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瘫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治

截瘫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治

一、截瘫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论文文献综述)

张华建[1](2021)在《基于循证与德尔菲法构建孕产妇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预防方案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1.通过Meta分析初步探讨我国孕产妇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危险因素。2.通过检索孕产妇DVT预防与管理有关的文献,以找寻孕产妇发生DVT的最佳证据,初步构建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通过德尔菲法对方案条目进行修订,最终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研究方法:1.在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EBSCO、Ovid、Wanfang、CNKI、CBM、VIP等数据库中检索。检索从建库至2020年5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探讨我国孕产妇DVT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和队列研究。再对文献进行筛选、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对最终纳入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2.在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Ovid、EBSCO、CNKI等数据库及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苏格兰临床网站(SIGN)、国际指南协作网(GIN)等循证指南网站中检索从建库至2020年6月发表的与孕产妇静脉血栓预防和管理有关的指南及其他类型文献。按照已制定的纳排标准对指南及其他类型文献进行筛选。使用指南研究与评价工具(AGREEⅡ)对指南进行评价,使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2016版)制定的文献质量评价方法对其他类型文献进行独立评价,包括系统评价、专家共识和原始文献。找寻孕产妇DVT护理预防的最佳证据,并参考Meta分析中的危险因素,初步构建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3.邀请20名专家对本研究初步构建的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进行评价。第一轮专家函询后,经本课题研究小组讨论后对条目进行调整,确立第二轮专家函询问卷。共经过两轮专家函询,进而完善方案内容。研究结果:1.共纳入12篇研究进行Meta分析,其中有10种危险因素纳入Meta分析。纳入的危险因素有:(1)双胎或多胎(P<0.001);(2)年龄≥35岁(P=0.13)(3)妊娠期高血压(P<0.001);(4)卧床时间≥3d(P<0.001);(5)妊娠期糖尿病(P<0.001);(6)血栓史(P<0.001);(7)产后出血(P<0.001);(8)剖宫产(P<0.001);(9)子痫(P<0.001);(10)BMI(P=0.005)。2.在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的初步构建中共纳入73篇文献。其中Ⅰ级证据9篇,Ⅱ级证据29篇,Ⅲ级证据30篇,Ⅳ级证据5篇。最终初步构建出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包括4个一级条目,11个二级条目,59个三级条目。3.通过两轮专家函询后删除三级条目8条,修改三级条目8条,最终确立了三级共48个条目的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第一轮专家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85%,提出建议比率为52.9%;第二轮专家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100%,提出建议比率23.5%。第一轮专家函询变异系数(CV)在0.10~0.37范围内,专家权威系数为0.830,协调系数为0.25、0.22,显着性检验结果为P值均<0.05;第二轮专家函询变异系数(CV)在0.09~0.36范围内,专家权威系数为0.838,协调系数为0.23、0.21,显着性检验结果为P值均<0.05。研究结论:1.我国孕产妇合并DVT危险因素有双胎或多胎、妊娠期高血压、卧床时间≥3d、妊娠期糖尿病、血栓史、产后出血、剖宫产等;本研究Meta分析尚不能表明年龄≥35岁是我国孕产妇合并DVT的危险因素。2.本研究构建了基于我国国情并符合实际的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共包含4个一级条目,11个二级条目,48个三级条目。专家函询结果具有可靠性,对临床实践具有参考及指导作用。

苏奇[2](2021)在《下肢骨折术后形成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明确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患者围手术期的相关影响因素,为骨科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及防治提供对策。方法:采用自拟的临床病例调查表、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调查表及查阅电子病例系统(Hiss系统)的方式展开调查。对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患者分别从一般情况、围手术期情况、实验室检查、中医体质方面进行详细调查。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s回归进行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1.本次调查研究共纳入400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其中38例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9.5%,没有病人进展为肺栓塞症。18例病人在单侧肢体肌间静脉出现了血栓,3例病人在双侧肢体肌间静脉出现了血栓(共21例),占总病例的55.26%;8例病人单侧肢体腓静脉出现了血栓,2例病人在双侧肢体腓静脉出现了血栓(共10例),占总病例的26.32%;4例病人在单侧肢体胫后静脉出现了血栓,1例病人在双侧肢体胫后静脉出现了血栓(共5例),占总病例的13.16%;还有2例病人发生血栓的数量超过两根静脉血管,占总病例的5.26%。2.下肢骨折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与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吸烟史、手术用持续时间、麻醉方式、术中出血量、输血、应用止血带、术后卧床时间、合理应用抗凝药物、使用负压引流及中医体质类型比较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高龄、女性、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手术用时>2.5小时、麻醉方式(全麻)、术中出血量≥500ml、输血、术后卧床>3天是下肢骨折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合理应用抗凝药物、使用负压引流是防止下肢骨折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手段,将病人的骨折部位与是否有饮酒史同手术后深静脉血栓比较分析,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明显的相关性。3.不同骨折部位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率分别是:髋关节18.42%、股骨13.16%、膝关节13.16%、胫腓骨26.32%、踝关节10.53%、足18.42%。4.下肢骨折术后发生静脉血栓组与未发生组的实验室指标比较结果:术后第血栓发生组的血红蛋白、白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数值均低于未发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D-二聚体在术后血栓组的测定数值均高于未发生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体质:不同中医体质类型间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得出气虚质与血瘀质患者中下肢骨折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占比较高。结论:1.本调查研究中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为9.5%,以单侧肢体的单独肌间静脉血栓为主。2.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吸烟史、合理应用抗凝药物、手术持续时间、麻醉方式、术中出血量、输血、应用止血带、使用负压引流、术后卧床时间、中医体质均是下肢骨折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其中高龄、女性、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手术用持续时间>2.5h、全麻、术中出血量≥500ml、输血、术后卧床时间>3天均是下肢骨折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合理应用抗凝药物、使用负压引流为是下肢骨折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保护因素。3.下肢骨折中胫腓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最高。4.连续动态的监测术前及术后血红蛋白(HGB)、白蛋白(ALB)、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D-二聚体(D-D)等相关指标,有利于做到对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治。5.本研究发现在气虚质与血瘀质两种体质中下肢骨折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占比较高。

张宁宁,沈江萍,刘欣[3](2020)在《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测定对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诊断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析在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使用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测定的临床价值。方法试验组即为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本院参与诊治的55例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常规组即为同一时期本院参与诊治的55例骨折未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均开展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测定,评价试验组与常规组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诊断情况。结果试验组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D-二聚体水平(2.59±0.32)、同型半胱氨酸水平(21.21±1.11)与常规组数(1.11±0.25、12.39±1.25)据比较,P<0.05,统计学数据指标之间具有分析意义。结论将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测定用于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展现显着价值。

加倩[4](2020)在《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文中指出目的:基于北京市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特点、疾病特点与前一年六之气(大雪、冬至、小寒)及后一年初之气(立春、雨水、惊蛰)的相似性,及大寒是否新出现与后一年运气相应的疾病,从而验证运气交接节气为大寒或立春。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为禀赋特点分析与疾病特点分析两个角度。禀赋特点分析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患者禀赋构成比较,以北京市2014-2018年的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的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计算各时间段内全部患者禀各岁运各客气的急诊人次及占比,代表该时间段的10岁运禀赋构成及12客气禀赋构成,通过曼哈顿距离(差的绝对值之和)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构成与其前3节气及后3节气急诊患者的相似性大小,若大寒与其前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小于大寒与其后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说明大寒患者的禀赋特点与其前3节气更接近,即于大寒时运气并未转换交接,则立春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反之则大寒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另一部分为高发与低发禀赋变化的比较,即将各节气内10岁运及12客气各禀赋的急诊人次按从高到低排序,通过各节气急诊人次较高与较低的禀赋发生变化的节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疾病特点分析以北京市2015年1月20日-2020年1月19日5年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根据当年的总医保人数,计算各疾病在各节气的发病率,与各疾病120个节气的平均发病率相比较得到高发疾病;进而将5年同节气重复出现的高发疾病视为该节气的反复高发疾病;在各年各节气高发疾病中去除该节气于5年中的反复高发疾病,即去除节气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以表示该节气客运客气影响下的高发疾病,结合临床经验及中医典籍,分析比较2016-2019年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高发疾病相似性,及大寒的高发疾病特点是否更符合下一年的运气特点,进而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结果:禀赋特点分析结果显示2014-2018年大寒不论男性女性患者均与其后一年初之气的曼哈顿距离更小,即大寒与后一年初之气各禀赋构成的相似性更高;同时各节点不论男性与女性患者均于大寒开始出现与后一年初之气相同/相近的高发及低发禀赋的变化,且符合在某岁运、客气当令时,该岁运、客气禀赋为低发禀赋,而太少相反的岁运、司天在泉相反或阴阳五行属性相反的客气则为高发禀赋这一大体规律。疾病特点分析的结果亦显示各个大寒的疾病特点更符合后一年初之气的运气相应疾病特点,出现典型的与后一年初之气运气相应的疾病群。故本研究结果支持大寒为运气交接节气。结论:本研究利用目前较为丰富的医疗大数据及规范统计学分析方法验证五运六气的交接节气,为运气交接时刻的争议提供临床数据支持,开拓五运六气周期的验证性研究,为运气起始时刻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尚可为疾病与五运六气理论的印证提供临床依据,深化五运六气理论的内涵,并为疾病预测、治未病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蒋暑雨[5](2020)在《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依据北京市所有医院的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得出二十四节气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为临床预测、防治疾病提供依据,并与《素问·脉解篇》相关论述对比、印证,为探索各节气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的规律提供依据。方法:据2015至2019年120个节气间同疾病急诊率的比较,得到各年各节气高于120个节气的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易发疾病,及低于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不易发疾病,再将高于平均急诊率1.5倍的易发疾病单独分出,依此找出5年内在相同节气反复出现的易发疾病作为1.5倍选择标准下年年或多数年于此节气易发的疾病,此即因此节气的气化特点所导致的高危疾病。≥1.5倍选择标准下高危疾病的具体确定方法为:针对每一种疾病,若在5年中相同的节气内作为≥1.5倍易发出现≧3次,或作为易发出现2次而另外3次都>1倍提示易发倾向,认为该疾病为该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同法得某节气每年不易发疾病。结果:1.在≥1.5倍选择标准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详见论文正文。依此可见,男女呼吸系统疾病在冬季的节气即立冬~冬至较易发,消化系统疾病及肠道传染病在小满~处暑即夏秋季易发,一氧化碳中毒见于小雪~惊蛰,中暑见于小满~立秋。这些结果与常识性事实及各科教科书中所提供的疾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基本吻合,说明本研究在数据采集、统计学分析方法方面是无误的,结果是可信的,1.5倍的选择标准初步看来能满足本研究的需要。2.对照《素问·脉解篇》对立春雨水、清明谷雨、芒种夏至、立秋处暑、寒露霜降、大雪冬至六个月节气为代表的三阴三阳病的论述,本研究在1.5倍的选择标准下得到的反复易发疾病也能与之达到较高的符合度:正月立春雨水太阳病月份,易发病为呼吸系统疾病、腰臀痛等太阳经部位病症、上实下虚之瘖啡失语、狂证等;三月清明谷雨厥阴病月份,易发病为阴囊肿物、咽喉不适等厥阴肝经病症,及阳气振发而不畅之腰脊痛病症;五月芒种夏至阳明病月阳盛之阴/一阴来复、阳明闭郁,易发病为胃肠道疾病、阳盛于上而邪并于外之躁狂、心神阳气突伤之惊恐障碍、焦虑性抑郁,及阳伤水停之下肢水肿、哮喘等病症;七月立秋处暑少阴病月,阳杀于外、阴气盛于下,易发病为腰部、下腹部疾病、厌食、肝胆病、视力视觉障碍类、肺水肿喘咳、心律失常等病症;九月寒露霜降少阳病月,少阳不伸,易发病见肋软骨痛、肋间神经痛、多部位关节病、心脑血管病、高血压、肝胆疾病及消化道溃疡等;十一月大雪冬至太阴病月,脾运受抑,易发病为腹胀呕吐类消化系统、泌尿及代谢类病症等。本研究结果中,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全面、广泛,疾病种类细致,对《素问·脉解篇》的论述既有印证又有拓展,且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更利于临床实用与进一步开展相关的中西医结合研究。3.上述结果证明了本研究的可信度的同时,所呈现的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可以作为临床预测、预防、诊治疾病的有效参考,在与经典得到了相互印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典中未论述到的节气的致病特点的缺憾,为下一步对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规律的分析,提供了较为可信、可靠的大数据依据。结论:本研究得出的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与事实基本吻合,且印证了《素问·脉解篇》中的相关论述,有助于指导各节气易发疾病的预测预防和诊疗、弥补经典中相关论述的不足,为进一步探索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挖掘节气在中医学中的价值,提供了大数据依据。

刘高[6](2020)在《集束化护理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构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实施并验证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对预防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可行性、实用性及有效性。明确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为临床提供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案,降低其发病率,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方法基于循证医学方法论,构建预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在导师组的指导下建立循证护理实践小组,由科护士长任循证护理实践小组组长,定期对神经内科护士进行循证护理相关知识的培训并对神经内科护士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的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将来自昆明市某三甲医院神经内科,符合2014年中华医学会所修订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诊断标准,并经NIHSS评分表和头颅CT/MRI确诊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试验组则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干预周期为10天,将患者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血液的纤溶指标,凝血指标以及临床症状作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检测指标,结合临床观察量表综合判断患者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将检查结果和所获得的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明确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预防效果。结果1构建了预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该方案包括风险筛查、早期活动、基础护理、机械预防、水化补液、健康教育6个条目。2入院首日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干预前两组NIHS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结束后试验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前两组padu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结束后试验组Padua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干预前两组BI评分、mR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结束后试验组BI评分、mR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干预前两组凝血指标(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结束后试验组凝血指标除凝血酶时间外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干预前两组纤溶指标(D-二聚体测定)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结束后试验组D-2聚体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干预前两组行体格检查,患肢腿围、患肢肿胀例数相关临床症状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结束后对照组有1例患者出现肿胀,患肢腿围、患肢肿胀例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干预前两组患者下肢肌力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结束后试验组肌力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干预结束后两组行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筛检,对照组发生血流瘀滞4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两组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该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循证证据和流程参考,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提供了科学的、经济的、有效的护理服务,提高了护理管理质量,从而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结局,节约了医疗卫生成本,促进了科学的循证护理实践活动。2该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降低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改善了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肌力状态,促进了患者的下肢功能恢复情况,值得临床推广。3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使用Padua风险量表能初步预警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值得临床应用。4在循证护理实践中,通过提高临床护理人员的循证意识,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促进知识转化,多学科合作,使研究结果转化为实践行动,提升了护理管理质量。

田玉林[7](2020)在《右心功能变化和下肢静脉血栓分布特征在肺栓塞诊断和危险分层中的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肺栓塞患者右心系统功能变化和下肢静脉血栓分布的超声特征分析,探讨其在肺栓塞诊断和危险分层中的意义,以期望提高对肺栓塞的诊治能力,降低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07月至2018年07月期间安徽医科大学亳州临床学院诊治的肺栓塞患者140例,所有肺栓塞患者均经CT肺动脉造影(CTPA)证实。经过入组标准筛选后,经胸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组入组54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6例;下肢静脉加压超声组入组124例,其中男性61例,女性63例。详细收集肺栓塞发生前后经胸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组患者的右心室扩张程度(RVDd/LVDd)、右心室游离壁运动幅度(RVWM)、三尖瓣反流速度(TRV)、三尖瓣环位移幅度(TAPSE),进行组间分析;不同分层肺栓塞下肢静脉加压超声组患者的股总静脉、股深/浅静脉,腘静脉、胫前/后静脉、腓静脉及大/小隐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然后进行血管栓塞数、栓子直径、双/单侧静脉、深/浅部静脉和近/远端静脉归类统计,再进行组间分析。结果1.经胸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肺栓塞前和肺栓塞后RVDd/LVDd分别为0.82±0.07、0.95±0.13,RVWM分别为(9.18±0.70)mm、(7.73±0.33)mm,TRV分别为(1.10±0.83)m/s、(3.28±0.36)m/s,TAPSE分别为(18.52±0.81)mm、(16.73±0.92)mm。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测肺栓塞相关性右心系统功能改变的数值分别为:0.95、7.73mm、3.28m/s、16.73mm。2.下肢静脉加压超声检查发现,高危组肺栓塞、中危组肺栓塞和低危组肺栓塞血管栓塞数目分别为(1.64±0.70)支、(1.22±0.58)支和(0.62±0.49)支,栓子直径分别为(13.41±1.10)mm、(17.72±1.30)mm和(8.68±1.27)mm,双侧静脉阳性率分别为52%(13/25)、18%(11/60)和0%(0/39),单侧静脉阳性率分别为48%(12/25)、75%(45/60)和62%(24/39),深部静脉阳性率分别为72%(18/25)、65%(39/60)和56%(22/39),浅部静脉阳性率分别为36%(9/25)、30%(18/60)和5%(2/39),近端静脉阳性率分别为88%(22/25)、55%(33/60)和23%(9/39),远端静脉阳性率分别为16%(4/25)、38%(23/60)和36%(14/39)。三组间血管栓塞数目、栓子直径、双侧静脉阳性率、浅部静脉阳性率和近端静脉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危组肺栓塞与中危组肺栓塞浅部静脉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7),余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7)。三组间单侧静脉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危组肺栓塞与中危组肺栓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余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67)。三组间深部静脉阳性率和远端静脉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下肢静脉栓子直径在不同分层肺栓塞间比较,高危组肺栓塞栓子直径为(13.41±1.10)mm,其大小介于低危肺栓塞组和中危肺栓塞组之间,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7)。结论1.RVDd/LVDd、RVWM、TRV、TAPSE与肺栓塞所致右心功能变化相关,当RVDd/LVDd>0.95、RVWM<7.73mm、TRV>3.28m/s、TAPSE<16.73mm时,提示发生肺栓塞可能,应积极行确诊检查。2.下肢静脉血栓分布特征不同发生肺栓塞危险分层有所不同。高危组肺栓塞血管栓塞数目最多、栓子直径居中、双侧静脉阳性率和近端静脉阳性最高,表明血管栓塞数目多、栓子直径居中的双侧近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发生高危肺栓塞的危险因素;高危组肺栓塞浅静脉阳性率高于低危组肺栓塞,与中危组肺栓塞无差别,表明同时存在浅静脉栓塞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发生高危肺栓塞和中危肺栓塞的危险因素;高危组肺栓塞单侧静脉阳性率低于中危组肺栓塞,与低危组肺栓塞无差别,表明单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发生中危肺栓塞的危险因素。针对以上危险因素,应提高警惕,及时识别诊断不同危险程度的肺栓塞,尽早开展针对性治疗。3.栓子直径为(13.41±1.10)mm中等大小的下肢静脉栓子脱落与高危肺栓塞发生密切相关。

马芳[8](2019)在《恶性肿瘤并发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治与预防》文中研究表明恶性肿瘤并发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是临床常见并发症之一,由于该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从而导致患者死亡率持续升高,应该高度重视恶性肿瘤并发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和预防。分析恶性肿瘤并发双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诊治和预防方式,研究该疾病临床症状,治疗恶性肿瘤并发双下肢深静脉血栓采用的主要方法有祛聚、抗凝和植入下腔静脉滤器等。恶性肿瘤并发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诊治至关重要。

徐效昆[9](2019)在《电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研究及中药预防的系统评价》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深静脉血栓(DVT)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A)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导致栓塞肺动脉,引起患者死亡,因此对本病的防治十分重要。然而,现代西医学对于本病的防治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故需要去探索更为有效、安全的防治手段。DVT在中医学中属于“股肿”、“脉痹”等范畴,“气滞血瘀”为此病的基本病机,活血化瘀为防治此病的一般论治法则。中药治疗和针刺治疗作为中医学中最主要的两种治疗手段,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方剂预防THA术后的DVT在临床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仍缺乏循证依据;使用针刺的方法预防其他疾病所引起的DVT可见少数临床报道,但针对THA术后DVT发生的预防尚未见一例报道。因此,为中药对THA术后DVT的防治作用提供循证依据,并探索针刺对THA术后DVT的防治作用,对于评价中医学在预防THA术后DVT的治疗效果、拓宽中医学在预防THA术后DVT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循证研究:目的:为了给中药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防治作用提供循证依据,运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对应用中药方剂防治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进行系统评价,选取使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方与补阳还五汤加减方的临床研究,以探讨中药方剂与西药相比防治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有效性。方法:全面检索以DVT发生率为主要观察指标、中医活血方剂为主要干预措施来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DVT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纳入标准并按流程来筛选形成纳入文献,提取纳入文献的基本信息和相关观察指标数据,同时按照cochrane标准评估文献方法学质量。对文献的疗效指标进行Meta分析,分析处理各指标异质性,并借助漏斗图了解发表偏倚。结果:基于中医活血方剂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系统评价:共纳入14个RCT,受试者共1147例,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普遍不佳。中医活血方剂组相比西药能够更加有效地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DVT的发病率(P<0.05),降低术后患者血液中fib水平(P<0.05),临床安全性良好。通过亚组分析,发现补阳还五汤加减组相比西药能够更加有效地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DVT的发病率(P<0.05),降低术后患者血液中DDi水平(P<0.05),桃红四物汤加减组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DVT的发病率上效果与西药相当(P>0.05),相比较西药组而言,桃红四物汤加减组够更加有效地降低术后患者血液中Fib水平(P<0.05)。结论:基于DVT的发病率为主要指标,中医活血方剂能够安全有效地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然而受研究方法学质量、异质性、样本量等限制原因,中医活血方剂对DVT的预防作用尚需更多大样本、高质量以及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验证。临床研究:目的:为了探索针刺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防治作用,通过随机对照研究,探讨了电针对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的预防效果,以及部分的治疗机理。方法:选取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骨科病房所治疗,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94例,使用区组随机化的方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7例。由于治疗组有两例脱落,故最终收治病例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47例。两组均予基础治疗,即术后使用弹力袜,早期指导患者系统合理髋关节功能锻炼,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在术后1-7天予电针治疗,取双侧合谷穴、太冲穴,患侧梁丘穴、外丘穴、金门穴,常规消毒进针,深度为25mm左右,得气后再将电针输出导线夹在患者患肢穴位之毫针上,采用频率为2/100Hz的疏密波刺激30分钟,输出强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治疗组术后1-7天同时服用利伐沙班,每日10mg。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仅在术后1-7天服用利伐沙班,每日10mg。两组患者在术前及术后第7天检查双下肢静脉彩超,并在术前、术后1天、术后3天、术后5天分别予以检查PT、APTT、Fib、DDi、PLT、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中切、全血粘度低切、血浆粘度。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第7日双下肢血管彩超结果及下肢DVT发生率,患者术肢的血肿、肿胀情况,以及相关血液指标的变化。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性统计学分析,二组间分类资料的分布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两组间连续资料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临床结果指标的比较主要采用重复测量设计方差分析,不同时间点的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方法。检验水准定为0.05,小于0.05认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对照组DVT发生数为7例,未发生数为40例,发生率为14.9%,试验组DVT发生数为1例,未发生数为44例,发生率为2.2%,经卡方检验,可以认为两组的DVT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患者下肢血肿的发生数为5例,未发生数为42例,发生率为7.6%,试验组患者下肢血肿的发生数为2例,未发生数为43例,发生率为4.4%,经卡方检验,认为两组的下肢血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患者下肢瘀斑的发生数为4例,未发生数为43例,发生率为4.3%,试验组患者下肢瘀斑的发生数为0例,未发生数为45例,发生率为0%,经卡方检验,认为两组的下肢瘀斑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第5天PLT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术后第3天、术后第5天Fib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5天治疗组DDi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两组均未发生出血、肺栓塞等不良事件。结论:通过临床研究发现,电针联合西药组相比较于单纯西药组能够显着降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此外也具有更好的安全性。通过比较患者的一些血液指标发现,电针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并能够改善血液的纤溶状态,降低D-二聚体的含量,然而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有限,该结论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来进一步验证。

周锦[10](2019)在《平乐郭氏验方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THA术后下肢DVT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平乐郭氏验方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制,为预防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提供临床防治方案。方法:选取2018年01月-2019年01月因股骨颈骨折在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60例,通过SAS统计软件操作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术后1天至术后14天治疗组给予平乐郭氏验方(红桃消肿合剂)治疗,对照组则皮下注射那曲肝素钙注射液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4、7、14天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患侧大腿周径指标水平以及术前、术后14天下肢深静脉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记录不良反应或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患侧大腿周径指标水平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患侧大腿周径水平均较术前显着升高(P<0.01),两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较术前缩短(P<0.01),各指标组间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4天,治疗组血浆D-二聚体高于术前水平(P<0.01),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较术前差异不显着(P>0.05),两组血浆D-二聚体均较术后1天下降(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纤维蛋白原水平均高于术前(P<0.01),较术后1天均无明显下降(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凝血酶原时间均短于术前水平(P<0.01),较术后1天均无明显延长(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短于术前水平(P<0.01),但均较术后1天延长且对照组延长更为明显(P<0.05);两组患侧大腿周径水平均较术前、术后1天大(P<0.01),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两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与术前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均较术后1天显着下降(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术前(P<0.01),较术后1天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术前无显着差异(P>0.05),较术后1天下降明显(P<0.01),两组间纤维蛋白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凝血酶原时间均长于术前水平(P<0.01),较术后1天均显着延长(P<0.0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与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均较术后1天显着延长(P<0.01),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患侧大腿周径大于术前水平(P<0.01),与术后1天差异不明显(P>0.05),且显着小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侧大腿周径均大于术前、术后1天水平(P<0.01)。术后14天,治疗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术前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较术后1天显着下降(P<0.01);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低于术前水平(P<0.05),较术后1天显着下降(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与术前无显着差异(P>0.05),均较术后1天显着下降(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凝血酶原时间均长于术前水平(P<0.01),较术后1天均显着延长(P<0.01),且对照组较试验明显延长(P<0.05);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与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均较术后1天显着延长(P<0.01),且对照组较试验明显延长(P<0.05);治疗组患侧大腿周径水平与术前无显着差异(P>0.05),较术后1天显着减小(P<0.05),且显着小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侧大腿周径均大于术前、术后1天水平(P<0.01)。Bonferroni检验的组间比较,两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总体均值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总体均值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4天治疗组及对照组均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或事件。结论:1、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14天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7天内其危险性尤为显着,需给予有效的干预措施;2、红桃消肿合剂及那曲肝素钙注射液均能有效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机制有可能是通过下调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及延长凝血活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来实现的;3、红桃消肿合剂消肿效果优于那曲肝素钙注射液;4、红桃消肿合剂不良反应较少,临床应用安全。

二、截瘫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截瘫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循证与德尔菲法构建孕产妇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预防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孕产妇合并DVT的流行病学特征
        1.1.2 孕产妇合并DVT的发病原因
        1.1.3 孕产妇合并DVT的诊断
        1.1.4 孕产妇合并DVT的治疗方式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1.3.2 循证护理学(Evidence-based nursing,EBN)
        1.3.3 德尔菲法
    1.4 研究目的
第2章 孕产妇合并DVT危险因素Meta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1.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2.1.2 文献检索策略
        2.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2.1.4 文献质量评价
        2.1.5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文献筛选流程及检索结果
        2.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结果
        2.2.3 异质性检验
        2.2.4 Meta分析结果
        2.2.5 敏感性分析
        2.2.6 发表偏倚
    2.3 孕产妇合并DVT危险因素讨论
    2.4 Meta分析的局限性与展望
第3章 基于循证初步构建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
    3.1 循证指南检索步骤及策略
        3.1.1 检索数据库
        3.1.2 检索策略
        3.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3.1.4 指南资料提取
        3.1.5 指南质量评价
        3.1.6 结果
        3.1.7 结论及对下一步研究启示
    3.2 原始文献及系统评价等的检索步骤及策略
        3.2.1 检索数据库
        3.2.2 检索策略
        3.2.3 纳入与排除标准
        3.2.4 文献筛选步骤
        3.2.5 文献检索结果
        3.2.6 文献质量评价
        3.2.7 文献资料提取与分析
    3.3 研究结果
        3.3.1 文献的一般特征
        3.3.2 文献证据整合结果
第4章 基于德尔菲法确立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
    4.1 研究目的
    4.2 专家函询步骤
        4.2.1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4.2.2 形成专家函询问卷
        4.2.3 函询专家遴选
        4.2.4 专家函询过程
        4.2.5 条目修订原则
        4.2.6 统计学分析
        4.2.7 质量控制
    4.3 研究结果
        4.3.1 函询专家的基本情况
        4.3.2 函询专家的积极程度
        4.3.3 函询专家的权威程度
        4.3.4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4.3.5 第一轮函询情况
        4.3.6 第二轮函询情况
        4.3.7 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
    4.4 讨论
        4.4.1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4.4.2 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4.4.3 构建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的意义
第5章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创新性
    5.3 局限性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孕产妇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策略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下肢骨折术后形成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一、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骨折诊断标准
        1.3 深静脉血栓诊断标准
        1.4 中医体质分类分类与判定
        1.5 纳入标准
        1.6 排除标准
        1.7 剔除和脱落标准(满足一项为排除)
        1.8 研究方法
        1.9 观察指标
    2.统计分析
    3.技术路线图
二、研究结果
    2.1.下肢骨折患者一般情况
    2.2.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
    2.3.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分布情况
    2.4.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术前相关因素比较
    2.5.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术中相关因素比较
    2.6.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术后相关因素比较
    2.7.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实验室检查比较
    2.8.中医体质的比较
    2.9.下肢骨折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三、讨论
四、结论
五、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对深静脉血栓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生阶段的主要研究成果

(3)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测定对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诊断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1.2 方法
    1.3 指标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 二十四节气起源
        2.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五运六气交接时刻的研究方法探讨
        1. 经文解读
        2. 天文历法溯源
        3. 气象数据分析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
    前言
    (一) 以急诊患者禀赋特点分析运气交接节气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二) 以急诊患者疾病特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讨论
        1 关于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可信度分析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3 研究意义
        4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以立春为运气起始节气的禀赋特点比较
附录2 2016-2018年大寒前后3节气的高发疾病
简历

(5)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二十四节气简介
        1 节气的由来
        2 二十四节气总体气机特点
        3 二十四节气对人体气化的影响
    文献综述一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及其现代研究
        1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
        2 中医时间医学的现代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研究
        1 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2 消化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3 循环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4 神经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5 其他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总体设计
        2.2 具体步骤
    3 结果
        3.1 北京市急诊患者的疾病分布规律
        3.2 以男性大寒为例演示大寒节气反复易发疾病的判定——举例
        3.3 男性、女性二十四节气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3.4 2级分类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个数总结
        3.5 结果总评价
        3.6 男性、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总体特点
        3.7 印证经典中的论述
        3.8 弥补经典中的不足
        3.9 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1 研究的可信度分析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3 研究意义
    4 不足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男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附录2 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简历

(6)集束化护理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部分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理论依据
第二部分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的构建
    一、临床问题的界定
    二、证据的检索与评价
    三、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的初步构建
    四、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的修订与完善
第三部分 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的临床研究
    一、对象与方法
    二、结果
        1 两组一般资料情况比较
        2 两组干预前指标比较
        3 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
        4 两组padua评分比较
        5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6 两组下肢血栓的临床症状指标比较
        7 两组患者下肢肌力的比较
        8 两组患者功能残疾水平的比较
        9 两组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比较
    三、讨论
        1 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预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行性分析
        1.1 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可评价性
        1.2 组建循证护理实践小组确保了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的实施
        2 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实施效果分析
        2.1 集束化护理可以减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
        2.2 集束化护理可以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
        2.3 集束化护理可以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四、结论
第四部分 总结论
第五部分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伦理审查
    附录二 知情同意书
    附录三 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临床研究观察表
    附录四 Padua量表
    附录五 mRS量表
    附录六 Barthel指数(BI)评分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7)右心功能变化和下肢静脉血栓分布特征在肺栓塞诊断和危险分层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本人简介
致谢
综述 肺血栓栓塞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8)恶性肿瘤并发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治与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1 VTE静脉血栓临床表现
    1.1 DVT临床表现
    1.2 PTE临床表现
2 诊治
    2.1 诊治目的
    2.2 诊治方法
3 预防
    3.1 饮食运动
    3.2 环境与心理
    3.3 治疗期间预防方式
    3.4 应用机械装置和药物
    3.5 健康指导
4 结语

(9)电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研究及中药预防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研究进展
        一、前言
        二、DVT发病机制
        三、DVT的高危因素
        四、DVT的诊断
        五、DVT的预防性措施
        六、DVT的治疗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
        一、病名及其特点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病机
        三、治则治法
        四、DVT中医辨治及疗效评价
    第三节 针刺活血化瘀的理论探源
        一、前言
        二、《黄帝内经内经》及后世各代医家对针刺活血化瘀的认识
        三、针刺活血化瘀的原理
        四、针刺对血液流变学影响的现代医学研究
        五、针刺对微循环影响的现代医学研究
第二章 中药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循证研究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中医活血方剂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系统评价
        一、引言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第三节 讨论
第三章 电针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临床试验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一般资料
        一、病例来源
        二、病例选择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分组方法
        二、关于盲法
        三、样本量估算
        四、治疗方法
        五、取穴、操作方法及器材
        六、疗效评定指标
        七、试验流程图
        八、临床资料的统计学处理
    第四节 研究结果
        一、基本情况资料比较
        二、疗效指标比较
    第五节 讨论
        一、疗效分析
        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DVT的流行病学研究
        三、DVT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发病机制探讨
        四、利伐沙班的药理学及应用
        五、取穴依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详细摘要

(10)平乐郭氏验方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THA术后下肢DVT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研究
        1.1.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1.1.2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1.1.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机制
        1.1.4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
        1.1.5 骨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
    1.2 中医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概况
        1.2.1 病名渊源
        1.2.2 病因病机
        1.2.3 DVT的辩证论治
第2章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病例选择标准
        2.1.4 样本量估计
    2.2 研究方法
        2.2.1 病例筛选与分组
        2.2.2 实验方案
        2.2.3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基本资料分析
    3.2 两组患者术前相关指标分析
    3.3 临床效果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临床研究结果讨论
    4.2 红桃消肿合剂预防术后下肢DVT的中医作用机理探讨
    4.3 本研究相关情况说明及局限性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样本量估算方法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附录3: 随机分组结果
    附录4: 住院志愿者信息表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四、截瘫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循证与德尔菲法构建孕产妇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预防方案的研究[D]. 张华建. 南昌大学, 2021(01)
  • [2]下肢骨折术后形成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研究[D]. 苏奇.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测定对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诊断效果[J]. 张宁宁,沈江萍,刘欣. 智慧健康, 2020(27)
  • [4]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D]. 加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D]. 蒋暑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集束化护理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研究[D]. 刘高.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右心功能变化和下肢静脉血栓分布特征在肺栓塞诊断和危险分层中的意义[D]. 田玉林.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8]恶性肿瘤并发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治与预防[J]. 马芳. 双足与保健, 2019(16)
  • [9]电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研究及中药预防的系统评价[D]. 徐效昆.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平乐郭氏验方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THA术后下肢DVT的临床研究[D]. 周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截瘫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