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兴安岭西北部多宝山地区奥陶纪腕足动物

小兴安岭西北部多宝山地区奥陶纪腕足动物

一、小兴安岭西北部多宝山地区奥陶纪腕足动物(论文文献综述)

张元动,詹仁斌,袁文伟,唐鹏,李越,王志浩,周志毅,方翔,李文杰,成俊峰[1](2021)在《中国奥陶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根据当前国际通用的奥陶系"三统七阶"划分标准,对中国华南、华北、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西藏、滇缅马、印支等块体的奥陶纪岩石地层单元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和总结,在大量近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厘定它们的岩性特征、地层时代、接触关系和划分对比,以统一的年代地层框架为标尺,建立了94个地层柱的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关系。根据近二十年来中国关于奥陶纪的大地构造、沉积学、地层古生物学和生物古地理学研究成果,将中国奥陶系划分为12个地层区,其中对华南、华北和塔里木地层区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个地层分区和地层小区。

陈迪[2](2019)在《中国与缅甸奥陶纪末期髑髅贝型和舌形贝型亚门腕足动物》文中研究指明显生宙以来发生过5次最大的生物灭绝事件。其中奥陶纪末的那次事件是显生宙的第一次大灭绝,可分为两幕。第一幕,冰川极盛,气候急剧变冷,海平面大幅下降,多门类、多生态领域里的暖水生物遭到重创,凉水赫南特贝动物群应运而生、全球广布;第二幕,冰川快速消融,气候回暖,全球海平面大幅上升,腕足类赫南特贝动物群整体消亡。赫南特贝动物群,地质历程短暂,地理分布广泛,化石极为丰富,具有重要的地层对比意义。在这个动物群中,有铰类占据优势地位,而无铰类化石因个体小、数量少,长期未受到学者的重视。但它们占整个动物群近1/4的属,也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本文即专门研究其中的无铰类腕足动物。本文研究的化石来自于华南地区(四川、贵州、重庆和湖北)的观音桥层和缅甸曼德勒地区的Hwe Mawng紫色页岩段(均系奥陶纪末赫南特期)。笔者主要通过镜下观察、精制铸模等手段对化石特征进行研究。除少量舌形贝超科的化石因保存很差而不予讨论以外,笔者共识别出平圆贝超科、拟髑髅贝超科和髑髅贝超科三类化石,总计7属、9种,包括6个未定种(Schizotretinia sp.,Trematis sp.,Paracraniops sp.,Pseudopholidops partibilis,Acanthocrania sp.,Petrocrania cribrum,Petrocrania?sp.1,Petrocrania?sp.2,Xenocrania haimei)。据笔者所知,全世界已记载的赫南特期无铰类多达18属,分属于4个超科,它们是:拟髑髅贝超科3属(Craniops,Paracraniops,Pseudopholidops),触髅贝超科4属(Acanthocrania,Petrocrania,Philhedra Xenocrania),平圆贝超科5 属(Tehtyrete,Trematis,Kosoidea,Orbiculoidea,Schizotretinia)和舌形贝超科6属(Casquella,Eodinobolus,Lingula,Lirngudella,Palaeoglossa,Pseudolingula)。髑髅贝超科仅有髑髅贝科,该科在赫南特贝动物群无铰类腕足动物中尤为引人注目。尽管其数量不是最多,但其高度变化的形态特征使之具有相当特殊的位置。目前该科共包含23属,地质历程从奥陶纪一直延续至今。根据壳表装饰特征,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以同心装饰为主,无放射壳线,基本无刺或瘤,有10属;第二类以放射状壳为主要装饰,发育不同程度的同心层,包括7属;第三类以装饰同心层为主,同时还发育放射状排列的脊刺或密布刺、瘤,共6属。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奇特的新属,即奇异髑髅贝(Xenocrania),该属的繁盛期是在奥陶纪末大灭绝的两幕之间,已在滇缅玛(Sibumasu),华南,阿凡隆尼亚(Avalonia),波罗迪卡(Baltica)和佩鲁尼卡(Perunica)等古地体上发现其踪迹;主要栖息于BA3生态位(中-外陆棚),少数生活于BA2(近岸浅水)。这个属的最主要特点是发育高度变化的壳表装饰,这种强烈多变的壳饰形态可能是受基因多效性(pleiotropy)的控制。在恶化环境的高压下,Xenocrania haimei居群发生大规模的变异,从而产生了独特的演化革新,使其增加了度过大危机的机会。

吴新伟[3](2018)在《内蒙古扎兰屯南部地区晚古生代造山带构造演化》文中认为本文以扎兰屯南部晚古生代地质体为研究对象,利用古生物年代学和锆石LA-ICP-MS U-Pb定年技术,确定了研究区晚古生代沉积地层的沉积时限、环境和物源以及岩浆岩的形成时代;利用岩浆岩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讨论了研究区火成岩岩石组合的时空变异、岩浆源区性质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最终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探讨了研究区晚古生代区域构造演化历史。通过对扎兰屯南部大民山组、红水泉组、宝力高庙组、格根敖包组、大石寨组和哲斯组砂岩中碎屑锆石的U-Pb年代学研究,结合古生物化石证据和与上覆地层的接触关系,认为研究区内大民山组形成于晚泥盆世;红水泉组形成于早石炭世;宝力高庙组和格根敖包组形成于晚石炭世;大石寨组形成于早二叠世,哲斯组形成于中二叠世。晚泥盆世大民山组为一套海相沉积地层组合,碎屑锆石年龄主要为321-359Ma,此外含有少量前寒武纪锆石,说明大民山组沉积物源主要来自同时期的火山弧,其前寒武纪锆石可能来自松嫩地块古老基底,结合大民山组古生物特征和硅质岩成因特征,大民山组应沉积于活动陆缘环境下的弧前盆地。早石炭世红水泉组为一套复理石建造组合,碎屑锆石年龄主要为336-488Ma,并含有前寒武纪锆石年龄,其沉积物源主要来自于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岩浆弧,而古老锆石应来自于松嫩地块古老基底,结合古生物特征,红水泉组应沉积于弧后-弧间盆地。晚石炭世宝力高庙组为一套陆缘沉积组合,碎屑锆石年龄集中在298-358Ma,此外还有少量早古生代锆石,沉积物源区主要来自晚古生代火山弧,较为单一,宝力高庙组应沉积于弧后盆地。晚石炭世格根敖包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岩组合,碎屑锆石年龄主要集中在337-412Ma,其物源主要为晚古生代火山弧,少量早古生代和前寒武纪锆石的存在表明该区可能有来自早期火山弧和古老基底的物质,综合古生物和岩相学特征,格根敖包组应形成于弧后盆地边缘。早二叠世大石寨组和中二叠世哲斯组为浅海相沉积,其碎屑锆石年龄为270Ma-390Ma,其主要来源于晚古生代岩浆弧,应沉积于伸展裂陷盆地。对扎兰屯南部晚古生代岩浆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其锆石均为半自形-自形,具有典型的岩浆震荡生长环带,结合高的Th/U比值,暗示其为岩浆成因。锆石U-Pb结果显示,研究区晚古生代岩浆活动可以分为四期: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晚石炭世、早-中二叠世。扎兰屯南部晚泥盆世岩浆岩以大民山组火山岩为代表,具有较高的Ti O2含量和Fe O含量,富集Ti、Zr和亏损Y、Sr,具有典型的洋岛拉斑玄武岩特征,其Ti/Yb、Zr/Yb和La/Nb值也与洋岛玄武岩相似,说明大民山组碱性玄武岩形成于与俯冲有关的大洋板内洋岛环境。早石炭世岩浆岩以花岗质岩石为主,具有较高的Si O2含量、Al2O3含量和低的Mg#、Ni和Co含量,富集轻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表明早石炭世花岗质岩石起源于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应形成与同碰撞到晚造山的构造环境。晚石炭世岩浆活动包括了基性侵入岩和酸性火山岩。基性侵入岩具有较低的Si O2含量,高的Mg O、Fe O、Fe2O3以及较高的Sc、Co、Ni等含量,表明其原始岩浆起源于地幔物质的部分熔融。晚石炭世基性岩较高的Nb/U和Ta/U值说明原始岩浆受到了大规模陆壳物质的混染。晚石炭世格根敖包组酸性火山岩具有较低Y和Yb含量和较高的Sr含量,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并具有微弱的Eu异常,具有埃达克岩石的特点,应是板块碰撞作用的产物。早二叠世岩浆活动主要为A型花岗质侵入岩和中基性侵入岩,两者从岩石组合特征上构成了类双峰式岩浆岩组合,可能代表了一种伸展环境。岩浆岩地球化学、沉积建造和物源综合分析表明:内蒙古扎兰屯南部地区晚泥盆世处于活动陆缘构造背景,并在弧前沉积盆地中形成了海相碎屑沉积岩建造和碱性玄武岩;早石炭世处于俯冲-碰撞环境并继续沉积海相沉积岩建造,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的中-酸性弧岩浆岩发育,并在弧后伸展环境形成A型火山岩;晚石炭世进入陆-陆碰撞和碰撞后环境,形成了一套海陆交互相建造和具有埃达克质岩石特征的酸性火山岩;早二叠世研究区进入了造山后伸展阶段,形成了海相沉积建造、A型花岗岩以及类双峰式岩浆岩。

陈贤[4](2018)在《松辽地块东缘地壳增生与花岗岩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花岗岩有关的重大科学问题一直是国际研究的大热点。位于中亚造山带最东段的松辽地块东缘是一个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其花岗岩成因、地壳增生、构造演化、花岗岩成矿作用等重要科学问题仍不清楚,因此,本文以松辽地块东缘花岗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花岗岩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填图以及全岩主、微量和稀土元素等研究,探讨区域上花岗岩的成因演化、地壳增生时间和机制;结合已发表碎屑锆石年代学、岩石学、地层学等资料,探究微地块来源、区域构造演化;通过成矿花岗岩、矿体与非成矿花岗岩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研究,探讨花岗岩的成矿作用。本次研究取得如下主要成果:(1)松辽地块东缘至少存在八期花岗岩浆作用:~1800 Ma、~1000-800 Ma、~500-471 Ma、~380-300 Ma、~260-250 Ma、~220-190 Ma、~180-160 Ma和~120-100Ma,现今残存出露的花岗岩以显生宙为主,尤其中生代,但新生代也可能存在一期隐伏岩体。区域花岗岩均显示钙碱性-高钾钙碱性-钾玄岩、准铝质-弱过铝质-强过铝质系列特征,整体向富钾和富铝方向演化;花岗岩成因类型主要为I型和高分异I型,少量A型,无S型;其中强过铝质花岗岩不属于S型,可能与准铝质岩浆的高度分异,尤其低ASI值的辉石和角闪石的分离有关。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松辽地块东缘上地壳可能存在一个比球粒陨石Nb/Ta比值(~19.9或17.5)大的高Nb/Ta储库和一个正常的低Nb/Ta储库。(2)花岗岩锆石Hf同位素填图显示,松辽地块东缘地壳增生主要发生于中-新元古代,而中-西部略晚,增生时间主要为新元古-早古生代;微地块的原始陆核可能形成于早元古代,主要分布于微地块东缘小兴安岭南部;松辽地块现今残存的前寒武基底可能较稀少,但在早白垩世以前应该存在大规模老基底,且其地壳厚度在中-晚侏罗世可能超过50 km,早白垩世以来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回撤的影响,导致地壳发生剧烈的地表剥蚀和下地壳拆沉,微地块东缘地壳整体减薄~15km(剥蚀~5 km,拆沉~10 km),中-西部地壳减薄厚度可能比东部更大;从而使得整个微地块呈现出广泛出露中生代花岗岩的地质格局。(3)碎屑锆石年龄图谱及火成岩格架的对比研究,表明松辽地块与中亚造山带西缘的塔里木板块有很好的亲缘关系,都是冈瓦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松辽地块类似,东北地区其它微地块(额尔古纳、兴安、佳木斯)也源于塔里木板块,且它们很可能都于新元古代末期从塔里木板块裂解出来,但前寒武时期,松辽地块与东北地区其它微地块并无直接的构造作用。(4)寒武纪-侏罗纪期间,松辽地块东缘与佳木斯地块分别于晚志留世和中侏罗世发生了两次碰撞造山事件;而微地块西缘与兴安地块于晚石炭世沿贺根山-黑河缝合带发生了拼合,南缘则与华北板块在晚二叠世沿西拉沐沦河-长春缝合线发生碰撞;早白垩世,整个微地块可能都受到古太平洋俯冲板块回撤的作用而发生伸展减薄。基于微地块东缘花岗岩与矿床的时空分布和演化特征,本文认为,研究区寒武纪-侏罗纪的成岩成矿作用主要受控于松辽地块和佳木斯地块之间的两次造山作用,而早白垩世时期则主要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回撤有关。(5)松辽地块东缘已发现矿床主要形成于四个时期:早三叠世矽卡岩-斑岩型Cu-Mo多金属矿、晚三叠-早侏罗世矽卡岩型Fe-Pb-Zn多金属矿、中侏罗世斑岩型Mo矿及早白垩世浅成低温热液型Au矿床;中生代时期的成矿比微地块西缘普遍偏早,且东缘不发育W-Sn矿床,而西缘不发育Au矿床。岩(矿)相学、全岩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特征显示,早三叠世宝山矽卡岩型Cu多金属矿床的成矿物质有年轻下地壳与还原地层的双重贡献;黑龙江翠宏山铁多金属矿床的成矿作用与岩脉和岩枝状产出的晚三叠世高分异细粒碱长花岗岩密切相关,且暗示深部可能存在同期的低分异岩基;鹿鸣矿床的成矿母岩是岩枝状产出中侏罗世花岗斑岩而不是二长花岗岩岩基;团结沟Au矿床成矿作用发生于早白垩世(~101Ma),成矿物质有花岗闪长斑岩和地层的双重贡献,花岗闪长斑岩源于深部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早期较高的静水压力条件(>0.4 GPa)下,石英结晶较早,但后期与岩浆发生了强烈反应而广泛被溶蚀;各期成矿岩体整体显示氧化的岩浆环境,有利于Cu、Mo、Fe、Pb、Zn、Au等金属成矿;区域矿床都主要显示深源物源信息,但有部分较老地壳物质的混入,随矿床时代变老,物源区有变老趋势。基于构造-岩浆演化及成岩成矿作用的研究,本文建立了成矿动力学模型。(6)基于花岗岩含矿性以及地壳岩石(或矿床)剥蚀、改造和保存的研究,认为松辽地块东缘前寒武纪潜在矿床无保存潜力,但古生代和新生代时期可能有保存潜力,且新生代花岗岩类及伴随的潜在矿床仍未剥露出来。非成矿花岗岩浆演化通常遵循简单的石英-长石共熔体系,矿物结晶多比较规则,成矿元素可能仍分散于岩浆中,不利于成矿,而有其它外在因素(如矿化剂元素F、Cl、Li及B)介入的情况下,岩浆的结晶则会变得复杂,花岗岩中通常会会发育特殊结构(细晶结构、他形-半自形粒状结构、球状结构等不规则结构)和标志性的矿物(如萤石、黄玉、电气石),且矿化剂容易将金属元素以络合物形式从熔体中向热液或挥发分中迁移富集,从而利于成矿,因此,建议今后区域找矿过程中,重点关注富含矿化剂元素,发育特征矿物和特殊结构的花岗岩体,尤其高演化的岩枝和岩脉;同时建议加强对区域上地壳浅部新生代花岗斑岩和次火山岩的填图和勘察工作。

于倩[5](2017)在《兴安地块晚古生代—早中生代侵入岩的成因及其地质意义》文中认为本文对兴安地块晚古生代-早中生代侵入岩进行了岩石学、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原位Hf同位素的综合研究,查明兴安地块在该时期的岩浆作用期次、不同期次岩浆活动的岩石组合特征及时空展布规律,分析各期次侵入岩的岩石成因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结合区域地质资料,限定了贺根山洋盆的闭合时间,最终探讨了兴安地块在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构造-岩浆演化历史。兴安地块晚古生代-早中生代侵入岩的锆石均呈自形-半自形晶,发育典型的岩浆振荡生长环带或具有条痕状吸收的特点,结合其较高的Th/U比值,暗示它们的岩浆成因。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兴安地块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作用可以划分为两期:早石炭世-中二叠世(356260Ma)和中三叠世-晚三叠世(244206Ma)。兴安地块晚古生代侵入岩的年龄为356260Ma,是早石炭世-中二叠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它们沿东乌旗-阿尔山-乌尔其汗-嫩江一线呈北东向展布,与贺根山-黑河缝合带近于平行,代表性岩体有乌尔其汗地区的煤田辉长岩-闪长岩、五七花岗岩和十里沟花岗岩,阿尔山地区的杜拉尔杂岩和桑多尔正长花岗岩,嫩江霍龙门地区的一系列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组合,其中早石炭世煤田辉长岩-闪长岩具有较低的SiO2含量和较高的Mg#值,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和轻稀土元素(LREEs),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HFSEs),具有岛弧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εHf(t)值为正值,表明其岩浆来源于经历了俯冲流体交代的富集岩石圈地幔;晚石炭世杜拉尔杂岩体由石英闪长岩-二长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组成,二长花岗岩中含有同期细粒闪长质包体,它们具有高Sr和Mg#值(5964)、低Y和Yb元素的特点,为“类埃达克质岩石”,是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即来自富集地幔的基性岩浆与来自新增生下地壳的酸性岩浆发生混合,继而经历分离结晶作用而成岩;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东乌旗-嫩江侵入岩带的其余花岗岩多为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它们富集LREEs和LILEs,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并具有正εHf(t)值,与活动大陆边缘岩浆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说明其岩浆起源于新增生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兴安地块晚古生代侵入岩具有类似俯冲带岩浆岩的岩石组合和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其北东向的时空展布,暗示它们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贺根山洋向北西持续俯冲于兴安地块之下。兴安地块早中生代侵入岩的年龄为244206Ma,为中三叠世-晚三叠世岩浆活动的产物,该期侵入岩主要沿库提河-查巴奇-塔尔气一带发育,整体呈北东向与贺根山-黑河缝合带近平行展布,岩石组合以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为主,伴有少量闪长岩发育。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该期花岗质岩石属于高分异I型花岗岩,但它们具有不同的岩石成因。其中,244Ma塔尔气花岗岩、230206Ma库提河花岗岩和242232Ma乌尔其汗花岗岩具有较高的SiO2含量和较低的MgO、Cr和Ni含量,富集LREEs和LILEs,亏损HFSEs,εHf(t)值为正值,与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相似,说明其岩浆源区为相对浅部层位的先前存在的弧型年轻地壳;210Ma查巴奇闪长岩较高的SiO2含量和Mg#值及正的εHf(t)值,表明它的岩浆起源于新增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且在成岩过程中有幔源物质加入;212Ma库提河花岗岩具有高Sr和Sr/Y比值,低Y、Yb和Mg#值的特点,与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说明其岩浆来源于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兴安地块中-晚三叠世富钾高分异I型花岗岩带的发育指示了一个贺根山洋盆闭合后的造山后伸展环境。综合本文研究成果及区域已发表的资料,将兴安地块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构造-岩浆演化概述如下:早石炭世-中二叠世贺根山洋持续向北西俯冲,早石炭世在兴安地块中部发育一系列岛弧型岩浆岩,晚石炭-早二叠世俯冲带向东南迁移,在兴安地块东南缘形成一条活动大陆边缘型侵入岩带,从空间上看侵入岩带呈北东向与贺根山-黑河缝合带近平行展布,与贺根山洋的俯冲机制完全吻合。中三叠世-晚三叠世,大量富钾高分异I型花岗岩和A型花岗岩的侵位及陆相沉积地层的发育,标志着兴安地块进入造山后的伸展阶段。基于以上两期侵入岩的时空展布特征、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的转换,结合前人对贺根山蛇绿混杂岩的研究成果及区域地层资料,本文将贺根山洋盆的闭合时间限定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此外,晚古生代-早中生代也是兴安地块大陆地壳增生的重要时期,增生形式既包括与俯冲有关的侧向增生,也包括与幔源岩浆底侵作用相关的垂向增生。

赵院冬[6](2017)在《兴安地块东北部变质基底解体以及晚古生代和侏罗纪花岗岩类的成因与构造意义》文中认为本文选择兴安地块东北部前寒武纪变质岩和晚古生代-侏罗纪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在系统的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通过锆石年代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等研究,探讨了变质岩原岩蚀源区组成和最大沉积年龄,建立了兴安地块东北部晚古生代以来花岗岩时空格架,分析了岩浆成因和构造环境,讨论了兴安地块区域构造演化过程。兴安地块东北部的兴华渡口群和落马湖群(北宽河组)具有一致的年龄谱,年龄谱特征反映变质岩原岩蚀源区较为复杂,但以早古生代岩浆岩为主,最小年龄组年龄在404-417Ma之间,反映原岩最大沉积年龄为早泥盆世。晚古生代花岗岩发生强烈的韧性变形,本文获得6处强变形的花岗岩295-305Ma岩体侵位年龄。该花岗岩以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为主要岩石组合,具有富硅、碱,贫钙、铝、镁特征,属于偏铝质或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为造山后I型和A2型花岗岩,反映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完成碰撞造山转入造山后伸展构造环境。中生代花岗岩可分为早中侏罗世和晚侏罗世两个阶段。其中早侏罗世花岗岩分布较广。6个岩体获得169Ma-181Ma的侵位年龄。岩石组合具有TTG特征,地球化学方面富硅碱,低铁镁钙,钠质、偏铝质-弱过铝质,属于钙碱性和MA系列。富集轻稀土,相对亏损重稀土,富集Rb、Ba、Th、U、Sr等LILE,相对亏损Nb、Ta、Zr、Hf等HFSE的特征,且Eu负异常不明显。岩浆源于俯冲洋壳的脱水熔融,岩浆上升与上覆地幔楔反应和诱发下地壳部分熔融,并发生岩浆混合作用。其形成证明早中生代蒙古-鄂霍茨克洋存在向南部的俯冲作用。本次工作首次证明在兴安地块东北部存在晚侏罗世花岗岩。该花岗岩岩浆侵位时间在151-158Ma,岩石组合为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以及少量的二云母花岗岩,发育粗粒似斑状结构,局部为环斑结构。主量元素具有富硅碱,高钾,过铝,低铁、镁等特点,总体上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部分为强过铝质花岗岩,具有“C型”埃达克岩的高Sr低Y的特征。该期岩浆形成于加厚地壳的部分熔融,源区可能以硬砂质为主,形成过程中发生与玄武质岩浆的混合,并经历等温降压过程。其形成反映蒙古-鄂霍茨克洋于晚侏罗世发生闭合,南北陆块发生陆陆碰撞造山作用。综上所述,兴安地块东北部前寒武纪变质岩应解体,其原岩部分为形成于早古生代的沉积岩,部分为晚古生代花岗岩。兴安地块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为造山后伸展环境。早中侏罗世蒙古-鄂霍茨克洋发生向南部陆块的俯冲作用,兴安地块东北部为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到晚侏罗世闭合形成强烈的碰撞造山。

王莹[7](2016)在《黑龙江省黑河市地质遗迹资源调查与评价》文中提出本论文在搜集和利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充分利用遥感(RS)技术实时、快速、高效、宏观的技术优势,采用高精度GPS定位与照相、录像等现代化信息采集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黑龙江省黑河市的地质遗迹资源进行了调查;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黑河市的地质遗迹资源进行了评价;采用数字化制图技术编制了黑河市地质遗迹资源分布图。黑河市地质遗迹资源类型丰富,主要包括地层剖面类、岩石剖面类、重要化石产地类、重要岩矿石产地类、岩土体地貌类、火山地貌类、水体地貌类7个亚类。在空间上,地质遗迹主要集中分布在五大连池、嫩江县和黑河市爱辉区三个地区,其他地区零星分布。黑河市地质遗迹资源品质很高,其中世界级地质遗迹资源4处(占12.12%),国家级地质遗迹资源4处(占12.12%),省级地质遗迹资源16处(占48.48%),地方级地质遗迹资源9处(占27.27%),没有局地级地质遗迹资源。在所有地质遗迹资源中,以火山地貌和与火山喷发有关的地质遗迹资源尤为珍贵。五大连池石龙岩、喷气锥、火山堰塞湖和矿泉地质遗迹资源享誉中外,世界闻名。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AHP法)相结合的方法,对黑河市地质遗迹资源进行评价切实可行,评价结果更为科学合理,避免了单一定性评价人为影响的随机性和评价结果的不确定性。

王利民[8](2015)在《内蒙古阿尔山地区奥陶纪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文中认为头道桥-新林-塔原断裂带位于额尔古纳地块与兴安地块之间,沿断裂带出露有新林蛇绿岩、环宇蛇绿岩和头道桥蓝片岩,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它是两大地块的缝合带,然而额尔古纳和兴安地块的碰撞时代和模式一直存在争议。多宝山奥陶纪岛弧位于头道桥-新林-塔原蛇绿岩带的东南侧,它的成因及性质可以为区域构造演化提供较好的约束。由于缺少对该岛弧西南延伸区奥陶纪火山岩的系统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致使多宝山奥陶纪岛弧的成因及性质一直不明。因此,论文对多宝山岛弧南段阿尔山地区的代表性的奥陶纪火山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旨在为区域构造演化提供依据。阿尔山地区多宝山组火山岩由变玄武岩、变玄武安山岩和变英安岩组成,变玄武安山岩和变英安岩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469±6Ma和475±4Ma。岩石富集Th、U、Zr、Hf等高场强元素,Nb、Ta弱亏损,显示出弧火山岩向OIB过渡的地球化学特征。阿尔山地区佳疙疸组变玄武岩的锆石U-Pb年龄为464±7Ma,变玄武岩按地球化学特征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高钛玄武岩富集Rb、Ba、Th、U、K等强不相容元素,Nb、Ta正异常,具有与OIB型玄武岩一致的地球化学特征;第二类低钛玄武岩则与本区多宝山组火山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也体现出弧火山岩向OIB过渡的特征。综合分析认为多宝山组和佳疙疸组低钛玄武岩的源区具有OIB深部上涌地幔和俯冲洋壳释放的流体组分的双重贡献,但佳疙疸组高钛玄武岩的岩浆源区则以OIB地幔性质为主。结合阿尔山地区构造位置,本文认为阿尔山地区奥陶纪火山岩产生于弧后盆地的早期阶段。综上所述,头道桥-新林-塔原蛇绿岩带早古生代构造演化特征如下:寒武纪末额尔古纳地块与洋内岛弧或是兴安地块拼贴形成头道桥蓝片岩,早中奥陶世古亚洲洋向北俯冲,形成多宝山火山弧,在弧后伸展盆地形成区内的奥陶纪过渡型+OIB的火山岩组合,典型的弧火山岩应该位于阿尔山地区的东南侧。

杨文麟,骆满生,王成刚,徐增连[9](2014)在《兴蒙造山系新元古代-古生代沉积盆地演化》文中研究表明在系统分析兴蒙造山系新元古代-古生代24个沉积盆地类型、沉积建造、生物地层与年代地层等特征的基础上,划分了6个沉积大地构造演化阶段并对其进行讨论:(1)新元古代-寒武纪早期陆缘增生阶段:额尔古纳地块向南增生并与兴安地块拼贴,形成环宇-新林蛇绿岩拼合带;(2)寒武纪纽芬兰世-第二世陆缘稳定沉积阶段:各地块边缘发育相对稳定的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佳木斯地块受晚泛非造山作用影响;(3)早-中奥陶世多岛弧盆系形成阶段:多宝山地区弧盆系发育,其他地块边缘均有不同强度陆间洋壳俯冲作用;(4)晚奥陶世-志留纪普里道利世多岛弧盆系发展阶段:各地块隆升遭受剥蚀;(5)早泥盆世-早石炭世多岛弧盆系消减阶段:早石炭世晚期额尔古纳-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拼贴,佳木斯西缘由被动陆缘转为活动陆缘;(6)晚石炭世-二叠纪乐平世拼合后洋-陆转化阶段:从早石炭世晚期开始至二叠纪末,佳木斯地块分别与松嫩地块、兴凯地块拼贴,至此东北各地块拼贴完成.

梁爽[10](2010)在《中国东北槽区奥陶纪岩相古地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野外实测剖面为基础,在大量野外地质剖面的详细描述分析和室内综合研究的同时,参阅前人的研究成果,应用岩相古地理的综合研究方法,进行了东北地区奥陶纪岩相古地理研究。通过进一步的野外与室内研究,对东北地区奥陶纪的岩石地层单位进行必要的厘定与整理,从而为区内地层区划提供可靠的资料。地层区划方面,放弃了“槽台学说”盛行时期以“华北地台北缘深断”为北疆—兴安地层大区东段南界的观点。将板块构造地层学置于超大陆旋回的裂解—聚合的动态过程中。认为一个超大陆的裂解就是一个新的古地理格局的开始,一个新的超大陆的出现就是一个新的古地理格局的形成。从早寒武世晚期—前三叠世晚期,是安加拉超大陆的裂解到潘基亚大陆的形成,就本文研究的时空范围—中国东北奥陶纪,作为此期的一部分,可以划分新的古地理格局。构造域之间的界线往往是两个大陆边缘之间的对接(缝合)带,大陆及其边缘区在地层的沉积类型、生物区系以及构造关系等方面具有较大的相似性,而不同大陆的边缘可能长期为洋区所隔,具有不同的沉积类型和生物区系,对接带是更恰当的地层大区界线。蛇绿岩形成于特殊的地质环境,标志着板块碰撞的缝合线或者是增生碰撞带。通过对研究区内蛇绿岩套的研究,确定缝合线的位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奥陶纪地层区划方案,将中国东北区划分为三个地层大区:阿尔泰—兴安地层大区、内蒙古松佳地层大区、阿拉善华北地层大区。通过分析初步确定奥陶纪火山岩的分布与形成环境,并通过形成环境对比研究,确定了研究区的两条岛弧带,一条以多宝山为中心,另一条为白乃庙—放牛沟岛弧带。利用野外典型地质剖面初步建立奥陶纪剖面岩性柱状图,判断其沉积环境。奥陶纪各期大体以浅海相沉积为主,主要发育碎屑岩、碳酸盐及火山岩沉积。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大地构造相编制研究区奥陶纪的岩相古地理图。从而全面认识东北地区沉积古地理的变迁,揭示其演化过程与沉积环境特征。

二、小兴安岭西北部多宝山地区奥陶纪腕足动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兴安岭西北部多宝山地区奥陶纪腕足动物(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奥陶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国际奥陶纪年代地层划分
2 中国奥陶纪生物带
3 中国奥陶纪地层区划
    3.1 阿尔泰—兴安地层区
    3.2 准噶尔地层区(I)
    3.3 塔里木—天山地层区(Ⅱ)
        3.3.1 塔里木地层分区(II1)
        3.3.2 中天山—北山地层分区(II2)
    3.4 华北(中朝)地层区(III)
        3.4.1 西部地层分区(III1)
        3.4.2 北部地层分区(III2)
        3.4.3 南部地层分区(III3)
    3.5 柴达木地层区(IV)
    3.6 喜马拉雅地层区(V)
    3.7 冈底斯—察隅地层区(VI)
    3.8 羌塘—昌都地层区(VII)
    3.9 松潘—甘孜地层区
    3.1 0 滇缅马地层区(VIII)
    3.11印支地层区(IX)
    3.12华南地层区(X)
        3.12.1扬子地层分区(X1)
        3.12.2江南地层分区(X2)
        3.12.3珠江地层分区(X3)
4 关于岩石地层单元名称及界线

(2)中国与缅甸奥陶纪末期髑髅贝型和舌形贝型亚门腕足动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背景
        1.2.1 大灭绝事件
        1.2.2 冰川事件
        1.2.3 赫南特贝动物群
    1.3 研究对象
        1.3.1 腕足动物系统分类与研究历史
        1.3.2 无铰类腕足动物的地史分布
第二章 野外工作与化石采集
    2.1 观音桥层
    2.2 野外工作
    2.3 化石采集与处理
第三章 赫南特阶的无铰类腕足动物
    3.1 平圆贝超科(Discinoidea)
    3.2 拟髑髅贝超科(Craniopsoidea)
    3.3 髑髅贝超科(Cranioidea)
        3.3.1 髑髅贝超科中的属
        3.3.2 奥陶纪至志留纪早期髑髅贝超科的分布
        3.3.3 奇异髑髅贝(Xenocrania)的古地理分布与生态意义
第四章 系统古生物描述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1 图3.1中的相关种
    A.2 论文发表
图版说明及图版

(3)内蒙古扎兰屯南部地区晚古生代造山带构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1.2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思路
        1.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 本文依托的研究项目及完成工作量
        1.3.1 本文依托的研究项目
        1.3.2 完成工作量
        1.3.3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兴安地块
    2.2 松嫩地块
    2.3 区域地层
    2.4 区域岩浆岩
第3章 扎兰屯南部晚古生代地层对区域构造演化的制约
    3.1 晚古生代地层建造组合及分布
        3.1.1 大民山组
        3.1.2 红水泉组
        3.1.3 宝力高庙组
        3.1.4 格根敖包组
        3.1.5 寿山沟组
        3.1.6 大石寨组
        3.1.7 哲斯组
    3.2 扎兰屯南部地区晚古生代地层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3.2.1 分析方法
        3.2.2 晚古生代沉积岩的岩石学特征
        3.2.3 地层形成时代
        3.2.4 大民山组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
    3.3 扎兰屯南部晚古生代地层沉积时代及沉积环境
第4章 扎兰屯南部晚古生代岩浆岩成因及构造背景
    4.1 分析方法
        4.1.1 锆石LA-ICP-MS U-Pb测定
        4.1.2 地球化学
    4.2 研究区晚古生代岩浆岩地质体与岩石学特征
        4.2.1 晚泥盆世-石炭纪岩浆岩地质体与岩石学特征
        4.2.2 早二叠世岩浆岩地质体与岩石学特征
    4.3 研究区晚古生代岩浆岩年代学特征
        4.3.1 泥盆纪岩浆活动
        4.3.2 石炭纪岩浆活动
        4.3.3 二叠纪岩浆活动
    4.4 扎兰屯南部晚古生代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4.4.1 晚泥盆世-石炭纪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4.4.2 早二叠世岩浆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5 扎兰屯南部晚古生代岩浆岩成因
        4.5.1 泥盆纪岩浆岩成因
        4.5.2 石炭纪岩浆岩成因
        4.5.3 早二叠世岩浆岩成因
第5章 扎兰屯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演化特征
    5.1 晚古生代地层物源特征及沉积环境
    5.2 扎兰屯南部晚古生代岩浆活动构造环境
    5.3 扎兰屯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演化特征及模型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4)松辽地块东缘地壳增生与花岗岩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科学问题
        1.1.1 选题依据与科学问题
        1.1.2 项目依托
    1.2 研究背景及现状
        1.2.1 花岗岩研究进展
        1.2.1.1 花岗岩成因类型
        1.2.1.2 花岗岩浆高分异作用
        1.2.1.3 花岗岩与地壳增生
        1.2.1.4 花岗岩与大地构造演化
        1.2.1.5 花岗岩与成矿作用
        1.2.2 松辽地块研究进展
        1.2.2.1 地壳增生
        1.2.2.2 微地块基底
        1.2.2.3 微地块来源
        1.2.2.4 构造演化
        1.2.2.5 花岗岩成因与成矿
        1.2.3 微地块东缘研究进展
        1.2.3.1 花岗岩成因和演化
        1.2.3.2 构造演化
        1.2.3.3 成矿作用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4 实验分析方法
        1.3.4.1 全岩主、微量和稀土元素
        1.3.4.2 锆石U-Pb定年
        1.3.4.3 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
    1.4 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前寒武系
        2.1.2 古生界
        2.1.3 中生界
    2.2 区域构造
    2.3 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
第3章 松辽地块东缘花岗岩成因与演化
    3.1 花岗岩岩相学
    3.2 花岗岩锆石定年与Hf同位素组成
        3.2.1 花岗岩锆石定年结果
        3.2.2 花岗岩锆石Hf同位素组成
    3.3 花岗岩区域时空分布
    3.4 花岗岩成因类型
    3.5 花岗岩成因演化
        3.5.1 花岗岩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3.5.2 花岗岩成因演化
        3.5.3 岩浆混合作用
    3.6 小结
第4章 松辽地块东缘地壳增生
    4.1 松辽地块东缘地壳增生
        4.1.1 锆石Hf同位素原理
        4.1.2 微地块东缘地壳增生
        4.1.3 东缘与中西部的增生对比
    4.2 地壳增生机制
    4.3 松辽地块来源
        4.3.1 松辽地块年代学特征
        4.3.2 松辽地块毗邻陆块年代学特征
        4.3.2.1 西伯利亚克拉通年代学特征
        4.3.2.2 华北克拉通年代学特征
        4.3.2.3 塔里木克拉通年代学特征
        4.3.2.4 东北地区微地块
        4.3.3 松辽地块来源
    4.4 小结
第5章 松辽地块东缘构造演化
    5.1 微地块东缘构造演化
        5.1.1 元古宙时期
        5.1.2 古生代时期
        5.1.3 中生代时期
    5.2 微地块西缘和南缘构造演化
        5.2.1 微地块西缘构造演化
        5.2.2 微地块南缘构造演化
    5.3 小结
第6章 松辽地块东缘成矿作用
    6.1 矿床时空分布及成因类型
    6.2 典型矿床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
        6.2.1 早三叠世矿床
        6.2.1.1 矿床地质特征
        6.2.1.2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6.2.2 晚三叠-早侏罗世矿床
        6.2.2.1 矿床地质特征
        6.2.2.2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6.2.3 中侏罗世矿床
        6.2.3.1 矿床地质特征
        6.2.3.2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6.2.4 早白垩世矿床
        6.2.4.1 矿床地质特征
        6.2.4.2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6.3 成矿与非成矿花岗岩特征对比
    6.4 成矿动力学机制
    6.5 矿床保存与找矿方向
    6.6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结论
    7.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兴安地块晚古生代—早中生代侵入岩的成因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2 兴安地块侵入岩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思路
        1.3.2 拟解决的问题
        1.3.3 论文依托的科研项目
    1.4 论文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兴安地块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层
        2.1.1 兴安地块的基底属性
        2.1.2 区域地层
    2.2 区域岩浆岩
    2.3 缝合带
第3章 样品的地质及岩相学特征
    3.1 乌尔其汗地区
        3.1.1 煤田岩体(MT)
        3.1.2 五七岩体(WQ)
        3.1.3 十里沟岩体(SLG)
        3.1.4 四十八岩体(SSB)
    3.2 阿尔山地区
        3.2.1 杜拉尔岩体(DLE)
        3.2.2 桑多尔岩体(SDE)
    3.3 嫩江霍龙门地区
        3.3.1 西斯图岩体(XST)
        3.3.2 新立村岩体(XLC)
        3.3.3 南街村岩体(NJC)
        3.3.4 依克特岩体(YKT)
        3.3.5 长江村岩体(CJC)
    3.4 库提河-查巴奇-塔尔气地区
        3.4.1 塔尔气岩体(TEQ)
        3.4.2 林家堡子岩体(LJBZ)
        3.4.3 鲶鱼头岩体(NYT)
        3.4.4 新立屯岩体(XLT)
        3.4.5 扈家堡子岩体(HJBZ)
        3.4.6 查巴奇岩体(CBQ)
第4章 兴安地块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事件的年代学格架
    4.1 分析方法
    4.2 定年结果
        4.2.1 乌尔其汗地区
        4.2.2 阿尔山地区
        4.2.3 嫩江霍龙门地区
        4.2.4 库提河-查巴奇-塔尔气地区
    4.3 兴安地块晚古生代-早中生代侵入岩的年代学格架
第5章 兴安地块晚古生代-早中生代侵入岩的地球化学
    5.1 分析方法
        5.1.1 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方法
        5.1.2 锆石Hf同位素分析方法
    5.2 地球化学特征
        5.2.1 早石炭世侵入岩
        5.2.2 晚石炭世侵入岩
        5.2.3 早二叠世侵入岩
        5.2.4 中三叠世-晚三叠世侵入岩
    5.3 侵入岩成因讨论
        5.3.1 早石炭世侵入岩的岩石成因
        5.3.2 晚石炭世侵入岩的岩石成因
        5.3.3 早二叠世侵入岩的岩石成因
        5.3.4 中三叠世-晚三叠世侵入岩的岩石成因
    5.4 晚古生代-早中生代侵入岩形成的构造背景
        5.4.1 早石炭世侵入岩形成的构造背景
        5.4.2 晚石炭世侵入岩形成的构造背景
        5.4.3 早二叠世侵入岩形成的构造背景
        5.4.4 中三叠世-晚三叠世侵入岩形成的构造背景
第6章 兴安地块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构造演化
    6.1 贺根山洋的闭合时间
    6.2 兴安地块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构造演化
    6.3 区域构造演化与陆壳增生的关系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兴安地块东北部变质基底解体以及晚古生代和侏罗纪花岗岩类的成因与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2.1 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碎屑锆石锆石U-Pb年代学特征
        1.2.2 显生宙花岗岩的时空分布特征
        1.2.3 显生宙花岗岩的成因和形成构造环境
        1.2.4 建立兴安地块东北部构造演化模型
    1.3 研究方法及工作量
        1.3.1 研究方法
        1.3.2 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层概况
        2.1.1 中下元古界兴华渡口群
        2.1.2 上元古界-下寒武统-落马湖岩群
        2.1.3 奥陶系
        2.1.4 志留系
        2.1.5 泥盆系
        2.1.6 石炭系
        2.1.7 二叠系
        2.1.8 中生界
        2.1.9 新生界
    2.2 区域岩浆岩概况
    2.3 区域构造带概况
第3章 兴安地块东北部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解体
    3.1 岩石学特征
        3.1.1 兴华渡口群
        3.1.2 落马湖群
    3.2 碎屑锆石形态和年龄谱特征
        3.2.1 样品 1356
        3.2.2 样品 16S01
        3.2.3 样品 16S30
    3.3 碎屑锆石年代学工作意义
        3.3.1 碎屑锆石成因分析
        3.3.2 蚀源区特征
        3.3.3 原岩沉积时间上限
第4章 晚古生代岩浆岩时空分布、成因及构造环境
    4.1 岩石学特征
        4.1.1 达音河岩体
        4.1.2 明智山岩体
        4.1.3 393 高地岩体
        4.1.4 二道河-一脑丸岩体
        4.1.5 宽河岩体
    4.2 年代学特征
        4.2.1 达音河正长花岗岩(HZTW05、1101)
        4.2.3 393 高地花岗质糜棱岩(I34)
        4.2.4 明智山糜棱岩化二长花岗岩(3126)
        4.2.5 宽河碎裂岩化花岗闪长岩(1211)
        4.2.6 一脑丸花岗质糜棱岩(1218)
        4.2.7 二道河下游糜棱岩化花岗岩(1531)
    4.3 岩石化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4.3.1 主量元素特征
        4.3.2 微量元素与稀土元素特征
    4.4 岩浆岩成因及构造环境
第5章 早中侏罗世TTG系列岩浆岩时空分布、成因及构造意义
    5.1 岩石学特征
        5.1.1 白石砬子地区
        5.1.2 二十四号桥地区
        5.1.3 三间房-卧牛湖地区
    5.2 年代学特征
        5.2.1 白石砬子岩体
        5.2.2 托牛河岩体
        5.2.3 大克朗河岩体
        5.2.4 柏树山岩体
        5.2.5 二十四号桥岩体
        5.2.6 三间房-卧牛湖岩体
    5.3 岩石化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5.3.1 主量元素特征
        5.3.2 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
    5.4 岩浆岩成因及构造环境
        5.4.1 TTG花岗岩的识别
        5.4.2 岩浆岩源区特征
        5.4.3 岩浆演化作用
        5.4.4 构造环境
第6章 晚侏罗世岩浆岩时空分布、成因及构造意义
    6.1 岩石学特征
        6.1.1 大明山岩体-中粗粒花岗闪长岩
        6.1.2 二道河岩体-斑状花岗闪长岩
        6.1.3 黑花山岩体-斑状二长花岗岩
        6.1.4 381 高地岩体-中粗粒二长花岗岩
    6.2 年代学特征
        6.2.1 黑花山岩体
        6.2.2 大明山岩体
    6.3 岩石化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6.4 岩浆岩成因及构造环境
        6.4.1 花岗岩环斑结构对岩浆形成和演化的约束
        6.4.2 强过铝花岗岩特征对源区组成的约束
        6.4.3 花岗岩形成的构造环境
第7章 兴安地块东北部古生代-中生代区域构造演化模型
    7.1 晚古生代与兴安-松嫩两块体聚合有关的构造演化
    7.2 侏罗纪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有关的构造演化
    7.3 古生代-中生代区域构造演化模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Reference)
附录
个人简历和发表论文

(7)黑龙江省黑河市地质遗迹资源调查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及依据
        1.1.1 选题意义
        1.1.2 选题依据
    1.2 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主要研究成果
第2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2 地质概况
        2.2.1 地层
        2.2.2 岩石
        2.2.3 地质构造特点
第3章 黑河市地质遗迹资源类型及特征
    3.1 基础地质类地质遗迹
        3.1.1 地层剖面类
        3.1.2 岩石剖面类
        3.1.3 重要化石产地类
        3.1.4 重要岩矿石产地类
    3.2 地貌类地质遗迹
        3.2.1 岩土体地貌
        3.2.2 火山地貌
        3.2.3 水体地貌
第4章 地质遗迹资源评价
    4.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4.2.1 构建评价因子判断矩阵
        4.2.2 计算矩阵的特征向量
        4.2.3 计算矩阵的最大特征根
        4.2.4 进行一致性检验
        4.2.5 计算地质遗迹资源评价综合得分
        4.2.6 黑河市地质遗迹资源综合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内蒙古阿尔山地区奥陶纪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0.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0.2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0.3 研究条件和完成的工作量
第1章 区域地质概况
    1.1 区域地层概况
    1.2 区域岩浆岩概况
    1.3 头道桥-鄂伦春-塔原断裂带
第2章 阿尔山地区早中奥陶世火山岩的地质特征
    2.1 兴安地块多宝山组的分布特征
    2.2 阿尔山地区多宝山组火山岩岩石学特征
    2.3 佳疙疸组的岩石学特征
    2.4 多宝山组和佳疙疸组变火山岩的年代学特征
第3章 阿尔山地区奥陶纪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3.1 伊尔施镇多宝山组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3.2 佳疙疸组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第4章 阿尔山地区奥陶纪火山岩的成因讨论
    4.1 岩浆源区
第5章 阿尔山地区奥陶纪火山岩的构造背景及区域构造演化
    5.1 阿尔山地区奥陶纪火山岩的构造背景判别
    5.2 头道桥-新林-塔原蛇绿岩带及邻区早古生代构造演化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9)兴蒙造山系新元古代-古生代沉积盆地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新元古代-寒武纪早期沉积盆地特征
2 纽芬兰世—中奥陶世沉积盆地特征
3 晚奥陶世-普里道利世沉积盆地特征
4 早泥盆世-早石炭世沉积盆地特征
5 晚石炭世-乐平世沉积盆地特征
6 沉积大地构造演化
    6.1 新元古代-寒武纪早期陆缘增生阶段
    6.2 纽芬兰世-第二世陆缘稳定沉积阶段
    6.3 早-中奥陶世多岛弧盆系形成阶段
    6.4 晚奥陶世-普里道利世多岛弧盆系发展阶段
    6.5 早泥盆世-早石炭世多岛弧盆系消减阶段
    6.6 晚石炭世-乐平世拼合后洋-陆转化阶段

(10)中国东北槽区奥陶纪岩相古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2.1 岩相古地理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论文工作量
    1.5 取得的研究成果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及主要特征
    2.2 沉积盆地形成与演化
3 奥陶纪岩石地层
    3.1 奥陶纪地层区划
    3.2 各地层区奥陶纪岩石地层基准剖面描述
        3.2.1 阿尔泰—兴安地层大区
        3.2.2 内蒙松佳地层大区
        3.2.3 阿拉善华北地层大区
    3.3 地层多重划分及对比
        3.3.1 生物地层
        3.3.2 同位素年龄划分与对比
        3.3.3 综合对比
4 岩相古地理构造背景
    4.1 奥陶纪岛弧分析
        4.1.1 阿尔泰—兴安地层大区
        4.1.2 阿拉善华北地层大区
    4.2 蛇绿岩套分析
        4.2.1 索伦山一贺根山一扎赉特—黑河一线
        4.2.2 西拉木伦河—长春—延吉一线
5 岩相古地理特征
    5.1 槽区岩相古地理
        5.1.1 槽区岩相古地理沉积特征
        5.1.2 岩相古地理编图
    5.2 研究区奥陶纪岩相古地理特征
        5.2.1 早奥陶纪特马豆克期岩相古地理
        5.2.2 早奥陶纪弗洛期岩相古地理
        5.2.3 中奥陶纪大坪期——达瑞威尔期岩相古地理
        5.2.4 晚奥陶纪桑比期——凯迪早中期岩相古地理
        5.2.5 晚奥陶纪凯迪晚期——赫南特期岩相古地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小兴安岭西北部多宝山地区奥陶纪腕足动物(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奥陶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J]. 张元动,詹仁斌,袁文伟,唐鹏,李越,王志浩,周志毅,方翔,李文杰,成俊峰. 地层学杂志, 2021
  • [2]中国与缅甸奥陶纪末期髑髅贝型和舌形贝型亚门腕足动物[D]. 陈迪. 南京大学, 2019(07)
  • [3]内蒙古扎兰屯南部地区晚古生代造山带构造演化[D]. 吴新伟. 吉林大学, 2018(12)
  • [4]松辽地块东缘地壳增生与花岗岩成矿作用研究[D]. 陈贤.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
  • [5]兴安地块晚古生代—早中生代侵入岩的成因及其地质意义[D]. 于倩. 吉林大学, 2017(03)
  • [6]兴安地块东北部变质基底解体以及晚古生代和侏罗纪花岗岩类的成因与构造意义[D]. 赵院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9)
  • [7]黑龙江省黑河市地质遗迹资源调查与评价[D]. 王莹. 吉林大学, 2016(03)
  • [8]内蒙古阿尔山地区奥陶纪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D]. 王利民. 吉林大学, 2015(09)
  • [9]兴蒙造山系新元古代-古生代沉积盆地演化[J]. 杨文麟,骆满生,王成刚,徐增连.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4(08)
  • [10]中国东北槽区奥陶纪岩相古地理研究[D]. 梁爽.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08)

标签:;  ;  ;  ;  ;  

小兴安岭西北部多宝山地区奥陶纪腕足动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