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比卡因中毒1例报告

布比卡因中毒1例报告

一、布比卡因中毒1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林艳虹,李倩[1](2019)在《脂肪乳与中毒治疗的临床研究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脂肪乳广泛应用于胃肠外营养,是用于补充能量以及必须脂肪酸的高能量静脉营养物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表明,静脉注射脂肪乳(intranvenous lipid emulsion,ILE)对于多种亲脂性化学制剂中毒的治疗有良好的疗效。将脂肪乳(lipid emulsion,LE)作为一种潜在的解毒剂,已经引起医疗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本文就ILE与局麻药,抗心律失常药物,精神药物,抗疟药,有机磷酸酯类,除草剂以及职业环境因素等引起中毒的相关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日后脂肪乳作为解毒剂的临床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张花,雷招宝[2](2017)在《利多卡因注射液致51例患者死亡的国内文献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利多卡因致死亡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医药数据库,下载利多卡因致死亡的病例报告原文,统计有关利多卡因致死亡的数据,分析致死亡的原因。结果共检索到利多卡因致死亡病例报告38篇51例。患者主要死于过敏性休克(26例),过敏体质、单次用药剂量过大、联合用药、医务人员处置药物不良反应的能力不足等是致死的主要原因。结论用药前重视患者过敏史的询问,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用法用量用药,加强用药监测,一旦发生不良反应立即进行规范的救治等是避免利多卡因致死亡的根本措施。

吴明正[3](2016)在《脂肪乳对急性中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疗效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使用脂肪乳(lipid emulsion, LE)抢救中重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cute organic phosphorus poisoning,AOPP)患者,观察LE治疗中重度AOPP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LE治疗是否能改善中重度AOPP患者的预后。[方法]选取48名2013年10月至2016年2月期间收住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的中重度AOPP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纳入22人,对照组纳入26人。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每日加用250m1 20%中长链LE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住院时间及预后。分别于使用脂肪乳前及使用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记录血清AchE活力、肝功能、心肌损伤标志物、GCS评分。应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若方差不齐,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服毒量、血液灌流、服毒至入院的时间、毒物种类、入院时的GC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达阿托品化时间、阿托品使用量、氯解磷定使用量及平均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入院时的AchE活力、ALT、AST、TBIL、MYO、Trop I、CK-MB t匕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AchE活力在12小时、24小时、第3天、第5天、第7天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ALT、AST、TBIL、MYO、Trop I、CK-MB在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均低于对照组(P<0.05);3.治疗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LE可促进中重度AOPP患者AchE活力的恢复,缩短达阿托品化的时间,减少阿托品和氯解磷定的使用量,减轻肝脏和心肌组织的损伤及意识障碍程度,提高救治成功率,缩短住院时间。

刘缙[4](2010)在《5种局麻药联合分析及丁卡因死后分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建立生物检材中5种常见局麻药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的分析方法;分析大鼠以两种不同给药方式急性中毒后体内丁卡因的分布规律。具体内容包括:1.建立生物检材中5种常见局麻药的联合分析方法。2.建立丁卡因静脉注射中毒致死和舌下粘膜给药中毒的动物模型,观察大鼠中毒表现,对丁卡因以两种不同方式在体内的分布进行检测,获得分布排序和重要毒理学数据。3.研究丁卡因以两种方式中毒致死在体内各脏器、体液中的分布特点以及规律,为丁卡因中毒或死亡案件的检材采集、检测、结果分析、死因判定等法医学鉴定提供参考以及科学依据。方法:1. 5种局麻药的定性分析气相色谱分析方法的建立:分析样品中准确添加5种局麻药,在一定PH条件下用乙醚萃取,气相色谱检测,根据局麻药的保留时间(tr值)定性。2.丁卡因的定量分析配制丁卡因和内标物利多卡因的标准工作溶液系列,用气相色谱法进行检测:以丁卡因的浓度为横坐标(X),丁卡因与利多卡因的峰面积之比为纵坐标(Y)进行线性回归,得回归方程Y=a+bX,以此对检材中的丁卡因浓度进行定量分析。3.丁卡因体内分布分布研究SD雌性大鼠24只,随机分为实验一组、实验二组、对照一组和对照二组,各组均为6只。实验一组大鼠按4倍LD50(LD50为10.39mg/kg)的剂量尾部静脉注射丁卡因溶液,实验二组大鼠按4倍LD50的剂量通过舌下粘膜给药,对照一组大鼠用等量生理盐水尾部静脉注射,对照二组大鼠用等量葡萄糖通过舌下粘膜给药。实验一组大鼠静脉注射后30min内发生抽搐后死亡,实验二组大鼠1min之内发生抽搐,30min后恢复正常。实验一组大鼠立即进行解剖,实验二组大鼠30min后空气栓塞处死,取血液、心、肝、肺、脑、肾、脾、胃,检测其中丁卡因的含量。对照组的大鼠所对应的样品为空白对照,经统计处理对所得的各数据排序,获得分布规律。结果1.检测结果5种局麻药在气相色谱中出峰先后顺序依次为:利多卡因、普鲁卡因、罗哌卡因、丁卡因、布比卡因。其中丁卡因在血液和肝脏中定量分析的线性范围分别是5.0~500.0μg/mL、5.0~500.0μg/g,最低检出限为血液0.5μg/mL、肝脏0.5μg/g(S/N≥3)。不同浓度的血液回收率为101.7±4.1%、99.6±5.4%、101.3±2.0%;日内、日间相对标准偏差分别小于5.2%、2.7%。2.症状实验一组大鼠在尾部静脉注射丁卡因后1~5min即开始抽搐、呼吸抑制,30min内全部死亡。实验二组大鼠舌下粘膜给药后出现兴奋不安、呼吸频率加快,20min后恢复正常。3.分布研究丁卡因在静脉注射实验组大鼠脏器和体液中的浓度大小分别依次是:心血>肝>胃>肺≈脾>心>脑≈肾。丁卡因在舌下粘膜给药实验组大鼠脏器和体液中的浓度大小分别依次是:脾>肾>肺>肝>心>心血>脑>胃。结论1.本实验所建立的气相色谱分析法可以同时测定5种常见局麻类药物,该方法快速便捷,高效准确,适用于医源性中毒检测和法医毒物分析。2.由丁卡因静脉注射致死和粘膜给药中毒的动物模型结果显示:经静脉注射丁卡因死亡的大鼠肝脏和血液中的浓度最高,是疑为注射丁卡因中毒的案件最好的分析检材;经舌下粘膜给药的大鼠脾脏和肾中的浓度最高,是疑为丁卡因粘膜中毒的案件最好的分析检材;实验表明经舌下粘膜给药实验组大鼠的血药浓度约是经静脉注射实验组大鼠的1/5。3.本实验研究丁卡因以两种方式中毒在体内各脏器、体液中的分布特点以及规律,可以为丁卡因中毒或死亡案件的检材采集、检测、结果分析、死因判定等法医学鉴定提供参考以及科学依据。

张高勤,武夺,贠克明,张大明[5](2009)在《布比卡因在硬膜外麻醉致死犬体内的分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布比卡因硬膜外麻醉致死的动物模型,探讨其在致死犬体内的分布规律。方法雄性比格犬15只,随机分为1倍极量组(6只)3、倍极量组(6只)和对照组(3只),硬膜外穿刺给药,用BL-机能生物仪监测犬的生命体征,犬死后迅速解剖并提取心、肝、脾、肺、脑、心血、周围血、胆汁、尿液、各段脊髓和脑脊液,气相色谱(GC)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法检测其中布比卡因含量,使用SPSS 11.5统计软件,采用均数两两比较的SNK法,比较致死犬体内各脏器或体液中布比卡因的含量。结果实验犬体内布比卡因含量较高的脏器或体液,硬膜外3倍极量组为:各段脊髓>肾>大脑>CSF>心、肺和脾;硬膜外1倍组为各段脊髓>CSF>肝脏>周围血>心血>大脑>肺和肾。结论布比卡因硬膜外麻醉意外时的中毒症状、死后药物在体内分布等均与给药剂量有一定的相关性,此可为疑似布比卡因硬膜外麻醉意外案件的鉴定提供一定的依据。

陶金[6](2007)在《静脉注射罗哌卡因对家兔心肌ATP酶及心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家兔静脉注射罗哌卡因,模拟在临床上不慎发生毒反应的过程,观察不同剂量罗哌卡因所产生的毒性作用对家兔心功能及心肌ATP酶的影响,探讨其毒性强度及发生机制。方法:3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实验组又分为:B组(2mg/kg)、C组(5mg/kg)、D组(8mg/kg)三个不同剂量的罗哌卡因组。所有动物仰卧固定,针刺电极刺入兔四肢皮下连接生物信息计算机采集系统,记录心电图,用2%的普鲁卡因颈部局麻行左心室插管术,测定各组心功能指标。实验组分别静注不同剂量罗哌卡因,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给药前后心电图,心功能等指标变化。注药十分钟后,分别处死各组动物,迅速取出心脏,冷冻待测ATP酶活性及病检。结果:静脉注射罗哌卡因后,各组动物监测指标发生不同程度改变:2mg/kg组的心率、血压先轻度上升而后下降,5mg/kg和8mg/kg组不升反明显下降,各组LVSP、LVEDP均下降,±dp/dtmax绝对值均减小。给药五到十分钟后,大部分动物的毒性作用有所减轻,心功能指标有恢复趋势。实验组中发生心律失常者较多,重者出现室颤,个别死亡。给药量越大的组,心肌ATP酶的活性降低愈明显。结论: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罗哌卡因对ATP酶活性及心功能的影响也不同,按每公斤体重给药量愈大,毒性相对愈大,影响也愈大,两者呈正相关。

张高勤[7](2007)在《布比卡因在硬膜外麻醉意外致死犬体内的死后再分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建立布比卡因硬膜外麻醉意外(静脉、蛛网膜下腔和硬膜外注射)致死的动物模型:2建立布比卡因硬膜外麻醉意外致死的死后再分布研究动物模型;3研究布比卡因在硬膜外麻醉意外致死犬体内的分布规律;4研究布比卡因在硬膜外麻醉意外致死犬体内的死后再分布规律。方法1动物模型1.1死后分布动物模型硬膜外麻醉动物模型雄性犬15只,随机分为一倍麻醉极量实验组(6只)、三倍麻醉极量实验组(6只)和对照组(3只)三组。一倍极量实验组犬5分钟内经硬膜外腔匀速注入盐酸布比卡因注射液1×5mg/kg,三倍极量组用同样方法给药3×5mg/kg,对照组给与三倍极量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蛛网膜下腔麻醉动物模型雄性犬9只,随机分为实验组6只和对照组3只。实验组犬5分钟内向蛛网膜下腔匀速注入盐酸布比卡因注射液1×5mg/kg,对照组注入等体积生理盐水。静脉注射动物模型雄性犬9只,随机分为实验组6只和对照组3只。实验组犬5分钟内经股静脉匀速注入布比卡因注射液3×5mg/kg,对照组注入等体积生理盐水。1.2死后再分布动物模型雄性犬18只,按硬膜外麻醉一倍极量组的方法给药,动物死后随机分为三组,每组6只,分别储存于-20℃、4℃和常温下。2生命体征记录方法BL-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全程记录动物从开始给药到死亡的心电、血压和呼吸等主要生命体征的变化。3样品采集与处理死后分布模型组:动物死后迅速进行解剖,提取大脑、侧脑室脑脊液、不同节段脊髓(颈段脊髓、胸段脊髓、腰段脊髓、骶段脊髓)、心、肺、肝、脾、肾、胆汁、尿、心血、周围血、注射部位及其20cm以外肌肉等组织、脏器和体液,即刻检测各组织和体液中布比卡因含量。死后再分布模型组:动物死后立即开始计时,分别于死后0、2、4、8、24、48、72、96、120小时同一动物尸体提取心血、周围血、肝脏和大脑,提取检材后,缝合提取部位肌肉及皮肤,恢复至提取检材前状态。样品经酸、碱化处理后,乙醚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保留时间和特征离子峰进行定性;气相色谱检测,内标法和工作曲线法定量。结果1症状三种中毒模型实验犬的症状相类似,均为小剂量时出现流涎、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全身痉挛、肌肉抽搐、角弓反张等兴奋症状,而大剂量时则表现为意识淡漠,呼吸频率减慢、幅度减小,心率减慢等抑制症状。但三种模型动物的死亡时间不同,硬膜外一倍极量组动物约在给完药后11分钟内死亡,而三倍极量组则在7分钟内死亡;蛛网膜下腔给药组动物均在6分钟内死亡,且其中2只给药完毕后当即死亡;静脉注射三倍极量组的动物中4只当即死亡,2只给药后出现明显的兴奋症状,约1小时后开始缓解,最后恢复正常。三种模型对照组均未出现以上症状,未出现死亡。2死后分布模型组硬膜外腔三倍极量组,致死犬体内布比卡因含量较高的脏器或体液依次是:骶段脊髓、颈段脊髓、胸段脊髓、腰段脊髓、肾脏、大脑和侧室脑脊液,与周围血中的含量比值分别为:51.62±15.65、35.49±8.03、20.51±14.68、15.34±3.25、4.09±0.67、2.93±1.71和1.60±1.67;硬膜外腔一倍极量组,致死犬体内布比卡因含量较高的脏器或体液依次是:颈段脊髓、胸段脊髓、腰段脊髓、骶段脊髓和侧室脑脊液,它们与周围血中的含量比值分别为:70.71±29.11、53.17±59.46、48.17±50.15、37.22±56.96和6.24±5.27;蛛网膜下腔一倍极量组,除距离注射部位20cm以外的肌肉外,致死犬体内其余各脏器和体液中布比卡因的含量均高于周围血,其中含量较高的脏器或体液依次为:腰段脊髓、胸段脊髓、骶段脊髓、颈段脊髓、侧室脑脊液、肾脏、肝、脾和大脑,与周围血中的含量比值分别为:4868.49±8173.9、3300.70±4539.2、812.89±1140.3、634.34±681.02、97.55±105.53、42.98±64.76、8.71±1.58、7.57±1.07和7.12±1.72;静脉注射给药三倍极量组,致死犬体内胆汁、肝、脾、脊髓、大脑和尿液中布比卡因的含量均较高,与周围血中的含量比值分别为:4.52±0.83、2.62±1.12、2.61±0.18、2.71±0.38、1.55±0.96和1.24±0.61。3死后再分布模型组-20℃储存条件下,心血、周围血、肝脏和大脑中布比卡因的含量从死亡当时开始即有所升高,约4~8小时达到一个高峰并开始下降,到12~24小时到达低谷,到72小时左右到达第二个高峰,120小时后趋于稳定,其中周围血波动幅度最大,可由死亡当时的1.82±1.89μg/ml升高到死后72小时的11.18±12.97μg/ml。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4℃储存条件下,周围血中布比卡因的再分布趋势与-20℃时相类似,心血中再分布的第一个高峰期较-20℃时持续时间长,肝脏中死后再分布现象不明显,大脑受到的影响很明显,可由死亡当时的3.48±0.51μg/g持续升高到72小时的24.64±3.62μg/g,经统计学分析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常温储存时,心血和周围血中布比卡因的死后再分布现象较为复杂,肝脏中也存在一定的死后再分布现象,但肝脏中的含量变化幅度不是很大,常温下大脑的死后再分布趋势与4℃时相似,仅波动幅度不同而已。结论1本文建立了布比卡因在三种途径给药情况下麻醉致死犬体内分布的动物模型;建立了两种剂量布比卡因在硬膜外麻醉致死犬体内分布的动物模型;建立了布比卡因硬膜外麻醉致死犬在三种不同温度下的死后再分布动物模型。所建立的死后分布及再分布动物模型可用于布比卡因麻醉意外的法医毒物动力学研究。2.本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布比卡因硬膜外麻醉意外中毒时,中毒症状与给药途径、剂量及个体状况等因素有关。小剂量时表现为兴奋,而大剂量时表现为抑制。另外,经预实验研究发现,中毒量为静脉注射>硬膜外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解剖及病理检验,各脏器仅见淤血、水肿等急性死亡表现的征象,未见其它特征性改变。三种模型对照组均未出现以上症状,未出现死亡。详细了解病史、给药剂量、症状和体征、死亡时间等可为有关案件的法医学鉴定提供一定的参考。3.研究表明,布比卡因在麻醉意外死亡犬体内的分布情况与给药途径和剂量有关。硬膜外麻醉时脊髓和脑脊液中含量较高,而静脉给药时则胆汁、肝、脾等脏器中含量较高。另外,硬膜外腔给药时,颈段和骶段脊髓中布比卡因的含量比胸段和腰段脊髓中高,而蛛网膜下腔给药的结果则相反。因此,对疑为布比卡因麻醉意外致死的案件的鉴定,应全面系统的解剖并提取各种检材,仔细分析各种检材中含量比例关系,可望为案件的鉴定提供一定的毒物动力学依据。4.布比卡因在麻醉意外致死犬体内存在死后再分布现象。尸体储存温度是影响死后再分布的重要因素。不同的脏器或体液在不同的储存温度下受到的影响大小不同,且其中布比卡因的含量变化趋势不同。心血、周围血和大脑受到的影响比较大,而肝脏受到的影响较小,血液受到的影响幅度较大,且变化趋势比较复杂。死后再分布与保存温度有关,保存温度越高,死后再分布现象越明显,变化趋势越复杂。由研究可见,对麻醉意外案件的鉴定应及时、全面,并应考虑死后再分布的影响,以便做出正确的鉴定结论。5.本实验研究结合前期利多卡因麻醉意外的研究提示,布比卡因与利多卡因虽同为酰胺类局麻药,但二者在中毒症状、死后分布及死后再分布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进一步进行动态分布研究.6.实验表明,温度可以影响死后再分布的发生,推测温度是通过影响组织的自溶、崩解及微生物的繁衍来影响死后再分布的。组织脏器的自溶、崩解及微生物的作用导致死后弥散可能是发生死后再分布的一个重要机制。

徐礼鲜[8](1999)在《全身麻醉中枢作用部位及电生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身麻醉作用机理研究已有百年的历史,特别是中枢作用部位,至今仍然是国内外麻醉学界十分关注而又悬而未决的研究课题。近年来发现了一种c-fos基因,为神经元的第三信使参与重要脑活动的表达,是一种脑功能活动形态学定位法,利用神经元受到某种刺激其c-fos基因的表达急剧增加,与此相关结构的神经元胞浆内mRNA很快进入胞核转录形成Fos蛋白,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能显示与麻醉作用相关的多级神经元的位置。本文用c-fos基因免疫组化方法,研究全麻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部位;周免疫组化双标法,研究吸入麻醉药中枢作用部位的有关神经递质;用膜片钳技术,研究全麻醉药对部分功能核团神经元放电频率和对GABAA受体耦联的Cl-1通道的关系,为进一步探讨全麻机理提供形态学和电生理学依据。 研究结果: 1.Fos蛋白表达 吸入麻醉剂安氟醚、异氟醚、氟烷和甲氧氟烷麻醉在中枢Fos阳性神经元主要位于端脑、间脑和脑干。主要分布于:端脑为杏仁核(Ce)核族、伏核(ACB)、外侧隔核(LS)、中纹床核(BST)、梨状皮层(Pir)、海马CAI、Ⅱ和海马回溴觉小岛(ICJ);间脑为缰核(Hb)、丘脑室旁核(Pv)、中央杏仁核(Cm)、丘脑菱形核(Rh)、丘脑再连合核(Re)、背外侧膝状核(DLG)、背内侧梨状核(DEN)、丘脑外侧背核(LD)、丘脑腹外侧核(LP)、下丘脑室旁核(Pe)、中视前核(MnPo)、视上核(So)、视交叉上核(Sch)、弓状核(Arc)、丘脑腹后外侧核(VPL);脑干为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脚间核(IP)、EW核(E-W)和缝际尾侧核(CLI)及脊髓背角(DH)共27个Fos阳性核团。且Fos阳性神经元的数目随着吸入麻醉剂的浓度增加面增多,表明这些阳性神经元确实参与了吸入麻醉过程。 静脉麻醉剂硫喷妥钠麻醉1h后,Fos阳性神经元大多分布在Pir、ACB、BL、LS、LHb、Pe、PV、腹下膝状核(VLG)、DEn,SO,SCh、腹前视前核(AVPO)、Icj、弧束核(Sol)和乳头上核(SuM) 15

李芹[9](2020)在《QuEChERS技术在水产品中利福平和12种镇静剂残留检测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水产品因其具有蛋白含量高、营养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特点,正成为国内外消费者的首选食品之一,其质量安全问题也被人们广泛关注。长期以来,药物残留一直是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难题,水产养殖以及流通运输环节存在违规使用渔药及其他违禁药物的隐患,因此,对水产品养殖和流通过程中典型药物残留把控十分必要。利福平是一种半合成抗生素,课题组通过调研发现,利福平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存在违规使用的隐患;此外,近年来有媒体报道显示,水产品流通环节存在违规使用地西泮等镇静剂类药物的隐患。然而,课题组通过资料调研显示,目前水产基质中利福平以及地西泮等12种镇静剂药物尚无准确的定量测定方法,因此,本研究在项目“水产品中利福平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等行业标准制定项目支持下,开发了基于QuEChERS技术的水产品中利福平及12种镇静剂的残留检测方法,完成了以下研究工作:(1)采用同位素稀释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HPLC-MS/MS)技术建立了水产品中利福平残留量的测定方法。利用QuEChERS法对样品进行前处理,15 m L乙腈提取,10 m L正己烷净化,同时采用同位素稀释法对基质效应进行补偿。结果表明:利福平在0.5~20μg/L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56。在3个不同浓度(0.5、1.0、2.0μg/kg)加标水平下,利福平的平均回收率在80.39~101.5%之间,日内相对标准偏差在1.21~4.83%之间,日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39~7.18%之间。该方法重复性好、灵敏度高、准确性高、加标回收率高,适用于水产品中利福平的检测,可作为水产品中利福平的标准检测方法。(2)采用HPLC-MS/MS技术建立了水产品中三卡因、丁卡因、利多卡因、普鲁卡因、布比卡因、安眠酮、硝西泮、阿普唑仑、三唑仑、艾司唑仑、地西泮、奥沙西泮12种镇静剂残留检测方法。采用QuEChERS方法对样品进行前处理:超声辅助盐析提取,低温高速离心实现固液分离。乙腈为提取溶剂,氯化钠和无水硫酸镁混合物作为盐析包。利用HPLC-MS/MS实现12种镇静剂的检测分析。结果表明:12种镇静剂在0.5~20μg/L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76。在3个不同浓度(1、2、5μg/kg)加标水平下,除普鲁卡因外,其余11种化合物的回收率均在77.38~118.4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2.27~8.46%。总体来看,该方法整体回收率良好,精密度高,重复性好,符合兽药残留检测要求。

李江涛[10](2012)在《利多卡因代谢物MEGX在蛛网膜下腔麻醉致死犬体内的死后再分布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建立多种条件影响下利多卡因蛛网膜下腔麻醉致死犬的死后再分布模型;2.建立生物检材中利多卡因及其代谢产物MEGX的HPLC同时测定方法;3.研究利多卡因及其代谢物MEGX在蛛网膜下腔麻醉致死犬体内各脏器死后再分布的特点及其规律,比较不同死亡条件以及不同死后心脏处理方式下,利多卡因及其代谢物MEGX的死后再分布特点,为利多卡因麻醉意外案件的法医学鉴定以及死后再分布发生机制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动物模型制备:随即选取本地雄性实验犬21只分为三组,实验组1、2、3犬经蛛网膜下腔匀速注入利多卡因15mg/kg,实验组1注药后不作处理,实验组2于死后结扎出入心脏的血管,实验组3在注药时完全至于CO2环境中,于死后0h,2h,6h,10h,24h,48h,72h提取实验犬心血、肝脏、大脑、肌肉,检测各组织中利多卡因及其代谢产物MEGX的含量,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提取对应检材作为空白对照。2.检测分析方法:取血及各组织样品,加入内标物普鲁卡因,酸化,碱化后,用乙醚提取两次,挥干,定容,保留时间定性,HPLC内标法、工作曲线法定量。3.统计学处理:实验所得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 s)表示,多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各组数据用SPSS13.0软件进行t检验。结果:1.检测分析:心血和肝脏中利多卡因液相色谱检测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0.217X+0.019和Y=0.214X+0.113,相关系数分别为0.996和0.988,线性检测范围均为(0.2~100)μg/ml、最低检出浓度分别为0.05μg/ml或μg/g;心血和肝脏中MEGX液相色谱检测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0.514X+0.033和Y=0.440X+0.292,相关系数分别为0.995和0.993,线性检测范围均为(0.2~20)μg/ml、最低检出浓度分别为0.05μg/ml或μg/g,方法回收率96±9.0%-105.4±6.3%,RSD均小于5%。2.死后再分布:实验组1心血内利多卡因死后10小时含量显着增高(Ct/C0为2.03),与死后0时刻相比其差别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血内MEGX含量10小时含量同样显着增高(Ct/C0为2.11)。肝脏内MEGX含量死后2小时达到高峰,与死后0时刻相比其差别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后期含量下降。脑组织中利多卡因变化趋势为前期持续升高,MEGX含量则表现为低浓度平衡,变化趋势不大。肌肉中利多卡因变化幅度同样较小,MEGX含量较低。实验组2心血和肌肉中利多卡因和MEGX含量稳定。死后结扎心脏后,肝脏内利多卡因含量于死后48小时浓度达到高峰,其含量与死后0时刻相比其差别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脑组织中利多卡因变化趋势为前期持续升高,于死后72小时达到最高值,死后0时刻相比其差别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较实验组1和实验组2,二氧化碳吸入组(实验组3),各时间段检材内利多卡因及MEGX含量均较低,且变化趋势不明显。结论:1.动物模型制备:本实验建立了多种条件影响下利多卡因蛛网膜下腔麻醉致死犬的死后再分布模型,所建模型可用于法医毒物动力学研究。2.检测分析方法:本实验建立了生物检材中同时测定利多卡因及MEGX的HPLC分析方法,所建方法可用于利多卡因中毒案件法医学鉴定。3.利多卡因及其代谢产物MEGX在蛛网膜下腔麻醉致死犬体内均可发生死后再分布;除通过血路扩散外,由心肌向心血弥散也是影响心血中利多卡因死后变化的重要因素;pH值和弥散距离均为影响利多卡因及其代谢产物死后死后再分布的主要因素。4.在利多卡因麻醉意外的法医学鉴定中,应充分考虑利多卡因及其代谢产物MEGX死后再分布对毒物分析结果的影响,肌肉或脑可作为推测死亡当时体内利多卡因或MEGX含量含量的首选检材

二、布比卡因中毒1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布比卡因中毒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脂肪乳与中毒治疗的临床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脂肪乳解毒机制
2 脂肪乳在药物中毒中的应用
    2.1 脂肪乳与局麻药中毒
    2.2 脂肪乳与抗心律失常药中毒
    2.3 脂肪乳与精神类药物中毒
    2.4 脂肪乳与抗疟药中毒
3 脂肪乳与有机磷酸酯类中毒
4 脂肪乳与除草剂中毒
5 脂肪乳与职业中毒
6 脂肪乳不良反应
7结语与展望

(2)利多卡因注射液致51例患者死亡的国内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来源与检索策略
2 统计与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年龄与性别分布
    3.2 原患疾病与过敏史
    3.3 给药途径与剂量
    3.4 联合用药
    3.5 用药地点、药品不良反应 (ADR) 发生时间、死亡地点与死亡时间
    3.6 临床症状、体征与死亡原因
4 死亡相关因素分析与安全用药建议
    4.1 用药前对患者过敏史的询问存在缺陷
    4.2 操作失误与用药剂量过大
    4.3 联合用药
    4.4基层医务人员对ADR的认识不足且处理能力欠缺
    4.5 培训与监管的缺位
5 结束语

(3)脂肪乳对急性中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疗效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5种局麻药联合分析及丁卡因死后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5 种常见局麻药的联合分析材料与方法
    材料和方法
    结果
    小结
第二部分 丁卡因在急性中毒大鼠体内的分布材料与方法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布比卡因在硬膜外麻醉致死犬体内的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动物:
        1.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2 方法
        1.2.1 犬死后分布模型的制备:
        1.2.2 样品采集:
        1.2.3 样品的检测和测定条件: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布比卡因的检测
        2.1.1 GC-NPD和GC/MS检测:
        2.1.2 精密度试验:
        2.1.3 回收率试验:
        2.1.4 工作曲线:
    2.2 动物生命体征的变化
    2.3 布比卡因在致死犬体内的分布
3 讨论

(6)静脉注射罗哌卡因对家兔心肌ATP酶及心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1.1 实验研究对象
        1.2 主要仪器及药品
    2.实验方法及检测指标
        2.1 动物分组
        2.2 实验步骤及检测指标
    3.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动物的一般情况
    2. 对照组与实验组给药5分钟后心率及血压的变化
    3. 对照组与实验组给药5分钟后心功能各指标的变化
    4. 实验组给药前与给药后心功能各指标的变化
    5. ATP酶活性的变化
    6. B组(2m/gkg)中任选一实验对象,在给药前后的心电图与心功能图形的变化
    7. C组(5mg/kg)中任选一实验对象,在给药前后的心电图与心功能图形的变化
    8. D组(8mg/kg)中任选一实验对象,在给药前后的心电图与心功能图形的变化
    9. 病理学变化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7)布比卡因在硬膜外麻醉意外致死犬体内的死后再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正文
    前言
    第一部分 布比卡因在硬膜外麻醉意外致死犬体内的分布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第二部分 布比卡因在硬膜外麻醉意外致死犬体内的再分布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正文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8)全身麻醉中枢作用部位及电生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文摘要
2.英文摘要
3.前言
4.文献回顾
5.研究方案
6.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全麻药诱导c-fos基因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表达与分布
        吸入麻醉药诱导c-fos基因在中枢的表达与分布
        静脉麻醉药诱导c-fos基因在中枢的表达与分布
    第二部分:吸入麻醉诱导c-fos基因和NOS在中枢的共同表达
    第三部分:全麻药对大脑部分Fos阳性神经核团神经元电生理的影响
        吸入麻醉对SO和Ce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的影响
        静脉麻醉药对SO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的影响
        静脉麻醉药对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GABAA受体的作用
7.研究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1) 徐礼鲜等,氟烷吸入麻醉引起c-fos基因在CNS的表达,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7;18(1):1-3
    (2) Xu Li Xian et al,Expression and distribution of c-fos oncogene withi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of the rat following halothane anesthesia,JMC PLA,1997;12(4):256-259
    (3) 徐礼鲜等,颌面部恶性肿瘤手术麻醉体会,实用口腔医学杂志,1997;13(4):298-299
    (4) 徐礼鲜等,ADR防治布比卡因心脏毒性的实验研究,临床麻醉学杂志,1997;13(4):193-196
    (5) 徐礼鲜等,异氟麻醉在中枢神经作用的定位研究,江苏医学杂志,1997;23(增刊):47-49
    (6) 徐礼鲜等,异氟烷、安氟醚、甲氧氟烷和氟烷在脑干作用的定位研究,实用麻醉学杂志,1997;10(4):63-65
    (7) 徐礼鲜等,异氟烷、安氟醚、甲氧氟烷和氟烷在边缘系统作用的定位研究,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7;18(6):539-541
    (8) 徐礼鲜等,盲探插管术在颌面手术麻醉中的应用,华西口腔医学杂志,1998;16(3):244-246
    (9) 徐礼鲜等,安氟醚麻醉在中枢神经系统作用的定位研究,中华麻醉学杂志,1998;18(6):360-462
    (10) 徐礼鲜等,大鼠折肢刺激与氟烷麻醉诱导c-fos基因在中枢表达,中华创伤杂志,1998;14(增):52-54
    (11) Xu Li Xian et al,The position research of the effect of methoxyflurane,halothane,enflurane and isoflurane anesthesia on dienphalon of the rat,J Med Coll PLA 1998;13(3):164-166
    (12) 徐礼鲜等,氟烷和氟醚类麻醉剂诱导c-fos基因在间脑部分核团的表达,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998;12(3):173-175
    (13) 徐礼鲜等,γ-OH和氯羟安定对鼠脑薄片视上核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的影响,中华麻醉学杂志,1998;18(9):538-540
    (14) 徐礼鲜等,氟哌啶和鲁卡因对脑薄片视上核神经元自发电活动的影响,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9;20(2):107-109
8.部分论文国内同行专家评审意见(4位专家)
9.致谢

(9)QuEChERS技术在水产品中利福平和12种镇静剂残留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利福平和12种常见镇静剂类药物基本性质概述及使用现状
        1.2.1 利福平基本性质概述
        1.2.2 利福平在水产养殖业中的使用现状
        1.2.3 12种常见镇静剂基本性质概述
        1.2.4 镇静剂类药物在水产养殖业中使用现状
    1.3 QuEChERS技术及其在水产品药残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1.3.1 QuEChERS法简介
        1.3.2 QuEChERS法原理
        1.3.3 QuEChERS法的影响因素
        1.3.4 QuEChERS法优点
        1.3.5 QuEChERS技术在水产品药残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1.4 利福平及镇静剂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4.1 利福平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4.2 镇静剂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1 主要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QuEChERS-HPLC-MS/MS法测定水产品中利福平药物残留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2.2.1 药品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设备与耗材
        2.2.3 溶液的配制
        2.2.4 样品及样品处理
    2.3 实验方法
        2.3.1 QuEChERS法样品处理
        2.3.2 质谱条件的优化
        2.3.3 色谱条件的优化
        2.3.4 内标物质的选择
        2.3.5 基质效应
        2.3.6 方法学验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QuEChERS前处理优化
        2.4.2 质谱条件优化结果
        2.4.3 色谱条件优化结果
        2.4.4 内标物质的优化
        2.4.5 基质效应
        2.4.6 方法学验证
        2.4.7 方法的应用
    2.6 本章小结
3.QuEChERS-HPLC-MS/MS法测定水产品中12 种镇静剂药物残留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1 药品与试剂
        3.2.2 仪器设备与耗材
        3.2.3 溶液的配制
        3.2.4 样品及样品处理
    3.3 实验方法
        3.3.1 QuEChERS法样品处理
        3.3.2 质谱条件优化
        3.3.3 色谱条件优化
        3.3.4 基质效应
        3.3.5 方法学验证
    3.4 结果与讨论
        3.4.1 QuEChERS前处理条件的优化
        3.4.2 方法学验证
        3.4.3 质谱条件优化结果
        3.4.4 色谱条件优化结果
        3.4.5 基质效应
        3.4.6 方法学验证
        3.4.7 方法的应用
    3.5 本章小结
4.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硕士阶段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10)利多卡因代谢物MEGX在蛛网膜下腔麻醉致死犬体内的死后再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四、布比卡因中毒1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脂肪乳与中毒治疗的临床研究现状[J]. 林艳虹,李倩.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9(01)
  • [2]利多卡因注射液致51例患者死亡的国内文献分析[J]. 张花,雷招宝. 医药导报, 2017(12)
  • [3]脂肪乳对急性中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疗效的临床研究[D]. 吴明正. 昆明医科大学, 2016(02)
  • [4]5种局麻药联合分析及丁卡因死后分布研究[D]. 刘缙. 华中科技大学, 2010(02)
  • [5]布比卡因在硬膜外麻醉致死犬体内的分布[J]. 张高勤,武夺,贠克明,张大明. 毒理学杂志, 2009(05)
  • [6]静脉注射罗哌卡因对家兔心肌ATP酶及心功能的影响[D]. 陶金. 新疆医科大学, 2007(02)
  • [7]布比卡因在硬膜外麻醉意外致死犬体内的死后再分布研究[D]. 张高勤. 山西医科大学, 2007(10)
  • [8]全身麻醉中枢作用部位及电生理学研究[D]. 徐礼鲜. 第四军医大学, 1999(02)
  • [9]QuEChERS技术在水产品中利福平和12种镇静剂残留检测中的应用[D]. 李芹.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10]利多卡因代谢物MEGX在蛛网膜下腔麻醉致死犬体内的死后再分布研究[D]. 李江涛. 山西医科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布比卡因中毒1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