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单克隆抗体检测研究进展

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单克隆抗体检测研究进展

一、单克隆抗体检测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筱淇[1](2021)在《供者来源靶向CD19 CAR-T细胞治疗CD19+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伴随生物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治疗在肿瘤治疗领域也开始受到关注,且取得良好的效果,逐渐经成为癌症领域的主要疗法之一。癌症生物治疗有很多种,其中常用如过继性细胞治疗、免疫疫苗、免疫调节剂等,各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T,CAR-T)疗法近年来开始应用于癌症治疗领域,且避免了传统细胞治疗的缺陷,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将结合肿瘤表位的CAR受体基因通过转染等的方式导入正常T细胞后,体外扩增后把足够数量的CAR-T细胞回输,通过嵌合抗原识别并清除肿瘤细胞达到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近年来,以免疫细胞为基础的精准靶向治疗取得重大突破,CAR-T相关的临床试验在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开展,其中以靶向CD19 CAR-T细胞为代表的第二代CAR-T技术在血液系统肿瘤的治疗中应用最多,治疗难治/复发血液系统B细胞肿瘤有效率可达60-90%。CAR-T细胞根据T细胞来源分为自体、异体、干细胞诱导型,现在较常用的是自体T细胞。而对于移植后复发的患者,因为移植后强烈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采集患者自身T细胞进行CAR-T制备,其活性可能受到影响导致白血病杀伤效能降低;同时,对于复发的患者,在采集单个核细胞的时候容易混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可能影响制备效果。而采用HLA相合或者半相合的供者的T细胞则有许多优势,供者来源的T细胞是一种“健康”的T细胞,采集方便,质量可以保障,也是制备CAR-T细胞的重要来源。其优点在于:容易获得,避免肿瘤细胞污染,杀伤肿瘤能力强,尚需要观察的是其安全性,如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ing syndrome,CRS)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c leukemia,ALL)作为一种发病高的恶性血液病,占白血病中的15%,而在急性白血病当中以儿童最为常见,占据总体的80%,成人占30-40%。ALL诱导化疗之后的完全缓解率(complete remission,CR)达70-90%,3-5年无病生存率(disease free survival,DFS)30-60%。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愈ALL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即便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仍有30-60%的患者预后不良,而这也是导致ALL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由于各方面因素制约,当前对于难治/复发(Refractory/relapsed,R/R)ALL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的方法包括化疗,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onor Lymphocyte Infusion,DLI)和二次移植。但DLI对于ALL的效果并不显着,反而有很大可能诱发GVHD;二次移植的安全性需要考虑,挽救性二次移植的预后也相对不良且花费不菲。研究报道,复发后DLI和二次移植后1年总生存率仅20.74%和23%,因而很有必要探索新的有效治疗方案。供者来源靶向CD19 CAR-T细胞治疗复发ALL有望成为此领域的重点疗法。本研究针对移植后复发的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开展供者来源CD19 CAR-T细胞治疗,以期提高缓解率,延长长期生存率。此项研究得到了陆军军医大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并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获批临床研究号:Chi CTR-OOC-16008447和Chi CTR-OIC-17012374。伦理委员会批件文号:Chi ECRCT-20160022和XYFY2017-KL033-01。方法:收集2015年7月至2019年3月国内9个移植中心共43例(我中心入组18例)确诊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且出现复发的患者,给于供者来源靶向CD19 CAR-T细胞治疗,研究主要终点是有效性,次要终点是与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关的协变量安全性,监测不良反应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ing syndrome,CRS)、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mmune effector cell-associated neurotoxicity syndrome,ICANS)、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累积复发发生率(cumulative incidence of relapse,CIR)、无事件生存期(event-free survival,EFS)和总生存期等。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范围为6-47个月)。结果:纳入本研究统计的43例CD19表达阳性的HSCT后复发B-ALL患者采用了供者来源CD19 CAR-T细胞治疗,其中29例男性,患者中位年龄24岁(4-60岁),按照供者类型不同分为接受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全相合供者来源CAR-T细胞治疗的17例,HLA半相合供者来源的26例。复发情况为:微小残留病检测(measurable residual disease,MRD)0.01–5%13例,原始细胞5-50%20例,原始细胞>50%10例患者。从复发到CD19 CAR-T输注中位时间为42天(35-59天)。复发后患者的治疗包括停止免疫抑制(12例),DLI(7例),化疗(19例),DLI联合化疗(5例)。CAR-T细胞输注前预处理方案包括以下三种:方案一:氟达拉滨,30mg/m2/d,持续2-4天,环磷酰胺,200mg/m2/d,持续2天;方案二:氟达拉滨,30mg/m2/d,3天,环磷酰胺,350mg/m2/d,,2天,阿糖胞苷,100mg/m2/d,4天;方案三:环磷酰胺500mg/m2/d,共3天。43例患者中,34例患者接受方案一,5例肿瘤负荷重的年轻患者接受方案二,方案三用于4例老年患者。根据CAR-T细胞共刺激分子的不同,接受CD19–28z CAR-T细胞18例,CD19-BBz CAR-T细胞25例。输注CD19 CAR-T细胞的中位数为1.76×106/kg。34例患者达到完全缓解(79.07%)。1年EFS及生存率是43.33%,达到完全血液学缓解且没有接受第二次移植的患者中1年的EFS和生存率为59.01%,1年CIR为41.0%。不良反应发生率:38例患者发生CRS(88.37%),其中7例患者CRS≥3级;9例患者发生ICANS(20.93%),均≤2级;2例患者出现了≤2级急性GVHD(4.65%)。2例患者出现CAR-T细胞治疗相关的严重CRS和多器官衰竭而导致死亡。此外,临床治疗时还易出现发热、粒细胞减少、贫血相关的副反应,而神经系统毒性包括头痛、有患者出现畏光症状,但是没有发生严重的脑水肿。有患者则出现恶心、纳差,肝酶升高(包括转氨酶及乳酸脱氢酶升高)、电解质紊乱、凝血常规异常(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延长)之类的毒副作用。CD19 CAR-T细胞输注后第9天数量达到高峰。输注后检测到的CAR-T细胞的中位间隔时间为89天,输注CAR-T细胞后,CAR-T细胞的峰值是4.85×105/L。结论:供者来源靶向CD19 CAR-T细胞是治疗移植后复发CD19+B-ALL的有效手段之一。

金焱[2](2021)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动态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使用8色流式细胞术动态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治疗后的微小残留病(MRD)水平,比较不同MRD变化情况患者的复发及生存差异,评价流式细胞术动态检测MRD的预后意义。方法:对282例初治缓解的AM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8色流式细胞术对患者进行MRD动态检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确定我中心MFC检测预测复发的MRD阈值,分析患者出现MRD阳性到临床复发的中位时间。比较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时间(RFS)和总生存时间(OS)在不同MRD变化情况组中的差异,并分别对MRD阴性患者和MRD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影响患者血液学复发的因素进行Cox回归分析。结果:⑴ROC曲线确定预测复发的MFC-MRD阈值为0.1%,52.45%的MRD阳性患者复发,阴性患者的复发率为35.97%,前者复发率明显高于后者,P=0.005。⑵MRD持续阳性组和阴性转阳性组患者比阳性转阴性组和阴性阳性波动组患者在出现MRD阳性后更早出现复发(P=0.000)。⑶生存分析结果表明,MRD持续阳性患者的OS、RFS时间较持续阴性组、阳性转阴性组和阴性阳性波动组患者明显缩短(P<0.005)。MRD阴性转阳性组与MRD持续阳性组患者的OS、RFS无明显差异(P>0.005);MRD持续阴性组与MRD阳性转阴性组患者的OS、RFS无明显差异(P>0.005)。⑷139例MRD阴性患者中50例复发,单因素和Cox回归分析表明,随着WBC水平增加,患者的复发风险增加(95%CI 1.000-1.007,P=0.040),接受HSCT患者复发风险是未接受HSCT患者的0.200倍(95%CI 0.047-0.844,P=0.028),高危组患者的复发风险较低危组患者高,前者为后者的3.145倍(95%CI1.351-7.321,P=0.008)。⑸143例MRD阳性患者中75例复发,接受HSCT患者复发风险是未接受HSCT患者的0.263倍(95%CI 0.120-0.577,P=0.001)。若患者的MRD水平呈为持续阳性改变或由MRD阴性转为阳性,其复发风险是MRD阳性转阴性或MRD阴性阳性波动患者的4.554倍,(95%CI 2.808-7.385,P=0.000)。结论:⑴本研究MFC-MRD检测预测复发的阈值为0.1%,不同MRD变化情况的患者预后存在明显差异,使用8色流式细胞术监测AML患者治疗后MRD动态变化情况有助于及时识别即将复发和预后较差的患者,精准指导患者的干预治疗。⑵MRD持续阳性患者和阴性转阳性组患者首次出现MRD阳性后较MRD阳性转阴性、阴性阳性波动组患者更早出现复发,OS、RFS时间亦较其他患者明显缩短。⑶初始治疗后MRD阴性的患者,若治疗过程中MRD转阳并保持阳性状态,其预后与MRD持续阳性患者类似;而初次缓解后MRD阳性的患者,若经治疗MRD转阴并维持阴性状态,其预后与MRD持续阴性患者类似。⑷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患者复发的保护因素,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水平升高、危险度分层为高危组是MRD阴性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MRD持续阳性或阴性转阳性是MRD阳性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

罗绿艳[3](2020)在《CD123、CD56和CD7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与目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祖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其生物学特性具有高度异质性。初诊时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标志目前是AML预后的主要分层因素,但这些分层因素并非所有患者均可检出,因此有必要探索另一种指标免疫表型与AML疗效、预后等方面的关系。目前多数文献报导认为CD123、CD56和CD7与AML疗效差及预后不良相关,然而也有学者认为与疗效和预后无关,因此CD123、CD56和CD7与疗效和预后之间的关系还存在一定的争议。目前关于该三种免疫表型相关的报导不多且比较零散,无三者的相互组合研究,也并没有实质性地证实该三种免疫表型在AML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旨在明确CD123、CD56和CD7及其相互组合在AML患者中的临床意义,为AML疗效及预后的判断提供帮助。研究对象与方法:1、病历资料:选取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收治住院的140例初诊的AML(M0-M7)患者,其中男性患者87例,女性患者53例,儿童患者(1-14岁)11例,青少年及<60岁成年患者(15-59岁)112例,老年患者(60-77岁)17例,平均年龄41岁(1~77岁)。所有病例均常规进行血常规、血生化、骨髓涂片细胞学检验、G显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胸部CT、腹部彩超、心电图等检查,AML的诊断和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指标危险度分层标准参照《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国诊疗指南》(2017年版)和《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疗效判定参照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治疗标准》(第三版)。2、研究方法:以140例初治的AML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骨髓白血病细胞表面CD123、CD56、CD7的表达水平,抗原表达率≥20%定义为阳性,计算三种抗原阳性表达比例。140例患者均接受1疗程的诱导缓解治疗,将所有140例患者按下列组合分为7大组:CD123阳性组与阴性组、CD56阳性组与阴性组、CD7阳性组与阴性组、CD123/CD56双阳性组与非双阳性组(包括CD123+/CD56-、CD123-/CD56+和CD123/CD56-)、CD123/CD7双阳性组与非双阳性组(包括CD123+/CD7-、CD123-/CD7+和CD123/CD7-)、CD56/CD7双阳性组与非双阳性组(包括CD56+/CD7-、CD56-/CD7+和CD56/CD7-)、CD123/CD56/CD7三阳性组与非三阳性组(包括CD123+/CD56+/CD7-、CD123+/CD56-/CD7-、CD123-/CD56+/CD7-、CD123-/CD56+/CD7+、CD123-/CD56-/CD7+、CD123+/CD56-/CD7+和CD123/CD56/CD7-),将这7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白细胞计数、染色体核型、第1疗程化疗后完全缓解率、完全缓解后的MRD进行比较分析。3、统计分析: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若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若符合非正态分布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描述,用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140例初治的AML患者中,CD123阳性101例,阳性率72.14%,CD56阳性39例,阳性率27.86%,CD7阳性17例,阳性率为12.14%。各项阳性组与阴性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D123、CD56和CD7三者的表达相互间均无相关性(均P>0.05)。CD123、CD56、CD7及其相互组合均在AML-M2亚型中表达率最高。2、CD7阳性组与阴性组、CD123/CD7双阳性组与非双阳性组(包括CD123+/CD7-、CD123-/CD7+和CD123-/CD7-)患者,在白细胞计数、染色体核型预后危险度分级、第1疗程的完全缓解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D123阳性组与阴性组患者,在初诊时白细胞计数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染色体核型分组、第1疗程的完全缓解率比较上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D56阳性组与阴性组、CD123/CD56双阳性组与非双阳性组(包括CD123+/CD56-、CD123-/CD56+和CD123-/CD56-)患者,在初诊时白细胞计数、染色体核型预后危险度分级、第1疗程的完全缓解率比较上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D56/CD7双阳性组、CD123/CD56/CD7三阳性组中因病例数太少(各1例患者),无法进行统计学分析,但该例患者白细胞计数明显增多(231.5×109/L)、均为复杂染色体核型且第1疗程化疗后均未达完全缓解。在7大组中,每组阳性与非阳性患者中,化疗第1疗程后的MRD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CD7阳性与阴性组患者,在老年人的表达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在WBC≥20×109/L和WBC≥100×109/L范围内比较,两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1、CD123是AML检测的有效标志物,CD56、CD7为AML常见的跨系表达抗原,CD123、CD56和CD7是AML患者确定的LAIP,在AML患者中,CD123、CD56和CD7的表达与性别及年龄均无关,三者的表达相互间也无相关性,CD7阳性组与CD7阴性组在老年患者中的表达也无差异。2、CD7阳性的初诊AML患者具有更高的白细胞计数、更差的染色体核型、第1疗程的完全缓解率更低,不管是否存在CD56或CD123的共表达,CD7在AML中的表达具有独立的不良预后价值。3、CD123/CD7、CD56/CD7、CD123/CD56/CD7各阳性表达组患者体内肿瘤负荷会更高,近期化疗效果会更差,而且均与预后不良相关,都与包含CD7表达有关,而CD123阳性表达者初诊时白细胞计数更高,与患者的近期疗效及预后无关,CD56阳性、CD123/CD56双阳性表达与患者初诊时白细胞计数、近期疗效及预后均无相关性。意义:本研究是首个纳入了CD123、CD56和CD7三种免疫表型及其相互组合进行对比的研究,并加入了染色体核型指标进行分析,发现CD7是与不良预后相关的决定性指标。该研究结果对AML患者的预后分层、治疗方案的制定、微小残留病检测时抗体的选择及组合、靶向药物的研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徐康力[4](2020)在《核酸适体sgc8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诊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急性白血病是一类起源于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它需要通过多学科检查而确诊。其中,流式细胞术利用抗体对急性白血病进行免疫分型和微小残留病监测,是临床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然而由于肿瘤细胞的异质性及可能存在的抗原漂移现象,使得后续无法通过原先使用的标记追踪肿瘤细胞,而针对新型标记的抗体从开发到临床应用需要经历较长的周期。核酸适体是一类人工筛选的寡核苷酸链,具有与抗体类似的特异性和亲和力,它易于生产、合成和修饰,它的筛选技术代表了一种革命性进展,即能够快速开发针对靶标的新型配体。sgc8筛选自急性白血病肿瘤细胞株CEM细胞,它的靶标PTK7蛋白在多种恶性肿瘤中有表达,因此sgc8被报道用于多项肿瘤研究。为了研究核酸适体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诊断能力,本研究利用核酸适体sgc8对各类急性白血病及正常的骨髓样本进行检测,以研究其对不同骨髓细胞群的识别能力,探究其在急性白血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建立了一套核酸适体直接用于骨髓细胞样本检测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将核酸适体sgc8用于对83例不同类型的骨髓样本的检测,以探究其对各类细胞群的识别能力。结果·在急性白血病样本中,核酸适体sgc8在大部分急性T细胞白血病(T-ALL)和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AML)样本中对肿瘤细胞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但在急性B细胞白血病(B-ALL)样本中,sgc8对各类细胞均未见明显识别。sgc8对不同AML亚型肿瘤细胞的识别能力不同,而对T-ALL不同亚型肿瘤细胞的识别能力没有差异。在正常骨髓样本中,sgc8可以识别髓系原始细胞(Blast细胞),而不识别早期B细胞及其它成熟细胞群。同时与常用免疫分型抗体的比较显示,sgc8对AML和T-ALL的肿瘤细胞具有更高的识别阳性率。结论·核酸适体sgc8在AML、T-ALL和正常骨髓样本中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但它对B-ALL样本无显着识别,且其识别阳性率sgc8较大多数免疫分型抗体更高。这些结果表明sgc8可以考虑用作急性白血病的辅助诊断工具。

李姗姗[5](2020)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本院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治疗疗效,研究相关影响因素,进一步提高我院儿童ALL治疗水平。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08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例418例,总结患儿初次就诊时的临床资料,随访患儿的治疗疗效及生存状态,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与国内报道数据进行分析对比。结果418例患儿中,69例放弃治疗,349例于我院接受多药联合化疗,采用化疗方案为中国《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建议(第三次修订草案)—2006年》[1],简称2006方案,早期诱导缓解率为95.8%,治疗相关性死亡率为6.0%(21/349),诱导期死亡率为3.7%(13/349),感染相关性死亡率为4.6%(16/349)。复发率为10.0%(36/349),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5年OS分别为:(90.6±3.0)%、(84.0±4.5)%、(71.8±6.8)%,不同危险度分组间总体生存率存在差异(P=0.024);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5年EFS分别为:(89.6±3.1)%、(80.9±4.7)%、(68.9±5.8)%,不同危险度分组间无事件生存率存在差异(P=0.003)。5年总体生存率为(87.1±2.2)%,5年总体无事件生存率为(81.2±2.6)%。结论(1)我院儿童ALL早期治疗疗效显着,早期诱导缓解率达95.8%;(2)我院儿童ALL治疗缓解后,中位随访时间84个月,5年复发率仅为10.0%,与国内先进协作组报道数据相符;(3)我院儿童ALL治疗后5年无事件生存率可达(81.2±2.6)%,治疗疗效满意;(4)我院儿童ALL治疗相关性死亡率为6.0%,其中76.2%与感染相关,61.9%死于诱导治疗期间,治疗相关并发症是影响我院ALL患儿治疗疗效的主要因素,而感染是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致死因素,所以如何预防感染,如何控制感染,是进一步提高我院ALL治疗疗效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张静,李芹,陈辉,朴文花[6](2019)在《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68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四色流式细胞术对2017年2月至2018年11月在我院血液科确诊后的6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标本进行微小残留病变检测。结果急性髓细胞白血病5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8例。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髓系异常以跨期表达多见,淋系异常以表达过量多见。对诱导化疗后患者,长期化疗并定期监测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原始细胞比例<0.1%的患者病情控制相对稳定,生存时间更长。结论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对监测评估病情、评价疗效、提早预防复发和调整治疗方案有临床指导意义。

陈丽[7](2019)在《CD123和CD58在儿童B-ALL骨髓微小残留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lineage acute lymphoma leukemia,B-ALL)是ALL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儿童ALL的85%~90%。随着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危险度分层的建立及对化疗方案的不断改进和优化,ALL的缓解率和生存率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20%左右的患儿出现复发或耐药,导致患儿的预后和生活质量不佳,部分患儿最终死于复发。ALL发病进展机制的复杂性以及对该疾病的生物学特征的有限知识对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提出了挑战。研究显示,白血病发生发展、治疗耐药和容易复发的根本原因在于患儿体内存在一群具有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的细胞,即白血病干细胞(Leukemia stem cell,LSCs)。LSCs能自我更新,对凋亡刺激具有耐受性,且高表达MDR1、BCRP1等耐药分子,并能保持肿瘤干细胞特性。LSCs比白血病细胞更能有效抵御化疗药物的杀伤,导致白血病的耐药和复发。因此,只有清除LSCs才有可能根治白血病。因而化疗过程中检测患者体内残留的LSCs对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是白血病经治疗后体内残留少量白血病细胞的状态,且高表达LSCs,被认为是白血病复发和影响预后的主要原因。早期MRD的检测是评判ALL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选择理想的MRD标志物成为精准检测MRD的前提。由于B细胞发育成熟过程发生在骨髓,所以正常的B祖细胞势必会对判断ALL MRD产生干扰,这是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MRD判断的难点。同时由于克隆选择及抗原漂移会导致一些白血病在复发时发生免疫表型改变,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MRD的准确性。因此选择稳定表达在MRD上的免疫标志,同时能鉴别是否具有LSCs特性的免疫标志尤为重要。研究显示,CD123(IL-3Rα)为未分化LSCs的特异性标志,在LSCs表面高表达,而在骨髓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s)表面不表达。通过检测CD123水平可以判断白血病增殖情况以及LSCs的数量,通过测定完全缓解患者CD123水平可以预测复发率和生存率。因而检测化疗过程中患儿体内骨髓MRD中CD 123表达水平可以了解患者体内LSCs残留情况,从而准确预测患儿预后。Coustan-Smith等证实,CD123可作为应用于儿童B-ALL的微小残留病(MRD)监测稳定可靠的标志之一,靶向CD123有望成为清除LSCs的有力手段。研究显示,CD58在正常分化B系淋巴细胞中的表达强度随着细胞的成熟度逐渐减低,整体表达呈低水平,而CD58在B-ALL中呈过度表达,表达率在90%以上,明显高于正常儿童骨髓中的B系前体细胞和成熟淋巴细胞,且CD58不受化疗药物影响,表达稳定,B-ALL初治患儿与复发患儿的CD58分子表达强度无显着差别;B-ALL患儿中CD58高表达组的MRD阳性率显着低于CD58低表达组,上述研究为CD58用于B-ALL的MRD检测提供了理论依据。然而因为白血病细胞是病理性细胞,分子表达会出现许多偶然性及不确定性,目前为止,国内外尚无监测MRD的经典组合,这就需要探索多个组合来把握和筛选可能的MRD细胞。本研究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应用 CD45/CD19/CD34/CD123/CD58 抗体组合检测 B-ALL患儿诱导化疗第15天、第33天骨髓MRD中稳定表达CD123、CD58的水平,了解患儿体内残留LSCs的情况,并分析两者在儿童B-ALL MRD检测的可行性及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联合检测高表达CD123/CD58的LSCs有望作为MRD监测的新标志,防治白血病的复发。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白血病干细胞表面抗原CD 123及B系白血病细胞稳定表达抗原CD58在B-ALL患儿诱导化疗第15天、第33天骨髓MRD中的表达,了解患儿体内MRD中LSCs表达的情况,并分析两者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收集山东省立医院自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B-ALL患儿160例,其中男性患儿91例,女性患儿69例,中位年龄4.7岁(范围1-14岁)。2.实验方法: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应用CD45/CD19/CD34/CD123/CD58等抗体组合检测160例B-ALL患儿诱导化疗第15天及第33天的骨髓MRD中CD123、CD58的表达情况,其中154例B-ALL患儿进行了骨髓细胞染色体培养,155例患儿进行白血病相关融合基因检测。同时收集患儿发病初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骨髓幼稚细胞数以及患儿危险度等临床资料,分析诱导缓解后患儿骨髓MRD中CD123、CD58的表达与临床特征的关系。3.统计学方法:本研究应用SPSS17.0和EXCEL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方差不齐用中位数表示,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CD123在B-ALL诱导化疗第15天、第33天骨髓MRD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特征的关系在160例B-ALL患儿中,81例诱导化疗第15天骨髓MRD中CD123阳性表达(阳性率50.63%),19例诱导化疗第33天骨髓MRD中CD123阳性表达(阳性率11.86%)。细胞遗传学分析超二倍体组患儿诱导化疗第15天及第33天骨髓MRD中CD123表达阳性率高于非超二倍体(χ2=10.71,P=0.0011;χ2=4.92,P=0.027);患儿诱导化疗第15天及第33天骨髓MRD中CD123表达阳性率在不同危险度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0,P=0.030;χ2=5.24,P=0.022);患儿诱导化疗第 15 天及第33天骨髓MRD中CD123表达阳性率在不同免疫分型、融合基因类型、起病时性别、年龄、白细胞计数、骨髓幼稚细胞数之间都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CD58在B-ALL诱导化疗第15天、第33天MRD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特征的关系160例B-ALL患儿中,95例诱导化疗后第15天骨髓MRD中CD58阳性表达(阳性率59.38%),20例诱导化疗后第33天骨髓MRD中CD58阳性表达(阳性率12.50%)。细胞遗传学分析超二倍体组患儿诱导化疗第15天骨髓MRD中CD58表达阳性率高于非超二倍体(χ2=5.46,P=0.019),而第33天两者无统计学意义(χ2=2.51,P=0.11);患儿诱导化疗第15天骨髓MRD中CD58表达阳性率在不同危险度之间无统计学意义(χ2=0.13,P=0.71),而第33天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8,P=0.024);患儿诱导化疗第15天及第33天骨髓MRD中CD58表达阳性率在不同免疫分型、融合基因类型、起病时性别、年龄、白细胞计数、骨髓幼稚细胞数之间都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CD123CD58在B-ALL诱导化疗第15天、第33天MRD中的双表达及与危险度的关系160例B-ALL患儿中,58例诱导化疗后第15天骨髓MRD中CD123+CD58+表达,阳性率36.25%;9例诱导化疗后第33天骨髓MRD中CD123+CD58+表达,阳性率5.63%。患儿诱导化疗第15天及第33天骨髓MRD中CD123及CD58同时表达阳性率在不同危险度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P=0.015)。研究结论:1.B-ALL患儿诱导化疗第15天及第33天骨髓MRD中CD123阳性表达与患儿危险度、染色体核型存在相关性。与患儿的免疫分型、融合基因类型、发病时的性别、年龄、白细胞计数、骨髓幼稚细胞数均无相关性。2.B-ALL患儿诱导化疗第33天骨髓MRD中CD58阳性表达与患儿危险度存在相关性;第15天骨髓MRD中CD58阳性表达与患儿染色体核型存在相关性。与患儿的免疫分型、融合基因类型、发病时的性别、年龄、白细胞计数、骨髓幼稚细胞数均无相关性。3.B-ALL患儿诱导化疗第33天骨髓CD123+CD58+双阳性表达与患儿危险度呈正相关,阳性率越高,危险度越高。

王申[8](2018)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白血病细胞在急性白血病复发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在急性白血病复发诊断中应用流式细胞术进行外周血白血病细胞检测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接诊的20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急性白血病类型的不同分为两组:AML组(120例)为急性髓性白血病,ALL组(80例)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采用流式细胞术对两组进行外周血细胞检测,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外周血检测结果对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效果,以及外周血微小残留病变与疾病复发的关系。结果流式细胞术对AML组、ALL组的诊断敏感性较高,分别为96.3%、88.7%。经流式细胞术检测为微小残留病变阴性患者的复发率为26.5%,阳性者的复发率为75.3%,阳性者的疾病复发率明显高于阴性者(P <0.05)。AML组与ALL组中,微小残留病变阳性者的疾病复发率分别为75.0%和75.8%,阴性者的疾病复发率分别为25.0%与27.8%,两组阳性者的疾病复发率均显着高于阴性者(P<0.05)。结论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细胞对急性白血病有较高的诊断敏感性,检测外周血微小残留病变对临床评估急性白血病复发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管贤敏[9](2018)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危险因素及上消化道粘膜损伤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研究目的:分析研究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危险因素,为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降低复发率、提高长期生存率奠定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CCLG-ALL-2008方案规范治疗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患儿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转归及预后,通过统计比较探索影响患儿生存期的预后危险因素。结果:438例新诊ALL患儿中,B前体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CP-ALL)共376例(85.84%),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共62例(14.16%)。BCP-ALL中男女性别比为2.55:1,T-ALL中男女性别比为4.17:1,有显着性差异(P=0.001)。BCP-ALL患儿中位年龄为49个月,其中1岁以内1例、110岁328例、≥10岁47例;T-ALL患儿中位年龄为101个月,其中110岁43例(69.35%)、≥10岁19例(30.65%),二者年龄分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0)。23例BCP-ALL患儿(6.12%)初诊白细胞计数≥100×109/L;27例T-ALL患儿(43.55%)初诊白细胞计数≥100×109/L,有显着性差异(P=0.000)。337例BCP-ALL进行了染色体核型检查,155例(45.99%)染色体核型异常;61例T-ALL进行了染色体核型检查,15例(24.59%)异常,有显着性差异(P=0.002)。345例BCP-ALL及61例T-ALL患儿接受了4种基因(ETV6/RUNX1,E2A/PBX1,BCR/ABL及MLL重排)检测,93例BCP-ALL患儿具有上述4种基因异常中的1种,T-ALL所有病例均为阴性,二者间有显着性差异(P=0.002)。98例BCP-ALL患儿行胸部影像学检查,均未见纵隔肿块;62例T-ALL患儿中,60例患儿接受了影像学检查,其中40例(66.67%)合并纵隔肿块,二者间有显着性差异(P=0.000)。349例(92.82%)BCP-ALL患儿泼尼松反应敏感,39例(62.90%)T-ALL泼尼松反应敏感,二者间有显着性差异(P=0.000)。286例BCP-ALL患儿接受了第33天MRD检查,其中8例(2.80%)MRD为阳性;50例T-ALL患儿接受了第33天MRD检查,其中10例(20.00%)MRD为阳性,二者间有显着性差异(P=0.044)。随访至2017年8月,29例(8.01%)BCP-ALL患儿在达到完全缓解后复发,平均EFS及OS分别为75.94±2.61月和94.25±1.93月;21例(36.21%)T-ALL患儿在达到完全缓解后复发,平均EFS及OS分别为53.50±6.62月和54.93±6.58月,二者间有显着性差异(P=0.000)。328例110岁患儿及48例<1岁或≥10岁以上患儿平均EFS分别为77.63±2.74月及57.55±6.76月,二者间有显着性差异(P=0.021);平均OS分别为95.52±1.97月及73.77±6.13月,二者间有显着性差异(P=0.035)。BCP-ALL中初诊白细胞计数小于100×109/L的患儿及初诊白细胞计数大于100×109/L的患儿平均EFS分别为76.90±2.66月和43.02±7.63月,二者间有显着性差异(P=0.025);平均OS分别为95.10±1.93月和54.53±7.40月,二者间有显着性差异(P=0.021)。93例进行基因检测的BCP-ALL患儿中,ETV6/RUNX1融合基因38例,BCR/ABL融合基因27例,E2A/PBX1融合基因18例,MLL基因重排(MLLr)10例,252例患儿四种基因无异常,其平均EFS依次为90.50±7.87月,47.62±9.56月,42.41±7.94月,18.78±6.34月和74.29±2.88月,各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00);38例ETV6/RUNX1阳性患儿全部存活,其余各组平均OS依次为61.11±10.33月,58.23±6.10月,26.65±6.33月和92.76±2.04月,各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00)。376例BCP-ALL患儿中,362例诱导缓解第33天骨髓细胞学达完全缓解,14例未完全缓解,其平均EFS分别为76.82±2.61月和9.75±2.82月,二者间有显着性差异(P=0.001),平均OS分别为95.19±1.89月和10.25±2.53月,二者间有显着性差异(P=0.000)。286例BCP-ALL患儿进行诱导缓解第33天MRD检测,278例MRD<10-2的患儿与8例MRD≥10-2患儿的平均EFS分别为65.98±1.93月和22.00±6.81月,二者间有显着性差异(P=0.001),平均OS分别为76.56±1.40月和33.06±8.74月,二者间有显着性差异(P=0.000)。T-ALL中,40例合并纵隔肿块的患儿及20例初诊无纵隔肿块的T-ALL患儿平均EFS分别为41.12±7.48月及71.07±11.38月,二者间有显着性差异(P=0.039);平均OS分别为42.52±7.48月及73.61±11.13月,二者间有显着性差异(P=0.047)。39例泼尼松反应敏感的患儿及23例反应不敏感的T-ALL患儿平均EFS分别为69.20±8.25月及22.47±6.05月,二者间有显着性差异(P=0.001);平均OS分别为71.96±8.12月及22.68±5.69月,二者间有显着性差异(P=0.000)。62例T-ALL患儿中,50例患儿行诱导缓解第33天MRD检测,40例MRD<10-2与10例MRD<10-2的患儿平均EFS分别为44.48±5.99月及17.20±8.14月,二者间有显着性差异(P=0.007);平均OS分别为46.59±5.93月及20.11±8.74月,二者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3)。对BCP-ALL及T-ALL患儿EFS和OS的影响因素进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危险度分组是影响BCP-ALL患儿EFS和OS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是否合并纵隔肿块以及第33天MRD水平是影响T-ALL患儿EFS和OS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结论:相比同期收治的BCP-ALL患儿,T-ALL患儿中男性、年长儿、高白细胞计数、合并纵膈肿块比例均显着增加而BCP-ALL常见的重现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及融合基因均未见;泼尼松反应敏感性、诱导缓解第33天MRD、EFS以及OS均显着劣于BCP-ALL患儿。年龄、初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特定基因异常、诱导缓解第33天骨髓细胞学及MRD结果对BCP-ALL患儿EFS及OS均有显着性影响;危险度分组是影响BCP-ALL患儿EFS和OS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纵隔肿块、泼尼松反应、第33天MRD监测结果均影响T-ALL患儿EFS和OS;是否合并纵隔肿块以及第33天MRD水平是影响T-ALL患儿EFS及OS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第二部分新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上消化道粘膜损伤的临床研究目的:通过无痛胃镜,研究儿童新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上消化道粘膜损伤情况及病理特征;研究ALL患儿上消化道粘膜损伤的影响因素,分析预防及治疗用药在ALL患儿化疗中上消化道粘膜损伤保护中的疗效。方法:收集并分析129例初诊ALL患儿临床、实验室资料,在化疗前行无痛胃镜检查,根据检查结果随机选择预防或治疗上消化道粘膜损伤的用药方案;在VDLDex诱导缓解化疗后再次复查无痛胃镜,评估上消化道粘膜损伤的变化及疗效。结果:通过无痛胃镜发现129例确诊ALL患儿中,107例(82.94%)在化疗前即存在上消化道粘膜损伤,其中101例有胃部粘膜损伤,11例有食道粘膜损伤,51例有十二指肠球粘膜损伤。22例化疗前无上消化道粘膜损伤的患儿中,6例接受预防用药患儿在诱导缓解化疗过程中接受西咪替丁或奥美拉唑进行胃肠道粘膜损伤的预防,诱导缓解化疗结束后复查无痛胃镜,结果发现3例患儿发生新的上消化道粘膜损伤,3例患儿保持无病变状态;16例患儿拒绝预防用药,在诱导缓解化疗结束后接受无痛胃镜复诊,15例发生新发上消化道粘膜损伤,仅1例患儿保持无病变状态。两组患儿上消化道损伤发生率存在显着差异(P=0.046)。对于化疗前已存在上消化道粘膜损伤的ALL患儿,在诱导缓解化疗后复查无痛胃镜,接受西咪替丁或奥美拉唑协同/不协同康复新液治疗的ALL患儿较不接受治疗的患儿上消化道粘膜损伤总体转归显着提高(P=0.002),好转率上升(P=0.003)而进展率下降(P=0.001)。使用康复新液对不同药物总体疗效以及患者病变改善率并无显着影响(P均>0.05),但康复新液可显着降低病变进展率(P=0.049),降低病变进展风险(OR=0.737,95%CI:0.552-0.983)。对于使用西咪替丁进行治疗的患儿,康复新液对总体疗效、好转率、进展率均无显着改变(P均>0.05),而对于使用奥美拉唑进行治疗的患儿,康复新液可以有效提高总体疗效(P=0.013)、好转率(P=0.011,OR=2.398,95%CI:1.229-4.695)并显着降低病变进展率(P=0.044,OR=0.500,95%CI:0.284-0.880)。结论:多数ALL患儿在化疗前即存在上消化道粘膜损伤,化疗可导致损伤加重,建议常规给予西咪替丁或奥美拉唑预防治疗,有条件者建议化疗前予以无痛胃镜检查。对化疗前已出现上消化道粘膜损伤的初诊ALL患儿,奥美拉唑或西咪替丁能有效治疗上消化道粘膜损伤,减少化疗导致的病变进展;康复新液可以显着降低粘膜损伤的进展率,对于奥美拉唑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李智全[10](2017)在《多色流式细胞术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检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经系统化疗后的缓解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有20%左右的患者预后较差,最终死于复发。微小残留病(MRD)是导致ALL复发的根本原因。流式细胞仪是检测MRD的技术之一,可检测到更低指数级的白血病细胞,但B系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治疗后增生期骨髓中伴有正常的B系祖细胞,因此检测较复杂,需寻找多个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LAIP)进行流式细胞术(FCM)分析,标记以提高检出率,更加准确地评估患者的预后和复发趋势,为临床干预提供参考。目的探讨多色流式细胞仪对检测急性B系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微小残留的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确诊为B-ALL的患者71例作为研究对象,初诊时采用三色FCM和两组六色抗体组合对患者进行免疫分型,完全缓解(CR)后于化疗第33天、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抽取骨髓作为标本,根据诊断时的免疫分型,检测MRD水平。采用Cox回归分析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1)三色与多色FCM免疫分型结果比较:三色B系相关抗原CD19、CD20、CD22 阳性率分别为 65.77%、40.85%、100.00%,六色分别为 100.00%、40.85%、98.59%;三色FCM分T系相关抗原CD5阳性率4.23%,六色为6.82%;三色髓系相关抗原CD13、CD33阳性率分别为22.54%、35.21%,六色为25.35%、33.80%;三色非系列相关抗原CD10、CD34阳性率分74.65%、83.10%,六色为78.87%、84.5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FCM定期检测情况:33天时标危组、高危组MRD¥10-4的构成比例是82.35%、62.07%;3 个月时分别为 76.47%、53.85%;6 个月时分别为 70.59%、50.00%;9个月时分别为55.17%、45.00%;12个月时分别为57.14%、42.11%,标危组MRD¥10-4的构成比例均高于高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MRD水平与复发的关系:第33天63例患者进行检查,MRD≥10-4与MRD<10-4患者复发率分别为41.18%和6.52%;3个月时60例患者进行检查,复发率分别为35.00%和0.00%;6个月时58例患者进行检查,复发率分别为41.67%和0.00%;9个月时49例患者进行检查,复发率分别为29.16%和0.00%;12个月时47例患者进行检查,复发率分别为13.04%和0.00%;各时点MRD≥10-4患者复发率均高于MRD<10-4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33天MRD≥10-4、3个月MRD≥10-4、危险分层高危及My表达阳性是B-ALL患者诱导缓解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1)多色FCM所用的抗体总数较少,但通过多重设门,与三色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基本相同。而且多色FCM同一试管中可同时检测多种抗原,并根据初诊免疫分型时检测出的LAIP调整抗体组合,有利于获得B-ALL患者化疗缓解后的MRD水平。(2)在B-ALL患者化疗缓解后33天、3个月时多色FCM检查MRD>10-4提示复发风险增加,可作为判断预后、复发并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的手段。

二、单克隆抗体检测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克隆抗体检测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供者来源靶向CD19 CAR-T细胞治疗CD19+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1.2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1.3 CD19 靶点
    1.4 自体CAR-T细胞治疗B-ALL
    1.5 供者来源CAR-T细胞治疗B-ALL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患者入组情况
    3.2 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情况
    3.3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及复发后治疗
    3.4 CAR-T细胞输注情况
    3.5 CAR-T细胞治疗安全性分析
    3.6 CAR-T细胞治疗有效性分析
    3.7 亚组分析
    3.8 CAR-T细胞动力学
    3.9 炎症因子变化
第四章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CAR-T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作用探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动态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3 治疗方案
    2.4 临床资料收集
    2.5 流式细胞术MRD检测
    2.6 统计学方法
    2.7 随访情况
3 结果
    3.1 基本资料
    3.2 首诊临床表现
    3.3 MRD检测情况
    3.4 预测临床复发的阈值
    3.5 MRD阳性患者复发时间
    3.6 MRD水平动态变化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3.7 MRD阴性患者预后分析
    3.8 MRD阳性患者预后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微小残留病监测中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参考文献

(3)CD123、CD56和CD7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主要试剂及仪器
    2.3 方法
        2.3.1 细胞形态学FAB分型诊断
        2.3.2 检测白血病细胞胞膜及胞质中的免疫表型
        2.3.3 血常规检测
        2.3.4 应用染色体G显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
    2.4 治疗方案
    2.5 疗效评价标准
    2.6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CD123、CD56、CD7及其相互组合在AML中的表达率
    3.2 CD123、CD56、CD7及其相互组合在AML FAB分型中的表达情况
    3.3 AML患者CD123、CD56和CD7的表达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3.4 CD123、CD56和CD7在AML患者中表达的相关性
    3.5 AML患者CD123、CD56和CD7及其相互组合表达与初诊时白细胞计数的关系
    3.6 AML患者CD123、CD56和CD7及其相互组合表达与初诊时染色体核型的关系
    3.7 AML患者CD123、CD56和CD7及其相互组合表达与CR的关系
    3.8 AML患者CD123、CD56和CD7及其相互组合表达与微小残留病(MRD)的关系
    3.9 CD7+的AML患者的部分临床特征特点
第4章 讨论
    4.1 CD123
    4.2 CD56
    4.3 CD7
    4.4 MRD
    4.5 CD123、CD56和CD7相互组合表达
    4.6 本研究的特色与不足之处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论文综述 急性髓系白血病免疫表型与预后关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核酸适体sgc8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急性白血病概述
        1.1.1 急性白血病及其现状
        1.1.2 急性白血病的病因
        1.1.3 急性白血病的诊断
        1.1.4 急性白血病的治疗
    1.2 流式细胞术在急性白血病诊断中的应用
        1.2.1 流式细胞术用于白血病免疫分型
        1.2.2 流式细胞术用于微小残留病监测
        1.2.3 流式细胞术的最新进展
        1.2.4 流式细胞术的局限性
    1.3 核酸适体
        1.3.1 核酸适体概述
        1.3.2 核酸适体的优点
        1.3.3 核酸适体的筛选及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研究
        1.3.4 核酸适体在血液肿瘤疾病中的特异性靶标
        1.3.5 核酸适体sgc8
    1.4 本论文拟开展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核酸适体检测骨髓细胞样本的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细胞株和骨髓样本
        2.2.2 试剂及仪器
        2.2.3 白血病细胞株的培养
        2.2.4 白血病细胞株与PTK7 抗体、核酸适体的结合实验
        2.2.5 模拟白血病骨髓样本的制备、处理及其与核酸适体的结合实验
        2.2.6 流式细胞仪的仪器设置、细胞采集与数据分析
    2.3 结果
        2.3.1 白血病细胞株 PTK7 蛋白的表达水平鉴定
        2.3.2 核酸适体sgc8 在体外与白血病细胞株结合能力分析
        2.3.3 核酸适体sgc8 检测骨髓中白血病细胞的能力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核酸适体sgc8 在急性白血病骨髓样本中的诊断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临床样本
        3.2.2 主要试剂及器材
        3.2.3 临床骨髓细胞样本的骨架抗体组合
        3.2.4 临床骨髓细胞样本的制备、处理及其核酸适体结合实验
        3.2.5 流式细胞仪的仪器设置、细胞采集与数据分析
        3.2.6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
        3.3.1 核酸适体sgc8 对正常骨髓样本原始细胞的特异性识别能力
        3.3.2 核酸适体sgc8对AML样本内肿瘤细胞的特异性识别能力
        3.3.3 核酸适体sgc8对T-ALL样本内肿瘤细胞的特异性识别能力
        3.3.4 核酸适体sgc8对B-ALL样本内各群细胞无显着识别能力
        3.3.5 核酸适体sgc8 对不同类型肿瘤细胞和骨髓早期细胞的识别差异
        3.3.6 sgc8 与免疫分型抗体对AML和 T-ALL肿瘤细胞的识别能力比较
    3.4 讨论
第四章 实验结论
    4.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4.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名词对照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68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仪器与试剂
    1.3 方法
        1.3.1 MRD检测方案
        1.3.2 骨髓标本的制备
        1.3.3 上机检测
        1.3.4 MRD诊断标准
2 结果
    2.1 AML的MRD检测结果
    2.2 B-ALL的MRD检测结果
    2.3 诱导化疗后MRD检测结果
3 讨论

(7)CD123和CD58在儿童B-ALL骨髓微小残留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危险因素及上消化道粘膜损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研究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新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上消化道粘膜损伤的临床研究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多色流式细胞术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流式细胞仪检测B系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单克隆抗体检测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供者来源靶向CD19 CAR-T细胞治疗CD19+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临床研究[D]. 王筱淇.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2]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动态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临床研究[D]. 金焱.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CD123、CD56和CD7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罗绿艳. 南昌大学, 2020(01)
  • [4]核酸适体sgc8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诊断研究[D]. 徐康力.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5]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疗效分析[D]. 李姗姗. 郑州大学, 2020(02)
  • [6]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68例临床分析[J]. 张静,李芹,陈辉,朴文花.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9(12)
  • [7]CD123和CD58在儿童B-ALL骨髓微小残留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陈丽. 山东大学, 2019(02)
  • [8]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白血病细胞在急性白血病复发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王申.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8(23)
  • [9]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危险因素及上消化道粘膜损伤的临床研究[D]. 管贤敏. 重庆医科大学, 2018(01)
  • [10]多色流式细胞术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检测中的应用[D]. 李智全. 新乡医学院, 2017(01)

标签:;  ;  ;  ;  ;  

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单克隆抗体检测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