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分类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中药材分类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一、中医药资料分类法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薛暖珠[1](2021)在《1949年以来我国医学文物研究概述》文中指出我国医学文物是中华医药文明史研究的重要物证。文章从我国医学文物的概念与内涵界定、医学文物的调研与整理、医学文物的分类研究、医学文物的专类研究与个案研究、医学考古文物研究与医史文献学5个方面,概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医学文物的研究进展。

赖建华[2](2021)在《增液汤加减联合音频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阴虚肠燥证便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观察增液汤加减联合音频电刺激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阴虚肠燥证便秘)的疗效,并优化其治疗方案。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我院康复科,筛选出符合本研究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阴虚肠燥证便秘)的60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和试验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饮食指导和音频电刺激治疗,音频电刺激以2000 Hz的正弦波电流作用于腹部(天枢穴),治疗30 min/次,1次/d,连续治疗4周。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增液汤加减治疗,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后对患者进行Wexner便秘评分、布里斯托大便分类法评分(Bristol)、生活质量指标PAC-QOL量表评分,观察患者便秘症状、肠道传输时间以及生活质量、满意度改善情况。研究结果:1.基线:治疗前,两组性别、年龄、脊髓损伤平面均具有可比性(P>0.05)。2.Wexner便秘量表评分: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4周后的Wexner便秘量表评分均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4周后,试验组的Wexner便秘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布里斯托大便分类法评分: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4周后的布里斯托大便分类法评分均较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4周后,试验组的布里斯托大便分类法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生活质量指标PAC-QOL量表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的生理、心理、担忧、满意度三维度及总分均较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4周后,试验组的生理、担忧、满意度三维度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4周后,试验组的心理维度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5.临床疗效: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阴虚肠燥证便秘)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和70%,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增液汤加减联合音频电刺激治疗法可以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阴虚肠燥证便秘)患者的便秘症状、缩短肠道传输时间、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吴小华[3](2021)在《《中医医院基准(主)数据》标准编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医药信息化得到了快速提升,这有力地促进了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当前,信息系统已经成为医院运营不可或缺的有力支撑,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离不开信息系统业务整合。但是,从医院各信息系统中提取数据时发现基础数据不断增多,数据标准不一致,数据之间交互困难,无法实现信息系统间互联互通。主数据也称为基准数据,指系统间共享的数据单元。它能促进资源整合和数据融合,实现数据的开放和共享,极大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数据分析能力。创建完整的、一致的、共享的中医药主数据信息,规范统一管理中医药行业的主数据,能避免数据的重复定义、不同表示,尽可能避免数据孤岛的出现,保证数据的完整和正确。因此,为实现中医医院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对《中医医院基准(主)数据》标准(下文简称主数据标准)编制研究十分必要。目的:编制主数据标准,为实现各医院内部和医院间的信息互通和共享奠定基础。分析主数据标准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具体问题对标准进行进一步修改完善。抽取八家中医医院主数据,以《主数据标准》为依据,对抽取的主数据进行符合度对比检测,从而了解各医院在主数据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建议。方法:采用文献分析、现场调研、专家咨询等方法开展研究。首先,查阅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包括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对国内外主数据和数据元标准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其次,采用现场调研法,从八家中医医院应用系统中提取数据元,依据相关标准和规范性文件编制主数据标准。专家咨询法则贯穿于标准编制的整个研究过程,是保证研究成果可信度不可或缺的研究方法。结果:(1)详细描述了主数据标准文本编制过程。详细描述了数据元提取方法、主数据识别方法和主数据分类体系框架的确定方法。以《卫生信息数据元标准化规则》(WS/T 303-2009)、《卫生信息数据元目录第1部分:总则》(WS 363-2011)、《中医药信息标准编制通则》(TCIATCM 058-2019)等标准为依据,确定主数据属性及主数据标识符的编码规则,编制主数据标准形成主数据标准初稿。经多次专家咨询论证后根据专家意见对初稿进行不断修改完善形成主数据标准送审稿。此外,详细梳理了标准的发布流程,为后期标准的发布奠定基础。(2)完善主数据标准并此标准为依据抽取八家中医医院主数据对其进行符合度检测。分析主数据标准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修改完善。分别抽取了A、B、C、D、E、F、G、H八家中医医院的主数据,以《主数据标准》为依据,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修改建议。结论:当前,主数据标准(送审稿)中主数据允许值还存在一些问题,从各抽样医院中抽取的主数据中也多多少少存在名称不规范、允许值不符合要求等问题。为此,本文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了主数据标准(送审稿),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完善了各抽样医院主数据相关属性。由于标准编制本身工作量大,研究周期有限,一方面,本研究只选取了八家中医医院的数据进行研究,主数据不够全面。另一方面,下一步研究可考虑开发测评软件,以主数据标准为依据,对医院主数据应用水平做出科学、客观评价。此外,主数据团体标准发布项目已正式立项,后续还将经过一系列审查并不断改进完善,标准发布后也将进一步对标准进行推广应用。

张一鸣[4](2021)在《方剂分类方法及基于多种相似系数的三拗汤类方挖掘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探讨方剂分类的源流特点,为方剂研究提供参考。2.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古籍记载的三拗汤类方与三拗汤在药物组成、核心药物比重、全方整体剂量的相似系数,比较其与三拗汤之间的相似程度,以期为方剂类方研究提供参考和新思路。3.通过收集含有“麻黄”“杏仁”的方并计算与三拗汤在药物组成、核心药物比重、全方整体剂量的相似系数,根据计算结果,以期挖掘潜在的三拗汤类方。方法:1.收集整理中医古籍资料,梳理各时期关于方剂分类理论的内容,分析方剂分类的主要方法及特点。2.收集整理中医古籍中明确记载的三拗汤类方,从方剂药物组成、核心药物比重、全方用药剂量等角度出发,通过药物组成Jaccard相似系数、核心药物比重相似度、全方整体剂量余弦相似度、综合相似度分别计算与三拗汤的相似系数,根据计算结果,比较各类方与三拗汤之间的相似程度。3.收集含有“麻黄”和“杏仁”的方,从方剂药物组成、核心药物比重、全方用药剂量等角度出发,通过药物组成Jaccard相似系数、核心药物比重相似度、全方整体剂量余弦相似度、综合相似度分别计算与三拗汤的相似系数,根据计算结果,挖掘潜在的三拗汤类方。结果:1.通过梳理历代中医文献,发现方剂分类方法主要形成了以病证分类、病因分类、脏腑分类、临床各科分类、治法分类、以方类方、以药类方、综合分类、剂型分类等为主。这些方剂分类方法分别从方剂所治疾病、方剂组方结构以及方剂功效分类方剂。病证分类、病因分类、脏腑分类、临床各科分类是从方剂所治疗的疾病角度出发对方剂进行分类;其中,脏腑分类针对疾病的病位,病因分类针对疾病的病因,二者补充了病证分类法的不足,使分类更加细致,是病证分类法的延伸。以方类方、以药类方从方剂的组方结构对方剂进行分类,治法分类则是从方剂的功效对方剂进行分类。2.收集中医古籍中明确记载的三拗汤类方共21首,其中有19首方与三拗汤在药物组成、剂量上的综合相似度≥50%,占21首三拗汤类方中的90%。药物组成Jaccard相似系数显示,在两方药物组成层面上,与三拗汤相似度较高的方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的追魂汤、《婴童类萃》中的四拗汤、《证治准绳》中的加减三拗汤、《类编朱氏集验医方》中的加减三拗汤等;核心药物比重相似度显示,在两方核心药物比重层面上,与三拗汤相似度较高的方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的追魂汤、《祖剂》中的五虎汤、《证治准绳》中的加减三拗汤、《麻疹阐注》中的三拗汤、《麻科活人全书》中的加味三拗汤等;全方整体剂量余弦相似度显示,在两方整体剂量层面上,与三拗汤相似度较高的方有《婴童类萃》中的四拗汤、《医学入门》中的加减三拗汤、《麻科活人全书》中的加味三拗汤、《祖剂》中的五虎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的追魂汤等;将上述3个相似系数附以权重系数,最后得出综合相似度,结果显示,与三拗汤相似度较高的方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的追魂汤、《婴童类萃》中的四拗汤、《证治准绳》中的加减三拗汤、《祖剂》中的五虎汤、《麻科活人全书》中的加味三拗汤等,《通俗伤寒论》中的新加三拗汤与三拗汤较低。3.收集含有“麻黄”“杏仁”的方共365首;药物组成Jaccard相似系数显示,在两方药物组成层面上,与三拗汤最相似的有4首,分别为《博济方》中的华盖散、《儒门事亲》中的麻黄汤、《普济方》中的麻黄散和三和汤,相似度皆为100%,相似度为75%的方有17首,相似度在70%~60%的方有43首,相似度低于在60%的方有301首;核心药物比重相似度显示,在两方核心药物比重层面上,与三拗汤最相似的有7首,分别《外台秘要方》引《范汪方》中的二物散、《外台秘要方》引《备急》中的杏仁汤、《博济方》中的华盖散、《全生指迷方》中的杏子散、《儒门事亲》中的麻黄汤、《普济方》中的麻黄散和三和汤,相似度皆为100%,相似度在100%~90%的方有3首,相似度在90%~80%的方有4首,相似度在80%~70%的方有15首,相似度在70%~60%的方有23首,相似度低于60%的方有313首;全方整体剂量余弦相似度显示,在两方整体剂量层面上,与三拗汤最相似的方有2首,分别是《儒门事亲》的麻黄汤和《普济方》的麻黄散,相似度皆为100%,相似度在100%~90%的方有4首,相似度在90%~80%的方有20首,相似度在80%~70%的方有44首,相似度在70%~60%的方有78首,相似度低于60%的方有217首。将上述3个相似系数附以权重系数,最后得出综合相似度,取综合相似度在50%以上,得到与三拗汤相似度较高的方有136首,其中相似度最高的有2首方,分别为《儒门事亲》中麻黄汤和《普济方》的麻黄散,其次分别为《普济方》中的三和汤、《博济方》中的华盖散、《备急千金要方》中的麻黄散、《幼幼新书》引《疹痘论》中的麻黄汤、《伤寒总病论》麻黄甘草汤、《全生指迷方》中的杏子散、《外台秘要》引《备急》中的杏仁汤、《养老奉亲书》中的四顺散、《圣济总录》中的款冬丸等。结论:1.方剂分类自秦汉时期便已有之,其理论的成熟、完善与中医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密切相关。方剂分类方法便于对理、法、方、药体系的认识,其理论的丰富推动了方剂学理论与应用的发展。2.根据药物组成Jaccard相似系数、核心药物比重相似度、全方整体剂量余弦相似度,最后得出的综合相似度显示,21首古籍记载的三拗汤类方中,有19首方与三拗汤相似度≥50%,因此,从客观的数学指标判定一个方在药物组成、剂量等层面是否属于三拗汤类方,其综合相似度应不低于50%。以小样本的三拗汤类方与三拗汤之间的相似度研究为例,从药物组成、核心药物比重、全方整体剂量层面建立数学模型,通过计算得出的客观相似系数,用于比较两方间的相似度是可行的。3.根据药物组成Jaccard相似系数、核心药物比重相似度、全方整体剂量余弦相似度,最后得出的综合相似度显示,收集到365首含“麻黄”“杏仁”方,与三拗汤相似度较高的方有136首,分别为《儒门事亲》中麻黄汤、《普济方》的麻黄散、《普济方》中的三和汤、《博济方》中的华盖散、《备急千金要方》中的麻黄散、《幼幼新书》引《疹痘论》中的麻黄汤、《伤寒总病论》麻黄甘草汤、《全生指迷方》中的杏子散等,这些方是挖掘到的三拗汤潜在类方。4.通过药物组成Jaccard相似系数、核心药物比重相似度、全方整体剂量余弦相似度、综合相似度比较两方间的相似性是可行的。而通过这种数学模型得出的客观指标,可以避免在类方判定中的人为主观性因素,可发掘潜在的类方,对类方研究是有参考价值。

杨旭闽[5](2021)在《《中图法》“R2中国医学”类目研究》文中提出文章首先从体系结构、编号制度、类名标记、类目种类和数量四个方面对《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R2中国医学"的整体结构进行分析,其次针对具体类目设置存在的问题,分别从交替类目、仿分类目、类目的注释、类目隶属、类目扩展、部分学科类目缺失六个部分进行探讨,并就如何解决提出建议。

刘诗聪[6](2021)在《论中药方剂分类法的同质性与融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全面考察分析中药、方剂多种分类法的内容、形式和交叉重叠使用基础上,揭示中药、方剂多种属性和功能分类法的同源性和同质性,进而提出统一融合方药属性和功能分类法的基本构想。具体而言,(1)分别廓清中药、方剂属性分类法、治法功能分类法、主治病症(证)分类法的应用、特征、意义;(2)明确中药、方剂功能分类法在内容上、形式上的同源性和同质性,以及融合统一的基本条件;(3)确认各功能分类法之间的相互关系;(4)提出统一方药属性和功能分类法的构想。研究方法:1.中医文献考证、比较分析方法以唐代至清代的主流本草学、方剂学着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全面采集、归纳和比较、分析有关本草、方剂功能分类的具体内容,揭示本草、方剂多种功能分类法的异同性,以及交叉重叠互换使用的同源性和统一性。2.中医传统思维方法“象思维”方法是中医传统思维方法,四性、归经、十剂属性是借助象思维建立的药物基本属性,因其植根于中医象思维之上,因而整个研究不折不扣地坚持象思维方法,在象思维语境下剖析中药、方剂功能分类法的所有问题。研究内容:1.方药属性分类法沿革与比较明确中药、方剂的四性、归经、十剂属性的存在形式。挖掘中药、方剂的四性、归经、十剂分类法在本草学、方剂学中建立的实际应用的文献依据,以此来分析中药、方剂的四性、归经、十剂分类法的特征与意义,并比较方药之间相对应分类法的关系与异同点,以明确方药在四性、归经、十剂分类法方面是否具有融合统一的前提条件。与此同时,研究过程中附带产生的一些对论证和结果有铺垫关系或解释说明作用的、不可回避的问题,如,一药多性存在的合理性判定问题;为归经释义;归经与引经、引经报使的关系;归经之“经”与六经、经络、脏腑的关系;十剂的起源与演变;十剂属性之间的关系;历代对十剂内容的补充与调整,等,也将一并给出结论或观点。2.方药治法功能分类法比较在阐明方药功能构成,以及治法与功能的关系基础上,深入考察中药和方剂的治法分类法、功能分类法实际应用的文献依据。以此来分析治法分类法、功能分类法的特征与意义,并比较方药之间治法分类法、功能分类法的关系与异同点。最终明确中药和方剂在治法功能分类法方面是否能达到融合统一。3.方药中医病症(证)分类法沿革与比较在明确中医病症(证)可划分为病症和证两方面的基础上,全面梳理中药、方剂的病症分类法和辨证分类法实际应用的文献依据。分析总结中药和方剂的病症分类法、辨证分类法的特征与意义。并且,对比方药之间病症分类法、辨证分类法的关系与异同点。进而得出关于中药和方剂在中医病症(证)分类法方面是否能统一结合的结论。4.方药多种分类法之间关系纵向两两比较属性分类法、治法功能分类法、病症(证)分类法之间的关系。为方药分类法的全面融合铺平道路。5.方药多种分类法融合和意义阐明药与方之间的关系,以及方药分类法统一融合的重要意义。并且,针对融合统一方药分类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问题、关键问题提出方向性和原则性的解决思路。进而提出方药分类法融合统一的构想。结果:1.中药四性取法于四季气象特点而提出,是针对疾病寒热病性结合药物本身属性而形成的理论形态。《本经》称药有“寒、热、温、凉四气”,实际分出寒、微寒、小寒、平、微温、温、大热七类。《本草经集注》强调药性“唯冷热须明”,故以“朱点为热,墨点为冷,无点为平”,将药物四性分为三类。后世基于不同考量,而有寒、热、温、平四类和温、热、平、凉、寒五类等多种分类。中药属性分类法,得到广泛运用。2.方剂四性在《伤寒论》《圣济总录》等早期文献中,以对少数方剂称为温剂、热剂、寒剂、凉剂的方式散存,作为方剂四性分类法尚未形成;至历代方书以清凉剂、温热剂、热剂、温剂、寒剂、凉剂等作为目录标题归类方剂,标志着方剂四性分类法业已成熟。按照“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约定的方剂四性归类,是针对疾病的寒热病性而做出的,侧重分为寒凉剂和温热剂两大类。3.现代文献一概认为,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些部分的选择性作用。这一认识对归经现代研究产生重大影响。然而,全面考察表明:凡药各有形性气质,其入诸经,有因形相类者,有因性相从者,有因气相求者,有因质相同者,充分体现归经确定的象思维特征。故而予以重新诠释:药物归经是依赖五行学说和藏象学说,针对药物的形性气质等的药类法象,结合病症属性的六经、十二经或脏腑定位的同气相求,建立的药性理论。4.归经与引经、引经报使、诸经向导和引使之间,引经与引经报使、诸经向导和引使属同一术语多种称谓。引经药均有各自归经,且有针对该经病症的功能主治。即引经以药物治疗该经(脏腑)病症为基础。换言之,只有具备归经和治疗该经病症的功能主治,才可视为引领它药直达病所的引经药。亦即没有归经,便无所谓引经。归经与引经区别在于,归经是单一药物属性;引经是药物在复方中激发它药药力形成的对待关系。5.考察表明,中药归经经历两种定位形式:一是六经定位,经由六经病-六经病病位-代表方剂-方中君药的关系影响药物归经判定。二是脏腑定位,药物“形性气质”借助五行确定脏腑归属,以及针对病症的脏腑病位建立对应关系。六经包括手足三阴三阳经,所谓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即是脏腑十二经。由此可知,六经-手足三阴三阳经-十二经-脏腑对应相通,因而六经、十二经或脏腑皆可互换使用。无论经络或脏腑定位,确定药物归经的意义相同。讨论方药归经分类时,归经络或入脏腑可相提并论。6.研究确认,《伤寒论》已经潜在确定了药物与六经的对应关系。金元时期,《医学启源》《珍珠囊》《汤液本草》等借助引经、引经报使、各经引用,使药物归经分类精细化和复杂化,出现了一药入手足两经之情形,将六经与十二经分类贯通起来。后世本草设立的“脏腑用药”专题,实际按十二经划分,不经意中将药物六经、十二经和脏腑分类贯通起来。药物归经由单一性向基于脏腑表里关系、生克制化关系的复合性转化。药物归经分类确定后,与病性分类结合已成为重要的历史演变趋势。7.考察表明,与中药归经和归经分类法一样,方剂的类似情况早已发生,且与中药归经分类法如影随形。《伤寒论》方剂六经定位,即方剂归经的雏形。确认了六经病代表方剂,即实质承认了方剂的归经属性。后世方书散在确认某方“此××经药”,并按六经、十二经、脏腑列属方剂,标志着方剂归经向归经分类的过渡与完成。古代方剂归经判定和方剂归经分类法的运用,并非偶发学术现象,已是规模化、系统化存在。8.十剂为陈藏器《本草拾遗》首创,是确定中药功能属性的药性理论。由十剂宣、通、补、泻、轻、重、涩、滑、燥、湿对应壅、滞、弱、闭、实、怯、脱、着、湿、枯诸病症,可转化为针对病症属性的理论形态,且代有增益。当按药物属性和针对病症(证)归类,各类药物便构成十剂分类法。清代《本草备要》、《本草从新》均以十剂属性冠于诸药之首,形成了事实上的药物十剂分类。可以说,十剂一直是中药的属性分类法。9.十剂被认为是“制方之体”,但金元时期才开始用来标定方剂的十剂属性,借以突出方剂的作用特点。进而实现了药物属性分类法向方剂属性分类法的转换。长期借用十剂分类,最终固化为方剂的分类法。需要指出,十剂分类法之间并非泾渭分明,历代对十剂虽有增益,但各剂之间交叉重叠问题并未解决。这或许是统编《方剂学》教材只在总论中介绍,实际分类已弃之不用的原因所在。10.明确方药功能的构成,是讨论方药功能与治法、功能分类法与治法分类法关系的基本前提。可以确认,方药功能由针对病因、病机(证)的功能和针对主要症状的功能组成。要之,即对证功能和对病症功能两大类。故方药功能分类法也分为两种:针对诸证的功能分类法和针对病症的功能分类法。11.研究证明,治法和功能既有针对病因、病机、适应证的一面,也有面向病症的一面。理论上讲,治法是方药最为一般、笼统和原则性的功能,功能是方药针对具体病证的精细化的治法。实际应用中,治法与功能没有十分清晰的界限,同样治法分类法与功能分类法也并非泾渭分明。12.《方剂学》和学术界一致认为,治法是针对病因、病机、证候提出的治疗要求,通常拿八法说事。然而,吐法、下法笼统针对宿食停滞、便秘、水停等病症,并非针对病因、病机和证候;汗法、和法、消法、清法、温法和补法,笼统针对表证、少阳证、食滞、热证、寒证和虚证,并未聚焦到可遣药组方的程度。八法是一般的、笼统的治疗大法。其针对病因、病机和证候笼统而简约,也针对某些病症。故治法定义有待调整。13.金元以降,诸多本草学出现发散药、退热药、清热药、补益药、理血药、理气药、治痰药、温里药,以及补剂、润剂、寒剂、热剂、燥剂、涩剂、消剂、散剂、汗剂、下剂、攻剂、吐剂等药物治法分类。并细化出二级分类,如散剂细分散寒、驱风、散湿、散热、吐散、温散、平散,接近功能分类。晚清出现消散风寒、撤热清中、逐寒和里、理气导滞、活血消瘀等药物功能分类。标志着药物治法和功能分类的形成与结合。14.早期方剂治法仅有散见。《儒门事亲》汗吐下三法、《景岳全书》八阵和《医学心悟》八法,标志着方剂治法分类的形式与拓展。方剂功能分类在《千金要方》《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和《普济方》等大型方书的补益方(门)均有记载。汪昂《医方集解》列出综合性功能22种,涉及病因、病机、病症多个方面,说明方剂的治法和功能尚未摆脱混而杂存的局面。15.药物病症分类法始于《本草经集注》“诸病通用药”,收录83种病症主治药物。后经《药对》《唐本草》《蜀本草》《嘉佑本草》《证类本草》序例不断增益,病种达92种,各病种收药数量大幅增加。《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收录112种病症(证)主治药,是增衍“诸病通用药”而来。这种分类法几乎贯穿本草学发展全过程。药物诸证分类法,在《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早有体现,其中大量收载针对风寒、风湿、风热、湿热、火热、虚寒、痰热等证的药物二级分类。此外,《医学启源》病名之下细分出上焦湿热、中焦湿热、下焦湿热、脾胃有湿、心热、肝热、脾热、肺热、肾热等药物分类,均属药物诸证分类法的存在形式。16.方剂病症分类在《五十二病方》已有体现。历代大型方书,如《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和剂局方》《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普济方》《医方类聚》等,无一例外地按照病症列属方剂,是古今最古老、通用的方剂分类法。方剂诸证分类法以《千金要方》11-20卷为代表,围绕脏腑虚实介绍所主方,属于首部脏腑诸证方剂分类法的方书。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和上述诸书中也均有兼顾脏腑诸证的方剂分类的内容。说明方剂病症和诸证分类是古今通用的分类形式。17.方药四性分类,与治法、功能中针对疾病寒热属性的分类内容相重叠;归经分类法与治法分类法中补泻和调节脏腑的功能相重叠;而十剂八法治法之间,或完全相同,或相互交叉重叠;十剂针对的壅、滞、弱(虚)、闭、虚、怯、脱、着、湿、枯病症与功能针对的病症(证)全面相关,十剂因此与功能呈全面交叉重叠关系。即属性分类法与治法功能分类之间存在重叠关系。18.方药四性分类与疾病的寒(阴)证、热(火、阳)证、虚寒证、虚热证密切相关;方药的归经分类与方药病症(证)分类中的脏腑虚实寒热诸证分类相对应;十剂针对的壅、滞、弱(虚)、闭、虚、怯、脱、着、湿、枯,均与中医的疾病、症状和证相照应。因此,属性分类法与病症(证)分类法也存在重叠关系。19.方药治法与主治病症(证)彼此呼应,如汗法与表证、温法与寒证、清法与热证等。方药治法与病症相互照应,如汗法与伤风,下法与便秘,消法与食滞等。方药治法分类法与方药病症(证)分类法是同一问题的两种提法,两者必然互有重叠。同样道理,方药功能直接针对病症(证),方药功能分类法与方药病症(证)分类法也必然互相重叠。结论:1.方药的四性分类法不仅存在的形式与意义完全相同,而且两者直接相关,具有密切联系;方剂归经是历代与药物归经并行且广泛存在的理论形态,方药的归经分类形式与意义毫无二致;十剂与十剂分类法,是从古至今中药方剂通用属性和分类的典型例证,在中药和方剂两个体系中,十剂各剂针对的病症(证)类型和范围、代表的作用性质皆完全相同。中药和方剂在由四性、归经、十剂所组成的属性分类法方面,完全具有统一融合的条件和基础。2.中药和方剂不仅具有相同的治法和功能属性,而且两者之间的治法分类法和功能分类法一脉相承、同出一辙。故而当今中药和方剂治法功能分类法的融合只是一个需要突破观念的问题。3.中药和方剂从针对的病症和证角度来说具有完全相同的干预对象,因而两者基于病症和证的分类便具有了浑然一体的同源性、同质性。中药和方剂的病症(证)分类法融合不存在任何历史的和现实的障碍。创新点:1.揭示了中药、方剂分类法之间的同源性与同质性。证明了中药的四性分类法、归经分类法、十剂分类法、治法分类法、功能分类法、主治病症(证)分类法与方剂的四性分类法、归经分类法、十剂分类法、治法分类法、功能分类法、主治病症(证)分类法之.间,一一对应,分别具有同源性、同质性。进而为方药分类法的融合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属理论创新。2.阐明了方药多种分类法之间复杂的交叉重叠关系。属性分类法,治法功能分类法与主治病症(证)分类法三者之间互相交叉,彼此重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贯通。三种分类法实际上是从三个不同角度回答方药的功能属性分类,无论从哪个方面分类,最终的结果都是相通的、一致的。进而为方药各种分类法的取舍,提供了理论依据。属理论创新。3.诠释了归经理论的含义,纠正了原归经定义中所谓“药物对机体某些部分的选择性作用”的错误认识。确认药物归经是依赖五行学说和藏象学说,针对药物的形性气质等的药类法象,结合病症属性的六经、十二经或脏腑定位的同气相求,而建立的药性理论。属理论创新。

杨少宜,郑筠[7](2020)在《基于文献计量的我国国际疾病分类法研究现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ICD分类法自2001年1月1日-2019年9月18日在我国的研究情况,为科研和医疗工作者深入展开相关研究提供借鉴。方法通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检索获取自2001年1月1日-2019年9月18日发表的相关中文文献并进行发文量、着者及其单位和地区、期刊、基金支持以及研究热点等分析。结果共纳入有效文献5499篇,年发文量自2002年以来呈逐年上升趋势,2014年开始呈下降趋势;82.05%的作者发文量为1篇,发文量超过10篇的作者合计占比不超2%,机构属性为医院占比达59.38%,发文数量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广东和北京发文数量最多;《中国病案》是刊载ICD研究论文最多的期刊;基金支持论文占比增幅明显,但地区间对研究的支持力度存在较大差异。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针对住院患者进行疾病谱和病死率的统计分析、病案管理、死因监测等方面,从应用领域来看,主要应用于医院管理和进行流行病学研究。结论 ICD相关研究重视程度明显增强,呈现出发文量增多,形成优势发文作者、发文单位、核心发文期刊,并获得越来越多的科研基金支持的态势,但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应用领域有所拓宽,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付璐[8](2020)在《《本草纲目》在欧洲的流传研究》文中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促进人类健康需要依靠多种医学体系的相互融合与发展。然而东西方医学的跨文化交流,特别是中医在西传的过程中往往会面临来自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阻碍。在此背景下,回溯中西医学交流的历史脉络、挖掘其影响因素,或可为当今医学交流的相关政策制定、模式构建等提供一些史学意义上的启示。本文选择《本草纲目》传欧史作为研究切入点,原因在于此书在欧洲的流传较广、影响较大且评价较高,是中医西传的一个较为典型和成功的案例。对《本草纲目》传欧史加以阐述和解析,或可加深人们对东西方医学交流的历史脉络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为当今全球化时代的医学交流提供某些历史借鉴。《本草纲目》系中国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编纂的一部本草学巨着,于1593年刻成、1596年发行,最迟在1604年传入日本,之后相继传入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并于17世纪末传入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18-19世纪期间,诸多欧洲学者对《本草纲目》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翻译、引用、研究及评价。20世纪以来,《本草纲目》进一步引起了国际的重视,如1953年,莫斯科大学将李时珍像镶嵌在该校大礼堂;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本书列入“世界记忆名录”;2018年,在李时珍诞辰500周年、《本草纲目》成书440周年之际,世界各地学者围绕李时珍与《本草纲目》的学术成就及影响,举办了多场国际性学术会议和纪念活动。《本草纲目》在欧洲的流传贯穿17-21世纪,跨越了欧洲多国,其流传时间较长、范围较广、影响较大且在不同时期的流传特点不同,故值得对其传欧过程进行研究。本文以《本草纲目》在欧洲的流传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目录调查、网络调查以及实地考察3种方式,收集17世纪至今的多种专着、论文、信件、手稿、政策文件、照片、画册、标本等珍贵资料;采用传统文献学、史学研究方法,系统梳理本书从17世纪至今在欧洲多国的流传过程及欧洲读者对本书的收集、翻译、引用、研究和评价;此外,本文运用接受理论作为核心理论指导,挖掘影响欧洲读者接受本书的动力及阻力因素;同时,借鉴知识社会史的研究框架,从知识的收集、分析、传播及应用四个阶段探讨了《本草纲目》传欧的全过程。关于《本草纲目》在欧洲的版本流传,本文考察了法国、英国、德国、俄罗斯、西班牙、梵蒂冈、比利时、奥地利8国17家藏书机构所藏《本草纲目》的不同版本22种38部,对其馆藏地、书号、版本信息及特征进行论述。特别是法国所藏3种《本草纲目》彩绘本,本文对其药图来源进行考证后,认为彩绘本所绘816幅药图系参考《本草纲目》钱蔚起刻本所附药图上色而成,并在个别细节处进行了增补、删减和修饰。关于《本草纲目》在欧洲的译本流传,本文阐述了 4种英文、法文译本的主要内容、体例以及翻译特点。其中,18世纪由法国医生范德蒙德所编写的手稿“《本草纲目》中水、火、土、金石诸部药物”,为目前已知最早的一种《本草纲目》法文节译本;由法国27位传教士联合供稿、并由杜赫德所编纂的《中华帝国全志》一书,专设一章翻译《本草纲目》的前言部分及16种药物,该书在欧洲流传甚广,对《本草纲目》传欧影响较大。20世纪英国学者伊博恩联合北京博物学会诸位学者编纂的8种着作,涉猎《本草纲目》所载植物、矿物及动物药,内容全面。至21世纪,由中国学者罗希文所译《本草纲目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BencaoGangmu)》,是世界上首部、亦是目前唯一的《本草纲目》英文全译本,从内容到体例还原度都非常较高。关于《本草纲目》的欧洲接受史,本文将其分为“传入与翻译期”“研究与评价期”“文化印象构建期”三个时期:在17-18世纪,欧洲的《本草纲目》接受者主要为来华传教士,他们在中国收集此书的文本、图像与相关药物标本,并将部分文本内容译成西文传到欧洲。至19世纪,《本草纲目》的接受者以药理学家、化学家、植物学家、生物学家等学者为主,他们对《本草纲目》所载药物标本进行化验分析,从化学、药理学角度阐释这些中国药物,并与欧洲当地的植物进行对照研究。20世纪以来,西方对《本草纲目》的接受形式趋于多样化,如通过雕塑、动画等形式向国际展示李时珍及中草药文化形象,特别是《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通过对《本草纲目》欧洲接受史的梳理,可以认为:影响欧洲读者接受本书的动力主要来自“新鲜(猎奇)”和“实用(需求)”,而阻力则主要来自“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此外,本文在“《本草纲目》传欧之疑误考”一章中厘清了《本草纲目》传欧研究中的3个常见争议性问题:一是波兰传教士卜弥格关于中药的两种着作《中国植物志》《单味药》皆非《本草纲目》的外文节译本,但卜弥格在《单味药》中引用过《本草纲目》丹砂及龙骨的条文。二是法国汉学家雷慕沙的博士毕业论文并非以《本草纲目》为研究对象,但他年轻时很可能在奥布瓦修道院见过《本草纲目》彩绘本,并为了阅读彩色植物图旁的汉文去学习汉语,终成为一位着名汉学家。三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其三大着作《物种起源》《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及《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中共出现8处“古代中国百科全书”的表述,8条相关引文中有5条可能引自《本草纲目》,主要为对家鸡和金鱼相关资料的引述。其余3条可能来自《中国纪要》转引《齐民要术》对养羊法的记载。达尔文可能误认为此8条引文出自同一种“古代中国百科全书”,即《本草纲目》。最后,本文从知识社会史的视角出发,将《本草纲目》知识的传欧过程分为收集、分析、传播、应用四个阶段:从知识收集来看,欧洲人通过购买、赠送、掠夺等方式,收集了《本草纲目》的多种版本及相关的药物标本;随后对《本草纲目》中的知识进行了筛选、翻译、引用、研究;通过论着、会议、展览等传播方式,将《本草纲目》的相关知识展示给其他欧洲学者;同时从资源获取、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等角度实现了知识的应用。有关本文的创新点,笔者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和探讨:新材料:本文收集、补充了一些前人论述中未载的史料。如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央图书馆、法国第戎市立图书馆等藏书机构的《本草纲目》明清版本、相关绘本、剪贴画册、学者手稿等多种珍贵文献资料。特别是收集了 5种与《本草纲目》相关的药图绘本及剪贴画册。其中的3种彩绘《本草纲目》药图,迄今学界知之不多,尤其珍贵。本文将其中的图像与《本草纲目》多种版本的药图逐幅进行对比,详细分析其绘图特点,进一步从社会文化角度探讨了欧洲学者获取《本草纲目》药图的背景及意义,弥补了现有研究关于《本草纲目》图像传欧的某些缺失。对前人虽有提及、但未做深入研究的资料,本文进一步探究其特点与价值。如法国医生范德蒙德《本草纲目》“金石部”法文译稿、法国汉学家毕瓯及化学家布朗涅尔对《本草纲目》所载药物的化验分析、英国药理学家汉伯里对《本草纲目》的研究等,都是前人相关研究中鲜少涉及或研究较浅的珍贵资料。本文详细分析了上述欧洲学者论着的成书背景、体例、内容、特点及其对《本草纲目》传欧的意义,拓展了现有相关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新观点:对《本草纲目》西传研究中存在的某些争议性问题,本文在详细考证后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如:“波兰传教士卜弥格的着作是否为最早的《本草纲目》西文节译本?”“法国汉学家雷慕沙的毕业论文是否为欧洲史上最早的以《本草纲目》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论文?”“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是否盛赞《本草纲目》为‘古代中国百科全书’?”本文综合多位学者的论述,追本溯源,厘清了既往研究中的某些讹误,并基于文献证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新视角:本文在研究视角与方法学上亦有所创新。本文在传统的文献学、史学研究方法基础上,引入接受理论及知识社会史的研究框架,试图从社会史、文化史角度,深入探讨《本草纲目》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将来的东西方医学交流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借鉴。

黄兆涵[9](2020)在《临床高级中医师对中医原创思维认知情况的调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临床高级中医师群体对中医原创思维的认知现状和应用优势,并探讨影响被调查者产生中医原创思维认知差异和应用优势的相关因素,从更深入专业的角度为中医原创思维的传承与培养提供参考数据和发展建议。方法:(1)数据处理:收集126位临床高级中医师的年龄、性别、学历、职称等基本资料及中医原创思维认知程度和应用优势信息,根据问卷纳排标准进行信息筛选和分值转换并建立数据库。(2)统计学分析方法:通过描述性统计,计算整体得分均值,来比较各思维层面重视程度;运用非参数检验和卡方检验,以不同背景因素作为分组对象,分析不同因素分组被调查者对问卷各部分的整体认知情况及产生差异的原因;再通过回归分析,明确各思维维度与各因素间的关系并找出不同背景下的中医师诊治用药思维形成原因;最后利用因子分析,找出问卷六个部分之间的潜在影响因子,对临床高级中医师的思维认知特点进行总结归类。结果:(1)从中医原创思维整体思维层面评分均值标准差来看,临床高级中医师对中医原创思维“象思维”、“形神气思维”、“阴阳五行思维”和“分类法思维”更为重视。(2)学历、职称、工作年限、工作单位、本(专)科所学专业、工作范围背景因素与中医原创思维各层面内部多数题目评分的非参数检验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因素与各思维维度整体间的非参数检验及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工作范围除临床外至少涉及教学或科研中一种的医师相对于仅涉及临床的医师在“象思维”、“形神气思维”、“阴阳五行思维”整体层面的重视程度更高。(4)临床高级中医师对中医原创思维中核心概念中“象”、“形”、“神”概念的认同度较高;对“数”这一概念认同度最低,仅为46%。中医原创思维中的核心概念的认知度越高,医师在该层面的诊治用药思维优势越明显。(5)医师诊治用药思维形成原因的多重响应分析个案百分比结果呈现两类分化,有85%以上的医师认为“扎实的理论知识”、“阅读中医经典”和“临床实践体悟”是形成其诊治用药思维的重要原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六个思维维度得分均值与“扎实的理论知识”,“跟师继承学习”“同行经验交流”存在相关回归关系。(6)根据对问卷六部分进行的因子分析得出“象思维”是中医原创思维潜在影响因素最重要的一个分支,而“跳跃性思维”是独立于其他思维的一种发散性思维认知能力的体现。结论:学历越高、职称越高、工作年限越短、工作在综合性医院、中医专业背景、工作范围更广泛的临床高级中医师对中医原创思维各思维内部概念的重视程度和认同度越高,相应的对中医原创思维的临床运用优势也越明显。“扎实的理论知识”、“阅读中医经典”和“临床实践体悟”是形成临床高级中医师诊治用药思维的主观重要原因;“与同行经验交流”、“扎实理论知识”和“跟师继承学习”有助于提高临床高级中医师对中医原创思维概念的认知程度。

赵翘楚[10](2019)在《厥阴和少阳体质糖尿病伴发高血压病患者的证候及气质相关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导师赵进喜教授提出的三阴三阳体质类型中的厥阴体质和少阳体质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糖尿病伴发高血压病的疾病过程下中医证候特点的共性与差异,以及其气质类型的特点。以期进一步深化对厥阴和少阳体质特点的认知,为辨体质、辨病、辨证“三位一体”诊疗模式的临床运用提供更多的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的病例资料来源于2018年2月1日至2019年5月21日期间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门诊或病房的患者。对符合标准进入本研究的患者采用国际量表评定与调查问卷填写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有质量控制的信息采集,其中气质类型的判定使用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的所鉴定的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以情绪稳定性和内外倾向作为纵横轴、T分数50作为原点建立二维模型,再通过受测试者的艾森克人格问卷测试结果对应出其气质类型:与稳定、外向型相对应者为多血质,与稳定、内向型相对应者为粘液质,与不稳定、外向型相对应者为胆汁质,与不稳定、内向型相对应者抑郁质。对采集到的信息电子数据化,使用Excel和SPSS23.0对数据进行处理及统计学分析,以P<0.05作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志。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本研究纳入的厥阴体质糖尿病伴发高血压病患者和少阳体质糖尿病伴发高血压病患者的性别构成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40),厥阴体质组男性比女性多,少阳体质组女性比男性多;两组在年龄构成及体型情况方面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2)临床资料:本研究纳入的厥阴体质糖尿病伴发高血压病患者和少阳体质糖尿病伴发高血压病患者在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病程以及理化指标方面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厥阴体质组有吸烟或(和)饮酒史者占多数(59.3%),而少阳体质组无烟酒史者占多数(55.9%),两组间比较未显示统计学差异(P>0.05);厥阴体质组和少阳体质组患者糖尿病并发症中最多见的均为大血管并发症,相对少见的均为微血管并发症;(3)中医证候:厥阴体质糖尿病伴发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证候发生频率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血瘀证(70.3%)、痰湿证(66.7%)、肝阳上亢证/阴虚证(55.6%),少阳体质糖尿病伴发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证候发生频率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气郁证/血瘀证(73.5%)、阴虚证(64.7%);厥阴体质组中医证候发生频率排在后2位的是血虚证(14.8%)和气郁证(37.0%),少阳体质组中医证候发生频率排在后2位的是结热证(29.4%)和血虚证(32.4%);本虚诸证中,两组均以阴虚证出现频率最高,血虚证出现频率最低;两组中均未见单纯虚证的患者,且两组均以虚实证候并见的患者占多数,两组间的虚实证候组合情况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4)气质类型:E量表T分数在厥阴体质糖尿病伴发高血压病患者和少阳体质糖尿病伴发高血压病患者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46),N量表T分数在两组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厥阴体质组多见的气质类型为多血质(51.9%),少见的是抑郁质和粘液质(14.8%),少阳体质组多见的气质类型见的是抑郁质(35.3%),少见的为粘液质(11.8%),两组气质类型分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在糖尿病并发症中,厥阴体质和少阳体质糖尿病伴发高血压病患者均以发生心、脑及肢体等大血管并发症更为常见,而发生肾脏病和视网膜病变等微血管并发症相对少见;(2)在中医证候方面,厥阴体质糖尿病伴发高血压病患者出现血瘀证的可能性较高,而少阳体质糖尿病伴发高血压病患者出现气郁证和血瘀证的可能性较高;厥阴体质糖尿病伴发高血压病患者发生血虚证的可能性较低,少阳体质糖尿病伴发高血压病患者发生结热证可能性较低;厥阴体质和少阳体质糖尿病伴发高血压病患者均以多证并见、虚实证候夹杂多见;(3)在气质类型方面,厥阴体质糖尿病伴发高血压病患者和少阳体质糖尿病伴发高血压病患者在性格内外倾向上具有差异,厥阴体质者更倾向于外向,而少阳体质者则更倾向于内向。

二、中医药资料分类法的研究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医药资料分类法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1949年以来我国医学文物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概念与内涵界定
调研与整理
分类研究
专类研究与个案研究
医学考古与医史文献学

(2)增液汤加减联合音频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阴虚肠燥证便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及方法
    1 临床研究
    2 诊断标准
    3 主要研究方法
    4 安全性指标
    5 统计学分析
研究结果
    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
    2 两组患者Wexner便秘量表评分比较
    3 布里斯托大便分类法(Bristol)
    4 生活质量指标PAC-QOL量表
    5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6 两组治疗方法的安全性评估
讨论分析
    1 对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认识
    2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阴虚肠燥证便秘)的治疗方法
    3 音频电刺激的临床运用
    4 增液汤选方依据
    5 选择天枢穴的依据
    6 试验组与对照组结果分析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中医医院基准(主)数据》标准编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研究现状
        1.2.2 发展趋势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与章节安排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相关技术
    2.1 相关概念
        2.1.1 标准和标准化
        2.1.2 数据元
        2.1.3 主数据
        2.1.4 中医医院主数据规范化
    2.2 相关技术
        2.2.1 信息分类技术
        2.2.2 信息编码技术
第3章 主数据标准编制
    3.1 构建中医医院主数据分类框架
        3.1.1 分类对象和依据
        3.1.2 分类原则
        3.1.3 构建分类框架
    3.2 中医医院数据元提取
    3.3 主数据定位及识别结果
    3.4 编制原则
    3.5 主数据属性及描述规则
        3.5.1 主数据属性
        3.5.2 主数据标识符编码规则
        3.5.3 应用系统的编码
    3.6 主数据目录编制
    3.7 主数据标准发布流程
第4章 主数据标准检测研究
    4.1 中医医院主数据标准检测
    4.2 抽样医院数据元名称符合度检测情况分析
    4.3 抽样医院数据元名称及允许值符合度检测情况分析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文献综述 《中医医院基准(主)数据》标准编制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2 中医医院应用系统编码结果
附录3 A-H中医医院主数据名称和允许值修改建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方剂分类方法及基于多种相似系数的三拗汤类方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方剂分类方法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方剂分类理论历史源流
        1 秦汉时期
        2 魏晋南北朝时期
        3 隋唐时期
        4 两宋时期
        5 金元时期
        6 明清时期
    第二节 方剂分类的主要形式及特点
        1 病证分类法
        2 病因分类法
        3 脏腑分类法
        4 临床各科分类法
        5 治法分类法
        6 以方类方法
        7 以药类方法
        8 综合分类法
        9 剂型分类法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古籍记载的三拗汤类方与三拗汤相似度研究
    第一节 三拗汤及其类方的文献研究
        1 三拗汤组方配伍及制方要点
        2 三拗汤主治病证的古籍记载
        3 三拗汤类方的古籍记载
    第二节 三拗汤及其类方的应用特点及实验研究
        1 临床应用
        2 实验研究
    第三节 方剂相似度研究
    第四节三拗汤类方与三拗汤相似度研究
        1 数据来源
        2 数据处理
        3 研究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基于多种相似系数的三拗汤类方挖掘
    第一节 含“麻黄”“杏仁”方文献信息整理
        1 数据来源
        2 纳入与排除标准
        3 数据处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1 药物组成Jaccard相似系数
        2 核心药物比重相似性
        3 全方整体剂量余弦相似度
        4 综合相似度
    第三节 结果
        1 药物组成Jaccard相似系数
        2 核心药物比重相似度
        3 全方整体剂量余弦相似度
        4 综合相似度
    第四节 讨论
        1 药物组成Jaccard相似系数
        2 核心药物比重相似度
        3 全方整体剂量余弦相似度
        4 综合相似度
    第五节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主要结果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致谢

(5)《中图法》“R2中国医学”类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R2中国医学”整体结构
    1.1体系结构
    1.2编号制度
    1.3类名标记
    1.4类目种类和数量
2“R2中国医学”具体设置问题
    2.1交替类目
    2.2仿分类目
    2.3类目注释
    2.4类目隶属
    2.5类目扩展
    2.6部分学科类目设置缺失
3结语

(6)论中药方剂分类法的同质性与融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方药属性分类法沿革与比较
    1.1 方药四性分类法特征与比较
    1.2 方药归经分类法特征与比较
    1.3 方药十剂分类法特征与比较
    1.4 小结
2.方药治法功能分类法比较
    2.1 方药功能的构成
    2.2 方药治法与功能的关系
    2.3 中药治法与功能分类特征考辨
    2.4 方剂治法与功能分类特征考辨
    2.5 方药治法与功能分类比较与融合
3.方药中医病症(证)分类法沿革与比较
    3.1 中药病症(证)分类法基本特征考辨
    3.2 方剂病症(证)分类法基本特征考辨
    3.3 方药病症(证)分类法比较与融合
4.方药多种分类法之间关系
    4.1 方药属性分类法与治法功能分类法的关系
    4.2 方药属性分类法与病症(证)分类法的关系
    4.3 方药治法、功能分类法与病症(证)分类法的关系
5.方药多种分类法融合和意义
    5.1 中药与方剂的关系
    5.2 中药和方剂功能表述异同
    5.3 方药多种分类法取舍与归并
    5.4 方药分类法统一融合的意义
结果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药方剂分类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8)《本草纲目》在欧洲的流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中医西传”研究现状
    “《本草纲目》传欧”研究现状
1 前言
    1.1 研究范围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材料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性
2 《本草纲目》在欧洲的版本流传
    2.1 法国藏本
        2.1.1 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
        2.1.2 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央图书馆所藏
        2.1.3 法国第戎市立图书馆所藏
        2.1.4 法兰西公学院亚洲协会图书馆所藏
    2.2 英国藏本
        2.2.1 大英博物馆所藏
        2.2.2 Wellcome医学史研究所图书馆所藏
        2.2.3 剑桥大学图书馆所藏
        2.2.4 曼彻斯特大学约翰·赖兰兹图书馆所藏
    2.3 德国藏本
        2.3.1 柏林国立图书馆所藏
        2.3.2 德国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所藏
    2.4 西班牙藏本
        2.4.1 西班牙国家图书馆塞万提斯阅览室所藏
        2.4.2 西班牙巴厘阿多里德市菲律宾奥斯定会图书馆所藏
    2.5 俄罗斯藏本
        2.5.1 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图书馆所藏
        2.5.2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
    2.6 梵蒂冈藏本
    2.7 比利时藏本
    2.8 奥地利藏本
    2.9 小结
3 《本草纲目》在欧洲的译本流传
    3.1 《本草纲目》节译本
        3.1.1 范德蒙德的金石部药物译稿
        3.1.2 杜赫德的《中华帝国全志》
        3.1.3 伊博恩的研究译着
    3.2 《本草纲目》全译本
    3.3 小结
4 《本草纲目》欧洲接受史
    4.1 传入与翻译期(17-18世纪)
        4.1.1 踏上欧洲土地(17世纪)
        4.1.2 翻译的出现(18世纪)
    4.2 研究与评价期(19世纪)
        4.2.1 博物学图鉴的收集(17-19世纪)
        4.2.2 中国药物的鉴定与研究
        4.2.3 《本草纲目》及中国科学的评价
    4.3 文化印象构建期(20-21世纪)
        4.3.1 《本草纲目》的近现代译本
        4.3.2 《本草纲目》的近现代研究
        4.3.3 《本草纲目》的近现代印象
    4.4 小结
5 《本草纲目》传欧之疑误考辨
    5.1 卜弥格与《本草纲目》——最早的“《本草纲目》译本”之争
    5.2 雷慕沙与《本草纲目》——“《本草纲目》学位论文”之争
    5.3 达尔文与《本草纲目》——“中国古代百科全书”之称由来
    5.4 小结
6 《本草纲目》传欧之讨论:以知识社会史的视角
    6.1 《本草纲目》的知识收集
    6.2 《本草纲目》的知识分析
    6.3 《本草纲目》的知识传播
    6.4 《本草纲目》的知识应用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欧洲相关藏书机构及资料来源
附录2: 欧洲藏书机构所藏《本草纲目》明清版本录
致谢
个人简介

(9)临床高级中医师对中医原创思维认知情况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中医原创思维认知研究现状综述
    1. 中医原创思维的概念渊源
    2. 中医原创思维的内容认知
    3. 中医原创思维的应用发展
    参考文献
二、数据资料及处理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内容
三、中医原创思维各思维维度认知评价分析
    1. 被调查临床高级中医师的基本信息汇总
    2. 中医原创思维各维度内部认知评价分析
    3. 各思维维度的整体分析
四、中医原创思维核心概念、思维优势及成因研究
    1. 中医原创思维核心概念认知
    2. 诊断、治则治法、组方用药思维优势
    3. 诊治用药思维形成原因
    4. 问卷整体因子分析
五、讨论
    1. 中医原创思维概念总体认知情况及优势分析
    2. 临床高级中医师的诊治组方用药思维成因分析
    3. 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10)厥阴和少阳体质糖尿病伴发高血压病患者的证候及气质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体质分类法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糖尿病伴发高血压病的心身医学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研究资料
        1 病例来源
        2 病例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采集信息内容
        6 质量控制
        7 统计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临床资料
        3 中医证候
        4 气质类型
    讨论
        1 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应用模式的探讨
        2 中医体质学说在心身疾病中应用的探讨
        3 研究结果及分析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三阴三阳体质初量表
    附录2 《三阴三阳体质初量表》体质判定方法
    附录3 糖尿病伴发高血压病中医临床证候积分表
    附录4 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中医药资料分类法的研究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1949年以来我国医学文物研究概述[J]. 薛暖珠. 中医文献杂志, 2021(05)
  • [2]增液汤加减联合音频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阴虚肠燥证便秘)的临床研究[D]. 赖建华.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中医医院基准(主)数据》标准编制研究[D]. 吴小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方剂分类方法及基于多种相似系数的三拗汤类方挖掘研究[D]. 张一鸣.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中图法》“R2中国医学”类目研究[J]. 杨旭闽. 福建图书馆学刊, 2021(01)
  • [6]论中药方剂分类法的同质性与融合[D]. 刘诗聪.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
  • [7]基于文献计量的我国国际疾病分类法研究现状分析[J]. 杨少宜,郑筠. 中国病案, 2020(12)
  • [8]《本草纲目》在欧洲的流传研究[D]. 付璐.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9]临床高级中医师对中医原创思维认知情况的调查研究[D]. 黄兆涵.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厥阴和少阳体质糖尿病伴发高血压病患者的证候及气质相关研究[D]. 赵翘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中药材分类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