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肝炎急性黄疸误治分析

甲型肝炎急性黄疸误治分析

一、急性黄疸型甲型肝炎误治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石峰[1](2021)在《牡蛎中甲型肝炎病毒检测方法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甲型肝炎病毒(HAV)是一种无包膜单链RNA病毒,是人类急性肝炎的重要病因之一,HAV主要通过粪-口途径(如接触HAV污染的食物、水、以及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偶尔可通过输血及血制品传播。人对HAV普遍易感,随着经济、卫生条件的改善和甲肝疫苗的应用,甲型肝炎的发病率随之降低,但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未免疫人群抗体水平下降,易感性升高,更易引起甲肝的暴发。HAV在环境中较稳定,对干燥、高温、高或低pH值、光和紫外线暴露等抵抗力较强,大多数食源性病毒的传染性剂量很低,能在食品表面长时间存活并保持传染性,食品中所含PCR抑制剂较高,影响检出率,因此需要敏感特异的方法来评估食品安全。本研究比较和优化了不同牡蛎前处理方法、四种实时荧光定量 Real-time RT-PCR(RT-qPCR)和微滴芯片数字 PCR(RT-ddPCR),三种 HAV RNA提取试剂盒,以便为食品基质中HAV检测提供一种合适、灵敏的方法。第一部分牡蛎不同前处理方法的比较向牡蛎中加入HAV减毒活疫苗作为人工染毒模拟贝类样本,将牡蛎分别用蛋白酶K处理法(方法1)、蛋白酶K+PEG沉淀法(方法2)、蛋白酶K+PEG沉淀+氯仿抽提法(方法3)、以及国内标准GB/T22287-2008中贝类前处理法(方法4)进行处理,采用SPSS25.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首先用方法1、2、3对提取后的HAV Ct值、回收量、回收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几种前处理方法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值比较P=0.027<0.05;回收量比较P=0.002<0.05;回收率比较P=0.002<0.05),选用Bonferroni法对数据进行两两比较得出,方法2得到的Ct值小于方法1、3,回收量、回收率均高于方法1、3,方法2回收率为6.7%±0.8%。对3种方法处理后提取的RNA分别经过10倍稀释后检测,10倍稀释标本Ct值均高于未稀释标本Ct值,10倍稀释液/原液的回收率之比分别为0.84、1.03、1.08,方法2、3提取的RNA10倍稀释后回收率高于未稀释标本的回收率,说明牡蛎消化腺组织中抑制剂对PCR反应和回收率产生一定抑制作用,但抑制效果不明显。选取上述回收效果最好的方法2与国标方法4进行比较。首先分别对不同浓度HAV人工定量混合的牡蛎进行前处理,将回收得到的Ct值以及病毒回收量、回收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添加病毒量越大,Ct值越低,病毒回收量和回收率越高,方法2HAV回收率为3.8%~6.4%(P=0.000<0.001),方法4HAV回收率为1.0%~11.8%(P=0.026<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方法2和方法4相同浓度水平上回收率的比较中,高浓度污染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3>0.05),中、低浓度污染时,方法2的病毒回收率高于方法4,各自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HAV中、低浓度污染时,选用方法2,回收效果较好。采用方法2(蛋白酶K+PEG沉淀法)对60份市售牡蛎进行检测,均未检出阳性结果。综上,方法2即蛋白酶K+PEG沉淀法用于检测牡蛎中HAV效果最好。在HAV污染量低时,选用方法2回收得到病毒量和回收率较高,今后可加大不同季节的标本检测数量,并进一步探索更敏感特异的牡蛎前处理方法,以及核酸检测方法。第二部分甲型肝炎病毒核酸检测及RNA提取方法的比较比较了 HAV四种核酸检测方法,分别是实时荧光定量Real-time RT-PCR(RT-qPCR)(A、B、C方法)及微滴芯片数字RT-PCR(RT-ddPCR)(D方法)。其中,优化后的A、B方法对质粒标准品均可检测至10copies/μl;用A、B、C方法对梯度稀释的HAV疫苗株进行检测,A、B、C方法标准曲线的斜率、R2值、扩增效率(-3.446~-3.297、0.991~0.998、95.07%~101.051%)均在常规可接受范围(-3.6~-3.0、>0.99、90%~110%)内,其中C方法扩增效率略高;对其它病毒核酸进行检测,特异性良好;用A、B、C方法对40份人工污染HAV牡蛎、市售牡蛎及血清标本、HAV疫苗标本进行检测,A、B、C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分别是50%、47.5%、55%,经过卡方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2>0.05)。对D方法进行检测条件的优化,最终确定引物探针浓度为1 μm、1 μm、0.25 μm,退火温度定为55℃,其检测范围在4.6copies/μl~7.5 × 104copies/μl之间;特异度检测时,诺如病毒和柯萨奇病毒A组有2~3个阳性微滴,因此当阳性微滴>3个时可判定为阳性结果;A方法与D方法对梯度稀释的HAV减毒活疫苗检测中,灵敏度没有明显差异;比较A、D方法对中、低浓度HAV人工污染牡蛎的回收率,中浓度A、D方法回收率差别不大(P=0.879>0.05),分别为3.16%±0.08%、3.15%±0.07%;低浓度回收率分别为 2.65%±0.49%、2.84%±0.01%(P=0.642>0.05)),D方法略高于A方法,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四种核酸检测方法(A、B、C、D方法)对26份市售牡蛎进行检测,均未检出阳性结果。选用 Qiagen52906、Omega R6874-01 和 Roche 11858882001 三种核酸提取试剂盒对人工HAV定量混合的牡蛎标本中HAV RNA进行提取,提取效率Roche试剂盒高于Qiagen试剂盒、Omega试剂盒,Ct值分别为27.81±0.26、29.74±0.34、28.47±0.41,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抑制剂去除效果比较,Roche试剂盒、Qiagen试剂盒、Omega试剂盒的HAV 10倍稀释液与病毒原液的Ct值差值依次为3.21±0.13、3.19±0.19、3.13±0.20,Roche核酸提取试剂盒抑制去除效果略好(差值更接近3.3)。上述结果表明,A、B方法差距不大,在实际应用中可视情况而选择,在检测PCR抑制剂含量较高的贝类等食品标本时可采用C方法;在检测疫苗等RNA纯度较高的标本时,A、D方法差异不明显,D方法检测低浓度HAV污染的贝类食品时回收率较高,Roche 11858882001核酸提取试剂盒在检测人工污染牡蛎标本时表现较好。综上所述,对牡蛎前处理方法可选择蛋白酶K+PEG沉淀法,病毒回收率均较高;Roche 11858882001核酸提取试剂盒在提取贝类标本中HAV RNA时更有优势;检测食品中HAV RNA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A、B、C方法,在检测低浓度HAV污染食品时可选用D方法。

李钰[2](2021)在《刘渡舟教授调肝法及方药运用的传承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刘渡舟教授是中医伤寒大家,将毕生精力投入到经方理论和临床运用的研究中。刘老临床治病擅长使用柴胡剂,在肝胆病的辨治上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经验。王庆国教授和张雪亮教授是同一时期拜读于刘老门下的弟子,二人传承了刘老调肝法学术思想的精髓,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临证诊疗经验。基于文献研究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系统地总结刘老和两位弟子调肝法的学术思想,挖掘临床调肝治肝的组方规律,探讨各自的调肝遣方用药特点。通过研究可以量化地分析调肝的组方用药规律,总结名老中医刘渡舟教授调肝的宝贵学术经验,为临床医师调肝治肝提供值得借鉴的思路与方法。通过对师徒之间的学术传承研究,和两位弟子之间的学术对比研究,可以发现中医学术理论和临床经验在师徒传承过程中的规律和痕迹。通过探索在相同的学术传承挖掘环境中弟子对于师承的发展和创新可以获得对中医学术传承方式和中医学子培养模式的反思与启发。研究方法在刘渡舟教授和两位弟子的调肝法学术思想研究中,主要是对于文献资料的研究。收集整理刘老和弟子关于调肝治肝的学术着作、文章、访谈,以及学生、其他弟子发表报道刘老及两位弟子调肝理论和临床经验的期刊文章,对其中能反应调肝法学术思想的内容进行整理、评价、研究。在对刘渡舟教授两位弟子的调肝方药组方规律研究中,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两位弟子在2018年1月——2021年1月时间段内的门诊病例,按照筛选标准提取调肝处方,形成数据库。使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纳入数据库中的调肝方进行用药规律和组方特点的发掘,提取基本方,分析用药频次。基于关联规则、熵聚类分析等方法,发现方剂的组方规律和高频数的药物组合,并发掘新方。将文献研究和数据挖掘获得的结果进行汇总整理,分别将刘老与两位弟子的调肝法进行对比,发现传承痕迹和师承发展变化;对两位弟子的组方用药规律数据进行横向比较,观察同一师承环境下学术传承的相同点与差异性,结合学术经历、工作环境等背景对结果进行讨论研究。研究成果刘渡舟教授对于调肝治肝论着颇丰,对于肝病的辨证分型,以气和血作为基本纲领,重视肝郁的病机,使用调肝方药时重视疏泄。刘老擅长使用经方柴胡剂,如大、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等。在柴胡汤类方基础上创制了针对肝经湿热内盛的柴胡解毒汤和血瘀气滞的柴胡活络汤等诸多治肝新方,并依据病邪轻重和病机演变灵活创制了衍生方。王庆国教授十分重视肝藏血主疏泄的理论,善用经方调肝尤其是柴胡汤类方,临床将经方加减变化或合方应用都得心应手,总结出具有调理气机、软坚散结功效的调肝经验药对。张雪亮教授提出“少阳病机重于郁”的看法,重视对患者的情志调节,调肝擅长使用四逆散、柴胡疏肝散、化肝煎等方剂,不拘经方时方,灵活化裁。在王庆国教授调肝方药组方规律研究中,收录调肝处方201首,高频使用药物有柴胡、黄芩、白芍、炙甘草、法半夏;在方剂的组方规律分析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药对有“黄芩,柴胡”、“柴胡,白芍”、“柴胡,炙甘草”、“法半夏,柴胡”、“黄芩,炙甘草”,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最高的是“黄芩,桂枝→柴胡”,置信度为1;在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数据分析中,当设置药物组合之间的相关度为4、惩罚度为2时,演化出含有两味药的药物组合202个,三味药的药物组合23个;在这些核心药物组合的基础上,进一步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算法进行分析,提取到含有3-4味药物的核心组合7个;在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分析中,得到全新的独立处方8个。在张雪亮教授调肝方药组方规律研究中,收录调肝处方204首,高频使用药物有柴胡、陈皮、白芍、郁金、浙贝母;在方剂的组方规律分析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药对有“陈皮,白芍”、“陈皮,柴胡”、“白芍,柴胡”、“黄芩,柴胡”、“合欢皮,远志”,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最高的是“远志,茯神→合欢皮”,置信度为0.981;在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数据分析中,当设置药物之间的相关度为8、惩罚度为4时,演化出含有两味药的药物组合122个,三味药的药物组合49个,四味药的药物组合28个,五味药的药物组合1个以及六味药的药物组合1个;在核心组合提取的基础上,运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算法提取组合得到3-4味药物的核心组合8个;在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分析中,得出8个新处方。对刘渡舟教授的两位弟子学术传承的对比研究表明,二人共同传承了刘老“气机论”学术思想,重视肝脏主疏泄的生理功能,以“气机郁滞”作为肝之为病的主要病机,调肝多以和解为法,善用经方尤其是柴胡汤类方;二人的调肝法学术经验中也有刘老“方证相对论”和“古今接轨论”的学术思想的传承痕迹。两位弟子在临诊时应用调肝法治疗疾病的种类不同,王庆国教授门诊的肝病患者占比较多,且患者群体偏于中老年;张雪亮教授门诊上使用调肝法则多是针对结节类疾病和胆囊息肉以及杂病,患者年龄分布比较分散。两位弟子的师承经历不尽相同,王庆国教授的跟师时间长达二十年,作为刘老的学术传承研究负责人,在学术思想传承上更加深入和全面;张雪亮教授的跟师时间相对较短,在后续工作过程中另有师承,但与刘老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学术往来。基于师承时间的差异和工作环境带来的影响,王庆国教授在调肝方药的使用上更加重视对于经方尤其是柴胡剂的使用,在方药选择上更注重补益气血;张雪亮教授则经方与时方灵活遣用,所选用的药物则更偏重于疏泄。结论及意义“主疏泄”和“主藏血”是肝脏的重要生理功能,“肝气郁滞”是肝之为病的基本病机,肝郁日久容易化火、生湿、瘀血等。刘渡舟教授调治肝病辨证分型以气血为纲,重视肝郁的病机,使用调肝方药重视疏泄。刘老临床调肝治肝承伤寒之学,上溯岐黄,下逮诸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调肝学术思想。王庆国教授和张雪亮教授在传承刘老调肝学术思想上有相似之处,亦有各自独具特色的创新与发挥。相同的学术传承环境可以影响中医弟子的中医辨证思维和临床诊疗理法方药的运用,后天的自学经历、工作环境、临诊经验积累都会对中医师的诊疗思维和学术思想产生影响。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不仅对师徒之间的纵向学术传承进行了比较,也对同一时期相同传承环境下的同门弟子进行了横向比较。通过师承的差异得到启发,不仅要重视中医传承工作中学院教育的关键作用,也要认识到继续教育、工作平台和自身经验积累对于中医学子成长的重要性。

梁泳[3](2019)在《茵陈五苓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轻度黄疸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评价茵陈五苓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轻度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62例患者分成对照组31例和治疗组31例。最终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纳入30例,两组予以基础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茵陈五苓散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ALT、AST、TBIL、DBIL),中医症候积分,生活质量等指标变化情况。应用SPSS20.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结果:1.对患者西医综合疗效评价: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是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是60.00%。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患者治疗前后ALT、AST的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结束后,两组治疗后ALT、AST改善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治疗组ALT、AST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患者治疗前后TBIL、DBIL的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结束后,两组治疗后TBIL、DBIL下降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治疗组TBIL、DBIL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患者中医综合疗效的评价: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对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的评价: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结束后,两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改善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治疗组的症候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对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价: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结束后,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改善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茵陈五苓散联合西药治疗CHB轻度黄疸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可改善ALT、AST、TBIL、DBIL等肝功能指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在中医综合疗效方面,茵陈五苓散联合西药治疗CHB轻度黄疸,对于改善中医症候积分具有明显的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提高临床疗效,减轻西医的副作用,相辅相成。3、经研究分析,茵陈五苓散方证初步总结如下:(1)身目黄染(2)小便不利(3)口渴(4)舌脉象:舌体胖大,苔厚腻微黄,边有齿痕,脉弦滑或濡缓。为今后临床运用茵陈五苓散提供了初步的依据。

许宗颖[4](2019)在《《金匮要略》“诸黄,猪膏发煎主之”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文献综述、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三个部分均紧密围绕仲景“脾色必黄,瘀热以行”的思想,文献综述整理仲景治黄特点,理论研究对猪膏发煎进行分析,实验部分结合两者,从“瘀”入手,选择肝脏微循环障碍为切入点,复制ANIT诱导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大鼠模型,提供“诸黄,猪膏发煎主之”的客观生物学依据。文献综述分整理《伤寒杂病论》中仲景对于黄疸的相关论述,从将黄疸症候按六经辨治,并收集整理经方治疗黄疸的现代临床研究成果。理论研究分为《金匮要略》猪膏发煎应用分析、猪膏发煎应用分析及古代医家对猪膏发煎治疗黄疸的相关论述这三个部分。《金匮要略》中猪膏发煎为治疗黄疸和阴吹的方剂,通过各类验案可以发现此方可治气血不利、津枯体虚、肠燥闭结所引发的多种疾病。实验研究部分,以“诸黄,猪膏发煎主之”为例,从肝脏微循环的角度探讨猪膏发煎治疗黄疸的生物学机制。第一部分《金匮要略》“诸黄,猪膏发煎主之”的客观证据目的:观察猪膏发煎及猪膏对α-荼基异硫氰酸盐(ANIT)诱导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大鼠模型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只SD雄性大鼠分为4组,正常组10只,模型组20只,猪膏发煎组10只,猪膏组10只,以2%ANIT橄榄油溶液灌胃诱导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大鼠模型,正常对照组灌以等量橄榄油,造模后48h予以相应药物灌胃,每日两次,持续7天,模型组和正常组予以等量蒸馏水。第9天取材,取肝组织按照常规HE染色,进行病理观察,检测大鼠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甘油三酯(TG)等肝功能指标。用代谢笼法收集大鼠24h尿量。造模48h后随机选取10只模型组大鼠进行血清生化检测检验造模是否成功。结果:大鼠血清生化检测造模48h后,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TBIL、DBIL、IBIL、ALP、GGT水平较正常组升高(P<0.05),提示造模成功。在未使用药物干预的情况下,模型组大鼠造模后48h和7天血清ALT、AST、TBIL、DBIL、IBIL、ALP、GGT水平有显着性差异(P<0.05)。造模后第7天,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9d)大鼠血清TBIL、DBIL、IBIL、ALP、GGT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9d)比较,猪膏发煎组大鼠血清生化DBIL、IBIL、GGT、ALP水平降低(P<0.05),猪膏组大鼠血清生化DBIL、IBIL、ALP水平降低(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TG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猪膏发煎组及猪膏组大鼠血清TG水平降低(P<0.05)。肝组织病理观察光镜下,正常组大鼠肝小叶结构清晰,肝细胞排列整齐,核圆居中,无明显肿胀、炎性细胞浸润及坏死。模型组大鼠肝小叶结构不清,管区之间呈桥结状连接发生区域坏死,肝索细胞排列疏松,形态消失,界限不明,肝细胞肿胀明显,并有炎性细胞浸润,部分肝细胞核明显偏位。与模型组相比,猪膏发煎组、猪膏组大鼠肝损伤程度减轻,伴有少量炎性浸润。各组大鼠24h尿量的变化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24h尿量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猪膏组大鼠24h尿量显着降低(P<0.05)。结论:从本实验结果来看,猪膏发煎能够改善ANIT诱导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大鼠模型肝功能及胆红素代谢。猪膏不光为乱发的溶剂,对ANIT诱导黄疸模型大鼠具有干预作用。第二部分《金匮要略》“诸黄,猪膏发煎主之”的生物学机制目的:基于“脾色必黄,瘀热以行”理论,从肝脏微循环角度探讨猪膏发煎治疗作用的生物学机制。方法:增设猪膏组及UCDA组,每组各10只SD雄性大鼠。造模、给药方法、同第一部分。用血液粘度仪测定血浆粘度、低切变率、中切变率和高切变率,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分析仪测定PT、APTT、TT、FIB,微板法测定血清NO,ELISA法检测血清ET,RT-PCR检测肝组织中iNOS、ET-1 mRNA的表达。结果:各组大鼠血液流变学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全血低切变率、中切变率、高切变率水平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猪膏发煎组大鼠全血中切变率、高切变率降低(P<0.05),猪膏组大鼠全血高切变率降低(P<0.05),UCDA组全血低切变率、中切变率、高切变率均降低(P<0.05)。各组大鼠凝血功能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PT明显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缩短(P>0.05),TT延长(P>0.05),FIB含量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大鼠PT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T缩短(P>0.05),FIB含量减少(P>0.05)。各组大鼠血清NO含量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显着升高(P<0.05)。猪膏发煎组,猪膏组大鼠及UCDA大鼠血清NO水平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各组大鼠血清ET-1含量比较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内皮素1(ET-1)水平显着升高(P<0.05),猪膏发煎组、猪膏组和UCDA组大鼠血清ET-1含量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各组大鼠肝脏组织NO mRNA及ET mRNA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脏组织iNOS、ET-1mRNA表达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猪膏发煎组、猪膏组大鼠及UCDA组大鼠肝脏组织ET-1mRNA表达量较模型组大鼠下调(P<0.01),猪膏发煎组、猪膏组大鼠肝脏组织iNOS mRNA表达较模型组大鼠下调,UCDA组大鼠肝脏组织iNOS mRNA表达较模型组无明显上下调关系。结论:猪膏发煎对ANIT诱导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大鼠具有一定的干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为降低ET-1、NO水平有关,改善肝脏微循环功能,体现仲景所言“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姚文丽[5](2019)在《注射用清开灵(冻干)对CCl4致急性肝损伤的药效学及药动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研究注射用清开灵(冻干)对CCl4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小鼠的肝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2)通过测定CCl4致急性肝损伤模型大鼠和正常大鼠经腹腔注射(ip)注射用清开灵(冻干)后,血浆中黄芩苷、栀子苷、胆酸、猪去氧胆酸和绿原酸的浓度,拟合药动学参数,阐明注射用清开灵(冻干)在大鼠体内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方法:(1)各组小鼠经给予药物或溶剂预处理7 d后,灌胃(ig)给予0.2%CCl4橄榄油溶液建立急性肝损伤模型。采用生化法检测小鼠血清中ALT、AS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TNF-α、IL-1β和IL-6的含量;采用生化法检测小鼠肝组织中SOD、MDA、NO和NOS水平;(2)ip给予注射用清开灵(冻干)后,分别在相应时间取血,经处理后使用UPLC-MS/MS测定,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2.1 mm×100 mm,1.7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水(含0.1%甲酸),梯度洗脱。质谱采用电喷雾电离源(ESI),多反应监测模式(MRM),分析注射用清开灵(冻干)中5种有效成分在正常和急性肝损伤模型大鼠体内的处置差异。结果:(1)与模型组比较,注射用清开灵(冻干)能显着降低小鼠血清中AST、ALT活性(P<0.001)、TNF-α、IL-1β、IL-6含量(P<0.01或P<0.001),显着提高肝组织中SOD活性,显着降低MDA、NO及NOS水平(P<0.01或P<0.001);(2)黄芩苷、栀子苷、胆酸、猪去氧胆酸和绿原酸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06260μg·mL-1、0.1640μg·mL-1、0.57140μg·mL-1、0.98240μg·mL-1和0.0820μg·mL-1(r≥0.99)。5种待测化合物的回收率均在70%以上。验证方法成功应用于ip给予注射用清开灵(冻干)后,大鼠血浆中5种待测化合物的含量测定,进一步拟合得到模型组和正常组大鼠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黄芩苷的Tmax为0.21±0.06 h和0.14±0.04 h,Cmax为96.94±8.68μg·mL-1和100.77±13.42μg·mL-1,t1/2超过4.0 h和3.0 h,AUC为178.42±32.26μg·h·mL-1和124.54±19.09μg·h·mL-1;栀子苷的Tmax分别为0.16±0.03 h和0.16±0.06 h,Cmax分别为11.48±2.19μg·mL-1和12.24±2.31μg·mL-1,t1/2分别为0.71±0.12 h和0.65±0.57 h,AUC为10.17±1.35μg·h·mL-1和10.88±3.61μg·h·mL-1;胆酸Tmax分别为0.12±0.04 h和0.08±0.012 h,Cmax分别为105.24±10.52μg·mL-1和86.91±8.39μg·mL-1,t1/2分别为1.08±0.56 h和0.22±0.04 h,AUC为73.54±11.00μg·h·mL-1和32.66±3.67μg·h·mL-1;猪去氧胆酸的Tmax分别为0.21±0.07 h和0.17±0.05 h,Cmax分别为158.38±22.28μg·mL-1和197.32±28.22μg·mL-1,t1/2分别为1.22±0.44 h和0.19±0.06 h,AUC为108.84±14.64μg·h·mL-1和81.19±13.78μg·h·mL-1;绿原酸Tmax分别为0.17±0.09 h和0.18±0.03 h,Cmax分别为9.54±3.26μg·mL-1和8.17±0.65μg·mL-1,t1/2为0.76±0.67 h和0.50±0.22 h,AUC为8.08±4.69μg·h·mL-1和6.45±2.45μg·h·mL-1。结论:注射用清开灵(冻干)对CCl4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小鼠具有显着的保护作用,其保肝作用机制可能与抗氧化和抑制炎症反应有关;肝损伤模型组大鼠与正常组大鼠比较,黄芩苷和胆酸的吸收延缓、清除减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猪去氧胆酸的吸收减弱,消除减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栀子苷和绿原酸在CCl4致肝损伤模型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无显着性差异。

索子敏[6](2017)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茵陈蒿汤方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茵陈蒿汤是医圣张仲景的经典名方之一,首见于《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本方是治疗湿热黄疸的专方,组方严谨,用药精简,疗效显着,故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其现代临床应用亦十分广泛。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和研究茵陈蒿汤的方证理论,分析并总结历代医家及现代临床对本方的应用发挥,以期进一步发掘茵陈蒿汤的方证辨治规律,更好地发挥经方在现代临床中的作用,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全文共分为四个方面:文献综述方面,通过收集整理近几十年来有关茵陈蒿汤的临床报道以及最新实验研究成果,整体把握该方在现代临床实践中的主治病证和应用范围,全面了解该方的药理研究现状与进展,以期为临床提供广泛的治疗思路与参考。茵陈蒿汤的方证理论研究方面,共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明确茵陈蒿汤的出处,并对相关条文进行分析。《伤寒论》第236条阐明了阳明病湿热郁蒸发黄的病因病机,第260条讨论湿热发黄的辨证要点。《伤寒论·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中载"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以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宜下之,以茵陈蒿汤"与236条基本相同,但多出"宜下之"三个字,点出了茵陈蒿汤具有泻下的作用。第二,茵陈蒿汤方证理论研究。本章以历代文献及中医理论为基础,从多角度对本方证之方药、病位、症状、病因、病机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茵陈蒿汤证的病位在脾胃肝胆,病机为湿热郁蒸,胆失疏泄,病理基础是湿热、肝郁和血瘀,多因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或病后续发而成,其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疫毒、气滞、淤血等。其典型临床症状有"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身黄如橘子色"、"腹微满"以及"心胸不安"。第三,总结《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不同证型的发黄特点,以期指导临床辨证论治。《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涉及的发黄病有多种类型,包括湿热发黄、寒湿发黄、少阳发黄、表郁发黄、表虚发黄、火劫发黄、虚劳发黄、蓄血发黄、燥结发黄等。第四,将仲景治黄诸方进行比较,以期明辨各方证在病因病机、主要症状、主治功效等方面的异同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第五,梳理历代医家对茵陈蒿汤的衍化与发展。本章节运用中华医典单机版V5.0软件和中医e百网站之中医古籍数据库,共整理出102首历代茵陈蒿汤的衍化方,以历史为线,纵向分析茵陈蒿汤在历代的运用规律。茵陈蒿汤现代医案研究方面,收集近60年来茵陈蒿汤的临床个案报道,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建立相应数据库,对中西医病名、症状、舌象、脉象、剂量、加味药物等信息进行研究,统计其频数及相关比例,以期为进一步探讨茵陈蒿汤的方证特点和运用规律提供参考,从而提高临床疗效。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本方临床使用非常广泛,临床各科疾病均有涉及,但以肝胆病证为主,具体疾病为消化系统的急性黄疸型肝炎和病毒性肝炎。亦总结了本方临床运用指征为:小便黄赤、身目俱黄、便秘、食欲不振、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舌质多见红或暗红,舌苔多见黄腻或黄厚腻。总结茵陈蒿汤各药物的常用剂量为:茵陈30克,栀子10克、15克,大黄10克、6克。茵陈蒿汤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方面,本研究首次对1955-2016年2月发表在国内各种医学期刊上的有关茵陈蒿汤及其加减方治疗新生儿黄疸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为相关临床用药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本研究共纳入26篇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计2844例患者,Met a分析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与单纯西医治疗组相比,茵陈蒿汤能够显着提高治疗总有效率[0R=4.35,95%CI(3.18,5.95),P<0.00001;RR=1.16,95%CI(1.13,1.20),P<0.00001;RD=0.13,95%CI(0.11,0.16),P<0.00001]、治愈率[OR=2.40,95%CI(1.82,3.16),P<0.00001;RR=1.52,95%CI(1.33,1.74),P<0.00001;RD=0.21,95%CI(0.15,0.27),P<0.00001],缩短血清总胆红素复常时间[SMD=-1.16,95%CI(-1.33,-1.00),P<0.00001]、黄疸消退时间[SMD=-1.22,95%CI(-1.47,-0.97),P<0.00001]、住院时间[SMD=-1.33,95%CI(-1.88,-0.78),P<0.00001]。通过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茵陈蒿汤能有效地治疗新生儿黄疸,明显缩短血清总胆红素复常时间和黄疸消退时间,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综上所述,通过文献综述、理论研究、医案统计以及循证医学四个方面的研究,从而对茵陈蒿汤的方证理论和辨治规律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更好地对其进行继承和发展,为茵陈蒿汤的现代临床应用提供指导和参考。

林伟,司建林,买买提江·吾布力艾山,胡志明[7](2014)在《维吾尔族与汉族甲型肝炎临床特征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维吾尔族甲型肝炎与汉族甲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维吾尔族甲型肝炎患者311例(成人13例,儿童298例),汉族成人甲型肝炎患者2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维吾尔族组年龄(4.1±5.4)岁,明显低于汉族组[(29.2±11.2)岁]。维吾尔族儿童组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患者比例(19.8%)高于汉族成人组(3.4%),恶心发生率(28.2%)低于维吾尔族成人组(61.5%)和汉族组(51.7%),总胆红素[46(3336)μmol/L]亦低于维吾尔族成人组[116(7182)μmol/L]和汉族组[74(13229)μmol/L]。维吾尔族儿童组患者发生3例肝衰竭,成人组无肝衰竭发生。结论维吾尔族甲型肝炎患者以儿童为主,以无黄疸型肝炎为主,年龄小,维吾尔族儿童甲型肝炎患者应警惕出现肝衰竭。

李晶晶[8](2014)在《《伤寒杂病论》病证通用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经方中各脏腑病证常用药物的功效特点及应用机制,同时搜集整理后世验方、临床报道和病案举隅,归纳出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脾胃病证、肝胆病证、肾系病证通用药的运用规律,以期为临证用药提供有益借鉴。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方式,采用归纳总结、比较研究的方法,结合《神农本草经》药物记载,将《伤寒杂病论》中65味常用中药分列为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脾胃病证、肝胆病证、肾系病证通用药,研究诸病证通用药的功效特点,以及在经方中的具体应用机制,并结合后世验方、临床报道及病案举隅探讨古今医家对药物的运用,总结出诸病证通用药在辨病论证施治下的运用规律。结果:27味肺系病证通用药分别具有发散表邪、宣降肺气、化痰逐饮、收敛阴津、补虚扶正等功效,广泛应用于感冒、哮喘、肺胀等病证;21味心系病证通用药,分别具有补气助阳、滋阴养血、化痰行气、宁心安神、活血化瘀等功效,广泛应用于心悸、胸痹、失眠等病证;23味脾胃病证通用药,分别具有回阳助阳、补气敛阴、燥湿化痰、行气降逆、泻热攻积等功效,广泛应用于胃痛、痞满、泻痢等病证;19味肝胆病证通用药,分别具有行气活血、养血柔肝、散寒温经、清利湿热、化痰软坚等功效,广泛应用于胁痛、黄疸、臌胀等病证;15味肾系病证通用药分别具有补火助阳、滋阴敛阴、宣降肺气、健脾利水、收敛固涩等功效,广泛应用于水肿、小便异常、阳痿等病证。结论:《伤寒论》中常有一药广泛应用于六经不同病证,《金匮要略》中亦可见一药反复在不同脏腑病证中应用,充分体现了仲景病与证相结合,辨病论证,灵活用药的特点。因此病证通用药的实质即在病与证相结合,辨病论证有机统一的辨治体系下,把握药物的功效主治特点,揭示药物的应用规律,了解药物的运用机制,以此为基础,则能更加深刻地认识仲景药物的作用机制,乃至经方的方剂配伍规律,以指导临床用药。

朱鹏[9](2014)在《稳定HBV感染及肝硬化重叠HEV的临床特征及IL-22水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 HEV)急性感染可引起肝脏急性炎症,病程多呈自限性经过,绝大多数患者无须治疗即可痊愈,但在老人、孕妇及有基础肝病的患者可诱发疾病急性加重,引起肝功能急性失代偿甚至肝衰竭,病情凶险,预后较差。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十分常见,在此基础上重叠急性戊型肝炎(acute hepatitis E,AHE)引起病情重症化、复杂化,将产生更为严峻的疾病经济及卫生负担。慢性HBV感染自然史包含免疫耐受及非活动携带两个稳定状态。免疫耐受状态以血清HBeAg阳性,HBV高水平复制(>105IU/mL)而肝脏无炎症活动为特征;而非活动携带状态以HBeAg阴性,HBV低于检测下限且无炎症活动为特征。在慢性HBV感染的稳定状态下重叠急性HEV感染对肝病进展及HBV复制的影响目前尚缺乏相关的研究。同时,由于长期持续的HBV感染,肝脏慢性损伤及组织纤维化交替进展,我国慢性HBV感染患者的肝硬化年发生率、累积发生率均逐年增长。既往有研究显示HBV相关肝硬化患者更易出现HEV的重叠感染,是肝硬化急性失代偿的重要原因之一。处于代偿状态的肝硬化患者在急性HEV感染后,一旦发生严重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临床转归并不乐观,病死率增高。因此,稳定状态的慢性肝病(特别是肝硬化)患者重叠急性HEV感染后,其临床表型特点、肝病急性加重的原因、影响因素仍值得深入探讨;在此过程中寻找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方案、探索无创的病情及预后评估指标对于患者的诊治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类似其他肝炎病毒,HEV致病主要是病毒介导的免疫应答损伤,但具体机制尚未阐明。IL-22是由Th17及Th22细胞分泌的重要效应分子,在肝脏炎症及保护再生中发挥重要功能。目前针对IL-22在病毒性肝炎中的表达水平研究多集中在HBV、HCV急慢性感染,尚缺乏IL-22在急性HEV感染时的观察研究。通过分析IL-22及相关细胞因子在有肝硬化基础的HEV重叠感染者与单纯HEV感染患者之间的水平差异及临床意义,有助于了解单纯急性HEV感染及有肝硬化基础的HEV重叠感染患者的免疫机能状态以及疾病急性加重的可能机制,寻找并建立与疾病进展和转归相关的血清免疫学参考指标。因此,我们回顾性纳入2003年3月至2013年6月散发的149例急性HEV感染患者,根据既往有无慢性HBV感染、HBV稳定感染状态及是否存在HBV相关代偿期肝硬化分组,采集患者住院期间临床病历资料与常规实验室检测指标,并进行随访观察。同时选择部分患者血清标本,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IL-22及部分相关细胞因子的水平,分析与患者疾病转归的关系。主要结果:1.慢性HBV感染稳定状态(免疫耐受及非活动携带状态)的患者重叠急性HEV感染后,ALT、TBIL、ALB、PTA等反映肝功能的指标与急性HEV感染组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病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HBV相关肝硬化基础重叠急性HEV感染患者较单纯急性HEV感染患者TBIL更高,ALB及PTA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肝硬化基础组出现肝病相关严重并发症比率更高(P<0.01),住院病死率为8.3%。TBIL短期内(60天)恢复比率更低(P<0.05)。高龄、血清HBV DNA阳性及长期饮酒是肝硬化患者重叠急性HEV感染出现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危险因素。3.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状态下重叠急性HEV感染后,无论是否使用抗HBV药物(核苷类似物及干扰素),患者短期(1.5个月)内均出现血清HBV DNA水平降低,71.4%患者血清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中位随访1.5年后患者HBV DNA水平较治疗初始时略有下降(P=0.004),但仍处于高水平复制状态,且ALT恢复正常(<40IU/L);所有患者未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4.代偿期肝硬化重叠急性HEV感染患者较单纯HEV感染患者血清IL-22、IL-17、IL-6、TNF-α水平更高,病程中发生ACLF患者较无ACLF患者更高(P<0.001);血清IL-22、IL-17水平与TBIL水平及MLED评分正相关,与PTA负相关(P<0.001)。5.Cox回归分析比较5种细胞因子水平对ALT、TBIL恢复的影响效能,进入方程中的变量有IL-22和IL-6浓度,其中IL-22的变量系数B为-0.017(P=0.029),提示IL-22水平越高,发生ALT、TBIL不能如期恢复的风险越大。纵向观察显示IL-22水平随病情好转出现下降。主要结论:1.慢性HBV感染稳定状态并不会导致重叠急性HEV感染时肝功能损害的进一步加重。免疫耐受状态下重叠急性HEV感染后无论是否使用抗HBV药物都可出现短期的血清HBV DNA清除,但并未打破慢性HBV感染的免疫耐受状态,HEV清除后仍可出现HBV DNA的活跃复制。2.由于HBV相关肝硬化基础病变的存在,重叠急性HEV感染后可导致较单纯HEV感染更为严重的临床表现及预后,肝功能恢复更为缓慢,病程迁延。3.IL-22参与急性HEV感染后肝脏炎性损伤及重症化过程,血清IL-22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可作为评估病情进展程度的免疫学参考指标。IL-22与相关细胞因子在急性肝炎病毒感染过程中反映的机体免疫状态及相互间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

曾子芸[10](2014)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论文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上篇为文献综述、中篇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下篇为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上篇主要是通过探讨中医下法的理论形成依据、张仲景对下法的运用、下法的禁忌、后世医家对三承气汤的运用与发展、笔者对三承气汤之见,在探讨中医八法中的“下法”。中篇是经由全面检索、收集、阅读、统计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个人经验)文献,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下篇则是对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在具有相同研究内容及目的基础进行分类,依据文献资料共分为11组。在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最后,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研究对象1发表于1949-2014年之间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以及以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的期刊文献。2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期刊文献。研究方法1文献检索:于CNKI、VIP、CBM等三大数据库中,分别设定检索词为:大承气汤、复方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加减;小承气汤、复方小承气汤、小承气汤加减;调胃承气汤、复方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加减;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2文献整理:基于本论文研究内容,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文献整理方法与步骤如下:2.1全面阅读整理所有检索获得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再分别归纳分类出三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文献。2.2全面阅读整理出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针灸疗法用于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文献。3文献录入: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依照疾病系统的分类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将符合每篇文献按Cochrane文献质量评价系统中7项检测逐一做记录后,删除偏倚风险过高文献,最终获得较高质量的文献资料。最后,将分类好的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研究,分别在Review Manager Meta-analysis中设定研究题目及录入建档。4数据处理: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运用EXCEL表格及基本统计学方法处理相关数据;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包含OR、RR、RD、SMD等四方面。研究内容1将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期刊文献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从中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2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下列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中的疗效对比:2.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2.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2.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2.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2.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2.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2.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2.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2.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研究结果1由统计结果发现,小承气汤、大承气汤两方大量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其中,无论是在临床经验或个人经验记载,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分别均以运用于治疗肠梗阻比例最高。2遵循循证医学及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统计研究结果发现其疗效: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由以上11组统计研究结果来看,中医学加上西医学治疗肠梗阻的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学的个种治疗方案。研究成果与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结论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笔者与导师陈明教授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方案如下:1中药处方: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2主要加减配伍:桃仁、炒莱菔子、赤芍;3兼证3.1兼瘀血重者加:桃仁、赤芍、丹参,以活血化瘀;3.2兼食积重者加:炒莱菔子、陈皮,以和胃消积;3.3兼腹胀痛重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3.4兼气血虚重者加:黄芪、党参、当归,以益气补血;3.5兼湿热重者加:黄芩、金银花,以清热燥湿解毒。4针灸取穴:足三里、天枢、上巨墟、中脘、关元、下巨墟;5西医基础疗法: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抗感染,其他治疗。

二、急性黄疸型甲型肝炎误治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黄疸型甲型肝炎误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牡蛎中甲型肝炎病毒检测方法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牡蛎不同前处理方法的比较
    前言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实验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甲型肝炎病毒核酸检测及RNA提取方法的比较
    前言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实验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贝类中甲型肝炎病毒浓缩与检测方法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刘渡舟教授调肝法及方药运用的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中医药调肝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刘渡舟教授调肝法学术思想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文献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广义调肝法
        2.2 肝病证治专论
    第三节 讨论
        1 辨证分型以气血为纲
        2 阐述病机以肝郁为要
        3 遣方用药以疏泄为重
第二章 刘渡舟教授弟子调肝法学术思想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王庆国教授调肝法学术思想研究
        1 重视“肝藏血主疏泄”的藏象理论
        2 善用经方调肝
        2.1 常用柴胡汤类方
        2.2 妙用经方合方
        3 调肝经验药对
    第三节 张雪亮教授调肝法学术思想研究
        1 提出“少阳病机重于郁”
        1.1 气郁阳气不通达
        1.2 气郁化火
        1.3 气郁湿滞
        1.4 气郁痰凝
        1.5 气郁血瘀
        2 重视调节情志
        3 调肝经验方药
第三章 刘渡舟教授弟子调肝方药的组方规律研究
    第一节 概述
        1 基本资料
        1.1 数据处理软件介绍
        1.2 处方来源
        2 研究方法
        2.1 提取数据源
        2.2 药频分析
        2.3 基于关联规则的数据分析
        2.4 基于熵聚类的数据分析
    第二节 王庆国教授调肝方药的组方规律研究
        1 基本资料
        1.1 处方来源
        1.2 处方筛选
        1.3 处方的录入与核对
        2 研究结果
        2.1 用药频次
        2.2 基于关联规则的数据分析
        2.3 基于熵聚类的数据分析
        3 讨论
        3.1 调肝方中的高频药物
        3.2 调肝方中的高频药对和药物组合
        3.3 新方分析
    第三节 张雪亮教授调肝方药的组方规律研究
        1 基本资料
        1.1 处方来源
        1.2 处方筛选
        1.3 处方的录入与核对
        2 研究结果
        2.1 用药频次
        2.2 基于关联规则的数据分析
        2.3 熵聚类的数据分析
        3 讨论
        3.1 调肝方中的高频药物
        3.2 调肝方中的高频药对和药物组合
        3.3 新方分析
第四章 刘渡舟教授弟子学术传承的对比研究
    第一节 调肝法学术传承的相似之处
        1 “气机论”的传承
        1.1调肝以和解为法
        1.2 善用柴胡汤类方
        1.3 常用的调肝药物
        2 “方证相对论”的传承
        3 “古今接轨论”的传承
    第二节 调肝法学术传承的不同之处
        1 调肝法针对的优势病种不同
        2 师承经历和工作环境的影响
        3 调肝方药的性味功效有差别
        3.1 王庆国教授更重视补益
        3.2 张雪亮教授更重视疏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茵陈五苓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轻度黄疸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黄疸的文献研究
    1 祖国医学对黄疸的认识
        1.1 黄疸的病名来源
        1.2 黄疸的病因病机
        1.3 黄疸的病理表现
        1.4 黄疸的治法
        1.4.1 中医内治
        1.4.2 中成药治疗
        1.4.3 中医外治
    2 现代医学对CHB轻度黄疸的认识
        2.1 西医黄疸的定义
        2.2 胆红素的代谢
        2.3 黄疸的分类
        2.3.1 溶血性黄疸
        2.3.2 肝细胞性黄疸
        2.3.3 胆汁淤积性黄疸
        2.3.4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2.4 慢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2.5 发病机制
        2.6 西医治疗
        2.6.1 单药治疗
        2.6.2 西药综合治疗
    3 导师对茵陈五苓散治疗CHB轻度黄疸的学术思想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主要研究内容
    2 方案设计
        2.1 病例来源
        2.2 研究方法
        2.3 诊断标准
        2.3.1 CHB轻度黄疸的西医诊断标准
        2.3.2 中医方证辨证标准
        2.4 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2.6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2.7 治疗方法
        2.7.1 对照组用药方案
        2.7.2 治疗组用药方案
        2.8 观察指标
        2.8.1 检测指标
        2.8.2 安全性观测
        2.9 疗效评价
        2.9.1 西医疗效评价标准
        2.9.2 中医疗效评价标准(舌脉象不计入评分)
        2.9.3 安全性评价标准
    3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4.1 病例入选情况
        4.2 治疗前基础的比较
        4.2.1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比较
        4.2.2 治疗前两组患者TBIL、DBIL、ALT、AST比较
        4.2.3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的比较
        4.3 西医临床疗效的评价
        4.3.1 西医综合疗效的评价
        4.3.2 治疗前后TBIL、DBIL的比较
        4.3.3 治疗前后ALT、AST的比较
        4.4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
        4.4.1 中医综合疗效的评价
        4.4.2 中医症候积分的评价
        4.5 生活质量的评价
        4.6 安全性观测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西医治疗CHB轻度黄疸的不足
    2 中西医治疗CHB黄疸的优势
    3 方证相应的由来
    4 茵陈五苓散运用的依据
        4.1 茵陈
        4.2 茯苓
        4.3 猪苓
        4.4 白术
        4.5 桂枝
        4.6 泽泻
    5 临床疗效分析
        5.1 对改善患者西医综合疗效分析
        5.2 对改善患者肝功能结果的分析
        5.3 对改善患者中医临床疗效的分析
        5.4 对改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的分析
        5.5 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分析
    6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附表2
    附录3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经方八法治疗黄疸型肝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金匮要略》“诸黄,猪膏发煎主之”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仲景治黄思想浅析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经方在现代黄疽临床治疗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金匮要略》中猪膏发煎理论探讨
    1 《金匮要略》猪膏发煎应用分析
    2 猪膏发煎在古今医案中的运用研究
    3 古代医家对猪膏发煎治疗黄疸的相关论述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实验研究
    前言
    第一部分 《金匮要略》“诸黄,猪膏发煎主之”的客观证据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金匮要略》“诸黄,猪膏发煎主之”的生物学机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注射用清开灵(冻干)对CCl4致急性肝损伤的药效学及药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 材料
第一章 注射用清开灵(冻干)对CCl_4致急性肝损伤的药效学研究
    1 方法
    2 结果
    3 结论和讨论
第二章 注射用清开灵(冻干)中5种成分血药浓度测定方法学的考察
    1 方法
    2 结果
    3 结论和讨论
第三章 注射用清开灵(冻干)对CCl_4致急性肝损伤的药动学研究
    1 方法
    2 结果
    3 结论和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茵陈蒿汤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茵陈蒿汤现代临床应用
        1.1 内科疾病
        1.2 外科疾病
        1.3 妇科疾病
        1.4 胎产疾病
        1.5 儿科疾病
        1.6 皮肤系统疾病
        1.7 其他
    2 茵陈蒿汤的现代实验研究
        2.1 消化系统疾病方面
        2.2 内分泌系统和代谢性疾病方面
        2.3 肾脏疾病方面
        2.4 血液系统疾病方面
        2.5 防治癌症方面
        2.6 抗炎镇痛方面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茵陈蒿汤的方证理论研究
    1 茵陈蒿汤的出处及相关条文分析
        1.1 出处
        1.2 相关条文分析
    2 茵陈蒿汤方证分析
        2.1 方药配伍分析
        2.2 病位分析
        2.3 病因病机分析
        2.4 症状分析
    3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的"黄"
        3.1 湿热发黄
        3.2 寒湿发黄
        3.3 少阳发黄
        3.4 表郁发黄
        3.5 表虚发黄
        3.6 火劫发黄
        3.7 虚劳发黄
        3.8 蓄血发黄
        3.9 燥结发黄
    4 仲景治黄诸方比较
    5 历代医家对茵陈蒿汤的衍化发展
        5.1 晋唐时期
        5.2 宋元时期
        5.3 明清时期
第三章 茵陈蒿汤现代医案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资料收集标准
        2.3 资料整理规范
        2.4 医案录入
        2.5 数据统计方法
    3 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
        3.1 病名统计分析
        3.2 症状统计分析
        3.3 舌象与脉象统计分析
        3.4 原方药物剂量统计分析
        3.5 加味药物统计分析
        3.6 合方统计分析
        3.7 发病地区统计分析
        3.8 病例采集时间统计分析
        3.9 性别统计分析
        3.10 患者年龄段统计分析
    4 研究结论及分析
第四章 茵陈蒿汤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资料检出及评价
        2.2 二分类变量的Meta分析
        2.3 连续性变量的Meta分析
    3 小结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维吾尔族与汉族甲型肝炎临床特征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方法
    三、统计学方法
结果
    一、一般资料
    二、临床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
    四、并发症
    五、住院时间
讨论

(8)《伤寒杂病论》病证通用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肺系病证通用药
    1.1 肺系病证概要
    1.2 肺系通用药性能与应用阐释
        1.2.1 麻黄
        1.2.2 桂枝
        1.2.3 细辛
        1.2.4 生姜
        1.2.5 柴胡
        1.2.6 葛根
        1.2.7 升麻
        1.2.8 石膏
        1.2.9 黄芩
        1.2.10 白芍
        1.2.11 杏仁
        1.2.12 厚朴
        1.2.13 半夏
        1.2.14 贝母
        1.2.15 桔梗
        1.2.16 紫菀
        1.2.17 款冬花
        1.2.18 葶苈子
        1.2.19 甘遂
        1.2.20 大戟
        1.2.21 芫花
        1.2.22 巴豆
        1.2.23 干姜
        1.2.24 五味子
        1.2.25 人参
        1.2.26 麦冬
        1.2.27 甘草
2 心系病证通用药
    2.1 心系病证概要
    2.2 心系通用药性能与应用阐释
        2.2.1 甘草
        2.2.2 人参
        2.2.3 附子
        2.2.4 桂枝
        2.2.5 薤白
        2.2.6 生姜
        2.2.7 枳实
        2.2.8 厚朴
        2.2.9 生地黄
        2.2.10 阿胶
        2.2.11 百合
        2.2.12 酸枣仁
        2.2.13 栀子
        2.2.14 淡豆豉
        2.2.15 黄连
        2.2.16 半夏
        2.2.17 瓜蒌
        2.2.18 龙骨
        2.2.19 牡蛎
        2.2.20 茯苓
        2.2.21 桃仁
3 脾胃病证通用药
    3.1 脾胃病证概要
    3.2 脾胃通用药性能与应用阐释
        3.2.1 甘草
        3.2.2 白术
        3.2.3 人参
        3.2.4 白芍
        3.2.5 附子
        3.2.6 干姜
        3.2.7 葛根
        3.2.8 白头翁
        3.2.9 诃子
        3.2.10 生姜
        3.2.11 吴茱萸
        3.2.12 竹茹
        3.2.13 旋覆花
        3.2.14 代赭石
        3.2.15 半夏
        3.2.16 茯苓
        3.2.17 火麻仁
        3.2.18 大黄
        3.2.19 黄芩
        3.2.20 黄连
        3.2.21 黄柏
        3.2.22 枳实
        3.2.23 厚朴
4 肝胆病证通用药
    4.1 肝胆病证概要
    4.2 肝胆通用药性能与应用阐释
        4.2.1 柴胡
        4.2.2 半夏
        4.2.3 枳实
        4.2.4 旋覆花
        4.2.5 黄柏
        4.2.6 栀子
        4.2.7 大黄
        4.2.8 茵陈
        4.2.9 桃仁
        4.2.10 当归
        4.2.11 乌头
        4.2.12 附子
        4.2.13 吴茱萸
        4.2.14 白芍
        4.2.15 鳖甲
        4.2.16 牡蛎
        4.2.17 虻虫
        4.2.18 水蛭
        4.2.19 土鳖虫
5 肾系病证通用药
    5.1 肾系病证概要
    5.2 肾系通用药性能与应用阐释
        5.2.1 桂枝
        5.2.2 白芍
        5.2.3 龙骨
        5.2.4 牡蛎
        5.2.5 麻黄
        5.2.6 杏仁
        5.2.7 防己
        5.2.8 茯苓
        5.2.9 猪苓
        5.2.10 黄芪
        5.2.11 白术
        5.2.12 附子
        5.2.13 熟地黄
        5.2.14 山药
        5.2.15 山茱萸
6 讨论
    6.1 肺系病证通用药应用规律
    6.2 心系病证通用药应用规律
    6.3 脾胃病证通用药应用规律
    6.4 肝胆病证通用药应用规律
    6.5 肾系病证通用药应用规律
7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学习和工作情况
中医辨证论治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9)稳定HBV感染及肝硬化重叠HEV的临床特征及IL-22水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稳定状态的慢性 HBV 感染及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重叠急性 HEV 感染的临床特征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肝硬化重叠急性HEV感染患者血清IL-22等细胞因子水平检测及其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结果
    3.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成果
致谢

(10)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上篇 三承气汤理论研究
    第一章 中医学下法的形成与发展
        1 下法理论形成依据
        2 探讨张仲景对下法的应用
        2.1 《伤寒论》中的下法
        2.1.1 攻逐瘀血法
        2.1.1.1 桃核承气汤证
        2.1.1.2 抵当汤证
        2.1.1.3 抵当丸证
        2.1.2 泻热逐水法
        2.1.2.1 大陷胸丸证
        2.1.2.2 大陷胸汤证
        2.1.3 三物白散证
        2.1.4 十枣汤证
        2.1.5 苦寒泻下法
        2.1.5.1 调胃承气汤证
        2.1.5.2 小承气汤证
        2.1.5.3 大承气汤证
        2.1.6 麻子仁丸证
        2.1.7 蜜煎导证
        2.1.8 变治法
        2.1.8.1 大柴胡汤证
        2.1.8.2 柴胡加芒硝汤证
        2.1.8.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2.1.8.4 桂枝加大黄汤证
        2.1.9 急下存阴法
        2.1.9.1 阳明三急下证
        2.1.9.2 少阴三急下证
        2.2 《金匮要略》中的下法
        2.2.1 攻下泻热法
        2.2.1.1 阳明实热痉病证治
        2.2.1.2 实积下利证治
        2.2.1.3 支饮证面热证证治
        2.2.1.4 谷疸证证治
        2.2.1.5 酒疸证证治
        2.2.1.6 热盛里实黄疸证证治
        2.2.1.7 热盛吐衄证证治
        2.2.2 攻下行气法
        2.2.2.1 表寒里实腹满证证治
        2.2.2.2 里实胀重证证治
        2.2.2.3 里实少阳心下满痛证证治
        2.2.2.4 里实积胀俱重证证治
        2.2.2.5 支饮腹满证证治
        2.2.3 峻下去积法
        2.2.4 攻下逐饮法
        2.2.4.1 留饮欲去证证治
        2.2.4.2 悬饮证证治
        2.2.4.3 肠间饮聚成实证证治
        2.2.4.4 水血并结血室证证治
        2.2.5 攻下逐瘀法
        2.2.5.1 虚劳干血证证治
        2.2.5.2 急性肠痈未成脓证证治
        2.2.5.3 瘀血内结证证治
        2.2.5.4 瘀结成实证证治
        2.2.6 泻热通便止呕法
        2.2.7 缓下润燥法
        2.2.8 温里攻下法
    第二章 三承气汤论述
        1 调胃承气汤论述
        1.1 原文
        1.2 主证
        1.3 药物组成
        1.4 煎服法
        1.5 调胃承气汤证之见
        1.5.1 不大便,心烦,躁动不安
        1.5.2 蒸蒸发热
        1.5.3 吐下腹胀满不痛
        1.5.4 脉调和或阴脉微
        1.6 调胃承气汤方之见
        2 小承气汤论述
        2.1 条文
        2.2 主证
        2.3 药物组成
        2.4 煎服法
        2.5 小承气汤证之见
        2.5.1 脉滑而疾
        2.5.2 腹大满不通
        2.5.3 大便燥结、小便频数
        2.6 小承气汤方之见
        3 大承气汤论述
        3.1 原文
        3.2 主证
        3.3 药物组成
        3.4 煎服法
        3.5 大承气汤证之见
        3.5.1 当下而尚未攻下之大承气汤证
        3.5.1.1 局部证候特点
        3.5.1.1.1 腹胀满、大便不通、绕脐痛
        3.5.1.1.2 热结旁流兼喘证
        3.5.1.1.3 不能食
        3.5.1.2 全身证候特点:潮热、手足濈然汗出
        3.5.1.3 神志证候特点:心烦、心中懊憹、谵语
        3.5.1.4 脉迟而实有力
        3.5.2 急下存阴的阳明大承气汤证
        3.5.2.1 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3.5.2.2 发热汗多
        3.5.2.3 腹胀满疼痛、减不足言
        3.6 大承气汤方之见
        4 三承气汤总结
        4.1 配伍为主治证候疗效的关键
        4.2 煎服法为处方理法方药的特点
    第三章 阳明病下法禁忌
        1 阳明腑证未实不可下
        2 阳明表未解不可下
        3 阳明病兼少阳证不可下
        4 阳明病兼太阳少阳证不可下
        5 阳明经证不可下
        6 阳明虚寒证不可下
        7 阳明热在上不可下
    第四章 承气类方的形成与发展
        1 新加黄龙汤证
        2 宣白承气汤证
        3 导赤承气汤证
        4 牛黄承气汤证
        5 增液承气汤证
        6 护胃承气汤证
        7 承气合小陷胸汤证
        8 桃仁承气汤证
中篇 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
    前言
    1 大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1.1 大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1.2 大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1.3 大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2 小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2.1 小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2.2 小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2.3 小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3 调胃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3.1 调胃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表
        3.2 调胃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3.3 调胃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4 结论
下篇 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
    第一章 医学文献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1 系统评价概述
        1.1 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1.2 Cochrane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1.3 Meta分析
        1.4 文献综述
        2 系统评价的方法与步骤概述
        2.1 系统评价方法
        2.2 系统评价步骤简易流程图
        2.2.1 系统评价程序流程图
        2.2.2 检索与课题研究相关文献资料流程图
        2.2.3 纳入文献资料可能的偏倚风险来源简易图
        2.2.4 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规则
        3 Meta分析概述
        3.1 Meta分析基本概念
        3.2 Meta分析的目的
        3.2.1 增加统计学检验效能
        3.2.2 定量估计研究效应
        3.2.3 发现既往研究缺乏之处
        4 Meta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4.1 确立研究课题
        4.2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检索
        4.2.1 文献检索方法
        4.2.1.1 检索词
        4.2.1.2 文献检索方法
        4.2.1.3 检索范围
        4.2.2 文献检索步骤
        4.3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资料的纳入与排除
        4.3.1 课题研究设计的类型
        4.3.2 文献发表年限、所使用语言
        4.3.3 样本量和随访期限
        4.3.4 结果测量指标
        4.3.5 重复发表文献
        4.3.6 信息完整性
        4.4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质量评价
        4.4.1 随机对照研究
        4.4.1.1 CONSORT(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
        4.4.1.2 CONSORT扩展版(ectensions of the CONSORT statment)
        4.4.1.3 STARD(Standards for the Reporting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
        4.4.2 观察性研究
        4.4.2.1 STROBE(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Epidemiology)
        4.4.2.2 TREND(Transparent Reporting of Evaluations with NonrandomizedDesigns)
        4.4.3 系统评价(Meta分析)
        4.4.3.1 QUOROM(Quality of Reporting of Meta-analysis)
        4.4.3.2 RISMA(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Meta-analysis)
        4.4.3.3 MOOSE(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Epidemiology)
        4.5 数据及相关信息提取
    第二章 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一 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5.1 肛门排气时间标准均数差SMD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3 腹胀腹痛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4 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6 典型医案
        研究二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生长抑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三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二联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5.1 肛门排气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3 腹胀缓解/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4 肠鸣音恢复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5 恶心、呕吐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6 治疗/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研究四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三联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五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盐水灌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六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肥皂水灌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七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石蜡油灌胃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八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阿托品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三章 小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 小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四章 针灸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一 针灸治疗与西医临床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典型医案
        研究二 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五章 肠梗阻疗法研究成果与建议治疗方案
        1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 s中的方药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2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s下针刺治疗肠梗阻取穴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3 研究总结-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
        4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附篇
致谢
个人简介

四、急性黄疸型甲型肝炎误治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牡蛎中甲型肝炎病毒检测方法的比较研究[D]. 石峰.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2]刘渡舟教授调肝法及方药运用的传承研究[D]. 李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茵陈五苓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轻度黄疸的临床研究[D]. 梁泳.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金匮要略》“诸黄,猪膏发煎主之”的实证研究[D]. 许宗颖.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5]注射用清开灵(冻干)对CCl4致急性肝损伤的药效学及药动学研究[D]. 姚文丽. 贵州医科大学, 2019(07)
  • [6]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茵陈蒿汤方证研究[D]. 索子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7]维吾尔族与汉族甲型肝炎临床特征对比分析[J]. 林伟,司建林,买买提江·吾布力艾山,胡志明. 北京医学, 2014(12)
  • [8]《伤寒杂病论》病证通用药的研究[D]. 李晶晶.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4(12)
  • [9]稳定HBV感染及肝硬化重叠HEV的临床特征及IL-22水平研究[D]. 朱鹏. 第三军医大学, 2014(02)
  • [10]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D]. 曾子芸.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标签:;  ;  ;  ;  ;  

甲型肝炎急性黄疸误治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