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SIS导管吸引术治疗肢体动脉血栓栓塞12例

OASIS导管吸引术治疗肢体动脉血栓栓塞12例

一、四肢动脉血栓栓塞OASIS导管吸栓的护理12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观强[1](2021)在《AngioJet机械吸栓与置管溶栓对LEDVT患者的临床获益及卫生经济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LEDVT)是由于静脉系统内某处形成栓子,并阻塞静脉血液循环所导致的疾病。尽管人们对其预防意识和策略有所提高,但发病率并没有下降。即使是在标准抗凝治疗下,仍然约有70%以上的患者会出现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因此,快速恢复静脉通路,减少PTS的发生成为近年来临床医师关注的重点。归因于LEDVT病因的复杂性,其治疗方法不尽相同。导管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是目前最常使用的治疗方式,其溶栓效率较系统溶栓高,且出血并发症较少,但置管时间较长。AngioJet溶栓效率较高,且不会对静脉壁及瓣膜造成严重的损坏。但相较于CDT,AngioJet治疗费用较高,目前对于其适应症仍有一定的争议,卫生经济学方面也缺少相关研究,无法衡量不同治疗对患者的收益程度。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接受外科治疗的LEDVT患者来综合评估比较CDT和AngioJet两种治疗方式对患者的获益情况,并通过构建Markov模型预测两种治疗方法的远期效益,为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提供一些建议,使患者在疗效、生活、经济上能够得到最大的获益。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获得苏北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8年12月-2020年8月79例确诊的LEDVT病例,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将患者分为AngioJet组47例,置管溶栓组32例,统计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效果及治疗成本。2.研究方法:1)围手术期成本效益分析:根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及疗效标准》,对LEDVT的治疗效果进行划分,通过医院财务系统确定患者的医疗成本,进行成本-效益分析。2)远期效果预测:构建Markov模型模拟LEDVT患者术后的疾病转归,通过各个Markov状态的转换率、效应值及相应成本来预测两种治疗方法的远期成本-效益比。3)敏感性分析:围手术期成本效益分析通过贴现率进行敏感性分析。Markov模型通过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及概率敏感性分析验证结果的稳定性。3.统计分析采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Markov模型使用Tree age 2011进行构建及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及支架(球囊)的使用情况无统计学差异,具有较强的可比性。AngioJet组术前量化评分为19.23±3.19分,CDT组为20.88±3.17。经治疗后,患者出院时AngioJet组2.85±2.24分,CDT组5.25±2.14分,两组患者症状均明显好转,AngioJet组症状好转明显(P<0.001)。通过参照尼莫地平法计算症候减少积分,AngioJet组Ⅲ级治疗率高于CDT组,Ⅱ级及Ⅰ级治疗率低于CDT组。2.归因于耗材的使用,AngioJet组平均费用为77498.11±19365.25元,CDT组66092.58±9336.93元。通过对成本与效益的比较,发现AngioJet组每达到1%的Ⅲ级治疗率需花费2579.831(元),CDT组花费5287.406(元)。达到Ⅱ级及Ⅰ级治疗效果时CDT组花费较AngioJet组低。对5%贴现率进行敏感性分析所得的结果具有较强稳定性,成本效益分析显示,AngioJet可以通过较低的花费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3.Markov模型20周期循环后AngioJet组处于血栓后状态的概率为0.353,CDT组概率为0.2570,AngioJet组患者处于理想状态概率较大。CDT组PTS概率为0.4308,高于AngioJet组。AngioJet所需远期成本较少,累计C/E为6872.4263¥/QALYs,而CDT为10762.1391¥/QALYs,敏感性分析结果研究模型具有较强的稳定性,AngioJet远期效益较CDT高,对患者而言是获益较多的治疗方式。结论:1.AngioJet及CDT均可有效的治疗LEDVT,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CDT相比较AngioJet治疗效果更佳,虽然由于耗材的使用,AngioJet所需费用高于CDT。但成本效益分析显示,AngioJet可以使患者获得更高的效益。2.通过Markov模型进行远期成本效益预测,AngioJet组的远期效益较CDT组更有优势,与临床研究结论相同。说明AngioJet对于LEDVT患者来说是效益较高的治疗方式。因此,如经济允许,可选用AngioJet。

谢虎[2](2019)在《介入治疗Cockett综合征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介入治疗加与不加弹力绷带加压患肢及传统治疗三种不同治疗方式治疗Cockett综合征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从中寻求一较佳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11月我科室收治的66例非慢性左Cockett综合征伴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将6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又称C组21例),其中观察组又分A组(25例)与B组(20例)。A组均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Inferiorvena cava filter,IVCF)+置管溶栓术(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CDT)+球囊扩张(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graphy,PTA)+髂静脉支架植入加弹力绷带加压治疗;B组所有患者除了不加弹力绷带,余治疗同A组;C组为传统治疗。通过定期的影像学、手动测量、随访的方式分别观察和记录患者血栓清除效率、消肿程度、预后情况来临床分析三组不同治法方式的疗效。结果:66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30个月,平均随访(10.27± 6.678)个月,治疗时间7-10天不等,治疗期间均未发生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本研究表明:A组25例患者均行IVCF+CDT+PTA+髂静脉支架植入加弹力绷带加压与B组20例行髂静脉支架植入+IVCF+CDT+PTA相比,经前3天治疗,A组的溶栓效率和消肿效率好于B组(P<0.05),但随着治疗时间延长A、B两组的溶栓效率和消肿效率并无明显差异,CTD治疗第4天起开始A、B两组的消肿效价无明显差异;A、B两组的治疗有效率、溶栓效率、消肿率、后期血栓相关后遗症发生率及确诊PTS的发病率上疗效无明显差异且均优于对照组(C组)(统计学差异(P<0.05))),A、B两组患者术后症状均获得明显改善或治愈;就安全性而言,三组无明显差异(P>0.05),且均为安全性高。结论:1VCF+CDT+PTA备髂静脉支架植入较传统治疗非慢性Cockett综合征伴LEDVT高效、预后好;2在介入治疗非慢性Cockett综合征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基础上加弹力绷带加压患肢可以起到近3天内促进除栓、消肿的疗效,其安全性和高效性值得在临床中推荐运用;3.Cockett综合征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中,IVCF可不做常规,但需要做好充分抗凝、除栓处理及严格的专科护理。

朱益强[3](2019)在《IVCF联合AngioJet药物机械偶联清除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肺栓塞》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8月在我院患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资料,探讨留置IVCF联合AngioJet药物机械偶联血栓清除术预防肺栓塞效果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留置可回收IVCF联合AngioJet药物机械偶联血栓清除术患者,共收集37例临床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常规放置下腔静脉滤器(IVCF),其中IVCF为Cook’s公司生产的Celect。IVCF置入的穿刺入路为右侧颈内静脉或健侧股静脉。术中予行深静脉造影明确患者肢深静脉血栓分布范围及静脉腔狭窄程度。如果在经溶栓抗凝的治疗后,经血管造影证实下腔静脉、髂静脉、股静脉或髂静脉没有新鲜血栓和自由浮动血栓,或治疗后血管内血栓消失,可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及其自身意愿回收IVCF;若存在既往肺动脉栓塞、易栓症等PE高危者或下腔静脉、髂静脉、股静脉和腘静脉内仍有较多新鲜血栓或有游离漂浮的血栓者则也可永久留置滤器,并长期口服抗凝药物,定期监测凝血功能等各项指标。在随访过程中,如果患者病情恶化,应嘱咐患者应返回医院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在静止期期间,可以定期进行监测凝血功能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等影像学检查。放置IVCF后,行AngioJet机械血栓去除术,留置溶栓导管辅助尿激酶溶栓,选择性髂静脉和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通过门诊,电话等随访,检查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凝血功能,评估相关症状缓解情况,观察术后近期及远期并发症。结果:37例患者均成功完成AngioJet药物机械偶联血栓清除及IVCF置入术,2例患者术中发现存在髂静脉狭窄,予行PTA球囊扩张导管及Stent置入。IVCF均成功留置在右肾静脉与髂静脉分叉处之间。所有IVCF在操作期间顺利到达指定位置,并且IVCF放置成功率为100%,并且没有发生重置现象。其中,25例过IVCF成功回收,12例患者ivcf永久性留置于患者体内,2例成功阻拦栓子。其中男性22例,女性15例,深静脉血栓形成位于右下肢者9例,左下肢者20例,双下肢均有者5例,下腔静脉血栓形成3例。37例患者术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患肢大腿周径差由术前(5.3±0.8)cm下降至术后(1.9±0.6)cm(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尿激酶平均剂量(40.3±3.7)万U,血栓抽吸时间(462.5±9.3)秒。30例DVT完全清除(90%),5例大部分清除(50%~90%),2例部分清除(50%)。3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性肉眼血尿,并在充分补充液体和尿碱化后的,次日即可缓解。没有发生肺栓塞和大量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留置可回收IVCF联合AngioJet药物机械偶联血栓清除术是一种治疗急性DVT高效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并发症少。

左莉娟[4](2019)在《中高危肺栓塞应用瑞替普酶后对复发率及肺动脉高压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对中高危肺栓塞患者应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后,对肺栓塞的复发率及肺动脉高压的影响,为APTE患者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方法:1.选择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于泰安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中高危APTE患者50例作为观察对象。所有病人均符合中高危组急性肺血栓栓塞症。分为研究组(应用瑞替普酶溶栓+抗凝治疗组)35例,对照组(单纯抗凝组)15例。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研究对象的临床症状及肺动脉高压的改善情况及随访1年后的复发率的影响。2.研究组:应用瑞替普酶18mg,溶入10ml生理盐水中,缓慢静脉推注,时间在2分钟以上,30分钟后追加瑞替普酶18mg静脉推注。第一次溶栓治疗完毕后立刻给予低分子肝素钠抗凝,皮下注射5000IU/次,q12H;重叠华法林口服,初始剂量为3mg/d,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调节剂量,维持INR在2-3之间,维持抗凝治疗时间为6个月。对照组:未给予溶栓治疗。直接给予低分子肝素钠抗凝,皮下注射5000IU/次,q12H;重叠华法林口服,初始剂量为3mg/d,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调节剂量,维持INR在2-3之间,维持抗凝治疗时间为6个月。3.观察两组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皮下出血,牙龈出血及穿刺部位出血等均属于轻度出血;脑出血或者大于1000ml的出血为严重出血;介于轻度出血与严重出血之间的未影响血流动力学的出血定义为中度出血。4.出院后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统计复发率,及复查心脏彩超测定肺动脉压力变化情况。5.应用SPSS19.0系统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P<0.05表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血压、心率、脉氧饱和度、氧分压及肺动脉压力等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治疗后48至72小时心脏彩超测定肺动脉压力均呈下降趋势,研究组治疗前肺动脉压力均值为59.29±18.44 mm Hg,治疗后为36.83±15.18mm Hg,两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0);对照组治疗前肺动脉压力均值为59.93±8.63 mm Hg,溶栓后为51.27±15.52 mm Hg,两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1)。研究组治疗有效率85.7%,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40%,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3.治疗后随访1至3年,两组均有复发事件发生,研究组有1例(三年后复发),对照组有4例(其中一例已行开胸取栓手术,另外三例肺动脉仍有血栓,两例因不同意手术,一例因肾功能不全未能行手术治疗),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中高危急性肺栓塞病人应用瑞替普酶溶栓联合抗凝较单纯抗凝可明显降低肺动脉高压,临床疗效好。2.应用瑞替普酶溶栓能显着降低中高危肺栓塞患者的复发率。

李克伟[5](2016)在《药物机械偶联式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初步研究采用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12年9月至2016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A组为2012年9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病例,共32例,均行单纯置管溶栓治疗;B组为2014年6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病例,共28例,应用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治疗。统计分析手术前、后两组患健侧大腿周径差、小腿周径差,肢体消肿率、静脉通畅评分、治疗后深静脉通畅率评价近期疗效,并评估两组所用尿激酶的总量和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前A组、B组患健侧大腿周径差分别为(5.09±2.67)cm、(5.31±2.29)cm,无统计学差异(t=0.134,P=0.894),治疗后患健侧大腿周径差分别为(1.41±1.88)cm、(1.29±1.46)cm,无统计学差异(t=0.274,P=0.785);治疗前A组、B组患健侧小腿周径差分别为(4.15±1.89)cm、(3.92±1.92)cm,无统计学差异(t=0.462,P=0.646),治疗后患健侧小腿周径差分别为(1.41±1.29)cm、(1.39±1.23)cm,无统计学差异(t=0.041,P=0.967);A、B两组的肢体消肿率分别为(73.59±25.22)%、(75.32±23.18)%,无统计学差异(t=0.359,P=0.741)。术前A组、B组静脉通畅评分分别为7.00(6.00,7.00)、7.00(4.00,7.75),无统计学差异(Z=-1.020,P=0.308),术后静脉通畅评分分别为1.00(0.00,2.00)、0.00(0.00,1.00),无统计学差异(Z=-2.265,P=0.374);A组、B组术后静脉通畅率分别为82.00%(71.00%,100.00%)、100.00%(90.28%,100.00%),无统计学差异(Z=2.305,P=0.081);A、B两组的尿激酶总量分别为(204.38±108.27)x104U、(113.93±61.00)x104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896,P=0.000),两组溶栓时间分别为(5.11±2.57)天、(2.61±1.62)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073,P=0.000),住院时间分别为(9.19±2.26)天、(7.75±1.38)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35,P=0.008)。A、B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3.10%和7.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4,P=0.002)。结论:在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应用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单纯置管溶栓相比两者疗效无差异,但AngioJet能明显提高血栓清除的效率,减少尿激酶用量、缩短药物溶栓时间及住院治疗时间,近期疗效良好,中远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李津凯[6](2016)在《导管溶栓治疗骨折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评估》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导管直接溶栓在骨折患者中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实用性、有效性及安全性;并对导管溶栓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评价。方法本次研究收集了我院自2014年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骨折围手术期合并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在骨折术后行导管溶栓治疗共28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6例,男女比例3.5:1,年龄在2065岁,平均年龄(42.2±11.6)岁。溶栓前准备:全组患者常规进行患肢静脉彩色多普勒检查或深静脉顺行造影,以明确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及血栓累及部位和范围。在明确诊断之后立即行腔静脉滤器置入术以预防肺栓塞。待骨折手术后对符合溶栓指证的患者行导管溶栓治疗。溶栓方式:28位患者采用间断脉冲式推注尿激酶的方式进行导管溶栓治疗,按1次/2小时,10万u/次定时推注尿激酶到溶栓导管内,溶栓时间为48120(72.6±17.1)h,尿激酶剂量为220万u480万u,平均(368.28±89.34)万u。溶栓期间,定时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并根据纤维蛋白原测定值调整溶栓药物剂量,当FIB在12g/l之间时,尿激酶剂量减到5万u/2h;当FIB<1g/L时,则停止溶栓治疗。连续溶栓4872 h后经溶栓导管造影观察溶栓效果,根据造影结果决定是否结束溶栓治疗,如果效果不理想可以调整导管位置或更换导管进行二次溶栓,24h48h后再次造影确认。溶栓后2例患者行球囊扩张内支架成形术。导管溶栓期间,给予低分子肝素4000u皮下注射,每12小时一次,连续710 d。溶栓后持续抗凝至少1年。以静脉通畅评分和静脉通畅率及健患肢周径差指标评价疗效,通过下肢血管彩超、双下肢肢围测量对所有患者进行门诊随访,随访时间为224月,通过描述性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Wilcoxon秩和检验对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8例患者经导管溶栓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均得到明显改善。导管溶栓前:健、患侧肢体大腿(髌骨上15cm)周径差为7.28±1.04cm,小腿(内踝上20cm)周径差为4.16±0.72cm;溶栓后:健、患肢大腿周径差为2.74±0.8cm,小腿周径差为2.08±0.40cm,两处肢围测量在溶栓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t=37.65,t=22.59,P值均<0.05)。导管溶栓前静脉通畅评分为(9.18±2.02)分,溶栓后评分为(3.04±0.92)分,溶栓后静脉通畅率68.1%±6.05%,静脉通畅性在治疗前后有显着性差异(Z=-4.650,P<0.05),与同期单纯抗凝治疗相比溶栓的静脉通畅性显着增高(Z=-5.697,P<0.05),溶栓后深静脉瓣膜保留率为85.71%。对溶栓后静脉血栓未溶解的3例患者,2例行髂静脉球囊扩张内支架成形术,1例拒绝行内支架成形术。本组患者在溶栓治疗期间发生少量出血5例,占全部溶栓患者的17.8%,未出现需要输血或外科处理的严重大出血情况及硬膜外、颅内等重要脏器出血的病例,术中术后没有出现症状性肺栓塞,死亡率为零。导管溶栓术后对实验室化验指标进行统计分析,PT、PLT、HGB较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而TT、APTT|、FIB和D-D较术前均有显着性差异(P均<0.05)。本组2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82.1%。随访时间为224个月,平均(13.5±7.3)个月。末次随访时健患侧大腿、小腿两处肢围测量与术前相比仍有显着性差异(t=35.39,t=17.64,P值均<0.05)。末次随访时静脉通畅评分为(3.29±0.94)分,静脉通畅率为64.75%±7.21%,与导管溶栓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648,P<0.05),末次随访时仍有22例患者深静脉瓣膜保留在3对以上,保留率为78.6%。其中2例髂静脉内支架置入患者随访时复查静脉彩超,支架内完全通畅,未出现并发症。随访23人中1例出现溶栓部位深静脉血栓复发,无肺动脉栓塞发生。结论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创伤骨折合并深静脉血栓患者,在骨折术后常规进行导管溶栓治疗能有效的缓解患肢的临床症状,显着提高患肢静脉通畅率,尤其对于中央型和混合型的血栓,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抗凝治疗,而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等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抗凝。最重要的是导管溶栓期间并没有出现严重大出血并发症,说明对于骨折术后患者来说只要掌握好手术适应症,在溶栓过程中控制好溶栓药物剂量、定时监测凝血指标、掌握好溶栓时间,导管直接溶栓治疗骨折合并静脉血栓依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李立恒[7](2014)在《机械碎栓与支架取栓结合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 Acute Ischemic Stroke)是指脑动脉主干或皮质支急性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迅速引起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的临床事件,具有起病急和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特点,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命健康,也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其治疗重点在于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闭塞脑血管的再通,迅速改善局部脑组织的缺血、缺氧,最大限度的恢复缺血半暗带区域的脑细胞功能,降低脑卒中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时间就是生命,超早期溶栓治疗已获得充足的循征医学证据并已经在临床推广应用10多年,尽管如此,无论静脉内溶栓治疗还是动脉内溶栓治疗都存在溶栓治疗时间窗的限制,静脉溶栓的4.5h时间窗太短,大多数患者常因错过治疗时间窗而延误了治疗的“黄金时间”,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只有2%-3%的患者有条件接受静脉溶栓治疗;而动脉溶栓治疗时间窗虽然可以延长到6小时,但动脉插管的操作本身会延误给药时间,并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也逐渐增加,而真正获益的患者仍然是少数。血管内机械性治疗(mechanical therapy,MT)近年来正逐渐兴起,机械碎栓和支架取栓是当今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两种有效方法:微导丝、微导管的机械推拉作用与支架网孔的切割作用可以粉碎部分非机化性血栓组织,机械碎栓的作用在于碎裂血栓组织,加快了闭塞血管的再通,增加了溶栓药物与血栓的接触面,机械碎栓后泵入溶栓药物可以作用于碎裂的血栓组织,防止血栓残留和继发性脑栓塞的发生;支架取栓则可以将大部分血栓组织直接取出体外,使闭塞段血流尽可能快的恢复,缩短了血管再通时间,同时大大减少了溶栓药物的用量,降低了溶栓药物导致颅内出血的发生率,Roth等报道了使用Solitaire AB (ev3Inc,Plymouth,MN)支架进行机械性取栓,术后有90.9%患者有效开通闭塞血管,平均开通时间是(277±118)min,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Castan等报道了采用Solitaire AB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取得了90%的血管开通率,治疗时间平均50min,没有与手术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Solitaire AB支架是一种可回收的自膨式镍钛合金支架,目前临床常用的Solitaire AB支架直径为4mm和6mm两种规格,因此,适合治疗的血管直径是2.0-5.5mm,2mm以下的脑血管闭塞则无法行支架取栓术,而微导管碎栓的治疗技术则可以应用到小于1mm的颅内血管闭塞。可见,机械性碎栓和支架取栓两种方法治疗AIS各自有优势和不足之处,然而,对于两种治疗方法之间的比较,目前国内报道尚少,本研究通过比较分析经微导管机械碎栓和Solitaire AB支架取栓两种方法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安全性,旨在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治疗的临床实践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5月至2013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共82例急性脑动脉闭塞患者资料,其中男性49例,女性33例,年龄36岁~85岁,中位年龄61岁,按治疗方法分为碎栓组58例,行微导管机械碎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取栓组24例,行Solitaire AB支架取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两组患者的发病时间均为3-5h,两组患者均采用局麻下经股动脉穿刺置管入路行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检查明确责任血管闭塞部位及可能存在的颅内、颅外侧枝循环血管,碎栓组58例患者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35例,颈内动脉末端分叉处闭塞17例,大脑前动脉闭塞2例,椎基底动脉主干闭塞4例,取栓组24例患者通过DSA造影诊断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14例,颈内动脉末端分叉处闭塞6例,大脑前动脉闭塞1例,椎基底动脉主干闭塞3例,碎栓组应用Progreat微导管系统(2.7F)的导丝、导管机械性作用碎裂血栓,再将微导管置于血栓段行接触性溶栓,取栓组应用Solitaire AB型支架(规格:4mm×15mm或6mm×20mm)置于闭塞段动脉内,支架自然张开和Y阀旁路关闭状态下,多次回撤支架并取出血栓,再经Y阀旁路回抽指引管内有无残留栓子;两组均联合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将微导管送至靶血管的血栓段内,利用恒速泵注射尿激酶,速度1万U/min,造影复查了解闭塞段血流状况,前向血流达TICI2-3级时结束治疗;两组术后处理相同:低分子肝素钙0.4ml皮下注射(1/12h)抗凝3天,口服拜阿司匹林100mg/日,波立维75mg/日抗血小板治疗及依达拉奉保护神经等治疗,所有患者术后三天内复查头颅平扫CT,了解脑梗死范围有无进一步扩大和有无继发性脑出血等。血流动力学评估采用前向血流评定TICI分级(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schemia grade),前向血流达TICI2-3级时血管再通成功,TICI0-1级表示血管再通失败,脑卒中严重程度评估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分别统计患者术前NIHSS评分和术后3天NIHSS评分,统计患者术后血管再通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通过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各自组内手术前后NIHSS比较采用配对资料符号秩和检验方法,P<0.01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之间的术前NIHSS比较与术后NIHSS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率的卡方检验(连续性校正),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碎栓组血管再通率81.0%,取栓组血管再通率83.3%,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的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碎栓组血管完全再通(TICI3级)39例,部分再通(TICI2级)8例,血管再通失败(TICI0-1级)11例,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血管再通率100%(35/35),颈内动脉末端分叉处闭塞再通率35.3%(6/17),2例大脑前动脉闭塞完全再通,4例椎基底动脉主干闭塞完全再通,1例患者术中由于微导丝无法通过颈内动脉分叉处闭塞段,最终放弃治疗;继发性脑出血2例(3.45%),有1例患者术中出现昏迷,送回ICU经颅内血肿钻孔减压等处理,最终抢救无效死亡;术中靶血管血栓碎裂脱落导致远端分支栓塞出现继发性脑栓塞2例(3.45%),患者症状与术前相比无进行性加重。取栓组血管完全再通(TICI3级)17例,部分再通(TICI2级)3例,血管再通失败(TICI0-1级)4例,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血管再通率100%(14/14),颈内动脉末端分叉处闭塞再通率50.0%(3/6),1例大脑前动脉主干闭塞完全再通,2例椎基底动脉主干闭塞再通成功,有1例颈内动脉分叉处闭塞患者行支架取栓术后栓子脱落并分别闭塞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主干,造成继发性脑栓塞,造影复查血流TICI0级,再通失败。两组患者之间术前NIHS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NIHS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碎栓组58例患者介入治疗术后3天患者NIHSS评分为5.0±3.6,较术前NIHSS评分值(13.8±2.1)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取栓组24例患者介入治疗术后3天患者NIHSS评分为4.0±3.6,较术前NIHSS评分值(13.1±2.0)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机械碎栓和支架取栓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并发症包括:症状性颅内出血、继发性脑栓塞、动脉夹层、动脉穿孔、脑组织血流再灌注损伤等,本研究中碎栓组1例85岁患者术中出现继发性脑出血,患者迅速昏迷,经颅内血肿钻孔减压等处理后最终死亡;2例出现继发性脑栓塞,患者神经症状无进行性加重表现;取栓组无症状性颅内出血,有1例颈内动脉分叉处闭塞患者行支架取栓后出现继发性脑栓塞,患者神经症状无进行性加重表现;两组患者均未见动脉夹层、动脉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1、Solitaire支架取栓与微导管碎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血管再通率比较,两组之间差异无显着性意义,支架取栓组患者无症状性颅内出血严重并发症,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值得肯定,操作相对复杂,需要的设备条件和人员技术要求较高;微导管碎栓组血管再通成功率不低于取栓组,临床操作中,碎栓技术更容易推广应用。2、临床上应根据闭塞血管部位、发病时间、患者经济情况等多种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使临床实践更为客观、科学。3、患者卒中类型及操作医师的临床经验是影响手术成功和手术并发症的重要因素之一。

周伟君[8](2012)在《肾虚血瘀型股骨头坏死THR术后下肢肿胀与DVT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是全髋置换手术后一种常见的并发症,THA术后下肢的肿胀是术后常见的表现,而激素肾虚血瘀型股骨头坏死患者更容易发生下肢肿胀。在本研究中,通过观察股骨头坏死THA术后下肢肿胀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数据,利用统计学手段,尝试探讨该类型患者出现术后下肢肿胀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程度。方法:2011年6月-12月肾虚血瘀型THA术住院病人实验组40例,其中男16例,女24例,平均年龄47.9±8.68(26-56岁);同期收集非肾虚血瘀型对照组THA术住院病人对照组42例,男26例,女16例,平均年龄62.1±10.18岁(34-72岁)。所有病例均于入院后测量下肢胫骨粗隆下10cm周径,并且于评分24小时内行Fbg、D-二聚体检测,对得出的统计学资料进行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此外,术后当天开始进行相同的川芎嗪针剂、利伐沙班抗凝治疗,于术后第1天、第7天继续进行上述指标的监测,术后第7天常规进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方差分析THA术后下肢胫骨粗隆下10cm周径肿胀程度,第7天存在统计学差异,肿胀与Fbg、D-二聚体无明显相关性,而实验组与对照组肿胀结合Fbg、D-二聚体对DVT诊断的准确性评价结果为:61.9%,58.8%。结论:1、肾虚血瘀型股骨头坏死患者术后肢体肿胀时间更长,且程度较大。2、THA术后患者下肢胫骨粗隆下10cm周径肿胀程度与Fbg、D-二聚体检测结合为阴性时排除DVT较可靠。3、THA术后患者下肢胫骨粗隆下10cm周径肿胀程度与Fbg、D-二聚体检测结合可初步应用于DVT的早期预测及诊断。

虞希祥,《子宫肌瘤病理血管彻底性栓塞治疗的临床研究》课题组[9](2011)在《大面积急性肺栓塞介入治疗与预防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发生肺出血或坏死者称肺梗塞。美国每年新发病人数约60万,其中近20%死亡,占死亡原因的第3位,仅次于肿瘤和心肌梗塞。过去人们一直认为肺栓塞在我国罕见,长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迄

周瑞[10](2011)在《下腔静脉滤器有效性及安全性的临床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下腔静脉滤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下腔静脉滤器的临床应用提供经验和依据。方法:在2006年8月~2010年4月期间,对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且完成随访、资料完整的113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滤器组和非滤器组,通过定期随访和返院复诊检查,观察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肺栓塞发生率。结果:经10-12个月的随访,下腔静脉滤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两种类型滤器的下腔静脉阻塞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滤器组与非滤器组肺血栓栓塞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左下肢较右下肢更易受累,而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更易发生肺血栓栓塞。下腔静脉滤器能有效的预防肺血栓栓塞的发生,且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措施。

二、四肢动脉血栓栓塞OASIS导管吸栓的护理1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肢动脉血栓栓塞OASIS导管吸栓的护理12例(论文提纲范文)

(1)AngioJet机械吸栓与置管溶栓对LEDVT患者的临床获益及卫生经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治疗方法
    3 疗效评估
    4 围手术期成本效益分析
    5 远期结果预测
    6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研究对象一般统计学特征
    2 球囊及支架使用
    3 围手术期成本效益分析
    4 Markov成本效益分析
讨论
    1 LEDVT的介入治疗
    2 髂静脉狭窄的处理及滤器应用
    3 成本-效益分析
    4 研究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2)介入治疗Cockett综合征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1.1 一般资料
        2.1.2 入选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术前准备
        2.2.2 观察组术式
        2.2.3 对照组术式
        2.2.4 治疗期监测
        2.2.5 随访指标
        2.2.6 观察指标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数据对比情况
        3.1.1 各种结果比较
        3.1.2 术后并发症结果比较及处理措施
        3.1.3 复发情况
    附录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发表论文情况)

(3)IVCF联合AngioJet药物机械偶联清除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肺栓塞(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方法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下腔静脉滤器在临床的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成果
致谢

(4)中高危肺栓塞应用瑞替普酶后对复发率及肺动脉高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 中高危肺栓塞应用瑞替普酶后对复发率及对肺动脉高压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5)药物机械偶联式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与分组
    2.2 方法
3 结果
    3.1 近期疗效
    3.2 随访
4 讨论
    4.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一般特点及临床治疗方式
    4.2 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特点及优势
    4.3 机械性血栓清除联合置管溶栓的临床意义
    4.4 下腔静脉滤器(IVCF)置入
    4.5 急性LEDVT合并髂静脉狭窄的处理
    4.6 并发症
5 不足与展望
6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6)导管溶栓治疗骨折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病例收录与分类
    1.3 导管溶栓的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诊断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疗效评判
    2.4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临床疗效比较
    3.2 随访结果
4. 讨论
    4.1 骨折合并血栓的机制与预防
    4.2 抗凝在血栓治疗中的作用
    4.3 导管直接溶栓的特点与指证
    4.4 导管溶栓的药物与置管途径
    4.5 导管溶栓的疗效和静脉通畅度评估
    4.6 导管溶栓治疗的指标检测
    4.7 导管溶栓术后并发症
    4.8 导管溶栓术后残余狭窄的处理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机械碎栓与支架取栓结合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病例纳入标准
        1.1.2 病例排除标准
        1.1.3 病例基本情况
        1.1.4 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1.1.5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8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管闭塞情况
    1.2 方法
        1.2.1 器械及药物
        1.2.2 检查方法
        1.2.3 治疗方法
        1.2.4 两组术中监测及术后处理相同
        1.2.5 疗效评估
        1.2.6 统计方法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情况及血管再通率的比较
    2.2 患者卒中评分(NIHSS)变化(见表8)
    2.3 并发症(见表9)
讨论
    3.1 静脉溶栓及单纯动脉溶栓的临床应用有限
    3.2 治疗时间窗和缺血半暗带的问题
    3.3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分析
    3.4 机械碎栓和支架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
    3.5 机械碎栓和支架取栓联合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比较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致谢

(8)肾虚血瘀型股骨头坏死THR术后下肢肿胀与DVT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祖国医学研究概况
        1.病因病机
        2.治则
        3.中药现代化药理研究
        4.内治法
        5.中药外治
    二、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1.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的概念
        2.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病机制探讨
        3.深静脉血栓的诊断
        4.预防
        5.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
        1.研究病例来源
        2.病例纳入标准
        3.病例排除标准
        4.分组情况
        5.研究流程
        6.一般资料
    二、研究方法
        1.治疗方法
        2.诊断标准
        3.观察指标
        4.终止指标
        5.统计分析
    三、结果
        1.病人基础资料
        2.相关资料统计学处理
        3.典型病例
第三部分 讨论及结语
    一、讨论
        1.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流行病学
        2.血栓前状态概念
        3.血液指标在DVT诊断中的意义
        4.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肢体肿胀因素
        5.建立DVT有效预测机制的必要性
        6.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具有更高的形成DVT易感性
        7.传统医学的认识
    二、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下腔静脉滤器有效性及安全性的临床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论文 下腔静脉滤器有效性及安全性的临床回顾性分析
    1. 中英文缩略对照表
    2. 摘要
        (1) 中文摘要
        (2)ABSTRACT
    3. 前言
    4. 正文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二、综述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疗进展
    1. DVT的诊断
    2. DVT的治疗
    3. DVT的预防
    4. 参考文献
三、致谢

四、四肢动脉血栓栓塞OASIS导管吸栓的护理1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AngioJet机械吸栓与置管溶栓对LEDVT患者的临床获益及卫生经济学研究[D]. 李观强.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2]介入治疗Cockett综合征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分析[D]. 谢虎. 延边大学, 2019(01)
  • [3]IVCF联合AngioJet药物机械偶联清除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肺栓塞[D]. 朱益强. 南方医科大学, 2019(11)
  • [4]中高危肺栓塞应用瑞替普酶后对复发率及肺动脉高压的影响[D]. 左莉娟.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2019
  • [5]药物机械偶联式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D]. 李克伟. 苏州大学, 2016(01)
  • [6]导管溶栓治疗骨折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评估[D]. 李津凯. 天津医科大学, 2016(03)
  • [7]机械碎栓与支架取栓结合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的临床研究[D]. 李立恒. 南方医科大学, 2014(01)
  • [8]肾虚血瘀型股骨头坏死THR术后下肢肿胀与DVT的相关性研究[D]. 周伟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0)
  • [9]大面积急性肺栓塞介入治疗与预防的临床研究[A]. 虞希祥,《子宫肌瘤病理血管彻底性栓塞治疗的临床研究》课题组. 医学科研成果与应用, 2011
  • [10]下腔静脉滤器有效性及安全性的临床回顾性分析[D]. 周瑞. 广西医科大学, 2011(08)

标签:;  ;  ;  ;  ;  

OASIS导管吸引术治疗肢体动脉血栓栓塞12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