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外固定架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785例临床分析

金属外固定架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785例临床分析

一、金属外固定架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785例疗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增军[1](2016)在《三种方式固定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Orthofix转子间外固定架(Orthofix pertrochanteric fixator OPF)两种固定方法和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3种固定方法固定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和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大小、长度、材质、直径、侧别相同的sawbone股骨模型9根,随机分成为3组,参照相关固定方法的标准操作方法,分别安装外固定架近端半针汇聚置入(OPFC组),外固定架近端半针平行置入(OPFP组),DHS固定,透视下检查固定物的位置适中,再一次取出内固定或外固定架,取下固定物后,根据设计的骨折线位置进行截骨,模拟31-A1.1(AO)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截骨完毕后将模型复位重新按原来的位置安装相同的固定物,在远骨折端靠近截骨线处连接应变片,模拟人单足站立状态,将其固定在万能力学测试仪器上,通过导线将应变片连接到应变仪上,依次对每个模型加载垂直载荷,以10mm/min的速度逐渐加载,记录每个骨折模型在不同载荷下(400N、600N、800N、1000N、1200N)模型截骨端截骨线远端靠近截骨线不同位置的应变值、模型截骨断端周围的应力分布、股骨头垂直位移,然后根据相应的公式计算骨折断端相当接触面积和轴向刚度。进行完轴向压缩试验后,再进行扭转应力测试固定的稳定性,记录没个骨折模型在不同扭矩下(4NM、8NM、12NM)的旋转角度并计算其旋转刚度。对2010年-2014年于天津医院进行治疗的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11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0例,女67例,65岁-93岁(平均78.65岁)其中采取闭合复位OPFC固定有41例,采取闭合复位OPFP组固定的有29例,应用切开复位DHS固定47例。对三种治疗方法在术中情况和术后随访关节功能状况等方面的指标进行比较。结果:1.骨折断端应力及应变情况:实验证明OPFC组在载荷下轴向加压骨折断端应变各个测试点均为压应力,而OPFP组外侧的两个点表现为张应力,内侧三个点表现为压应力,DHS组前外侧一个点表现为张应力,而其余4个点表现为压应力;OPFC组在各个测试点都有均匀的压应力分布,DHS应力主要集中在后内侧,而OPFP组主要集中在内侧股骨距3个点;骨折端相当接触面积OPFC组和DHS组优于OPFP组。2.相同载荷下股骨头垂直位移、骨折模型的轴向刚度、相同扭矩下骨折断端的旋转角度及扭转刚度上OPFC组优于DHS组和OPFP组。3.117例患者术后获得6-18个月(平均13.6月)随访。OPFC组、OPFP组、DHS三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30.2±8.1min、21.26±6.9min、88.5±15.3min,三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5.4±6.3ml、25.15±5.5ml、515.5±26.8ml,住院时间分别为7.8±3.2天、8.2±4.8天、16.8±5.2天,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0.3±2.2周、10.5±3.8周、28.5±3.8周,OPFP组在手术时间比OPFC组术中透视时间较短,OPFC组和OPFP组在手术切口、术后引流量没有明显差别(P>O.05)。术后卧床天数OPFC组明显比DHS组和OPFP组少;术后SANDERS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螺钉切出、髋内翻畸形、固定物失效)、1年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三者无明显差异(P>O.05)。结论:一、生物力学稳定性:1.OPFC、OPFP、DHS从生物力学稳定性上都能达到股骨转子间骨折固定稳定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力学稳定性。2.OPFC和DHS的接触面积比OPFP大,利于骨折愈合。3.轴向压缩测定比较,相同载荷下OPFC组股骨头垂直位移比其他两组小,相同载荷下OPFC的轴向刚度较其他两组大,OPFC轴向稳定性比DHS和OPFP坚强,DHS和OPFP轴向稳定性无明显差异。4.旋转扭力测定比较,相同扭矩骨折远近端的旋转角度OPFC比其他两种固定方法小,扭转刚度大,说明OPFC抗扭转性能比DHS和OPFP强,DHS与OPFP旋转稳定性大致相同。二、临床疗效上:1.三种固定方法均可用于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外固定架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固定稳固,早期负重功能锻炼等优点,但是有一定的针眼感染可能性。2.三种固定方式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后患肢功能大致相同。

赵志钢,郭庆宝,郝佳杰,徐志杰[2](2011)在《可控加压空心螺钉在距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附13例疗效分析)》文中认为距骨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所致,在临床工作并不罕见,随着交通和建筑业的发展,距骨骨折尤其是复杂粉碎性的距骨骨折有不断发展并上升的趋势,由于距骨无单独的血供,易发生缺血坏死,且因致伤暴力较大,往往存在软组织损伤,

赵宏普[3](2002)在《《中国骨伤》2002年第15卷关键词索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刘伟[4](2020)在《高龄粗隆间骨折采用股骨头置换与PFNA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FHR与PFNA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Evans-JensenⅡ-Ⅲ型)的临床疗效,对以后高龄IFF的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方法:本研究属于回顾性研究,收集2016年8月到2018年8月间在我院住院的Evans-JensenⅡ-Ⅲ型粗隆间骨折患者的资料。收集到42例有效资料,FHR组18例,PFNA有24例,随访时间均达到12个月,比较两组的手术操作时长、手术中失血量、术后下床负重的时间、术后不同时间段髋关节功能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FHR组在术后下床负重的时间、术后3、6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等方面较PFNA组好(P<0.05),PFNA组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优于FHR组(P<0.05),两组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这两种手术方式对高龄IFF均有肯定的疗效。2、PFNA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时间较短、出血较少、费用低廉,是高龄IFF的首选。3、FHR的优势是术后下地负重时间相对要早,能早日进行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是IFF治疗最为有效方法之一。4、因为每位患者的病情都有差异,对手术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应该选择合理的、高效的、适合患者需求的治疗方案。

王权印[5](2018)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总结二者相比的优劣,为老老年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参照临床研究设计、衡量、评价的相关标准,遵循回顾、对照性研究的设计方案,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就诊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骨科、行PFNA或股骨头置换治疗、病历资料完整的70例老老年(≥80岁)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式,将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PFNA内固定者分别设为观察组(33例)、对照组(37例)。通过Excel表格收集入组者的基线资料(性别、致伤原因、骨折侧别、Evans分型、基础病、年龄、身体质量指数),围手术期指标(受伤至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地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第3、6、12个月髋关节功能及疗效(Harris评分),并发症,卫生经济学指标(医疗成本、成本-效果比、敏感度分析)。统计学分析经SPSS20.0完成,有统计学差异性的标准是P<0.05。结果:⑴两组性别、致伤原因、骨折侧别、Evans分型、基础病、年龄、身体质量指数等基线资料均衡性良好(P>0.05),具有可比性。⑵随访及研究完成:因随访时间不足12个月、依从性差、再次手术、失访、意外死亡等原因共剔除7例(观察组2例,对照组5例),90.00%(63/70)患者完成研究,获得(12-26)个月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6个月。⑶围手术期指标: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两组相当(P>0.05);切口总长度、术中出血量,观察组分别为(15.13±2.14)cm、(300.36±56.13)ml,多于对照组的(7.56±1.54)cm、(150.23±31.24)ml(P<0.05);手术时间、术后下地活动时间,观察组分别为(55.23±5.69)min、(4.56±1.35)天,少于对照组的(70.23±6.32)min、(15.24±3.06)天(P<0.05)。⑷Harris总积分:观察组术后3个月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6、12个月接近(P>0.05)。⑸疗效:观察组术后3个月优良率93.55%,高于对照组的71.875%(P<0.05);观察组术后6、12个月优良率96.77%、96.77%,与对照组87.50%、90.625%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⑹并发症:观察组出现1例切口脂肪液化,1例髋部反复疼痛;对照组出现1例延迟愈合,1例脂肪液化,1例股骨头切割,2例肺炎,1例压疮,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45%,低于对照组的21.875%(P<0.05)。⑺卫生经济学指标:观察组中,医疗成本占50.33%,非医疗成本占6.27%,间接成本占33.40%;对照组中,医疗成本占33.45%,非医疗成本占8.06%,间接成本占58.49%;两组医疗成本构成比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材料费、总费用,观察组多于对照组(P<0.05);药品费、检查费、治疗费、其它费用、误工费,两组相当(P>0.05);观察组成本-效果比约8718.17元,高于对照组的5858.36元;进行敏感度分析,将材料费、误工费上下浮动10%后,观察组成本-效果比仍高于对照组。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PFNA内固定术均是老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行之有效的治疗方式,半髋关节置换术下床活动早,并发症少;PFNA切口小、出血少、成本-效果比低。

徐文博[6](2018)在《益气补血汤联合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隐性失血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临床观察益气补血汤联合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发现益气补血汤的临床运用价值。为益气补血汤在推广中提供临床支持,同时为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隐性失血的防治提供参考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01月2018年01月期间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住院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从中随机选取40例符合条件的患者,将全部被选的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对照组各为20例观察对象。两组患者均采取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术后对照组予以常规补液、抗感染、抗凝等处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从入院第二天至术后两周予以口服益气补血汤。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检查并记录术前及术后第1、3、7天的HGB及HCT,计算出各组患者隐性失血量,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HGB、HCT、隐性失血量的变化及两组间的疗效差异。结果:对照组术后第1、3、7天HGB、HCT浓度与术前相比较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第1、3天HGB、HCT浓度与术前相比较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3天HGB、HCT浓度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第7天HGB、HCT浓度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治疗组HGB、HCT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1天、术后第2-3天、术后4-7天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隐性失血量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3天、术后第4-7天治疗组隐性失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补血汤能够减少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隐性失血量,提高患者HGB及HCT水平,促进患者术后恢复,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魏龙雨[7](2017)在《InterTAN钉与PFNA治疗高龄转子间骨折临床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对比研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InterTAN钉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在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本实验研究了自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我科进行救治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共48例。将患者分为两组,用这两种不同的固定方式分别进行治疗,对比分析这两种不同手术方式疗效。其中InterTAN钉组23例;PFNA组25例。采用InterTAN钉与PFNA这两种手术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术前术后给予相同治疗手段。对比两组患者之间的一般资料,如伤后至手术间隔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愈合时间及髋关节评分等之间的差异。患者出院后第1、3、6、9、12月于门诊随访,常规给予髋关节正侧位X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通过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对患者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估,从而评价手术疗效。结果:48例患者均获随访评估。InterTAN钉组手术时间80185min,平均128.7min;术中出血量110180ml,平均140ml。PFNA组手术时间40120min,平均68.4min;术中出血量50110ml,平均83.6ml。术后并发症Inter TAN钉组呼吸系统感染者1例、下肢血栓形成者1例、髋内翻畸形者1例、髋部疼痛者2例;PFNA组呼吸系统感染1例、髋关节内翻畸形2例、髋关节疼痛3例。无伤口红肿感染及脓液渗出、内置物切出股骨颈及内置物断裂等并发症,骨折全部愈合。术后9个月,根据髋关节Harries功能评分标准,InterTAN钉组优12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7%;PFNA组优13例,良9例,可1例,差2例,优良率为88%。结论:InterTAN钉与PFNA这两种手术方式对高龄股骨粗隆区骨折患者治疗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其中PFNA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更有优势。

李志[8](2016)在《闭合复位小切口PFNA-Ⅱ内固定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老年人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文中提出【目的】分析75岁以上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特点,探讨采用闭合复位小切口PFNA-Ⅱ内固定术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疗效,从而选择更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治疗的75岁以上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3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手术方式,A组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B组采用PFNA-Ⅱ内固定术。分析比较两组病人在手术切口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术后Harris评分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相比较,(1)在手术切口大小B优于A;(2)手术时间长短B优于A;(3)术中出血量B优于A;(4)卧床时间长短A优于B;(5)术后末次Harris评分方面A和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老年人不稳定粗隆间骨折患者多合并骨质疏松,术前基础疾病较多,经全面评估、个体化选择治疗有重要意义。采用闭合复位小切口PFNA-Ⅱ内固定术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都有很好的疗效。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较PFNA-Ⅱ内固定卧床时间短。但PFNA-Ⅱ有着较小的手术切口、较短的手术时间、较少的术中出血量等优势。

杨晓东,孙建军,张浩[9](2015)在《短棒外固定支架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文中研究指明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许多国内外学者认为应尽量手术治疗[1-3]。随着社会老龄化,高龄患者出现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生率也有所增加,长期卧床制动可能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将严重威胁患者生活质量。然而高龄患者均或多或少伴随严重的内科疾病,又使得患者不能耐受手术麻醉,丧失手术治疗机会。如何使该群患者得到适宜的治疗?笔者使用短棒外固定支架处理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鲍鲲[10](2014)在《大转子式股骨柄股骨头置换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疗效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临床病例对照分析研究大转子式股骨柄股骨头(GTF)置换与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疗效对比。方法共收集满足我们研究的自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的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病例资料57例。其中GTF人工股骨头置换13例,DHS内固定44例。两组患者均为新鲜骨折,年龄60-92岁,平均77.1岁,其中男21例,女36例。根据Evans骨折分型,其中III型38例,IV型19例。两组病例在选择的时候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纳入研究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完全负重时间、Harris评分及并发症进行统计并对其比较。结果GTF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发生切口愈合不良1例,肺炎1例,泌尿系统感染1例。对其六个月的Harris评分,优10例,良2例,可1例。DHS内固定组切口愈合不良1例,骨折愈合不良3例,臀部褥疮4例,肺部感染3例,泌尿系统感染3例,股骨干再发骨折1例。六个月Harris评分,优30例,良10例,可4例,经过相应的自身锻炼及医护人员的康复训练,相关的髋关节功能接近以前水平。GTF假体组下床活动时间较DHS组短,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GTF假体组完全负重时间较DHS组短,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GTF假体组Harris评分(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较DHS组高,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GTF假体组并发症发生率较DHS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TF假体组与DHS组手术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GTF假体组与DHS组出血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GTF人工股骨头置换与DHS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相比,GTF人工股骨头置换有下床时间早、完全负重时间短、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快并且效果好、并发症少的优点。2.对于新鲜骨折,术前无髋部功能障碍、无髋臼发育不良以及无先天性股骨头脱位的患者,可以用GTF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但是如果有相应的髋臼的病变,建议采用全髋人工关节置换。

二、金属外固定架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785例疗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属外固定架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785例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三种方式固定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三种方式固定稳定型转子骨折生物力学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材料
        1.1.2 方法
    1.2 结果
        1.2.1 轴向压缩实验
        1.2.2 旋转试验
    1.3 讨论
        1.3.1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相关解剖及生物力学特点
        1.3.2 转子间骨折的固定方法
        1.3.3 本试验三种固定方法的比较
    1.4 小结
二、三种固定方法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疗效观察
    2.1 临床资料
        2.1.1 一般资料
        2.1.2 治疗方法
        2.1.3 术后处理
        2.1.4 疗效评定
        2.1.5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3.1 骨折特点
        2.3.2 治疗方法选择及疗效分析
        2.3.3 三种固定方法的比较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可控加压空心螺钉在距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附13例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术后处理
2 结 果
3 讨 论

(4)高龄粗隆间骨折采用股骨头置换与PFNA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1.2 诊断标准
    2.内容与方法
        2.1 术前准备
        2.2 手术方式
        2.3 术后处理
        2.4 术后功能康复锻炼
        2.5 观察指标
    3.质量控制
    4.统计方法
    5.技术路线图
    6.伦理问题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5)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治疗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6)益气补血汤联合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隐性失血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认识
    2 西医学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研究
    3 气血理论在中医骨伤科中的重要位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步骤及技术路线
    3 结果
    4 临床研究总结
第三部分 讨论
    1 研究意义
    2 对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相关认识
    3 对术后隐性失血的认识
    4 关于益气补血汤的认识
第四部分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7)InterTAN钉与PFNA治疗高龄转子间骨折临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2.统计方法
    3.治疗方法
        3.1 术前准备
        3.2 手术方法
        3.3 术后处理
        3.4 观察指标
结果
    1. 结果
    2. 典型病例
讨论
    1 髓内固定系统的优势
    2 InterTAN钉和PFNA
    3 手术适应症
    4 手术时机
    5 术中要点
    6 骨质疏松治疗
    7 功能锻炼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8)闭合复位小切口PFNA-Ⅱ内固定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老年人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研究内容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英汉缩写词表
致谢

(10)大转子式股骨柄股骨头置换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术前准备
    1.3 手术麻醉的选择
    1.4 手术
    1.5 术后处理
    1.6 术后康复训练
    1.7 研究方法
    1.8 统计学处理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金属外固定架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785例疗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种方式固定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疗效观察[D]. 刘增军. 天津医科大学, 2016(03)
  • [2]可控加压空心螺钉在距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附13例疗效分析)[J]. 赵志钢,郭庆宝,郝佳杰,徐志杰.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1(24)
  • [3]《中国骨伤》2002年第15卷关键词索引[J]. 赵宏普. 中国骨伤, 2002(12)
  • [4]高龄粗隆间骨折采用股骨头置换与PFNA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D]. 刘伟.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5]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回顾性研究[D]. 王权印. 西南医科大学, 2018(10)
  • [6]益气补血汤联合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隐性失血的临床观察[D]. 徐文博.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8(02)
  • [7]InterTAN钉与PFNA治疗高龄转子间骨折临床对比研究[D]. 魏龙雨. 皖南医学院, 2017(01)
  • [8]闭合复位小切口PFNA-Ⅱ内固定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老年人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D]. 李志. 苏州大学, 2016(01)
  • [9]短棒外固定支架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J]. 杨晓东,孙建军,张浩. 中华创伤杂志, 2015(10)
  • [10]大转子式股骨柄股骨头置换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疗效对比[D]. 鲍鲲. 山东大学, 2014(04)

标签:;  ;  ;  ;  ;  

金属外固定架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785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