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LA-B27 完全表达的肽在反应性关节炎 (ReA) 中受到细菌感染的影响

HLA-B27 完全表达的肽在反应性关节炎 (ReA) 中受到细菌感染的影响

一、完全由HLA-B27表达的肽在反应性关节炎(ReA)受细菌感染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梁碧波[1](2019)在《CⅡ抗体在中国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多元分析及在动物模型中的作用》文中认为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系统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会引起滑膜关节进行性破坏,以及关节外的其他临床表现,导致关节畸形和严重的功能障碍。RA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5-1%,在女性和老年人中更为常见。基因和环境因素是影响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抗瓜氨酸化蛋白抗体(Anti-Citrullinated Protein Antiboides,ACPAs)是 RA的一个重要生物标记物,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而且可在疾病发病的几年前被检测到。ACPAs的评估通常通过检测血清对第二代环瓜氨酸肽(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2,CCP-2)的反应来确定。该方式可以预测RA的发展和相关的关节破坏程度。有研究表面,RA患者血清中存在多种抗瓜氨酸化蛋白的抗体,例如波形蛋白,烯醇酶,纤维原蛋白等。二型胶原蛋白(Collagen type II,CⅡ)是关节软骨(Articular Cartilage,AC)细胞外基质(Extra Cellular Matrix,ECM)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RA炎症反应的主要攻击目标。在RA患者血清中,可以检测到抗瓜氨酸化CⅡ的抗体。之前的研究表面,在关节炎动物模型中出现一系列抗体,这些抗体可结合于CⅡ的不同表位,其中包括单克隆抗体ACC1和CⅡF4。它们可分别结合于CⅡ的C1表位和F4表位。在关节炎诱导实验中,两种抗体发挥不同的作用,ACC1可联合其他抗体诱导关节炎。而CⅡF4则发挥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该抗体是否有明确的保护作用以及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研究目的:在本实验研究中,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CⅡ的环状多肽,包括原始序列和将精氨酸突变为瓜氨酸两种,用于RA患者血清检测。不同于常见研究的是,本实验为一个大样本量的中国RA患者研究,对照组为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患者,探索其对CⅡ的不同反应,期待找出一些有助于RA预测的新的生物标记。此外,通过对动物模型的研究,我们期望找到一个CⅡ特异性的抗体,可有效抑制关节炎的发生和发展,并明确其作用机制,研究出基于C1I的特定抗体治疗方法。研究方法:1.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试剂盒测定患者血清中抗CCP2抗体的滴度。2.设计108个二型胶原蛋白的环状多肽和20个三螺旋结构多肽,用液相芯片技术对RA和OA患者血清进行多元分析。3.用R语言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4.杂交瘤细胞培养和单克隆抗体生产和纯化。5.ELISA检测ACC1和CⅡF4与CⅡ结合的特异性。6.组织学切片观察ACC1和CⅡF4在关节软骨的染色情况。7.重组F4表位多肽的表达和生及突变多肽产以及对抗体结合的影响。8.小鼠动物模型研究ACC1和CⅡF4抗体在关节炎疾病中的作用。主要结果:1.二型胶原蛋白环瓜氨酸肽可将RA和OA患者分类,其抗体在RA和OA患者血清中表达水平不同,在RA患者血清中抗体反应显着高于OA。2.前10位ClI的环瓜氨酸肽在RA患者血清中的反应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瓜氨酸化环状多肽具有较高的预测RA作用,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3.前10位CⅡ的环瓜氨酸肽的血清抗体反应具有高度正相关性。4.CⅡF4与F4表位(aa926-936)的三螺旋结构特异性结合。5.ACC1可与CⅡ上多个位点非特异性结合。6.ACC1和CⅡF4都可结合于关节软骨表面。7.赖氨酸、组氨酸和苯丙氨酸影响CⅡF4与F4表位的结合。8.在CⅡ抗体诱导的关节炎小鼠模型(Collagen Antibody Induced Arthritis,CAIA)中,在第1天注射4mgCⅡF4可有效降低关节炎积分。主要结论:1.CⅡ环瓜氨酸肽可作为一个生物标记对类风湿关节炎或其他关节炎症疾病,如骨关节炎进行分类。2.CⅡ的环瓜氨酸肽之间具有较高的正相关性,5-10个多肽组合可以用来预测类风湿关节炎。3.CⅡF4抗体与F4三螺旋结构表位特异性结合,而ACC1则为非特异性结合。4.CⅡF4抗体在CAIA小鼠关节炎模型中能够抑制疾病的严重程度,而ACC1则可诱导疾病的发生。5.F4表位中的赖氨酸是影响结合的重要位点也是胶原蛋白的联结位点,该位点与CⅡF4的保护作用机制相关。

杨玲[2](2018)在《缓激肽受体激活肾小管上皮细胞NF-κB信号通路介导三氯乙烯免疫性肾损伤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三氯乙烯(Trichloroethylene,TCE)作为常见的有机溶剂广泛应用于工业环境,接触TCE的工人出现以严重的全身性皮肤损害为主并伴有肝肾等多器官功能障碍,被命名为“职业性TCE药疹样皮炎”(Occupational dermatitis medicamentosa-like of trichloroethylene,ODMLT)。早期研究认为ODMLT是由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介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但近来研究发现,迟发型超敏反应不能完全解释由TCE导致的多脏器损伤。肾功能障碍是ODMLT病人多器官功能衰竭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动物实验和ODMLT患者研究发现,免疫系统的功能失调在TCE致敏引起的肾损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课题组研究中发现,TCE暴露导致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Kallikrein-kinin system,KKS)激活,主要包括缓激肽(Bradykinin,BK)和激肽受体(B1R/B2R)水平的上调。然而,BK及其受体如何诱导免疫性肾损伤的病理机制尚不清楚。相关研究证明,B1R和B2R的表达活化参与了成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结肠上皮细胞中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NF-κB信号通路在炎症和免疫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BK受体也可能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进一步加重TCE诱导的肾脏免疫性损伤。因此,本研究通过阻断BK与受体(B1R/B2R)结合来探索TCE致敏小鼠B1R/B2R受体与免疫肾损伤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为选择靶向药物进行有效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研究目的本研究拟从整体动物实验到体外细胞实验两个层次来探索TCE介导免疫性肾损伤的作用机制。首先,通过整体动物模型观察BALB/c小鼠经TCE致敏后肾脏组织损伤B1R/B2R受体表达和NF-κB信号通路激活以及炎性因子水平表达情况,观察通过B1R/B2R受体拮抗剂干预处理后其对TCE致敏小鼠肾损伤的改变情况;再者,通过体外实验提取BALB/c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进一步验证TCE介导免疫性肾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体内实验在适宜温度(2025℃)和湿度(50±5%)的条件下饲养健康的无特定病原体级(specific pathogen-free,SPF)的雌性BALB/c小鼠(68周龄,1824g),12小时光照/黑暗循环。所有小鼠自由进食饮水,适应性喂养1周(5只/笼)后,将小鼠随机分配到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TCE处理组,TCE+B1R拮抗剂处理组或TCE+B2R拮抗剂处理组。构建TCE致敏的BALB/c小鼠模型,所有动物均在末次激发后24小时对皮肤过敏反应进行评分。在B1R/B2R拮抗剂处理组中,TCE激发前BALB/c小鼠在第17天和第19天腹膜内注射R715/HOE140进行干预。2.体外实验我们成功建立有效提取肾小管上皮细胞(Renal tubular epithelial cell,RETC)的方法来评价TCE致敏小鼠RETC的损伤。通过经腹主动脉穿刺用1mg/mlⅡ型胶原酶和0.25%胰蛋白酶再灌注消化小鼠肾脏后,可获得较纯的肾小管节段,经过培养后肾小管上皮细胞爬出,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免疫荧光法标记角蛋白18(Cytokeratin 18,CK18)抗体鉴定该方法提取细胞主要为肾小管上皮细胞。结果1.致敏率和肾脏脏器系数在最终激发后24h进行评分,TCE组中的致敏率为44.3%(31/70),B1R拮抗剂预处理组的致敏率为40.5%(15/37),而B2R拮抗剂预处理组的致敏率为34.0%(18/53)。总致敏率为40.0%。空白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小鼠皮肤均未见红斑水肿的现象。小鼠的肾脏脏器系数比较发现:TCE处理24h后的小鼠肾脏脏器系数没有明显上升。72h TCE致敏组和B1R拮抗剂组的肾脏脏器系数要明显高于溶剂对照组,而72h B2R拮抗剂组小鼠肾脏脏器系数较TCE致敏组和B1R拮抗剂组明显降低。2.肾脏病理及肾功能改变肾脏组织病理检测发现空白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以及TCE未致组小鼠的肾脏组织中没有明显的病理改变,而72h TCE致敏组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刷状缘萎缩脱落甚至细胞坏死。比较发现,两个拮抗剂组小鼠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病理损伤显着减轻。肾功能检查结果发现,各指标在溶剂对照和空白对照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72h阳性致敏组各指标较24h各组有显着升高。除血清BUN之外,Cr水平在两个拮抗剂预处理组中均有显着降低。血清微球蛋白?1MG和?2MG变化与Cr趋势一致,然而,B1RA没有显着降低血清?1MG水平。3.肾脏组织中B1R和B2R表达情况免疫荧光通过CK18双标检测发现B1R和B2R主要在TCE致敏BALB/c小鼠肾脏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表达。与空白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相比,72h TCE致敏组小鼠肾脏中肾小管上皮细胞中B1R和B2R表达显着增加,而TCE未致敏组的小鼠肾脏中的两个受体表达均没有明显增多。4.免疫组化法检测Kim-1,Lipocalin-2和NF-?B p65的沉积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法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中标志性蛋白Kim-1和Lipocalin-2表达情况评估肾小管损伤。空白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小鼠的肾脏中没有明显可见的Kim-1和Lipocalin-2沉积,而72hTCE致敏组小鼠的这两种肾小管损伤标志性蛋白的表达显着增高,且两个拮抗剂组的表达均显着低于TCE致敏组。NF-?B p65在肾脏组织表达的结果表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NF-?B p65细胞核转位在72hTCE致敏组中表现最为显着,且两个拮抗剂组的表达均显着下降。各未致敏组中表达也没有显着差异。5.TCE诱导小鼠肾脏的NF-?B p65信号通路活化与溶剂对照组小鼠相比,TCE致敏组小鼠肾脏胞浆蛋白中p-I?B水平显增加且I?B显着降低,此外,肾脏组织的细胞核蛋白中,NF-?B p65亚基的水平显着升高。B1RA和B2RA预处理减弱TCE诱导的I?B磷酸化导致I?B水平的降低以及NF-?B p65亚基的核转位。并且,NF-?Bp65亚基的核转位在两个拮抗剂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肾脏NF-?B p65及炎症因子mRNA水平空白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之间NF-?Bp65 mRNA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溶剂对照组相比,72h TCE致敏组及B1RA和B2RA致敏组的NF-?B p65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B1RA和B2RA致敏组与TCE致敏组相比,均显着抑制了NF-?B p65mRNA表达水平的增高。此外,两个拮抗剂致敏组之间相比较,NF-?B p65 mRNA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B1RA/B2RA干预有效地下调il-1β,tnf-α和il-17 mRNA的表达水平,且B1RA和B2RA两个拮抗剂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此外,与24h时点B2RA预处理小鼠的il-1βmRNA水平,相比TCE致敏组有显着下降。7.成功建立酶液灌注法提取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经腹主动脉用1mg/mlⅡ型胶原酶和0.25%胰蛋白酶再灌注消化小鼠肾脏后获得较纯的肾小管节段并培养。并通过免疫组化法和免疫荧光法标记CK18抗体鉴定,证实该实验方法所提取细胞主要为肾小管上皮细胞。8.肾小管上皮细胞Megalin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检测发现Megalin主要在小鼠肾脏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表达。与空白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相比,72h TCE致敏组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中Megalin表达显着减少,TCE未致敏组的细胞中的Melain表达没有显着减少。9.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b1r和b2r mRNA表达TCE致敏小鼠的肾小管上皮细胞b1r和b2r mRNA的表达在空白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在72h TCE致敏组肾小管上皮细胞中显着上升,而TCE未致敏组则有明显的下降趋势。10.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NF-?B信号通路活化TCE阳性处理组与溶剂对照组相比,肾小管上皮细胞p-I?B明显升高且I?B明显下降,同时,细胞核蛋白NF-?B p65明显升高。B1RA和B2RA显着抑制了p-I?B水平的增高和I?B水平的下降以及细胞核蛋白NF-?B p65的转位。两个拮抗剂处理组相比,只有p-I?B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致敏剂量的TCE通过皮肤接触可致小鼠发生以皮肤损害为主并伴有肾脏病理和功能损伤的免疫毒性作用。2.TCE致敏的小鼠免疫性肾损伤中伴有KKS的活化,主要是B1R和B2R的表达增高,并通过活化NF-?B信号通路扩大炎症因子谱进一步加重TCE介导的免疫性肾损伤发病过程。3.通过成功建立提取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方法,再次检测细胞成分的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变化情况,验证TCE致敏的小鼠B1R和B2R活化NF-?B信号通路在免疫性肾损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肖熠[3](2018)在《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免疫应答及其互作机制》文中认为作为机体的“第二器官”,微生物在宿主免疫调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免疫应答的关系及作用机制仍不明确。本研究以猪和小鼠为动物模型,旨在探明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免疫功能的关系及其可能互作机制,为深入认识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健康的关系及研发动物肠道保健技术积累理论依据。试验一不同品种猪肠道微生物与免疫机能的差异及通过菌群移植对无菌小鼠的影响本试验旨在比较约克猪和藏猪肠道微生物组成及部分免疫表型的差异,并考察菌群移植对无菌小鼠的影响。试验选取健康的纯种约克猪和藏猪各5头,饲喂不含抗生素的相同饲粮56天后收集粪便用于检测菌群结构,并制备菌群悬液,-80℃保存用于菌群移植。取脾脏和大肠,称重并计算脾脏指数与大肠指数,同时取结肠样本用于细胞因子测定。而后选取健康状况良好16只1日龄无菌BALB/C小鼠随机分为2个处理(n=8),分别接种约克猪和藏猪菌群悬液,并于28天后采集粪样,脾脏和大肠样本用于测定肠道菌群结构,脾脏指数,大肠指数和细胞因子。结果显示:1.16S焦磷酸测序结果显示,约克猪与藏猪粪便微生物结构存在显着差异。其中约克猪粪便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显着高于藏猪,而厚壁菌门(Firmicutes)显着低于藏猪;且该趋势可通过菌群移植传递给无菌小鼠。2.藏猪脾脏体重比显着高于约克猪。且接受藏猪菌群的小鼠(TM)脾脏体重比显着高于接受约克猪菌群的小鼠(YM);3.藏猪结肠组织中部分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IL-6,IL-17)显着低于约克猪,同样,TM小鼠结肠中IL-6以及IL-17表达量显着低于YM小鼠。以上结果表明,猪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具有品种特异性,且可携带宿主免疫特性在物种间传递。试验二早期肠道微生物干预对仔猪免疫应答的影响及其机制为进一步弄清肠道微生物对宿主免疫应答的影响,本试验通过菌群移植构建了移植约克猪与藏猪的菌群仔猪模型,并通过灌服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急性肠炎以考察炎症状态下不同品种猪肠道微生物对仔猪获得性免疫的影响。试验选用30头3日龄DLY哺乳仔猪随机分为5个处理(n=6),分别为对照组(CTL),约克猪菌群移植组(Y-int),藏猪菌群移植组(T-int),约克猪菌群移植DSS处理组(Y-int-DSS)和藏猪菌群移植DSS处理组(T-int-DSS)。试验期56 d。结果显示:1.与对照比较,DSS处理成功诱导急性肠炎模型。2.体重变化率、腹泻指数和血便指数综合表明T-int组仔猪对于DSS的抵抗能力显着高于Y-int组;形态学研究表明,相比约克猪微生物移植组,移植藏猪菌群以后DSS对肠道上皮组织损伤程度明显降低。3.DSS处理Y-int组仔猪多种致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显着上调,而对T-int组细胞因子水平未见显着影响。4.DSS处理对T-int组IgA+B细胞数量、MAC387+巨噬细胞数量以及CD4+T细胞与CD8+T细胞比值没有明显影响,而Y-int组上述指标均显着上升。5.藏猪模式识别受体(PRR,TOLL样受体及NOD样受体)基因表达水平低于约克猪;经DSS处理后,T-int组仔猪PRR及其下游信号分子表达量未见改变,而Y-int组表达量则整体上升。6.T-int组仔猪肠道中丙酸和丁酸水平及结肠IgA的水平显着高于Y-int组。本试验表明,新生仔猪移植藏猪肠道菌群可显着降低DSS诱导的肠炎及腹泻发生程度,其机制与菌群调节SCFAs、肠道免疫细胞以及PRR有关。试验三短链脂肪酸(SCFAs)对宿主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及机制在试验二基础上,本试验旨在进一步探索SCFAs对免疫应答的作用及其机制。(1)首先选用20只8周龄健康野生型C57BL/6小鼠分成4组,分别设为对照组,SCFAs处理组(乙酸与丁酸各500mM),抗生素(Abx)处理组(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甲硝哒唑和万古霉素各1mg/ml)和SCFAs+Abx处理组,处理期28天。所有小鼠第0和第14天用卵清蛋白(OVA)进行免疫,并添加霍乱毒素(CT)作为佐剂。(2)再选用5只野生型C57BL/6小鼠和5只G蛋白偶联受体43(GPR43)基因敲除小鼠,同样饲喂SCFAs 28天并用OVA/CT进行免疫,以研究GPR43在SCFAs诱导的特异性抗体中所扮演的角色。(3)从野生型小鼠脾脏中分离IgD+na?ve B细胞并采用SCFAs进行此外刺激以验证其对免疫球蛋白的诱导效应,并通过通过氢[3]同位素标记法验证SCFAs对T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1.SCFAs显着提升野生型小鼠粪便和血清中抗原特异性(OVA/CTb-speicific)IgA,IgG(γ)水平。2.抗生素处理大幅降低粪便和血液中特异性抗体水平,在抗生素处理后饲喂SCFAs,可一定程度提升免疫球蛋白水平。3.GPR43-/-小鼠粪便中OVA特异性以及CTb特异性IgA与IgG水平均低于野生型小鼠,血清中抗原特异性IgG亦呈现出同样结果。4.SCFAs在T细胞依赖和非T细胞依赖条件下均能诱导B细胞产生IgA,并可在非T细胞依赖条件下诱导B细胞产生IgG。5.在OVA/CT免疫条件下SCFAs可促进CD4+T细胞的增殖,且GPR43-/-小鼠的增殖速率显着低于野生型小鼠。以上结果表明,SCFAs具有诱导抗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和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合成、促进T细胞增殖的功效,其机制与GPR43介导有关。试验四IL-33在宿主-肠道微生物对话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本试验通过系列体内外实验探明IL-33在宿主和微生物对话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1)首先采用高通量焦磷酸测序方法比较野生型小鼠和IL-33敲除小鼠粪便微生物结构差异。(2)然后比较野生型小鼠和IL-33-/-小鼠肠道上皮细胞(IEC)中REG3γ以及多种β防御素(β-defensins)表达水平,通过靶蛋白抑制剂、siRNA转染和CRISPR基因敲除技术探索IL-33在IEC上诱导REG3γ的信号通路。(3)再采用小鼠肠上皮细胞系(MSIE)验证了IL-33对REG3γ的体外诱导功效;采用REG3γ基因缺失的MSIE细胞系,提取总蛋白分别针对革兰氏阳性菌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和革兰氏阴性菌鼠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rodentium)进行了体外抑菌试验,以探明REG3γ在抑制病原菌中所发挥的作用。(4)最后采用DSS对野生型小鼠和IL-33-/-小鼠进行了急性结肠炎造模以考察IL-33在炎症中所扮演的角色。试验结果显示:1.野生型小鼠与IL-33-/-小鼠肠道微生物结构存在显着差异,主要体现在毛螺菌属(Lachnospiraceae)和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上。相比野生型小鼠,IL-33-/-小鼠具有更高的总菌丰度,IL-33-/-小鼠对于C.rodentium的清除能力降低。2.相比野生型小鼠,IL-33敲除小鼠肠道IEC中REG3γ含量显着降低,IL-33通过mTOR,STAT3和MEK-ERK通路诱导REG3γ的产生,且三种信号分子中,STAT3处于最下游并接受mTOR和ERK的调控。3.IL-33可在体外诱导MSIE细胞产生REG3γ,但对β防御素无影响。在REG3γ存在的条件下,C.difficile和C.rodentium均表现出生长抑制。4.相比野生型小鼠,IL-33-/-小鼠受DSS影响较小。本研究首次发现肠上皮细胞分泌的IL-33可调节动物自身肠道菌群结构。机制上,IL-33通过“mTOR-STAT3”以及“MEK-ERK-STAT3”信号途径调节肠上皮细胞分泌REG3γ,后者对部分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病原菌具有抑制作用。试验五IL-33在转化生长因子β存在的情况下抑制调节性T细胞的产生试验四结果表明,IL-33缺失引起仔猪抗炎症能力增强,为探索其可能机制开展了本试验。(1)分别在结肠炎以及健康状况下考察了野生型小鼠和IL-33-/-小鼠肠道固有层淋巴细胞(LPL)以及肠上皮淋巴细胞(IEL)中调节T细胞(CD4+Foxp3+Treg)的含量。(2)从健康CBir1 Flagellin-specific TCR转基因小鼠脾脏中分离Na?ve CD4+T细胞,考察不同浓度转化生长因子beta(TGF-β)对IL-33诱导CD4+Foxp3+Treg的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结肠炎或健康状态下,IL-33敲除后小鼠肠道固有层中调节T细胞(CD4+Foxp3+Treg)比例均显着提高。2.在加入TGF-β阻断剂或不添加TGF-β情况下,IL-33可刺激Na?ve CD4+T细胞分化为Treg;然而当有TGF-β存在的情况下,IL-33则抑制Treg的分化。3.IL-33受体ST2在Na?ve CD4+T细胞存在表达,且在无TGF-β情况下受IL-33正调控;而当有TGF-β存在情况下,IL-33则抑制ST2的表达。本试验表明,内源性IL-33在炎症和健康状态下,由于TGF-β的存在,均对肠道中Treg细胞具有抑制作用,IL-33敲除小鼠呈现出更强抗炎特征的机制是CD4+Foxp3+Treg比例增加的结果。综上表明,猪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具有品种特异性,且可携带宿主免疫特性在种间或品种间传递;肠道微生物通过PRR信号途径以及SCFAs-GPR43信号途径作用于肠粘膜,调节宿主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促进CD4+T细胞增殖,诱导抗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和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的合成,从而实现对肠粘膜的保护作用,降低应激条件下肠炎及腹泻发生程度;肠道分泌的IL-33通过mTOR-STAT3以及MEK-ERK-STAT3信号途径调节肠上皮细胞分泌REG3γ,从而调节动物自身肠道菌群结构;IL-33在TGF-β存在条件下对肠道中Treg细胞发挥抑制作用。本文初步揭示了肠道微生物-宿主免疫的作用方式及其机制。

黄钊霞[4](2017)在《LTA模拟肽在金葡菌系统性感染模型中保护作用及Pam3CSK4预处理降低MRSA感染中炎症反应》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LTA模拟肽在金葡菌系统性感染模型中的保护作用研究背景:脂磷壁酸(Lipoteichoic acid,LTA)是金葡菌细胞壁重要的保守成分,参与细菌对宿主细胞的黏附及介导细菌感染后的炎症反应。由于LTA属于TI抗原、免疫原性弱,因此限制其成为疫苗候选。目的:利用前期工作所得、模拟LTA表位的序列GHKEDRQWCQHS,合成四分枝多价抗原肽MAP2-3,观察MAP2-3作为免疫原免疫后诱导的免疫应答规律和特点以及在金葡菌系统性感染模型中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鉴定MAP2-3的抗原性。MAP2-3免疫小鼠,观察小鼠体内抗体生成规律及特点,MAP2-3免疫在脓毒症休克和脏器脓肿模型中的保护作用。结果:根据GHKEDRQWCQHS序列合成线性肽(序列为Bio-HSGHKEDRQWCQHSGG,命名为L2-3)和四分支多价抗原肽(命名为MAP2-3)。ELISA结果显示L2-3特异性结合抗LTA单抗;MAP2-3能分别与抗LTA单抗、抗金葡菌多克隆抗体结合。MAP2-3免疫小鼠后,免疫血清能与MAP2-3、LTA及金葡菌超声裂解产物特异性结合;抗体类别鉴定表明,MAP2-3免疫主要诱导IgG类抗体,末次免疫4周后仍能在MAP2-3免疫组小鼠体内检测到针对LTA的IgG类抗体。金葡菌致死性攻击后,对照组小鼠在4天内全部死亡,而MAP2-3免疫组10天生存率达60%以上,显着高于对照肽免疫组和空白组。金葡菌系统性感染模型中,MAP2-3免疫组小鼠脾脏、肾脏、肺脏中细菌载量显着低于对照肽免疫组和空白组。MAP2-3免疫组小鼠在感染早期脾脏中IFN-γ、IL-17A/F、IL-4和CCL3含量显着增高。体外实验表明MAP2-3免疫组小鼠脾脏中记忆性B细胞(IgG+B细胞及IgG1+B细胞)显着多于对照肽免疫组和空白组。结论:四分支多价抗原肽MAP2-3模拟LTA表位,MAP2-3免疫后可诱导小鼠体内产生针对LTA的IgG类抗体,并保护小鼠抵御金葡菌系统性感染。第二部分 Pam3CSK4预处理降低MRSA感染中炎症反应研究背景:机体在应对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系统性感染中产生大量促炎性细胞因子以激活免疫系统清除细菌,但促炎性细胞因子过度分泌(也称为细胞因子风暴)导致组织损伤,甚至参与脓毒症性休克的发生与发展。有文献表明不同TLR激动剂LPS、PGN、单磷酰脂质(MPLA)等预处理后,可以降低小鼠在金葡菌感染模型中炎症反应及提高其生存率,但Pam3CSK4预处理降低MRSA感染中炎症反应机制尚不清楚。目的:观察TLR2激动剂Pam3CSK4预处理对MRSA系统性感染中炎症反应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于感染前48 h和24h连续两次对BALB/c、C57BL/6鼠及TLR2-/-鼠(雌性,6-8周)行尾静脉注射Pam3CSK4,对照组加无菌PBS处理。以1×108 CFU/只MRSA(ATCC43300)致死性攻击(iv),观察各组小鼠生存率;以2×107 CFU/只MRSA静脉感染小鼠,比较Pam3CSK4预处理组和对照组血液和组织中的细菌残存量,HE染色观察小鼠肾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及脓肿,ELISA检测脏器中细胞因子的产生,real-time PCR检测TLRs、NOD2、IRAKs及Tollip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NF-κB磷酸化、IRAK-M及Tollip表达,免疫沉淀检测IRAK-1与MyD88、IRAK-1与TRAF6的结合。结果:在致死性感染模型中,Pam3CSK4预处理的BALB/c鼠和C57BL/6小鼠的生存率显着高于对照组,而Pam3CSK4预处理不能降低TLR2-/-小鼠死亡率。在菌血症模型中,Pam3CSK4预处理组外周血和各脏器中的细菌残存量显着减少,肾组织中脓肿及中性粒细胞浸润明显少于对照组,Pam3CSK4处理组在感染后血清、肾脏、脾脏中促炎性细胞因子含量显着降低,而肾组织、脾脏中IL-10、TGF-β表达量增高;real-time PCR结果显示,Pam3CSK4预处理组组织中TLR2相对表达量下降。Pam3CSK4预处理组在感染后脾脏中IRAK-4和IRAK-1表达量下降、NF-κBp65磷酸化降低,IRAK-1与TRAF6结合降低,而IRAK-M、Tollip表达量显着升高。结论:Pam3CSK4预处理可能通过下调TLR2信号通路中多个分子以降低MRSA系统性感染中炎症反应。

王明希[5](2017)在《逐痹丹加减治疗反应性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逐痹丹加减治疗反应性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本试验采用前瞻性、随机、阳性药对照的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骨科及风湿病科住院及门诊病人以及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中医科门诊患者患者,将符合西医ReA诊断标准及中医反应性关节炎(寒湿痹阻证)诊断标准的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非药物基础治疗的对等条件下,治疗组给予中药汤剂逐痹丹加减,对照组给予尪痹冲剂冲服,均以1周为l疗程,观察4个疗程,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指数、中医证候评分、血沉等指标,以及患者的不良反应及依从性。由专业人员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症状改善方面:两组方案分别与治疗前比较,证候观测指标关节疼痛状况等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提示逐痹丹与尪痹冲剂对于反应性关节炎(寒湿痹阻证)治疗疗效确切;且在中医症候学当中,大便溏薄、关节僵硬治疗组优于治疗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VAS评分,治疗后发现均有明显改善,说明两组药物对于均能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疼痛,且治疗前后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2)c反应蛋白测定结果显示:两组药物治疗后理化指标均有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两种药物均能有改善关节的炎性反应。具有治疗反应性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作用。(3)血沉测定结果显示:两组药物治疗后理化指标均有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两种药物均能有改善关节的炎性反应。具有治疗反应性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作用。结论:运用逐痹丹治疗反应性关节炎(寒湿痹阻证),可明显改善反应性关节炎患者的各种临床症状、体征,短期治疗过程中,观察期间无不良事件发生,是治疗反应性关节炎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丁岩[6](2010)在《ERAP1、TLR9和TGFβ1基因多态性与山东汉族人群强直性脊柱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是一种类风湿因子阴性、累及脊椎等中轴关节和肌腱韧带骨附着点的慢性进行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种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多基因遗传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仍不十分清楚。本病的显着特点是与HLA-B27呈强关联,但HLA-B27只占全部遗传易感因素的16%,这提示其它基因也可能与AS具有相关性。近年来全基因组扫查分析证实,在HLA基因区内外还存在其它AS的易感基因位点。内质网氨肽酶(endoplasmic reticulum aminopeptidase, ERAP)参与调节细胞因子、细胞因子膜受体以及可溶性受体三者之间的浓度和数量,这一过程在AS发病中起关键作用。2007年,欧美及大洋州人群中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提示,ERAP1基因可能是AS除HLA-B27以外的新的易感基因之一。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TLR)在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之间起桥梁作用。骶髂关节炎是AS的特征性标志,有研究报道,TLR9在关节炎中发挥重要作用。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超家族成员调节多种细胞的生长、分化、凋亡及免疫应答等过程。有学者认为,AS早期髋、膝关节炎性病变,逐步发展至强直,这一过程可能与TGFβ1有关。到目前为止,上述三个基因在汉族人群中与AS的相关性尚未见报道。研究目的研究ERAP1基因rs27044位点、TLR9基因rs55704465位点及TGFβ1基因rs1800470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与山东地区汉族人群AS的相关性,为进一步研究AS的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3月至2009年8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风湿科及骨科确诊的散发AS患者191例,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1984年纽约强直性脊柱炎修订标准。209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AS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血样标本,抽取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等方法检测ERAP1基因rs27044、TLR9基因rs55704465、TGFβ1基因rs1800470三个位点多态性,根据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确定个体基因型。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的x2检验进行分析。基因型分布进行Hardy-Weinberg (HWE)遗传平衡检验。计算各等位基因、基因型的比数比(odds ratio,OR)。结果(1)ERAP1基因rs27044位点,AS组G/G、G/C、C/C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126、0.408和0.466,在对照组分别中是0.455、0.402和0.14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170,P<0.05);G、C等位基因频率在AS组分别是0.330和0.670,在对照组分别是0.656和0.344,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215,P<0.05)。(2)TLR9基因rs55704465位点,AS组C/C、T/C、T/T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194、0.424和0.382,在对照组分别中是0.230、0.440和0.330,两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x2=1.429,P>0.05);C、T等位基因频率在AS组分别是0.406和0.594,在对照组分别是0.450和0.550,两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x2=0.395,P>0.05)。(3)TGFβ1基因rs1800470位点,AS组A/A、A/G、G/G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283、0.466和0.251,在对照组分别中是0.234、0.469和0.297,两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x2=1.651,P>0.05);A、G等位基因频率在AS组分别是0.516和0.484,在对照组分别是0.469和0.531,两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x2=0.438,P>0.05)结论(1)山东汉族人群AS易感性与ERAP1基因rs27044多态性有关。(2)山东汉族人群AS易感性与TLR9基因rs55704465多态性无关(3)山东汉族人群AS易感性与TGFβ1基因rs1800470多态性无关。

张学军[7](2010)在《肺炎衣原体感染和强直性脊柱炎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旨在探讨肺炎衣原体(Cpn)感染与强直性脊柱炎(AS)的相关性,以及克拉霉素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收集门诊AS患者外周血并记录相关临床资料,用血清学方法ELISA和巢式PCR分别检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AS组)、正常人群(NC组)外周血Cpn特异性抗体IgG、IgM、IgA和特异性53kDa外膜蛋白基因来证实Cpn感染;选取活动性AS患者38例为治疗组,给予克拉霉素治疗,疗程4-8周。以柳氮磺吡啶作为对照组。以疾病活动性指标BASDAI、CRP和ESR作为疗效评价指标。【结果】1 ELISA方法检测79例AS患者和73例正常人发现,两组均有较高Cpn IgG阳性率,分别为88.8%对91.8%,无统计学差异。但AS组的CpIgA和CpIgM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人,有统计学差异,分别为:(51.9%对31.5%,χ2=63.61, P=0.01)和(79.7%对20.5%,χ2=44.031, P<0.0001)。其中CpIgM与AS的发病有较强的相关性(OR=17.07, 95%CI 7.38-39.47),而CpIgA与AS亦有一定相关性(OR=3.05, 95%CI =1.31-7.15)。2三种Cpn抗体中,仅IgM与AS疾病活动性有关, IgM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相比,疾病活动性指标平均水平明显较高,其均数±标准差分别为:(ESR, 38.9±28.9对21.4±20.7 ,P=0.023; CRP,32.6±38.3对11.00±13.3, P<0.001; BASDAI 4.67±1.94对2.93±1.16, P<0.001)。3 nPCR方法检测30例AS患者和30例正常人Cpn基因发现,AS组Cpn感染率36.7%明显高于NC组10.0%,χ2=5.96,P=0.015。同样,nPCR阳性的11例AS患者其疾病活动性指标明显高于阴性患者,其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BASDAI,5.67(1.6)对4.23(1.60),Z=-2.42,P=0.014;CRP,29.2(16.9)对10.20(7.85),Z=-3.12,P<0.01;ESR,33.00(39.0)对23.00(13.00),Z=-2.67,P<0.01。4克拉霉素治疗AS,疾病活动性指标在第6-8周达到最大改善,疾病活动性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BASDAI, 4.20(1.00)对4.70(1.38), Z=-2.26,P=0.02;CRP, 9.95(11.24)对16.45(25.21),Z=-2.30,P=0.02; ESR, 23.00(16.00)对26.00(23.00),Z=-2.09, P=0.03。【结论】1本研究在国内外首先发现Cpn近期感染(急性或慢性持续性感染)与AS的发病高度相关,而且Cpn特异性抗体IgM升高与AS疾病活动性有关,Cpn急性感染可以加重AS疾病活动性。2并对其机制提出假说:认为Cpn感染后通过其致病抗原LPS、HSP、OMP、以及53-kDa外膜蛋白等与机体Toll样受体结合引起一系列免疫级联反应导致炎性细胞因子如IL-1、TNF-α等升高而诱发或加重AS。3 PCR检测外周血Cpn感染也支持其与AS发病相关,但PCR检测外周血中Cpn感染阳性率低于ELISA方法。4克拉霉素短期(4-8周)治疗能显着降低AS的疾病活动性,初步为临床治疗AS提供了新方案。

马骁[8](2009)在《强直性脊柱炎2218例临床资料分析及中医证候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免疫性疾病。由于患者的早期症状常早于骶髂影像学改变5-7年出现,而且目前普遍采用的1984年修订的纽约标准不利于AS早期诊断,大部分患者在确诊时已失去了治疗的良好时机。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已成为当务之急。本研究对导师阎小萍教授自2006年至2009年诊治的2218例AS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以期发现利于AS早期诊断的因素,为AS的早期诊治提供线索和依据。目前,对AS的证候分类仍未统一,从而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病的中医药规范化辨证施治,进一步影响了中医整体疗效的提高。导师阎小萍教授长期以来运用中医辨证施治的特色诊治AS,并将之归属为中医病名“大偻”临床上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采用四诊合参的传统中医辩证思路结合现代数理统计的方法,以初步探讨AS中医基本证候分布情况,验证导师临床证候分类的可行性,同时对AS中医证候的研究方法进行初步探讨,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对AS的中医证候要素进行归纳和提取,为AS中医诊断标准的建立、证候分类的完善打好基础工作,为AS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对进一步总结导师学术思想的科学内涵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方法:本研究应用前瞻性调查研究方法,采用Epidata3.02数据库进行数据管理,在SPSS12.0软件平台进行数据统计分析。AS临床资料分析采用描述性频数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证候学研究采用传统中医辨证方法与现代Logistic回归、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深入系统研究AS的临床特点、证候特点。结果:临床特点:AS男女发病比例为3.28:1,平均发病年龄为22.18±8.10岁,其中男性平均发病年龄为21.20±7.80岁,女性平均发病年龄为25.44±8.21岁,女性发病年龄明显晚于男性患者4年,且女性AS幼年发病比率为9.07%明显低于男性AS患者幼年发病比率(25.59%)。AS患者HLA-B27的阳性率为86.94%,女性AS患者携带HLA-B27的比率明显低于男性AS患者,仅为75.10%。46.88%的AS患者发病时有明确的诱发因素,因感受风邪、寒冷、潮湿而发病的占26.06%,因外伤而导致发病的占8.12%,因剧烈运动导致发病的占3.92%,因劳累诱发疾病者占4.10%。AS累及范围广泛,以腰骶、脊背最为常见,其次为髋关节、膝关节和颈项、肩、腹股沟、胸肋、踝关节等。34.13%的AS患者出现过关节的肿胀,主要为膝、踝等四肢大关节。幼年发病的AS患者出现关节肿胀的几率明显高于成年发病的AS患者。前葡萄膜炎是AS容易伴发的关节外病变,本研究出现过前葡萄膜炎的AS患者占16.19%,且男性与女性并发率比较无显着性差异。AS被延误诊断平均年限为5.30±5.75年,误诊、漏诊率达88.82%,JAS的误诊率高达92.17%,明显高于成年发病组,同时发现性别对AS的误诊年限和误诊比率无明显影响,而阳性家族史的AS患者的平均误诊年限明显短于无AS家族史的患者,HLA-B27阴性的AS患者的误诊率明显高于HLA-B27阳性患者。AS常被误诊的疾病主要与腰椎间盘突出、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腰肌劳损相关。女性AS患者的枕墙距、颌柄距、指地距、Schober试验、脊柱活动度均明显轻于男性AS患者;未携带B27基因的AS患者脊柱活动受限程度均明显轻于携带HLA-B27的AS患者;而发病年龄对颈部、腰部、脊柱的活动度影响不大。AS伴发心电图异常的比率为7.45%,AS髋关节受累发生率为57.09%,且男性AS患者的髋关节受累率明显高于女性患者;HLA-B27阳性AS患者髋关节的受累率明显高于HLA-B27阴性患者;幼年发病的AS患者髋关节受累率高于成年发病的患者;家族史对AS患者髋关节的受累率无明显影响。本研究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占AS患者的54.45%,且男性患者的腰椎和股骨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女性患者。男性AS患者骶髂关节炎Ⅱ级改变者占26.71%、Ⅳ级占30.71%,女性AS患者骶髂关节炎Ⅱ级改变者占47.68%、Ⅳ级占10.23%。HLA-B27阴性的患者骶髂关节炎Ⅱ级改变的比率明显高于HLA-B27阳性的患者,Ⅳ级改变的比率明显低于HLA-B27阳性患者。证候研究:AS中医症状出现的频次依次为:倦怠乏力、腰膝酸软、畏寒喜暖、晨僵、夜寐不安、盗汗、自汗、四末不温、口渴喜饮、胸胁憋闷、大便稀溏、驼背畸形、心烦易怒、面色无华、气短、男子阴囊寒冷或女子白带寒滑、心悸、手足心热、眩晕耳鸣、小便清长、发热、大便干结、口苦粘腻、恶热喜凉、目睛红赤、小便短赤。舌质出现的频次依次为舌暗淡、舌淡红、舌边尖瘀斑瘀点、舌胖嫩边有齿痕、舌下脉络瘀曲、舌紫暗、舌边尖红等,舌苔出现的频次依次为薄白苔、薄黄苔、白腻苔、黄白相兼腻苔等,脉象出现的频次依次为脉沉、细、弦、尺弱、滑、数等。中医证型所占百分比例为肾虚督寒证55.82%、邪痹肢节证18.44%、邪郁化热证13.07%、邪及肝肺证10.60%、湿热伤。肾证2.07%。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建立AS中医证候预测模型,腰骶痛、腰部冷感、脊背痛、臀部痛、腰椎活动受限、畏寒喜暖、四末不温、面色无华、小便清长、薄白苔、舌下脉络瘀曲、脉细、脉沉、脉弦为肾虚督寒证证候诊断的主要成分;发热、口苦粘腻、恶热喜凉、踝关节热感、遇冷则舒、小便短赤、舌紫暗、苔黄腻对湿热伤肾证证候诊断的贡献率较大;腰部冷感、大腿肌肉痛、腹股沟痛、髋关节痛、膝关节痛、舌瘀斑瘀点是邪痹肢节证的证候诊断要点;邪及肝肺证的证候组成要素为心烦易怒、胸胁憋闷、眩晕耳鸣、目睛红赤、心悸、眼痛干涩、胸痛;发热、恶热喜凉、心烦易怒、大便干结、小便短赤、口渴喜饮、眼痒多眦、暗淡舌、舌边尖红、腹股沟痛、髋关节痛、膝关节痛、膝关节肿胀、遇冷则舒为邪郁化热证的诊断要点,且五个证型中除邪痹肢节证外其它四个证型的预测模型诊断正确率均大于90%。通过系统聚类方式证实AS临床可分为5类,且此5类恰与导师阎小萍教授临床辨证相符。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邪及肝肺证:特异症状为胸痛、胁肋疼痛、胸胁憋闷、气短、目睛红赤,主要症状为眩晕耳鸣、舌瘀斑瘀点,次要症状为髋关节痛、腹股沟痛、舌紫暗、脉弦等;邪痹肢节证:特异症状为膝关节痛,主要症状踝关节痛、足跟痛,舌淡红,次要症状为上肢关节疼痛等;肾虚督寒证:特异症状为畏寒喜暖,主要症状为四末不温、腰骶痛、颈项痛、腰膝酸软、驼背畸形、小便清长、舌暗淡、薄白苔,次要症状为大便稀溏、尺脉弱、脊背疼痛、夜间加重、脉沉、臀部深处痛、男子阴囊寒冷或女子白带寒滑、白腻苔等;湿热伤肾证:特异症状为口苦粘腻,主要症状为舌边尖红、苔黄腻、脉滑,次要症状为手足心热等;邪郁化热证:特异症状为关节红肿热痛,主要症状为发热、恶热喜凉、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薄黄苔、脉数,次要症状为晨僵、心悸、舌下脉络瘀曲、黄白相兼腻苔、脉细等。结论:本研究通过对2218例AS患者临床资料较为全面的分析,提高了对该病临床特点的认识,提示要重视AS发病年龄更加年轻化的趋势;重视男性AS患者的幼年发病比例;重视女性AS患者HLA-B27的阴性比例;重视AS首发部位的分布特点和外周关节病变;重视AS的髋关节受累情况及骨质疏松的发生率等。通过对导师临床辨证AS活动期的五类证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辨证预测模型检验,除邪痹肢节证临床预测正确率为83.2%,其余四个证型的临床预测正确率均大于90%,提示辨证预测模型适合临床推广使用,提高临床的可操作性。本研究采用聚类分析对AS的中医证候要素进行客观化的归纳、分类,避免了对辨证主观化判断的缺陷,聚类分析结果与老师临床证候分类基本吻合,说明导师临床证候分类有着很高的客观性与现实性,值得进一步推广。利用主成分的载荷数对AS中医证候进行量化评估,使得中医证候中的症状更加简化、量化,便于临床的辨证分类。聚类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达到了临床对AS中医证候要素归纳和提取的目的,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及推广应用。

冯媛[9](2009)在《HLA-B27启动子活性及启动子激活因子参与脊柱关节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脊柱关节病(spondyloarthropathy,SpA)是一组以中轴和/或外周关节受累、具有家族聚集倾向、血清类风湿因子(RF)阴性为特点的相互关联的多系统炎症性疾病。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和致残率都较高,但因为各种SpA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均未完全明了,缺乏有效的病因治疗。因此研究SpA的病因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有关其参与SpA发病主要有以下几个假说:1)分子模拟假说:HLA-B27经典的HLA-I类分子结构通过将关节炎多肽提呈至CD8+T细胞的TCR上而诱导关节炎;2)HLA-B27异常形式的免疫识别:在多种因素影响下,细胞表面存在多种B27的异常形式,包括自由重链(FHC),重链同源二聚体等,被特异的CD4+T细胞、NK细胞等识别从而诱发炎症损伤;3)蛋白错误折叠,内质网应激与炎症反应:HLA-B27在内质网的折叠速率减慢,造成内质网应激,引发未折叠蛋白反应(UPR)导致炎症反应。目前理论上有关SpA的发病机理更倾向于后两种假说,而这两种假说均与B27的蛋白表达量相关。虽然SpA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可以确定的是除了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HLA-B27与SpA的发病关系非常密切,且有HLA-B27转基因大鼠试验表明HLA-B27的拷贝量与转基因鼠的发病有直接关系。另外,也有报道表明HLA-B27阳性的AS患者比HLA-B27阳性正常人的HLA-B27表达量明显增高。以上证据均表明HLA-B27的表达高低与SpA的易感性有关,而启动子的转录调控是影响HLA-B27表达的重要途径。因此本实验拟通过对HLA-B27的启动子(promoter)区序列及活性进行分析,试图发现一些对HLA-B27启动子有活化作用的因子,并在体外研究HLA-B27表达阳性的人单核细胞系在这些激活因子的作用下其UPR相关分子表达的情况。以初步判定HLA-B27启动子激活因子与UPR反应参与SpA的发病机理,为进一步揭示SpA的发病机制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1.通过搜索IMGT/HLA数据库,建立了包括HLA-B27*05序列在内的所有有效HLA A类和B类分子启动子区序列数据库。通过对HLA-B27*05与其他分子的5’端非编码区特别是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序列进行序列分析比对,检测B27与其他HLA I类分子的差异,试图寻求一定规律。2.为了研究SpA患者滑液内是否有活化B27启动子的因子,本实验采用25例SpA与8例RA患者的滑液对转染了B27启动子的Hela细胞进行孵育,48小时后通过检测转染载体的荧光素酶活性研究B27启动子对滑液的反应。进而用anti-TNF-α抗体进行阻断试验,以确定TNF-α是否具有激活B27启动子的作用。3.采用CBA和Real time PCR的方法集中检测炎性因子在Sp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以挑选相关细胞因子进行HLA-B27启动子的活性实验。为了进一步研究B27启动子在人单核细胞的活性,以及TNF-α和其他致炎因子的激活作用,我们将HLA-B27的启动子序列重组入带有黄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载体pmax-YF-PRL内。选用人单核细胞系U937作为宿主细胞,引入重组载体,建立稳定转染细胞株。用25种细胞因子(IL-1α,IL-1β,IL-2,IL-4,IL-5,IL-6,IL-7,IL-8,IL-12-p70,IL-13,IL-15,IL-17,IL-18,TNF-α,M-CSF,GM-CSF,IP-10,MCP-1,RANTES,MIP-1α,IFN-α,IFN-β,IFN-γ,TGF-β1和OSM)及12种TLR配体(MDP,PGN,Zyn,PIC,LPS,Flag,FSL,Lox,ssRNA,EcDNA,Pams和Decap KP)作用于该转染子,分别在孵育后24,48及72小时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黄色荧光表达强度,筛选对B27启动子有激活作用的因子。4.为了证明在Sp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可能存在UPR反应,首先采用定量PCR的方法对UPR主要相关蛋白BIP和CHOP的mRNA表达进行检测,进而我们将HLA-B2704基因和HLA-A2对照基因重组入带有绿色荧光蛋白(GFP)报告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内,并将以上重组质粒和pEGFP-N1原质粒转入人单核细胞系U937,建立表达HLA-B2704全长的人单核细胞稳定转染细胞株B27-U937,表达HLA-A2的对照细胞株A2-U937以及只表达GFP的细胞株GFP-U937。随后,用筛选出的HLA-B27启动子激活因子作用于以上转染细胞株,并采用real-time PCR检测B27-U937,A2-U937和EGFP-U937细胞株的UPR相关蛋白(Grp78,CHOP,XBP-1)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1.所有I类分子中只有6个等位基因与HLA-B27的promoter区完全相同,且其中三种是HLA-B27的亚型。同时还发现ISRE和kB2在B类分子中高度保守。2.发现25例SpA患者滑液中有5例可明显增高Hela细胞中HLA-B27 promoter的活性,而RA患者滑液无此作用。且这些增强作用均可被TNF-α拮抗剂部分阻断。3.发现A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健康对照相比显着高表达多种炎症性细胞因子,包括TNF-α,IL-10,IL-6和IL-1β,可能在AS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还显示,TNF-α,INF-α,INF-β,INF-γ可激活U937细胞中HLA-B27启动子的活性(P<0.05),且以上因子的激活作用在72小时内与孵育时间成正相关。孵育72小时后,以INF-γ的激活作用最强。不同剂量细胞因子对启动子活性影响无显着差异(P>0.05)。4. A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GRP78和CHOP基因的mRNA表达量比健康对照组显着增高,提示存在UPR反应。GRP78,CHOP和XBP-1基因mRNA的表达量在人单核细胞U937转染子B27-U937和A2-U937中无显着差异(P>0.05)。当用PMA、IFN-γ、LPS和TNF-α等细胞因子对以上细胞进行孵育后,real-time PCR结果显示IFN-γ刺激8小时后,CHOP和GRP78的mRNA水平相对于未刺激细胞均明显增加,尤其以GRP78显着(P<0.05)。但B27-U937,A2-U937和EGFP-U937细胞间无明显差异。LPS和TNF-α刺激后均得到相似的结果。而半定量PCR结果也显示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HLA-B27并不能调节XBP-1剪切体的含量。结论:1. TNF-α,IL-10,IL-6和IL-1β在A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高表达,提示这些因子在SpA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同时我们还发现SpA患者滑液中确实存在可刺激HLA-B27表达的成分,且与TNF-α相关。这些结果都明确指出了细胞因子极有可能参与了SpA的发病机制。2.通过序列比对及多种细胞因子和TLR配体对HLA-B27启动子活性作用的筛选,我们发现在HLA-B类分子启动子区高度保守的ISRE、kB2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对HLA-B27 promoter的活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仅与该位点相关的细胞因子INF、TNF对HLA-B27启动子有明显活化作用。提示以上因子有可能通过刺激HLA-B27启动子的活性,从而增加HLA-B27的表达而诱发细胞的UPR参与SpA的发病。3.为了探明这些HLA-B27启动子激活因子是否是通过增加HLA-B27的表达来诱导细胞的UPR而参与致病,我们首先检测了A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GRP78和CHOP基因的mRNA表达量,结果显示比健康对照组显着增高,提示存在UPR反应。进而我们检测了HLA-B27基因全长转染U937细胞中CHOP、GRP78和XBP-1在这些启动子激活因子作用下的表达,结果显示较未刺激细胞有显着增加,但与转染了A2和EGFP的细胞无显着差异(P>0.05)。这些结果提示在多种炎症因子刺激情况下,HLA-B27转染细胞可能并没有异常增高的UPR反应存在,这与本实验室前期结果仍有差异。因此我们将采用多种细胞系,特别是人原代单核/巨噬细胞来研究HLA-B27对细胞因子的反应,从而结合已有结果对SpA发病机理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闫欣[10](2005)在《心理干预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不良情绪、生存质量的影响及相关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1.调查强直性脊柱炎住院患者心理干预前后的不良情绪、生存质量变化情况。2.探讨心理干预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不良情绪的影响作用。3.探讨心理干预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生存质量影响作用。4.初探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生存质量影响因素。 研究方法:采用病例对照方法,对 82 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为期 1 个月的追踪研究,42 例联合心理干预,40 例常规治疗。测查一般资料、生理指标、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社会支持量表(SSRS)、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医学应对问卷(MCMQ)、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 研究结果:1.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治疗前后生理指标变化的差值经t检验,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2.治疗期间三次测查 SDS 总分、SAS 总分动态变化趋势:Repeated Measures 方差分析结果①未干预组 SDS 分值具有随治疗时间逐渐下降的趋势(F=4.501,P=0.031),心理干预组 SDS 较无干预组下降明显(F=0.681,P=0.045)。②SAS 分值具有随治疗时间逐渐下降的趋势(F=1.801,P=0.047),两组 SAS 下降程度类似(F=0.383,P=0.602)。3. 显示心理干预组在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精力、情感职能四个方面较无心理干预组改善明显。4.SF-36 生存质量影响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对生理机能(PF)有影响的因素为 EPQ-N;对生理职能(RP) 有影响的因素为受教育程度;对躯体疼痛(BP) 有影响的因素为 SDS 总分、性别;对一般健康状况(GH) 有影响的因素为 SDS 总分、客观支持;对精力(VT) 有影响的因素为 SDS 总分、家庭人均收入;对社会功能(SF) 有影响的因素为 SDS 总分、SAS 总分、EPQ-E、受教育程度、主观支持;对情感职能(RE) 有影响的因素为受教育程度、回避、EPQ-L;对精神健康(MH) 有影响的因素为屈服、家庭人均收入。 研究结论:1.心理干预可以明显的降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抑郁情绪;2.心理干预可以明显的改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生存质量;3. 影响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生存质量因素包括: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均收入、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回避和屈服)和人格特质。

二、完全由HLA-B27表达的肽在反应性关节炎(ReA)受细菌感染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完全由HLA-B27表达的肽在反应性关节炎(ReA)受细菌感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CⅡ抗体在中国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多元分析及在动物模型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自身免疫
    2 类风湿关节炎(RA)
    3 RA研究中常用的动物模型
    4 主要研究课题背景
实验材料
    主要实验仪器和耗材
    主要试剂
实验方法及步骤
    课题一: CⅡ环状多肽抗体在中国RA患者中反应的多元分析
        1.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的CCP2测定
        2. 二型胶原蛋白环状多肽设计
        3. 二型胶原蛋白三螺旋结构多肽设计
        4.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CⅡ多肽抗体的检测
    课题二: 抗F4表位抗体CⅡF4在实验性关节炎中的结构和功能
        1. CⅡF4和ACC1单克隆抗体的生产
        2. CⅡF4和ACC1与其对应表位的结合——ELISA和Lunimex
        3. 组织学染色实验
        4. 动物模型实验(动物实验经斯德哥尔摩伦理委员会批准,N360/15和N490/12)
        5. F4表位新单克隆抗体的生产
实验结果
    课题一: CⅡ多肽抗体在中国RA患者中反应的多元分析
        1. CⅡ环状多肽和三螺旋多肽列表
        2. 417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和304位骨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收集和整理
        3. 二型胶原蛋白多肽可将RA和OA患者分类
        4. 二型蛋白环状多肽抗体在RA和OA患者血清中表达差异较大
        5. 瓜氨酸化多肽在RA患者血清中抗体反应显着高于OA
        6. 前10位CⅡ瓜氨酸环状多肽在RA患者血清中的反应的一致性和差异性
        7. CⅡ瓜氨酸化环状多肽具有较高的预测RA作用
        8. 前10位CⅡ瓜氨酸化环状多肽在RA患者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9. 前10位CⅡ胍氨酸多肽的血清抗体反应具有高度正相关性
    课题二: 抗F4表位抗体CⅡF4在实验性关节炎中的结构和功能
        1. CⅡ三螺旋多肽序列
        2. CⅡF4抗体特异性结合二型胶原蛋白的F4表位(aa926-936)而ACC1 与CⅡ多个位点有交叉反应
        3. 赖氨酸、组氨酸和苯丙氨酸影响CⅡF4与表位的结合
        4. CⅡF4和ACC1可结合于关节软骨表面
        5. CAIA小鼠关节炎模型中,ACC1抗体可单独诱导关节炎,而CⅡF4抗体可抑制关节炎降低评分
        6. CAIA小鼠关节炎模型中,4毫克CⅡF4抗体可有效降低关节炎评分
        7. 在四联抗体注射24小时后注射CⅡF4,能明显降低关节炎评分
讨论
    课题一: CⅡ多肽抗体在中国RA患者中反应的多元分析
    课题二: 抗F4表位抗体CⅡF4在实验性关节炎中的结构和功能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博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2)缓激肽受体激活肾小管上皮细胞NF-κB信号通路介导三氯乙烯免疫性肾损伤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一:缓激肽受体激活NF-κB信号通路介导三氯乙烯免疫性肾损伤整体动物实验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研究二:缓激肽受体激活NF-κB信号通路介导三氯乙烯免疫性肾损伤体外细胞实验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3)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免疫应答及其互作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Abbreviations)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肠道微生物功能概述
    2.初生期的微生物定植及其意义
    3肠道微生物对宿主免疫系统发育及功能的影响
        3.1 肠道微生物对肠道形态及肠道相关淋巴组织发育的影响
        3.2 肠道微生物与适应性细胞免疫
        3.3 肠道微生物与固有免疫
    4.肠道微生物在炎性肠病中的角色
        4.1 共生微生物对炎性肠病的总体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4.2 特定病原菌对炎性肠病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4.3 肠道微生物对炎性肠病的保护作用
    5.微生物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调节宿主免疫系统
        5.1 短链脂肪酸的来源及其功能概述
        5.2 短链脂肪酸参与适应性细胞免疫调节
        5.3 肠道微生物通过短链脂肪酸调节免疫球蛋白的表达
    6.宿主通过抗菌蛋白调节肠道微生物
        6.1 抗菌蛋白概述
        6.2 抗菌蛋白在体内的表达
        6.3 抗菌蛋白的作用机制
        6.4 抗菌蛋白在体内的表达调控
    7.小结及展望
    8.有待研究的问题
第二章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研究目的与意义
    2.主要研究内容
    3.技术路线
第三章 实验研究
    试验一 不同品种猪肠道微生物与免疫机能的差异及通过菌群移植对无菌小鼠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3.讨论
        4.小结
    试验二 早期肠道微生物干预对仔猪免疫应答的影响及其机制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3.讨论
        4.小结
    试验三 短链脂肪酸(SCFAs)对宿主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及机制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3.讨论
        4.小结
    试验四 IL-33在宿主-肠道微生物对话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3.讨论
        4.小结
    试验五 IL-33在转化生长因子β存在的情况下抑制调节性T细胞的产生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3.讨论
        4.小结
第四章 总体讨论,结论,创新点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总体讨论
    2.主要结论
    3.创新点
    4.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LTA模拟肽在金葡菌系统性感染模型中保护作用及Pam3CSK4预处理降低MRSA感染中炎症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LTA模拟肽在金葡菌系统性感染中保护作用
    前言
    第一章 LTA模拟肽的合成及抗原性鉴定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LTA模拟肽MAP2-3主动免疫保护作用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二部分 Pam3CSK4预处理降低MRSA感染中的炎症反应
    前言
    第一章 Pam3CSK4预处理对MRSA系统感染的保护性作用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Pam3CSK4预处理降低炎症反应机制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在读期间已发表及待发表的文章

(5)逐痹丹加减治疗反应性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概述
    一 中医对反应性关节炎的认识
        1 概述
        2 古代医家的认识
        3.病因病机
    二 西医对反应性关节炎的认识
        1 基本概念
        2 病因分析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三.反应性关节炎治疗进展
        1 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2 中医治疗进展
    四 逐痹丹临床应用分析
        1 逐痹丹的来源以及组成
        2 逐痹丹中医组方分析
        3 逐痹丹疗效机理探讨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 研究对象
        1 诊断标准
        2 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4 剔除病例标准
        5 退出(脱落)病例标准
        6 中止和撤出临床试验的标准
    二.方案
        1 设计方案
        2 研究地点
        3 病例来源
        4 随机方法及分组
        5 治疗方案
        6 观察指标方法
        7 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三 研究结果
        1 病例来源
        2 研究患者的一般情况
        3 一般情况比较
        4 两组患者治疗4个疗程后进行相关指标比较分析
        5 不良反应情况
讨论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6)ERAP1、TLR9和TGFβ1基因多态性与山东汉族人群强直性脊柱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及缩略语
前言
第一部分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肺炎衣原体感染和强直性脊柱炎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肺炎衣原体感染和强直性脊柱炎相关性研究(血清学)
    引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第二部分 肺炎衣原体感染和强直性脊柱炎相关性研究(PCR)
    引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克拉霉素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初步临床研究
    引言
    对象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8)强直性脊柱炎2218例临床资料分析及中医证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特点研究进展
    综述二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候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2218例AS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AS中医证候研究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语
问题与展望
附表
致谢
个人简历

(9)HLA-B27启动子活性及启动子激活因子参与脊柱关节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一、脊柱关节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 遗传易感因素
        2. 环境因素
        3. 机体的免疫应答
    二、HLA-B27 与脊柱关节病
        1. HLA-B27 分子结构与功能
        2. HLA-B27 参与SpA 发病的一些假说
    三、HLA I 类分子转录调控的研究进展
        1. HLA I 类分子的转录调控机制
        2. HLA I 类分子的转录调控意义
    四、脊柱关节病中单核-巨噬细胞及免疫分子作用的研究进展
        1. 单核巨噬细胞在SpA 中作用研究进展
        2.T LR 系统在SpA 中作用
        3. 细胞因子在SpA 中作用研究进展
    五、内质网应激与HLA-B27 研究进展
        1. 内质网应激
        2. 内质网应激和其他疾病
        3. 内质网应激和HLA-B27,SpA 研究进展
正文
    第一部分 HLA-B27 启动子区的序列分析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SpA 患者滑液中炎性因子对B27 启动子激活作用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细胞因子及Toll 样受体配体对HLA-B27 启动子激活作用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四部分 B27 启动子活化因子与B27 基因转染细胞UPR 的关系研究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
致谢

(10)心理干预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不良情绪、生存质量的影响及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前言
第一章 研究目的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干预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基本资料比较
    3.2 治疗前后两组的指标比较
    3.3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 SF-36 生存质量影响因素
第四章 讨论
    4.1 本研究的特点
    4.2 心理干预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影响
    4.3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 SF-36 生存质量可疑相关因素
第五章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正文
    参考文献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社会心理调查量表
个人简历
致谢

四、完全由HLA-B27表达的肽在反应性关节炎(ReA)受细菌感染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CⅡ抗体在中国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多元分析及在动物模型中的作用[D]. 梁碧波.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9)
  • [2]缓激肽受体激活肾小管上皮细胞NF-κB信号通路介导三氯乙烯免疫性肾损伤机制研究[D]. 杨玲. 安徽医科大学, 2018(04)
  • [3]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免疫应答及其互作机制[D]. 肖熠.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3)
  • [4]LTA模拟肽在金葡菌系统性感染模型中保护作用及Pam3CSK4预处理降低MRSA感染中炎症反应[D]. 黄钊霞. 南方医科大学, 2017
  • [5]逐痹丹加减治疗反应性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临床研究[D]. 王明希.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7(04)
  • [6]ERAP1、TLR9和TGFβ1基因多态性与山东汉族人群强直性脊柱炎的相关性研究[D]. 丁岩. 山东大学, 2010(09)
  • [7]肺炎衣原体感染和强直性脊柱炎相关性研究[D]. 张学军. 福建医科大学, 2010(02)
  • [8]强直性脊柱炎2218例临床资料分析及中医证候研究[D]. 马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0)
  • [9]HLA-B27启动子活性及启动子激活因子参与脊柱关节病发病机制的研究[D]. 冯媛. 第四军医大学, 2009(12)
  • [10]心理干预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不良情绪、生存质量的影响及相关因素研究[D]. 闫欣. 山西医科大学, 2005(05)

标签:;  ;  ;  ;  ;  

HLA-B27 完全表达的肽在反应性关节炎 (ReA) 中受到细菌感染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