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连轩副部长讲话

傅连轩副部长讲话

一、傅连暲副部长的一次谈话(论文文献综述)

李科[1](2017)在《长汀城内叹英雄》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30年代,"中国十大国际友人"之一的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曾说过:"中国有两个最美丽的小城,一个是湖南的凤凰,一个是福建的长汀。"如今,凤凰早已飞上枝头,成为国内着名的旅游胜地,而长汀古城则知之者甚少。长汀,也称汀州,地处福建西部,隶属于龙岩市。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始设汀州,长汀建县,成为州治所在,之后历朝历代,长汀县均是州、路、府的治所。历史上,中原汉人几次南迁过程中,汀州一带都是中转之地。最初移民沿汀江两岸而

余亦青[2](2014)在《历史关头的用人标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党之初从工人里选拨干部,延安时期在知识分子中鉴别干部,新中国成立时"举贤不避亲","文革"后破格提拔年轻人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一些急需用人的关键时刻。每当此时,中组部长的作用就至关重要。他们以识人、选人、用人的胆略智慧,挑选出一批又一批优秀干部,为党和国家的不断向前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人才动力。建党之初:毛泽东曾任中组部长1921年7月,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中共一大讨论产生了党的第一个中央局机构——中央工作部,并专门设立了组织主任一职,由张国焘担任,此后这一

郭国昌[3](2014)在《孙犁:延安文学体制的“疏离者”》文中指出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以后,解放区逐渐建立了以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中心的延安文学体制,所有作家的文学活动都被纳入了以政党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文学制度建构之中。然而,孙犁却对解放区正在实施的文艺政策表现出了"若即若离"的"在而不爱"复杂心态,一直游离于解放区文艺政策的边缘,表现出一种对延安文学体制的"疏离者"姿态。孙犁对延安文学体制的"疏离"一方面起因于他对自己暧昧的"公家人"身份的定位,另一方面根源于他的现实主义文学观的"伦理化"倾向。以延安之行为分界线,延安之行后的孙犁既看到了解放区不同地域的"公家人"身份的差异,感受到自己的"公家人"身份的乡村知识分子的实质。同时,延安之行也促使孙犁在冀中解放区已经开始建构的现实主义文学观走向了成熟。以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为中心,孙犁将表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伦理作为自己现实主义文学观的建构中心,从而与解放区的以政党意识形态为中心的文艺政策拉开了距离,并使自己成为解放区作家中的"另类"。

叶子[4](2013)在《傅连暲:毛泽东称赞的“红色华佗”》文中研究说明傅连暲在中共党史中无疑是一位引人注目的人物。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奠基人、创始人之一,他几乎为所有老一辈中共领导人提供过医疗服务,其精湛的医术和善良的品德在党内外有口皆碑,毛泽东曾称赞他是"红色华佗"。在延安时期,他是除毛泽东

景玉川[5](2012)在《知情者谈饶漱石》文中认为艰难的采访上世纪90年代初,我决定采访和搜集有关饶漱石的资料。尽管那时的政治氛围远比毛泽东时代宽松得多,但在一般人看来,这仍属"险学",是危险犯禁之事。

胡长明[6](2011)在《毛泽东与故乡烈士家属的交往》文中认为"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韶山有140多人为党的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新中国成立初期,韶山许多乡亲纷纷给毛泽东写信,或表达对失去的亲人的怀念,或寻找亲人下落。对于这些来信,毛泽东均饱含感情地予以回复,既高度赞扬烈士们为国捐躯的精神,也尽可能地安抚其家属哀伤的心灵,勉励他们克服暂时的困难,积极投身新中国的建设,将烈士的精神发扬光大。

宫正[7](2011)在《新中国中医方针政策的历史考察》文中提出中医是人类医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为中华民族的生命健康和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科学对中国的影响日益加深,甚至出现了将科学视为评价万物的唯一标准,科学主义抬头。在这种情况下,中医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方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从晚清以来就有了歧视中医的社会思潮,中医在民国时期面临了被官方废止的危机。新中国成立后,中医政策也经历了戏剧性的变化。新世纪以来,对中医的争论并未结束,中医发展现状依然堪忧。如何正确认识中医,如何制定合理的中医政策来推动中医事业发展就成为中国政府必须关注的问题。本文旨在对新中国中医方针政策的变迁进行历史分析,以有助于当今中医事业的健康发展。文章由序言、正文五章和结束语组成。序言首先概括了中医具有的三个价值,即:中医在历史和现实中为保障中华民族的生命健康和繁衍兴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以其显着的特色为人类生命科学的探索乃至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中医对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然后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意义,即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制定更加合理的中医政策推动中医事业的健康发展。序言部分还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现状、本文的几个概念界定、研究思路以及创新之处。第一章是新中国中医方针政策的历史渊源。主要论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医事业。第一节重点介绍中医在晚清以来面临的重重危机,这种危机来自两面,一方面是来自思想界的轻视和歧视,另一方面是来自民国政府当局的限制。本节还对中医近代以来受到歧视和限制,面临危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二节主要介绍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医工作,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医疗工作中广泛使用中医药,重视中医药。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中医工作中形成了初步的中医政策,对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医政策的制定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二章是“中医科学化”政策的实践。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医科学化”政策的制定过程,并对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其次介绍了“中医科学化”政策的具体展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中医进修和中医科研。然后对“中医科学化”政策从整体上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一方面看到制定该政策的历史必然性和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也分析了该政策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错误。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在医学界,包括卫生部门的个别领导还存在着歧视中医的错误思想。第二是在中医进修过程中只注重让中医学习西医课程,而忽视了对中医学术的学习,这就导致了中医西医化的倾向。第三是在对中医的执业和考试管理制度中采取了一系列脱离实际的规定,加剧了中医事业的危机。第三章是中医政策的大转折。本章首先分析了中医政策实现大转折的经过,即中央决策层发现问题,卫生部门初步调整,政治批判根本转折三个步骤。然后论述了在中医政策实现转折后,在实践中予以贯彻落实的具体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一、“西医学习中医”工作的开展。二、中医研究院的成立。三、中医教育工作的加强,其主要表现为中医学院的创办和中医带徒工作的加强。第四章是“中西医结合”方针的制定和实施。首先介绍了“中西医结合”方针提出和形成的过程,并分析了“中西医结合”工作中出现的“左”的偏差。还有“中西医结合”中存在的中医西医化的倾向。然后重点介绍了中医工作在“文革”期间的概况,一方面“文革”给中医工作带来了消极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中医工作特殊性,在“文革”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再次介绍了“中西医结合”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第五章是“中西医并重”方针的形成和发展。本章首先论述了新时期中医政策的发展过程,并认为逐渐注重中医自身特色是新时期中医政策的一个显着标志。接下来又分析了新时期中医工作中体现的三个特点:注重法制建设;紧密联系改革开放;更加注重中医科研工作。再次,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新时期以来中医事业取得成绩和面临的挑战。在结束语中,论述了对新中国中医政策变迁进行考察后获得的启示和思考。启示主要有四点:一、要正确处理政治和学术的关系;二、全面认识科学,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三、制定政策要实事求是,依据具体国情。四、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最后又根据历史经验教训,提出了关于当前中医政策的两点思考。一是要注重中医人才的培养,二是要加大对中医文化的宣传。

顾英奇[8](2004)在《傅连暲副部长的一次谈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1953年11月17日,我奉调离开哈尔滨医科大学到卫生部保健局报到,然后就暂时住在保健局原址——弓弦胡同2号。当时,卫生部分管中央保健工作的是傅连障副部长,他也住在同一个院里。在我将于12月30日到中南海报到前的一天得到通知,傅部长要接见我。我有生以来从没见过这么大的首长,我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进入他的办公室的。

高其兴[9](1993)在《从基督教徒到共产党员——傅连暲革命历程片断》文中认为 1937年年初,一位法国记者在延安得知傅连暲曾是一位基督教徒时,感到非常惊讶.他怎样也想不通,一位英国教会培养出来的基督教徒居然会走上革命的道路.是的,纷繁复杂的历史长河往往富有戏剧性,在中国革命烽火岁月中,许多基督教徒不仅成了共产主义的同情者,而且还加入了共产党.傅连暲就是其中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位人物.

康模生[10](1986)在《苏区第一个模范——傅连暲传略》文中研究表明 傅连暲(1894——1968),是最早为红军服务的"红色医生",他从一九二七年起就为人民革命工作,后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是中央红色医院、中央红色护士学校、中央红色医务学校、陕甘宁边区医院的创建人和领导者.建国后他为新中国的医药卫生事业尽心竭力,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从一个基督教徒,转变为我党一个坚贞不渝的

二、傅连暲副部长的一次谈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傅连暲副部长的一次谈话(论文提纲范文)

(2)历史关头的用人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建党之初:毛泽东曾任中组部长
延安时期:陈云证实丁玲的清白
新中国成立:邓小平临危受命
“文革”后:胡耀邦平反老干部,提拔年轻人

(3)孙犁:延安文学体制的“疏离者”(论文提纲范文)

一、暧昧的“公家人”身份
二、游离于文艺政策的边缘
三、现实主义的“伦理化”

(4)傅连暲:毛泽东称赞的“红色华佗”(论文提纲范文)

“是毛主席把我带上了革命道路”
长征路上救活了许多人
人人称道的“大好人”
“他一生光洁纯正, 像皓月一样清明”

(5)知情者谈饶漱石(论文提纲范文)

艰难的采访
陈麒章谈
肖光谈
左金祥夫妇谈
刘廷臣谈
李宝贤谈
凌文英谈
林钧堂谈
艾丁谈
陆熙昶谈
李振田、姜廉谈
菅荣斋谈

(6)毛泽东与故乡烈士家属的交往(论文提纲范文)

(7)新中国中医方针政策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研究现状
    二、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中国中医政策的渊源
    一、民国时期中医面临的危机
        (一) 歧视中医的社会思潮
        (二) 民国政府对于中医事业的限制和歧视
        (三) 中医面临危机的根源分析
    二、中共民主革命时期的中医工作概况
        (一) 根据地时期对中医的运用
        (二) 中共民主革命时期中医政策的初步探索
        (三) 中共民主革命时期中医政策的影响
第二章 “中医科学化”政策的实践
    一、“中医科学化”政策的形成过程
        (一) “中医科学化”的历史渊源
        (二) “中医科学化”政策形成的过程
        (三) “中医科学化”政策形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中医科学化”政策的实施
        (一) 中医进修工作的开展
        (二) 中医科研工作开展
    三、对“中医科学化”政策的分析
        (一) 建国初期实行中医科学化的历史必然性
        (二) 中医科学化政策的积极意义
        (三) 中医科学化政策实施中的偏差
第三章 中医政策的大转折
    一、中医政策重大转折的实现
        (一) 中央领导层对中医工作中的错误提出批评
        (二) 卫生部开始纠偏,中医政策的初步调整
        (三) 批判贺诚、王斌与中医政策的根本转折
    二、中医工作的全面开展
        (一) “西医学习中医”工作的实施
        (二) 中医研究院的成立
        (三) 中医教育工作的加强
第四章 “中西医结合”方针的制定和实施
    一、“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提出
    二、“文革”中的中医工作
    三、“中西医结合”的重大成就—以针刺麻醉和青蒿素为例
第五章 “中西医并重”方针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时期中医政策的制定和发展
    二、新时期中医工作的特点
        (一) 注重法制建设
        (二) 紧密结合改革开放的新形势
        (三) 进一步加强科研工作
    三、对新时期中医事业的评价
        (一) 中医事业的成绩
        (二) 中医事业面临的挑战
结束语:新中国中医政策变迁的启示和思考
    一、坚持百家争鸣,正确处理政治和科学研究的关系
    二、全面认识科学,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三、实事求是,制定政策要依据具体国情
    四、固本培元,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五、关于当前中医政策的两点思考
        (一) 做好中医人才培养工作
        (二) 扩大中医文化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四、傅连暲副部长的一次谈话(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汀城内叹英雄[J]. 李科. 休闲读品, 2017(03)
  • [2]历史关头的用人标准[J]. 余亦青. 环球人物, 2014(25)
  • [3]孙犁:延安文学体制的“疏离者”[J]. 郭国昌. 兰州学刊, 2014(06)
  • [4]傅连暲:毛泽东称赞的“红色华佗”[J]. 叶子. 红广角, 2013(11)
  • [5]知情者谈饶漱石[J]. 景玉川. 炎黄春秋, 2012(02)
  • [6]毛泽东与故乡烈士家属的交往[J]. 胡长明. 党史博览, 2011(08)
  • [7]新中国中医方针政策的历史考察[D]. 宫正. 中共中央党校, 2011(09)
  • [8]傅连暲副部长的一次谈话[J]. 顾英奇. 保健医苑, 2004(01)
  • [9]从基督教徒到共产党员——傅连暲革命历程片断[J]. 高其兴. 党史研究与教学, 1993(05)
  • [10]苏区第一个模范——傅连暲传略[J]. 康模生. 党史资料与研究, 1986(05)

标签:;  ;  ;  ;  ;  

傅连轩副部长讲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