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他汀类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一、他汀类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中应用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聂妍,张蒙,黄业伟[1](2021)在《天然化合物抑制HMG-CoA还原酶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HMG-CoA还原酶,即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3-hydroxy-3-methyl glutaryl coenzyme Areductase,HMGR)是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酶,抑制HMGR活性能够阻碍胆固醇合成,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LDL-C)水平,进而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由于现市售的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已被证明有诸多的副作用,研发出他汀类药物替代物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HMGR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他汀类药物存在的问题,以及天然化合物抑制HMGR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HMGR天然抑制剂的研究方向。

冯英娜[2](2021)在《应用网络Meta分析模型研究不同他汀类药物对心脑血管疾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调脂效果》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多项研究已证实,他汀类药物可有效调节血脂并降低心脑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的风险,现已被各个指南强烈推荐用于CVD的一级及二级预防。但不同的他汀药物存在不同的药理学特性。不同种类的他汀药物调脂效果是否不同,仍存在争议,且直接比较的证据很少,也不一致。本研究旨在通过网络Meta分析对不同他汀类药物对心脑血管疾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调脂效果进行系统评价。方法:运用计算机检索VIP、PubMed、EMbase、CNKI、The Cochrane Library、Wang Fang Data、CBM等数据库,收集关于6种他汀类药物治疗心血管或脑血管疾病合并高脂血症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RCT),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12月1日。由2位专业的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后,运用stata15.1软件进行网络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3项RCT,共包含47288例CVD患者,涉及6种干预措施。网络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降低LDL-C方面,涉及6种他汀类药物,其疗效排序图提示阿托伐他汀(SUCRA:88.1)最优,其次为辛伐他汀(79.5)、瑞舒伐他汀(58.6)、氟伐他汀(43.2)、匹伐他汀(40.6)、普伐他汀(39.6);在降低TG方面,涉及5种他汀类药物,其疗效排序图提示阿托伐他汀(SUCRA:87.8)最优,其次为瑞舒伐他汀(85.2)、辛伐他汀(62.7)、普伐他汀(39.7)、氟伐他汀(17.9);在降低TC方面,涉及4种他汀类药物,其疗效排序图提示阿托伐他汀(SUCRA:87.6)最优,其次为辛伐他汀(79.6)、氟伐他汀(41.9)、普伐他汀(40.8);在升高HDL-C方面,涉及6种他汀类药物,其效果排序图提示辛伐他汀(SUCRA:92.2)最优,其次为瑞舒伐他汀(79.9)、匹伐他汀(67.3)、阿托伐他汀(44.9)、普伐他汀(39.4)、氟伐他汀(22.2)。结论:不同他汀类药物均可有效调节血脂,其中阿托伐他汀在降低LDL-C、TG及TC的作用最优,而在升高HDL-C作用中,辛伐他汀表现出较好的效果。受纳入研究数量及质量的限制,本研究仍需更多设计合理、方法得当的RCT予以验证。

赵艺涵[3](2021)在《中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配伍规律及川芎嗪稳定斑块的研究》文中认为病灶内含有大量脂质和坏死细胞的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累及体循环系统的大中型弹性动脉。除常见的冠脉病灶外,作为全身中型动脉窗口,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水平。多项观察性研究显示,颈动脉斑块会显着增加脑卒中及死亡风险。我国的中风负担较重,中风防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医中药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模式,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活血化瘀研究是目前中医药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在临床与基础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但中药复方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配伍规律未见系统总结,除此之外,活血化瘀中药有效成分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因此,本课题进行了临床数据挖掘和基础实验两部分研究:(1)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处方进行数据挖掘;(2)采用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敲除(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knockout,LDLR-/-)金黄地鼠模型,探究活血化瘀中药有效成分(川芎嗪)抗血小板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稳定斑块的作用与机制。研究一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索中药复方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配伍规律目的:系统挖掘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药复方配伍规律。方法:以“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颈动脉闭塞”“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中医”“中医药”“祖国医学”“中医疗法”“中药”“中药复方”“随机”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纳入干预对象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采用中药复方进行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提取资料,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进行方剂分析,以频次表或网络化视图来展示分析结果。结果:本次研究纳入176首中药复方进行数据挖掘。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复方中药物的药性多为温性、寒性、平性;药味归属于甘味、苦味、辛味者居多;归经多归于肝经、脾经和心经。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有丹参、川芎、黄芪;出现频率较高的药对包括“川芎、丹参”,“丹参、黄芪”,“川芎、黄芪”,“丹参、当归”及“半夏、丹参”。置信度较高的药对是“陈皮、半夏”,“川芎、黄芪”,“茯苓、半夏”,“赤芍、川芎”及“黄芪、丹参”。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还可进行基于隐形规律的核心用药组合分析及新方分析,输出核心用药组合8个,分别是“陈皮、甘草、茯苓”,“全蝎、蜈蚣、土鳖虫”,“何首乌、决明子、山楂”,“冰片、浙贝母、薤白”,“当归、川芎、赤芍、红花”,“全蝎、蜈蚣、僵蚕、益母草”,“山楂、荷叶、绞股蓝”及“冰片、人参、麝香”。基于上述核心药物组合进一步分析获得新方4个,分别为“陈皮、甘草、茯苓、当归、川芎、赤芍、红花”,“全蝎、蜈蚣、土鳖虫、僵蚕、益母草”,“何首乌、决明子、山楂、荷叶、绞股蓝”及“冰片、浙贝母、薤白、人参、麝香”。结论: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组方多用丹参、川芎、黄芪,常见药对包括“川芎、丹参”,“丹参、黄芪”,“川芎、黄芪”,“陈皮、半夏”及“茯苓、半夏”。以方测证,治疗的核心思路以活血化瘀、益气化痰为主,兼以降脂化浊、破血逐瘀之法。研究二川芎嗪抑制血小板活化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目的:本实验围绕着川芎嗪作为抗血小板药物在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中抑制血小板活化,从而稳定斑块的研究假说展开。观察川芎嗪对LDLR-/-金黄地鼠血脂水平、斑块面积与组成、血小板活化的影响,并基于P2Y12嘌呤能受体下游的信号转导通路探讨其抑制血小板活化的作用机制。方法:以高脂高胆固醇饲料喂养LDLR-/-金黄地鼠8周后,在继续给予高脂高胆固醇饲料喂养的基础上,模型组给予蒸馏水(Vehicle)灌胃,氯吡格雷组(Clopidogrel)及川芎嗪组(Ligustrazine)分别给予等体积药物灌胃,灌胃时长为8周。空白对照组是普通饲料饲养条件下,与其他三组同时接受蒸馏水灌胃的野生型(Wildtype,WT)地鼠。灌胃给药结束后取材,测定地鼠血浆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及非高密度脂蛋白(Non-high density lipoprotein,non-HDL)水平。制备主动脉根冰冻切片,进行油红O、CD68、α-SMA免疫组化染色,对主动脉全长进行enface分析。体外分离洗涤血小板后以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激活,分析洗涤血小板内环磷酸腺苷(Adenosine cyclophosphate,cAMP)、钙离子浓度,采用Western blot定量检测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I3K)、丝氨酸/苏氨酸特异性蛋白激酶(Serine/threonineproteinkinase,Akt)、磷酸化Akt(磷酸位点为Thr308)、磷酸化Akt(磷酸位点为Ser47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LDLR-/-金黄地鼠经过共计16周的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喂养可发展为高脂血症,在主动脉根及主动脉全长均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氯吡格雷对地鼠血脂水平无影响。川芎嗪组地鼠血浆TC(P<0.05)及non-HDL(P<0.05)较模型组显着降低。模型组的主动脉根部冰冻切片经油红O染色后,可观察到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氯吡格雷及川芎嗪均可显着降低斑块面积(氯吡格雷组,P<0.05;川芎嗪组,P<0.01)。巨噬细胞浸润及平滑肌细胞相对数量减少是斑块稳定性下降、易于发生破裂的病理表现。与作为空白对照组的WT地鼠进行比较发现(P<0.01),模型组可观察到明显的巨噬细胞浸润现象,氯吡格雷及川芎嗪均可抑制巨噬细胞浸润(氯吡格雷组,P<0.05;川芎嗪组,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模型组切片平滑肌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氯吡格雷及川芎嗪组的平滑肌相对数量均高于模型组(氯吡格雷组,P<0.05;川芎嗪组,P<0.05)。Enface分析显示,模型组的主动脉全长均可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氯吡格雷组及川芎嗪组斑块面积均较模型组显着降低(氯吡格雷组,P<0.01;川芎嗪组,P<0.01),川芎嗪组的斑块相对面积显着低于氯吡格雷组(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洗涤血小板胞内cAMP浓度有所下降(P=0.06),钙离子浓度显着上升(P<0.05),提示该组地鼠血小板活化水平上升。氯吡格雷组和川芎嗪组地鼠洗涤血小板中的cAMP浓度显着高于模型组(氯吡格雷组,P<0.05;川芎嗪组,P<0.05),胞内钙离子浓度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氯吡格雷组,P<0.01;川芎嗪组,P<0.01)。针对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的Western blot分析显示,各组间PI3K及Akt蛋白表达水平无显着差异。与模型组进行比较发现,氯吡格雷组磷酸化Akt(Ser473位点)表达水平降低,但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4)。氯吡格雷组及川芎嗪组磷酸化Akt蛋白水平(位点为Thr308)均较模型组显着降低(氯吡格雷组,P<0.01;川芎嗪组,P<0.01)。结论:川芎嗪具有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脂质沉积、抑制巨噬细胞浸润及增加平滑肌相对数量。在病理分析的基础上,洗涤血小板的分子机制实验证实了川芎嗪在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中可抑制血小板活化,其抗血小板活化的机理可能与抑制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上的关键蛋白磷酸化有关。

李瑞菡[4](2021)在《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患者心率变异性及中医证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由文献综述与临床研究两部分组成。一、文献综述综述一主要论述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心血管疾病作为我国四类重大慢性病之一,老年心血管病的负担日益加重。慢性便秘作为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疾病,可通过影响血液流变学、影响脂类代谢吸收、触发炎症免疫反应、诱导氧化应激和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等多个途径影响到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是冠心病和慢性便秘两个疾病的共同发病机制之一。心率变异性作为反映自主神经功能的指标,在临床中也被广泛应用,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与心率变异性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综述二主要论述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中医研究进展。冠心病在中医中归属“胸痹心痛”范畴,其基本病机为阳微阴弦、心脉痹阻。在中医证型分布上诸多医家对其有不同的经验和总结。基于中医整体观念、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主神明和肠脑理论可解释临床中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两者之间的病因病机。阴阳失衡作为多数疾病的基本病机,在西医中对应自主神经功能异常,中医理论在解释自主神经功能异常中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在治疗上,中医辨证论治的中药汤药内服和中医特色外治疗法被临床诸多研究证实了其有一定的疗效和优势。二、临床研究目的:研究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研究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对其心率变异性的影响,以及与其既往病史、相关实验室指标、冠脉病变情况、胃肠道症状、睡眠情况和焦虑抑郁情况等临床资料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来自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脏科2020年8月至2021年1月期间经冠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老年患者206例,其中合并慢性便秘103例,单纯冠心病103例。通过问卷调查表的形式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一般情况、病史信息、中医证候信息、睡眠焦虑抑郁情况和入院的检查化验结果等临床资料。通过对临床资料数据进行Excel表格录入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性统计分析。结果:①入组临床资料分布:入组的206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1岁,男性121人,女性85人,平均BMI为25.23kg/m2,89.81%居住在北方,68%存在长期精神紧张,饮食口味上半数以上偏肥甘厚味、油炸饮食、腌制食品和偏咸。病史方面:中位病程是1年,半数以上为NSTE-ACS类型冠心病,37.9%合并糖尿病,30.6%合并高脂血症,25.7%合并脑血管疾病。46.1%有早发心血管家族史,35%合并吸烟史,27.2%合并饮酒史,67.1%的女性合并早发停经史。多数患者的冠心病基础疾病严重程度处于低危至中危之间。中医证素分布上,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证占68%、痰浊证占36.4%、阳虚证占36.4%、气滞证占25.2%、血瘀证占20.9%、其他证素(阴虚证、热蕴证、寒凝证)占17.5%,半数以上患者为双证素。在中医证素组合得出的中医证候分布上,单纯实证占17%,单纯虚证占28.2%,虚实夹杂证占54.9%。单纯实证中以气滞血瘀证多见,单纯虚证中以阳气虚衰证和心气亏虚证多见,虚实夹杂证中以气虚痰阻证、阳虚痰阻证、阳虚寒凝证和气虚血瘀证多见。②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间在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体力活动情况、饮食口味及种类、日饮水量、体育锻炼情况)及病史资料(冠心病病程、是否支架术后、冠心病类型、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脑血管疾病病史、合并用药史、早发心血管家族史、烟酒史和早发停经史)的比较上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基线资料相当。在冠心病基础疾病严重程度危险分层方面,合并便秘组的患者基础疾病处于高危的人群较单纯冠心病组患者多(P<0.05)。在大便分型上,患者大便多为布里斯托2型、3型,而单纯冠心病组患者大便多为4型、5型(P<0.001)。胃肠道症状上,合并便秘组的患者胃肠道症状量表得分明显高于单纯冠心病组患者(P<0.001)。睡眠、心理情况上,合并便秘组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老年焦虑评分和老年抑郁评分均高于单纯冠心病组(P<0.001)。化验检查方面,合并便秘组的空腹血糖、Apo-A1、Apo-E水平均低于单纯冠心病组,NT-proBNP水平高于单纯冠心病组(P<0.05)。冠脉病变情况上,合并便秘组患者的冠脉Gensini积分高于单纯冠心病组(P<0.05)。在中医证素上,合并便秘组的其他证素(热蕴证、阴虚证、寒凝证)较单纯冠心病组的多(P<0.05)。在心率变异性上,合并便秘组的患者SDNN、SDANN Index、SDNN Index、rMSSD、pNN50、三角指数、总功率、极低频、LF、HF、最小频域功率小时、最大频域功率小时的中位数均较单纯冠心病组患者的低,最大QTc间期的中位数较单纯冠心病组的高(P<0.05)。③合并便秘组患者便秘情况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合并便秘组患者的胃肠道症状评定量表(GSRS)得分与心率变异性相关指标包括SDNN、SDANN Index、SDNNIndex、三角指数、总功率、极低频、LF呈明显的负相关(P<0.05)。④合并便秘组中医证素分析:合并便秘组冠心病中医证素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证、阳虚证、痰浊证、气滞证、其他证素、血瘀证。便秘中医证候由高到低依次为肺脾气虚证、肠道气滞证、脾肾阳虚证等。相关性分析发现,随着年龄增大、服用利尿剂类药物,气虚证增多(P<0.05)。随着抑郁倾向增加、大便干硬程度增加、便秘程度增加,其他证素增多(P<0.05)。随着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倾向增加,气滞证增多(P<0.05)。随着饮食肥甘厚味、服用他汀类药物,血瘀证增多(P<0.05)。随着冠心病由不稳定心绞痛到急性心肌梗死,心梗指标的异常,痰浊证逐渐减少(P<0.05)。随着肾功能指标的异常增高,阳虚证增多(P<0.05)。⑤老年冠心病冠脉严重程度的回归分析: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冠脉Gensini积分的影响因素,得出线性回归方程:冠脉Gensini积分=67.489+(7.123 ×TSH)-(31.722×HDL-C)-(0.161×SDNN),以上3个指标可以解释冠脉Gensini积分变异的35.4%。TSH是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HDL-C、SDNN是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保护因素。⑥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回归分析:通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阳虚证、其他证素(热蕴证、阴虚证、寒凝证)、合并抑郁倾向是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危险因素,Apo-A1、pNN50是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保护因素。进一步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合并抑郁倾向、Apo-A1的下降是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①合并便秘病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共患病增多,睡眠及心理障碍增多,血脂异常增多,自主神经功能更低,冠脉病变更严重。②在中医证素上,老年冠心病患者以气虚证、痰浊证、阳虚证为主,虚实夹杂证多见。合并慢性便秘患者以气虚证、阳虚证居多,中医证素更加复杂。③TSH是老年冠心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HDL-C、SDNN是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保护因素。④阳虚证、气滞证、其他证素(热蕴证、阴虚证、寒凝证)是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危险因素,pNN50是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保护因素。合并抑郁倾向、Apo-A1的下降是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史张[5](2021)在《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诊疗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卒中复发及预后评估的临床研究第一章: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预测复发性脑卒中的前瞻性研究目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较高。然而,目前很少有研究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vessel wal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VW-MRI)技术预测复发性脑卒中。本研究旨在评估hr-VW-MRI在预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复发性脑血管缺血事件风险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前瞻性纳入首次发生急性/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共58例(平均年龄57.7±11.5岁;男性45例)。所有患者分别在初次入院前及临床规范治疗大于三个月后行hr-VW-MRI检查,并对每个患者进行临床随访直到急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或短暂性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再次发生,随访时间不超过48个月。通过hr-VW-MRI评估并记录责任动脉最狭窄层面的狭窄率、斑块负荷(plaque burden,PB)、最小管腔面积(minimum luminal area,MLA)、斑块强化率及各种指标前后变化的百分比。PB的定义为(1-MLA/最狭窄层面的管壁面积)×100%。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预测复发性脑卒中,并计算风险比(hazard ratio,HR)和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结果:基线和随访两次hr-VW-MRI扫描的平均时间间隔为6.2±4.1个月,其中12例患者(占总人数的20.7%)在10.9±9.2个月内发生了同侧责任血管的复发性TIA或缺血性脑卒中。单因素分析表明基线的甘油三酯、PB变化百分比和PB进展与卒中复发显着相关(所有P<0.05)。多因素Cox回归发现PB进展(HR,6.293;95%CI,1.620-24.444;P=0.001)是复发性缺血事件预测的独立影像学特征。结论:PB进展与复发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独立相关,hr-VW-MRI有助于复发性脑卒中患者的预测和风险分层。第二章:强化药物治疗后对复发性脑卒中预测及神经功能预后评估的前瞻性研究目的:前期研究认为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有助于预测(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ICAD)引起的复发性脑卒中,但采用二维非全脑成像技术和缺乏规范临床随访及预后评估是其主要缺陷。本章研究旨在基于三维hr-VW-MRI通过短期随访和长期随访两个时间维度,探讨经强化药物治疗后患者临床和影像特征的变化规律,并评估复发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和神经功能残障的独立危险因素。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前瞻性分析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入院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前行三维头颈联合hr-VW-MRI检查,并要求患者在强化药物治疗3个月后进行临床指标(包括体育运动及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临床症状和血液指标)和hr-VW-MRI影像特征的复查评估。随后在2021年3月1日前以电话采访形式进行患者症状和残障评估。通过改良兰金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来确定预后不佳和神经功能残障。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预测复发性脑卒中、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评估预后情况,并计算风险比(HR)、优势比(odds ratio,OR)和95%置信区间(95%CI)。结果:最终纳入研究的患者为80人(平均年龄:59.64±12.03),两次MRI扫描的平均时间间隔为92.4±15.9天,长期随访的平均天数为583.4±130.8天。强化药物治疗后,斑块活性减弱(强化率减低,P<0.001;直方图均数值升高,P=0.012)。在复发性卒中的高危因素研究中,凸月形斑块与短期卒中复发显着相关(HR=7.137;95%CI,1.531-33.277;P=0.047),而在长期随访中体育运动与否则是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R=0.104;95%CI,0.018-0.591;P=0.010)。在神经功能预后评估中,短期治疗后的预后优劣与患者高危因素控制不佳(OR=4.544;95%CI,1.238-24.761;P=0.045)、总运动代谢当量(OR=0.678;95%CI,0.465-0.990;P=0.044)和熵(OR=0.073;95%CI,0.011-0.473;P=0.006)显着相关,而斑块位于第二象限(OR=9.617;95%,2.0159-44.911;P=0.004)、服药依从性(OR=0.135;95%,0.030-0.610;P=0.009)和高危因素控制不佳(OR=6.234;95%,1.723-22.553;P=0.005)则与其长期治疗后神经功能残障有关。结论:hr-VW-MRI可评估强化药物治疗后斑块变化情况,并有助于ICAD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风险预测和功能残障评估。第二部分多功能纳米脂质体靶向巨噬细胞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诊治一体化实验研究目的: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造成的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而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的极化可能会使斑块的不稳定性转为稳定。我们设想构建一种共载125碘-氧化铁纳米粒(125I-ION)和姜黄素(Cur)的纳米粒脂质体(9-CCN(125I-ION/Cur)-LNPs),通过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和磁共振成像(MRI)联合的多模态成像手段,将姜黄素靶向输送至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达到诊治一体化目的。材料与方法:首先,制备9-CCN(125I-ION/Cur)-LNPs,并检测铁和姜黄素的包封率、载药率以及该纳米脂质体的物理稳定性、放射化学稳定性和弛豫时间。其次,对该纳米脂质体进行体外评估,检测分析9-CCN(125I-ION/Cur)-LNPs在巨噬细胞中的摄取情况,并分离兔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巨噬细胞。进而,建立新西兰大白兔的动脉粥硬化动物模型,在注射前及每10天注射靶向纳米粒脂质体后,分别在注射后6h及36h进行体内SPECT和MRI扫描,评估斑块情况。最后,离体兔主动脉,进行病理切片、染色,分析斑块的病理学特征。结果:透射电镜显示9-CCN(125I-ION/Cur)-LNPs粒度均一、超顺磁性好、放射化学纯度为97.2%,且在体内循环中较为稳定。体外摄取研究发现,姜黄素和核素放射性均在RAW264.7细胞中摄取较高,而MRI图中ION的摄取在两种细胞中几乎相同,并且体外实验表明9-CCN(125I-ION/Cur)-LNPs和姜黄素可促进巨噬细胞极化为M2表型。此外,体内实验表明,9-CCN(125I-ION/Cur)-LNPs可以特异性地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促炎M1型巨噬细胞结合,并将125I-ION和姜黄素传递到巨噬细胞中。由于M1向M2极化,不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得稳定,导致纳米粒脂质体的吸收显着减少,SPECT/CT核素摄取显着下降。结论:9-CCN(125I-ION/Cur)-LNPs实现了同时检测和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核医学和磁共振联合成像的方式可精准检测斑块并评估疗效,实现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诊治一体化。

王瑶[6](2021)在《替格瑞洛对中低危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替格瑞洛治疗中低危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的患者IMT和心电图、心绞痛疗效等数据,得出替格瑞洛治疗中低危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的疗效性。材料与方法:选取2018年06月至2020年0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50例中低危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两个组别,每组患者各75例,对照组的患者给与阿司匹林+匹伐他汀进行治疗(阿司匹林100mg qd+匹伐他汀2mg qn),观察组患者给与阿司匹林+替格瑞洛+匹伐他汀进行治疗(替格瑞洛60mg bid+阿司匹林1 00mg qd+匹伐他汀钙片2mg qn);治疗6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相关指标进行数据分析;两组患者一般社会学资料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分析;两组患者心电图数据分析;两组患者心绞痛疗效分析;进而考察替格瑞洛对中低危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一般社会学资料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具体考察项目诸如患者平均年龄、性别比例、BMI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平均病程、高血压疾病、周围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以及肾病、冠脉Gensini评分等数据分析中差异性较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治疗前后心电图变化比较: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ST段下降导联数NST及ST段压低总和ΣST等数据差异性较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经过药物治疗后NST、ΣST数据下降,观察组数据变化更加明显,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数据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心绞痛疗效比较:药物干预前对照组及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差异性较小,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均体现出下降趋势,观察组的下降趋势更加明显,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数据相比,P<0.05,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3、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比较: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数据差异性较小,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MT均体现出下降趋势,观察组下降的趋势更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前后心功能变化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YHA分级Ⅰ级~Ⅳ分级等数据差异性较小,而在治疗后,Ⅰ分级、Ⅱ分级患者比例均得到提升,而Ⅲ分级及Ⅳ分级数量降低,体现出患者的心功能得到提升,其中观察组的疗效更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观察组患者整体上显效率及有效率要高于对照组,总体有效率对照组为86.67%,而观察组为9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替格瑞洛用药可以改善中低危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的降低机体IMT、心绞痛发作次数,并改善心电图缺血表现,提升患者的NYHA心功能分级以及总体疗效。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7](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提出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赵艺如[8](2020)在《基于Meta分析和网络药理学探讨脑心通胶囊干预糖尿病肾脏病的疗效》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我国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发病率大约是9.4%,糖尿病肾脏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作为一种常见微血管并发症,是终末期肾病和DM死亡的主要原因。DKD的临床表现包括肾小球滤过的初始增加、蛋白尿、肌酐升高,最终导致肾小球滤过降低。DKD起病隐匿,有着较强的潜伏性,如果治疗不及时,将会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对于DKD的防治已经成为医学界探索的重点和难题。DKD的治疗主要包括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加强营养、控制血糖血压、透析治疗和移植、纠正血脂异常等。糖尿病伴高血压且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300 mg/g或不伴高血压但UACR≥30mg/g的情况下,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 inhibitors,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ngiotension receptor blocker,ARB)治疗,能有效地延缓肾病的进展。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能减轻DKD的某些症状,但不能阻止其向终末期肾病的发展。长期以来,由于中药副作用小,在治疗DKD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中药在DM及其相关并发症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研究表明脑心通胶囊(Naoxintong capsules,NXT)通过抑制系膜扩张,改善糖/脂代谢,维持组织结构完整性和纠正DM引起的肾功能紊乱来抑制DKD。研究一:NXT治疗DKD的系统评价研究目的:评价NXT治疗DK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方法:本次荟萃分析选取了 7个国内外相关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图书馆、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a biology medicine database,CBM)、中国维普期刊数据库(VIP database for Chinese technical periodicals,VIP)。本次检索任务由两人共同完成,如有意见分歧,可与第三人协商解决,检索时间截止到2020年3月。两位研究员分别根据《Cochrane手册》的标准对检索文献的合格性评价、研究选择、数据提取和研究质量评价进行了研究,使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偏倚分析和结局分析。研究结果:1纳入文献情况:通过网络和人工检索共发现171项研究,最后7项研究符合荟萃分析的纳入要求。每项研究的参与者人数从54人到150人不等,共纳入610名患者(治疗组310名,对照组300名)。2NXT对UAER的影响:5项研究报告了试验组和对照组的UAER,其中2项研究测量单位不一致,1项研究未对研究对象进行DKD分期,因此他们的研究无法统一进行Meta分析。我们对其他2项进行了 Meta分析,森林图显示出不明显的异质性(P=0.24,12=27%),用FE模型进行数据分析。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95%CI:-22.57,-19.21;P<0.00001,DKD Ⅲ期患者的治疗组的优势有显着差异。3 NXT对24hUTP的影响:在降低24hUTP方面,NXT单独治疗DKD Ⅲ期患者疗效优于厄贝沙坦(P<0.01);NXT联合厄贝沙坦治疗DKD Ⅳ期患者优于厄贝沙坦(P<0.05)。4 NXT对Scr的影响:3个试验研究对象分别是DKD Ⅱ期、DKD Ⅲ期、DKD Ⅳ期,无法统一进行Meta分析。研究结果表明,NXT联用缬沙坦胶囊、厄贝沙坦、福辛普利治疗后Scr疗效优于对照组。5NXT对FBG的影响:森林图显示研究间的异质性不显着(P=0.99,I2=0%),因此使用FE模型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治疗后FBG变化无统计学差异(95%CI:-0.51,0.60;P=0.87)。6NXT对2hPG的影响:森林图显示没有发现异质性(P=0.97,I2=0%),因此选择FE模型进行数据分析。两组治疗后2hPG无统计学差异(95%CI:-0.44,0.32;P=0.74)7NXT对HbA1c的影响:森林图显示研究异质性小(P=0.95,I2=0%),因此选择了 FE模型进行数据分析。两组之间的HbA1c变化没有显着差异(95%CI:-0.32,0.25;P=0.81)。8NXT对血压的影响:NXT联合缬沙坦治疗降压效果优于缬沙坦(P<0.05)。9NXT对TC的影响:森林图显示有异质性(P<0.00001,I2=92%),采用RE模型进行数据分析。Meta结果表明两组间的TC变化没有显着差异(95%CI:-2.50,0.20;P=0.10)。10NXT对TG的影响:森林图显示研究间有异质性(P<0.00001,I2=92%),数据分析采用RE模型,治疗组具有降低TG的优势(95%CI:-1.04,-0.03;P=0.04)。11 NXT对LDL的影响:森林图显示具有异质性(P=0.05,I2=74%),数据分析采用RE模型,NXT联合治疗具有降低LDL的优势(95%CI:-0.77,-0.03;P=0.03)。12NXT对HDL的影响:森林图显示没有发现异质性(P=0.84,I2=0%),因此选择了 FE模型进行数据分析。两组HDL含量变化无显着性统计学差异(95%CI:-0.14,0.14;P=0.99)。13不良反应:两个试验报告了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根据当前纳入随机对照试验的样本量计算反应,结果无显着性差异。结论:1本次Meta分析发现,NXT联合ACEI/ARB或者丹红注射液可以降低早期DKD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2 但由于本次分析纳入7篇文献报道不全面,质量偏低。只有3个研究专门描述了随机方法,只有1个研究描述了不完整的结果日期。所有研究中都没有讨论分配隐藏,很少有研究对结果评估作出详细说明。其次,随机方法报告相对简单,无法确定盲法的实现。研究二:基于网络药理学的NXT治疗DKD的机制研究研究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对NXT治疗DKD的有效成分、靶点、通路进行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和临床使用NXT治疗DKD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及分析平台,并检索近年来的文献收集NXT组成药物化学成分,选择口服生物利用度(oralbioavailability,OB)≥30%、类药性(drug-likeness,DL)≥0.18、药物半衰期(half-life,HL)>4 小时、拓扑极性表面积(Topological Polar Surface Area,TPSA)<60、可旋转键数量(number of rotatable bonds,RBN)<10 作为条件筛选有效成分,使用 Swiss Target Prediction webserver的在线筛选工具来筛选靶点。2 收集整合 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OMIM)数据库、Drugbank数据库、Genetic Association Databases(GAD)数据库和 Therapeutic Target Database(TTD)数据库中DKD疾病靶点数据。3将NXT有效成分靶点和DKD相关靶点提取进行匹配,选择重叠的靶点作为NXT治疗DKD的相关靶点,两者之间的交点可能是NXT治疗DKD的有效作用靶点,这些靶点通过cytoscape软件中Merge处理。4使用DAVID数据库对NXT和DKD相互作用的靶点,进行GO Ontology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研究结果:1 NXT有效成分及靶点:通过TCMSP数据库及检索近年来相关文献药物化合物筛选得145个NXT有效成分,预测得到258个相关靶点。2 DKD疾病靶点网络图:在OMIN、GAD、TTD和DrugBank数据库中搜索,共检索到118个与DKD相关的人类目标。重复删除后,102个DKD相关目标保留,通过Cytoscape软件绘制疾病靶点之间的相互关系。3构建网络靶点图:通过Cytoscape绘制NXT药物靶点-DKD靶点之间的相互关系。4 NXT治疗DKD的靶点分析:本研究查找了 NXT有效的化学成分,这些成分包括油酸、丙氨酸、甘氨酸、L-组氨酸、L-谷氨酸、L-精氨酸、酪氨酸、脯氨酸、L-天冬氨酸、缬氨酸、L-异亮氨酸、琥珀酸、烟酸、甜菜碱、蛇床子碱、谷甾醇、豆甾醇等,主要包括氨基酸类化合物、甾醇类化合物。NXT有效成分作用于DKD靶点网络拓扑分析,结果显示CAT、NOS3、NOS2、PPARG、VEGFA、IL1B、JUN、MME等靶点度值较高,因此认为这些靶点是NXT治疗DKD的关键靶点。与NXT治疗DKD密切相关的GO和KEGG路径包括胰岛素分泌的调节、cGMP-PKG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等。结论:本研究构建了 NXT药物成分靶点和DKD疾病靶点的网络图,从网络药理学角度解释了 NXT治疗DKD的机制,发现NXT可能通过cGMP-PKG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TGF-β受体信号途径、阻断VEGF-A途径等调解血糖浓度、降低肾脏纤维化、延缓肾病进展,为临床使用NXT治疗DKD提供机制预测。

李洋[9](2020)在《NGAL和MMP-9/NGAL与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作为他汀类药物治疗作用的血清学标记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的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NGAL)及其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形成的复合物MMP-9/NGAL被报道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且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稳定的作用。本研究通过检测血清中NGAL和MMP-9/NGAL复合物的水平,研究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他汀类药物对血清中NGAL和MMP-9/NGAL复合物的影响,从而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治疗提供治疗靶点。方法:选择符合颈动脉粥样硬化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血清中NGAL和MMP-9/NGAL表达水平的均值将患者分为NGAL高表达组(n=56)和NGAL低表达组(n=44),MMP-9/NGAL高表达组(n=59)和MMP-9/NGAL低表达组(n=41),分别研究不同分组患者血清中NGAL、MMP-9/NGAL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其次根据双功能超声检测将患者分为稳定斑块患者组(n=42)和不稳定斑块患者组(n=55),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比较不同斑块稳定性患者血清中NGAL和MMP-9/NGAL表达水平的变化,并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估NGAL和MMP-9/NGAL的表达水平对不稳定斑块患者的预测价值。此外根据血管造影将患者分为管腔狭窄程度<50%的轻度狭窄患者(n=48)和管腔狭窄≥50%且<100%的中重度狭窄患者(n=52)。通过ELISA实验比较不同管腔狭窄程度患者血清中NGAL和MMP-9/NGAL表达水平的变化,且通过ROC曲线评估其对中重度管腔狭窄患者的预测价值。最后根据患者有无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将患者分为未接受他汀类药物组(n=31)和接受他汀类药物组(n=69),通过ELISA实验检测不同药物治疗组患者血清中NGAL和MMP-9/NGAL的表达水平,检测他汀类药物治疗对患者血清中NGAL和MMP-9/NGAL表达水平的影响。同时研究中还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评估患者血清中NGAL和MMP-9/NGAL与颈动脉狭窄症状表现及程度的相关性。结果:(1)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总胆固醇、LDL-C、患者斑块的稳定性、颈动脉狭窄症状的有无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在不同NGAL和MMP-9/NGAL表达水平的患者中存在差别(P<0.05)。(2)与不稳定斑块患者血清中NGAL和MMP-9/NGAL复合物的水平比斑块稳定性患者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3)与轻度管腔狭窄患者相比,中重度管腔狭窄患者血清中NGAL和MMP-9/NGAL复合物的水平显着升高(P<0.05)。(4)患者血清中的NGAL和MMP-9/NGAL复合物的水平与颈动脉狭窄有无症状的表现呈显着正相关,并是其独立预后影响因子(P<0.05)。(5)血清NGAL和MMP-9/NGAL复合物的水平与颈动脉狭窄程度为显着的正相关性,可作为其独立的影响因子(P<0.05)。(6)血清NGAL和MMP-9/NGAL对不稳定斑块患者和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具预测价值(P<0.05)。(7)他汀类药物治疗显着降低患者血清中的NGAL和MMP-9/NGAL的表达(P<0.05)。结论:血清中NGAL和MMP-9/NGAL复合物与颈动脉斑块易损性显着相关。他汀类药物可以通过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中的NGAL和MMP-9/NGAL复合物的水平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戚芷琪[10](2020)在《“心胆论治”针刺简化方案抗痰湿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通过针刺组与针灸组、药物组的对比,客观地评价“心胆论治”针刺简化方案抗痰湿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实验方法,将广东省中医院门诊招募的志愿患者作为该实验的对象,运用SPSS20.0软件生成随机数字号,将90例符合该研究纳入标准的受试者按1:1:1比例分为3组。3组最终纳入有效病例为79例,针刺组26例、针灸组30例、药物组23例。1.分组:(1)针刺组取穴:百会、印堂、人迎(双)、内关(双)、阳陵泉(双)。定位:参照2006年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操作:受试者呈仰卧位,使用φ0.25 ×25mm针灸毫针针刺百会、印堂、双侧人迎、双侧阳陵泉、双侧内关,后在除人迎穴之外其他穴位处行提插捻转手法产生得气感,人迎穴针刺时不施以行针手法且以看见针体随颈动脉搏动而跳动为度,留针25min。(2)针灸组取穴:①针刺:百会、印堂、人迎(双)、内关(双)、阳陵泉(双)②精灸: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四花(双侧膈俞、胆俞)③揿针:心俞(双)、胆俞(双)定位:参照2006年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操作:针刺操作同针刺组。精灸按以上对应的穴位操作,每个穴位处摆放规格约高度3mm、底面直径2mm圆锥形精细艾柱,以线香点燃施灸,每壮艾柱燃烧至剩余1/3时拿走,每个穴位各施灸2壮。揿针按照以上穴位,以安尔碘消毒后,采用一次性无菌揿针贴敷于各穴位上进行操作,留针48h。(3)药物组予受试者阿托伐他汀10mg/日,拜阿司匹林100mg/日口服。2.疗程:三组疗程均为12周,针刺组及针灸组每周治疗2次,每次治疗之间相隔3天,治疗方案同上,需完成80%及以上视为有效病例。3.评价时点和指标:选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作为评价时点各进行2次评价。主要指标为颈动脉彩超结果,包括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厚度(course积分)、斑块体积(PV)、斑块灰阶值(GSM);次要指标为血脂等相关结果,如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胆固醇(TC)。4.统计: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的差别选择适合的统计方法。分类资料用精确概率法或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和正态性检验,满足正态性分布的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同组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对不满足正太性分布的样本比较用配对符号秩和检验。等级资料采用样本比较的Wilcoxon秩和检验或多组比较的Kruskal-Wallis检验。所有检验都采用双侧检验,且显着性差异α=0.05。研究结果:1.基线方面:对三组受试者治疗前的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BMI、收缩压、舒张压、吸烟情况等进行基线统计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选用Person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选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方差分析的采用非参数检验,三组均无明显差异,可认为三组受试者在人口学资料方面具有可比性。对三组治疗前的IMT、Crouse积分、PV、GSM、TG、TC、HDL-C、LDL-C等基线进行组间比较,三组治疗前各指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三组各指标均具有可比性。2.主要指标方面:(1)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组内比较: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方面,针刺组在改善CAS患者左侧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方面具有显着疗效;针灸组在改善CAS患者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方面具有显着疗效;药物组在改善CAS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方面无显着疗效。组间比较方面,三种不同干预治疗在改善CAS患者左右两侧颈动脉内中膜(IMT)增厚方面,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在疗效上可能存在针灸组>针刺组>药物组的趋势,但未形成统计学差异。(2)颈动脉斑块厚度(Crouse积分):组内比较:颈动脉斑块厚度方面,针刺组在改善CAS患者颈动脉内斑块总厚度方面具有显着疗效;针灸组在改善CAS患者左侧及颈动脉内斑块总厚度方面均具有显着疗效;药物在改善CAS患者右侧颈动脉内斑块厚度方面具有显着疗效。在组间比较的结果中,三种不同干预治疗在改善CAS患者左右两侧颈动脉内斑块厚度及总斑块厚度方面疗效相当。(3)颈动脉斑块体积(PV)组内比较:针刺组、针灸组在改善CAS患者颈动脉内斑块总体积方面均具有显着疗效;药物组在改善CAS患者颈动脉内斑块总体积方面不具有显着疗效。组间比较方面,三种不同干预治疗在改善CAS患者颈动脉内斑块体积方面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参考条形图可知根据三组总体积差值的均值大小比较,针刺组与针灸组疗效相当,均存在好于药物组的趋势,但未形成统计学差异。(4)颈动脉斑块灰阶值(GSM)组内比较:针刺组仅在改善左侧颈动脉斑块灰阶值方面具有显着疗效,针灸组在改善双侧颈动脉斑块灰阶值方面均有显着疗效,药物组仅在改善右侧颈动脉斑块灰阶值具有显着疗效。组间比较方面,治疗前后三组在改善左侧颈动脉斑块灰阶值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根据图表显示,存在针刺组>针灸组>药物组的疗效趋势,但未形成统计学差异;治疗前后三组在改善右侧颈动脉斑块灰阶值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但存在药物组>针灸组>针刺组的疗效趋势,但未形成统计学差异。(5)血液指标方面甘油三酯(TG)方面,各组内比较显示,针刺、针灸、药物三组,在甘油三酯(TG)方面,均不具有明显改善效果,组间比较显示三组在改善甘油三酯方面疗效无差异。总胆固醇(TC)方面,各组内比较显示,针刺组、针灸组在治疗前后,总胆固醇无明显改善,药物组在改善总胆固醇方面具有显着疗效。组间比较方面,药物组在改善总胆固醇方面疗效优于针刺组与针灸组,且针刺组与针灸组在此方面疗效相当。高密度脂蛋白(HDL)方面,各组内比较显示,针灸组在改善高密度脂蛋白方面具有一定疗效,而针刺组与药物组在改善高密度脂蛋白方面无显着疗效。组间比较方面,三组在改善高密度脂蛋白方面未形成统计学差异。低密度脂蛋白(LDL)方面,各组内比较显示,针刺组和药物组在改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方面有一定疗效;针灸组在改善低密度脂蛋白方面不具有显着疗效;组间比较提示,在改善低密度脂蛋白方面,药物组疗效优于针刺组与针灸组,且针刺组与针灸组疗效相当。结论:“心胆论治”针刺简化方案可有效减小痰湿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颈动脉斑块体积并提高其斑块的稳定性,疗效与“心胆论治”针灸方案相当并优于西药方案,且操作更简便。

二、他汀类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中应用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他汀类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中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天然化合物抑制HMG-CoA还原酶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HMG-Co A还原酶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靶点
2 他汀类HMG-Co A还原酶抑制剂的研究现状
    2.1 他汀类HMG-Co A还原酶抑制剂
    2.2 他汀类HMG-Co A还原酶抑制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
    2.3 他汀类HMG-Co A还原酶抑制剂的不足
3 HMG-Co A还原酶的天然小分子抑制剂及其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研究
    3.1 天然小分子抑制剂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
    3.2 天然小分子抑制剂及其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研究
4 HMG-Co A还原酶天然抑制剂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优势与不足
    4.1 天然小分子抑制剂的优势
    4.2 天然小分子抑制剂的不足
5 展望

(2)应用网络Meta分析模型研究不同他汀类药物对心脑血管疾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调脂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策略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1.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2.4 网络Meta分析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他汀类药物于心脑血管疾病调脂效果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3)中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配伍规律及川芎嗪稳定斑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诊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数据挖掘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索中药复方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配伍规律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第三节 结果
    第四节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川芎嗪抑制血小板活化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第三节 结果
    第四节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患者心率变异性及中医证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概述
        2 冠心病与慢性便秘之间的关系
        3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与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
        4 心率变异性评估自主神经功能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
        2 中医对慢性便秘的病因病机认识
        3 中医对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认识
        4 中医阴阳理论与自主神经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
    1.3 评估标准
2 方案与内容
    2.1 临床资料收集
    2.2 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
    2.3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入组患者临床资料分布
    3.2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3.3 合并便秘组便秘情况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
    3.4 合并便秘组中医证素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
    3.5 老年冠心病冠脉严重程度的回归分析
    3.6 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老年冠心病一般情况分析
    4.2 老年冠心病中医证侯分布规律
    4.3 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临床特点
    4.4 合并慢性便秘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
    4.5 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中医证候分析
    4.6 老年冠心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
    4.7 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影响因素
5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患者心率变异性及中医证型的临床研究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诊疗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卒中复发及预后评估的临床研究
    第一章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预测复发性脑卒中的前瞻性研究
        一、引言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第二章 强化药物治疗后对复发性脑卒中预测及神经功能预后评估的前瞻性研究
        一、引言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多功能纳米脂质体靶向巨噬细胞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诊治一体化实验研究
    一、引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动脉粥样硬化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多功能纳米粒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替格瑞洛对中低危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介绍
    1.2 药物干预治疗介绍
        1.2.1 匹伐他汀钙
        1.2.2 替格瑞洛
        1.2.3 联合用药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2.3 相关标准
        2.3.1 稳定型心绞痛
        2.3.2 糖尿病
        2.3.3 缺血风险更高的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2.3.4 心功能评定标准
        2.3.5 冠脉Gensini评分标准
    2.4 临床疗效评定
        2.4.1 心电图疗效评定
        2.4.2 糖尿病疗效评定
    2.5 实验方法
        2.5.1 治疗方法
        2.5.2 研究项目
    2.6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社会学资料分析
    3.2 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比较
    3.3 治疗前后心电图变化比较
    3.4 治疗前后心绞痛疗效比较
    3.5 治疗前后心功能变化比较
    3.6 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糖尿病合并稳定性心绞痛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7)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吸烟
        1.1.1 吸烟现状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1.2 饮酒
        1.2.1 饮酒流行情况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1.3 不健康膳食
        1.3.1 膳食现状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1.3.2.2 高盐(钠)摄入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1.4 身体活动不足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1.5 超重、肥胖
        1.5.1 超重、肥胖现况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1.5.2.1 高血压
        1.5.2.2 冠心病
        1.5.2.3 脑卒中
        1.5.2.4 其他疾病
    1.6 社会心理因素
        1.6.1 抑郁、焦虑现况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1.6.2.1 应激
        1.6.2.2 抑郁
        1.6.2.3 焦虑
        1.6.2.4 A型行为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1.7 血脂异常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1.7.2 血脂异常现况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1.8 糖尿病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1.8.2 糖尿病现况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1.9 高血压
        1.9.1 高血压现况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2.1.1 血压
        2.1.2 静息心率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2.2.1 病史信息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2.3.2 临床合并症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3 危险因素干预
    3.1 行为干预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3.1.4.1 阶段目标
        3.1.4.2 优先原则
        3.1.5 随访管理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3.2 吸烟干预
        3.2.1 戒烟的益处
        3.2.2 戒烟的原则
        3.2.3 戒烟流程
        3.2.4 戒烟的措施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3.2.4.2 医学咨询
        3.2.4.3 5A技能
        3.2.4.4 5R干预技术
        3.2.4.5 戒烟药物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3.3 饮酒干预
        3.3.1 戒酒的益处
        3.3.2 戒酒的原则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3.3.4.2 干预内容
        3.3.5 持续监测
    3.4 膳食干预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3.4.4.1 膳食评估
        3.4.4.2 干预方案
        (1)一般人群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3.4.5随访管理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3.6 体重管理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3.6.4.1 咨询沟通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3.7.4.1 评估
        3.7.4.2 筛查
        3.7.4.3 干预
    3.8 血脂控制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3.9 糖尿病管理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3.9.4.1 筛查对象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9.4.3 降糖目标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3.9.4.5 降压治疗
        3.9.4.6 调脂治疗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3.9.4.8 体重管理
        3.9.4.9 血糖管理
    3.10 高血压管理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3.10.4.1 治疗目标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3.10.4.3 风险评估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3.10.4.5 药物治疗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3.10.5.2 老年高血压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10.5.8 代谢综合征
4 疾病干预
    4.1 冠心病
        4.1.1 概述
        4.1.2 诊断与分类
        4.1.2.1 诊断
        4.1.2.2 分类
        4.1.3 治疗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4.1.3.2 CCS的治疗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4.1.3.2.2 药物治疗
        4.1.3.2.3 血运重建
        4.1.3.3 共病的治疗
        4.1.3.3.1 心源性疾病
        4.1.3.3.2 心外疾病
        4.1.4 心脏康复
        4.1.4.1 药物处方
        4.1.4.2 患者教育
        4.1.5 随访管理
        4.1.6 预防
    4.2 脑卒中
        4.2.1 概述
        4.2.2 诊断与分类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4.2.2.2 诊断
        4.2.2.3 分类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4.2.4.1 高血压
        4.2.4.2 糖尿病
        4.2.4.3 血脂异常
        4.2.4.4 房颤
        4.2.4.5 心脏疾病
        4.2.5 预防
    4.3 慢性心衰
        4.3.1 概述
        4.3.2 诊断与分类
        4.3.2.1 筛查与识别
        4.3.2.2 诊断
        4.3.2.3 分类
        4.3.3 治疗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4.3.3.4 转诊治疗
        4.3.4 随访管理
        4.3.5 预防
    4.4 房颤
        4.4.1 概述
        4.4.2 诊断与分类
        4.4.2.1 诊断
        4.4.2.2 分类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4.4.3.1 节律控制
        4.4.3.2 心室率控制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4.5 外周动脉疾病
        4.5.1概述
        4.5.2 诊断与分类
        4.5.2.1 危险因素
        4.5.2.2 病因
        4.5.2.3 筛查对象
        4.5.2.4 诊断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4.5.3 治疗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4.5.5 预防
    4.6 动脉粥样硬化
        4.6.1 概述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4.6.2.1 危险因素
        4.6.2.2 临床表现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4.6.3 治疗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7.1 概述
        4.7.2 诊断与分类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4.7.2.2 危险因素
        4.7.2.3 病史
        4.7.2.4嗜睡程度评估
        4.7.2.5 辅助检查
        4.7.2.6 简易诊断
        4.7.2.7 分类、分度
        4.7.3 治疗
        4.7.3.1 治疗目标
        4.7.3.2 治疗方案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4.7.4 预防
        4.7.4.1 一级预防
        4.7.4.2 二级预防
        4.7.4.3 三级预防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5 其他关注问题
    5.1 抗栓治疗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5.1.2.1 STEMI
        5.1.2.2 NSTE-ACS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5.1.4.2 出血处理
    5.2 抗血小板治疗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5.3 治疗依从性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5.4 远程管理指导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6 投入产出分析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8)基于Meta分析和网络药理学探讨脑心通胶囊干预糖尿病肾脏病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研究综述
    综述一 基于“异病同治”理论探讨脑心通胶囊治疗糖尿病肾脏病的研究
        1 异病同治理论内涵
        2 NXT在心脑血管疾病中应用
        3 NXT在DKD中应用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糖尿病肾脏病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1 中医治疗DKD研究进展
        1.1 中医病因病机
        1.2 中医治则治法
        2 西医治疗DKD研究进展
        2.1 西医发病机制
        2.2 西医治疗方法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正文
    前言
    研究一 脑心通胶囊治疗糖尿病肾脏病的系统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3 数据提取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纳入文献
        2.2 研究特点
        2.3 纳入研究的质量
        2.4 NXT对肾功能的影响
        2.4.1 NXT对UAER的影响
        2.4.2 NXT对24hUTP的影响
        2.4.3 NXT对Scr的影响
        2.5 NXT对血糖的影响
        2.5.1 NXT对FBG的影响
        2.5.2 NXT对2hPG的影响
        2.5.3 NXT对HbAlc的影响
        2.6 NXT对血压的影响
        2.7 NXT对血脂的影响
        2.7.1 NXT对TC的影响
        2.7.2 NXT对TG的影响
        2.7.3 NXT对LDL的影响
        2.7.4 NXT对HDL的影响
        2.8 NXT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2.9 发表偏倚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脑心通胶囊治疗糖尿病肾脏病的机制研究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NXT化学成分数据库建立
        2.2 活性成分筛选
        2.2.1 参数设置
        2.2.2 预测药物靶点
        2.3 疾病靶点的收集
        2.4 NXT有效成分靶点与DKD靶点网络图构建
        2.5 富集分析
        3 结果
        3.1 NXT有效成分及预测靶点分析
        3.2 NXT靶点-靶点相互作用网络
        3.3 与DKD相关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
        3.4 NXT成分-DKD预测靶点网络
        3.5 GO生物过程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
        3.5.1 GO注释富集分析
        3.5.2 KEGG通路富集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总结
致谢

(9)NGAL和MMP-9/NGAL与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作为他汀类药物治疗作用的血清学标记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血清NGAL和 MMP-9/NGAL与患者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 血清NGAL和 MMP-9/NGAL在颈动脉斑块患者中的表达情况
    3 血清NAGL和 MMP-9/NGAL对不稳定斑块患者的预测价值
    4 血清NGAL和 MMP-9/NGAL在管腔狭窄患者中的表达情况
    5 血清NAGL和 MMP-9/NGAL对中重度管腔狭窄患者的预测价值
    6 血清NGAL和 MMP-9/NGAL与颈动脉狭窄症状表现及程度的关系
    7 他汀类药物治疗对患者血清中NGAL和 MMP-9/NGAL水平的影响
讨论
    1 NGAL
    2 MMP-9/NGAL复合物
    3 斑块稳定性
    4 颈动脉狭窄
    5 他汀类药物及其他药物治疗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心胆论治”针刺简化方案抗痰湿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动脉粥样硬化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1.1 动脉粥样硬化流行病学研究
        1.1.2 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
        1.1.3 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标准及方法
        1.1.4 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危险因素
        1.1.5 现代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治疗方法
        1.1.6 现代医学治疗CAS的局限性
    1.2 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研究进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方法
        2.1.1 病例选择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2.1.6 分组及治疗方案
        2.1.7 治疗方案
        2.1.8 结局指标
        2.1.9 评价时点
        2.1.10 不良事件/反应观察与分析
        2.1.11 数据管理
        2.1.12 临床研究路线
    2.2 结果及分析
        2.2.1 人口学资料比较
        2.2.2 评价指标分析
        2.2.3 安全性分析
        2.2.4 脱落情况分析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3.1 本研究的临床意义
    3.2 设置简化方案的依据
    3.3 对照组的选择
    3.4 检测指标的选择
    3.5 结果分析
    3.6 结果讨论
    3.7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四、他汀类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中应用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天然化合物抑制HMG-CoA还原酶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J]. 聂妍,张蒙,黄业伟.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1(18)
  • [2]应用网络Meta分析模型研究不同他汀类药物对心脑血管疾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调脂效果[D]. 冯英娜.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3]中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配伍规律及川芎嗪稳定斑块的研究[D]. 赵艺涵.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患者心率变异性及中医证型的临床研究[D]. 李瑞菡.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诊疗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史张.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6]替格瑞洛对中低危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效果研究[D]. 王瑶. 南昌大学, 2021(09)
  • [7]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8]基于Meta分析和网络药理学探讨脑心通胶囊干预糖尿病肾脏病的疗效[D]. 赵艺如.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9]NGAL和MMP-9/NGAL与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作为他汀类药物治疗作用的血清学标记物研究[D]. 李洋. 青岛大学, 2020(01)
  • [10]“心胆论治”针刺简化方案抗痰湿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D]. 戚芷琪.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他汀类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