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亲和酶标记法检测乳腺癌细胞内质网

改良亲和酶标记法检测乳腺癌细胞内质网

一、改良亲和酶标法检测乳腺癌细胞ER(论文文献综述)

钟姝凝[1](2021)在《β-葡萄糖苷酶对人参皂苷生物转化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参作为传统中药的瑰宝,其医疗及保健功效显着,在药物和新资源食品开发中得到广泛应用。作为产生药效的物质基础,人参皂苷是人参的主要活性成分,其中含量占多数的称为主要人参皂苷,如人参皂苷Rb1,当其脱去部分/全部糖基后所得产物,称为稀有人参皂苷,具有更强的活性与更佳的生物利用度。β-葡萄糖苷酶具有催化烷基糖苷、芳基糖苷等分子糖链末端非还原性β-D-葡萄糖苷键水解的作用,可将糖基化的主要人参皂苷生物转化为稀有人参皂苷。发掘新型β-葡萄糖苷酶资源并对其相关性质及功能进行分析,阐明β-葡萄糖苷酶在催化反应过程中与底物人参皂苷的结合与相互作用模式,探究稀有人参皂苷作为细胞核受体调节剂的构-效关系,对理解β-葡萄糖苷酶作用于非典型底物人参皂苷Rb1的作用机制,以及拓展稀有人参皂苷的生理活性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以GH1家族中Paenibacillus polymyxa来源的β-葡萄糖苷酶(Gen Bank:M60211.1),对密码子优化使其更易原核表达。随后对该基因序列bgl B进行基于PCR法的全基因合成,连接pET-28a(+)载体以构建重组质粒pET-28a(+)-bgl B,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于30℃,220 rpm条件下,经IPTG诱导在菌体细胞破碎后的上清液中获得表达产物,即原核表达的重组β-葡萄糖苷酶。利用Ni-NTA层析法对粗酶液进行纯化,鉴定重组β-葡萄糖苷酶蛋白质单体的分子量为52 k Da,蛋白质浓度为0.479 mg/m L,纯度大于95%。采用多种生物信息学软件及在线工具,分析目标β-葡萄糖苷酶的理化性质,该酶无跨膜结构域,无信号肽,整体呈亲水性,分析了蛋白质二级结构组成,三级结构模型合理,蛋白质结构中共含有4个磷酸化位点,发现9个开放阅读框中ORF2序列含有糖苷水解酶家族GH1的特征序列,亚细胞定位于细胞质。对β-葡萄糖苷酶的编码氨基酸序列,进行多序列比对分析及进化关系分析,可知糖苷酶之间的同源性存在差异,其催化功能的活性中心依然保持高度相似性。总的来说,通过全基因合成及原核表达纯化,获得序列及结构信息明确的β-葡萄糖苷酶,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有助于理解该酶的进化关系、相关性质及功能。(2)利用多种光谱实验方法及分子模拟,探究β-葡萄糖苷酶与人参皂苷Rb1相互作用模式,对纯酶、β-葡萄糖苷酶-人参皂苷Rb1复合物进行表征。荧光光谱分析了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随着人参皂苷Rb1浓度的增加,β-葡萄糖苷酶的自发荧光减弱,其中的固有荧光氨基酸残基所处微环境发生变化。在280 nm波长处,峰值出现轻微蓝移,说明β-葡萄糖苷酶在基态更加稳定,获得Stern-Volmer方程(y=0.00754x+1.0984,R2=0.9941),猝灭常数KSV为8.37×103L/mol,速率常数Kq为8.37×1011L/mol×s,KSV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说明该过程属于静态猝灭。同步荧光光谱分析了当△λ=15及60 nm时,由不同氨基酸残基引起荧光强度的变化情况,并与三维荧光光谱共同佐证了一致的结论。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了Rb1浓度升高后,酶中Trp疏水基团被更多的包裹,酶-Rb1之间形成一个新的共轭体系,二者之间发生非辐射能量转移,并增加新的π-π*跃迁。圆二色光谱分析了Rb1的加入与结合,使酶的二级结构发生变化。LSPR分析了当β-葡萄糖苷酶与人参皂苷Rb1形成稳定的1:1复合物时,平衡解离常数(KD)为5.24×10-4(±2.35×10-5)mol/L,ka为29.7(±6.62×102/mol×L-1×s),Kd为1.56×10-2(±2.17×10-5)/s。FTIR分析了β-葡萄糖苷酶与人参皂苷Rb1复合物的结构变化。动态光散射分析了Rb1的加入使β-葡萄糖苷酶的流体力学半径与酶溶液的Zeta电位发生的变化。分子对接分析了人参皂苷Rb1与β-葡萄糖苷酶的结合构象(-8.9 kcal/mol)、结合位点、氢键作用及热点氨基酸残基。将β-葡萄糖苷酶与人参皂苷Rb1复合物提交100 ns分子动力学模拟,可知该体系整体波动较小,总结合自由能为-50.86kcal/mol,说明二者具有较好的结合。(3)在对重组β-葡萄糖苷酶的酶学性质探究,及酶对人参皂苷Rb1的生物转化分析中,测定了粗酶液经Ni-NTA柱纯化后,酶的比活力提高了15倍,得率为51.0%,水解p NPG比活力达到12.4 U/mg。重组β-葡萄糖苷酶的Km和Vmax值分别为0.743 mmol/L和3.14×104μmol/min/mg。Kcat/Km为3.813×103/s/mmol/L,说明对典型底物p NPG具有更高特异性及催化效率,并探究了该酶的底物特异性及催化环境对重组β-葡萄糖苷酶的影响,结果说明该酶在pH范围3.0至9.5内具有活性,最高活力在pH 6.5;温度范围20℃至70℃内都有活性,于40℃具有最高活力。探究了金属离子及化学试剂对酶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一价金属Na+、K+、Li+,二价金属Ba2+、Ca2+、Mg2+、Mn2+、Zn2+对重组β-葡萄糖苷酶的活力影响轻微;三价金属Al3+及重金属Pb2+、Ag+的加入使酶活力受到较大程度的抑制;醇类及DMSO对该酶活力影响较小,而SDS及EDTA可以抑制80%以上的酶活。对酶学性质的了解,为后续对酶的开发应用奠定基础。建立了能够同时测定Rb1、Rd、F2、CK等人参皂苷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方法与三重四极杆线性离子阱串联质谱法,对人参皂苷的成分及结构组成进行判别。对于酶转化人参皂苷的反应过程,以单体标准品人参皂苷Rb1为底物,在最优条件下(pH 6.5;温度40℃;Rb1浓度1 mg/m L),酶活力10 U的重组β-葡萄糖苷酶可以转化底物人参皂苷Rb1,水解C-3位葡萄糖基及C-20位的β-D-吡喃葡萄糖基,转化路径为Rb1→Rd→F2→CK。催化反应72 h时,人参皂苷CK的产率为41.85%,人参皂苷的F2产率为20.57%,人参皂苷Rb1的总转化率为95.70%。(4)以人参皂苷的主要代谢产物及作为结构基础的四种人参皂苷,20(S,R)-原人参二醇[PPD(S,R)]和20(S,R)-原人参三醇[PPT(S,R)]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人参皂苷作为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的构-效关系。重组质粒p GEX-4t-1-ERα-LBD转化大肠杆菌BL21感受态细胞,经IPTG诱导表达,利用GST亲和层析柱纯化,获得目标蛋白ERα-LBD,经SDS-PAGE分析其为62.8 k Da的可溶性蛋白质,即对应含有hERα配体结合域的GST融合蛋白。荧光偏振体外结合与竞争实验中,受试人参皂苷均表现出与hERα-LBD的剂量依赖性结合,Kd值在1260.64μmol/L-1716.19μmol/L之间,结合强度大小顺序为PPD(S)>PPD(R)>PPT(S)>PPT(R)。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中,构建pc DNA3.1(t)-hERα质粒,将ERα的反应原件ERE装载于质粒ERE-luc上,并以p RL-TK质粒作为内参,以荧光信号比值(Fluc/Rluc)作为经标准化后的ERα转录活性。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结果显示,hERα被PPD(S,R)和PPT(S,R)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激活,能够上调由ERα介导的基因转录,最大增加4倍。人参皂苷在微摩尔浓度下可以激活ERα转录,表现出比E2(纳摩尔浓度)弱的效力。利用分子对接技术分析了人参皂苷-hERα-LBD复合物中受体-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结合模式。分子对接结果与实验测定IC50值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2=0.94),表明分子动力学模拟可用于预测新型生物活性化合物对靶受体的结合效力。

王震[2](2021)在《糖代谢重编程在水飞蓟宾介导的乳腺癌细胞自噬性死亡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及目的:乳腺癌是在女性中发病率最高的肿瘤,已成为严重威胁女性身心健康的疾病之一。尽管乳腺癌的综合治疗及个体化治疗愈发完善,早期乳腺癌的预后较好,但对于中晚期乳腺癌,患者预后较差,术后辅助治疗具有一定局限性、亟需改善,如化疗存在耐药性、放疗易造成心肺损伤、内分泌治疗受益患者有限等。作为一种实体肿瘤,乳腺癌细胞也遵从“Warburg效应”,在有氧环境下依然优先选择使用有氧糖酵解代谢,为其生物合成提供大量能量和中间产物,进而促进肿瘤的增殖与迁徙。有研究表明,肿瘤细胞的糖酵解受到抑制发生糖代谢重编程时,即反“Warburg”效应时,会引起能量供应缺陷诱发致死性自噬。水飞蓟宾曾在乳腺癌中被报道可以诱导肿瘤细胞的糖代谢重编程以及细胞的致死性自噬,然而其中糖代谢重编程对乳腺细胞自噬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本实验拟构建乳腺癌细胞、动物模型,观察水飞蓟宾对乳腺癌生长的作用,并探讨水飞蓟宾对乳腺癌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进而介导乳腺癌细胞自噬和细胞死亡的可能机制。研究方法:(1)本实验采用MTT和LDH法检测水飞蓟宾对乳腺癌细胞活性的影响;通过丙酮酸、乳酸和ATP试剂盒检测乳腺癌细胞糖酵解及能量生成情况,用Western Blotting(WB)检测糖酵解关键酶HKⅡ、PFKP和PKM2的表达水平;再用LDH法检测补充外源性丙酮酸检测乳腺癌细胞死亡率;(2)用WB检测乳腺癌细胞自噬标记蛋白LC3B和自噬底物P62表达情况;加入自噬抑制剂后用LDH检测乳腺癌细胞死亡率;补充外源性丙酮酸后检测乳腺癌细胞自噬相关蛋白表达情况;(3)用WB检测乳腺癌细胞BNIP3蛋白表达情况;用si RNA敲除BNIP3后用LDH检测乳腺癌细胞死亡率;加入自噬抑制剂3-MA和Baf-A1后检测乳腺癌细胞BNIP3蛋白表达情况;(4)裸鼠接种乳腺癌细胞,建立乳腺癌移植鼠模型,腹腔注射水飞蓟宾并观察肿瘤体积变化,WB法检测肿瘤组织中糖酵解、自噬相关蛋白和BNIP3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水飞蓟宾抑制乳腺癌细胞的活力,增加乳腺癌细胞死亡率;水飞蓟宾下调乳腺癌细胞糖酵解关键酶表达,下调糖酵解中产物(丙酮酸)和终产物(乳酸);补充外源性丙酮酸,抑制了水飞蓟宾引起的乳腺癌细胞死亡;(2)水飞蓟宾上调乳腺癌细胞中LC3B蛋白、下调P62蛋白表达;加入自噬抑制剂,乳腺癌细胞的死亡率受到抑制;补充外源性丙酮酸,抑制了LC3B蛋白的增加和P62蛋白的降低;(3)水飞蓟宾引起了乳腺癌细胞中BNIP3蛋白的升高;敲除BNIP3细胞死亡率降低;加入自噬抑制剂,细胞内BNIP3的聚集受到抑制;(4)在体内实验中,水飞蓟宾处理组乳腺癌肿瘤明显小于对照组;肿瘤组织中相关蛋白表达水平与细胞实验相一致。研究结论:(1)水飞蓟宾可以引起乳腺癌细胞死亡及糖代谢重编程。(2)水飞蓟宾通过诱发乳腺癌细胞糖代谢重编程介导细胞自噬性死亡。(3)水飞蓟宾通过诱导自噬引起BNIP3聚集并导致乳腺癌细胞死亡。

邱宇安[3](2021)在《新型雌激素受体GPER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与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原发性肝癌具有恶性程度高、治疗难度大、容易复发转移、预后差等特征。因此,研究肝癌分子机制,寻找潜在治疗靶点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探索新型雌激素受体GPER在肝癌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提示了GPER相关信号通路在肝癌分子治疗靶点以及预后预测等方面的潜在应用价值。一、GPER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目的:探讨GPER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41例原发性肝细胞癌、30例正常肝组织标本中GPER表达与定位情况,并分析其与肿瘤病理临床变量的关系。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6例术后肝癌组织与对应正常肝组织中GPER蛋白的表达。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不同组别生存分析。结果:(1)正常肝组织中GPER阳性表达率(90%,27/30)与肝癌组织中GPER阳性表达率(70.9%,100/141)有显着性差异(P<0.01)。(2)临床病理变量统计分析提示GPER表达阳性与某些临床参数相关,如:女性患者(P=0.043),HBs Ag阳性(P=0.036),较小的肿块(<5cm)(P=0.002)和较低的AFP水平(<400ng/ml)(P=0.014)。(3)免疫印迹法提示,正常肝组织中GPER的表达丰度高于肝癌组织。(4)GPER阳性的HCC患者生存期较GPER阴性者明显延长(P=0.004)。结论:GPER可能是肝癌患者中的保护性因子。二、肝癌细胞中GPER激活的生物学效应及其调控机制目的:探讨GPER在肝癌细胞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方法:采用实时定量荧光PCR法、免疫印迹法、免疫荧光法检测肝癌细胞株中GPER的表达情况。免疫印迹法检测GPER特异性激动剂G1活化GPER下游通路情况。流式细胞术和CCK8法对肝癌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进行检测。RNA干扰、基因克隆及通路小分子特异性抑制剂明确GPER在肝癌中作用及调控机制。结果:(1)GPER的表达水平在HCCLM3和SMMC-7721中较高,在Hep G2中较低。(2)G1/GPER在肝癌细胞中可持续性激活EGFR/ERK信号和短暂性激活EGFR/AKT信号。(3)G1/GPER诱导的EGFR/ERK信号能抑制肝癌细胞活力,而EGFR/AKT信号无类似生物学效应。结论:G1可通过激活GPER/EGFR/ERK通路抑制肝癌细胞生长。三、肝癌中GPER/ERK信号的临床意义及体内生物效应目的:探讨肝癌中GPER/ERK信号的临床意义和体内生物效应。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41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标本中p-ERK表达与定位情况,明确其表达与GPER表达的相关性。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6例术后肝癌组织中GPER与p-ERK的表达一致性。采用Kaplan–Meier方法针对GPER/ERK表达不同组别进行生存分析。采用裸鼠肝癌种植模型在体内实验中验证GPER/ERK信号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1)在肝癌样本中p-ERK的总表达率为59.6%(84/141)。GPER表达阳性(72/100,72.0%)和表达阴性肝癌组织(12/41,29.3%)中p-ERK的表达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001)。(2)6例术后肝癌组织p-ERK表达水平与GPER蛋白表达水平高度一致。(3)GPER与ERK均表达阳性的患者较其他类型患者具有更长的总生存时间(P<0.0001)。(4)裸鼠肝癌移植瘤实验中,G1组56天平均体积较对照组减少至0.20倍(P<0.01)。(5)GPER/EGFR/ERK通路小分子特异性抑制剂处理后能显着降低G1对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结论:GPER介导的ERK信号对肝癌患者具有保护作用。GPER激活通过EGFR/ERK信号抑制肝癌移植瘤生长。

曹琳[4](2021)在《平分型GlcNAc糖基化修饰调控乳腺癌发展及耐药性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乳腺癌是发病率最高的女性常见肿瘤,具有高度异质性,乳腺癌细胞分泌的小胞外囊泡(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EV)是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成分,通过传递其携带的生物活性分子,可以促进乳腺肿瘤的远处转移和恶性进展,以及对化疗药物的耐受性。平分型GlcNAc是一种重要的N-糖基化修饰,在多种癌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异常表达,参与调控肿瘤细胞粘附及增殖等。本文针对平分型GlcNAc修饰调控乳腺癌细胞来源sEV的生物学功能,及其调控乳腺癌细胞耐药性的机制展开研究,以阐明平分型GlcNAc在乳腺癌发展以及耐药过程中的作用。首先,为了明确平分型GlcNAc及其对应糖基转移酶MGAT3在乳腺癌发展中的生物学功能,在乳腺癌细胞中过表达MGAT3或用毛喉素处理,增加细胞内平分型GlcNAc水平,发现细胞增殖、迁移及克隆形成能力降低,而细胞凋亡增加;小鼠体内实验发现,高表达平分型GlcNAc的乳腺癌细胞由尾静脉向肺部远距离迁移的能力下降。说明高平分型GlcNAc修饰对乳腺癌细胞的恶性表型尤其是迁移能力有一定抑制作用。随后,本研究发现高迁移性乳腺癌细胞MDA-MB-231来源的sEV能够促进低迁移性乳腺癌细胞MCF7的迁移能力,而供体细胞中平分型GlcNAc修饰水平的提高抑制了其分泌的sEV对受体细胞的促迁移功能。通过糖肽质谱以及免疫沉淀等技术,鉴定到乳腺癌细胞中整合蛋白β1(Integrinβ1)具有平分型GlcNAc修饰,且sEV也含有integrinβ1。受体细胞能够摄入sEV中的β1。当sEV中β1的平分型GlcNAc水平较低时,β1能够与受体细胞中的galectin 3相互作用启动下游FAK/AKT信号通路,促进细胞迁移,而高平分型GlcNAc修饰抑制了β1与galectin 3的结合,进而抑制下游信号通路的激活及sEV的促迁移功能;提取乳腺癌患者血浆中的sEV处理MCF7细胞,同样发现高平分型GlcNAc修饰,抑制了sEV对MCF7细胞的促迁移功能;小鼠体内实验证明,注射高平分型GlcNAc修饰的sEV组小鼠,MCF7细胞向肺部迁移数量及肺部肿瘤结节明显下降;以上结果说明高平分型GlcNAc修饰能够抑制sEV对MCF7细胞促迁移作用,这种调控是通过β1介导的。结合TCGA数据库分析发现β1上平分型GlcNAc修饰水平更高的病人,其生存期更长。最后,本文探究了平分型GlcNAc对乳腺癌细胞耐药的影响。化疗药物处理能够增加MGAT3的泛素化修饰并加速其通过蛋白酶体途径降解,进而降低乳腺癌细胞中MGAT3的表达和平分型GlcNAc的含量;高平分型GlcNAc修饰的乳腺癌细胞对化疗药物更加敏感。与耐药细胞MCF7/Adr相比,过表达MGAT3的耐药细胞(7/AdrM3)排出药物的速度减慢;进一步探究平分型GlcNAc修饰调控药物外排的分子机制,发现药物转运蛋白-P-糖蛋白(P-gp)带有平分型GlcNAc修饰,7/Adr-M3细胞中以及细胞膜上的P-gp含量呈下降趋势,平分型GlcNAc修饰促进P-gp从细胞膜进入胞质内,发生降解,进而导致细胞排出药物的速度减慢,耐药性降低。平分型GlcNAc通过影响P-gp的定位及表达调控细胞的药物耐受性。综上,本文得到以下结论:平分型GlcNAc可以通过修饰integrinβ1调控sEV的促迁移功能,抑制乳腺癌细胞的恶性表型,高平分型GlcNAc修饰能够降低由P-gp介导的乳腺癌细胞耐药性。本研究为临床治疗迁移性乳腺癌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并为克服P-gp介导的乳腺癌细胞耐药提供除小分子拮抗剂之外的治疗策略。

刘晓[5](2021)在《长链非编码RNA TCONS_00068220通过调节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标记物E-cadherin促进乳腺癌进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乳腺癌作为第二常见的癌症以及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对全球女性健康构成巨大威胁。由于乳腺癌转移预防和治疗效果较差,转移是乳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转移是由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引发的多步骤现象,细胞缺失E-钙黏着蛋白(E-cadherin)表达是EMT主要标志之一。研究表明在乳腺癌中存在许多异常表达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并且lncRNA可以通过调节EMT参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lncRNATCONS_00068220作为新发现的lncRNA,已经被证明在胃癌中高度表达,并且在胃癌细胞中敲低TCONS_00068220的表达后,显着抑制了并促进了细胞凋亡。TCONS_00068220在乳腺癌的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以及TCONS_00068220能否通过调节E-cadherin的表达水平来参与调控乳腺癌细胞EMT的相关进程尚不清楚。所以对TCONS_00068220在乳腺癌发生与发展中的影响,并对其中可能涉及E-cadherin的内在分子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能够为乳腺癌转移预测和治疗提供潜在的标记物和靶标。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TCONS_00068220是否参与乳腺癌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可能涉及E-cadherin的内在机制。实验首先检测TCONS_0006822和E-cadherin在乳腺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样本,以及乳腺癌细胞及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随后进行体外实验,探究TCONS_00068220的异常表达对乳腺癌细胞活力、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并且进一步建立小鼠乳腺癌移植瘤模型,检测TCONS_00068220的表达水平对肿瘤生长的影响。以TCONS_00068220对E-cadherin的调控关系为切入点,探讨TCONS_00068220与E-cadherin之间的靶向调控关系,验证TCONS_00068220/E-cadherin之间的调控关系对乳腺癌细胞活力、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为应用TCONS_0006822及E-cadherin作为乳腺癌诊断和治疗的分子靶标提供有力的实验支持。研究方法第一部分:TCONS_00068220在乳腺癌组织和细胞中高度表达并促进癌细胞增殖和转移收集60例三阴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乳腺癌组织及癌旁非癌组织样本,购入人正常乳腺上皮MCF-10A细胞和人乳腺癌MCF-7、SK-BR-3、MDA-MB-231和MDA-MB-468细胞,于杜尔贝科改良的Eagle培养基中进行培养,使用qRT-PCR检测TCONS_00068220的表达水平。构建TCONS_00068220过表达载体pLVX-TCONS_00068220和阴性对照pLVX-Puro,分别转染到MCF-7细胞中;将靶向 TCONS_00068220 的小干扰 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si-TCONS_00068220和阴性对照NC-siRNA转染到MDA-MB-231细胞中,敲低TCONS_00068220表达水平,使用qRT-PCR检测TCONS_00068220的转染效率。采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实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过表达或敲低TCONS_0006822对MCF-7和MDA-MB-231细胞活力、迁移和侵袭的影响。第二部分:TCONS_00068220在裸鼠体内促进乳腺细胞移植瘤生长使用BALB/c-nude雄性裸鼠建立小鼠乳腺癌移植瘤模型,设置pLVX-TCONS_00068220 组、pLVX-Puro 组、si-TCONS_00068220 组和 NC-siRNA组,每组6只小鼠,抑制或过表达小鼠TCONS_00068220的表达水平。将分别转染了pLVX-TCONS_00068220和pLVX-Puro的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及分别转染了 si-TCONS_00068220 和 NC-siRNA 的 MDA-MB-231 细胞进行常规培养,将进行了相应转染的乳腺癌细胞与Matrigel混合进行皮下注射,注射完成一周后,观察小鼠的注射部位结节情况;确定小鼠移植瘤成功后,于第6天,第9天,第12天,第15天,第18天和第21天分别通过游标卡尺测量肿瘤的大小。接种21天后,使用1%戊巴比妥钠对小鼠腹腔内注射,麻醉后收集肿瘤样本,测量肿瘤的重量。第三部分:TCONS_00068220通过调控E-cadherin影响乳腺癌细胞增殖和转移E-cadherin在乳腺癌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使用qRT-PCR进行测定。对乳腺癌组织中TCONS_00068220和E-cadherin的表达水平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确定 TCONS_00068220 和 E-cadherin 之间的相关性。在 TCONS_00068220 过表达的MCF-7细胞和敲低TCONS_00068220的MDA-MB-231细胞中,使用Western blot测定E-cadherin的蛋白表达水平。通过细胞质细胞核分离实验和RNA-RNA pull-down 实验验证 TCONS_00068220 和 E-cadherin靶向关系。构建了 E-cadherin过表达载体(pcE-cad)和 E-cadherin siRNA(si-E-cad),分别转染到 MCF-7 和MDA-MB-231细胞中,通过qRT-PCR检测转染效率。于MCF-7细胞中共转染pLVX-TCONS_00068220 和 pcE-cad,于 MDA-MB-231 细胞中共转染si-TCONS_00068220 和 si-E-cad,qRT-PCR 检测 E-cadherin 的表达水平。进行CCK-8、Transwell 实验,检测 TCONS_00068220 和 E-cadherin 表达调控关系对MCF-7和MDA-MB-231细胞活力、迁移和侵袭的影响。研究结果:第一部分:TCONS_00068220在乳腺癌组织和细胞中高度表达并促进癌细胞增殖和转移qRT-PCR的数据表明,相较于癌旁组织,在乳腺癌组织样本中检测到了更高的TCONS_00068220表达水平(P<0.01)。与正常的乳腺上皮MCF10A细胞相比,TCONS_00068220 在乳腺癌 MCF-7、SK-BR-3、MDA-MB-231 和MDA-MB-468 细胞中高表达(P<0.05 或P<0.01)。pLVX-TCONS_00068220转染显着提高TCONS_00068220在MCF-7细胞中的表达(P<0.01);si-TCONS_00068220 转染的 MDA-MB-23 1 中 TCONS_00068220 表达显着降低(P<0.01)。CCK-8实验结果表明过表达TCONS_0006822明显了增加了 MCF-7细胞活力(P<0.05);沉默TCONS_0006822显着抑制了 MDA-MB-231细胞活力(P<0.05)。Transwell实验结果表明在TCONS_00068220过表达的MCF-7细胞中,转移和侵袭的细胞增多(P<0.05),沉默TCONS_0006822表达的MDA-MB-231细胞中,迁移和侵袭的细胞减少(P<0.05)。第二部分:TCONS_00068220在裸鼠体内促进乳腺细胞移植瘤生长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TCONS_00068220增加了小鼠移植瘤大小、重量和生长速度(P<0.05或P<0.01);沉默TCONS_00068220表达后,抑制了肿瘤的体积、重量和生长速度(P<0.05或P<0.01)。第三部分:TCONS_00068220通过调控E-cadherin影响乳腺癌细胞增殖和转移qRT-PCR实验结果表明,E-cadherin在乳腺癌组织样本中表达降低(P<0.01),E-cadherin 在乳腺癌 MCF-7、SK-BR-3、MDA-MB-231 和 MDA-MB-468 细胞中低表达(P<0.05或P<0.01)。对E-cadherin与TCONS_00068220的表达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两者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Western blot结果表明TCONS_00068220过表达明显降低了 MCF-7细胞中E-cadherin的蛋白水平,si-TCONS_00068220 转染增加了 MDA-MB-231 细胞的 E-cadherin 蛋白水平。细胞核-质分离实验的结果表明,TCONS_00068220在MCF-7和MDA-MB-231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有分布,但在细胞质中表达较多。RNA-RNA pull-down 实验结果进一步表明,TCONS_00068220 在 MCF-7 和MDA-MB-231 细胞中均直接与 E-cadherin mRNA 结合(P<0.05)。qRT-PCR 实验结果表明pcE-cad转染显着提高的MCF-7细胞中E-cadherin的表达水平(P<0.05),TCONS_00068220过表达显着抑制了 MCF-7细胞中E-cadherin的表达水平(P<0.05),与单独过表达TCONS_00068220组相比,pcE-cad和pLVX-TCONS_00068220共转染提升了 MCF-7细胞中E-cadherin的表达水平(P<0.05)。在MDA-MB-231细胞中,si-E-cad转染抑制了 E-cadherin的表达水平(P<0.05);si-TCONS_00068220 转染提高了 E-cadherin 的表达(P<0.05),在转染了 si-TCONS_00068220 的 MDA-MB-231 细胞进一步转染 si-E-cad,E-cadherin的表达被抑制(P<0.05)。CCK-8实验表明,与pLVX-TCONS_00068220组相比,pcE-cad和pLVX-TCONS_00068220共转染显着抑制了 MCF-7细胞活力(P<0.05);si-E-cad 转染明显缓解了 TCONS_00068220 沉默引起的 MDA-MB-231细胞活力丧失(P<0.05)。Transwell实验表明,在MCF-7中转染pcE-cad,下调了 TCONS_00068220过表达引起的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提高;而进行了si-E-cad转染的MDA-MB-231细胞中,TCONS_00068220沉默引起的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下降被缓解。研究结论本研究主要针TCONS_00068220是否参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以及E-cadherin是否参与E-cadherin对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影响两个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TCONS_00068220在乳腺癌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升高,E-cadherin表达水平降低;TCONS_00068220与E-cadherin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2.TCONS_00068220通过下调E-cadherin的表达增强了 MCF-7细胞活力,迁移和侵袭能力。3.沉默 TCONS_00068220 通过上调 E-cadherin 抑制了 MDA-MB-231 细胞活力,迁移和侵袭能力。4.TCONS_00068220过表达促进了小鼠肿瘤大小、重量和生长速度,沉默TCONS_00068220则显着抑制了小鼠肿瘤大小、重量和生长速度。5.TCONS_00068220在MCF-7 和 MDA-MB-231 细胞中直接结合E-cadherin。

饶亚华[6](2021)在《乳腺癌患者血清sTim-3和Flt3L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结构域分子-3(Tim-3)是继程序化细胞死亡配体1(PD-L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CTLA-4)负性免疫检查点分子之一,是目前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的热点。Tim-3作为负性共刺激分子广泛表达于先天性、获得性免疫反应细胞中,通过调控多个免疫调节通路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独特作用。Flt3L是树突状细胞(DCs)稳态和发育的重要调控因子,在体内通过促进DCs增殖并驱动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抑制恶性肿瘤的生长。本研究旨在分析乳腺癌患者血清中可溶性Tim-3(s Tim-3)及其配体半乳糖凝集素9(Galectin-9)、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1(CEACAM1),fms样酪氨酸激酶3配体(Flt3L)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间的关系,以探讨其在乳腺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武汉市第一医院甲乳外科住院的乳腺恶性肿瘤患者90例,收集相关患者治疗前静脉血并分离血清保存。所有患者均经过组织病理学确诊。同时选取6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2)收集相关病例临床病理资料。包括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临床病理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分子分型等。(3)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乳腺癌患者及健康体检者血清s Tim-3、Galectin-9、CEACAM1和Flt3L表达水平,并检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白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氧化物歧化酶、癌胚抗原和糖类抗原15-3等实验室指标。分析血清s Tim-3、Galectin-9、CEACAM1和Flt3L表达水平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学资料的关系。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血清s Tim-3、Galectin-9和Flt3L对乳腺癌的诊断效能,同时与实验室指标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乳腺癌患者血清LDL-C、CEA和CA15-3表达水平显着升高,LYN、ALB、HDL-C、SOD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LEU、TC、TG无显着差异(P>0.05)。乳腺癌患者血清s Tim-3和Galectin-9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CEACAM1表达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622),Flt3L表达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乳腺癌患者血清s Tim-3表达水平与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显着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织学分级、Ki67表达、p53表达、雌激素受体(ER)表达状态、孕激素受体(PR)表达状态、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状态和分子分型无显着相关性(P>0.05)。Galectin-9、Flt3L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学资料无显着相关性(P>0.05)。乳腺癌患者血清CEACAM-1表达水平随组织学分级升高而增高(P=0.025),与其他临床病理学资料无显着相关性(P>0.05)。(3)Tim-3、Galectin-9和Flt3L诊断乳腺癌曲线下面积及95%CI分别为0.741(0.666-0.816),0.692(0.599-0.785),0.8391(0.7791-0.8991)。(4)乳腺癌患者血清s Tim-3与年龄、TC、CA15-3和Galectin-9表达水平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HDL-C呈显着负相关(P<0.05)。与WBC、NEU、LYN、ALB、TG、LDL-C、CEA、SOD、CEACAM1无显着相关性(P>0.05)。乳腺癌患者血清Galectin-9表达水平与各临床实验室指标无显着相关性(P>0.05)。乳腺癌患者血清CEACAM1表达水平与CEA、CA15-3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其他临床指标无显着相关性(P>0.05)。乳腺癌患者血清Flt3L水平与ALB、CEA、s Tim-3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其他指标无显着相关性(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血清s Tim-3、Galectin-9表达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着上调,两者呈正相关。血清s Tim-3对乳腺癌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并与多项临床病理学资料相关,可能成为乳腺癌的生物标志物。CEACAM1表达水平与正常体检组无显着差异但随肿瘤组织学分级有升高趋势,与传统乳腺癌血清肿瘤标志物显着相关,后续有待进一步研究。乳腺癌患者血清Flt3L表达水平较体检对照组显着下调,对乳腺癌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王秀丽[7](2021)在《新型循环肿瘤细胞识别界面的设计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循环肿瘤细胞(CTCs)的直径约10-20μm,是从肿瘤患者的原发或转移性肿瘤部位自然脱落后在血液中循环的癌细胞,它是诱发癌症转移与死亡的主要原因。作为一种新型的“液体活检”技术,CTCs分析提供了避免癌症诊断必须采取侵入性组织活检的可能性。因此,CTCs作为一种无侵入性的癌症检测靶标,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CTCs的数目以及特异性表面蛋白标志物的表达水平均与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呈现一定的相关性。然而,由于CTCs的稀缺性和大量血细胞的存在(每毫升全血中约有1-100个CTCs和数十亿个红细胞及数百万个白细胞),高纯度富集和灵敏检测CTCs面临巨大挑战。同时,在肿瘤转移的过程中会伴有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发生,这导致CTCs的异质性,即不同表型的肿瘤细胞的蛋白表达水平有明显差异,目前对异质性CTCs的识别检测研究还非常有限。此外,实现对捕获CTCs的完好释放,有利于对释放后CTCs的进一步功能分析及全面准确开展癌症研究。本论文将CTCs的识别捕获以及分析鉴定作为研究工作的核心,以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MDA-MB-231)及宫颈癌细胞(He La)为靶细胞,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为对照细胞,采用不同的策略构筑了新型的CTCs捕获界面,成功实现了对CTCs的高效捕获和灵敏检测,并进一步实现了CTCs的高效释放和释放后的细胞活力分析。本论文为CTCs捕获、分离以及识别检测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近红外光开关的Mo S2纳米片@明胶生物平台用于循环肿瘤细胞的捕获、检测与无损释放研究构建了一种近红外光(NIR)开关的生物平台用于CTCs的有效分离和下游分析。首先,在氧化铟锡(ITO)导电玻璃表面上修饰PEG-Mo S2 NFs@明胶纳米复合材料,然后通过适配体与明胶之间的酰胺化反应,将MUC1适配体修饰到界面作为识别元件,从而实现CTCs的特异性捕获。随后,将Mo S2 NFs作为NIR调节的控制元件,在NIR光(808 nm)照射下,基于Mo S2 NFs良好的光热效应,对捕获的CTCs细胞实现了高活性释放。该平台对CTCs的捕获与释放效率分别为89.5%和92.5%。此外,电化学生物平台还可以实现对CTCs的灵敏检测,细胞检测范围为50-106个/m L,检测限为15个/m L。释放的CTCs经连续培养5天,可观察到良好的细胞形态和增殖能力。本工作设计的生物平台是一个简单通用的系统,可用于识别、捕获、释放和检测不同类型的CTCs,在癌症的相关研究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2.适配体功能化白细胞膜包覆UCNPs-Fe3O4@Si O2纳米生物探针用于异质性循环肿瘤细胞的有效分离与荧光检测开发了一种基于适配体与白细胞膜修饰的磁性上转换复合材料的纳米探针,实现了CTCs的有效分离和灵敏检测。设计的仿生免疫纳米生物探针具有以下特征:i)通过简单的静电作用将上转换(UCNPs)纳米材料与Fe3O4@Si O2粒子进行有效结合;ii)利用白细胞膜的包覆,减少血液样品中白细胞的干扰并实现CTCs的高纯度分离;iii)捕获的CTCs细胞经磁分离后,可利用UCNPs的荧光进行荧光成像分析。我们设计的免疫磁性纳米生物探针对CTCs的捕获率和纯度分别可达96.5%和95.3%。由于白细胞膜的包覆、适配体功能化以及磁分离和UCNPs荧光成像相结合,此纳米平台显示出对CTCs特异性识别、有效捕获、高效分离和高灵敏检测等特点。3.基于pH敏感染料的纳米生物平台对异质性循环肿瘤细胞的比色检测设计了一种用于异质性CTCs高效捕获和高灵敏度比色检测的纳米平台。该平台由两部分组成:多价适配体修饰的金纳米粒子作为捕获单元,负载适配体及pH响应染料百里香酚酞(TP)和姜黄素(CUR)的二硫化钼纳米片(Mo S2 NFs)作为检测单元,可同时检测异质性CTCs。以MCF-7和He La细胞为CTCs模型,利用多价探针的高亲和性,捕获单元能有效捕获CTCs。在碱性条件下(pH=12.5),当MCF-7和He La细胞存在时,两种变色染料能显示出明显的颜色变化,为异质性CTCs的可视化同时检测提供了一种快速、灵敏的方法。由于Mo S2 NFs可以实现染料的高效负载以及染料良好的响应性能,该纳米平台对CTCs的检测具有高的灵敏度。该平台可从全血样品以及癌症病人的血样中,成功区分和定量检测出异质性CTCs,为异质性肿瘤细胞的捕获、识别与分析提供了新方法。4.基于双信号放大的超灵敏电化学适配体传感体系用于循环肿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研究构建了一种基于DNA杂交链反应(HCR)技术的双信号放大的电化学适配体传感界面,实现了异质性CTCs的超灵敏检测和EMT不同阶段的监测。首先,利用电聚合的方式将聚多巴胺(p DA)修饰到玻碳电极(GCE)表面,然后通过酰胺化反应,将链霉亲和素(SA)引入到电极上。之后,利用生物素与SA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将biotin-AS1411适配体固定到GCE上以捕获异质性CTCs。最后,利用适配体对异质性CTCs特异性识别捕获,将亚甲基蓝(MB)和二茂铁(Fc)标记的适配体(MB-NC3S和Fc-SYL3C)的HCR组装体结合到靶细胞表面,实现了靶细胞的高效捕获及灵敏检测。同时,我们还动态监测了MCF-7细胞在EMT过程中的信号变化,为肿瘤细胞EMT过程分析提供了新思路。

何金潺[8](2021)在《罗通定通过促进雌激素受体α的降解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乳腺癌(Breast cancer,Bca)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世界上最常见的三大癌症之一。基于激素受体的表达情况不同,乳腺癌分为孕激素受体(PR)阳性、雌激素受体(ER)阳性、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阳性及三阴性乳腺癌,其中有70%的乳腺癌被归为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α,ERα)阳性。而ERα也为治疗乳腺癌的最有效靶点之一,与乳腺癌的预后有关。而目前对于乳腺癌靶向ERα的内分泌疗法,部分患者出现了不可避免的耐药。所以,寻找一种新的化合物靶向ERα来治疗乳腺癌迫在眉睫。罗通定(Rotundine,又称左旋四氢巴马汀L-Tetrahydropalmatine,L-THP)是从千金藤属和紫堇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一种天然四氢原小檗碱异喹啉生物碱。临床上,罗通定作为传统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和多种疼痛已有40多年的历史,但其对于ER阳性乳腺癌细胞株的作用尚未见报道。我们研究发现罗通定通过诱导细胞周期阻滞而非促进细胞凋亡抑制ERα阳性乳腺癌细胞增殖;此外,罗通定可增强ERα阳性乳腺癌细胞对他莫西芬和氟维司群的敏感性。更有意义的是,罗通定可促进ERα的泛素化降解,过表达ERα可以补救罗通定介导的乳腺癌细胞生长抑制。总的来说,我们的研究表明,罗通定通过促进ERα的降解抑制乳腺癌细胞生长,为治疗ERα阳性乳腺癌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治疗方案。实验方法1.细胞活力测定:根据实验设计,用MTS试剂进行细胞活力测定。2.克隆形成实验:根据实验设计对细胞进行分组处理后,将细胞培养于六孔板中约两周(直到形成集落),继而固定并用结晶紫对集落进行染色,用数码相机对每个处理组进行拍照并计数。3.Ed U细胞增殖实验:根据Ed U细胞增殖检测试剂盒说明书,对处理后的细胞进行染色,用荧光显微镜拍照并记录Ed U阳性细胞数/总细胞数的百分比。4.流式细胞检测术:(1)细胞周期检测:根据实验设计对细胞进行处理后,用70%乙醇固定细胞,次日,用细胞周期检测试剂盒对细胞进行染色后,流式细胞仪分析各时期细胞;(2)细胞凋亡检测,根据实验设计对细胞处理后,用Annexin V-FITC和PI对细胞进行染色,用流式细胞仪对各时期凋亡细胞进行分析。5.免疫印迹实验:根据实验设计对细胞进行处理后,收集各组细胞蛋白裂解产物,用免疫印迹实验对目的蛋白的表达进行分析。6.免疫荧光实验:根据实验设计处理细胞后,通过免疫荧光实验,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各组目标蛋白的荧光强度及细胞中的定位。7.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实验:将带有目的报告基因的质粒转入细胞,根据实验设计处理细胞后,依照双荧光素酶试剂盒说明书,用酶标仪检测目标基因的转录活性。8.分子对接模拟实验:用Autodock软件对罗通定和目标分子ERα进行对接,分析两者的对接情况。9.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 PCR):根据实验设计处理细胞后,用RNAiso plus提取RNA,经过逆转录获得c DNA,然后使用SYBR Green Dye进行定量PCR,通过获得扩增产物对靶基因的表达进行分析实验结果1.罗通定抑制ERα阳性乳腺癌细胞的生长用罗通定处理ERα阳性乳腺癌细胞T47D、MCF-7,24、48、72H,用MTS检测细胞活力,发现罗通定显着抑制ERα阳性乳腺癌细胞系的生长且呈浓度依赖和时间依赖;此外,克隆形成实验的结果表明罗通定对ERα阳性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具有长期增殖抑制效应。Ed U染色实验的结果同样支持此观点。2.罗通定通过对ERα阳性乳腺癌细胞的细胞周期阻滞实现抗增殖效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发现经罗通定处理后,在G0/G1期的细胞数增多,证实罗通定阻滞ERα阳性乳腺癌细胞从G1期向S期转变,此外,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周期抑制蛋白p27表达上调,促周期蛋白CDK4、Cyclin D1、Rb、p-Rb表达下调;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显示,经罗通定处理后,MCF-7细胞无明显凋亡细胞出现,说明罗通定对ERα阳性乳腺癌细胞的抗增殖效应不是通过细胞促凋亡作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PARP、Bcl-2的结果同样支持此观点。3.罗通定介导ERα蛋白表达的下调免疫印迹实验显示,经罗通定处理后,ERα蛋白的表达在MCF-7和T47D细胞中下调,此外,由于ERα为核转录因子,雌激素(E2)可以与ERα结合,激活其转录活性,促进其降解,当加入E2后,罗通定诱导ERα蛋白的表达下降更明显。免疫荧光实验的结果表明,罗通定可显着降低ERα的丰度,但是并未发生ERα的核转位。4.罗通定通过促进ERα的降解下调其表达RT-q PCR检测结果表明,ERαmRNA水平的表达未受影响;罗通定虽然不会诱导ERαmRNA水平发生显着变化,但其下游基因PS2,Cyclin D1受到罗通定的调控;此外,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结果显示,罗通定可显着抑制ERα的转录活性。用CHX(环乙酰亚胺)抑制蛋白合成,在CHX的处理下,罗通定加速ERα蛋白的降解,进一步,CO-IP的结果显示,罗通定增加了ERα的泛素化和K48多聚泛素链水平,证实罗通定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降解ERα。5.罗通定与ERα直接相互作用分子对接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罗通定可直接靶向ERα。6.ERα过表达可减弱罗通定介导的部分生长抑制将人ERα的质粒转入T47D和MCF-7细胞中,发现过表达ERα可减弱罗通定诱导的细胞周期阻滞;此外,用免疫印迹评估促细胞周蛋白Rb和P-Rb的表达,结果显示,ERα过表达逆转了部分罗通定诱导Rb及P-Rb表达的下调。7.罗通定增强乳腺癌细胞对他莫昔芬的敏感性MTS结果显示,罗通定与他莫昔芬联合使用可增强其抗增殖效应,克隆形成实验也同样证实了此观点;免疫印迹实验检测ERα及其相关靶蛋白Cyclin D1的结果表明,与单一处理相比,二者联合处理组中两种蛋白表达下调更明显。此外,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时,当罗通定与他莫昔芬联合使用时,细胞凋亡增多。免疫印迹实验检测Bcl-2、PARP的结果同样支持此观点。8.罗通定与氟维司群协同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MTS检测当罗通定与氟维司群联合使用时对细胞活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罗通定增强了氟维司群在ERα阳性乳腺癌细胞中的抗增殖能力;克隆形成实验及Ed U增殖实验同样证实此观点。此外,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显示,当罗通定与氟维司群联合使用时,ERα与其靶蛋白Cyclin D1的表达比二者单一使用时降低更明显。结论罗通定通过靶向ERα的泛素化降解抑制ERα阳性乳腺癌细胞的生长

李晓琦[9](2021)在《基于双混合雌激素受体筛查乳制品中雌激素干扰物的研究》文中提出雌激素干扰物(Estrogenic disrupting compounds,EDCs)是一类能够模拟人体内雌激素功能的外源性化合物,人类通过饮食摄入后在体内累积会导致内分泌系统紊乱,进而干扰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等多个系统的正常功能。奶牛在泌乳期产生的内源性雌激素、饲料中非法添加的激素类药物以及可能存在的植物雌激素等都会在乳制品中残留造成EDCs的污染。因此,乳制品EDCs的筛查和鉴定是乳制品安全管理与控制的研究基础。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α,ERα)、适配体和抗体等通常为EDCs检测的识别分子。适配体和抗体多识别单一目标物,ERα则存在检测种类不够多、识别能力不均一等问题。ERα和ERβ(Estrogen receptorβ,ERβ)是ER(Estrogen receptor,ER)的两种亚型,因羧基(-COOH)末端配体结合域氨基酸序列不同,配体选择性有所差异。因此,在EDCs筛查和检测中将ERα和ERβ组成双混合ER作为识别分子,有望扩大EDCs的识别范围,提高未知EDCs的筛查性能。同时,为降低乳制品基质的干扰、提高样品中未知EDCs的富集效果,将双混合ER作为识别材料制备的SPE柱用于样品中EDCs的富集纯化。第一章主要概述了雌激素及其干扰物、雌激素受体及两者的作用机制,概述了样品前处理方法和EDCs筛查方法研究现状。第二章建立了基于双混合ER的SPE柱样品前处理方法。比较了ERα、ERβ和双混合ER制备的SPE柱对强、中、弱雌激素活性的EDCs的吸附效果和识别范围。双混合ER对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17β-E2)、己烯雌酚(Diethylstilbestrol,DES)、己烷雌酚(Hexestrol,HES)、17α-雌二醇(17α-Estradiol,17α-E2)、雌酮(Estrone,E1)、2,2-双(4-羟苯基)-1,1,1-三氯乙烷(2,2-bis(4-hydroxyphenyl)-1,1,1-trichloroethane,HPTE)、染料木黄酮(Genistein,GEN)、双酚A(Bisphenol A,BPA)和双酚B(Bisphenol B,BPB)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0.077 mg、0.064 mg、0.039 mg、0.051 mg、0.059 mg、0.011 mg、0.037mg、0.019 mg和0.022 mg。17β-E2、DES、HES、17α-E2、E1、HPTE和BPA与ERα的最大结合量大于ERβ,GEN和BPB与ERβ的最大结合量大于ERα,双混合ER对九种EDCs的吸附量均大于单一ER,对与ERα或ERβ结合力低的配体使用双混合ER更有优势,由此证实了双混合ER制备的SPE柱比单一ER对EDCs有更好的富集效果。第三章基于胶体金(Au nanoparticles,Au NPs)比色的原理以双混合ER为识别分子建立了EDCs筛查方法。比较了ERα、ERβ和双混合ER的Au NPs比色法对九种EDCs的检测限。结果得出,ERα对17β-E2、HES和DES的检测限为10-9 mg·m L-1,GEN为10-8 mg·m L-1,HPTE为10-7 mg·m L-1,E1、BPA和BPB为10-6 mg·m L-1,17α-E2为10-5 mg·m L-1。ERβ对HES、DES和BPB的最低检测限为10-6 mg·m L-1,对17β-E2、E1和BPA的最低检测限为10-5 mg·m L-1。其中,ERβ比ERα对GEN和BPB显色响应更明显。双混合ER相较于单一ER对E1和BPB的检测限降低至少一个数量级,对九种EDCs检测的显色响应更明显,证实了双混合ER-Au NPs比色法可实现对不同种类的EDCs更全面的筛查。第四章借助基于双混合ER的SPE柱样品处理方法和Au NPs比色法对不同品牌乳制品中未知EDCs进行了筛查。17β-E2、DES、HES、17α-E2、E1、HPTE、BPA、BPB和GEN在乳制品中加标回收率在83.0%~108.0%,并在某一品牌的乳制品中检测到大豆苷元。证实了基于双混合ER的样品前处理和EDCs筛查联用的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马芳[10](2021)在《雌激素对ER阳性乳腺肿瘤细胞干性调控及其作用机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雌激素(Estradiol,E2)对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阳性乳腺癌细胞MCF-7的干细胞特性和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影响以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介导作用。方法1.用Western blot检测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 Alpha,ERα)在乳腺正常上皮细胞MCF-10A和乳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2.用Mammosphere形成实验富集乳腺癌干细胞(Breast cancer stem cell,BCSCs);用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BCSCs相关干性基因和蛋白的表达。3.CCK-8法筛选E2对MCF-7细胞的最适作用浓度;用qPCR和Western blot验证E2对BCSCs相关干性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用Mammosphere形成实验观察E2对所富集的BCSCs的影响;流式细胞术观察E2对BCSCs中乙醛脱氢酶1(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1,ALDH1+)比例的影响。4.划痕实验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E2对MCF-7细胞迁移和增殖能力的影响;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E2对MCF-7细胞EMT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变化。5.划痕实验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雌激素拮抗剂Fulvestrant对MCF-7细胞迁移和增殖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对照组(CT),E2处理组,E2+Fulvestrant处理组EMT相关蛋白及Ras/Raf和PI3K/AKT通路蛋白的表达情况。6.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E2对MCF-7细胞PI3K/AKT/mTOR信号通路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变化。7.Mammosphere形成实验观察AKT抑制剂MK-2206对所富集的BCSCs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E2、MK-2206及E2+MK-2206处理组相比较于CT组的干性相关蛋白,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EMT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1.ERα在ER阳性乳腺癌MCF-7细胞中表达量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乳腺癌细胞相比,BCSCs干性相关基因和蛋白ABCG-2、nanog、Oct-4的表达显着上调(P<0.05)。3.经CCK-8筛选确定E2作用于MCF-7细胞的最适条件为:48h,10n M;在10n M浓度下,BCSCs干性相关基因和蛋白ABCG-2、nanog、Oct-4的表达显着升高(P<0.05);E2促进BCSCs的体外成球能力,表现为微球体体积增大及数量增加;流式细胞术显示,与CT组相比,E2组所富集的BCSCs中ALDH1+细胞比例显着增多。(P<0.01)。4.与CT组相比,E2处理组MCF-7细胞迁移愈合率和克隆形成率均增高;与CT组相比,E2处理组EMT相关基因及蛋白N-cadherin、Vimentin、Slug、Snail、ZEB1的表达均升高(P<0.05),E-cadherin的表达降低。5.与CT组相比,Fulvestrant处理组MCF-7细胞迁移愈合率和克隆形成率均降低;与CT组相比,E2+Fulvestrant处理组EMT及通路相关蛋白Vimentin、Slug、Snail、Ras、Raf、PI3K和AKT的表达显着降低(P<0.05)。6.与CT组相比,E2处理组通路相关基因PI3K、AKT、mTOR的表达增高,PI3K、AKT、mTOR、p70S6K、P-PI3K、P-AKT、P-mTOR、P-p70 S6K的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7.与CT组相比,MK-2206能够明显抑制BCSCs的体外成球能力,表现为微球体体积减小及数量减少,减弱了BCSCs的自我更新能力。干性相关蛋白ABCG-2、nanog、Oct-4的表达下调;通路相关蛋白AKT、mTOR、p70S6K、P-AKT、P-mTOR和P-p70S6K的表达降低(P<0.05);EMT相关蛋白N-cadherin、Vimentin、Slug、Snail的表达降低(P<0.05),E-cadherin的表达升高。结论E2具有诱导促进MCF-7细胞中BCSCs表达的作用。E2通过活化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MCF-7细胞的EMT转换。E2通过活化PI3K/AKT/mTOR信号通路,增强MCF-7细胞中BCSCs的干性表达。

二、改良亲和酶标法检测乳腺癌细胞ER(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良亲和酶标法检测乳腺癌细胞ER(论文提纲范文)

(1)β-葡萄糖苷酶对人参皂苷生物转化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人参皂苷概述
        1.1.1 人参皂苷的分类及结构
        1.1.2 人参皂苷的生理活性
        1.1.3 人参皂苷的生物转化
    1.2 β-葡萄糖苷酶概述
        1.2.1 β-葡萄糖苷酶的分类
        1.2.2 β-葡萄糖苷酶的结构与催化机制
        1.2.3 β-葡萄糖苷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3 酶与底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概述
        1.3.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3.2 荧光光谱法
        1.3.3 表面等离子共振法
        1.3.4 圆二色光谱法
        1.3.5 生物信息学方法
    1.4 研究意义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β-葡萄糖苷酶全基因合成、表达纯化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试剂与材料
        2.2.2 仪器设备
        2.2.3 缓冲液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目的基因合成及密码子优化
        2.3.2 重组质粒的酶切验证
        2.3.3 重组质粒转化感受态细胞
        2.3.4 重组β-葡萄糖苷酶的诱导表达及纯化
        2.3.5 重组β-葡萄糖苷酶的鉴定
        2.3.6 β-葡萄糖苷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2.3.7 序列同源性比对
        2.3.8 构建系统进化树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目的基因密码子优化及全基因合成
        2.4.2 重组β-葡萄糖苷酶的表达、纯化及鉴定
        2.4.3 β-葡萄糖苷酶生物信息学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光谱方法及分子模拟探究β-葡萄糖苷酶与人参皂苷Rb_1相互作用模式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试剂与材料
        3.2.2 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重组β-葡萄糖苷酶与人参皂苷Rb_1相互作用荧光光谱测定
        3.3.2 重组β-葡萄糖苷酶与人参皂苷Rb_1相互作用紫外-可见光谱测定
        3.3.3 重组β-葡萄糖苷酶与人参皂苷Rb_1的非辐射能量转移
        3.3.4 重组β-葡萄糖苷酶与人参皂苷Rb_1相互作用同步荧光光谱测定
        3.3.5 重组β-葡萄糖苷酶与人参皂苷Rb_1相互作用三维荧光光谱测定
        3.3.6 重组β-葡萄糖苷酶与人参皂苷Rb_1相互作用圆二色光谱的测定
        3.3.7 重组β-葡萄糖苷酶与人参皂苷Rb_1相互作用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法测定
        3.3.8 重组β-葡萄糖苷酶与人参皂苷Rb_1相互作用红外光谱测定
        3.3.9 重组β-葡萄糖苷酶与人参皂苷Rb_1相互作用动态光散射测定
        3.3.10 重组β-葡萄糖苷酶与人参皂苷Rb_1相互作用Zeta电位测定
        3.3.11 分子对接
        3.3.12 分子动力学模拟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人参皂苷Rb_1对β-葡萄糖苷酶的荧光猝灭研究
        3.4.2 β-葡萄糖苷酶和人参皂苷Rb_1的紫外—可见光谱研究
        3.4.3 β-葡萄糖苷酶与人参皂苷Rb_1的非辐射能量传递
        3.4.4 β-葡萄糖苷酶与人参皂苷Rb_1相互作用的同步荧光光谱
        3.4.5 β-葡萄糖苷酶-人参皂苷Rb_1体系三维荧光光谱
        3.4.6 β-葡萄糖苷酶及其与人参皂苷Rb_1相互作用的圆二色光谱
        3.4.7 β-葡萄糖苷酶与人参皂苷Rb_1结合作用分析
        3.4.8 β-葡萄糖苷酶与人参皂苷Rb_1相互作用的红外光谱
        3.4.9 β-葡萄糖苷酶与人参皂苷Rb_1相互作用前后粒径变化
        3.4.10 β-葡萄糖苷酶与人参皂苷Rb_1相互作用前后Zeta电位变化
        3.4.11 β-葡萄糖苷酶与人参皂苷的分子对接结果分析
        3.4.12 β-葡萄糖苷酶与人参皂苷Rb_1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重组β-葡萄糖苷酶的酶学性质探究及其对人参皂苷Rb_1的生物转化
    4.1 引言
    4.2 材料与试剂
        4.2.1 试剂与材料
        4.2.2 仪器设备
        4.2.3 溶液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p NP标准曲线的制定
        4.3.2 溶液中温度及p H对重组β-葡萄糖苷酶活力的影响
        4.3.3 溶液中离子及化学试剂对重组β-葡萄糖苷酶活力的影响
        4.3.4 重组β-葡萄糖苷酶催化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4.3.5 重组β-葡萄糖苷酶对底物的选择性研究
        4.3.6 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检测方法的建立
        4.3.7 重组β-葡萄糖苷酶对人参皂苷Rb_1的转化
        4.3.8 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分析
        4.3.9 三重四极杆线性离子阱串联质谱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重组β-葡萄糖苷酶的纯化及酶活分析
        4.4.2 温度及pH对重组β-葡萄糖苷酶活力的影响
        4.4.3 重组β-葡萄糖苷酶动力学参数
        4.4.4 重组β-葡萄糖苷酶的底物特异性分析
        4.4.5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人参皂苷
        4.4.6 重组β-葡萄糖苷酶生物转化人参皂苷Rb_1途径解析
        4.4.7 质谱法检测单体人参皂苷的裂解规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人参皂苷PPD(S,R)及PPT(S,R)与雌激素受体结合作用及构-效关系探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5.2.1 试剂与材料
        5.2.2 仪器设备
        5.2.3 实验分析软件
    5.3 实验方法
        5.3.1 ERα-LBD融合表达载体构建及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与鉴定
        5.3.2 基于ERα-LBD的人参皂苷荧光偏振检测方法
        5.3.3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5.3.4 hERα-LBD与人参皂苷相互作用的计算机模拟
    5.4 结果与分析
        5.4.1 重组蛋白hERα-LBD的鉴定
        5.4.2 荧光偏振法探究人参皂苷与hERα-LBD结合能力
        5.4.3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探究人参皂苷对ERα的转录调控作用
        5.4.4 人参皂苷与hERα-LBD结合的结构基础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糖代谢重编程在水飞蓟宾介导的乳腺癌细胞自噬性死亡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综述
    2.1 乳腺癌及其综合治疗概述
        2.1.1 乳腺癌的手术治疗
        2.1.2 乳腺癌的放疗与化疗
        2.1.3 乳腺癌的靶向治疗
        2.1.4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
    2.2 肿瘤细胞糖代谢重编程
        2.2.1 肿瘤细胞的“Warburg效应”和糖代谢重编程
        2.2.2 糖酵解的关键限速酶
        2.2.3 肿瘤细胞糖代谢重编程与自噬的关系
    2.3 细胞自噬
        2.3.1 自噬的概念及分类
        2.3.2 自噬的发生机制及标志物
    2.4 BNIP3在肿瘤细胞死亡中的作用
        2.4.1 BNIP3的调控机制
        2.4.2 BNIP3参与诱导不同类型的肿瘤细胞死亡
    2.5 水飞蓟宾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第三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3.1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
        3.1.1 主要实验仪器
        3.1.2 主要实验材料及试剂
    3.2 实验试剂配制方法
        3.2.1 MTT溶液配制方法
        3.2.2 水飞蓟宾储存液及工作液配制
        3.2.3 3-MA溶液配制
        3.2.4 Bafilomycin A1溶液制备
        3.2.5 PAS工作液配制
    3.3 细胞系及细胞培养
    3.4 细胞复苏、传代及冻存
        3.4.1 细胞复苏
        3.4.2 细胞传代
        3.4.3 细胞冻存
    3.5 实验技术
        3.5.1 MTT法检测细胞活性
        3.5.2 LDH乳酸脱氢酶释放法
        3.5.3 ATP和丙酮酸检测
        3.5.4 乳酸的检测
        3.5.5 siRNA干扰细胞蛋白表达BNIP3
        3.5.6 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蛋白表达
        3.5.7 裸鼠荷瘤及给药
        3.5.8 统计学分析
第四章 实验结果
    4.1 水飞蓟宾抑制乳腺癌细胞活性介导糖代谢重编程
        4.1.1 水飞蓟宾对乳腺癌细胞活性和死亡率的影响
        4.1.2 水飞蓟宾引起乳腺癌细胞糖代谢重编程及能量变化
        4.1.3 补充外源性丙酮酸对水飞蓟宾引起乳腺癌细胞死亡率的影响
    4.2 糖代谢重编程诱导乳腺癌细胞自噬介导乳腺癌细胞死亡
        4.2.1 水飞蓟宾对乳腺癌细胞自噬的影响
        4.2.2 自噬在水飞蓟宾诱导乳腺癌细胞死亡中的作用
        4.2.3 水飞蓟宾引起的糖代谢重编程与自噬性死亡之间的关系
    4.3 水飞蓟宾诱导的自噬引起BNIP3累积介导乳腺癌细胞死亡
        4.3.1 水飞蓟宾对乳腺癌细胞BNIP3积累的影响
        4.3.2 BNIP3基因敲除对水飞蓟宾介导乳腺癌细胞死亡的影响
        4.3.3 水飞蓟宾介导的自噬在BNIP3聚集中的作用
    4.4 水飞蓟宾抑制乳腺癌细胞在体内生长
        4.4.1 水飞蓟宾在体内对乳腺癌的抑制作用
        4.4.2 水飞蓟宾对裸鼠肿瘤内糖代谢重编程的影响
        4.4.3 水飞蓟宾对裸鼠乳腺肿瘤自噬的影响
        4.4.4 水飞蓟宾对裸鼠乳腺肿瘤内BNIP3聚集的影响
第五章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新型雌激素受体GPER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与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雌激素在肝癌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1.2 肝癌中雌激素保护作用的相关机制尚不明确
    1.3 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GPER是第三种独立作用的新型雌激素受体
    1.4 GPER介导的信号通路可能是肝癌中雌激素保护作用的重要相关环节
    1.5 本项目的研究假设及研究思路
第2章 GPER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实验方法
        2.1.3 统计学处理
    2.2 实验结果
        2.2.1 GPER在正常肝组织及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分布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变量的关系
        2.2.2 免疫印迹法检测GPER的表达
        2.2.3 生存分析
        2.2.4 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预后
    2.3 讨论
    2.4 结论
第3章 肝癌细胞中GPER激活的生物学效应及其调控机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实验方法
        3.1.3 统计方法
    3.2 结果
        3.2.1 不同肝癌细胞系中GPER表达情况
        3.2.2 激活GPER后的生物学效应及相关机制
    3.3 讨论
    3.4 结论
第4章 肝癌中GPER/ERK信号的临床意义及体内生物效应
    4.1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实验方法
        4.1.3 统计方法
    4.2 实验结果
        4.2.1 GPER、p-ERK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相关性及预后分析
        4.2.2 GPER/ERK信号抑制裸鼠移植瘤生长
    4.3 讨论
    4.4 结论
第5章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4)平分型GlcNAc糖基化修饰调控乳腺癌发展及耐药性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乳腺癌概述
    1.2 平分型GlcNAc糖基化修饰概述
    1.3 整合蛋白β1
    1.4 细胞外囊泡
    1.5 小细胞外囊泡
        1.5.1 sEV的形成
        1.5.2 sEV与肿瘤微环境
        1.5.3 sEV与肿瘤的多药耐药性
    1.6 癌症与多药耐药性
        1.6.1 多药耐药性概述
        1.6.2 药物转运蛋白
        1.6.3 细胞迁移与细胞耐药
        1.6.4 DNA修复机制与细胞耐药
        1.6.5 肿瘤微环境与细胞耐药
        1.6.6 糖基化修饰与细胞耐药
    1.7 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平分型 GlcNAc水平影响乳腺癌细胞表型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细胞株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仪器
        2.2.4 试剂配制方法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复苏
        2.3.2 细胞传代
        2.3.3 细胞冻存
        2.3.4 RNA提取
        2.3.5 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2.3.6 MGAT3 过表达质粒构建
        2.3.7 慢病毒转染
        2.3.8 细胞裂解及蛋白提取
        2.3.9 免疫印迹/凝集素印记
        2.3.10 免疫荧光染色
        2.3.11 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
        2.3.12 划痕检测细胞迁移
        2.3.13 细胞凋亡检测
        2.3.14 克隆形成能力检测
        2.3.15 小鼠体内乳腺癌细胞肺迁移实验
        2.3.16 人乳腺癌组织芯片免疫染色
        2.3.17 小鼠肿瘤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
        2.3.18 数据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乳腺癌细胞过表达MGAT3 的验证
        2.4.2 过表达MGAT3 对细胞表型的影响
        2.4.3 过表达MGAT3 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2.4.4 过表达MGAT3 对乳腺癌细胞肺迁移能力研究
        2.4.5 MGAT3 及平分型GlcNAc水平影响乳腺癌病人生存期
    2.5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sEV影响受体细胞迁移能力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细胞株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仪器
        3.2.4 试剂配制方法
    3.3 实验方法
        3.3.1 细胞培养
        3.3.2 无sEV血清的制备
        3.3.3 供体细胞条件培养基的提取
        3.3.4 Transwell细胞迁移能力检测
        3.3.5 划痕检测细胞迁移
        3.3.6 细胞凋亡检测
        3.3.7 细胞裂解及蛋白提取
        3.3.8 免疫印迹/凝集素印记
        3.3.9 细胞共培养模型
        3.3.10 Edu方法检测细胞增殖
        3.3.11 sEV提取
        3.3.12 密度梯度离心
        3.3.13 透射电镜样品制备
        3.3.14 免疫电镜样品制备
        3.3.15 纳米颗粒粒径分析
        3.3.16 琥珀酰亚胺酯染色s EV
        3.3.17 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受体细胞摄入s EV
        3.3.18 流式检测受体细胞摄入s EV
        3.3.19 克隆形成能力检测
        3.3.20 数据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供体细胞的条件培养基影响受体细胞表型
        3.4.2 共培养模型供体细胞分泌物对受体细胞的表型影响
        3.4.3 sEV影响受体细胞迁移能力
        3.4.4 sEV的表征
        3.4.5 受体细胞对sEV的摄入
        3.4.6 sEV中平分型GlcNAC水平的检测
        3.4.7 不同来源sEV对受体细胞表型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sEV中整合蛋白β1 的平分型GlcNAc修饰影响受体细胞迁移的机制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主要试剂
        4.2.2 主要仪器
        4.2.3 试剂配制方法
    4.3 实验方法
        4.3.1 细胞培养
        4.3.2 细胞裂解及蛋白提取
        4.3.3 免疫印迹/凝集素印记
        4.3.4 病人血浆sEV提取
        4.3.5 带有平分型GlcNAc修饰的蛋白质谱鉴定
        4.3.6 免疫沉淀和免疫共沉淀
        4.3.7 密度梯度离心
        4.3.8 免疫电镜样品制备
        4.3.9 NHS-biotin标记s EV
        4.3.10 流式检测受体细胞膜表面的integrinβ1
        4.3.11 磷酸激酶阵列分析
        4.3.12 蔗糖和乳糖处理
        4.3.13 细胞迁移能力检测
        4.3.14 小鼠乳腺癌细胞肺迁移能力检测
        4.3.15 数据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平分型GlcNAc修饰的糖肽质谱鉴定
        4.4.2 质谱鉴定到的糖蛋白功能分析
        4.4.3 平分型GlcNAc修饰的integrinβ1 的鉴定
        4.4.4 sEV中 integrinβ1 的检测
        4.4.5 sEV中 integrinβ1 的平分型GlcNAc修饰水平检测
        4.4.6 Integrinβ1 通过s EV进入受体细胞
        4.4.7 Integrinβ1 启动受体细胞中FAK信号通路
        4.4.8 Integrinβ1 的平分型GlcNAc修饰水平影响受体细胞的迁移能力
        4.4.9 乳腺癌病人血浆sEV对 MCF7 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4.4.10 sEV影响乳腺癌细胞肺转移能力
        4.4.11 数据库分析MGAT3和integrinβ1 水平与乳腺癌病人生存期的关系
    4.5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平分型GlcNAc修饰影响乳腺癌细胞化疗耐药性的机制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细胞株
        5.2.2 主要试剂
        5.2.3 主要仪器
        5.2.4 主要试剂配制
    5.3 实验方法
        5.3.1 细胞培养及耐药细胞株诱导
        5.3.2 质粒构建
        5.3.3 细胞裂解及蛋白提取
        5.3.4 免疫印迹/凝集素印记
        5.3.5 免疫荧光检测平分型GlcNAc水平
        5.3.6 流式检测细胞表面平分型GlcNAc水平
        5.3.7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乳腺癌病人血浆中平分型GlcNAc水平
        5.3.8 细胞活力检测
        5.3.9 流式检测细胞凋亡
        5.3.10 RNA提取和反转录RCR
        5.3.11 RT-PCR检测细胞内MGAT3和P-gp的 mRNA表达
        5.3.12 免疫沉淀-质谱检测
        5.3.13 免疫沉淀和免疫共沉淀
        5.3.14 NHS-biotin标记膜蛋白
        5.3.15 数据分析
    5.4 实验结果
        5.4.1 化疗药物处理降低细胞内MGAT3 和平分型GlcNAc的水平
        5.4.2 耐药细胞和耐药病人血清中的平分型GlcNAc水平下调
        5.4.3 提高平分型GlcNAc修饰降低细胞的药物耐受性
        5.4.4 过表达MGAT3 细胞药物耐受性下降
        5.4.5 化疗药物处理不改变MGAT3-mRNA水平
        5.4.6 化疗药物处理导致MGAT3 通过蛋白酶体途径降解
        5.4.7 平分型GlcNAc修饰水平影响P-gp在细胞内的含量
        5.4.8 P-gp带有平分型GlcNAc修饰
        5.4.9 平分型GlcNAc修饰水平导致细胞膜表面P-gp的含量差异
        5.4.10 高平分型GlcNAc修饰的P-gp通过多种途径发生降解
        5.4.11 平分型GlcNAc通过P-gp影响细胞耐药性
    5.5 本章小结与讨论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长链非编码RNA TCONS_00068220通过调节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标记物E-cadherin促进乳腺癌进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符号说明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TCONS_00068220在乳腺癌组织和细胞中高度表达并促进癌细胞增殖和转移
    1.1 引言
    1.2 实验材料和方法
        1.2.1 实验材料
        1.2.2 实验仪器
        1.2.3 实验试剂和耗材
        1.2.4 制备实验溶液或试剂
        1.2.5 细胞培养
        1.2.6 细胞转染
        1.2.7 细胞活力测定
        1.2.8 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测定
        1.2.9 qRT-PCR
        1.2.10 统计分析
    1.3 实验结果
        1.3.1 TCONS_00068220在乳腺癌组织中上调
        1.3.2 TCONS_00068220在乳腺癌细胞中上调
        1.3.3 TCONS_00068220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
        1.3.4 TCONS_00068220促进乳腺癌细胞转移
    1.4 讨论
    1.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TCONS_00068220在裸鼠体内促进乳腺细胞移植瘤生长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试剂及耗材
        2.2.4 制备实验溶液或试剂
        2.2.5 细胞培养
        2.2.6 细胞转染
        2.2.7 建立乳腺癌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
        2.2.8 肿瘤大小测量
        2.2.9 统计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过表达TCONS_00068220促进乳腺细胞移植瘤生长
        2.3.2 敲低TCONS_00068220抑制乳腺细胞移植瘤生长
    2.4 讨论
    2.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TCONS_00068220通过调控E-cadherin影响乳腺癌细胞增殖和转移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试剂和耗材
        3.2.4 制备实验溶液或试剂
        3.2.5 细胞培养
        3.2.6 细胞转染
        3.2.7 细胞质细胞核分离
        3.2.8 RNA-RNA pull-down
        3.2.9 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3.2.10 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E-cadherin在乳腺癌组织和细胞中下调
        3.3.2 TCONS_00068220表达量与E-cadherin表达量呈反比
        3.3.3 TCONS_00068220直接与E-cadherin互作
        3.3.4 TCONS_00068220通过调控E-cadherin水平影响乳腺癌细胞增殖
        3.3.5 TCONS_00068220通过调控E-cadherin水平影响乳腺癌细胞转移
    3.4 讨论
    3.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乳腺癌的治疗与研究进展
    1.乳腺癌的研究现状
    2.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IncRNA)
    3.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
    4.E-cadherin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外文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乳腺癌患者血清sTim-3和Flt3L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前言
第一章 sTim-3 及其配体Galectin-9、CEACAM1 与乳腺癌的相关性研究
    1.1 引言
    1.2 实验材料与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1.5 实验结果
    1.6 讨论
    1.7 小结
第二章 fms样酪氨酸激酶3配体(Flt3L)与乳腺癌相关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3 实验方法
    2.4 统计学分析
    2.5 实验结果
    2.6 讨论
    2.7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综述Tim-3在乳腺癌中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论文及学术交流获奖情况
致谢

(7)新型循环肿瘤细胞识别界面的设计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列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循环肿瘤细胞的概述
        1.1.1 循环肿瘤细胞的定义
        1.1.2 循环肿瘤细胞的异质性
        1.1.3 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意义
    1.2 循环肿瘤细胞的分离与检测
        1.2.1 循环肿瘤细胞的分离
        1.2.2 循环肿瘤细胞富集后的研究分析
        1.2.3 循环肿瘤细胞的定量检测
    1.3 循环肿瘤细胞的释放与下游分析
        1.3.1 循环肿瘤细胞的释放
        1.3.2 循环肿瘤细胞的下游分析
    1.4 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1.4.1 论文的研究意义
        1.4.2 论文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近红外光开关的MoS_2纳米片@明胶生物平台用于循环肿瘤细胞的捕获、检测与无损释放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设备与仪器
        2.2.3 PEG-MoS_2 NFs的制备
        2.2.4 生物平台的构建
        2.2.5 细胞培养
        2.2.6 癌细胞的捕获
        2.2.7 细胞毒性实验
        2.2.8 电化学检测
        2.2.9 实际样品中癌细胞的检测和免疫染色
        2.2.10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的表征
        2.2.11 细胞活力和增殖能力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EG-MoS_2@明胶的表征
        2.3.2 PEG-MoS_2@gelatin的细胞毒性实验
        2.3.3 生物平台的电化学表征
        2.3.4 实验条件优化
        2.3.5 癌细胞捕获
        2.3.6 生物平台对CTCs的有效捕获
        2.3.7 癌细胞的检测
        2.3.8 生物平台对CTCs的特异性捕获
        2.3.9 全血中CTCs的加标检测与免疫细胞染色识别
        2.3.10 生物平台与免疫染色测定检测性能的比较
        2.3.11 癌症病人血液样品中CTCs的捕获
        2.3.12 释放细胞的活性与增殖能力分析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适配体功能化白细胞膜包覆UCNPs-Fe_3O_4@SiO_2纳米生物探针用于异质性循环肿瘤细胞高效分离与荧光检测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设备与仪器
        3.2.3 PEI-UCNPs的合成
        3.2.4 Fe_3O_4@SiO_2的合成
        3.2.5 PEI-UCNPs与Fe_3O_4@SiO_2的静电作用
        3.2.6 细胞培养
        3.2.7 白细胞膜包覆UCNPs-Fe_3O_4@SiO_2的制备
        3.2.8 白细胞膜包覆UCNPs-Fe_3O_4@SiO_2复合材料的SDS-PAGE表征
        3.2.9 SA-WM-UCNPs-Fe_3O_4@SiO_2与biotin-C-9S/SYL3C的组装
        3.2.10 aptamer-SA-WM-UCNPs-Fe_3O_4@SiO_2的细胞毒性实验
        3.2.11 实验条件优化
        3.2.12 aptamer-SA-WM-UCNPs-Fe_3O_4@SiO_2对靶细胞的特异性捕获
        3.2.13 aptamer-SA-WM-UCNPs-Fe_3O_4@SiO_2对靶细胞的分离捕获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上转换纳米材料的表征
        3.3.2 上转换纳米材料的荧光性能
        3.3.3 aptamer-SA-WM-UCNPs-Fe_3O_4@SiO_2的表征
        3.3.4 UCNPs-Fe_3O_4@SiO_2和SA-WM-UCNPs-Fe_3O_4@SiO_2的荧光性能
        3.3.5 aptamer-SA-WM-UCNPs-Fe_3O_4@SiO_2捕获靶细胞的可行性分析
        3.3.6 aptamer-SA-WM-UCNPs-Fe_3O_4@SiO_2的细胞毒性实验
        3.3.7 实验条件优化
        3.3.8 aptamer-SA-WM-UCNPs-Fe_3O_4@SiO_2对靶细胞的特异性捕获
        3.3.9 aptamer-SA-WM-UCNPs-Fe_3O_4@SiO_2纯度和灵敏度的考察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pH敏感染料的纳米生物平台对异质性循环肿瘤细胞的比色检测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设备与仪器
        4.2.3 多价适配体-Au NP纳米复合物的制备
        4.2.4 PAA-MoS_2 NFs的合成
        4.2.5 比色纳米探针的制备
        4.2.6 细胞培养
        4.2.7 CTCs的比色检测
        4.2.8 样品分析
        4.2.9 癌细胞的免疫染色
        4.2.10 临床血液样品中CTCs的检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纳米材料的表征
        4.3.2 比色纳米探针的表征
        4.3.3 比色纳米探针的性能
        4.3.4 实验条件优化
        4.3.5 多价适配体-AuNP纳米复合物对癌细胞的捕获
        4.3.6 比色纳米探针对异质性CTCs的同时性检测
        4.3.7 临床血液样品中CTCs的检测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双信号放大的超灵敏电化学适配体传感体系用于循环肿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设备与仪器
        5.2.3 传感电极的制备
        5.2.4 双信号标记适配体的HCR组装
        5.2.5 双信号标记适配体HCR组装体的PAGE表征
        5.2.6 细胞培养
        5.2.7 异质性CTCs的捕获
        5.2.8 电化学检测
        5.2.9 全血中加标CTCs的捕获与检测
        5.2.10 不同EMT阶段的检测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适配体传感的表征
        5.3.2 双信号标记适配体 HCR组装体 PAGE表征及检测性能
        5.3.3 捕获异质性CTCs的可行性分析
        5.3.4 实验条件优化
        5.3.5 异质性CTCs在 PBS中的捕获
        5.3.6 异质性CTCs在全血中的捕获
        5.3.7 不同EMT阶段的检测
        5.3.8 EMT传感系统的应用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罗通定通过促进雌激素受体α的降解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材料与方法
    2.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1.罗通定抑制ERα阳性乳腺癌细胞的生长
    2.罗通定通过对ERα阳性乳腺癌细胞的细胞周期阻滞实现抗增殖效应
    3.罗通定介导ERα蛋白表达的下调
    4.罗通定通过促进ERα的降解下调其表达
    5.罗通定与ERα直接相互作用
    6.ERα过表达可减弱罗通定介导的部分生长抑制
    7.罗通定增强乳腺癌细胞对他莫昔芬的敏感性
    8.罗通定与氟维司群协同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
讨论
结论
综述 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内分泌疗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致谢

(9)基于双混合雌激素受体筛查乳制品中雌激素干扰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名词术语对照
第一章 绪论
    1 雌激素及其干扰物概述
        1.1 雌激素简介
        1.2 雌激素干扰物简介
    2 雌激素受体概述
        2.1 雌激素受体的结构和亚型
        2.2 雌激素与雌激素受体作用机制
    3 雌激素干扰物检测的前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3.1 液-液萃取
        3.2 浊点萃取
        3.3 超临界流体萃取
        3.4 凝胶渗透色谱
        3.5 固相萃取
    4 雌激素干扰物的筛查方法研究进展
        4.1 子宫增重法
        4.2 MCF-7 细胞增殖法
        4.3 重组酵母筛查系统
        4.4 卵黄蛋白原诱导实验
        4.5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4.6 快速检测方法
    5 乳及乳制品中雌激素干扰物污染及检测现状
    6 论文的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双混合雌激素受体的固相萃取前处理方法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相关溶液的配制
        2.4 羧基化硅胶的制备
        2.5 基于单一ER和双混合ER的 SPE柱制备
        2.6 基于单一ER和双混合ER的 SPE柱对EDCs的吸附实验
        2.7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SPE柱的吸附量
    3 结果与讨论
        3.1 羧基化硅胶的表征
        3.2 基于不同ER制备SPE柱对17β-E2、DES和 HES的吸附量
        3.3 基于不同ER制备SPE柱对17α-E2、E1和HPTE的吸附量
        3.4 基于不同ER制备SPE柱对GEN、BPA和 BPB的吸附量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双混合雌激素受体的未知雌激素干扰物筛查方法的建立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相关溶液的配制
        2.4 胶体金的制备
        2.5 基于单一ER-Au NPs比色法的建立
        2.7 基于双混合ER-Au NPs比色法的建立
        2.8 基于不同ER的 Au NPs比色法对多种EDCs的检测
    3 结果与讨论
        3.1 胶体金的表征
        3.2 基于单一ER-Au NPs比色法的建立
        3.3 基于双混合ER-Au NPs比色法的建立
        3.4 基于ER-Au NPs比色法对多种EDCs的检测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双混合雌激素受体筛查乳及乳制品中未知雌激素干扰物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相关溶液的配制
        2.4 联用方法的加标回收率考察
        2.5 乳及乳制品中未知EDCs的富集和检测
        2.6 乳及乳制品中未知EDCs的分离和检测
        2.7 乳及乳制品中未知EDCs的定性和定量
    3 结果与讨论
        3.1 联用方法的加标回收率考察结果
        3.2 乳及乳制品中未知EDCs的检测和分离
        3.3 乳及乳制品中未知EDCs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10)雌激素对ER阳性乳腺肿瘤细胞干性调控及其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雌激素对ER阳性乳腺癌细胞MCF-7 干性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雌激素对ER阳性乳腺癌细胞EMT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雌激素调控ER阳性乳腺癌细胞干性的分子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肿瘤干细胞在乳腺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四、改良亲和酶标法检测乳腺癌细胞ER(论文参考文献)

  • [1]β-葡萄糖苷酶对人参皂苷生物转化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研究[D]. 钟姝凝. 吉林大学, 2021(01)
  • [2]糖代谢重编程在水飞蓟宾介导的乳腺癌细胞自噬性死亡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 王震. 吉林大学, 2021(01)
  • [3]新型雌激素受体GPER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与机制探讨[D]. 邱宇安. 南昌大学, 2021(01)
  • [4]平分型GlcNAc糖基化修饰调控乳腺癌发展及耐药性的机制研究[D]. 曹琳. 西北大学, 2021(12)
  • [5]长链非编码RNA TCONS_00068220通过调节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标记物E-cadherin促进乳腺癌进展的研究[D]. 刘晓. 山东大学, 2021(11)
  • [6]乳腺癌患者血清sTim-3和Flt3L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饶亚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7]新型循环肿瘤细胞识别界面的设计及应用研究[D]. 王秀丽. 华东师范大学, 2021(12)
  • [8]罗通定通过促进雌激素受体α的降解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D]. 何金潺.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9]基于双混合雌激素受体筛查乳制品中雌激素干扰物的研究[D]. 李晓琦.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10]雌激素对ER阳性乳腺肿瘤细胞干性调控及其作用机制[D]. 马芳.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改良亲和酶标记法检测乳腺癌细胞内质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