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ju103 和 CTLA4-Ig 诱导的 MHC 单倍体小鼠 BMT 耐受性的比较

Tju103 和 CTLA4-Ig 诱导的 MHC 单倍体小鼠 BMT 耐受性的比较

一、Tju103和CTLA4-Ig诱导MHC半相合小鼠骨髓移植耐受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王方[1](2019)在《ATG联合巴利昔单抗用于预防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该回顾性分析旨在评估联合应用巴利昔单抗、ATG和常规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A(CSA)、霉酚酸酯(MMF)和甲氨蝶呤(MTX))预防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2010年7月至2017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haplo-HSCT的同时接受巴利昔单抗、ATG(总剂量5mg/kg)和常规免疫抑制剂(如CSA、MMF和MTX)预防GVHD的患者。34例患者都被纵向观察,直到死亡或失去随访。分析这34例患者在haplo-HSCT后造血恢复情况、GVHD的发生率、病毒感染发生率,以及移植后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结果:随访中位时间为15.5个月(1.5-76个月)。100天时II-IV级和III-IV级aGVHD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38.2%和11.8%,1年时局限和广泛的cGVHD分别为17.6%和23.5%。9例患者(26.5%)出现CMV感染,6例患者(18.8%)出现EBV感染。只有一名患者出现了移植后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PTLD)。Haplo-HSCT后1年复发率为14.7%,1年总生存率(OS)和无病生存率(DFS)分别为58.8%和55.9%。结论:在接受Haplo-HSCT患者中,ATG(总剂量5mg/kg)和巴利昔单抗联合应用可降低病毒感染率,且不会显着增加GVHD的发生率,在haplo-HSCT中,该新型免疫抑制策略用于预防GVHD可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冯晶晶[2](2019)在《γδT17细胞在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aGVHD)目前仍然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最严重、富有挑战性的并发症之一,allo-HSCT后aGVHD发病率约为40-60%,主要累及皮肤、胃肠道及肝脏。其中,肠道aGVHD目前风险高且仍较难治愈,成为allo-HSCT后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受限于取材困难、区域性关注度少等因素,aGVHD发生发展过程中肠道区域免疫细胞的动态变化及相互作用仍不明确。本研究中我们建立了成熟稳定的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及aGVHD模型,利用肠道黏膜单细胞分离技术,检测了移植后aGVHD小鼠肠道黏膜固有层中T细胞、B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髓系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MDSC)、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固有免疫细胞(innate lymphoid cells,ILC)等数量变化规律及其与aGVHD关系;分析肠道黏膜屏障中重要细胞因子IL-17A、IL-22的变化及其分泌细胞,发现分泌IL-17的γδT(γδT17)细胞为肠道黏膜固有层IL-17A及IL-22的主要来源;利用单细胞qPCR技术对骨髓移植小鼠肠道黏膜γδT17细胞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筛选出γδT17细胞在肠道中发挥其免疫调节功能的可能作用机制;最后,本研究建立体外诱导IL-22+γδT17细胞培养体系,发现肠道γδT17细胞为aGVHD中发挥肠道保护作用的关键细胞亚群,并对其调控作用及相关机制进行深入探讨。本研究对于揭示aGVHD中肠道区域免疫特性、发现潜在预防新策略及治疗新靶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第1章 骨髓移植后小鼠肠道细胞亚群研究目的:目前aGVHD发生发展过程中肠道黏膜固有层各种免疫细胞组成、来源及变化尚无较为全面的报道。本部分就骨髓移植后小鼠肠道黏膜固有层细胞亚群进行研究,探索无aGVHD及aGVHD小鼠T细胞、B细胞、NK细胞、MDSC、巨噬细胞、DC等常见免疫细胞来源及其变化规律。方法:我们以Balb/c背景小鼠为受者,以C57/B6背景小鼠为供者建立稳定的小鼠骨髓移植aGVHD模型;于移植后第二周从无aGVHD组小鼠及aGVHD组小鼠中随机选取小鼠,取其肠道观察其损伤状态,利用胶原酶、EDTA、DNA酶等混合而成的消化液将肠道黏膜分离为单个细胞,并利用不同浓度的percoll液将细胞过滤。随后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种类、数量及来源等生物学特性。结果:建立稳定的小鼠骨髓移植aGVHD模型后,我们观察到小鼠体重下降、弓背、腹泻及头面部、背部脱毛等aGVHD症状。解剖后发现小肠肠腔变细,肠壁红色且较薄,肠腔内多处深色稀水样大便残留等。肠道黏膜固有层CD3+T细胞、CD19+B细胞、NK细胞、MDSC、巨噬细胞、DC大部分均表达供者小鼠C57/B6特异性蛋白H2kb。进一步发现,无aGVHD小鼠肠道黏膜固有层B细胞数量相对最多,其次为NK细胞、MDSC、DC、T细胞、巨噬细胞;而aGVHD小鼠T细胞数量相对最多,其次为NK细胞、MDSC、巨噬细胞、B细胞。同一种细胞进行两组比较分析,aGVHD小鼠T细胞多于无aGVHD小鼠,而B细胞、NK细胞、MDSC及DC少于无aGVHD小鼠,巨噬细胞在两组中无显着性差异。结论:骨髓移植后小鼠肠道黏膜固有层免疫细胞大部分为供者来源,aGVHD发生时T细胞明显扩增,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MDSC明显数量受损。第2章 骨髄移植后小鼠肠道IL-17、IL-22变化及其分泌细胞研究目的:细胞因子在aGVH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中IL-17与IL-22均为具有复杂作用的重要细胞因子。目前小鼠骨髓移植模型中肠道黏膜IL-17、IL-22分泌来源仍不清楚,因此本章节将对肠道IL-17、IL-22分泌细胞及其数量等相关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建立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模型后,于移植后第二周从无aGVHD组小鼠及aGVHD组小鼠中随机选取小鼠,取肠道黏膜固有层细胞进行多色流式检测,分析统计细胞IL-17与IL-22分泌细胞种类及比例。结果:骨髓移植后小鼠肠道黏膜固有层免疫细胞IL-17分泌能力无显着性差异,aGVHD组小鼠IL-22分泌能力低于无aGVHD组。两组肠道IL-17A、IL-22主要来源于供者γδT细胞,aGVHD组小鼠肠道中γδT17细胞占供者细胞比例显着低于无aGVHD组,aGVHD组IL-22+γδT17细胞也同样低于无aGVHD组。结论:γδT细胞为骨髓移植后肠道黏膜IL-17、IL-22的主要分泌来源,分泌IL-22的γδT17细胞可能是肠道aGVHD中发挥保护作用的关键细胞亚群,但具体作用和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和阐明。第3章γδT17细胞在肠道aGVHD中的生物学特性及作用机制研究目的:γδT细胞是一类广泛分布于皮肤肠道等黏膜组织的非MHC限制性固有免疫细胞,被称为适应性免疫和固有免疫的桥梁。γδT细胞的不同亚群在aGVHD的病理过程中可能发挥着致病或者保护的不同作用。然而,小鼠aGVHD中肠道γδT17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MDSC等免疫细胞及IEC等基质细胞之间的作用机制尚无报道。方法:首先取移植后无aGVHD组及aGVHD组小鼠肠道,将两组小肠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及拍摄。我们进一步取野生型供者C57/B6小鼠、移植后无aGVHD小鼠、aGVHD小鼠肠道单细胞,染色后利用分选CD45+CD3+γδTCR+细胞,分选后的细胞进行单细胞qPCR检测,筛选其表型与功能。利用IL-1β+IL-23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方案诱导脾脏细胞,检测γδT细胞IL-17、IL-22分泌能力,利用最优诱导方案建立aGVHD模型。结果:小肠免疫荧光提示γδTCR与IL-17A在肠道黏膜固有层处存在共定位。单细胞qPCR结果显示移植后小鼠γδT17细胞高表达il17a、il17f、il8、csf2、IL23R,Il17ra、Il17rc、Ocln等基因,IL-22+γδT17 比 IL-22-γδT17 高表达Il23r、Id2、Steap4、Tlr1、ccr9等基因。在aGVHD发生时,γδT17细胞notch2、csf2、il22基因表达均低于无 aGVHD 组。1Ong/ml IL-1 与 1Ong/ml IL-23 与 1μm RA 培养体系 IL-22+γδT17细胞诱导效率最高。IL-22+γδT17细胞升高可减轻aGVHD严重程度及降低aGVHD死亡率。结论:γδT17细胞存在于骨髓移植后小鼠肠道黏膜固有层,IL-22+γδT17细胞可能为肠道中发挥保护作用的关键细胞亚群,其可能通过分泌细胞因子促进肠道上皮修复、支持肠道紧密连接、招募MDSC抑制免疫反应,Il23r、Id2、Steap4、Tlr1、ccr9、notch2可能为参与γδT17细胞IL-22等细胞因子表达调控的调节因子。IL-22+γδT17细胞在aGVHD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高宝山,连鑫,傅耀文,周洪澜,王钢[3](2018)在《以嵌合体为基础的器官移植操控性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移植物的免疫耐受是器官移植领域的最终目标。尽管在小鼠器官移植中报道了诸多诱导免疫耐受的方案,但迄今为止,基于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嵌合体方案是人类肾移植中诱导免疫耐受的唯一可重复性方案。通过短暂的混合嵌合或稳定的完全嵌合均可诱导移植肾免疫耐受。尽管持久的完全嵌合状态可能会降低移植肾发生排斥反应的风险,但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的出现限制了此方案的广泛临床应用。相反,短暂的混合嵌合不会导致GVHD的发生,但造血干细胞嵌合消失后很难预测移植物排斥反应的风险。目前的努力旨在开发临床上更可行和可靠的方法来诱导持久的混合嵌合体,以便扩大这些治疗方案的临床适用性。

王方,邓建川[4](2018)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方法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将健康供体的多功能造血干细胞移植到受体,是目前最有希望治愈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及部分良性疾病的方法[1]。allo-HSCT主要的临床优势是供体T细胞在移植受体内能够发挥抗残留病灶的抗肿瘤效应。然而,供体T细胞介导的免疫失调会导致移植受体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即使供体和受体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完全匹配,供体T细胞对移植受体仍然有

王晓娜,梁雨蒙,邓磊,王路,王一,黄雅静,刘铁强,左洪莉,胡锴勋,乔建辉,孙琪云,郭梅,艾辉胜,余长林[5](2017)在《H-2单倍体相合小鼠双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的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新的H-2单倍体相合小鼠双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并与经典的造血干细胞移植进行比较,以减轻移植的相关并发症。方法:建立H-2单倍体相合小鼠双供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并与8 Gy预处理移植组进行比较。在经典移植组给予CB6F1受鼠8 Gy TBI预处理,2 h内回输经G-CSF动员的供体(雄性C57)脾单个核细胞(spMNC)3×107;在双供体移植(DHSCT)组给予CB6F1受鼠2 Gy TBI,2 h内回输H-2单倍体相合小鼠双供体来源的spMNC共12×107(每个供体各6×107),依据供鼠组品系和性别不同,双倍体移植组又再分为3组:A组为雄性C57+雌性BALB/c,B组为雄性C57+雄性BALB/c,C组为雄性C57+雄性C3H。观察4组的造血重建、移植物植入、GVHD及存活情况。结果:经典移植组出现严重造血抑制,WBC<1×109/L持续3-5d;A、B、C各组未出现造血抑制(WBC>3×109/L)。经典移植组快速植入,1周达到外周血完全植入;A、B、C 3组1周达混合植入,2周达完全植入。经典移植组34 d GVHD发生率及致死率均为100%。双供体移植(DHSCT)组中34 d总体GVHD发生率及致死率分别为49.6%、50%(P<0.01,P<0.05);50 d分别为60.4%和81.2%,50 d总体存活率为50.9%。A、B、C各组的造血重建、供体植入、GVHD发生率、GVHD致死率、OS等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采用2 Gy TBI预处理、双供者细胞输注、无GVHD预防,可使供体完全稳定植入、无造血抑制、GVHD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减少;研究表明,H-2单倍体相合小鼠双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成功建立。

王晓娜[6](2016)在《H-2半相合小鼠双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的建立及相关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建立一种新的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式,即H-2半相合小鼠双供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该新的移植模式可达到造血重建、供体长期完全稳定植入、GVHD程度轻、避免细菌、真菌及病毒等严重感染并发症、死亡率低的目的。研究内容1、依据文献报道及本实验室成熟的实验方法,建立小鼠H-2半相合经典清髓性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并鉴定该模型;2、在本实验室既往已经建立的实验动物模型的基础上,降低预处理强度,采用TBI2Gy预处理方案,输注等量的两种单倍体相合、单倍体相合联合完全不相合的供鼠G-CSF动员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并加大输注的细胞总量,建立H-2半相合小鼠双供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观察该模型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并与经典移植组相对照,比较造血重建规律、供体植入特点、GVHD发生率和GVHD致死率、生存率等情况;3、在此基础上,尝试在无预处理条件下,建立H-2半相合小鼠双供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并检测受鼠移植后各组织器官各细胞亚群中的供体植入率,以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等。研究方法经典清髓移植组:供鼠选择雄性C57,从移植前5天开始供鼠每天接受rh G-CSF(100μg/kg)的动员,皮下注射,间隔12h,2次/日,共5天之后提取脾单个核细胞(sp MNC)。受鼠选择雌性CB6F1(雌性BALB/c和雄性C57的杂交一代),以8Gy TBI为预处理方案,TBI使用60Coγ射线,钴源距离为76cm,剂量率1.03Gy/min,受鼠经TBI照射2h之内回输经G-CSF动员的供体脾单个核细胞(sp MNC),细胞输注总量是3×107。移植后从小鼠一般状况、造血恢复、供体植入、GVHD发生情况、死亡情况、脏器病理等方面鉴定该模型;双供体移植组:受鼠也选择CB6F1,降低预处理强度至TBI 2Gy(较经典移植降低了4倍),TBI使用60Coγ射线,钴源距离为76cm,剂量率1.03Gy/min,受鼠经TBI照射2h之内回输经G-CSF动员的两种供体来源的sp MNC共12×107(各6×107),移植物总细胞量是经典移植组的4倍。在保证雄性C57做半相合供者不变的前提下,为探讨另一个半相合供者BALB/c的性别以及第三方同种异基因全不相合供者C3H对植入的影响,我们将双供体移植组分为三组:A组=雄性C57+雌性BALB/c,B组=雄性C57+雄性BALB/c,C组=雄性C57+雄性C3H。观察双供体移植各组的造血重建、供体植入、GVHD发生情况及生存情况等。与经典移植组对比,证实双供体移植模型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优化新的双供体单倍体移植模型;在此基础上,尝试在无预处理条件下,建立H-2半相合小鼠双供体移植模型,观察小鼠一般状况、造血、植入、GVHD、死亡、脏器病理等情况,并检测受鼠移植后各组织器官和各亚群中的供体嵌合率等。研究结果首先,本实验成功建立了小鼠H-2半相合清髓性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经典移植模型。其次,在上述实验动物模型的基础上,降低预处理强度(TBI由8Gy降低到2Gy),通过输注双供体造血干细胞,加大移植物细胞总量(由3×107增加到12×107),不使用免疫抑制剂,不做GVHD预防,成功建立了小鼠H-2半相合双供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具体而言,经典移植组和双供体移植各组的而对比结果有:(1)经典移植组出现严重造血抑制,WBC<1×109/L持续3-5d;A、B、C各组未出现造血抑制(WBC(29)3×109/L);(2)经典移植组快速植入,1w达到外周血完全植入;A、B、C各组1w混合植入,2w达完全植入。(3)经典移植组移植后34天GVHD发生率及GVHD致死率均为100%。双供体移植组:34天总体GVHD发生率及致死率分别是49.6%、50%(P<0.01,P<0.05),50天分别60.4%和81.2%,50天总体存活率50.9%。(4)双供体移植组中,两种供者在受鼠体内的供体植入率有差别。双供体移植A组和B组中,C57雄性供者在植入上占优势,2w之内受鼠体内可检测到少量雌性BALB/c供体成分,2w之后受鼠体内C57供者完全植入。而C组受鼠在早期(4d)时检测供体植入率即无C3H供体成分,2w时也可达到C57供者完全植入。(5)双供体移植A、B、C各组的造血恢复、供体植入率、GVHD发生率均无差异,B和C组GVHD致死率略少于A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P>0.05);B组OS略优于C组及A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P>0.05)。无预处理条件下,也成功建立了H-2半相合小鼠双供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受鼠外周血细胞三系缓慢降低,但可自行恢复,完全未发生造血抑制。外周血细胞亚群(除外CD8+、CD11b+细胞)短暂受抑制,但可逐渐恢复正常。不做GVHD预防,却未见临床GVHD发生,组织脏器病理切片显示双供体组脏器损伤程度明显轻于经典移植组。受鼠外周血、各组织器官、各细胞亚群移植后均经过1m时间的混合嵌合才转化为完全嵌合,且无预处理条件下,双供体移植组小鼠移植后获得的供体嵌合体为多系嵌合体。研究结论预处理强度和免疫抑制剂不再是供体植入的必备条件。(1)以2Gy的TBI为预处理方案,较经典移植预处理强度(TBI 8Gy)降低了4倍,输注等量的两种半相合供鼠细胞,细胞总量是经典移植细胞量的4倍,移植后不使用免疫抑制剂,无GVHD防治措施,结果移植后无明显抑制、造血重建快、植入稳定、GVHD明显减轻、长期存活明显增加,成功建立了H-2半相合小鼠双供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与临床双份脐血移植类似,双供体移植模型最终只有优势供体植入;(2)在无预处理条件下,成功建立了小鼠H-2半相合双供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受鼠造血细胞及外周淋巴细胞亚群短暂抑制但可逐渐恢复正常、完全避开造血抑制、虽然不做GVHD预防却未见临床GVHD发生、织脏器病理切片显示双供体组脏器损伤程度明显轻于经典移植组,外周血、各组织器官、各细胞亚群均经过1m时间的混合嵌合,最终转化为完全嵌合,且为多系嵌合体。本研究为临床开展HLA半相合双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提供动物实验依据。

唐伦[7](2016)在《蛋白质芯片技术检测aGVHD患者22种血清生物标志物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llo-HSCT)是治疗血液恶性疾病的有效手段。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a GVHD)是allo-HSCT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了移植患者的存活率及生存质量,同时也是allo-HSCT患者非复发死亡的主要原因。现阶段,机体受损靶器官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检查是a GVHD诊断的主要依据,但由于其临床症状多变且缺乏特异性,在临床诊疗中有创的病理检查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进行,导致其诊断的及时性受到影响。因此,找到快捷、无创、实用的实验室方法,让a GVHD患者在疾病早期就可以得到诊断并尽早治疗,从而更有效地控制a GVHD是临床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蛋白质芯片技术是一门微机械、微电子并与生命科学相结合的新兴技术,具有高特异性、高灵敏度、自动化、微型化等特点。本研究采用夹心法膜蛋白质芯片技术检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发生a GVHD和无a GVHD患者的22种血清生物标志物水平变化,初步筛选出和a GVHD发生发展及转归相关的分子标志物,为后续a GVHD的临床早期干预和预后评估奠定基础。方法:连续定点收集于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在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血液科进行allo-HSCT患者移植-7d、+7d、+14d、+28d、+56d、+100d血清标本。选取10名发生a GVHD的患者作为实验组,在未发生a GVHD患者中随机抽取1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蛋白质芯片技术检测两组患者在移植前后不同时间点22种血清生物标志物(IL-1β、IL-2、IL-4、IL-6、IL-7、IL-8、IL-10、IL-12p40、IL-17A、IL-21、IL-22、IL-23、MIF、TNF-α、TGF-β、IFN-γ、Elafin、ST2、TLR4、TNFR1、v WF、TF)的含量。采用AAH-CUST的数据分析软件对芯片检测结果进行数据预分析,并进行t检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结果:1.蛋白芯片检测发现,a GVHD组和无a GVHD组相比较,移植-7d,a GVHD组和无a GVHD组各血清生物标志物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移植+7d,a GVHD组IL-2、IL-17A、ST2、TLR4水平显着高于无a GVHD组(P<0.05);移植+14d,a GVHD组IL-2、IL-4、IL-17A、IL-21、IL-23、TNFR1水平显着高于无a GVHD组(P<0.05),而IFN-γ水平显着低于无a GVHD组(P<0.05);移植+28d,IL-2、IL-7、IL-17A、TNFR1,a GVHD组水平显着高于无a GVHD组(P<0.05),IFN-γ水平显着低于无a GVHD组(P<0.05);移植+56d,IL-1β、IL-2、IL-4、IL-7、IL-17A、IL-21、IL-23、ST2、TF,a GVHD组水平显着高于无a GVHD组(P<0.05);移植+100d,a GVHD组IL-7、IL-23、TF水平显着高于无a GVHD组(P<0.05)。2.Ⅲ-Ⅳ级a GVHD与II级a GVHD比较:移植-7d,IL-8血清水平前者较后者显着增高(P<0.05);移植+7d,IL-1β、IL-22血清水平前者较后者显着增高(P<0.05);移植+14d,两组间各血清生物标志物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移植+28d,TLR4血清水平前者较后者显着增高(P<0.05);移植+56d,TNFR1血清水平前者较后者显着增高(P<0.05);移植+100d,IL-21血清水平前者较后者显着下降(P<0.05)。3.a GVHD组患者在治疗前后22个血清生物标志物比较,发现a GVHD患者治疗有效控制后TLR4水平较高峰时出现显着下降(P<0.05)。4.激素疗效差和疗效好的a GVHD患者相比较:移植-7d,IL-7血清水平前者较后者显着降低(P<0.05);移植+7d,IL-17A血清水平前者较后者显着降低(P<0.05);移植+14d,两组间各血清生物标志物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移植+28d,IL-23血清水平前者较后者显着降低(P<0.05);移植+56d,IL-6、IL-12p40血清水平前者较后者显着增高(P<0.05);移植+100d,IL-8、IL-22、ST2、TNFR1血清水平前者较后者显着增高(P<0.05)。结论:1.蛋白质芯片检测发现a GVHD组较无a GVHD组共有12个血清生物标志物(IL-1β、IL-2、IL-4、IL-7、IL-17A、IL-21、IL-23、IFN-γ、ST2、TLR4、TNFR1、TF)在移植前后各不同时间点表达有显着差异,其和a GVHD的发生发展紧密相关,可将其作为a GVHD早期诊断及干预的辅助指标。2.与II级a GVHD相比,Ⅲ-Ⅳ级a GVHD有5个血清标志物(IL-1β、IL-8、IL-22、TLR4、TNFR1)高表达,1个(IL-21)低表达,表明这6个血清标志物表达水平可能和a GVHD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Ⅲ-Ⅳ级a GVHD诊断依据,为临床针对性治疗提供参考。3.TLR4血清水平治疗后显着下降,预示a GVHD患者的治疗疗效较好,为a GVHD的免疫靶向治疗提供新的预判手段。4.3个血清标志物(IL-7、IL-17A、IL-23)低表达,6个血清标志物(IL-6、IL-12p40、IL-8、IL-22、ST2、TNFR1)高表达,可能和a GVHD的激素疗效相关,是预测患者是否对激素耐药的参考指标。

华菲[8](2016)在《干细胞调控CD45RB+调节性树突状细胞在同种异体心脏移植中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大鼠BMSCs对DCs表型的影响及CD45RB+DCs免疫功能的检测目的: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s)对同种异体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表型的影响,以及受影响显着的CD45RB+DC亚细胞群的免疫状态。方法:Wistar大鼠的BMSCs和同种异体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s)在体外按等比例进行5d的共培养。根据是否加入BMSCs共同培养,我们将实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个组别:A组:内毒素脂多糖(LPS)与DCs共培养组,B组:在A组基础上加入BMSCs与DCs共培养组(细胞数量1:1)。对两组DC细胞表面的主要免疫标志物分子的变化情况应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测定和分析,同时观察DCs在光镜下形态学上的改变。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分离出大鼠BMSCs诱导的CD45RB+DC细胞群,实验组共分三组:A组:未成熟DC组,B组:CD45RB+DC组,C组:成熟DC组。检测各组细胞表面主要共刺激分子(CD80、CD86、MHC-II)的表达,各组DC摄取抗原的能力(对bead-OVA复合物的摄取)、qPCR方法测各组DC细胞中FOXP3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ing检测各组Foxp3蛋白的表达。结果:和对照组相比,CD45RB、lLT4的表达在BMSCs共培组中DCs表面表达发生上升,而CD86、MHC-II的表达出现下降;同时,CD45RB+组低表达共刺激分子CD80、CD86和MHC-II,呈现出未成熟DC的表征;与此同时CD45RB+组与未成熟DC组的摄取能力也要强于成熟DC组(P<0.05),CD45RB+DC组与imDC组FOXP3 mRNA及Foxp3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多于mDC组(P<0.05)。结论:BMSCs体外诱导下可以使DCs表面CD45RB与ILT4的表达上调,并导致cd86与mhc2的表达下调,尤其以cd45rb的改变最为明显。经bmscs诱导的cd45rb+dcs摄取抗原的能力明显增强,其foxp3mrna及foxp3蛋白的表达出现上调,呈现出imdc的免疫行为特征。第二部分cd45rb+dcs对t细胞功能影响的体外实验研究目的:通过体外dcs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共培养,分别检测不同dcs细胞对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和其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用wistar大鼠的dcs和sd大鼠的cd4+t细胞进行共培养,包括以下几组。a组:con组为阴性对照组,即sd大鼠的cd4+t细胞,b组:cona为阳性控制组,即sd大鼠分选后的cd4+t细胞给予cona刺激(浓度10ng/ml),c组:在cona阳性控制组的基础上,加入wistar大鼠未成熟dcs进行细胞共培养(dc:t=1:10),d组:在cona阳性控制组的基础上,加入wistar大鼠cd45rb+dcs进行细胞共培养(dc:t=1:10),e组:在cona阳性控制组的基础上,加入wistar大鼠成熟dcs进行细胞共培养(dc:t=1:10)。共培养72h后,取各组cd4+t细胞进行功能检测,包括以cck-8法测定t淋巴细胞的扩增情况;初始th细胞向th1、th2、th17、treg的分化:提取rna之后采用qpcr分别测定相应的特异转录因子t-bet、gata-3、rorγt、foxp3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cd4+foxp3+t细胞数量。流式cb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的il-2、ll-4、il-10、ll-17a、lfn-γ、tnf-α和ll-6等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结果:细胞共培养后,cd45rb+dcs组t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下降,组间有显着差异;同时cd45rb+dcs组cd4+foxp3+t细胞的数量增加,与对照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cd45rb+dcs组和imdcs组特异性转录因子foxp3和t-bet表达上升,gata-3和r0rγ表达下降,ll-2和lfn-γ水平降低,ll-4、ll-10以及tgf-β1水平升高,与对照组间存在明显差别(p<0.05)。结论:大鼠cd45rb+dcs在体外明显抑制反应性t淋巴细胞的增殖,促进初始th0细胞向th2的方向分化倾斜,并能提升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进而增强t细胞的免疫抑制能力。第三部分cd45rb+dcs静脉输注诱导同种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目的:研究大鼠cd45rb+dcs移植预处理方法诱导大鼠同种异体心脏移植免疫耐受的作用。方法:首先建立wistar大鼠幼鼠至sd大鼠同种异体颈部心脏移植模型。在移植的5天前,对受体大鼠进行相应的细胞静脉注射。分组:a组(对照组):只行颈部同种异位心脏移植;b组(imdcs注射组):受体大鼠经静脉注射供体大鼠未成熟dc细胞1×106/0.2ml;c组(cd45rb+dcs注射组):受体大鼠经静脉注射供体大鼠cd45rb+dc细胞1×106/0.2ml;d组(mdcs注射组):受体大鼠经静脉注射供体大鼠成熟dc细胞1×106/0.2ml。用触诊法监测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分别在移植后的第1、3、5d将移植物中的淋巴细胞进行分离并提取rna,对microrna-182、microrna-183、microrna-7a、microrna-155、microrna-434、ll-2、lfn-γ、ll-4、ll-10的表达水平用定量rt-pcr进行测定。另外分别取受体血清,流式细胞技术测定cd4+foxp3+t淋巴细胞的比值。结果:同种异体心脏移植之后,cd45rb+dcs组和未成熟dcs组移植物存活时间延长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随着时间的推移,cd4+foxp3+t淋巴细胞比率呈现逐渐升高趋势,在术后第5d改变明显(p<0.05)。随着心脏移植后时间的推移,microrna-7a、microrna-182以及microrna-183水平逐渐升高,mir-434表达水平则逐渐降低,在移植后的不同时间点上均有统计学差异,但同一天各组间未见明显差别。第3、5dcd45rb+dcs组和imdcs组microrna-155表达增加,和对照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脏移植后得第5d,ll-4水平在cd45rb+dcs组和未成熟dcs组中的表达均上升,ll-2和lfn-γ水平则呈现下降趋势,与对照组相比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同时il-10水平在cd45rb+dcs组升高明显,与对照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cd45rb+dcs通过上调体内cd4+foxp3+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下调移植受体大鼠microrna-155的表达,增加移植物内淋巴细胞ll-10和ll-4水平,并降低lfn-γ和ll-2水平,从而显着延长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

左洪莉[9](2011)在《高剂量MHC不相合供体细胞输注诱导供体细胞植入及避免GVHD的动物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目前治疗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新陈代谢疾病、免疫系统缺陷、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以及实体肿瘤等多种疾病的有效方法。长期以来一致认为:足够强度的预处理(髓系和淋巴系的彻底清除-清髓性移植;淋巴系的彻底清除及一定程度的髓系清除-非清髓移植)及骨髓腾空是供体细胞稳定植入及诱导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GVL)的基础和必要条件。然而预处理相关的毒性反应及移植后GVHD、排斥、感染等并发症严重限制了allo-HSCT的疗效。与传统的清髓方案相比,非清髓等减毒方案虽然显着减轻了预处理相关的并发症,但预处理本身所包含的放化疗、移植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以及免疫功能低下所致的细菌、真菌及病毒等严重感染并发症仍严重威胁着病人的生命和健康。因此,如何从根本上减轻移植相关并发症及病死率,进一步提高移植疗效是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本课题旨在既往清髓和非清髓移植和HLA半相合移植研究的基础上,试图通过最大限度的减小或去除预处理,但调整供体细胞数量等条件,达到供体细胞稳定植入及预防GVHD。本课题拟从另一角度研究异基因供体细胞植入及免疫耐受和GVHD相关科学问题及机制研究,同时探讨无预处理条件下进行allo- HSCT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为非恶性疾病、无预处理条件下的allo-HSCT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研究内容:首先建立FCM检测小鼠供体大嵌合和Real-time PCR检测小鼠供体微嵌合的方法,并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其次研究不同TBI强度(8GY1GY)对H-2半相合移植小鼠供体植入和GVHD的影响规律,进一步研究不同供体细胞输注数量(1×107~9×107)对H-2半相合移植小鼠供体植入和GVHD的影响规律。然后研究在无预处理条件下,输注不同数量的H-2半相合供体细胞组小鼠供体植入情况与GVHD情况,探讨无预处理条件下H-2半相合移植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最后通过无预处理条件下供体细胞分布、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细胞因子变化等研究探讨无预处理条件下H-2半相合供体细胞输注诱导供体细胞稳定植入的可能机制。研究方法:通过检测移植后受鼠H-2表型变化建立FCM检测供体大嵌合的方法;建立Real-time PCR法检测SRY基因表达率即供体微嵌合的方法:首先根据小鼠β-actin基因及sry基因序列设计引物探针、进行PCR扩增,再将电泳产物回收构建质粒,测序正确后建立标准曲线,然后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并优化扩增条件,最后以雄性小鼠DNA标本为阳性对照,雌性小鼠为阴性对照,检验Real-time PCR法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可重复性。以TBI 6GY与2GY条件下H-2半相合骨髓移植小鼠模型为例,通过检测两组小鼠移植后DC验证FCM法联合Real-time PCR法作为DC定量检测方法的有效性;分别以亲代和子代小鼠作为供鼠与受鼠,TBI作为预处理,进行H-2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研究。实验组根据不同TBI强度(8GY、6GY、4GY、2GY、1GY)分为5组,分别输注动员后的供鼠脾单个核细胞1×107/只,对照组在TBI后输注等量生理盐水。比较不同TBI强度组移植后小鼠供体植入情况、GVHD发生率与病死率、生存情况的差异;实验组在相同TBI条件下,再根据不同供体细胞输注数量(1×107、3×107、6×107、9×107)分为A组~D组。比较不同细胞数量组小鼠移植后供体植入及GVHD情况的差异;在无预处理条件下根据不同供体细胞输注数量(1×107、3×107、6×107、9×107、12×107、15×107)分为6组,比较各组小鼠输注H-2半相合供体细胞后供体植入及GVHD的差异;检测受鼠在无预处理条件下输注H-2半相合供体细胞后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细胞因子变化、供体细胞组织分布以及细胞系中DC情况。研究结果:成功建立了小鼠供体嵌合率定量检测方法;6GY组小鼠在移植2w后DC>90%,利用FCM法检测精确度较高,Real-time PCR法检测误差较大;2GY组小鼠在移植1月后DC<1% ,利用Real-time PCR法检测良好,FCM法灵敏度较低无法检测。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适于移植后不同供体嵌合状态的检测。在相同的供体细胞数量1×107的移植条件下,TBI 8GY组小鼠移植后2w即获得完全供体植入(CC),并出现典型的GVHD体征,GVHD发生率100%,在移植后18d~25d全部死亡;6GY组小鼠在移植后6w也获得了CC,3/8小鼠出现了轻度的GVHD,全部小鼠存活时间大于3个月;4GY组小鼠移植后仅获得了MC,1/8小鼠出现轻度GVHD,小鼠均长期存活;2GY组与1GY组小鼠移植后1w获得了低比例的MC,然后转为微嵌合状态,供体细胞分别在10w与8w内完全消失,无GVHD的发生。在TBI-6GY条件下,供体细胞数量3×107组、6×107组及9×107组小鼠移植后MC转为CC的时间分别是3w、2.5w、2w,且均出现了典型的GVHD体征,GVHD发病率100%,病死率分别为75%~100%;在TBI-4GY条件下供体细胞数量3×107组、6×107组及9×107组小鼠移植后均获得了CC,GVHD死亡率分别为25%、50%、100%;在TBI-2GY/1GY条件下供体细胞数量3×107组小鼠移植后均获得了MC及短暂的供体微嵌合状态,未发生GVHD;TBI-2GY条件下6×107组及9×107组小鼠移植后均获得CC,出现典型了GVHD症状,GVHD发生率为62.5%与100%,GVHD病死率分别为25%与50%;TBI-1GY条件下6×107组及9×107组小鼠移植后均获得CC,出现轻度GVHD症状,GVHD发病率分别为25%与62.5%,小鼠均长期存活。无预处理条件下,1×107组、3×107组以及6×107组小鼠在输注H-2半相合供体细胞后获得一过性的供体细胞微嵌合,供体细胞在受鼠体内存在的中位时间分别是5w、7w及9w,未发生GVHD。9×107组5/8小鼠在输注细胞后8w(5w~12w)获得CC,且未见明显的GVHD体征。12×107组及15×107组小鼠在移植后全部获得了CC,MC转为CC的中位时间分别是6w与5w,GVHD发生率分别为0和25%,小鼠存活时间均大于6个月。无预处理条件下输注半相合供体细胞后受鼠造血及淋巴细胞亚群短暂抑制但可逐渐恢复正常;无预处理组受鼠血清中TH1细胞因子(IFN-γ、IL-2)及炎性因子TNF-α表达较GVHD组降低,TH2细胞因子(IL-4、IL-10、IL-6)较对照组明显升高;MLR实验提示6×107组和12×107组小鼠在移植后对供体细胞的反应性较正常小鼠下降,而对第三方供体细胞的反应性与正常鼠无差异;组织中及亚群中供体嵌合率检测结果表明无预处理条件下12×107组小鼠移植后获得的供体嵌合体为多系嵌合体,供体细胞植入特点及在各免疫器官的分布与预处理组类似。研究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FCM联合Real-time PCR法定量检测小鼠供体嵌合率的方法;阐明了在H-2半相合移植模型中TBI强度与供体细胞输注数量均是影响小鼠供体植入与GVHD的重要因素;成功建立了在无预处理条件下的小鼠H-2半相合移植模型;初步确定了无预处理方案中保障移植成功而无GVHD的适宜供体细胞数量;揭示无预处理方案可能通过形成组织中混合嵌合体(MC)、调节TH1/TH2平衡、调节性T淋巴细胞等机制诱导供体细胞稳定植入和免疫耐受。此模型的建立及相关机制研究为无预处理的半相合移植方案在临床的应用提供动物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

严媚[10](2008)在《1,25-(OH)2D3及复方丹参对大鼠异基因骨髓移植后免疫耐受和造血重建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从基础研究入手,在建立大鼠异基因骨髓移植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模型的基础上,用1,25-(OH)2D3及复方丹参作为干预方案,观察移植后大鼠aGVHD发生的严重程度、病理变化、造血恢复时间及T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在体内的变化,探讨这种变化与相应事件之间的关系,并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对aGVHD的诊断价值及药物干预对其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建立稳定的大鼠异基因骨髓移植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动物模型;第二部分1,25-(OH)2D3及复方丹参作为干预因素,对大鼠异基因骨髓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和造血重建的影响;第三部分异基因骨髓移植后T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变化与免疫状态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动态检测的方式来观察aGVHD组和干预组在大鼠异基因骨髓移植后aGVHD的程度、病理变化、造血恢复时间、体内细胞因子(IL-2和IFN-γ;IL-4和IL-10)以及T细胞亚群(CD4+、CD8+)的变化,用原位杂交的实验原理,在受鼠体内检测供鼠的Y染色体,以证实移植成功;用成熟的生物学方法(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用免疫细胞学技术(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第一部分结果显示:建立一个稳定的异基因骨髓移植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动物模型,需要加入脾细胞,骨髓细胞与脾细胞按1∶1及1∶1.5混合,大鼠aGVHD的发病时间相对集中于移植后的2~3周,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8.5天及16.5天,且全部出现较典型的aGVHD临床及病理表现。第二部分结果表明1,25-(OH)2D3组大鼠外周血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在不同时间点(第7,14,21天)的变化均高于aGVHD组,在移植后第21天白细胞、血红蛋白值均达到正常,血小板计数虽明显高于aGVH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仍未恢复正常;丹参组变化趋势与1,25-(OH)2D3组一致,且1,25-(OH)2D3组及复方丹参组组间比均无差异,联合组疗效并不优于单药组。本实验观察到尽管aGVHD组及干预组大鼠在50天观察期内全部死亡,但干预组与aGVHD组相比,其aGVHD的发病时间延迟,临床aGVHD评分降低,平均生存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大鼠的aGVHD的病理表现较aGVHD组轻。第三部分结果显示:aGVHD组CD4+值在移植后明显增加,与移植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第14天增高最为明显,第21天其数值接近移植前水平;CD8+的走势与CD4+相似, aGVHD组CD4+/CD8+的数值变化亦以第14天增高较为明显,T细胞亚群的变化与发生aGVHD的时间相一致;经干预处理后CD4+、CD8+增高的幅度较aGVHD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CD4+更为明显,各干预组CD4+/CD8+的比值以第21天增高较为明显。aGVHD组所测得的细胞因子IL-2、IFN-γ在移植后呈上升趋势,IL-10呈下降趋势,均以第14天为明显变化点,与第0天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1天各指标接近移植前水平;IL-4在移植后各时间点其数值变化呈下降趋势;IL-2、IL-10、IFN-γ变化趋势与其在移植后第14天发生aGVHD相一致。各干预组细胞因子IL-2、IFN-γ在移植后呈下降趋势,21天略有升高;IL-10则呈上升趋势,21天有所下降,与第0天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IL-4各干预组在各时间点其数值变化呈上升趋势,变化幅度较小。各干预组经各自不同的干预方案预处理后,发生aGVHD的时间在21天左右,程度轻,IL-2、IL-10、IFN-γ的变化趋势与其一致。细胞因子在各时间点与aGVH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全疆首个大鼠异基因骨髓移植aGVHD动物模型,骨髓细胞与脾细胞按1∶1及1∶1.5混合可以作为异基因骨髓移植后aGVHD研究的理想模型。将1,25-(OH)2D3及复方丹参作为干预因素,在大鼠异基因骨髓移植后能够促进造血重建并有预防aGVHD的作用;且干预方案能够明显降低CD4+T淋巴细胞的数量,调节Thl/Th2平衡,抑制Thl亚群(IL-2、IFN-γ)的增殖及功能发挥,促进Th2亚群(IL-10)的增殖,发挥免疫耐受的作用。细胞因子IL-4在本研究变化不显着,提示联合多个细胞因子和T细胞亚群的检测有助于免疫状态的判定。

二、Tju103和CTLA4-Ig诱导MHC半相合小鼠骨髓移植耐受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ju103和CTLA4-Ig诱导MHC半相合小鼠骨髓移植耐受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ATG联合巴利昔单抗用于预防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分析及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2)γδT17细胞在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第一章 骨髓移植后小鼠肠道黏膜固有层细胞亚群研究
    1.1 引言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方法
    1.4 实验结果
    1.5 讨论
2 第二章 骨髓移植后小鼠肠道IL-17、IL-22变化及其分泌细胞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4 实验结果
    2.5 讨论
3 第三章 γδT17细胞在肠道aGVHD中的生物学特性及作用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4 实验结果
    3.5 讨论
4 第四章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3)以嵌合体为基础的器官移植操控性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嵌合体诱导免疫耐受在动物实验中的应用
二、嵌合体诱导免疫耐受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1. 斯坦福大学方案:
    2. 西北大学方案:
    3. 麻省总医院方案:
三、展望

(4)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目前预防aGVHD的方法
    1.1 标准方法
2 新颖的预防aGVHD的方法
    2.1 体内去除T细胞
        2.1.1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 (ATG)
        2.1.2 阿伦单抗
        2.1.3喷他司丁
        2.1.4 环磷酰胺 (Cy)
        2.1.5 细胞自杀基因疗法
    2.2 阻断信号通路
        2.2.1 硼替佐米
        2.2.2 CTLA4-Ig
        2.2.3西罗莫司
        2.2.4 抑制相关信号通路
    2.3 Treg
    2.4 调节表观遗传学
    2.5 阻断JAK1/JAK2
    2.6 抑制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受体
3 小结

(5)H-2单倍体相合小鼠双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实验动物与试剂
    实验动物分组及预处理方案及GVHD预防
    供体细胞的动员及制备
    供鼠动员后脾单个核细胞成分检测
    外周血象的监测
    供体植入率FCM检测
    受鼠临床观察和临床GVHD评分
    GVHD病理学检测
    统计学分析
结果
    供鼠动员后脾细胞流式细胞分类结果
    造血恢复
    供体植入
    GVHD临床表现
    GVHD发生率和致死率
    GVHD病理学检查
    生存分析
讨论

(6)H-2半相合小鼠双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的建立及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小鼠H-2 半相合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H-2 半相合小鼠双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的建立与探讨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无预处理H-2 半相合双供体移植模型的建立及移植后受鼠的免疫功能检测
    材料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论着:H-2 半相合小鼠双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的建立
个人简历
致谢

(7)蛋白质芯片技术检测aGVHD患者22种血清生物标志物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吲哚胺 2,3-双加氧酶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GVHD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8)干细胞调控CD45RB+调节性树突状细胞在同种异体心脏移植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大鼠BMSCs对DC细胞表型的影响及CD45RB~+ DCs免疫功能的检测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CD45RB~+DCs对T细胞功能影响的体外实验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CD45RB~+DCs细胞静脉输注诱导同种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致谢

(9)高剂量MHC不相合供体细胞输注诱导供体细胞植入及避免GVHD的动物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节 小鼠供体嵌合率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及评价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节 TBI 强度对H-2 半相合移植小鼠供体植入与GVHD 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节 供体细胞数量对H-2 半相合移植小鼠供体植入与GVHD 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四节 无预处理条件下供体细胞数量对H-2 半相合小鼠供体植入与GVHD 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五节 无预处理条件下H-2 半相合供体细胞输注诱导供体细胞稳定植入的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嵌合体与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10)1,25-(OH)2D3及复方丹参对大鼠异基因骨髓移植后免疫耐受和造血重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建立大鼠异基因骨髓移植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模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内容
        1.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1.2 方法
        1.2.1 受鼠的术前准备及饲养条件
        1.2.2 供鼠骨髓细胞及脾细胞制备
        1.2.3 受鼠的分组及移植过程
        1.2.4 观察指标
        1.2.5 移植后受鼠体内Y 染色体的检测
        1.2.6 病理组织学标本的制备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1,25-(OH)_2D_3及复方丹参对大鼠异基因骨髓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和造血重建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1.2 方法
        1.2.1 实验设计
        1.2.2 受鼠的术前准备及饲养条件
        1.2.3 供鼠骨髓细胞及脾细胞制备
        1.2.4 受鼠的移植过程
        1.2.5 观察指标
        1.2.6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异基因骨髓移植后 T 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变化与免疫状态的关系
    1. 内容和方法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方法
        1.2.1 分组对照
        1.2.2 检验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1.2.3 细胞因子的检测
        1.2.4 T 细胞亚群的检测
        1.2.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四、Tju103和CTLA4-Ig诱导MHC半相合小鼠骨髓移植耐受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ATG联合巴利昔单抗用于预防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D]. 王方. 重庆医科大学, 2019(12)
  • [2]γδT17细胞在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冯晶晶. 浙江大学, 2019(03)
  • [3]以嵌合体为基础的器官移植操控性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J]. 高宝山,连鑫,傅耀文,周洪澜,王钢. 临床外科杂志, 2018(12)
  • [4]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方法研究进展[J]. 王方,邓建川.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8(19)
  • [5]H-2单倍体相合小鼠双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的建立[J]. 王晓娜,梁雨蒙,邓磊,王路,王一,黄雅静,刘铁强,左洪莉,胡锴勋,乔建辉,孙琪云,郭梅,艾辉胜,余长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7(02)
  • [6]H-2半相合小鼠双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的建立及相关研究[D]. 王晓娜.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6(02)
  • [7]蛋白质芯片技术检测aGVHD患者22种血清生物标志物的临床意义[D]. 唐伦. 第三军医大学, 2016(05)
  • [8]干细胞调控CD45RB+调节性树突状细胞在同种异体心脏移植中的作用[D]. 华菲. 苏州大学, 2016(11)
  • [9]高剂量MHC不相合供体细胞输注诱导供体细胞植入及避免GVHD的动物实验研究[D]. 左洪莉.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1(07)
  • [10]1,25-(OH)2D3及复方丹参对大鼠异基因骨髓移植后免疫耐受和造血重建的影响[D]. 严媚. 新疆医科大学, 2008(03)

标签:;  ;  ;  ;  ;  

Tju103 和 CTLA4-Ig 诱导的 MHC 单倍体小鼠 BMT 耐受性的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