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髋关节脱位髋臼前倾的CT测量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髋臼前倾的CT测量

一、先天性髋脱位髋臼前倾角的CT测量(论文文献综述)

吴明娣[1](2020)在《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磁共振形态学定量评估》文中认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dysplasia of the hip,DDH)作为一种常见且严重威胁儿童健康成长的髋关节疾病,将严重影响儿童的肢体发育和生活质量,因此,DDH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采取手术治疗的DDH患儿可能会面临髋骨畸形的风险,所以在手术后需要定期监测髋部发育状况,若发现发育异常需要及时给予应对措施。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病理表现复杂,是儿童骨科较为常见的疾病。儿童发生DDH时常伴有股骨头发育异常、髋臼不完整且股骨头和髋臼对位偏差等现象。治疗不及时或不正确,会导致患者在青春期发生髋关节功能障碍和骨关节炎的可能。以往对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研究大都依赖普通X射线片,如今磁共振成像技术不仅可为髋关节发育情况提供丰富的形态学信息,同时避免了电离辐射的危害。长期以来,临床上对于DDH的诊断主要凭借医生结合医学影像进行肉眼观测,对医生的要求高,无法定量判断DDH病情。本文提出一种针对儿童DDH的磁共振形态学定量评估方法,通过对与DDH病理改变密切相关的形态学参数的自动测定,完成形态学参数的定量评估,为临床提供辅助的量化参考。研发针对发育性髋节脱位的影像学定量评估方法,实现对髋关节发育状况的精确测定,不仅可为病情诊断和术前规划提供依据,还将为其术后的长期动态监测提供便利。该定量方法具体包括:磁共振图像的预处理、股骨及盆骨的分割、髋关节三维模型重建,以及结合了基于连通域的厚度搜索、三维霍夫变换和最小二乘拟合等算法实现的中心边缘角(center-edgeangle,CEA)、髋臼角(acetabularindex,AI)和股骨颈前倾角(femoral neck anteversion,FNA)等重要指标的自动测量。对实验结果分为正常对照组与DDH患儿组分别分析。正常对照者左右髋角度数值均在临床正常范围,且左右髋无明显差异。DDH患儿健侧髋与患侧髋对比发现,患侧髋CEA角度显着小于健侧髋,AI、FNA角度显着大于健侧髋。符合临床先验知识DDH所致角度变化。儿童DDH的形态学定量评估方法对儿童DDH的筛查、诊断和确诊患儿的手术方案的制定,以及术后的动态随访,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蒋辉华[2](2020)在《双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分期手术治疗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是一种影响全世界儿童的常见疾病,由于先天缺陷及后天因素的持续作用患儿髋关节出现髋臼发育不良、髋关节半脱位、髋关节完全脱位等症状,由于股骨头与髋臼失去正常对合关系,髋臼发育变浅,股骨头发育迟缓,周围肌肉及软组织挛缩,后期引发骨关节炎甚至肢体残疾等严重后果。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治疗原则,但仍有部分患儿在开始负重行走才后确诊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髋关节病理变化更加复杂。对比单侧髋关节脱位双侧脱位患儿治疗难度高,预后更差,诸多文献报道了双侧髋关节脱位治疗方法,结论不一。部分学者采取双侧同时手术治疗,其优良率仅在75-80%,并且出现较多并发症。研究目的:双侧同期手术较低的优良率及较多并发症,促使探索更优的治疗方法。本研究通过分析我院分期手术治疗行走期后双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病例,探索分期手术治疗并且两次手术间隔6个月治疗双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疗效,评估该方法治疗双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意义。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10髋)行步行后诊断为双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采取分期手术治疗的患儿。3髋为Tonnis分期的Ⅲ期,7髋为Ⅳ期。两次手术平均间隔时间为6个月。8个髋关节行切开复位、股骨短缩旋转截骨联合骨盆Salter截骨术,1髋关节仅行切开复位、Salter骨盆截骨术,1髋关节行切开复位、股骨近端短缩旋转截骨联合Pemberton髋臼成形术。在术后随访过程中,使用髋臼指数、中心边缘角、Sever in放射学分型及McKay分型等评价治疗效果。结果:第一次手术时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岁4个月(1.5至6岁),第二次手术时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岁10个月(2.1至6.5岁),两次手术平均时间间隔为6个月。髋关节的平均髋臼指数从术前的37.4°减小到术后的26.1°,在末次随访时平均髋臼指数到17.7°。患者两次术前和末次随访髋臼指数对比,P值<0.01,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Severin的放射学标准,8个髋为Severin Ⅰ级被评为优,1髋为Severin Ⅱ级被评为良,1髋为SeverinⅢ级被评为可,术后没有被评为差的髋关节,优良率达90%。末次随访CE角平均值为29°,根据McKay髋关节功能评定标准,8个髋为优,2个髋为良。结论:根据我们治疗经验,分期手术治疗儿童双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具有较好疗效,术后各种功能评价指标上均表现优异,分期手术治疗在治疗双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疗效值得肯定。通过控制手术间隔时间,控制术中股骨近端截骨长度和旋转角度,达到双侧髋关节同心复位。分期手术治疗可以达到更好的优良率,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治疗双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良好方法。

买提库尔班·买吐送[3](2020)在《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保髋手术失败后的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性分析保髋手术治疗失败后的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再次行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中期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5年间收入住院治疗的22例(30髋)保髋手术失败后行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的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手术前后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进行评价,并对手术前后的X线片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30.5±18.5)月。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Harris总评分从术前平均(38.7±10.6)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89.4±9.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67,P<0.001),且患者的疼痛、行走、功能、活动度等各项的术后评分均高于术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疼痛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9±0.9)分降低到末次随访的(1.4±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67,P<0.01);患者双下肢长度差异由术前平均(3.32±0.51)cm降低到术后(0.71±0.33)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01,P<0.001)。所有患者均无发生手术切口及假体周围感染、假体松动、髋关节脱位、血管神经损伤,深静脉血栓及异位骨化等术后并发症;仅2例患者术中出现股骨近端纵行劈裂。结论:保髋手术失败后的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行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可获得满意的中期疗效。

刘诗琛[4](2019)在《miR-129靶向Smad3介导IHH信号通路参与调控DDH髋臼顶壁软骨骨化延迟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发育性髋臼发育不良(DDH)是小儿骨科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致残率高,病因不清。既往DDH病因研究主要集中在Y型软骨,近期我们的3D-CT和MRI研究证实DDH患儿髋臼顶壁存在软骨骨化异常,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表明microRNA对于软骨细胞增殖、分化以及软骨骨化的调控具有重要作用,但其在DDH的研究尚无报道。本课题拟通过伸直襁褓体位构建DDH动物模型,表达谱芯片分析髋臼顶壁软骨microRNA异常表达,生物信息学预测其靶基因,体外细胞实验论证microRNA及其靶基因信号通路参与调控DDH髋臼顶壁软骨骨化延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1)使用4周龄兔进行左下肢石膏固定模拟伸直襁褓体位建立髋臼发育不良模型,以对侧髋作为对照,通过X线检测评判是否造模成功;(2)通过X线、MRI、组织大体标本和番红O-快绿染色检测髋臼顶壁软骨的异常改变;透射电镜检测细胞器结构改变;(3)对模型组和对照组髋臼顶壁软骨标本进行miRNA差异表达分析,并筛选出与软骨发育密切相关的miRNA进行验证;原位杂交检测miRNA在髋臼顶壁软骨上的表达。(4)兔髋臼软骨细胞分离培养,取第2代细胞进行Ⅱ型胶原免疫荧光染色;(5)荧光素酶表达实验检测筛选的miRNA与下游基因的靶向关系;(6)下调筛选出的miRNA,通过PCR、Western blot检测下游靶基因的表达改变,CCK-8法检测软骨细胞的增殖率。ELISA检测软骨细胞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分泌。TUNEL检测软骨细胞凋亡。结果:(1)成功构建髋臼发育不良兔13只,MRI结果提示髋臼顶壁软骨出现骨化异常,番红O-快绿染色发现模型组较对照组髋臼顶壁软骨明显增厚。透射电镜检测显示模型组软骨细胞细胞核碎裂,细胞器减少;(2)miRNA基因芯片及验证表明miR-129在模型组低表达。原位杂交示miR-129髋臼顶壁软骨中表达;(3)软骨细胞呈三角形或梭形贴壁生长。ColⅡ免疫荧光染色见细胞质红色荧光;(4)荧光素酶表达实验证实miR-129靶向调控Smad3;PCR、Western blot证实下调miR-129靶向升高Smad3,导致IHH低表达影响软骨细胞增殖和分化,CCK8软骨细胞增殖率显着降低。ELISA示软骨细胞PG分泌减低,ColⅡ无明显改变。TUNEL示软骨细胞凋亡增加。结论:本课题首次证实miR-129在软骨细胞中表达,低表达miR-129靶向升高Smad3,导致IHH低表达,抑制软骨细胞增殖和分化,软骨细胞出现骨化延迟。miR-129有望成为DDH早期诊断的分子标记物和新的治疗靶点。

李超[5](2018)在《骨骺损伤、疼痛和运动度对DDH大鼠术后髋外翻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髋外翻(Coxa valga)是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患儿术后并发症之一,术中大转子骨骺受损、患肢疼痛和术后运动度被推测是可能因素,但尚无实验证实,本研究拟证实这些因素与髋外翻的关系。方法建立大鼠DDH模型后,切开复位左侧髋关节,同时分别建立大转子骨骺损伤模型、左患肢疼痛模型和术后运动模型的方法,探讨DDH术中骨骺损伤因素、术后疼痛和术后运动度对颈干角、前倾角的影响。将90只新生SD大鼠下肢伸直襁褓位固定10天,待出生1月时行骨盆正位X片,确诊其中84个左侧髋关节发生脱位(84/90)。将84只DDH大鼠随机分为骨骺损伤组(21只)、疼痛组(21只)、运动组(22只)和对照组(20只)。4组大鼠均于出生1月时切开复位左侧髋关节,骨骺损伤组在切开复位左髋同时用1mm克氏针钻孔损伤左股骨大转子骨骺,疼痛组于术后1周起左侧足底碱灼烧模型,运动组于术后1周起通过跑台跑步模型进行运动。术后1月处死四组大鼠并取得左股骨标本,使用超微立体扫描仪(Epson)测取颈干角及前倾角。结果骨骺损伤组颈干角为130.56±3.44°,前倾角为28.57±9.25°;疼痛组颈干角为131.83±3.74°,前倾角为25.52±7.56°;运动组为120.42±2.90°,前倾角为24.22±6.99;对照组颈干角为126.57±6.04°,前倾角为28.83±7.85°。骨骺损伤组(P=0.015)、疼痛组(P=0.002)颈干角显着大于对照组,运动组(P<0.001)颈干角显着小于对照组,前倾角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大转子骨骺术中受损、术后出现患肢疼痛的DDH大鼠颈干角更大,术后行跑台跑步运动的DDH大鼠颈干角更小,提示大转子骨骺损伤、疼痛和运动度可能是影响DDH术后髋外翻发生的因素。术中减少对大转子骨骺的骚扰损伤,术后关注缓解患肢疼痛、适量增加运动,或可改善术后颈干角的变化,减少髋外翻的发生。

陈强,邓宇,陈纪超,罗植尹,向怀琛[6](2017)在《发育性髋脱位股骨头表面应力变化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动物模型,探讨发育性髋脱位股骨头表面应力的变化及对前倾角改变的影响。方法 7只西藏小型猪,通过手术制作出左髋关节髋脱位模型,右侧作为对照组,术后即刻、术后1个月、3个月不同时间分别行骨盆X线检查,测量双侧sharp角及臼头指数,比较术后不同时间各项指标的差异。另分别于术后当天、术后1个月、3个月将实验动物行骨盆及下肢CT检查,收集数据,制作髋脱位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实验侧股骨头表面与对照侧应力分布的变化特点。结果术后当天实验侧较对照侧sharp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3个月实验侧较对照侧sharp角增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当天、术后1个月、3个月实验侧头臼指数较对照侧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侧对比显示随着脱位时间的延长,实验侧sharp角逐渐增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头臼指数随着脱位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限元股骨头表面应力分析结果提示:术后当天、术后1个月、3个月实验侧与对照侧股骨头内侧相同检测位点应力分布值比较,实验侧检测位点应力分布值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脱位时间的延长,实验侧股骨头内侧相同观察点应力值不断加大,相同位点应力分布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倾角加大及股骨头及髋臼的变形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或与股骨头表面应力分布改变有较大关系。提示在临床工作中早期发现早期手术、以及手术中纠正前倾角显得十分重要。

谭晋文[7](2016)在《Salter骨盆截骨、同种异体骨植入术在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及早期免疫学指标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比较1.5岁4岁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行Salter骨盆截骨、同种异体骨植入手术前后影像学和免疫学指标的改变,探讨其术后早期的免疫排斥反应及中短期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山西省儿童医院骨科2012.3--2015.3月行内收长肌松解、Salter骨盆截骨、髋关节切开复位、同种异体骨植入、股骨短缩旋转截骨内固定、石膏外固定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全脱位的患儿40例(42髋),其中男8例,女32例,年龄1.5岁--4岁,平均年龄(2.71±0.58)岁。术后跟踪随访时间为9个月--2.5年,平均随访时间(16.2±5.6)个月。具有完整术前术后影像学资料且随访时间≥1年的患髋38例(其中1例为双侧髋脱位),选取其中实行手术的37例患侧髋关节作为试验组,以37例髋脱位患儿中正常的37髋作为对照组。通过比较其术前及术后随访1年时髋臼指数和股骨颈前倾角的变化及随访满1年时采用髋关节功能Mckay评分、Severin X线临床评定标准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诊断标准来评价Salter骨盆截骨、同种异体骨植入术的临床疗效;并通过比较所有入组患儿的术前及术后7天内免疫学指标的变化来评估同种异体骨移植术后早期免疫排斥反应。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未经说明的检验水准均为α=0.05,P<0.05表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多数患儿髋关节术后体温升高,波动于37.4°C38.5°C,术后第4天开始恢复,术后第7天体温降至正常,全身情况良好,无咳嗽、咳痰等症状;白细胞计数在术后第1天开始升高(9.55±1.07)×109/L,第2天达到高峰,1周内降至正常;随访的38例患儿手术切口愈合良好。2、本次研究显示,40例患儿空腹血测得T淋巴细胞CD3、CD4及CD8在术前和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经方差分析后无统计学差异(FCD3=1.037,P>0.05;FCD4=2.806,P>0.05;FCD8=0.582,P>0.05);CD4/CD8值在术前和术后第3天、第7天经方差分析后无统计学差异(F=2.784,P>0.05)。3、40例患儿空腹血测得的C3、C4值在术前、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经方差分析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C3=0.988,P=0.385;FC4=2.391,P=0.111)。4、试验组术后1年的AI值和FNA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AI=13.128,P<0.001;t FNA=5.768,P<0.001);对照组随访1年的AI值和FNA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AI=2.745,P>0.05;t FNA=3.743,P>0.05);术前试验组与对照组的AI值和FNA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AI=14.9,P<0.001;t FNA=6.274,P<0.001);术后随访1年试验组与对照组的AI值和FNA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AI=1.94,P>0.05;t FNA=1.241,P>0.05)。5、随访的38例患儿术后1年采用髋关节Mckay和Severin评分后优良率分别为89.4%和84.2%。结论:1、同种异体骨植入在Salter骨盆截骨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术后早期,体温和白细胞计数升高均非感染性因素所致。2、Salter骨盆截骨、同种异体骨植入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术后早期无明显免疫排异反应,而且后期对移植骨愈合及髋关节功能无明显不良影响。3、Salter骨盆截骨、同种异体骨植入术在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术后中短期影像学改变及髋关节功能改善显着,临床疗效较好。4、将患儿自身碎骨块与同种异体骨块混合植入后在加强植骨稳定性和降低免疫排斥反应方面可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卢士学[8](2016)在《定位型髋臼锉与普通型髋臼锉在变形髋臼髋臼重建中的临床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比较分析定位型髋臼锉与普通型髋臼锉两种手术器械在变形髋臼髋臼重建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探讨定位型髋臼锉为变形髋臼晚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提供可靠器械的理论依据,并在临床上得以推广。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于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本科收治变形髋臼52例(63髋)患者分别应用自行设计的定位型髋臼锉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Total Hip Arthroplasty)与普通型髋臼锉行THA。分两组,A组(2011年1月以后)27例(33髋),B组(2011年1月以前的病例)25例(30髋);比较术中出血量、锉臼时间、切口长度;总结术后1年随访结果(术后3月、6月、1年);随访内容包括:主诉,体格检查,X线摄片(假体位置),髋关节功能评分,并指导功能康复等内容。所有统计测定值,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定性资料以个数(n)表示。定量资料使用t检验(组间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定性资料用X2检验(配对设计四格表资料X2检验,成组设计行乘列表资料的X2检验);对两组资料测得值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结果经过两组器械手术,集齐两组术中出血量,锉臼时间,切口长度,髋关节功能情况;统计分析,评定结果。定位型髋臼锉组术中出血量(235.1±115.32)ml,锉臼时间(8.5±3.44)min,切口长度(11.3±1.31)cm;普通型髋臼锉组术中出血量(352.6±153)ml,锉臼时间(20.0±3.61)min,切口长度(13.6±2.18)cm。定位型髋臼锉组与普通型髋臼锉组在术中出血量、锉臼时间、切口长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1年,各时间节点上行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定手术效果并进行比较。术前两组患者Harris评分,定位型髋臼锉组(42.19±5.713)分,普通型髋臼锉组(40.78±5.673)分。经统计学分析,无统计学差异(P>0.05)即具有可比性。后经过两种不同手术器械手术,术后随访3月、6月、1年,在各时间节点行髋关节Harris评分,定位型髋臼锉组术后3月(73.2±4.21)分、术后6月(83.5±3.21)分、术后1年(96.3±4.12)分;普通型髋臼锉组术后3月(62.3±2.13)分、术后6月(80.2±3.14)分、术后1年(89.8±1.87)分;两组术前、术后比较和两组间同时间节点上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位型髋臼锉在变形髋臼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能减少术中出血量、锉臼时间、切口长度;使用方便;旋转中心定位准确,锉臼快速,可明显改善患髋关节功能要求。定位型髋臼锉是变形髋臼晚期行全髋置换术可靠的器械,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葛微,李琦,李连永,潘诗农[9](2015)在《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MRI增强观察股骨头血运已成研究热点》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对该病预后影响很大,延误诊断将提高治疗的难度及手术的失败率,影像学诊断是该病在早期诊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辅助检查,也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目的:总结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影像学诊断的最新研究进展。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 Med数据库及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有关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相关方面的文章,英文检索词为"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X-Ray,computed tomography,magnetic resonance,ultrasound",中文检索词为"髋关节,脱位,诊断,X射线,CT,MR,超声"。排除重复性研究,共保留51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病因包括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宫内因素和机械因素等。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超声、X射线、CT和MRI,X射线操作简单、价格便宜,是筛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常用检查;CT能够三维观察股骨头、髋臼的形态及二者之间的位置关系,但对于婴幼儿来说其辐射大且操作难度高;MRI由于其能够早期发现髋关节脱位时软骨的病理改变,使其成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早期诊断不可或缺的重要检查手段,尤其MRI增强在观察股骨头血运方面的重要贡献,成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疗效评价的研究热点。

庄全魁,孟晓林,艾继超,吴刚强,陈勇,李杨[10](2014)在《股骨粗隆下旋转缩短截骨在大龄儿童先天性髋脱位治疗中的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股骨粗隆下旋转缩短截骨在大龄儿童先天性髋脱位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意义。方法选择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05年以来采用股骨粗隆下旋转缩短截骨联合pemberton手术治疗的29例(32髋)大龄儿童先天性髋脱位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儿术后1、3、6、12、24个月行X线片及CT检查,分析患儿股骨粗隆下截骨愈合时间,髋臼发育、股骨颈颈干角、骨颈前倾角以及股骨头包容发育情况,髋关节功能障碍以及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结果本研究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切口感染、切口不愈合等并发症。随访16年,平均3年6个月,股骨粗隆下截骨全部骨性愈合,愈合时间24个月,平均3个月。股骨颈前倾角及颈干角发育良好,术后12个月前倾角及颈干角基本接近正常儿童。髋臼发育良好,股骨头包容满意,CE角及髋臼指数基本正常。29例(32髋)患儿中股骨头坏死5髋,占15.6%,髋关节屈曲<90°2髋,占6.25%。结论股骨粗隆下旋转缩短截骨在治疗大龄儿童先天性髋脱位术中具有重要意义,取得满意临床疗效,术后髋臼发育、股骨头包容、股骨颈前倾角、股骨颈干角发育良好,股骨头坏死率及髋关节僵硬率明显降低。

二、先天性髋脱位髋臼前倾角的CT测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先天性髋脱位髋臼前倾角的CT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磁共振形态学定量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分析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髋关节磁共振成像实验
    2.1 髋关节磁共振检查表现
    2.2 磁共振序列及成像平面选择
    2.3 髋关节磁共振图像预处理方法
        2.3.1 图像噪声去除
        2.3.2 各向同性处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髋关节形态学参数测量
    3.1 髋关节分割及三维重建
        3.1.1 3D Slicer概述
        3.1.2 阈值分割和区域生长算法
        3.1.3 三维模型重建及结果导出
    3.2 形态学参数的选择
    3.3 中心边缘角的自动测量
        3.3.1 中心边缘角概述
        3.3.2 基于连通域的图像处理方法
        3.3.3 中心边缘角测量方法
    3.4 髋臼角的自动测量
        3.4.1 髋臼角概述
        3.4.2 髋臼角测量方法
    3.5 股骨颈前倾角的自动测量
        3.5.1 股骨颈前倾角概述
        3.5.2 三维霍夫变换与最小二乘拟合
        3.5.3 股骨颈前倾角测量方法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定量评估方法
    4.1 方法流程
    4.2 实验数据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改进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2)双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分期手术治疗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言
第二章 双侧发育性髓关节脱位分期手术治疗
    2.1 资料
    2.2 手术方法
    2.3 术后处理及恢复参考指标
第三章 分期手术治疗疗效分析
    3.1 治疗结果
    3.2 讨论
    3.3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3)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保髋手术失败后的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资料
    2.内容与方法
    3.疗效评价
    4.统计方法
结果
典型病例附图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4)miR-129靶向Smad3介导IHH信号通路参与调控DDH髋臼顶壁软骨骨化延迟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动物模型的构建
        2.2.2 动物模型影像学检测与样本取材
        2.2.3 组织番红O-快绿染色
        2.2.4 透射电镜检测骺板软骨细胞亚细胞器变化
        2.2.5 miRNA芯片分析
        2.2.6 原位杂交
        2.2.7 兔髋臼顶壁软骨细胞的分离培养
        2.2.8 兔髋臼顶壁软骨细胞的鉴定
        2.2.9 荧光素酶表达实验
        2.2.10 Real time PCR检测相关基因表达
        2.2.11 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表达
        2.2.12 CCK-8检测软骨细胞增殖率
        2.2.13 TUNEL检测软骨细胞凋亡
        2.2.14 ELISA检测软骨细胞分泌功能
    2.3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髋臼大体标本及影像学结果
    3.2 番红O-快绿染色髋臼顶壁软骨
    3.3 透射电镜检测软骨细胞亚细胞器改变
    3.4 基因芯片分析结果
    3.5 miR-129 原位杂交结果
    3.6 荧光素酶表达实验
    3.7 软骨细胞培养鉴定
    3.8 下调miR-129对Smad3、IHH表达、软骨细胞增殖率、分泌功能及凋亡的影响
        3.8.1 miR-129表达检测
        3.8.2 下调miR-129对Smad3及IHH表达影响
        3.8.3 CCK8 法检测软骨细胞增殖率
        3.8.4 ELISA检测软骨细胞分泌功能
        3.8.5 TUNEL检测软骨细胞凋亡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5)骨骺损伤、疼痛和运动度对DDH大鼠术后髋外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7)Salter骨盆截骨、同种异体骨植入术在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及早期免疫学指标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1.2 术前准备及手术方法
    1.3 术后观察及资料采集方法
    1.4 手术前后指标观察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患儿术后一般情况
    2.2 手术前后临床化验指标变化
    2.3 随访患儿手术前后影像学改变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8)定位型髋臼锉与普通型髋臼锉在变形髋臼髋臼重建中的临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及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临床资料
    2. 病例选择条件
    3. 术前准备
    4. 手术过程
    5. 术后处理
    6. 观察指标
    7. 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感谢
综述
    参考文献

(9)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MRI增强观察股骨头血运已成研究热点(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亮点:
0 引言 Introduction
1 资料和方法 Data and methods
2 结果 Results
3 讨论 Discussion

(10)股骨粗隆下旋转缩短截骨在大龄儿童先天性髋脱位治疗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术后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3.1 股骨粗隆下旋转截骨的重要性及意义:
    3.2 术中及术后几点体会:

四、先天性髋脱位髋臼前倾角的CT测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磁共振形态学定量评估[D]. 吴明娣.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
  • [2]双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分期手术治疗疗效分析[D]. 蒋辉华.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3]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保髋手术失败后的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的疗效分析[D]. 买提库尔班·买吐送.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4]miR-129靶向Smad3介导IHH信号通路参与调控DDH髋臼顶壁软骨骨化延迟的机制研究[D]. 刘诗琛. 南昌大学, 2019(01)
  • [5]骨骺损伤、疼痛和运动度对DDH大鼠术后髋外翻的影响[D]. 李超.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8(05)
  • [6]发育性髋脱位股骨头表面应力变化的实验研究[J]. 陈强,邓宇,陈纪超,罗植尹,向怀琛.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17(08)
  • [7]Salter骨盆截骨、同种异体骨植入术在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及早期免疫学指标观察[D]. 谭晋文. 山西医科大学, 2016(08)
  • [8]定位型髋臼锉与普通型髋臼锉在变形髋臼髋臼重建中的临床对比研究[D]. 卢士学. 安徽医科大学, 2016(10)
  • [9]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MRI增强观察股骨头血运已成研究热点[J]. 葛微,李琦,李连永,潘诗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5(04)
  • [10]股骨粗隆下旋转缩短截骨在大龄儿童先天性髋脱位治疗中的意义[J]. 庄全魁,孟晓林,艾继超,吴刚强,陈勇,李杨. 临床医学, 2014(07)

标签:;  ;  ;  ;  ;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髋臼前倾的CT测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