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电刺激海马诱发癫痫大鼠大脑皮层NOS神经元的变化

强直电刺激海马诱发癫痫大鼠大脑皮层NOS神经元的变化

一、强直电刺激海马致痫后大鼠大脑皮质NOS神经元变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金玉子[1](2020)在《柚皮素通过Nrf2/HO-1通路抑制氧化损伤及其对癫痫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癫痫是多种病因导致的慢性脑部病变,以大脑神经元过度、反复超同步化放电为特征,临床表现为短暂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的综合征。氧化应激损伤、谷氨酸兴奋性毒性、钙超载等多种因素都能诱导神经元异常放电触发癫痫。其中氧化应激产生的氧自由基连锁反应是神经元受损的核心病理环节。已有研究表明,癫痫发作时脑内自由基含量明显增加,ROS大量产生和释放,会引起细胞内氧化还原平衡状态被打破,导致一系列诸如DNA损伤、细胞膜结构被破坏、线粒体等细胞器被破坏等现象,最终导致细胞凋亡。因此,抑制氧化应激和清除氧自由基可能是癫痫治疗的重要策略。Keap1-Nrf2-ARE信号通路在细胞抗氧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Keap1为E3泛素连接酶CUL3提供支架,而后者能够通过泛素-蛋白酶体介导Nrf2降解,使Nrf2仅维持较低水平,以保证日常生命活动。氧化应激时,上游相关信号通路被激活,介导Nrf2降解终止并入核,促进下游HO-1等抗氧化相关基因的转录,参与细胞抗氧化防御机制。柚皮素为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本研究以癫痫持续状态大鼠模型和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氧化损伤模型为研究对象,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探讨柚皮素对癫痫大鼠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以及通过Nrf2/HO-1通路抑制神经细胞氧化损伤的可能作用机制,为癫痫的抗氧化治疗提供研究基础。研究方法:1.建立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导的大鼠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SE组和柚皮素组。应用脑电记录仪检测大鼠脑电图改变;水迷宫实验观察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组织病理改变;尼氏染色观察存活神经元变化;TUNEL染色检测程序化死亡细胞;Western blot检测Bcl-2、Bax、Caspase-3、Nrf2和HO-1蛋白表达水平。2.体外培养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MTT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性;DCFH-DA荧光染色检测活性氧(ROS)水平;JC-1荧光染色和罗丹明123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流式细胞分析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Bcl-2、Bax、Caspase-3、Cyto C蛋白表达变化。3.Western blot检测Nrf2和HO-1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观察Nrf2核内移情况以及HO-1蛋白定位;免疫共沉淀检测Nrf2与Keap1蛋白相互作用;转染Nrf2shRNA质粒,Western blot验证质粒转染效果;Western blot检测Nrf2基因沉默后各组细胞Nrf2、HO-1蛋白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pERK、ERK、pAKT、AKT蛋白表达水平;流式细胞分析检测细胞凋亡率;MTT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结果:1.脑电记录仪结果显示,对照组大鼠脑电图节律规整,未见异常波形;癫痫组大鼠脑电图可见广泛性棘波节律发放。2.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癫痫模型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柚皮素干预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与对照组相比,癫痫模型组大鼠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柚皮素干预组大鼠穿越平台次数显着增加。3.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大鼠海马组织结构和形态基本正常,细胞着色均匀,排列较规整,细胞核及核仁的大小正常,胞浆及胞核清亮,呈现浅红色及淡蓝色。癫痫后12h组,神经元细胞发生肿胀,胞浆透明,胞核及胞浆着色不均匀,细胞结构与形态紊乱;癫痫后ld组,可见锥体细胞明显丢失,神经元体积缩小,细胞核呈现固缩深染,核仁变小甚至消失,胞核及胞浆染色呈深蓝色和紫蓝色,且着色不均匀,大小不一,形态紊乱;癫痫后3d、7d和14d组,细胞形态与结构较癫痫后ld时逐渐恢复,神经元胞核及胞浆着色较前均匀,形态基本规整。4.尼氏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大鼠海马区椎体神经元排列规则紧密,形态完整,核仁清晰,胞浆内尼氏体丰富,没有明显神经元丢失;与对照组相比,癫痫后ld组,大鼠海马神经元丢失明显,排列紊乱,可见细胞皱缩,染色质凝集成块、胞核固缩,胞浆内尼氏体明显减少;癫痫后3d、7d和14d组可见锥体细胞数目逐步回升,细胞间隙缩小,排列较规整,胞浆内尼氏体分布较丰富,核仁深染、固缩、碎裂等现象逐渐好转。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癫痫后12h Nrf2表达水平升高,癫痫后1d达到高峰,3d、7d和14d逐渐下降。6.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癫痫后12h HO-1表达水平升高,癫痫后1d达到高峰,3d、7d和14d逐渐下降。7.HE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癫痫组细胞形态与结构明显紊乱,锥体细胞显着丢失,神经元体积缩小,细胞核固缩深染,核仁变小甚至消失。与癫痫组相比,柚皮素干预组细胞形态与结构较癫痫组明显恢复,锥体细胞丢失减少,胞核及胞浆着色较前均匀。8.尼氏染色观察柚皮素对癫痫大鼠海马组织病理损伤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癫痫组大鼠海马神经元丢失明显,排列紊乱,可见细胞皱缩,染色质凝集成块,尼氏体数量显着减少。与癫痫组相比,柚皮素干预组海马神经元边缘较清晰,仅有少量染色质凝集,尼氏体数量显着增加。9.TUNEL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海马神经元胞核呈蓝色,细胞排列规整,着色均匀,偶见凋亡神经元;与对照组相比,癫痫组大鼠海马神经元TUNEL阳性细胞数显着增多;与癫痫组相比,柚皮素干预组TUNEL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10.Western Blot结果表明,柚皮素可上调癫痫大鼠海马Bcl-2/Bax比例,抑制Caspase-3的激活。11.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癫痫组大鼠海马组织Nrf2表达升高;与癫痫组比较,柚皮素干预组Nrf2表达显着升高。12.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癫痫组大鼠海马组织HO-1表达升高;与癫痫组比较,柚皮素干预组HO-1蛋白表达显着升高。13.MTT检测结果显示,柚皮素呈剂量依赖性抑制H2O2诱导的SH-SY5Y细胞增殖活性的降低。14.H2DCF-DA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内ROS,结果表明H2O2组ROS显着增多;柚皮素干预可显着抑制H2O2诱导引起的ROS释放增加。15.线粒体膜电位检测结果显示,H2O2组线粒体膜电位显着降低;柚皮素干预可抑制H2O2诱导引起的线粒体膜电位下降。16.流式细胞分析发现,H2O2组凋亡率显着增多,柚皮素干预可抑制H2O2诱导的凋亡增加。17.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氧化应激条件下,柚皮素可上调Bcl-2/Bax比例;抑制细胞色素C的释放;抑制Caspase-3的激活。18.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柚皮素上调HO-1的表达,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上调的HO-1主要分布于细胞浆内。19.柚皮素激活Nrf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柚皮素上调Nrf2的表达;柚皮素促进Nrf2进入细胞核,免疫荧光结果亦显示柚皮素促进Nrf2的进入细胞核。20.免疫共沉淀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Nrf2与Keap1存在蛋白相互结合,柚皮素干预后,Nrf2与Keap1结合明显减少。2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转染shRNANrf2后,SH-SY5Y细胞Nrf2和HO-1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2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沉默Nrf2后抑制柚皮素对H2O2诱导的SH-SY5Y细胞Nrf2和HO-1表达升高。23.流式细胞凋亡检测发现,Nrf2沉默部分逆转柚皮素对H2O2诱导的SH-SY5Y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24.柚皮素激活ERK1/2和PI3K/Akt。Western Blot免疫印迹结果显示,柚皮素时间依赖性激活ERK1/2和PI3K/Akt。25.ERK1/2抑制剂PD98059和PI3K/Akt抑制剂LY294002抑制柚皮素引起的HO-1表达上调,提示ERK1/2和PI3K/Akt参与柚皮素诱导的HO-1的表达上调。26.HO-1活性抑制剂ZnPP预处理可逆转柚皮素对H2O2诱导的氧化损伤的抑制作用,说明柚皮素上调HO-1的表达参与抑制H2O2诱导的氧化损伤。结论:1.柚皮素改善癫痫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2.柚皮素通过抗凋亡途径抑制癫痫大鼠脑损伤。3.柚皮素促进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Nrf2和HO-1的表达。4.柚皮素可能通过线粒体相关抗凋亡途径抑制SH-SY5Y细胞氧化损伤。5.柚皮素通过促进Keap1与Nrf2解离上调Nrf2表达。6.柚皮素通过激活ERK1/2和Akt通路上调Nrf2依赖的HO-1表达。总之,柚皮素对匹罗卡品诱导的幼年癫痫大鼠脑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柚皮素通过激活ERK1/2和Akt通路,进而上调Nrf2/HO-1通路,从而抑制H2O2诱导的SH-SY5Y细胞氧化损伤。

王莹[2](2019)在《创伤后癫痫形成的促发因素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创伤后癫痫(PTE)形成的具体分子细胞学机制仍不清楚。目前的挑战是能否发现一些可能被忽略的对创伤后癫痫形成有促进作用的可干预的因素,预防其发生发展。外周感染使很多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结局恶化。然而,外周感染对创伤后癫痫形成的影响仍不清楚。本研究假设脑创伤(TBI)慢性期的外周感染能够作为对已由TBI启动的大脑的二次打击,增加病灶周围皮层和海马的神经元兴奋性,再次激活星形胶质细胞,促进创伤后癫痫形成及其他共患病的发生发展。星形胶质细胞在神经炎症中起关键作用,也是外周感染促进创伤后癫痫的重要环节,但其具体机制不详,本研究第二方面调查了在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中sigma-1受体(Sig-1R)活化对脂多糖(LPS)诱导的炎症反应的影响。另一方面,有证据表明创伤后癫痫形成与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丢失和抑制性神经元网络的破坏有关。然而,关于TBI后脑内特殊中间神经元亚型,钙视网膜蛋白(CR)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和CR相关基因网络的改变,及其与创伤后癫痫形成的关系,仍不清楚。本研究的另一目的是明确TBI慢性期大脑皮层和丘脑的CR网络的改变,为进一步探讨创伤后癫痫形成的机制奠定了基础。方法:第一部分,制作成年大鼠侧位液压冲击损伤(FPI)模型。TBI后6周行T2加权MRI并分型:局灶炎症型[focal inflammatory(TBIFI)]和空腔形成型[cavity-forming(TBICF)]。TBI后8周,两种表型大鼠随机接受一次脂多糖(LPS;5mg/kg)或生理盐水(Veh)腹腔注射,假手术组只接受生理盐水注射,最终得到以下5个实验分组:假手术组(sham),TBIFI-Veh,TBIFI-LPS,TBICF-Veh,TBICF-LPS组。TBI后12周,即LPS注射后4周,依次进行旷场实验(OF),高架迷宫实验(EPM),糖水偏好实验(SPT)和强迫游泳实验(FST)。TBI后16周,开始进行为期4周的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之后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MWM)。最后进行戊四氮(PTZ)癫痫敏感性试验,并于PTZ注射后2小时处死大鼠,取脑组织进行尼氏染色和c-Fos免疫组化染色。应用TBI后6周的MRI和23周的尼氏染色切片制作皮层展开地图,评价皮层病灶的范围和进展程度。通过分析脑内c-Fos免疫反应性的表达,评价PTZ注射后2小时神经元激活的空间分布情况。第二部分,进行星形胶质细胞的原代培养,之后通过检测一氧化氮、活性氧(ROS)和谷胱甘肽(GSH)的水平评估激活sig-1R是否对LPS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炎症反应有抑制作用。接下来检测了Nrf2的表达,Nrf2是细胞防御氧化应激关键因子之一,并与星形胶质细胞释放炎症介质相关。此外,还检测了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表达,HO-1是一种能被Nrf2激活的具有抗氧化、抗凋亡和抗炎作用的氧化还原敏感酶。最后检测了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NF-κB能刺激促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其转录活性可以由Nrf2调节。进而分析sig-1R的激活通过星形胶质细胞抗氧化/氮化和抗炎作用的可能机制。第三部分,制作成年大鼠侧位FPI模型。TBI后1月取脑组织进行尼氏染色、NeuN和CR免疫组化染色。对于大脑皮层,首先用尼氏染色切片制作皮层病灶的二维展开地图,然后同侧大脑皮层CR阳性神经元的定量分析呈现于上述展开地图上。同时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了TBI后3月病灶周围皮层CR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并对其中2个基因(Tubb3和Reln)应用定量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方法进行了定量分析。对于丘脑,网状核(RT)体积依据Cavalieri原则评估,其内CR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应用无偏性体视学定量分析。同时评估距离前囟-1.80 mm水平的CR免疫染色切片中腹前核(VA)-腹外侧核(VL)复合体的面积及其内CR标记的神经纤维的密度。我们还应用RT-qPCR方法对另一组大鼠(TBI后6月)丘脑神经递质受体和调节因子的基因表达进行分析,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探讨了TBI后3月丘脑CR相关基因网络的改变。结果:第一部分,TBI后6周进行的T2加权MRI提示53%的TBI大鼠表现为TBIFI表型,47%为TBICF表型。旷场实验中,TBI-Veh组与假手术组之间没有差异。然而,与假手术组比较,TBI-LPS组大鼠,不论何种表型,均在内侧区停留时间缩短(p<0.01),外侧区停留时间延长(TBIFI-LPS vs.假手术组,p<0.05;TBICF-LPS vs.假手术组,p<0.01)。而且,TBI-LPS组大鼠在外侧区停留时间比TBI-Veh组长(p<0.05)。高架迷宫实验中,与假手术组比较,TBI-Veh和TBI-LPS组在开放臂的滞留时间均缩短(p<0.05)。Morris水迷宫实验中,与假手术组比较,TBI-Veh和TBI-LPS组大鼠找到水下隐藏平台的潜伏期延长,且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减少(p<0.05)。vEEG监测显示2只大鼠出现自发性癫痫发作,均来自于TBIFI-Veh组。PTZ试验中,TBI-Veh和TBI-LPS组在癫痫发作出现率上没有差别,但TBIFI-LPS组癫痫发生率高于TBIFI-Veh组(p<0.05)。PTZ诱导的痫性发作累计持续时间TBI-LPS组长于TBI-Veh组(p<0.01),尤其见于TBIFI表型(p<0.05)。TBI-LPS组,组织学展开皮层病灶的面积是MRI展开皮层病灶面积的111%(p<0.05),这种进展主要见于TBIFI表型(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TBI-Veh组大鼠病灶周围皮层,不论头侧(p<0.01)或尾侧(p<0.05),均表现出更多的c-Fos表达。与TBI-Veh组相比,TBI-LPS组大鼠在对侧相应皮层的头侧(p<0.01)和病灶周围皮层的尾侧(p<0.05)有更显着的c-Fos表达。TBI-LPS组双侧c-Fos表达的增加,在II-IV层比V-VI层更加明显,头侧比尾侧更为显着。TBIFI表型和TBICF表型比较,前者显示出病灶周围皮层和对侧相应皮层的神经元兴奋性更高的趋势。双侧齿状回神经元激活的出现率,TBI-LPS组高于TBI-Veh组(p<0.05),主要来自于TBIFI表型(p<0.05)。第二部分,LPS显着升高星形胶质细胞中iNOS和TNF-α的表达水平,而选择性的Sig-1R激动剂SA4503可逆转LPS的这种作用,主要通过下调iNOS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并上调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谷胱甘肽(GSH)来减轻LPS诱导的炎症反应和氧化/亚硝化应激。为了研究SA4503引起这些效应的机制,接下来通过Western印迹检测了核因子类红细胞衍生的2类2(Nrf2)和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表达,发现SA4503处理显着增加了Nrf2和HO-1的表达,提示星形胶质细胞中Sig-1R激活的抗氧化/亚硝化应激和抗炎作用部分由Nrf2和HO-1激活介导。第三部分,大脑皮层方面,TBI后1月,形态学上皮层病灶内或其周围区域的CR阳性神经元呈深染,胞体变小或不规则,突起短小、呈节段性或缺失。展开地图显示皮层病灶的部位和分布与我们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覆盖听觉、视觉、躯体感觉和顶叶皮层,但是病灶的大小变化多样。皮层病灶核心的CR阳性神经元丢失最严重,而病灶周围或远隔区域CR神经元的数量变化不大,甚至增多。CR神经元丢失形式多样,从呈现整个大脑皮层广泛而全面的丢失到选择性的局部皮层区域丢失,表现不一。TBI后3月,病灶周围皮层CR相关基因的表达下调,这些下调的基因生成的网络涉及一系列功能如突触传递、核周体、学习和记忆、凋亡过程及认知功能等。从这些基因中选取2个基因(Tubb3 and Reln)进一步进行RT-qPCR定量分析,结果显示TBI后2月病灶周围皮层Reln呈现上调,Tubb3显示下调倾向。对于丘脑,TBI后1月,同侧RT体积显着下降(p<0.001),双侧RT内CR阳性神经元严重丢失(同侧,p<0.001;对侧,p<0.05)。RT的体积下降和RT内CR神经元的丢失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双侧VA-VL(同侧,p<0.01;对侧,p<0.05)CR标记神经纤维的密度均明显减少,尤其见于同侧核团及核团的外侧。TBI后同侧VA-VL内CR神经纤维的下降与同侧RT的CR神经元的丢失有相关性(r=0.7000,p<0.05,n=9)。TBI慢性期,丘脑神经递质受体和调节因子的基因和CR相关基因的表达均呈现下调,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神经系统疾病和生物体损伤2个网络的改变,这些改变可以被2个可能的调节因子控制:神经调节蛋白家族和尼古丁。结论:综上所述,TBI慢性期的外周感染可以作为促进因素,增加创伤后癫痫易感性,加重焦虑样行为,促进皮层病灶的进展扩大,机制可能与病灶周围皮层和双侧齿状回的神经元兴奋性增高,以及星形胶质细胞的再次激活有关。星形胶质细胞中Sig-1R激活的抗氧化/亚硝化应激和抗炎作用部分由Nrf2和HO-1激活介导。另一方面,本研究数据首次定量证实了TBI慢性期大脑皮层和丘脑CR免疫反应性的退行性变及CR相关基因网络的改变,对明确TBI继发性损害和创伤后癫痫形成的机制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李秀菊[3](2014)在《复方石菖蒲对癫痫动物行为学改变和海马神经元氨基酸递质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复方石菖蒲(CSCP)对戊四唑(PTZ)致痫动物模型的影响。方法(1)对PTZ致痫小鼠行为学及海马结构的影响:昆明种小鼠6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组,苯妥英钠(PHT)组,CSCP高(4000mg·kg-1)、中(2000mg·kg-1)、低(1000mg·kg-1)剂量组,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除外,其他组别给予对应药物,连续灌胃(ig)7天,末次给药1h后,腹腔注射PTZ80mg·kg-1(空白组除外),造成急性癫痫模型,观察CSCP对PTZ致痫小鼠的发作潜伏期、行为分级、发作次数等的影响;采用脑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海马结构的改变;(2)对PTZ慢性点燃大鼠痫性发作的影响:①观察CSCP对PTZ慢性点燃大鼠行为学(发作级别、潜伏期、发作次数)的影响;②CSCP对PTZ慢性点燃大鼠大脑皮质SOD、T-AOC活力及MDA含量的影响;③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Q-PCR)方法检测CSCP对PTZ慢性点燃大鼠多重耐药基因MDR1、MRP1、caspase-3表达的影响;④免疫组化法(IHC)分析CSCP对PTZ慢性点燃大鼠海马CA1、CA3、齿状回(DG)区GABA、GLU、GFAP等神经递质表达的影响,观察其治疗癫痫的疗效。I结果:(1)对PTZ致痫小鼠行为学及海马结构的影响: CSCP可改善痫性小鼠的发作程度,延长轻度发作潜伏期,减少Ⅳ、Ⅴ级癫痫发作次数;观察HE染色切片可见PTZ致痫小鼠海马结构发生改变,细胞数量减少,苯妥英钠和CSCP可有效抑制。(2)对PTZ慢性点燃大鼠痫性发作的影响:①PTZ慢性点燃大鼠均能成功建立模型,与模型组比较,CSCP高剂量组能改善痫性大鼠发作程度,减少发作次数(P﹤0.05,P﹤0.01);②检测大鼠脑组织SOD、T-AOC活性及MDA含量显示,与模型组相比,CSCP高、中剂量组SOD、T-AOC活性高于模型组(P﹤0.05),而MDA含量则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③FQ-PCR检测MDR1、MRP1、 caspase-3的表达,VPA组与CSCP高剂量组均可减少MDR1表达,可能是两者都对癫痫得到了一定控制及抑制了MDR1的药物转运泵功能,使其表达量降低。VPA组与CSCP高剂量组均降低caspase-3的表达;④CSCP高、中剂量组对PTZ慢性点燃大鼠海马CA1区可减少GLU表达,提高GABA含量、抑制GFAP的异常表达,而对CA3、齿状回(DG)区无影响。结论: CSCP对PTZ诱导癫痫动物模型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大脑抗氧化能力,抑制耐药基因表达、协调兴奋性与抑制性神经递质含量的平衡达到治疗作用,具体抗痫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肖品品[4](2014)在《癫痫持续状态大鼠海马Bim与Caspase-3的表达》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癫痫(Epilepsy)是一种神经系统常见病,其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不仅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亦常常引起心理问题。癫痫持续状态(Statusepilepticus,SE)是临床危急重症,若未能及时终止其发作,可导致脑部不可逆性损伤,尤其是其易损区域——海马组织。癫痫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人们对于癫痫及癫痫持续状态的机制和治疗方面的研究从未止步。进来研究发现癫痫发作与神经元凋亡有关。而Bim是Bcl-2家族中仅含一个BH3结构域的蛋白,具有促凋亡活性,在很多组织中都有表达,参与了多种疾病过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s家族是导致细胞凋亡的主要蛋白酶系统,而Caspase-3又位于级联反应的核心环节,它的激活被认为是神经元凋亡的标志。目前SE后神经元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因此本实验应用匹罗卡品诱导SE大鼠动物模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SE后早期(24h)海马组织中Bim和Caspase-3的表达及与神经元损伤、凋亡的关系。方法:1.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n=8)和致痫组(n=52)。2.致痫组首先腹腔注射应用硫酸阿托品以减少胆碱能的外周作用,而后腹腔注射匹罗卡品诱导SE模型,根据是否达到发作级别将致痫组分成SE组及非SE组。SE组在癫痫持续状态后1h后用水合氯醛终止发作,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代替匹罗卡品,其余处理同致痫组。3.观察大鼠行为学表现,各组造模24h后取材,将左侧大脑半球行HE染色、Tunel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Caspase-3),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的损伤、凋亡和Caspase-3阳性细胞的着色情况。对右侧大脑半球的海马组织行蛋白印迹方法(western blotting),以检测Bim蛋白的表达变化(26kd)。综合分析Bim与Caspase-3表达及与海马神经元损伤、凋亡之间的关系。结果:1.在匹罗卡品诱导SE大鼠模型过程中,致痫组52只大鼠有12只未达到发作级别(非SE组),成功诱导出SE的有40只(成功比率为76.9%),其中有12只发生死亡(24h内死亡率为30%),对照组及非SE组大鼠无死亡。2.与对照组及非SE组相比,SE组大鼠海马组织CA1区HE染色的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SE组:55.75±5.48,对照组:102.50±3.74,非SE组:100.04±2.73,p<0.05);而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SE组:20.40±1.46,对照组:0.82±0.36,非SE:3.24±0.71,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Bim蛋白表达明显增多,其平均光密度比率为(SE组:0.58±0.36,对照组:0.19±0.20,非SE组:0.22±0.17,p<0.01);Caspase-3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显着增加(SE组:21.32±1.74,对照组:2.47±1.31,非SE组:2.23±2.08,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SE组大鼠海马Bim与Caspase-3的表达增加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r=0.901,P<0.001),Bim表达上调与Tunel阳性凋亡神经元之间亦存在正相关关系(r=0.844,p<0.01)。结论:应用匹罗卡品诱导SE模型,成功率较高且死亡率较低,模型比较稳定,可复制性强。大鼠SE24h后,海马神经元出现损伤甚至凋亡,同时海马组织Bim与Caspase-3蛋白的表达增加。相关分析显示Bim与Caspase-3二者的表达上调存在正相关关系,Bim表达上调与Tunel染色阳性凋亡神经元数目之间亦存在正相关关系,提示Bim蛋白可能参与了SE后海马神经元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齐江华[5](2011)在《DBS对癫痫大鼠海马电生理及突触外GABA受体分布与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丘脑底核深部脑电刺激治疗对海人酸癫痫大鼠模型海马区域电生理模式及突触外GABA受体δ亚基分布与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癫痫组和DBS治疗组,每组8只。利用立体定位仪在大鼠海马植入注药套管并在海马及丘脑底核安装记录及刺激电极,在自由状态下经注药套管注射海人酸,建立海人酸癫痫大鼠模型。采用高频电刺激对治疗组大鼠进行DBS治疗,观察动物行为学变化。通过Alpha Omega脑电信号采集系统记录大鼠癫痫发作及治疗过程中海马区域脑电信号,利用NeuroExplorer软件对脑电信号进行时域及频域分析,观察DBS治疗对海马电生理模式的影响。DBS治疗10d后,取各组大鼠脑组织,经Nissl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变化,同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大鼠脑组织中突触外GABA受体δ亚基在癫痫发生时及DBS治疗后的分布与表达。结果1.正常对照组大鼠未见癫痫发作,DBS治疗组大鼠癫痫发作次数(6.01±4.87,n=8)明显低于癫痫组(17.31±4.59,n=8)(p<0.05)。2.癫痫大鼠海马异常放电信号中的高频部分和低频部分分别在DBS治疗的早期和晚期被抑制,但DBS治疗并没有改变海马神经元spike频率。3. Nissl染色结果显示,DBS治疗组(463.62±38.41,n=8)大鼠海马神经元坏死及胶质细胞增生程度较癫痫组轻(357.12±20.50,n=8)(P<0.05)。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大鼠脑组织突触外GABA受体δ亚基主要分布在海马(IOD=30.96±2.73,n=8)与丘脑腹外侧核(IOD=32.85±2.35,n=8)。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癫痫组大鼠脑组织海马(IOD=12.31±1.72,n=8)及丘脑腹外侧核(IOD=22.39±1.94,n=8)突触外GABA受体δ亚基表达下降。DBS治疗组的丘脑腹外侧核(IOD=35.91±3.97,n=8)突触外GABA受体δ亚基表达较正常对照组高(P<0.05);海马区(IOD=22.74±2.08,n=8)突触外GABA受体δ亚基表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表达高于癫痫组(P<0.05)。结论丘脑底核DBS治疗可通过改变大脑突触外GABA受体δ亚基的分布与表达,抑制癫痫大鼠海马的异常放电,抑制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病理变化,起到对癫痫的治疗作用。

潘利忠[6](2010)在《平痫冲剂对慢性癫痫大鼠脑内谷氨酸、γ-氨基丁酸含量的影响及多耐药基因表达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平痫冲剂对慢性癫痫幼龄大鼠脑组织海马内谷氨酸(Glu)和γ-氨基丁酸(GABA)含量的影响及多耐药基因表达的研究,探讨平痫冲剂抗癫痫的作用机制。实验一:方法:采用SPF级新生28天Wistar幼龄大鼠60只,体重70±10g,雌雄各半;依据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将60只幼龄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即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对照组(B组)、平痫冲剂大剂量组(C组)、平痫冲剂中剂量组(D组)、平痫冲剂小剂量组(E组)、阳性对照组(F组)。除A组给予生理盐水外其余各组均用戊四唑(PTZ)亚惊厥剂量持续腹腔注射法复制出癫痫点燃模型;在造模成功后,A、B组给予生理盐水,F组给予苯巴比妥,D、C、E组给予平痫冲剂;治疗21天后断头处死取其脑组织,通过生物化学方法和生物化学技术检测幼龄大鼠脑组织中海马内的Glu、GABA含量水平。结果:对于Glu含量,模型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Glu含量明显增加;而平痫冲剂大剂量组、平痫冲剂中剂量组、平痫冲剂小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Glu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1)(P<0.05)。对于GABA含量,模型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GABA含量明显降低;而平痫冲剂大剂量组、平痫冲剂中剂量组、平痫冲剂小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GABA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1)(P<0.05)。结论:平痫冲剂能够抑制实验性癫痫幼龄大鼠兴奋性氨基酸递质的活性,并提高其抑制性氨基酸递质的活性,从而提高癫痫发作阈值,降低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得兴奋性氨基酸递质与抑制性氨基酸递质重新得以平衡,有效抑制癫痫的发作。实验二:方法:本研究在建立匹罗卡品癫痫持续状态后慢性难治性癫痫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比较不同药物干预下对多药耐药转运蛋白及基因P-gp/MDR1mRNA和MRP1mRNA的影响,从病理组织学进行疗效分析,观察难治性癫痫大鼠脑内P-gp/MDR1mRNA和MRP1mRNA的表达和分布,在形态和功能不同角度研究多药耐药转运蛋白及基因P-gP/MDR1mRNA和MRP1mRNA在慢性难治性癫痫多药耐药机制中的作用,并探讨难治性癫痫多药耐药可能的分子病理机制,及中药平痫冲剂对其表达的影响,进而探讨平痫冲剂对难治性癫痫的作用机制。实验动物及分组:同实验一。平痫冲剂对难治性癫痫大鼠脑组织P-gp及多药耐药基因MDR1mRNA和MRP1mRNA的表达的影响。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免疫组化和Westem-blot的方法,观察难治性癫痫大鼠脑内海马和皮层部位多药耐药转运蛋白及基因P-gp/MDR1和MRP1的表达和分布。探讨难治性癫痫多药耐药可能的分子病理机制及平痫冲剂对其表达的影响。结果: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免疫组化和westem-blot的方法检测P-gp、MDR1-mRNA、MRP1-mRNA的表达结果相一致。(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平痫冲剂大剂量组,平痫冲剂中剂量组,平痫冲剂小剂量组,阳性对照组P-gp/MDR1-mRNA、MRP1-mRNA在海马、皮质部位的表达增加,有显着性差异(P<0.05)。模型对照组,平痫冲剂大剂量组,平痫冲剂中剂量组,平痫冲剂小剂量组,阳性对照组之间均无差异(P>0.05)。但P-gp/MDR1-mRNA、MRP1-mRNA其表达含量由低到高依次是平痫冲剂中剂量组、平痫冲剂大剂量组、平痫冲剂小剂量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2)模型对照组,平痫冲剂大剂量组,平痫冲剂中剂量组,平痫冲剂小剂量组,阳性对照组,P-gp、MDR1-mRNA、MPR1-mRNA在海马与其在皮质部位表达含量之间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皮质部位的表达含量略高于其在海马部位的表达。结论:1匹罗卡品诱发的癫痫持续状态后慢性难治性癫痫模型,皮层和海马P-gp从MDR1mRNA和MRP1mRNA呈高表达。难治性癫痫的耐药可能与P-gp/MDR1mRNA和MRP1mRNA的高表达有关。2癫痫的反复发作可以诱导慢性难治性癫痫大鼠海马和皮层P-gp/MDR1mRNA和MRP1mRNA的表达,当发作与抗癫痫药物如卡马西平共同作用时,多药耐药蛋白、基因的表达增加,反复癫痫发作和抗癫痫药物都参与了对多药耐药蛋白及基因P-gp从MDR1mRNA、MRP1mRNA的诱导。3中药平痫冲剂具有一定的抑制P-gP/MDR1、MRP1的药物转运体功能,可以下调P-gP/MDR1mRNA、MRP1mRNA的表达。中药平痫冲剂对药物转运体抑制功能可能是其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作用机制。

季达峰[7](2009)在《基于连续切片的大鼠中枢神经显微结构的三维重建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虚拟人”的研究已经成为21世纪医学形态学研究的一大热点,借助于现代的影像学设备,通过CT、MRI等影像学方法能快速准确地对各组织进行三维可视化重建,而基于传统的组织学切片图像进行三维重建的研究却为数不多,其关键问题在于组织学切片处理过程中发生切片的旋转、位移和分散,给三维重建过程中图像的对齐和配准带来了困难。基于上述原因,本实验探索一种新的配准方法——三轴定位系统(X、Y、Z)应用于组织学切片的对齐和配准,探讨三轴定位法在大鼠脑内神经纤维束、神经核团以及神经通路等显微结构三维重建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1)大鼠全脑进行连续冰冻切片,Luxol Fast Blue(LFB)染色显示锥体束,利用德国Leica正置显微镜采集切片图像。Photoshop7.0软件对图像进行拼接、按三轴定位系统(X、Y、Z轴)校准和对齐,利用3D-DOCTOR4.0软件进行表面重建(surface reconstruction)和体重建(volume reconstruction),测量重建模型中锥体束的横径变化。重建模型以.3ds文件输出,利用3DMAX8.0软件对重建模型进行动画制作并实现可视化。(2)大鼠脑干横断面连续冰冻切片,进行NADPH组织化学染色显示NOS阳性神经核团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表达和分布,利用德国Leica正置显微镜采集切片图像,Photoshop7.0软件对图像进行拼接、按三轴法(X、Y、Z轴)校准和对齐,3D-DOCTOR4.0软件进行表面重建和体重建,测量重建模型中NOS阳性核团的大小和分布范围,重建模型以.3ds文件输出。(3)利用3DMAX8.0软件对重建模型进行材质重贴、透明度调整、ID值(渲染组值)设置和动画制作并将重建的锥体束与NOS神经核团进行等比拟合,以探讨这些核团和锥体束的位置关系。结果:(1) LFB染色结合立体定位图谱显示锥体束自运动中枢发出,行向内囊顶部经内囊、大脑脚腹侧、桥脑基底部、锥体和延脑上部腹侧经锥体交叉,行向背侧并在颈髓后索下行。(2)利用3D-DOCTOR4.0软件重建出SD大鼠脑外形、脑内锥体束,可以观察到锥体束行程与LFB染色相一致。测量出锥体束自运动中枢至脊髓颈1节段全长为15 690μm,根据锥体束在内囊、中脑、桥脑、延脑和颈髓的横径变化和形态学观察,可见锥体束在内囊处最集中,桥脑处最分散。(3)利用3D-DOCTOR4.0软件重建出SD大鼠脑干外形、脑干内NOS阳性神经核团,根据立体定位图谱确定核团,观察并测量核团分布、形状和体积大小,NOS阳性核团主要分布于中脑导水管腹侧为被盖背外侧核(LDTg),桥脑基底部为被盖背外侧核(LDTg)、臂旁外侧核(LPB)、臂旁内侧核(MPB),菱形窝腹侧为被盖背后核(PDTg)、桥脑中央灰质(CGPn)、前庭内侧核小细胞部(MvePC),其中最大的阳性核团为被盖背外侧核(LTDg),体积为0.6747mm3。(4)利用3DMAX8.0软件将大鼠脑锥体束、NOS阳性神经核团进行拟合,并能清楚地显示NOS阳性神经核团与锥体束的位置关系。结论: (1)利用三轴定位系统可以对大鼠全脑连续切片图像以及LFB显示的锥体束进行三维重建并对锥体束进行形态学测量。(2)根据三轴定位系统可以对大鼠脑干内NOS阳性神经核团进行三维重建和测量,并计算出有关核团的体积。(3) 3DMAX8.0可以将经3DDOCTOR4.0重建出的模型进行三维拟合,并能显示锥体束与脑干内NOS阳性核团的空间位置关系。

程淑群[8](2009)在《苯并[a]芘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苯并[a]芘(B[a]P)广泛存在于生产和生活环境中,主要来源于有机物的高温裂解过程,是当前危害全人类健康最主要的化学污染物之一。以往对其毒性研究主要集中在致癌性方面,但其化学结构与理化特性提示其具有神经毒性。动物实验表明B[a]P可引起大鼠脑组织器质性损伤和行为学改变,人群流行病学研究也表明B[a]P为代表的PAHs具有肯定的神经毒性,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影响暴露者的学习记忆能力,但目前有关B[a]P的神经毒性研究零散而不深入。本研究拟通过慢性动物实验,利用行为学、生理与生化、基因和蛋白芯片技术等方法,系统研究B[a]P对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影响机制。本研究共四部分。第一部分苯并[a]芘对大鼠海马形态学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初断乳雄性Wistar大鼠120只,根据Morris水迷宫测试结果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B[a]P高浓度组、中浓度组和低浓度组(分别为6.25、2.5和1mg/kg体重)。每周5次定时腹腔注射,连续13周(90天)。在染毒过程中,各组动物饮食、活动正常,无异常行为学改变,无动物死亡,成功建立了B[a]P慢性暴露的动物模型,为探讨B[a]P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在染毒结束后,用Morris水迷宫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随着暴露剂量的增加,各组大鼠寻找平台的平均逃避潜伏期延长,末次跨台次数明显减少,在目标区域游泳时间所占比例减少。各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高、中剂量组同低剂量组间差异有显着性(P<0.05)。病理结果显示:HE染色对照组和B[a]P暴露各组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结构未见明显异常,神经元细胞排列整齐,核仁明显,神经纤维排列整齐。尼氏体染色各组海马神经元胞质呈均一蓝色,中、高剂量组见少许尼氏体溶解现象。电镜结果显示对照组和低、中剂量组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未见异常,高剂量组偶有线粒体肿胀和核浓缩现象出现。本研究结果显示较低剂量B[a]P慢性暴露可损害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但对海马神经元形态和超微结构可能无明显影响。第二部分苯并[a]芘对大鼠海马神经生物学的影响行为学测试结束后,大鼠断头处死,取出海马组织。应用相关试剂盒分别测定海马中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胆碱酯酶(AChE);碱性羟胺法测定乙酰胆碱(Ach)含量;电化学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A)、3-4二羟基苯乙酸(DOPAC)、多巴胺(DA)、5-羟吲哚酸(5-HIAA)、5羟色胺(5-HT);免疫组化法测定海马谷氨酸(Glu)和γ-氨基丁酸(GABA)阳性表达。用透射电镜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突触形态。结果显示:B[a]P暴露高剂量组神经元突触PSD厚度和突触活性区长度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P<0.05),突触界面半径明显大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P<0.05);随着B[a]P暴露剂量的增加,SOD活性下降,MDA含量增加,各剂量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别有显着性意义(P<0.05),各剂量组间比较,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B[a]P暴露各组大鼠海马NOs活性和NO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B[a]P暴露剂量的升高,NOs活性和NO含量逐渐降低;与对照组比较,B[a]P暴露组大鼠海马ChAT活性降低、AChE活性升高、Ach含量降低(P<0.05);B[a]P暴露组NE、DA、DOPAC和5-HT都较对照组显着增加(P<0.05),随着B[a]P剂量的增加各指标有增加的趋势,且各剂量组间差别有显着性意义(P<0.05)。本研究表明B[a]P慢性暴露可影响海马神经递质的含量,氨基酸神经递质降低和单胺类神经递质增高使LTP的诱导和维持受到抑制,影响学习记忆能力。NO/NOs和ACh含量降低、脂质氧化性损伤等均可能影响学习记忆能力。第三部分苯并[a]芘对大鼠海马整体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本部分首次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B[a]P对大鼠海马整体基因表达谱改变的影响,用定量PCR技术对筛选出来的基因进行验证。芯片结果显示:暴露组与对照组比较表达上调≥2倍的基因有440个,表达下调≥2倍的基因有582个,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涉及细胞周期调节因子、应激反应蛋白、离子通道及转运蛋白、细胞内信号传导调节因子、凋亡蛋白、DNA合成蛋白、肿瘤抑制基因、神经递质受体、细胞表面抗原、细胞间通信蛋白、细胞骨架与运动蛋白、转录因子及DNA连接蛋白、原癌基因等14大类功能相关基因。其中可能与学习记忆分子机制相关的基因包括:离子通道和神经递质传递相关基因(Kcnh4、Kcnab3、Kcnn4、Syt2、Synpr下调;Htr1a、Htr5b、Gabra5、Nrxn1、Calb3上调);信号传导相关基因(Prkcd、Prkch、Snf1lk、Ppm1f、Rab27a、Htr1d、PSD、G naz下调;Trpc4、Mapk2上调);转录相关基因(c-Fos、Nr2f6、Egr2下调;Erg、BNDF上调);结构/细胞骨架相关基因(Myl1、Mybpc、Gcnt2、MyoⅠc下调;Myh4上调)。结果表明在B[a]P暴露下,学习记忆能力下降涉及多基因协同调控,主要是离子通道和神经递质传递、信号传导、转录、结构/细胞骨架等相关基因的表达下调或上调。第四部分苯并[a]芘对大鼠海马整体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近年来,海马蛋白质组学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学习记忆机制的研究。本部分利用Springbio高通量抗体芯片分析对照组和B[a]P暴露组大鼠海马蛋白表达变化,从蛋白质组学角度探讨B[a]P影响学习记忆能力的机制。芯片结果显示:暴露组与对照组蛋白表达比较,暴露组26个蛋白质上调≥1.5倍,23个蛋白质下调≥1.5倍。其中可能参与学习记忆机制调节的蛋白如视黄酸受体b(RAR b)、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突触结合蛋白1(Sty1)分别下调2.6、2.1和1.6倍,提示B[a]P可能通过减少RAR b、BDNF、Sty1在海马内的表达而损害学习记忆能力。总结:较低剂量B[a]P慢性暴露可损害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功能,可能与海马氨基酸神经递质、NO/NOs、Ach含量降低、单胺类神经递质增高以及脂质氧化性损伤等有关。B[a]P暴露损害学习记忆能力涉及多基因协同调控,也可能与RAR b、BDNF、Sty1等蛋白在海马内的下调有关。但B[a]P影响学习记忆能力的确切分子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刘亚[9](2008)在《青霉素致痫大鼠海马各区NMDAR1表达特征及痫性发作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的失衡已成为痫性放电机制的共识。种种迹象表明,中枢神经系统无论是结构上还是功能上均存在防止神经元过度兴奋的抑制机制,即存在抑制屏障。因此推测:临床痫性发作过程是以兴奋性痫性放电实现对抑制屏障的突破为前提的。兴奋性氨基酸及其受体在痫性兴奋性机制中的作用已被广泛的认同。本实验研究青霉素致痫大鼠NMDA受体亚单位1(NMDAR1)在海马各区及痫性发作不同时程的表达特征,从兴奋性因素方面探讨痫性发作过程的抑制屏障突破机制。方法:SD大鼠36只,随机分成6组,采用青霉素微量注射大鼠海马制备急性部分性痫性发作模型(注射点均为右侧海马)。各组处理如下:1.正常组(A):不用青霉素致痫,也不注射生理盐水,麻醉后直接灌注处死;2.生理盐水对照组(NS对照组)(B):不用青霉素致痫,仅在致痫灶相同位点注入等量生理盐水;3.惊厥前期组(C):青霉素右侧海马微量注射致痫,脑电图同步跟踪记录,当脑电图上显示有痫性放电,但行为学无痫性发作时,视大鼠进入惊厥前期,立即灌注处死;4.惊厥期2小时组(D):青霉素右侧海马微量注射致痫,当出现行为学痫性发作症状并且Racine分级在2级及其以上时,视致痫鼠进入惊厥期。在惊厥期2小时,立即灌注处死;5.惊厥期6小时组(E):青霉素右侧海马微量注射致痫,当出现行为学痫性发作症状并且Racine分级在2级及其以上时,视致痫鼠进入惊厥期。在惊厥期6小时,立即灌注处死;6.惊厥后期组(F):青霉素右侧海马微量注射致痫,出现行为学痫性发作症状并且Racine分级2级及其以上。当痫性发作终止时,视大鼠进入惊厥后期。预实验发现进入惊厥期后24小时痫性发作基本都停止了,故取进入惊厥期后24小时点为惊厥后期观察点,此时灌注处死;分别在进入惊厥期0小时、1小时、2小时、6小时以及惊厥后期(进入惊厥期后24小时)对各组大鼠痫性发作进行行为学Racine分级评估,同时记录每5分钟Racine 2级及其以上痫性发作的发作次数,算出每分钟的发作次数即发作频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单导联记录方式跟踪记录各组大鼠在惊厥前期、惊厥期2小时、惊厥期6小时以及惊厥后期的脑电图变化。在相应时间点将实验大鼠灌注处死,断头取脑,做连续冠状石蜡切片,用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各区域(齿状回、CA3、CA1区)NMDAR1亚单位的表达水平,所得灰度值各组均数之间的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组间两两比较,满足方差齐性时采用最小显着性差异法(LSD);不满足方差齐性时采用Dunnett’s T3法。结果:1.模型制备结果:青霉素局部海马内微注射可致痫实验大鼠,造模成功率为87.5%;2.行为学变化比较:①除正常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惊厥前期组外,其他三组痫性发作形式以Racine分级四级一多肢抽动伴倾倒为主;②不同时间点发作次数有差别,统计学分析表明惊厥期2小时点发作频率最高,6小时点发作频率较前有下降,说明右侧海马局部注射青霉素后1~2小时,有一个痫性发作频率高峰,以后发作频率逐渐减慢。3.EEG比较:青霉素注射后大鼠脑电均出现多种形式的癫痫性放电,有散在的尖波、棘波及阵发性和持续性癫痫波。在2小时点,脑电图表现为中到高波幅的、持续性的尖波、棘波、尖慢波、棘慢波。在6小时点,痫性波的发放频率和幅度逐渐减弱。在24小时点虽然无临床上的痫性发作,但脑电图上仍可见低波幅的痫性放电。4.NMDAR1免疫组化结果:青霉素致痫后,海马齿状回、CA1、CA3区NMDAR1表达明显增加;惊厥前期NMDAR1表达增加,惊厥期2h进一步上升,惊厥期6h达高峰,随后逐渐降低,惊厥后期(进入惊厥期24h)仍高于对照组。结论:1.青霉素局部海马内微量注射可致痫实验大鼠,并出现相应的脑电图变化与临床痫性症状发作;2.青霉素致痫后大鼠海马齿状回、CA1、CA3区NMDAR1的表达水平上调且呈动态变化,这表明NMDAR1参与痫性兴奋过程,其表达特征支持抑制屏障突破的假说。

朱孔利[10](2008)在《戊四氮致痫大鼠脑NPY、SS、5-HT和ATPase的变化及灵芝孢子的干预》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和探讨戊四氮致痫大鼠脑NPY、SS、5-HT和ATPase的变化及灵芝孢子的干预,进一步研究癫痫的发病机制及灵芝孢子粉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癫痫模型组和灵芝孢子粉治疗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治疗组用亚惊厥剂量的PTZ(35mg/kg)腹腔注射,每日1次,持续28天;正常组以等容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治疗组同时经灌胃给予灵芝孢子粉(30g/L),灌胃体积10.0ml/kg;模型组和正常组以等容生理盐水灌胃。每天对每只大鼠在PTZ注射后进行观察并记录癫痫发作的级别、潜伏期及持续时间,凡出现连续5天Ⅱ级以上痫性发作为达到点燃标准。实验结束后断头处死动物,在低温条件下迅速取脑,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大鼠大脑皮质、海马区和血浆中NPY的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皮质、海马区SS和海马区5-HT免疫反应性,利用化学比色法测定皮质和海马ATPase的含量.结果:治疗组和模型组实验动物全部达到点燃标准。皮质和海马区NPY含量模型组[(245.96±31.13)pg/ml、(270.02±29.32)pg/g]明显高于正常组[(185.47±16.28)pg/ml、(209.38±43.30)pg/ml](P<0.01),血浆中NPY含量模型组[(1037.89±122.73)pg/ml]明显高于正常组[(797.93±74,45)pg/ml](P<0.01);皮质和海马SS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100)模型组[(10.25±2.05)个/高倍视野、(12.75±1.90)个/高倍视野]明显高于正常组[(2.34±0.74)个/高倍视野、(4.75±1.38)个/高倍视野] (P<0.01);海马区5-H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100)模型组[(5.87±1.35)个/高倍视野]明显低于正常组[(11.12±3.13)个/高倍视野] (P<0.01);皮质和海马区ATPase含量模型组均低于正常组,(P<0.01);皮质和海马区NPY的含量治疗组[(206.11±45.07)pg/ml、(230.88±28.46)pg/ml]低于模型组(P<0.05) ,血浆中NPY含量治疗组(907.49±79.39)pg/ml低于模型组(P<0.05);皮质和海马区SS治疗组[(6.37±0.91)个/高倍视野、(7.37±0.91)个/高倍视野]低于癫痫模型组,(P<0.01);海马区5-HT治疗组[(8.75±2.94)个/高倍视野]明显高于模型组[(5.87±1.35)个/高倍视野]( P<0.05);皮质和海马区ATPase含量治疗组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灵芝孢子粉能抑制大鼠癫痫发作,维持脑内微环境稳态,使脑和血浆中NPY的含量下调;并能有效降低SS过度表达对癫痫大鼠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损害,抑制神经系统免疫炎性反应,降低病变神经元兴奋性,起到抗癫痫作用;还能增加大鼠脑中ATPase的活力,增强5-HT免疫反应性,对神经细胞起保护作用。灵芝孢子粉作为一种治疗癫痫的辅助用药,在临床应用上具有广阔前景。

二、强直电刺激海马致痫后大鼠大脑皮质NOS神经元变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强直电刺激海马致痫后大鼠大脑皮质NOS神经元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柚皮素通过Nrf2/HO-1通路抑制氧化损伤及其对癫痫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柚皮素对匹罗卡品诱导的癫痫大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研究对象和分组
        2.2.1 研究对象
        2.2.2 实验分组
        2.3 研究方法
        2.3.1 建立癫痫大鼠模型
        2.3.2 灌胃给药
        2.3.3 脑电图检测
        2.3.4 Morris水迷宫试验
        2.3.5 组织包埋
        2.3.6 HE染色
        2.3.7 尼氏染色
        2.3.8 TUNEL染色
        2.3.9 Western blot免疫印迹
        2.4 统计学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癫痫大鼠脑电图改变
        3.2 柚皮素对癫痫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3.3 不同时间点癫痫大鼠海马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变化
        3.4 不同时间点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Nrf2的表达
        3.5 不同时间点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HO-1的表达
        3.6 柚皮素对癫痫大鼠海马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3.7 柚皮素对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3.8 柚皮素对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
        3.9 柚皮素对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Nrf2表达的影响
        3.10 柚皮素对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HO-1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柚皮素对SH-SY5Y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抑制作用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研究对象和分组
        2.2.1 研究对象
        2.2.2 实验分组
        2.3 研究方法
        2.3.1 SH-SY5Y细胞的培养及处理
        2.3.2 MTT检测
        2.3.3 ROS测定
        2.3.4 线粒体膜电位测定
        2.3.5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2.3.6 Western blot免疫印迹
        2.4 统计学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柚皮素对H_2O_2 诱导的SH-SY5Y细胞活力的影响
        3.2 柚皮素对H_2O_2 诱导的SH-SY5Y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3.2.1 柚皮素抑制H_2O_2 诱导的SH-SY5Y细胞活性氧的产生
        3.2.2 柚皮素抑制H_2O_2 诱导的SH-SY5Y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降低
        3.2.3 柚皮素抑制H_2O_2 诱导的SH-SY5Y细胞细胞色素C的释放
        3.3 柚皮素对H_2O_2 诱导的SH-SY5Y细胞凋亡的影响
        3.3.1 柚皮素抑制H_2O_2 诱导的SH-SY5Y细胞活凋亡的发生
        3.3.2 柚皮素抑制H_2O_2 诱导的SH-SY5Y细胞Bcl-2/Bax比例降低
        3.3.3 柚皮素抑制H_2O_2 诱导的SH-SY5Y细胞Caspase3 的激活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柚皮素通过调控Nrf2/HO-1 通路抑制SH-SY5Y细胞氧化损伤的机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研究方法
        2.2.1 SH-SY5Y细胞的培养及处理
        2.2.2 细胞转染
        2.2.3 MTT检测
        2.2.4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2.2.5 免疫荧光检测
        2.2.6 细胞浆和细胞核蛋白的提取
        2.2.7 Western blot技术
        2.2.8 免疫共沉淀技术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柚皮素对SH-SY5Y细胞HO-1 表达的影响
        3.2 柚皮素对SH-SY5Y细胞Nrf2 表达的影响
        3.3 柚皮素通过促进Nrf2与Keap1 解离激活Nrf2
        3.4 Western blot验证Nrf2 sh RNA转染SH-SY5Y细胞的效果
        3.5 柚皮素通过激活Nrf2上调HO-1表达
        3.6 沉默Nrf2 后柚皮素对氧化损伤的SH-SY5Y细胞Nrf2 表达的影响
        3.7 沉默Nrf2 后柚皮素对氧化损伤的SH-SY5Y细胞HO-1 表达的影响
        3.8 沉默Nrf2 后柚皮素对氧化损伤的SH-SY5Y细胞凋亡的影响
        3.9 柚皮素激活ERK1/2和Akt信号通路
        3.10 ERK1/2和Akt信号通路参与柚皮素诱导的HO-1 表达上调
        3.11 HO-1 抑制剂逆转柚皮素对氧化损伤SH-SY5Y细胞的保护作用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创伤后癫痫形成的促发因素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脑创伤后的外周感染促进创伤后癫痫形成的发生发展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研究对象和分组
        2.3 科研设计方案
        2.4 具体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TBI的冲击压力、窒息时间和死亡率
        3.2 MRI提示TBI后6周TBIFI和TBICF表型呈平均分布
        3.3 TBI后8周的LPS注射引起全身性炎性反应
        3.4 TBI后8周的外周感染加重焦虑样行为
        3.5 自发性痫性发作和癫痫样放电
        3.6 TBI后8周的外周感染增加癫痫易感性
        3.6.1 PTZ诱导的痫性发作的发生率
        3.6.2 PTZ诱导的痫性发作的数量
        3.6.3 PTZ诱导的首次痫性发作的潜伏期
        3.6.4 PTZ诱导的痫性发作的累计持续时间
        3.6.5 PTZ诱导的痫性发作的行为严重性评估
        3.7 TBI后8周的外周感染促进皮层病灶的进展扩大
        3.8 TBI后8周的外周感染增加病灶周围皮层和齿状回的PTZ诱导的c-Fos表达
        3.8.1 病灶周围皮层PTZ诱导的c-Fos表达的变化
        3.8.2 齿状回PTZ诱导的c-Fos表达的变化
    4 讨论
        4.1 TBI慢性期的外周感染加重焦虑样行为
        4.2 TBI慢性期的外周感染增加癫痫易感性
        4.3 TBI慢性期的外周感染促进皮层病灶进展扩大
        4.4 TBI增加病灶周围皮层的神经元兴奋性,晚期LPS干预进一步加重这一效应
        4.5 TBI慢性期的外周感染增加双侧齿状回的神经元兴奋性
        4.6 慢性期LPS注射后,TBIFI表型比TBICF表型显示出更高的癫痫易感性和神经元兴奋性
    5 结论
第二部分 LPS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中NO和 ROS的表达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动物与细胞培养
        2.3 具体实验方法
    3.结果
        3.1 LPS处理的星形胶质细胞中iNOS和 TNF-α的表达水平
        3.2 sig-1R激活对培养液中NO和 TNF-α浓度的影响
        3.3 SA4503 对培养星形胶质细胞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4 SA4503 对星形胶质细胞中Nrf2、HO-1和NF-κB表达的影响
    4.讨论
第三部分 脑创伤引起大脑皮层钙视网膜蛋白网络的改变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研究对象和分组
        2.3 具体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死亡率
        3.2 TBI后大脑皮层CR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学特点
        3.3 TBI后展开皮层病灶的特点
        3.4 TBI后同侧大脑皮层CR阳性神经元数量改变的展开地图
        3.5 TBI后病灶周围皮层CR相关基因表达的改变
    4 讨论
        4.1 TBI后同侧大脑皮层CR阳性神经元的改变
        4.2 TBI后病灶周围皮层Tubb3 显示下调倾向
        4.3 TBI后病灶周围皮层Reln上调
    5 结论
第四部分 脑创伤引起丘脑钙视网膜蛋白网络的改变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研究对象和分组
        2.3 具体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死亡率
        3.2 TBI后RT和VA-VL复合体的神经退行性变
        3.3 TBI后RT体积下降
        3.4 TBI后RT内CR阳性神经元显着丢失
        3.5 TBI后 VA-VL复合体内CR标记的神经纤维密度下降
        3.6 TBI后距离前囟-1.80mm水平的VA-VL的面积缩小
        3.7 TBI引起丘脑基因网络的改变
    4 讨论
        4.1 TBI后RT内CR阳性神经元丢失的地形分布
        4.2 TBI后双侧VA-VL复合体内CR标记神经纤维的密度下降
        4.3 TBI后丘脑基因网络的改变及其潜在的调节因子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Toll样受体4与癫痫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复方石菖蒲对癫痫动物行为学改变和海马神经元氨基酸递质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复方石菖蒲对戊四唑致痫小鼠的药效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复方石菖蒲对戊四唑慢性点燃大鼠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癫痫持续状态大鼠海马Bim与Caspase-3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5)DBS对癫痫大鼠海马电生理及突触外GABA受体分布与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6)平痫冲剂对慢性癫痫大鼠脑内谷氨酸、γ-氨基丁酸含量的影响及多耐药基因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一:癫痫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1.古代中医文献对癫痫的认识
        2.中医药治疗癫痫的研究现状
        3 中药抗癫痫作用的实验研究概况
        4.评价与展望
    二:癫痫的西医学研究进展
        1.发病原因
        2.发病机制
        3 西医学对癫痫治疗的认识
        参考文献
    三:癫痫动物模型的研究
        1.急性癫痫模型
        2.慢·性癫痫模型
        3 癫痫大发作模型
        4.癫痫小发作模型
        5.癫痫大发作模型
        6 难治性癫痫模型
        7.小结
        参考文献
    四:难治性癫痫多药耐药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
        1 多药耐药转运体
        2 多药耐药基因与癫痫耐药的关系
        3 多药耐药基因和蛋白参与癫痫耐药的可能作用机制
        4 目前对于癫痫和多药耐药的研究情况
        5 小结和展望
        6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平痫冲剂对戊四唑致痫大鼠脑内谷氨酸、r-氨基丁酸含量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处理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实验二 平痫冲剂对难治性癫痫大鼠脑组织p-糖蛋白及多药耐药基因MDR #1和MPR1表达的影响
        第一部分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难治性癫痫大鼠脑组织P-糖蛋白的表达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第二部分 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难治性癫痫大鼠脑组织P-糖蛋白的表达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第三部分 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难治性癫痫大鼠脑组织多药耐药基因MDRImRNA和MRPImRNA的表达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图

(7)基于连续切片的大鼠中枢神经显微结构的三维重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Abbrireviation)
中文摘要(Abstract in Chinese)
英文摘要(Abstract in English)
前言(Introduction)
实验一
    材料和方法(Material and Method)
    结果(Result)
    讨论(Discussion)
实验二
    材料和方法(Material and Method)
    结果(Result)
    讨论(Discussion)
实验三
    材料和方法(Material and Method)
    结果(Result)
    讨论(Discussion)
结论(Conclussion)
参考文献(References)
综述(Review)
综述参考文献(References for Review)
致谢(Acknowledgements)

(8)苯并[a]芘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苯并[a]芘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苯并[a]芘对大鼠海马形态学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苯并[a]芘对大鼠海马神经生物学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苯并[a]芘对大鼠海马整体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苯并[a]芘对大鼠海马整体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学习与记忆的研究进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青霉素致痫大鼠海马各区NMDAR1表达特征及痫性发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第二章 结果
    2.1 模型制备结果
    2.2 行为学评估
    2.3 脑电图结果
    2.4 免疫组化结果
    2.5 图片
第三章 讨论
    3.1 谷氨酸受体与癫痫发作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戊四氮致痫大鼠脑NPY、SS、5-HT和ATPase的变化及灵芝孢子的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综述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英文缩写
附图

四、强直电刺激海马致痫后大鼠大脑皮质NOS神经元变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柚皮素通过Nrf2/HO-1通路抑制氧化损伤及其对癫痫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研究[D]. 金玉子.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2]创伤后癫痫形成的促发因素及机制研究[D]. 王莹.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4)
  • [3]复方石菖蒲对癫痫动物行为学改变和海马神经元氨基酸递质表达的影响[D]. 李秀菊. 广西医科大学, 2014(11)
  • [4]癫痫持续状态大鼠海马Bim与Caspase-3的表达[D]. 肖品品. 苏州大学, 2014(10)
  • [5]DBS对癫痫大鼠海马电生理及突触外GABA受体分布与表达的影响[D]. 齐江华. 宁夏医科大学, 2011(05)
  • [6]平痫冲剂对慢性癫痫大鼠脑内谷氨酸、γ-氨基丁酸含量的影响及多耐药基因表达的研究[D]. 潘利忠.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2)
  • [7]基于连续切片的大鼠中枢神经显微结构的三维重建研究[D]. 季达峰. 南通大学, 2009(03)
  • [8]苯并[a]芘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程淑群. 重庆医科大学, 2009(05)
  • [9]青霉素致痫大鼠海马各区NMDAR1表达特征及痫性发作机制研究[D]. 刘亚. 中南大学, 2008(01)
  • [10]戊四氮致痫大鼠脑NPY、SS、5-HT和ATPase的变化及灵芝孢子的干预[D]. 朱孔利. 佳木斯大学, 2008(03)

标签:;  ;  ;  ;  ;  

强直电刺激海马诱发癫痫大鼠大脑皮层NOS神经元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