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饮加味治疗慢性咽炎46例

甘露饮加味治疗慢性咽炎46例

一、甘露饮加味治疗慢性咽炎46例(论文文献综述)

刘宁[1](2021)在《中医肿瘤类疾病的隐喻认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若要研究古代文献中有关肿瘤的相关内容,则需要寻找古代疾病中属于现今肿瘤的疾病,然当今意义上的肿瘤或癌症是以微观病理学基础上的概念,而古代以宏观症状为疾病诊断依据。为实现古今“肿瘤”病的最佳匹配,引入了类比推理与最佳说明推理予以论证。古人关于肿瘤的论述,不越瘤、症瘕积聚、息肉、痈疽疮疡四类大疾病范畴,但此四大类疾病并非皆是现今概念的肿瘤,故将论文题目名为《中医肿瘤类疾病的隐喻认知研究》。瘤病首见于《内经》,其泛指以经络流通不畅为主要病机的疾病,其中肠瘤类似于现今腹膜后软组织瘤,昔瘤为皮肤肌肉的纤维组织瘤。“肿瘤”一词最早出现于宋代,并非现今医学的肿瘤概念。自三国两晋南北朝至宋代,瘤病与瘿病合称为瘿瘤,在认识与治法中并无明显区别。瘿核一病类似于现今甲状腺腺瘤,石瘿依据宋代《三因极一病方》描述与现今甲状腺癌相似。唐代开始出现“六瘤”划分,仅血瘤可以确定为现今血管瘤。明代“五瘤”概念中,血瘤为血管瘤,骨瘤为骨肿瘤,肉瘤为脂肪瘤或肌肉纤维瘤。《普济方》又存在十瘤的记载。清代喉瘤基于不同描述有淋巴滤泡增生与咽乳头状瘤的不同。在痈疽疔疮的传统疮疡病认识中,《内经》载甘疽为乳腺癌,附骨疽病为现今骨肿瘤或瘤样病变的骨囊肿。《小品方》之石痈,从皮核的关系断定为真皮纤维瘤,但其附骨疽的描述与《内经》不同,应当为化脓性骨髓炎。《集验方》中对男子阴部生疮的描述,从形态看与现今阴茎鳞状细胞癌相似。隋唐时期的石痈为肌肉纤维瘤,乳石痈为乳腺纤维瘤,石疽则类似于皮肤纤维瘤。《千金方》男子阴疮为阴茎浸润性癌,《医心方》阴劳疮为阴茎乳头状癌。《备急千金要方》首次记载的石疔病,为恶性黑色素瘤。《圣济总录》谓乳痈表现为“赤紫坚硬”,其描述类似炎性乳腺癌。恶肉、核、菌、岩、癌等病属痈疽疮疡范畴内的疾病。《肘后备急方》记载恶肉病的生长过程与典型鳞状细胞癌相符,《诸病源候论》又称为翻花疮恶肉,同书中,疮恶肉则类似于基底细胞癌。宋代《卫济宝书》所论“癌”为急性感染类疾病,《仁斋直指方》中的“癌”是基于阴茎癌与乳房癌而说出。其余如奶岩、乳癌为现今乳腺癌,牙岩为牙癌,肾岩为阴茎癌,癌发为恶性黑色素瘤。以核为特征者有唇核、乳中结核两大类疾病,《诸病源候论》唇核接近唇部肿瘤,明清称之为茧唇,有唇癌与普通唇炎之分。宋代乳中结核包含了现今乳腺炎与乳腺肿瘤。明清时期,乳中结核称之为乳疬或乳癖,乳疬可指非哺乳性乳腺炎、乳房结核或乳腺纤维瘤,乳癖为乳腺增生病。清代《种福堂公选良方》乳疬又指男性乳房异常增生。蕈菌命名的疾病中,阴菌、阴挺除指代阴道脱垂外,在明清阴疮门下,更类似外阴鳞状细胞癌。明代眼胞菌毒有类眼睑鳞状细胞癌,舌菌为血管瘤,喉菌为淋巴滤泡增生。至清代,舌菌的描述更接近于舌鳞状细胞癌,喉菌为咽黑色素瘤,蹲猴子为咽部乳头状瘤。唇菌则类似过敏性唇炎。症瘕积聚在隋唐之前属两类不同的概念,其中《内经》积病类似现今肠系膜肿瘤,《难经》五积并非五脏肿瘤,而是源自《内经》相关概念的曲解。《金匮要略》构建了积病的脉法,从以脉侧证的角度,延展了《内经》积病仅限于肠胃的范围。症与瘕在隋唐之前通用,泛指腹部肿大,其中石瘕可能为卵巢功能性肿瘤或子宫肌瘤伴有黏连。妇人症病为妊娠葡萄胎。《小品方》症病更接近于胃部肿瘤。《肘后备急方》暴症继发于肿瘤的肠扭转。隋唐之后症与瘕之间以“按之动与不动”区分,其中食症为食管肿瘤。癖病多以水饮立论,多类似于现今胃潴留,而“癖病结块”为胃肿瘤导致的幽门梗阻。痃病多指腹部肌肉的纤维炎症,而“痃病积块”接近于现今腹壁纤维瘤。《备急千金要方》在月经不通病中首次记载了葡萄胎组织,并选用牡蒙丸、桃仁煎治疗。鬼胎一词首见于《诸病源侯论》,宋代《太平圣惠方》将其等同于葡萄胎,清代多指卵巢功能性肿瘤。“息肉”一词《内经》已被用来形容肠蕈,肠蕈为肠壁外蕈菌样肿瘤。疣病在《五十二病方》中泛指一切皮肤类增生,而隋唐“疣目”与现今疣病相似。鼻息肉为鼻前庭肿瘤,宋代《三因极一病方》提出”痔为息肉的俗称”,所以鼻息肉又称为鼻痔。治疗方面南北朝以通利之品为主,隋唐主以温药,明清则以清利湿热为主。南北朝首见眼息肉,泛指眼部肿瘤,宋《圣济总录》鸡冠蚬肉与之相似。至明代,依据《审视瑶函》的描述,鸡冠蚬肉可确定为球结膜血管瘤,清代《疡医大全》鸡冠蚬肉则为穹隆部血管瘤。《备急千金要方》提到生肉塞耳,泛指外耳道肿瘤,明清称之为耳痔、耳蕈、耳挺,其中耳挺描述与外耳道鳞状细胞癌相类似,清代《外科心法要诀》有关耳痔、耳蕈的描述类似外耳道乳头状与息肉状瘤。古人对于肿瘤类疾病认识源自积聚、蕈菌、翻花、岩石、痰块、鬼、管道、空间等不同隐喻。积聚隐喻源自古人最开始将人的体腔作为盛水容器或将经络为河流,引入“寒能令水结冰”的认识,将肿瘤的形成认为是体内液体结冰所致,意象图式表示为“寒—水(饮)—冰(肿块)”“寒—水(气血)—冰(肿块)”。《内经》肿瘤类疾病基本按照此图式认识,后世受到“死隐喻”的影响,以上图式大概产生了 3种变化,其一,逐渐忽略寒邪对原始意向图式影响,“寒邪—水—块”泛化为“邪—水—块”,如后世奶岩、乳核、唇核的肿块归因于情志、风、风寒等邪;其二,逐渐抽象出“停滞——增生”这一新的对肿瘤形成的认识路径,如《小品方》直接以流通之性药物治疗息肉,症瘕积聚的肿块是食物所导致,故用消食药物治疗,瘿核被认为是引用的沙水所结成块导致;其三,忽略原有内容只借用名称下的新内容,如将肿瘤直接作为痈疽,借用痈疽的心火疮疡理论对肿瘤治疗。蕈菌隐喻、翻花隐喻、岩石隐喻、痰块隐喻、鬼隐喻都遵循着相同的模式,即通过肿瘤的一些外在特征,将肿瘤认为是蕈菌、花、岩石、痰等物质,因蕈菌生长的环境为湿热之处,故大多以清利湿热为主,也有从局部阴暗环境来认识者,故而以温化寒湿来治疗;自然界花的生长与风湿有关,故治疗翻花疮多以祛风除湿为主。将肿块作为岩石,治疗有不同侧重,岩有孔隙,故以填补为主,石质地较硬,故以角类药或化石药为主治疗。肿块为痰与朱丹溪痰理论构建有关,故治疗肿块以化痰药为主。鬼隐喻多见于鬼胎、石瘕、症坚等腹部肿瘤,与古人对鬼的认识有关,鬼作为先秦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也影响着中医疾病的构建,通过对鬼字的探讨可以知道,鬼最开始为先入的灵魂,但其经过恶化后,逐渐变成了负面用词,在与鬼有关的非肿瘤疾病中,可以发现引入鬼的概念多因症状表现与人的行为有关,所以“鬼为灵魂”是与鬼有关疾病的基本隐喻,肿瘤鬼胎病则因为人的生殖特点而构建。“恶”有鬼之意,症病中用“恶”概念表述肿瘤形成也是受到鬼的影响,治疗方面多用“杀鬼魅邪气”之药。空间隐喻主要指古人借用空间相关的知识从而对肿瘤治疗产生影响,如隋唐时代治疗鼻息肉与目息肉,因鼻息肉在鼻腔中环境较暗,目息肉常伴结膜红肿,进而认为此分属寒热,故多以温药治疗鼻息肉,以寒药治疗眼息肉。在疣病祝由疗法中,认为肿块治疗可以借月蚀或丢掉物体来使肿块消失。管道隐喻则是古人对噎嗝病的主要隐喻,通过干涩与堵塞来认识噎嗝病,对现今食管肿瘤治疗有借鉴意义。最后借用neo4j中的cypher语言,将上述有古代肿瘤知识与隐喻内容转化为关系与节点的图数据形式内容,构成了以“中药”“方剂”“古代疾病”“现代疾病”“始源喻”为节点,以“组成”“治疗”“肿瘤类型”“映射”为边的古代中医肿瘤隐喻图形数据库。

许玫[2](2020)在《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张仲景所着《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通过本次回顾性和现代文献的研究,总结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应用指征,适应病症,适用人群,方药的安全剂量使用,为今后国内外医者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精准和更安全有效地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整理分析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出处,历代医家的方论,海内外的实验室研究和近现代的临床应用报道,以及药物的研究和其方证鉴别。并收集纳入古代医案22例,近现代医案672例,火神派医案76例,黄煌教授医案118例,日本医案13例,进行统计分析性别,年龄,发病季节,疾病系统,症状与体征,应用剂量和加味合方等,进行全面系统的有关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方证研究。统计分析“适用人群”体质特征和“适用病症”,归纳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安全应用指征。结果:(1)麻黄附子细辛汤安全应用的人群特征。根据统计分析结果,适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人群以女性偏多。多见体形健壮偏胖,面色黄暗或发黑,无光泽,皮肤干燥,无汗,疲倦貌,面油,面浮肿,眼圈黑,口唇红,毛发浓密等特征。病人常见精神极度疲倦,表情淡漠,精神萎靡,无精打采,声音低弱,抑郁或焦虑烦躁神态,昏昏欲睡,反应迟钝。并有明显恶寒怕冷,流清涕,口不渴不欲饮水,痰液清稀,小便清长。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沉和脉沉细或微,脉沉紧。腹诊见腹部压痛和腹厚软。(2)麻黄附子细辛汤适用病症。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疾病涉及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精神神经系统,五官科,皮肤科,风湿免疫系统,泌尿系统,运动系统,妇科及外感发热性疾病等。较为常见的疾病有病态窦房结综合症,心律失常,过敏性鼻炎,咽喉炎,耳聋,牙痛,支气管哮喘,肺炎,三叉神经痛,嗜睡症,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慢性疲劳综合症,抑郁症,荨麻疹,带状疱疹,无汗症,痤疮,类风湿性关节炎,雷诺综合征,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慢性前列腺炎,滑精,遗尿,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闭经,生长发育迟缓,糖尿病肾病,血栓性脉管炎,乳腺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以及外感发热等。典型症状指征包括怕冷,发热,无汗,浮肿,乏力,嗜睡,情绪低沉,哈欠多,咳喘,胸闷,心动过缓,心悸,身痛,头痛,流清涕,耳聋耳鸣,牙痛,流涎,口不渴,音哑,咽喉不利,食欲不振,皮肤瘙痒干燥,肢体痛痹,肢体颤抖,下肢浮肿无力,肢冷,便溏,小便清长,月经错后,痛经,不举等症状。结论:通过对几大类医案的统计,特别是黄煌教授医案的具体分析和研究,明确了麻黄附子细辛汤适用人群的体质特点,主治病症和如何安全有效应用的客观指征。

张会涛[3](2017)在《甘露清凉饮对金黄地鼠颊癌的抑瘤作用及其机制初探》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是目前较多见的破坏性最大的癌症之一,恶性程度高,位于口腔颌面部,手术治疗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但因此会造成患者面容缺损,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其生活。虽然配合其他疗法,患者的5年生存率仍停留在50%左右,且局部复发率极高。因此我们迫切渴望寻找到综合有效的方法来保存患者组织器官的完整性,提高其生活质量。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中药应用到恶性肿瘤的治疗当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而且这种趋势有增无减。本实验采用中药甘露清凉饮对建立的实验动物模型口腔颊黏膜鳞癌进行治疗,观察其是否可以抑制口腔癌的发生及发展,并对其抗肿瘤机制进行初步探讨,为今后的实验和临床应用提供实验理论依据。方法:实验对象为85只68周龄、体重约100 g的叙利亚金黄地鼠,雌雄兼备,分笼喂养,取10只为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其余75只金黄地鼠用0.3%DMBA注射右侧颊囊12周,第13周时将成瘤的60只实验动物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地鼠分为3个用药组和1个模型对照组(每组15只),低剂量甘露清凉饮组、中剂量甘露清凉饮组及高剂量甘露清凉饮组分别灌服7.5、15、30 g/kg的甘露清凉饮4周,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第17周处死全部动物,记录肉眼肿瘤发生率、肿瘤数目及体积,肿瘤组织行HE染色镜下观察,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组织中BCL-2、CD86的表达。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肉眼可见肿瘤发生率模型对照组为91.5%,低剂量甘露清凉饮组81.4%,中剂量甘露清凉饮组76.9%,高剂量甘露清凉饮组69.6%(P<0.01);各用药组平均肿瘤数目均较模型对照组2.43±1.55个有所降低,其中中剂量甘露清凉饮组1.47±1.04个和高剂量甘露清凉饮组1.16±1.02个显着下降(P<0.01)。2各用药组组织病理学观察鳞状细胞癌病变数目均较模型对照显着降低(P<0.05)。3各用药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均能降低病损处的血管密度,尤以中、高剂量甘露清凉饮组效果更佳(P<0.05)。4各用药组免疫组化检测BCL-2较模型对照组表达水平有所降低,高剂量组甘露清凉饮效果最为显着(P<0.05)。5各用药组免疫组化检测CD86均呈高表达,高于模型对照组,尤以高剂量甘露清凉饮效果更佳(P<0.05)。结论:1甘露清凉饮可抑制金黄地鼠颊粘膜鳞癌的生长,其中高剂量给药方式抑癌作用效果最好。2甘露清凉饮可以通过减少血管新生抑制金黄地鼠颊癌的发生发展。3甘露清凉饮可能是通过下调BCL-2的表达来促进颊癌细胞的凋亡。4上调免疫细胞CD86的表达,提高肿瘤监视功能,可能是甘露清凉饮抑癌作用的机制之一。

张颖[4](2014)在《基于近二十年文献回顾探讨慢性咽炎的中医证治规律》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通过对近二十年有关中医临床治疗慢性咽炎的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对其中的证候分型、治法方药进行统计,分析探讨慢性咽炎的中医证治规律,进一步为中医临床治疗慢性咽炎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94年1月至2013年12月生物医学期刊发表的有关慢性咽炎的中医临床研究文献,对其中医证型、治法、方药进行归纳,并用EXCEL软件建立相关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入选186篇文献,共16257例病例。1.常见中医证型:①肺肾阴虚型占总数的31.83%;②阴虚火旺型15.71%;③气滞痰阻型13.92%;④其他证型38.54%。2.常用治法:①滋补肺肾、养阴利咽,占31.83%;②滋阴降火、清热利咽,占15.71%;③行气化痰、解郁利咽,占13.92%;④其他治法占38.54%。3.各证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10味中药有:①肺肾阴虚型:玄参7.96%,麦冬7.96%,甘草6.86%,桔梗6.24%,生地黄5.46%,牡丹皮3.74%,北沙参3.43%,浙贝母3.28%,山药3.28%,石斛3.12%;②阴虚火旺型:玄参7.94%,桔梗7.35%,甘草7.35%,麦冬6.76%,生地黄4.71%,射干2.65%,知母2.65%,牡丹皮2.65%,北沙参2.65%,赤芍2.65%;③气滞痰阻型:半夏7.29%,甘草7.29%,茯苓6.71%,桔梗6.41%,厚朴5.25%,紫苏3.50%,玄参3.21%,浙贝母2.92%,橘皮2.92%,郁金2.62%。4.高频用药归经:肺经21.62%,肝经18.78%,胃经17.90%,脾经13.10%,其他归经28.60%。结论:1.慢性咽炎的主要中医证型为:①肺肾阴虚型②阴虚火旺型③气滞痰阻型。2.慢性咽炎的主要治法为:①滋补肺肾、养阴利咽;②滋阴降火、清热利咽;③行气化痰、解郁利咽。3.主要证型常用药物:①肺肾阴虚型:玄参、麦冬、甘草、桔梗、生地黄、牡丹皮、北沙参、浙贝母、山药、石斛;②阴虚火旺型:玄参、桔梗、甘草、麦冬、生地黄、射干、知母、牡丹皮、北沙参、赤芍;③气滞痰阻型:半夏、甘草、茯苓、桔梗、厚朴、紫苏、玄参、浙贝母、橘皮、郁金。

孟丽萍[5](2013)在《基于古今药方纵横的山豆根应用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基于古今药方纵横,梳理、分析古今医家运用有毒中药山豆根的理论与经验,构建“山豆根方药数据库查询检索系统”和“山豆根方药数据库统计分析系统”。探讨山豆根的组方用药规律,为临床既能控制山豆根的毒性,保证用药安全,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的治疗作用进行合理配伍,提供文献支持和临床用药参考。方法:文献学与统计学方法相结合。以中医文献学的方法梳理历代本草方书对山豆根的记载,构建“山豆根方药数据库统计分析系统”平台,利用频数描述和多元分析方法,总结分析山豆根方的基本用药特点,包括方源、给药途径(内服与局部用药)、剂型,利用因子分析方法挖掘山豆根不同主治病证常见药物组合,探究其配伍规律。结果:通过频数分析,得到了与山豆根配伍药物的频数分布特征,以功效归类,提炼、总结出常与其配伍的高频药物与相应的主治病证范围;通过多元分析方法中的因子分析方法,得到山豆根处方中对其功用、毒性影响较大的药物搭配,为分析山豆根减毒增效配伍组合提供了客观依据。结论:山豆根在方剂中的减毒增效配伍方法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本研究运用频数和多因素分析,初步总结出山豆根减毒增效的配伍规律:配伍甘草,是解山豆根之毒最为常用和有效的方法;合麦冬、生地、白芍等,可防苦燥伤阴之偏。与桔梗、甘草合用,是山豆根治疗咽喉肿痛的有效组合;治疗心肺之火上攻之咽喉肿痛,与射干、板蓝根、玄参等为伍,也颇为常用;治痘毒咽痛,则与升麻、紫草、葛根等相配;治痰热蕴肺、风寒外束之咳喘,多与半夏、细辛、陈皮、麻黄配伍;治肺热阴虚之咳喘,每与麦冬、生地、白芍、知母、丹皮搭配;治痈疮肿毒,常与连翘、银花、重楼、板蓝根合用;治急性肝炎,多与虎杖、白花蛇舌草、板蓝根等配伍;治慢性肝炎,每配伍连翘、白花蛇舌草清除余毒,合以丹参、丹皮、枳壳等调畅气血;配以黄芪、白术、当归等扶助正气;银屑病,常与连翘、土茯苓、板蓝根、赤芍、丹皮等配伍。若与大黄、神曲为伍,可能使毒性增强。本课题得到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确有疗效的有毒中药科学应用关键问题的基础研究”(编号:2009CB522800)的资助。

吴奕珊[6](2011)在《广东省高速公路系统职工慢性咽炎流行病学调查及中医证候特征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广东省高速公路系统职工慢性咽炎的患病率及探讨其与各发病因素的相关关系和中医证候特点、证型分布规律。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慢性咽炎调查问卷,对我院体检的广东省高速公路系统职工以多阶段、系统、等距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分为两卷:卷一为慢性咽炎流行病学调查表,分别对性别、年龄、职业、工龄、文化程度、饮食嗜好、生活习惯、作息时间、工作环境、过敏史、家族史、邻近器官和全身病史、慢性咽炎现病史及好发时间作全面性调查;卷二为慢性咽炎证候调查表,分别对病程、临床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的调查。取得慢性咽炎相关样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广东省高速公路系统职工慢性咽炎的患病率及其与各发病因素的相关关系和中医证候特点、证型分布规律。结果:①本次调查769例,有慢性咽炎310例,总患病率为40.3%,其中男性慢性咽炎患病率为48.9%(244例),女性为24.4%(66例),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3.540 p>0.05);户外职工慢性咽炎患病率为76.3%(280例),户内职工慢性咽炎患病率为7.5%(30例),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77.76p<0.01)。②用单因素x2检验分析各相关因素与慢性咽炎患病率结果显示:职业、文化程度、夜班、工作地点、工作环境、鼻部疾病和感冒情况与慢性咽炎有关(均p<0.05),而性别、年龄、工龄、吸烟、饮酒、生冷食品、辛辣食品、油炸食品、睡眠时间、邻近器官和全身病史(鼻部疾病除外)、过敏史、家族史与慢性咽炎无关(均p>0.05)。经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显着性水准进入回归模型的变量有:职业、工作地点的路面、鼻部疾病为危险因素(0R>1),工作地点的机关管理中心、每年感冒情况为保护因素(OR<1)。③本研究310例慢性咽炎中,男244例,女66例;18-35岁220例,36-50岁78例,51-60岁12例。在调查表中对慢性咽炎每一常见症状进行量化分级,结果说明:13项慢性咽炎常见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积分)从高到低是:持续性干咳清痰声、咽部不适、咽异物感、咽部附着黏性痰液、咽干、咽痒、咽喉灼热感、吞咽疼痛、口臭、睡觉时打鼾、清晨刷牙有恶心反胃、持续性干呕清痰声、声带易疲劳嘶哑。④经过传统辩证分类,可知以肺肾阴虚证型最多,是136例(占43.87%);其次为脾胃虚弱证型81例(占26.13%),痰凝血瘀证型74例(占23.87%)脾肾阳虚证型5例(1.61%),其他证型14例(占4.52%)。痰凝血瘀证型组常见临床症状最严重,其次是肺肾阴虚证型组,再次是脾胃虚弱证型组,脾肾阳虚证型组最轻。结论:广东省高速公路系统职工慢性咽炎患病率处于较高水平,人群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具有职业特征,主要与职业性质、工作环境、个人健康状态有关。中医证型以肺肾阴虚证型最多,脾肾阳虚证型少见;痰凝血瘀证型组常见临床症状最严重,其次是肺肾阴虚证型组,再次是脾胃虚弱证型组,脾肾阳虚证型组最轻。

陈群雅[7](2010)在《肉桂功效及临床用药思维的文献研究》文中认为肉桂是常用的中药及香料,现代许多中药学教材都将肉桂列于温里药中,对其性味、功效、煎服法等内容有所论述,但笔者发现教材对肉桂的记载有很多直得商榷的地方,对其基源、功效应用、煎服法、使用剂量范围及量效间的关系论述不明确,基于这样的理由,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肉桂进行深入的研究,补充“桂”系列药材研究的空缺,为今天提供更多临床用药思维和范例。本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1.历代本草书对肉桂的论述:包括“桂”系列药材最早记载的时间,肉桂基源的探讨,肉桂于本草书中最早出现的时间,煎服法,剂量范围,量效关系,及肉桂功效的整理。2.历代方书、医案使用肉桂的整理:统计相关方剂支持本草书对肉桂功效的论述;厘清这些功效哪些为单行功效,哪些为配伍功效;若为配伍功效,应与哪些药物进行配伍,并分析肉桂与配伍药物之间的作用机理;探讨引火归原的概念及病因病机;比较肉桂量效关系;统计煎服法出现的频度。3.结论:(1)煎服法出现频度统计:肉桂在使用时以同煎出现的频率最高。(2)引火归原的概念及病因、病机。“引火归原”是针对火不归原的治疗方法,肾中水火应保持相对平衡,否则将会导致“火不归原”。火不归原发生之因有三:一为,阳虚所致,虚阳上浮之火;二为,阴虚所致,阴不涵阳之火;三为,阴寒内盛,迫阳外越之火。(3)经过研究全面展呈了肉桂有补火助阳、温里散寒、祛风散寒、温阳行气、温经通脉、调理气血、温阳化气、引火归原等方面的作用,找到各功效运用的配伍规律,全面分析历代医家对肉桂的临床用药思维。。(4)归纳相关文献发现肉桂单行功效有补火助阳、温里散寒、祛风散寒、温阳行气、温经通脉、温阳化气,其配伍功效有---调理气血、引火归原;虽然如此,历代医家使用肉桂时多为配伍使用。(5)肉桂之所以能广泛发挥这么多的作用,主要决定于肉桂本身的药性和特点,它由药性所产生的趋向性大于它本身的功效性,需要我们仔细把握其药性,并在有机配伍的基础上灵活运用。

仇伟[8](2008)在《犀角地黄汤的文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首先论证了犀角地黄汤作为方名首次出现于宋本《备急千金要方》,而非唐代孙思邈原着之《备急千金要方》。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原无“犀角地黄汤”方名。本文肯定了其犀角地黄汤的方源应为南北朝陈延之所撰的《小品方》,原名芍药地黄汤。本文对犀角地黄汤的组成药物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对现代由于生态理念而禁用的珍稀药材犀角的代用品进行了总结,指出其代用品包括:升麻、水牛角、玳瑁、大青叶少配一点升麻、黑木耳和生石膏及大青叶三味合用。地黄在方中不但可凉血滋阴,历代本草文献多有其活血化瘀效用的记载,因此,犀角地黄汤中地黄的活血化瘀作用也须重视。芍药在方中应用有赤白之分,现代多用赤芍,重在以其凉血化瘀,但白芍重在滋阴凉血,方中也有应用。对于犀角地黄汤的方义,古人着有一些方论,今人也有体会,可归纳为凉血化瘀、滋阴清热、透热散邪三个方面。本文主要按组成药物和功能主治选取了67个犀角地黄汤的类方,并对其配伍药物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相关类方。本文重点对犀角地黄汤的古今主治病种进行了归纳整理。在临床应用方面,犀角地黄汤古代最初用于外感温热病之吐血,以后血证的治疗和外科、五官病证也有涉及,内科病证应用较少。现代以来犀角地黄汤除用于外感温热病的治疗外,在各科杂病中更有较多应用,在内科方面应用尤多,皮肤病也有较多应用。犀角地黄汤在古代有用于温病热入营分、温病热入血分、温毒发斑、风温、湿温、暑风、痧喉、天行喉痹、抱头火丹毒、疟、麻疹、痘疹、温病热陷心包、瘟疫、吐血、鼻衄、舌衄、嗽血、下血、血淋、溲血、瘀血发黄、麻木、厥、胁痛、血结胸、心下痞、狐惑、癫狂、小儿惊风、胎热、猢狲疳、热入血室、倒经、崩、胎腐、产后口鼻黑作衄、失音、喉痹、喉痈、舌菌、莲花舌、雀舌、舌肿、紫舌胀证、口舌疮、齿痛、走马疳、风眼出血、目中出火、翳障、外伤、疽、疔、臂部流痰、血痣翻花、血风隐疹、血热疠风、痘后疥癣等近60种病证治疗的记载。在现代有用于治疗病毒性肺炎、重型肝炎、带状疱疹、变应性亚败血症、脓毒败血症、支气管扩张咯血、红斑性肢痛症、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出血性毛细血管中毒症、系统性红斑狼疮、脑出血、脑梗塞、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精神分裂症、疱疮、崩漏、性早熟、鼻衄、慢性咽炎、神经乳头炎及出血、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及出血、视盘血管炎及出血、玻璃体内积血、病毒性角膜炎、糖尿病性中心视网膜病变、银屑病、荨麻疹、红皮病、糖尿病皮肤瘙痒、神经性皮炎、药物性皮炎、过敏性皮炎、青少年白发、痤疮等40余种疾病的报道。本文对犀角地黄汤古今适应证进行了整理,古代与现代文献基本一致,主要在集中热、血瘀、阴虚三个方面,其中属于热的证候有舌红、苔黄、苔黄腻、脉数、脉滑、神昏、身热、面红、小便黄赤,属于血瘀的证候有脉涩、脉弦、脉沉、舌质紫黯、舌边有瘀点、胸满闷,属于阴虚的证候有脉细、口渴口干、大便干、小便短赤。本方主治证候归为热、瘀、阴虚三个方面,与本方的凉血散瘀、透热散邪、滋阴清热的功用正相对应,可把犀角地黄汤作为治疗瘀热证的主要方剂。古今医家关于犀角地黄汤治疗外感、内伤疾病,尤其是内伤杂病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探讨,是应当重视并且需要深入研究与把握的。

邱新萍,陈裕文,董振华,郭霞珍[9](2006)在《甘露饮临床应用概况》文中研究指明

张勉,黄卓燕[10](2003)在《中医中药治疗慢性咽炎近况》文中研究指明

二、甘露饮加味治疗慢性咽炎4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露饮加味治疗慢性咽炎46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肿瘤类疾病的隐喻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中医肿瘤理论假说
        1 癌毒学说
        2 中医肿瘤微环境假说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肿瘤的隐喻研究
        1 肿瘤隐喻与辨治
        2 肿瘤的隐喻观念
        3 不同肿瘤隐喻的影响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肿瘤古代文献研究述评
        1 肿瘤的断代
        2 病名的随意通约
        3 肿瘤的随意指代
        4 被忽视的肿瘤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古代中医肿瘤史研究
    第一节 古代肿瘤类疾病的论证形式
    第二节 瘤类疾病
        1 秦汉时期
        2 三国两晋南北朝
        3 隋唐时期
        4 宋代
        5 明代
        6 清代
        7 小结
    第三节 积聚症瘕类疾病
        1 秦汉时期
        2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3 隋唐时期
        4 宋代
        5 金元时期
        6 清代
        7 小结
    第四节 痈疽疮疡类疾病
        1 秦汉时期
        2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3 隋唐时期
        4 宋代
        5 金元时期
        6 明代
        7 清代
        8 小结
    第五节 息肉类疾病
        1 秦汉时期
        2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3 隋唐时期
        4 宋代
        5 明代
        6 清代
        7 小结
第二章 古代肿瘤的隐喻类型
    第一节 积聚隐喻
        1 人体是盛水容器
        2 经脉是河流
        3 积聚隐喻死隐喻的形成
    第二节 蕈菌隐喻
        1 明清前的相关蕈菌肿瘤
        2 肿瘤菌蕈隐喻的复兴
        3 对息肉或痔认识的改变
    第三节 翻(反)花隐喻
        1 风湿成花
        2 花瘘候
    第四节 痰的结块隐喻
        1 痰饮与痰
        2 痰结块隐喻的构建
        3 痰结块隐喻的运用
    第五节 岩石隐喻
        1 岩与补法
        2 石与破坚
    第六节 鬼隐喻
        1 与鬼相关的肿瘤
        2 鬼字源流
        3 尸鬼类疾病
        4 以“鬼”为始源喻的隐喻特点
        5 肿瘤与鬼构建过程
    第七节 管道隐喻
        1 润滑与堵塞
        2 炙肉的隐喻
    第八节 空间隐喻
        1 背景的借用
        2 肿瘤的空间转移
第三章 古代中医肿瘤隐喻图形数据库的构建
    第一节 隐喻与知识图谱
        1 隐喻型知识存储的构想
    第二节 古代中医肿瘤隐喻图形数据库的构建方法
        1 数据处理
        2 节点的创建
        3 关系的创建
        4 图形数据库的运用场景简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 中药节点代码
    2 方剂节点代码
    3 古代疾病节点代码
    4 现代疾病节点代码
    5 隐喻节点代码
    6 组成关系节点代码
    7 治疗关系节点代码
    8 映射关系节点代码
    9 肿瘤类型关系节点代码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概论
    1. 文献研究背景
        1.1 关于麻黄附子细辛汤
        1.2 少阴病论述
    2. 国内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研究和应用
        2.1 国内现代药理研究
        2.2 国内临床研究与应用
    3. 日本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研究和应用
        3.1 日本医家方论
        3.2 日本现代药理研究
        3.3 日本临床研究与应用
    4. 麻黄附子细辛汤药物研究
        4.1 麻黄
        4.2 附子
        4.3 细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1. 文献收集与纳入标准
        1.1 文献收集来源
        1.2 纳入标准
    2. 资料收集项目
    3. 资料整理
    4. 统计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研究结果
    1. 古代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1.1 发病季节统计分析
        1.2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1.3 症状统计分析
        1.4 舌象统计分析
        1.5 脉象统计分析
    2. 国内近现代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性别与年龄比例统计分析
        2.2 发病季节统计分析
        2.3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2.4 症状统计分析
        2.5 体征统计分析
        2.6 近现代医案麻黄、附子、细辛药物应用剂量统计
        2.7 近现代医案原方、加味、合方统计
        2.8 近现代医案麻黄附子细辛汤常用加味药物统计
    3. 火神派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性别与年龄比例统计分析
        3.2 发病季节统计分析
        3.3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3.4 症状统计分析
        3.5 体征统计分析
        3.6 火神派医案麻黄、附子、细辛药物应用剂量统计
        3.7 火神派医案原方、加味、合方统计
        3.8 麻黄附子细辛汤常用加味药物统计
    4. 黄煌教授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性别与年龄比例统计
        4.2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4.3 症状统计分析
        4.4 体征(舌象、脉象、腹诊)统计分析
        4.5 黄煌教授医案麻黄、附子、细辛应用剂量统计
        4.6 原方、加味、合方统计分析
        4.7 服用方法与煎煮
    5. 日本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性别与年龄比例与统计分析
        5.2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5.3 症状统计分析
        5.4 舌象统计分析
        5.5 脉象统计分析
        5.6 腹诊统计
第四章: 讨论
    1.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
        1.1 方论
        1.2 方证的概念
        1.3 “方-病-人”思维模式
    2.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病机分析
        2.1 中医病机分析
        2.2 方证病机分析
        2.3 现代医学病机分析
    3. 黄煌教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医案总结
        3.1 主治疾病
        3.2 症状指证
        3.3 体征指征
        3.4 适用人群
        3.5 黄煌教授推荐处方和注意事项
        3.6 黄煌教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医案分析
        3.7 黄煌教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关键点
        3.8 黄煌教授经验介绍
    4. 类方方证鉴别
        4.1 麻黄附子甘草汤
        4.2 麻黄附子汤
        4.3 麻黄汤
        4.4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
        4.5 附子汤
        4.6 桂枝加附子汤
        4.7 大黄附子汤
        4.8 桂枝芍药知母汤
        4.9 四逆汤
        4.10 真武汤
    5. 安全应用与注意事项
        5.1 如何安全和有效的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5.2 掌握麻黄、附子、细辛三味中药的药性,安全剂量应用
        5.3 注意事项
    6. 麻黄附子细辛汤在海外的实际应用和规管
    7. 结论
        7.1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
        7.2 创新点
        7.3 展望
        7.4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医案名称规范
    附录2 古代医案摘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甘露清凉饮对金黄地鼠颊癌的抑瘤作用及其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古方甘露清凉饮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于近二十年文献回顾探讨慢性咽炎的中医证治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慢性咽炎的研究近况
    1 西医对慢性咽炎的认识
        1.1 慢性咽炎的诊断标准
        1.2 慢性咽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3 慢性咽炎的病理表现
        1.4 慢性咽炎的临床表现
        1.5 慢性咽炎的治疗
    2 中医对慢性咽炎的认识
        2.1 对病名的认识
        2.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对慢性咽炎的治疗
第二部分 研究目的、方法、结果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来源
        2.2 研究对象的选择
        2.3 搜索方法
        2.4 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2.6 实验步骤
        2.7 药物分类标准
    3 研究结果
        3.1 中医分型
        3.2 中医治法
        3.3 基础方剂
        3.4 治疗药物种类
        3.5 高频用药分析
        3.6 常见证型的高频用药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常见证型高频用药相关研究
        1.1 肺肾阴虚型
        1.2 阴虚火旺型
        1.3 气滞痰阻型
    2 高频用药归经分析
    3 本课题的不足之处与进一步的研究思路
        3.1 本课题的不足之处
        3.2 进一步的研究思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入选文献
致谢

(5)基于古今药方纵横的山豆根应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山豆根药性毒效相关文献研究
    一、 性味归经
        1.性味
        2.归经
    二、 毒性
        1.毒性认知演变
        2.毒性反应
    三、 功效主治
    四、 用量用法
    五、 影响山豆根毒效相关因素研究
        1.炮制
        2.用量
        3.煎法
        4.服法
        5.病证
        6.配伍
        7.品种
        8.个体差异
第二部分 基于方剂组成统计分析的古今用药规律研究
    一、 资料与方法
        (一) 资料来源与数据标准化处理
        1.山豆根药名规范
        2.山豆根方选择标准
        3.药物数据规范
        4.病证数据规范
        (二) 研究方法
    二、 结果与分析
        (一) 各历史时期山豆根方配伍用药与主治病证分布
        1.山豆根内服方
        2.局部用药方
        (二) 古今山豆根方主治病证与配伍用药总体分析
        1.频数分布
        2.因子分析
    三、 讨论
        (一) 减毒配伍
        (二) 增效配伍
第三部分 山豆根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规律
    一、 材料与方法
        (一) 资料来源
        (二) 文献选择标准
        1.纳入标准
        2.排除标准
        (三) 分析方法
    二、 结果与分析
        (一) 资料分布
        (二) 临床应用
        1.适应症
        2.临床疗效
        3.不良反应
        (三) 剂量
        (四) 用法
        1.剂型
        2.给药方法
        (五) 配伍
    三、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6)广东省高速公路系统职工慢性咽炎流行病学调查及中医证候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引言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中医研究概况
        1 中医病名溯源
        2 中医病因病机
        3 治疗
        4 实验研究
    西医研究概况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1 技术路线
    2 资料与方法
第四部分 结果
    1 流行病学调查
    2 中医证候调查
第五部分 讨论
    1 流行病学调查
        1.1 患病率
        1.2 慢性咽炎的相关因素分析
        1.2.1 职业与慢性咽炎
        1.2.2 文化程度与慢性咽炎
        1.2.3 夜班与慢性咽炎
        1.2.4 工作地点、工作环境与慢性咽炎
        1.2.5 鼻部疾病与慢性咽炎
        1.2.6 感冒与慢性咽炎
        1.2.7 其他因素与慢性咽炎
    2 中医证候调查
        2.1 慢性咽炎的病因病机
        2.2 慢性咽炎的辨证分型
    3 不足之处和展望
第六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肉桂功效及临床用药思维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综述
    1 化学成分
    2 药理作用
    3 临床应用
    4 文献研究概况
    5 发现的问题
    叁考文献
第一部分 本草书对肉桂的论述
    1 肉桂的基源考证
    2 肉桂的煎服法
    3 肉桂的剂量规律与功效的关系
    4 历代本草书中肉桂的功效整理
第二部分 方剂、医案对肉桂的论述
    1 肉桂配伍规律与临床用药思维研究
        1.1 补火助阳的应用
        1.2 温里散寒的应用
        1.3 祛风散寒的应用
        1.4 温阳行气的应用
        1.5 温经通脉的应用
        1.6 调理气血的应用
        1.7 温阳化气的应用
        1.8 引火归原的应用
        1.9 肉桂功效小结
    2 肉桂各功效使用剂量比较
        2.1 剂量换算与换算举例
        2.2 量效关系
    3 肉桂各功效煎服法比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犀角地黄汤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1 方名出处及方源考
    1.1 方名出处
    1.2 方源
    参考文献
2 组成药物讨论
    2.1 犀角
        2.1.1 犀角的功用
        2.1.2 犀角的替代品
    2.2 生地黄
    2.3 芍药
    2.4 牡丹皮
    参考文献
3 方义探析
    3.1 凉血散瘀
    3.2 透热散邪
    3.3 滋阴清热
    参考文献
4 类方
    4.1 类方界定
    4.2 类方配伍药物分析
    4.3 有关类方讨论
        4.3.1 清瘟败毒饮
        4.3.2 神犀丹
        4.3.3 清营汤
        4.3.4 济生犀角地黄汤
        4.3.5 晋三犀角地黄汤
        4.3.6 拔萃犀角地黄汤
    参考文献
5 古代临床应用
    5.1 温热病
        5.1.1 温病热入营分
        5.1.2 温病热入血分
        5.1.3 温毒发斑
        5.1.4 风温
        5.1.5 湿温
        5.1.6 暑风
        5.1.7 烂喉痧
        5.1.8 天行喉痹
        5.1.9 抱头火丹毒
        5.1.10 疟
        5.1.11 麻疹
        5.1.12 痘
        5.1.13 温病热陷心包
        5.1.14 瘟疫
    5.2 血证
        5.2.1 统治有关血证
        5.2.2 吐血
        5.2.3 鼻衄
        5.2.4 舌衄
        5.2.5 嗽血
        5.2.6 下血
        5.2.7 血淋
        5.2.8 溲血
        5.2.9 其他出血证
    5.3 内科病证
        5.3.1 瘀血发黄
        5.3.2 麻木
        5.3.3 厥
        5.3.4 胁痛
        5.3.5 血结胸
        5.3.6 心下痞
        5.3.7 狐惑
        5.3.8 癫狂
    5.4 儿、妇科病证
        5.4.1 小儿惊风
        5.4.2 胎热
        5.4.3 猢狲疳
        5.4.4 热入血室
        5.4.5 倒经
        5.4.6 崩
        5.4.7 胎腐
        5.4.8 产后口鼻黑作衄
    5.5 外科、五官及皮肤病证
        5.5.1 五官病证
        5.5.2 外科病证
        5.5.3 皮肤病证
    参考文献
6 现代临床应用
    6.1 内科疾病
        6.1.1 感染性疾病
        6.1.2 呼吸系统疾病
        6.1.3 循环系统疾病
        6.1.4 泌尿系统疾病
        6.1.5 血液系统疾病
        6.1.6 风湿性疾病
        6.1.7 神经系统疾病
        6.1.8 精神疾病
    6.2 外科疾病
        6.2.1 疱疮
    6.3 妇科疾病
        6.3.1 性早熟
        6.3.2 崩漏
    6.4 五官科疾病
        6.4.1 鼻衄
        6.4.2 慢性咽炎
        6.4.3 眼科炎症及出血
        6.4.4 玻璃体积血
        6.4.5 中心性视网膜病变
        6.4.6 病毒性角膜炎
    6.5 皮肤病
        6.5.1 银屑病
        6.5.2 荨麻疹
        6.5.3 红皮病
        6.5.4 糖尿病皮肤瘙痒
        6.5.5 神经性皮炎
        6.5.6 药物性皮炎
        6.5.7 过敏性皮炎
        6.5.8 青少年白发
        6.5.9 痤疮
    参考文献
7 实验研究
    7.1 对实验性发热动物体温的影响
    7.2 改善血液循环障碍和免疫功能的作用
    7.3 降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高表达
    7.4 对实验性温病血分证的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8 讨论
    8.1 主治证候
        8.1.1 方证归纳
        8.1.2 证候分析
    8.2 关于治疗内伤杂病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致谢

(9)甘露饮临床应用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口腔疾病
    1.1 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
    1.2 治疗化疗后口腔溃疡
    1.3 防治放射性口腔炎
    1.4 治疗慢性咽炎
    1.5 治疗扁桃体炎
    1.6 治疗肥大性龈炎
2 眼科疾病
    2.1 治疗复发性麦粒肿
    2.2 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
3 治疗鼻衄
4 治疗糖尿病湿热证
5 治疗阴虚热痹
6 体会

(10)中医中药治疗慢性咽炎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 辨证分型治疗
2 自拟方加减治疗
3 经方治疗
4 其他疗法
5 小 结

四、甘露饮加味治疗慢性咽炎4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肿瘤类疾病的隐喻认知研究[D]. 刘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研究[D]. 许玫.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甘露清凉饮对金黄地鼠颊癌的抑瘤作用及其机制初探[D]. 张会涛. 河北医科大学, 2017(01)
  • [4]基于近二十年文献回顾探讨慢性咽炎的中医证治规律[D]. 张颖. 甘肃中医学院, 2014(11)
  • [5]基于古今药方纵横的山豆根应用规律研究[D]. 孟丽萍.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3)
  • [6]广东省高速公路系统职工慢性咽炎流行病学调查及中医证候特征分析[D]. 吴奕珊.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0)
  • [7]肉桂功效及临床用药思维的文献研究[D]. 陈群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2)
  • [8]犀角地黄汤的文献研究[D]. 仇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8(02)
  • [9]甘露饮临床应用概况[J]. 邱新萍,陈裕文,董振华,郭霞珍. 中国临床医生, 2006(04)
  • [10]中医中药治疗慢性咽炎近况[J]. 张勉,黄卓燕. 河北中医, 2003(09)

标签:;  ;  ;  ;  ;  

甘露饮加味治疗慢性咽炎46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