的时间及大便轮状病毒抗原转阴等情况并对比差异。研究结果:(1)两组治疗前的基线资料(月龄、性别)、病程和治疗前症状及总积分相对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方面:本研究通过观察止泻方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综合疗效,并与口服蒙脱石散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7.22%,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8.89%,统计学显示二者无显着性差异(P=0.167>0.05)。但两组在临床疗效等级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00<0.01)。说明止泻方在治疗湿热型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方面疗效仍优于对照组。(3)中医证候积分方面:两组治疗前后在中医症状总积分、次证总积分、大部分单项症状积分方面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说明两组在改善中医症状积分方面均有明显疗效。在改善主证(大便次数),及部分次证(包括精神、呕吐、便前哭闹情况、饮食、饮水情况、皮肤、口舌、小便量、肛门皮肤),止泻方的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4)止泻时间的比较:治疗组的止泻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0.05)。(5)轮状病毒抗原转阴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轮状病毒抗原转阴情况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04<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6)整个试验研究过程中,治疗前后患儿的肝肾功能检查皆无异常。对照组有2例患儿出现大便干结,1例患儿出现服药后呛咳,治疗组未出现不良反应,说明止泻方安全可靠。结论:通过临床研究表明:止泻方治疗湿热型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具有良好效果,并能有效地改善临床伴随症状,在症候效果和整体疗效、止泻时间、轮状病毒抗原转阴及安全性方面更具优势,而且不良反应小,口感好、易为小儿接受。

蔡玲玉[6](2019)在《近代西方儿童家庭护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研究(1915-1937)》文中研究说明近代西方儿童家庭护理思想是随着近代西医的传入而进入中国社会,但并未得到深入发展。以后,“卫生救国”运动的开展、新文化运动时期“儿童中心论”思潮的兴盛以及美国儿童健康运动的传入,使得近代西方儿童家庭护理思想在中国逐渐兴起。近代西方儿童家庭护理思想包括日常调理、病症护理以及疾病预防这三个方面,主要是通过儿童家庭护理来增强儿童的身体素质,最终达到强种保国的目的。传播该思想的主要群体有教育学者、医师和其他相关人士,主要通过发表着作、文章或发表卫生演讲来传播。由于种种原因,近代西方儿童家庭护理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实际效果有限,但在一定程度推动了政府和社会团体对儿童健康的关注,同时也改变了民众对家庭护理的认识。研究近代西方儿童家庭护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可以考察该思想在对改善传统儿童家庭护理中起到的作用,也能够全面了解当时儿童的生活现状及其医疗状况。但是目前学术界对近代儿童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儿童教育思想的研究,甚少涉及到儿童护理方面,对近代西方儿童家庭护理思想的研究更少。因此,对1915年至1937年近代西方儿童家庭护理思想在中国传播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本文以近代西方儿童家庭护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为研究对象,在借鉴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收集整理1915年至1937年,近代西方儿童家庭护理思想的相关资料,运用历史研究方法,概括并分析近代西方儿童家庭护理思想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内容并加以评价。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主要论述近代西方儿童家庭护理思想在中国传播的背景,从近代中国儿童家庭护理现状、中国传统儿童家庭护理思想及近代西方儿童家庭护理思想的兴起三个角度进行叙述;第二部分是第二章,主要论述传播近代西方儿童家庭护理思想的主要群体以及该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路径;第三部分是第三章至第五章,主要论述近代西方儿童家庭护理思想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内容,从日常调理思想、病症护理思想以及疾病预防思想三个角度进行叙述;第四部分是第六章,主要对近代西方儿童家庭护理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影响进行分析,认为其推动了政府、社会团体对儿童健康的关注及改变了民众对家庭护理的认识;第五部分是总结,先简单总结了近代西方儿童家庭护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成效有限,并分析原因。后分析近代西方儿童家庭护理思想在中国传播模式对现代西方儿童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借鉴意义。

李卓[7](2019)在《胃肠积热与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微需氧、螺旋形的革兰阴性菌,主要以胃肠道分泌物通过亲吻、共餐、食用不洁饮食等方式,以胃-口、口-口、粪-口途径在人群之间传播。Hp经口腔进入人体后通过趋化、黏附和定植存在于胃黏膜上皮及胃黏液底层,定植后难以自发清除,是Hp胃炎、Hp相关消化不良、消化道溃疡、胃MALT淋巴瘤等疾病的危险因素。1994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将Hp列为一类致癌因子,一旦发病将对患者、家庭带来很大心理负担。胃肠积热是无形热邪或有形热结壅于胃肠,而致胃肠阳热偏盛的状态。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及日常运动的缺乏导致机体不能代谢过剩的能量,导致饮食积聚日久化热。它广泛见于各种年龄段,尤其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影响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儿童身体发育尚不完善,若起居饮食调摄不善、摄入大量高热量食物、水果蔬菜摄入少、缺乏运动等尤易形成胃肠积热。目的:1.通过文献研究梳理中西医对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认识和进展。2.通过横断面研究调查儿童幽门螺杆菌患病率及相关因素。3.运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探索胃肠积热与儿童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4.运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探索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1.文献综述(1)从临床流行病学及西医学研究进展角度论述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目前的研究进展。(2)从中医病因、病机、治疗等角度探讨中医对儿童Hp感染的认识。2.临床研究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连续纳入2018年7月至2019年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及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科检测Hp的3-14岁儿童,签署知情同意书,填写胃肠积热诊断性量表(儿科部分)及病例报告表,对其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MicrosoftExcel软件录入数据,SPSS for MAC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调研本研究儿童Hp患病率及相关调查因素。将临床研究一Hp感染儿童作为病例组,按照1:3匹配与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基线资料可比的儿童作为对照组,应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开展胃肠积热与儿童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研究。通过计算病例组和对照组中胃肠积热比值比(OR值),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1.通过文献梳理,明确Hp感染的致病特征、诊断方式、流行病学、Hp相关疾病、常规治疗方法以及Hp中医病因、病机、Hp相关中医疾病、中医诊断及中医当前防治进展。2.横断面研究(1)共纳入受试者144例,其中23例为Hp阳性,Hp感染的患病率为15.97%。其中男性儿童感染10人,患病率为14.08%。女性儿童感染13人,患病率为17.81%。(2)其它与儿童Hp感染具有相关性因素包括:父亲总体受教育水平(P=0.022<0.05,?2=9.664)、母亲总体受教育水平(P=0.012<0.05,?2=11.040)、儿童接受监护人咀嚼食物情况(P=0.001<0.05,?2=11.555)、儿童哺乳期母乳喂养情况(P=0.008<0.05,?2=7.013)、儿童饭前洗手(P=0.001<0.05,?2=10.718)、儿童便后洗手(P=0.000<0.05,?2=20.764)、儿童家中饲养宠物(P=0.005<0.05,?2=7.807)、儿童喜欢搂抱宠物(P=0.010<0.05,?2=6.609)、家长吸烟(P=0.002<0.05,?2=9.253)、家长与孩子口对口亲吻(P=0.000<0.05,?2=14.207)、父亲每天刷牙次数少(P=0.001<0.05,?2=11.206)、家庭内共用餐具(P=0.042<0.05,?2=4.143)、家庭内共用水杯(P=0.000<0.05,?2=15.217)、家庭成员Hp感染史(P=0.002<0.05,?2=12.064)、家长消化系统疾病史(P=0.001<0.05,?2=10.680)、儿童喜食路边摊(P=0.033<0.05,?2=4.520)、儿童偏嗜肉类(P=0.004<0.05,?2=8.510)、儿童挑食(P=0.026<0.05,?2=4.986)、饮用自来水作为水源(P=0.011<0.05,?2=6.422)、儿童吃饭时看书或看电视(P=0.047<0.05,?2=3.942)。3.病例对照研究(1)共纳入病例组23例,对照组69例。病例组中胃肠积热儿童为18例,非胃肠积热儿童5例;对照组中胃肠积热为14例,非胃肠积热儿童55例。胃肠积热与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OR值为14.143(P=0.000<0.05,95%CI:4.471-44.733)。(2)以下因素与儿童Hp感染具有相关性:父亲受教育水平高(OR=0.322,P=0.047<0.05,95%CI:0.105-0.987)、母亲每年使用牙刷支数(OR=0.335,P=0.002<0.05,95%CI:0.167-0.667)、家庭成员与儿童口对口亲吻(OR=6.261,P=0.023<0.05,95%CI:1.282-30.574)、儿童偏嗜肉类(OR=6.334,P=0.032<0.05,95%CI:1.170-34.297)。(3)以下因素与儿童胃肠积热具有正相关:家庭成员与儿童口对口亲吻(OR=4.493,P=0.012<0.05,95CI%:1.383-14.599)、儿童偏嗜肉类(OR=2.974,P=0.013<0.05,95CI%:1.259-6.900)。结论:1.本研究通过调查得出儿童Hp感染患病率为15.97%,儿童感染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加之我国儿童人口基数大,故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防治仍值得关注。2.胃肠积热与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高度相关。鼓励儿童多摄入新鲜果蔬,少摄入高热量食物的健康饮食,不仅可以避免儿童形成胃肠积热状态也可降低儿童感染Hp的潜在风险。3.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其家庭生活饮食习惯具有相关性。通过避免儿童与他人密切接触、鼓励儿童清淡均衡饮食及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有助于避免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

欧阳帼茵[8](2019)在《“儿为虚寒”理论探索及其指导的广州地区821例儿童保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文献研究广泛搜集并系统梳理中医古代文献,探讨“儿为虚寒”理论指导儿童保健的理论依据和保健举措。2.临床研究开展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评价“儿为虚寒”理论指导制定辨体保健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文献研究计算机检索中华医典、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中医书籍在线阅读平台等中医古籍数据库及实地检索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中收录的中医儿科学古代文献,搜集并梳理先秦至清代各医家对小儿生理特点、中医儿童保健与养护的论述资料,检索年限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18年12月31日。在对这些资料的充分整理和分析基础上,对“儿为虚寒”理论进行理论溯源,探讨并分析“儿为虚寒”理论在小儿体质辨识、养护理念及中医体质保健方案制定上的应用。2.临床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在广州市区内的5所幼儿园中选择健康儿童82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2:1的比例分为保健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体质辨识(体质辨识量表已通过信效度检验),保健组按“儿为虚寒”理论进行生活调护指导,根据辨识的体质结果予以相对应的体质保健方案进行保健,对照组不进行保健指导干预,保持其日常生活习惯。两组观察周期为1个学期,共21周,保健过程中对安全性进行观察,保健前、保健12周及保健21周记录相关的保健效果指标,并对不同时间点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分析。观察指标:①体质辨识积分;②日常生理表现积分;③保健效果评价指标;④患病情况(患病率、患病次数);⑤不良反应/事件。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文献研究通过梳理历代医家对小儿生理特点和儿童保健的论述,在生理特点方面,认为小儿脏腑娇嫩稚弱,形气未充,不耐攻伐,不耐寒暑。“阳化气、阴成形”,四肢百骸、筋肉骨骼、精血津液等脏腑形体结构属阴,肺气、脾气、肾气等脏腑生理功能属阳,小儿“稚阴稚阳”,而属阴之形质结构相较稳定,属阳之生理功能易受波动,易出现血少气弱、神气怯弱、腠理疏松等生理现象,同时小儿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脏腑形气都在迅速向成熟完善而发展,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儿童保健方面,提倡饮食有节,不宜过饱,穿衣以薄衣为主,忌过分保暖,宜见风日,适当锻炼,保健重点在于保护小儿脏腑生理功能,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损伤小儿脏腑之气,并注重小儿情志护理及品德教育,防止情志致病,适时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2.临床研究本研究共纳入健康儿童821例,其中脱落126例,最终纳入全数据集分析821例,符合方案集695例。两组数据的人口学资料、试验相关资料、试验分析资料基线均具有可比性(P?0.05)。(1)体质分布情况两组在保健前及保健21周均以气虚湿热质、气阴两虚质、气虚夹痰质的小儿比例较高,其次是气虚质及阳虚质。保健组在保健21周时气虚夹痰质、气阴两虚质、阳虚质的人数比例较保健前下降,气虚湿热质人数基本不变,气虚质人数较前上升;对照组入组前后体质比例基本不变。(2)体质辨识积分组内比较,保健组在保健21周体质辨识积分与保健前相比降低(P<0.05),对照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保健前,两组的体质辨识积分具有可比性(P?0.05),保健21周结果显示保健组体质辨识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3)日常生理表现积分组内比较,保健组日常生理表现积分在保健21周较保健前、保健12周较保健前、保健21周较保健12周相比均降低(P<0.05),对照组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保健前,两组的日常生理表现积分具有可比性(P>0.05),保健21周结果显示保健组日常生理表现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4)日常生理表现各项计分组内比较,保健组在保健21周的面色、体型、排便、口气、胃口、汗出、皮肤、手指有无倒刺、平素患病情况方面计分与保健前相比降低(P<0.05),精力、声音、睡眠方面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保健21周的面色、睡眠、汗出、手指有无倒刺及平素患病情况的计分与保健前相比降低(P<0.05),余项目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保健前,两组的面色、声音、排便、睡眠、汗出、手指有无倒刺、平素患病情况数据具有可比性(P>0.05),体型、精力、口气、胃口方面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健21周,保健组各细分项目无明显改善(P>0.05)。(5)保健效果评价指标两组体质辨识积分的疗效指标、日常生理表现积分的疗效指标数据经统计学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指标的保健组保健有效人数均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患病率组内比较,保健组在保健12周总体患病率、总体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的患病率较保健前降低(P<0.05),在保健21周除上述疾病外,还有鼻炎患病率及总体消化系统疾病患病率较保健前降低(P<0.05),其余项目患病率在两组时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上呼吸道感染患病率、总体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分别在保健12周较保健前、保健21周较保健前降低(P<0.05),余项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保健前,两组的总体患病率,总体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炎的患病率,以及便秘、腹泻患病率数据具有可比性(P>0.05),鼻炎、食积及总体消化系统疾病等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健12周,保健组总体消化系统疾病患病率低于对照组(P<0.05);保健21周,保健组总体患病率、总体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项目患病率在两组时点比较的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患病次数组内比较,保健组在保健12周的总体呼吸系统疾病患病次数,上呼吸道感染、鼻炎、支气管炎的患病次数,总体消化系统疾病的患病次数与保健前相比减少(P<0.05),在保健21周除上述疾病外,还有腹痛患病次数较保健前减少(P<0.05),其余项目患病次数在两组时点比较的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总体呼吸系统疾病患病次数及上呼吸道感染患病次数在保健12周较保健前、保健21周较保健前均减少(P<0.05),余项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保健前,两组的总体呼吸系统疾病患病次数,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的患病次数,以及便秘、腹泻的患病次数数据具有可比性(P>0.05),鼻炎、食积、腹痛等患病次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健21周,保健组总体呼吸系统疾病患病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项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不良反应/事件在研究过程中,保健组进行保健指导,对照组无干预措施,两组儿童在研究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结论:1.文献研究文献研究表明,儿童保健必须考虑小儿“稚阴稚阳”的生理特点,应以顾护小儿脏腑之气为本。“儿为虚寒”理论与历代医家对于小儿脏腑形气稚嫩的认识一脉相承,并承继历代温补派医家固护小儿脏腑之气的主张。小儿脏腑形气未充,气,指生理功能,肾为生气之根,脾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小儿脏腑之气的生成与肺、脾、肾息息相关,然小儿脏腑娇嫩,“肺、脾、肾常不足”,因此气的生成是不足的。“儿为虚寒”理论认为小儿体质的基础特点为“(脏腑之气)气虚质”,强调了小儿时期脏腑生理功能尚未成熟完善的生理特点。在儿童保健中,脾土中焦作为后天之本是调理肺和肾的关键,因此调理气虚体质重点在于顾护脾胃及脏腑之气。以“儿为虚寒”理论为指导制定的体质保健方案,重点在于为家长树立顾护脾胃的养护理念,并指导家长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小儿脏腑之气(肺气、脾气、肾气等)不受损伤,提出保健宜忌,避免出现损伤脏腑之气的不当养护行为。2.临床研究临床研究表明,“儿为虚寒”理论指导的体质保健方案能有效改善小儿的偏颇体质和总体日常生理表现,在减少平素患病情况发生,降低总体患病率、总体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的患病率及总体消化系统疾病的患病率方面有效,有效减少总体呼吸系统疾病患病次数,且无不良反应,验证了体质保健方案的有效性。本研究开展时间较短,未能进一步探讨保健方案的长期效果;保健方案在改善面色、体型、排便、口气等方面的有效性未明确,且观察的患病种类及数量有限,有待未来通过控制变量及多因素观察的研究方法以验证;研究过程中脱落人数较多,未来研究方案中的改善依从性部分有待加强。此外,本研究采取的评价指标多为量表评价,在今后研究中可延长研究时间,结合如检测心肺功能等客观指标以评价保健方案效果。

陈佳丽[9](2018)在《传播与流变 ——媒介视野下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的流通(1840-1937)》文中研究说明知识是时间延续的问题,它在川流不息的时间中进行传承;知识的流通并非单向度传递,它在不同的时空中进行传播;知识拥有不同的面貌,新旧知识之间往往存在着矛盾。每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媒介都可能为知识传承发挥重要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媒介或许能为看待历史提供新的思考与视野。通过媒介,能将此处与彼处相连接形成社会,将过往与当下相连接形成延续。于是媒介如何将新知识传递扩展到更宽广的空间,便被赋予了新意义。熟悉并认同陌生的知识或许是关于传播的问题。西方卫生知识与其他知识不同,社会变革使它上升至关乎社会文明、国家兴盛、种族存亡的层面,进而完成由外来知识到常识准则的演变。从卫生史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待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的演变,多关注卫生的政治性,或卫生是非对错的讨论。但值得思考的是,如若将西方卫生知识放置到传播过程中去探讨,便会发现其他值得讨论的问题。当有悖于传统知识体系的西方卫生知识传入时,媒介扮演了什么角色?时人因何理由、经由何种媒介接受了这种陌生的知识?其中是否存在争论?知识的传播者如何使它被信任?本文的主旨便是讨论近代中国媒介环境的变化与西方卫生知识生产流通之间的关系。全文按时间顺序铺成,以不同的媒介环境为分期,探寻每个社会阶段媒介对西方卫生知识传播产生的影响。将西方卫生知识的传播过程放在政治变革和技术发展的整体背景中去看待,阐述新知识经过何种媒介传入中国并落地生根,进而探究媒介与知识、媒介与社会等诸多层面的关系。根据媒介学理论对媒介的解释,每一章节阐述不同的媒介形态对知识的影响。具体分为译着对明清时期西方卫生知识输入的作用、新教传教士创办的新机构与西方卫生知识的建立、报刊对西方卫生知识的塑造、新式出版环境对西方卫生知识的普及四个阶段。依托史料,从媒介环境的视野揭示作为外来知识的西方卫生知识逐步成为国人常识的过程。通过具体论述可以发现,不同的媒介形态呈现出西方卫生知识不同的面貌,它表现为处方和就医环境、政治观点、新政实践、行为准则……耶稣会士翻译的译着使知识局限在特定阶层,内容以西方古典医学知识为基础;新教传教士创办的新机构使知识摆脱空间限制和阶层局限流传开来,内容集中在用水、环境与防疫方面;现代报刊呈现了知识精英将西方卫生与民族、文明、国家相关联的过程,传统知识改造与西方知识认同同步;教科书等出版物和视觉媒介将知识精英与政府机构挑选的知识普及给民众,最终成为国民认知的现代卫生常识。总体而言,每一种新的媒介都会带来新的环境。将媒介的政治经济属性与知识的社会属性相连接,便会发现不同知识间此消彼长。当媒介史、知识史与社会变革等时空背景在一起时,媒介形态演变与叠加所带来的变化,使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的演变过程更为清晰。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媒介史的视角来看待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生产流通的过程。第一,通过对大量报刊、书籍等史料的爬梳,展现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的流通,实际上是知识、媒介、社会等因素多重交织的过程,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选择、融合、遗失的相互关系;第二,从媒介与知识普及的角度出发,看待历史情景中的媒介实践,丰富健康传播史相关研究。

蔡迎春[10](2017)在《《衆喜寳卷》研究》文中指出清代道光年间,陈衆喜所撰《衆喜宝卷》,不仅完整地记录了长生教创立者汪长生的宗教生涯以及长生教的渊源、宗旨和教羲,而且还在文本上栏部分汇集了衆多与长生教相关的儒、释、道以及其他民间宗教的资料,可谓一部研究长生教和其他民间宗教的重要经卷。从卷册篇幅、文本内容结构和刊行流播等角度而言,《衆喜宝卷》所具的学术价值是笔者所搜集的长生教其他经卷,甚至是其它民间宝卷所不能比拟的。本文封《衆喜宝卷》现存版本异同考论的基础上,通过封文本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并与新发现的其他长生教新材料进行封比,进而封宗教劝化宣教的宗教功能进行深入分析,不仅深化了封长生教基本教羲、教派历史、教派属性、仪式活动等方面的认识,而且还以一叶而观全貌,封目前於宝卷研究本身存在着的诸多观点和问题进行辨析,以期推动宝卷学领域的研究进程。正文分"研究篇"和"校录篇"两大部分,其中"研究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章为"《衆喜宝卷》版本考论"。成书於清道光廿九年(1849)的《衆喜宝卷》自问世以後便在下层社会广爲流傅,故不断重版刊印,版本衆多,且各有优劣。通过封《衆喜宝卷》所有版本进行全面汇集,不仅从版本形式和内容上辨其异同,为俊来研究者的版本选择提供可靠依据,而且还核封了目前所收录《衆喜宝卷》的目录成果,并封其收入情况与实际馆藏情况进行封比,发现目前目录成果中封於宝卷文献的着录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以引起学界的关注。第二章为"《衆喜宝卷》文本形式与内容"。《衆喜宝卷》的上栏文本主要分三种形式:介绍性文本、经文性文本或其它形式文本,内容庞杂,结构松散,看似杂乱无章,但实际上作者如此编排是有内在罗辑和规律可循的;下栏文本主要分为故事文本和劝化文本两种类型,其中故事文本主要以两个故事为一主一暗两条线索展开,实际上是代表两种修行方式,一种是以衆喜和其父母为代表的修行方式,即长生教的修行方式,一种则是以赵桂瑛为代表的修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的长生教与其他民间宗教的斗争,最终是长生教获胜;上下两栏在文本结构上相封独立,但文本内容又互有关联。《衆喜宝卷》的文本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念卷活动的神圣性,增强了念卷内容的广泛性,使念卷活动的功能从斋供仪式转变为劝化。第三章为"《衆喜宝卷》的功能——基於新出现《两卷本》的封比分析"。通过封《衆喜宝卷》的五卷本,以及新发现的两卷本,从文本结构及文本内容方面的封比,发现两卷本的《衆喜宝卷》仅是五卷本的《衆喜宝卷》精缩刊本,两卷本保留了五卷本的下栏分品部分,并封下栏文本从分品和内容方面进行了删减,而宝卷的宗教属性则没有改燮,同时,在文本中未能找到任何民间秘密宗教的内容,完全是用来进行斋供仪式的文本。因此,为宝卷可以放在文献考据和齐供仪式的视角进行研究提供坚实可信的文献基础。第四章为"从《科仪》看《衆喜宝卷》的宗教属性——兼论长生教"。通过封《衆喜宝卷》文本内容的分析,并与长生教另一经典《科仪》进行比较,系统梳理长生教从源起、教羲到仪式活动,从而勾勒明万历年间到清道光年间的发展历程。弥补了先前封《衆喜宝卷》研究的不足,如介绍陈衆喜其人其书、长生教的宗旨、信仰、教规、戒律,以及作者所知的其他民间宗教,大体还是从宗教组成要素以及宗教发展简史的角度出发,研究不太深入。本文力图通过封该宝卷文本内容进行专题分析,为封该文献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从而丰富长生教研究的内容,并且进一步为从斋供仪式角度进行研究宝卷提供依据。第五章为"宣教与劝化:《衆喜宝卷》之宗教功能"。与善书相比,宝卷的内容多以神在人间的生活为主,神仙角色在宝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多新奇的故事情节,另外唱词封推动情节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衆喜宝卷》中以衆喜的宣教劝化故事和三次受灾经历、赵桂瑛的故事、衆喜宣教劝化二个阶段、两个方面以代表四方的共同作用下,宣教劝化内容从行为准则的劝世观到道德昇华的修道观不断昇华。"校录篇"涵盖《衆喜宝卷》题解及录文、《科仪》的题解及录文两个部分。

二、小儿患病期间为何要多饮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儿患病期间为何要多饮水(论文提纲范文)

(1)清腑通幽汤治疗小儿便秘(燥热内结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学对小儿便秘的探究
    2 现代医学对儿童功能性便秘的研究
实验研究
    1 实验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2 实验研究方法
        2.1 实验设计
        2.2 治疗方法
        2.3 用药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症状体征量化指标
        2.6 病情程度分级标准
        2.7 疗效判断
        2.8 统计方法
    3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2)桑萸止遗贴联合缩泉丸治疗脾肾两虚型小儿遗尿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祖国医学对于小儿遗尿的认识
        1.1 命名溯源
        1.2 祖国医学对小儿遗尿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祖国医学治疗小儿遗尿
    2.现代医学对小儿遗尿症的认识及研究
        2.1 流行病学
        2.2 现代医学对小儿遗尿症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2.3 现代医学对小儿遗尿症的治疗
临床研究
    1.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安全性评估
        2.5 疗效评价标准
        2.6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完成情况
    2.观察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2.2 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2.3 治疗前后膀胱容量比较
        2.4 复发率随访
        2.5 临床安全性观察
讨论
    1.立题依据
    2.脾肾两虚型小儿遗尿的病因病机认识
    3.缩泉丸选药依据
    4.桑萸止遗贴组方依据用药分析与选穴依据
        4.1 组方依据
        4.2 用药分析
        4.3 选穴依据
    5.研究结果分析
        5.1 临床疗效比较分析
        5.2 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分析
        5.3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析
        5.4 膀胱容量比较分析
        5.5 远期疗效分析
        5.6 桑萸止遗贴联合缩泉丸治疗小儿遗尿症的意义
    6.小儿遗尿症的预防与调护
        6.1 基础调护
        6.2 心理疏导
    7.存在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3)固肾止遗汤治疗肾气不足型儿童夜遗尿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观察指标
    4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 病例概况
    2 一般资料比较
    3 治疗前病情比较
    4 疗效评价
    5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组方讨论
    3 现代药理学研究
    4 去氨加压素疗法介绍
    5 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1 西医对儿童遗尿症的研究
    2 中医对儿童遗尿症的研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4)麻黄菟丝子方治疗肾气不足型小儿遗尿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小儿遗尿症的研究概况
        一、现代医学对小儿遗尿症的认识
        二、病因与病理机制
        三、诊断与相关检查
        四、治疗
    第二节 中医学对小儿遗尿症的研究概况
        一、中医学对小儿遗尿的认识
        二、病因病机
        三、辨证论治
        四、各家经验
        五、中成药治疗
        六、外治疗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方案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标准
        六、脱落标准
        七、中止标准
        八、临床分组
        九、治疗与干预措施
        十、疗程与随访
        十一、观察指标与方法
        十二、疗效判定标准
        十三、统计学分析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
        二、每周遗尿次数比较
        三、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四、主要症候积分比较
        五、次要症候积分比较
        六、临床总体疗效比较
        七、复发率比较
        八、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第三章 讨论
    第一节 麻黄菟丝子方治疗肾气不足型小儿遗尿症的临床疗效
    第二节 理论探讨
        一、中医对肾气不足型小儿遗尿症的认识
        二、导师经验
    第三节 方药解析
    第四节 麻黄菟丝子方的现代药理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5)止泻方治疗湿热型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学
        一、祖国医学对本病病名的认识
        二、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
        三、中医药的辨证及治疗
        四、止泻方辨析
    第二节 现代医学
        一、轮状病毒性腹泻的概述及流行病学
        二、病理和发病机制
        三、轮状病毒性腹泻的并发症
        四、治疗
        五、健康教育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临床资料
        一、病例来源及样本量估算
        二、诊断标准
    第二节 临床试验方案
        一、研究对象
        二、分组方法
        三、治疗方案
        四、观察指标
        五、临床疗效评定
        六、统计方法
        七、技术路线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病例收集情况
        二、治疗前背景资料均衡性分析
        三、疗效结果
        四、安全性分析
第三章 讨论
    一、止泻方治疗湿热型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疗效分析
    二、小儿湿热型轮状病毒性腹泻疗程
    三、不良反应
    四、小儿泄泻治疗中“固涩”与“留寇”的探讨
    五、总结
    六、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随机入表
    附录 2: 随机分组表
    附录 3: 中医症状积分评价量表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6)近代西方儿童家庭护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研究(1915-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及概念界定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
    (四) 创新与不足
一、近代西方儿童家庭护理思想在中国传播的背景
    (一) 近代中国儿童家庭护理状况
    (二) 中国传统儿童家庭护理思想
    (三) 近代西方儿童家庭护理思想的兴起
二、近代西方儿童家庭护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群体与路径
    (一) 群体组成
    (二) 传播路径
三、近代西方儿童家庭日常调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一) 产前孕妇的营养补充
    (二) 产后母乳的正确哺乳
    (三) 日常饮食的营养补充
四、近代西方儿童家庭病症护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一) 记录儿童的基本体征
    (二) 照看患常见病的儿童
    (三) 照看患特殊疾病的儿童
五、近代西方儿童家庭疾病预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一) 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 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
    (三) 开展适当的身体锻炼
    (四) 接种适合的儿童疫苗
六、近代西方儿童家庭护理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一) 推动政府对儿童健康的重视
    (二) 促进社会团体对儿童健康的关注
    (三) 改变民众对家庭护理的认知
七、总结
    (一) 传播效果有限
    (二) 对现代社会的启迪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胃肠积热与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现状及防治进展
        1.Hp感染概述
        2.Hp感染的流行病学现状
        3.儿童Hp感染的相关疾病
        4.儿童Hp感染现代医学治疗手段及方案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中医研究进展
        1.儿童Hp感染相关病名
        2.儿童Hp中医病因病机
        3.儿童Hp感染舌脉研究进展
        4.儿童Hp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一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横断面研究
        1.前期准备
        2.研究对象及方法
        3.研究结果
        4.讨论
        5.结论
        6.课题局限性探讨
        参考文献
    研究二 运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探讨胃肠积热与Hp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1.调查内容
        2.研究对象及方法
        3.研究结果
        4.讨论
        5.结论
        6.课题局限性探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附录1
    附录2

(8)“儿为虚寒”理论探索及其指导的广州地区821例儿童保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历代医家对小儿体质生理特点的探索
        1.1.1 对小儿生理特点的认识
        1.1.2 “纯阳”学说与“稚阴稚阳”学说
        1.1.3 小结
    1.2 中医儿童保健的研究进展
        1.2.1 古代医家对小儿养育保健的探索
        1.2.2 中医儿童体质保健的研究进展
        1.2.3 小结
    1.3 许尤佳教授“儿为虚寒”理论
        1.3.1 理论溯源
        1.3.2 关于小儿“虚寒体质”的认识
        1.3.3 “儿为虚寒”理论与体质保健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来源
        2.1.2 对象选择标准
        2.1.3 脱落标准
        2.1.4 剔除标准
        2.1.5 中止研究标准
        2.1.6 岭南儿童中医体质“五分型”的辨识方法
    2.2 研究方案
        2.2.1 样本量估算
        2.2.2 随机化和盲法
        2.2.3 研究方法
        2.2.4 研究资料
        2.2.5 信效度检验
        2.2.6 干预措施
        2.2.7 观察周期
        2.2.8 观察指标
        2.2.9 统计分析
        2.2.10 伦理学原则
    2.3 结果
        2.3.1 受试者纳入
        2.3.2 受试者招募
        2.3.3 基线资料
        2.3.4 全数据集结果
        2.3.5 符合方案集结果
        2.3.6 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
        2.3.7 脱落情况
第三章 讨论
    3.1 岭南儿童中医体质“五分型”的立论依据
        3.1.1 依据一: “虚寒”为生理特点
        3.1.2 依据二: 气虚为体质之本
        3.1.3 依据三: 气虚质与他质兼夹为常见表现
    3.2 五种体质保健方案的制定依据
        3.2.1 “儿为虚寒”理论为理论基础
        3.2.2 衣、食、住、行为保健方向
    3.3 研究结果分析讨论
        3.3.1 体质辨识积分
        3.3.2 日常生理表现积分
        3.3.3 保健效果指标的分析
        3.3.4 患病情况的保健效果分析
        3.3.5 安全性评价
        3.3.6 依从性评价
        3.3.7 研究结果小结
        3.3.8 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3.3.9 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9)传播与流变 ——媒介视野下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的流通(1840-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媒介与知识
        1.1.2 理解媒介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卫生含义内涵研究
        1.2.2 关于卫生叙事方式研究
        1.2.3 关于卫生传播媒介研究
        1.2.4 关于卫生研究路径研究
        1.2.5 结论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结构
        1.3.1 研究限定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视角
    1.4 创新点与难点
        1.4.1 创新点
        1.4.2 难点
2 明清译着与西方卫生知识之入华
    2.1 偏隅一方的知识
        2.1.1 中国传统卫生知识
        2.1.2 西方卫生知识演变
    2.2 暗流涌动的知识
        2.2.1 耶稣会士:译着传教
        2.2.2 中国文人:不变应之
    2.3 小结
3 新机构与西方卫生知识之建立(1840-1898)
    3.1 本章概说
    3.2 建立知识的机构
        3.2.1 医院诊所:新空间新体验
        3.2.2 书馆学会:新机构新启蒙
    3.3 迁移知识的报馆
        3.3.1 外文报刊:引入新知的模板
        3.3.2 中文报刊:传播新知的效仿
    3.4 小结
4 现代报刊对西方卫生知识之塑造(1898-1911)
    4.1 本章概说
    4.2 再造知识的报刊
        4.2.1 报刊之新景象
        4.2.2 报刊中的卫生
        4.2.3 知识之新呈现
    4.3 小结
5 媒介新环境与现代卫生知识之普及(1911-1937)
    5.1 本章概说
    5.2 出版界:卫生知识的销售
        5.2.1 教科书:普及卫生常识
        5.2.2 .卫生广告:萌生知识经济
    5.3 学术界:卫生知识的分类
        5.3.1 学科教学:改变课程设置
        5.3.2 专业期刊:提升学术意识
        5.3.3 工具丛书:重建卫生图谱
    5.4 读者与民众:卫生知识的获得
        5.4.1 可视可听:卫生的形象化
        5.4.2 信任与否:遗失传统卫生
    5.5 小结
6 结论
    6.1 转型呈现:知识、社会、媒介多重交织的过程
    6.2 卫生释义:选择、融合、遗失相互作用的结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1874年-1907年[上海]《万国公报》关于医学卫生的篇目
附录二 1876年-1892年《格致汇编》关于医学卫生的篇目
附录三 1864 年-1885年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CONSULAR GAZETTE(1870-1941)关于卫生的篇目
附录四 1904年-1919年《东方杂志》关于医学卫生的篇目
附录五 其他报刊关于卫生的篇目
附录六 1903年-1911年《北洋官报》关于卫生的篇目
附录七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会议目录

(10)《衆喜寳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动态
        (一) 关於宝卷
        (二) 关於《衆喜宝卷》
    三、研究创新
    四、研究方法
    五、主要内容
研究篇
    第一章 《衆喜宝卷》版本考论
        一、《衆喜宝卷》版本调查
        (一) 着录情况
        (二) 出版情况
        (三) 收藏情况
        二、版本调查後发现的问题
        (一) 目录收录
        (二) 版本汇总
        三、《衆喜宝卷》五卷本之间的异同
        (一) 封面
        (二) 书名页
        (三) 卷首页
        (四) 目录页
        (五) 卷尾页
        (六) 卷五附志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衆喜宝卷》文本形式与内容
        一、从《安乐铭》看《衆喜宝卷》的文本形式
        (一) 《安乐铭》的文本形式
        (二) 《衆喜宝卷》文本形式
        (三) 两者之间的在文本形式方面的异同
        二、《衆喜宝卷》的文本内容
        (一) 下栏文本内容分析
        (二) 上栏文本内容分析
        (三) 上下栏文本之间的关联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衆喜宝卷》的功能——基於新出现《两卷本》的封比分析
        一、五卷本与两卷本分品异同
        二、五卷本与两卷本内容异同
        三、齐供仪式文本?——《衆喜宝卷》的功能思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科仪》看《衆喜宝卷》的宗教属性——兼论长生教
        一、关於《科仪》
        二、关於长生教
        (一) 源起
        (二) 教义
        (三) 仪式活动
        三、《衆喜宝卷》的宗教属性
        (一) 《科仪》中齐供仪式的相关内容
        (二) 《衆喜宝卷》与《科仪》之间的比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劝化与宣教:《衆喜宝卷》之宗教功能
        一、《衆喜宝卷》的故事劝化
        (一) 衆喜在劝化经历中的三次受灾
        (二) 桂瑛修行经历的种种磨难
        三、傅教劝化
        (一) 劝化过程中经历的二个阶段
        (二) 劝世与劝道:《衆喜宝卷》劝化的两种策略
        本章小结
校录篇
    《衆喜粗言宝卷》
        题解
        录文
    《科仪》
        题解
        录文
参考文献
後记

四、小儿患病期间为何要多饮水(论文参考文献)

  • [1]清腑通幽汤治疗小儿便秘(燥热内结型)的临床研究[D]. 孙胜男.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桑萸止遗贴联合缩泉丸治疗脾肾两虚型小儿遗尿症的临床观察[D]. 付丽华.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固肾止遗汤治疗肾气不足型儿童夜遗尿症的临床观察[D]. 邓雅匀.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麻黄菟丝子方治疗肾气不足型小儿遗尿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吕颖.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5]止泻方治疗湿热型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临床观察[D]. 张月.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近代西方儿童家庭护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研究(1915-1937)[D]. 蔡玲玉. 扬州大学, 2019(02)
  • [7]胃肠积热与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D]. 李卓.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儿为虚寒”理论探索及其指导的广州地区821例儿童保健研究[D]. 欧阳帼茵.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传播与流变 ——媒介视野下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的流通(1840-1937)[D]. 陈佳丽.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1)
  • [10]《衆喜寳卷》研究[D]. 蔡迎春.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9)

标签:;  ;  ;  ;  ;  

为什么孩子生病时要多喝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