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机制和治疗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机制和治疗

一、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机制和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1](2020)在《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文中研究指明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发生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预后多为良好,但持续性快心室率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扑动与颤动可导致心脏性猝死。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室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于2016年组织国内专家首次撰写了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为2016年共识的升级版,该版是在参考新近公布的欧美相关指南和共识基础上,结合我国近几年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国情再版的新的专家共识。期望2020版共识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治疗。

曹克将,陈柯萍,陈明龙,洪葵,华伟,黄从新,黄德嘉,江洪,李学斌,李毅刚,汤宝鹏,王祖禄,吴立群,吴书林,薛玉梅,杨新春,杨艳敏,姚焰,张凤祥,张澍[2](2020)在《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文中研究指明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发生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预后多为良好,但持续性快心室率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扑动与颤动可导致心脏性猝死。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室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于2016年组织国内专家首次撰写了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2020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为2016年共识的升级版,该版是在参考新近公布的欧美相关指南和共识基础上,结合我国近几年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国情再版的新的专家共识。期望2020版共识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治疗。

晁洋洋[3](2020)在《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特征及射频消融效果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特征差异及影响射频消融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19年5月142例在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心内科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通过查询医院电子病历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手术相关信息,分析患者心律失常起源部位分布;比较不同起源部位及不同类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根据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评价射频消融手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根据射频消融即刻治疗效果分为消融成功组(n=128)与消融失败组(n=14),单因素分析各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吸烟史、冠心病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术前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史、心律失常类型、心律失常实际起源部位等方面的差异。同时分析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动过速两个亚组在上述因素方面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效果的因素。结果:(1)一般临床特征:142例入选患者,男性68例、女性74例,平均年龄50.63±16.05岁。室性心律失常类型以室性早搏为主共117例(82.39%),室性心动过速25例(17.61%)。室性早搏起源部位以右室流出道为主共83例(70.09%),室性心动过速以左后分支起源为主11例(44.00%)。(2)不同类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特征差异:室性早搏患者的年龄(52.64±14.38岁)明显大于室性心动过速(41.20±20.05岁)(P<0.05);室性早搏患者女性比例(58.12%)明显大于室性心动过速(24.00%)(P<0.05);室性早搏患者高血压发生率(35.90%)高于室性心动过速(8.00%)(P<0.05);室性早搏患者糖尿病发生率(14.53%)高于室性心动过速(0%)(P<0.05)。(3)不同起源部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特征差异:不同起源部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存在性别差异(P<0.001);右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女性比例(68.89%)大于其他部位(31.11%)及左室流出道(9.38%);其他部位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男性比例(90.62%)大于右室流出道(31.11%)及左室流出道(55.00%)。(4)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成功率影响因素分析:室性心律失常消融成功者128例,失败者14例,手术成功率为90.14%。术中出现并发症例数3例(2.11%)。单因素分析显示: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成功组与消融失败组在年龄、高血压史、冠心病史、心律失常起源部位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室性早搏中消融成功组与消融失败组在高血压史、冠心病史、心律失常起源部位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性心动过速中消融成功组与消融失败组仅在年龄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室性早搏的起源部位与射频消融效果密切相关,起源部位是影响室性早搏患者射频消融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室性心律失常起源部位分布存在差异。特发性室性早搏与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在性别、年龄、高血压以及糖尿病发生率方面存在差异。右室流出道、左室流出道以及其它部位起源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之间存在性别差异。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手术安全有效。年龄、高血压史、冠心病史、心律失常起源部位均为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效果的影响因素,起源部位是影响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

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ChineseMedicalJournalsPublishingHouse;ChineseSocietyofGeneralPractice;EditorialBoardofChineseJournalofGeneralPractitionersof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ExpertGroupofGuidelinesforPrimaryCareofCardiovascularDisease[4](2019)在《室性心动过速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娄艳[5](2019)在《冠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临床特点和射频消融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室性心律失常为冠心病主要并发症之一,射频消融术仍然为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主要策略之一。目前,关于冠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临床特点的研究仍较少,本研究对本中心1156例室性心律失常行射频消融术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消融疗效进行了相关分析,旨在为冠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治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入选2009年7月-2017年12月江苏省人民医院住院行射频消融术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156例,这些研究对象年龄在23到85岁之间,其中男性537例,女性619例,根据有无冠心病分为冠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组和非冠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组。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基本资料以及临床相关资料,总结分析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吸烟饮酒史、合并临床疾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及糖尿病)、心脏结构情况、室性心律失常类型、室性心律失常起源以及手术成功率等临床特点。同时对这两组射频消融疗效进行比较并分析了影响冠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成功的因素。研究结果:资料分析显示冠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组年龄在41-85岁,平均63.01±9.66岁,非冠心病组年龄23-80岁,平均47.43±11.55岁,冠心病组较非冠心病组年龄明显增加。冠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组在男性比例方面明显高于非冠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组,两组的男性比例分别为71.7%和43.9%(p<0.001)。冠心病组BMI较非冠心病组明显升高,冠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组中的肥胖患者比例(42.5%)明显高于非冠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组(32.1%)。此外,我们分析发现,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以及吸烟比例在冠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组明显高于非冠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组。与非冠心病组相比,冠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组中室性心动过速比例升高,而室性期前收缩比例降低。此外,冠心病组中左心室起源有73例,占总共人数的68.9%,非冠心病组中左心室起源的患者有194例,占18.5%,两组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冠心病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非冠心病组显着下降,而左室舒张末内径较非冠心病组明显升高。两组射频消融成功率比较,冠心病组射频消融成功率43.40%,非冠心病射频消融成功率81.5%,非冠心病组成功率明显增加。最后我们分析了冠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成功的影响因素,发现糖尿病、高血压、左室舒张末内径和左室射血分数在成功组和失败组有显着差异。研究结论:冠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组中年龄、性别、BMI、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以及吸烟比例明显高于非冠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组。另外,冠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射频消融术成功率较非冠心病患者显着降低。其中,糖尿病、高血压、左室舒张末内径和左室射血分数为影响冠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成功率的主要因素。

董潇男[6](2019)在《肺动脉窦区域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特点、消融方法及其解剖学特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肺动脉窦底起源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标测和消融;第二部分:肺动脉窦间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标测和消融。第三部分:探究肺动脉窦和毗邻冠状动脉的解剖关系及其对预防导管消融并发症的临床意义。第一部分肺动脉窦底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标测和消融——采用反U弯法和压力感知导管技术的意义目的反U弯法和传统方法(非反U弯方法)均可用于肺动脉窦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标测和消融,但反U弯法对于肺动脉窦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似乎比传统方法更有效,而其中原因尚未得到充分阐述。故本研究将评价两种方法的标测和消融特点,探讨其在治疗肺动脉窦起源室性心律失常中的意义。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14年1月至2017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起源于肺动脉窦底室性心律失常患者37例,所有靶点均通过电生理检查和标测明确起源位置。入选患者常规使用反U弯法和(或)传统方法进行标测和消融。比较两种方法的电生理特点、消融导管贴靠压力、压力时间积分、导管头端矢量方向以及靶点电位振幅等信息,分析两种方法对消融的意义。结果所入选的37例肺动脉窦底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有14例为左窦起源,12例为右窦起源,11例为前窦起源。其中,仅有7例(18.9%)左窦起源的患者经传统方法消融成功,其余30例(81.1%)患者全部经反U弯方法消融成功。采用反U弯法标测时,在肺动脉窦底理想靶点处标记到近场尖峰电位和QS波的比例显着高于传统方法(P<0.001);且肺动脉右窦和前窦的导管头端贴靠压力显着高于传统方法,而两种方法的肺动脉左窦贴靠压力变化不大(P<0.001,P<0.001,P=0.18)。此外,采用反U弯法标测得到的靶点双极电位振幅显着较高(1.52±1.75 mV vs.1.02±2.37 mV,P<0.001),并随导管头端贴靠压力增大而升高(P<0.001)。通过ROC曲线分析得出,采用反U弯法在肺动脉窦中标测,当左窦、右窦和前窦的导管贴靠压力分别为7g、9g和12g时,可获得比较理想的靶点电位振幅(≥1.0mV)。结论在肺动脉窦内进行标测和消融时,反U弯法比传统方法导管贴靠更好,稳定性更高,提高了对肺动脉窦底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标测和消融效率。该方法尤其适用于肺动脉右窦和前窦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第二部分肺动脉窦间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标测和消融——非反U弯法对标测和消融的临床意义目的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可经反U弯技术在肺动脉窦底消融成功,但起源于肺动脉窦间的室性心律失常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将探讨和分析起源于肺动脉窦间(左-前窦间,右-左窦间,右-前窦间)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心电特征和消融方法。方法本研究连续性入选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125例怀疑右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通过电生理检查和心内标测明确起源点位置,记录并分析起源于肺动脉窦间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特征和消融方法。结果所有入选患者中,共17例患者为肺动脉窦间起源,占13.6%;其中左-前窦间9例,占7.2%;右-左窦间6例,占4.8%;右-前窦间4例,占3.2%。体表心电图分析得出,右-前窦间起源室性早搏的导联振幅显着低于左-前窦间和右-左窦间起源的室性早搏。在肺动脉窦间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标测到的最早激动点位于肺动脉窦底以上22.65±2.47 mm处,领先体表QRS波35.7±12.7 ms(P<0.001)。消融导管近远端电位在经反U弯标测时呈现特征性的电位变化:导管头端位于窦底时,近端电位激动早于远端电位;导管头端位于窦中部时,近端和远端电位激动提前时间一致;导管头端位于肺动脉窦间时,远端电位激动显着早于近端电位。17例肺动脉窦间起源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有3例(17.6%)经反U弯法消融成功,其余14例(82.4%)经反U弯法在肺动脉瓣上消融失败后,最终非反U弯法(传统方法)在瓣下消融成功。结论肺动脉窦间起源的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虽在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中发生率不低,但其起源点位置特殊,且具有独特的心电特征。在导管消融时传统非反U弯法消融可收获较好的效果,比反U弯法更加有效。第三部分肺动脉窦和毗邻冠状动脉的解剖关系及其对预防导管消融并发症的临床意义目的越来越多的右室流出道来源的室性心律失常可在肺动脉窦消融成功,而肺动脉窦周围毗邻重要血管结构:冠状动脉,已知导管消融可损伤周围5mm范围的心肌组织。因此掌握该区域解剖特点对避免消融致冠状动脉损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计算机断层扫描冠状动脉造影的图像,描述肺动脉各窦与邻近冠状动脉的解剖学关系。方法本研究回顾性观察研究,连续入选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我院门诊的100例(男性52例,平均年龄47±18岁)因胸痛行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的患者。通过扫描取得多期相冠状动脉扫描原始数据后传至工作站并重建图像,描述和测量肺动脉各窦与邻近组织结构的最近距离和解剖关系,统计冠状动脉到相应肺动脉各窦的最短距离:肺动脉左窦与左前降支、左主干;肺动脉前窦与左前降支、左主干;肺动脉右窦与右冠状动脉/右室流出道。根据左主干开口和肺动脉左窦的相对位置将左主干与肺动脉左窦分成3个类型进行描述:1型,紧密贴靠型,左主干开口和肺动脉左窦紧密相邻;2型,一般贴靠型,左主干开口正对肺动脉左窦,其近端环绕左窦走行;3型,远离型,左主干开口与肺动脉左窦相距较远。结果贴靠类型1,2,3(紧密贴靠型,一般贴靠型,远离型)的病例数分别为20例(占20%),43例(占43%)和37例(占37%)。三种贴靠类型的左主干至肺动脉左窦最短距离分别为1.66±0.53 mm,4.63±1.64 mm和8.24±1.65 mm,左主干至肺动脉左窦最短距离≤5 mm的病例分别占总病例数的100%,87%和9%。右冠状动脉至肺动脉右窦/右室流出道的最短距离≤5mm的病例数为71例(占71%)。结论肺动脉左窦和左主干相距较近(尤其是紧密贴靠型和一般贴靠型),同时肺动脉左窦也与左前降支和左冠状动脉窦相邻,而肺动脉前窦到左前降支的距离比到左主干更近,右冠状动脉和肺动脉右窦/右室流出道毗邻较近。该发现有助于提高术者对该区域解剖特点和组织贴靠类型的认识,从而避免在肺动脉窦内消融引起的并发症。

陈成[7](2019)在《飞行人员快速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后随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多数快速性心律失常飞行人员,由于其血流动力学影响,按飞行鉴定标准是飞不合格(包括带药飞行)。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通过射频消融术可以治愈大多数快速性心律失常。外军已经对多数快速性心律失常飞行人员特许放飞。我院借鉴外军的经验、严格把握放飞标准,从2004年至今经射频消融术后有很高复飞率。本课题的目的是对已经放飞的病例进行随访研究,为形成放飞标准和最佳放飞时间提供可靠依据,以确保飞行安全和战斗力维护。方法:2004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间在我院接受射频消融的快速性心律失常飞行人员被纳入研究。在2018年12月31日之前收集随访,随访指标包括快速性心律失常发作,快速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悸、血流动力学症状(视物模糊、意识不清、进行性加重胸痛、晕厥或晕厥先兆)、复飞后的飞行小时、飞行状况和航空医学鉴定。统计学方法采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随访年限及飞行时间用中位数描述,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数描述。结果:随访了42例患者(37±9岁,全为男性),共接受49次消融手术。其中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8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1例、室性心动过速(VT)2例、心房颤动(AF)和心房扑动(AFL)18例、室性早搏(PVC)13例。术后即刻成功41例。术后3个月29例患者术后3月接受随访,22例达到临床心律失常控制。15例达到航空医学标准。术后6个月共随访39例患者,达到临床心律失常控制34例。达到航空医学标准31例。经过长期随访,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房组(AF/AFL)平均复发时间21±19月,手术次数1.3次。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频发室性早搏(PVC)、室性心动过速(VT)均无近期和远期复发,手术次数1次。37例经过航空医学鉴定放飞,复飞期间后均无各类心律失常复发和特殊并发症影响飞行训练任务和飞行安全。复飞后经过最长随访飞行时间为98个月,中位随访年限为18个月,飞行时间最长1040小时,中位300小时。其中高性能机种飞行人员中位飞行时间400小时,低性能机种飞行人员中位飞行时间100小时,直升飞机飞行时间100小时。有无快速性心律失常发作,快速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悸、血流动力学症状(视物模糊、意识不清、进行性加重胸痛、晕厥或晕厥先兆)等,可以成为快速性心律失常飞行人员射频消融术后评估的关键指标。结论:1.射频消融术在治疗飞行人员快速性心律失常中有效控制了心律失常,并发症低,安全有效,术后符合放飞标准可恢复飞行;2.术后6个月作为飞行鉴定放飞的时间点,符合临床术后恢复疗程。3.本研究对形成飞行人员快速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后评估标准和术后随访指标的制定提供依据。

周烨[8](2017)在《Carto Univu指导下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早搏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Carto Univu三维电解剖标测与X线二维影像指导下室上性心动过速消融的对比研究目的:Carto Univu模块将传统的二维X线影像和三维模型相结合,理论上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这两者的优势,但Carto Univu指导下进行室上性心动过速标测消融尚未有研究。本研究通过观察Carto Univu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室上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的X线曝光时间、X线曝光剂量、即刻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了解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5年10月至2017年3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术患者共99例,男44例,女55例,平均年龄49±12.9岁(1876岁)。根据指导手术方法将其分入三维Carto Univu组(51例)和二维X线组(48例)。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放置导管曝光时间、标测及消融曝光时间、总曝光时间、放置导管曝光剂量、标测及消融曝光剂量、总曝光剂量、放置导管DAP(Dose Area Product)、标测及消融DAP、总DAP、每次手术的放电消融次数、功率、总放电消融时间、即刻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Carto Univu组与二维X线组在手术时间(76.5±29.6min对77.9±24.9min,P>0.05)、放置导管曝光时间(373.8±255.5s对358.8±255.9s,P>0.05)、放置导管曝光剂量(63.2±55.6m Gy对60.7±55.4m Gy,P>0.05),放置导管DAP(782.7±681.1μGym2对782.6±679.4μGym2,P>0.05)、放电消融次数(2.9±2.3次对2.7±1.6次,P>0.05)、术中放电消融功率(33.0±4.8W对31.8±6.7W,P>0.05)和总放电消融时间(155.9±94.0s对147.2±83.6s,P>0.05)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Carto Univu组与二维X线组在标测及消融曝光时间(78.4±113.3s对654.5±498.1s,P<0.01)、总曝光时间(457.1±280.4s对1051.7±581.0s,P<0.01)、标测及消融曝光剂量(13.9±21.7m Gy对143.9±178.9m Gy,P<0.01)、总曝光剂量(77.1±68.0m Gy对204.6±199.9m Gy,P<0.01)、标测及消融DAP(215.0±386.1μGym2对1793.5±2217.2μGym2,P<0.01)和总DAP(952.3±825.4μGym2对2576.2±2487.0μGym2,P<0.01)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左侧旁道中Carto Univu组较二维X线组放置导管曝光时间为长(418.6±243.6s对283.4±168.8s,P<0.05),右侧旁道和房室结双径路中两组放置导管曝光剂量无明显差异(284.2±192.5s对488.3±246.2s,P>0.05和373.8±290.1s对393.3±323.1s,P>0.05)。Carto Univu组有7例在标测和消融时射线暴露时间和剂量为零,两组即刻成功率都为100%,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Carto Univu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可以安全有效指导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并能明显减少X线曝光时间和剂量,甚至在标测和消融时可以达到“零射线”。第二部分Carto Univu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非器质性心脏病室性早搏消融的临床研究目的: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长期频繁发作的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动过速会导致患者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甚至猝死,因此,对于经药物治疗无效且符合指南适应症的非器质性心脏病室性早搏(室早)和室性心动过速应推荐射频消融术治疗。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可指导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消融,并且能降低X线的暴露量,从而使患者和术者减少潜在地辐射伤害。Carto Univu模块充分结合了二维X线影像和三维模型的优点,但在其指导下进行非器质性心脏病室性早搏标测消融尚未有研究。本研究通过观察Carto Univu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非器质性心脏病室早射频消融治疗的X线曝光时间、X线曝光量、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了解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6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因药物治疗无效且动态心电图显示室性早搏总数超过10000次/24h行室早射频消融术患者共10例,男1例,女9例,平均年龄51.5±13.9岁(2869岁)。术前病史及心脏彩超均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观察手术时间、放置导管曝光时间、标测及消融曝光时间、总曝光时间、放置导管曝光剂量、标测及消融曝光剂量、总曝光剂量、放置导管DAP(Dose Area Product)、标测及消融DAP、总DAP、每次手术的放电消融次数、功率、总放电消融时间、术前动态心电图、术后一周动态心电图、即刻成功率、短期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Carto Univu指导下室性早搏手术时间:64.5±19.8min;标测消融时间:30.0±14.0min;放置导管曝光时间(s):168.3±337.8s;标测及消融曝光时间(s):45.1±59.4s;总曝光时间:213.8±336.2s;放置导管曝光剂量(m Gy):48.9±112.5m Gy;标测及消融曝光剂量(m Gy):11.3±15.4m Gy;总曝光剂量(m Gy):60.2±113.1m Gy;放置导管DAP(μGym2):568.8±1274.3μGym2;标测及消融DAP(μGym2):139.0±190.3μGym2;总DAP(μGym2):707.7±1282.8μGym2;放电次数:2.5±0.7次;放电功率:28.3±3.3W;放电总时间:138±37.3s;术前室性早搏总数33193.1±17914.8次/24h,术后一周室性早搏总数184.1±425.9次/24h。术后一周较术前明显减少,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0259<0.01);有1例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室性早搏标测消融曝光时间为0。术后一周复查动态心电图有4例室性早搏数量为0,其中3例为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1例为左室二尖瓣环偏前壁室性早搏。手术即刻成功率达100%,短期成功率100%,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Carto Univu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可以安全有效指导射频消融非器质性心脏病室早,并能减少X线曝光时间和剂量,其靶点总放电次数减少且不延长手术总时间,对于部分右室流出道室早的消融能达到“零射线”。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9](2016)在《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文中研究指明一、前言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早)、非持续性与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扑动(室扑)与心室颤动(室颤)。结构性心脏病和离子通道病是室性心律失常的常见原因, 但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并非少见。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 可以毫无症状, 也可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 甚至心脏性猝死(SCD)。一些患者可同时有多种类型的室性心律失常, 而在另一些患者, 室性心律失常可以是心脏异常

曹克将,陈明龙,江洪,姚焰,王祖禄,吴书林,杨新春,薛玉梅,李学斌,洪葵[10](2016)在《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文中指出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简称室早)、非持续性与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心室扑动(简称室扑)与心室颤动(简称室颤)。结构性心脏病和离子通道病是室性心律失常的常见原因,但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并非少见。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可以毫无症状,也可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甚至心脏性猝死。一些患者可同时有多种类型的室性心律失常,而在另一些患者,室性

二、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机制和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机制和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2)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论文提纲范文)

1 室早
    1.1 定义和流行病学特征
    1.2 病因和机制
    1.3 临床表现
    1.4 诊断、预后评估和危险分层
    1.5 室早诱导性心肌病
    1.6 治疗策略和方法
        1.6.1 药物治疗
        1.6.2 导管消融治疗
    1.7 室早的诊治流程图、专家建议和推荐
2 非持续性室速(NSVT)
    2.1 定义和流行病学特征
    2.2 病因和机制
        2.2.1 病因
        2.2.2 发生机制
    2.3 临床表现
    2.4 诊断、预后评估、危险分层
        2.4.1 NSVT的诊断
        2.4.2 预后评估
        2.4.3 危险分层
        (1)心脏结构正常的NSVT:
        (2)伴有结构性心脏病的NSVT:
    2.5 治疗策略和方法(表5)
        2.5.1 心脏结构正常患者的NSVT
        2.5.2 伴有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NSVT
3 持续性单形性室速
4 持续性多形性室速和室颤
5 SCD的危险分层及预防
    5.1 定义与流行病学特征
    5.2 病因和机制
        5.2.1 病因 各种疾病都可导致SCD,其中常见的病因如下。
        (1)冠状动脉异常:
        (2)心力衰竭:
        (3)心肌疾病和其他结构性心脏病:
        (4)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
        (5)药物等外界因素:
        5.2.2 机制
    5.3 SCA和/或SCD的危险分层
        5.3.1 病史和体格检查
        5.3.2 非侵入性评价手段
        (1)12导联心电图:
        (2)运动试验:
        (3)动态心电图:
        (4)ICM:
        (5)非侵入性心脏影像检查:
        (6)生物标志物:
        (7)基因检测:
        5.3.3 侵入性评价手段
        (1)心导管等心脏影像:
        (2)电生理检查:
        5.3.4 风险预测
    5.4 SCA/SCD的预防与治疗
        5.4.1 SCA患者的治疗
        5.4.2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1)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2)β受体阻滞剂:
        (3) 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4) IV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5.4.3 心力衰竭治疗预防猝死
        5.4.4 ICD预防SCD
        5.4.5 导管消融
        5.4.6 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血运重建治疗
        5.4.7 提高SCD防治意识
6 室性心律失常急诊处理
    6.1 室性心律失常急诊处理的原则
        6.1.1 识别和纠正血流动力学障碍
        6.1.2 基础疾病和诱因的纠正与处理
        6.1.3 衡量获益与风险
        6.1.4 治疗与预防兼顾
        6.1.5 急诊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原则
    6.2 室性心律失常急诊的药物处理
        6.2.1 NSVT NSVT在结构性及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中非常常见。
        6.2.2 SMVT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SMVT需立即电复律。
        6.2.3 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
        6.2.4 多形性室速
        (1)急诊处理原则:
        (2) 尖端扭转型室速:
        (3)某些特殊类型的多形性室速
        6.2.5 室颤/无脉性室速
        6.2.6 室速/室颤风暴
7 不同病因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
    7.1 缺血性心脏病(IHD)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7.1.1 IHD室性心律失常
        7.1.2 IHD室性心律失常的管理
        7.1.3 ACS室性心律失常危险分层及处理方法
    7.2 心肌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7.2.1 推荐证据等级
        7.2.2 推荐证据等级文字描述
        (1)NICM患者诊治推荐证据等级文字描述
        (2)ARVC患者的诊治推荐证据等级文字描述。
        (3)HCM患者诊治推荐证据等级文字描述。
        7.2.3 诊治流程图
    7.3 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7.4 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7.4.1 概述
        (1)流行病学:
        (2)先心病患者心电生理检查:
        (3)先心病患者合并室速和室早的治疗(表43):
        7.4.2 成人先心病患者SCD预防和室性心律失常诊治的专家推荐
        7.4.3 成人先心病患者SCD预防流程
    7.5 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
        7.5.1 先天性LQTS
        (1)定义和流行病学:
        (2)病因和机制:
        (3)临床表现:
        (4)诊断:
        (5)LQTS患者管理:
        7.5.2 Brugada综合征
        (1)定义和流行病学:
        (2)病因和机制:
        (3)临床症状:
        (4)诊断:
        (5)临床管理:
        7.5.3 CPVT
        (1)定义和流行病学:
        (2)病因和机制:
        (3)临床表现:
        (4)诊断:
        (5)临床管理:
        7.5.4 ERS
        (1)定义和流行病学:
        (2)病因和机制:
        (3)临床表现:
        (4)诊断建议:
        (5)临床管理:
        7.5.5 SQTS
        (1)定义和流行病学:
        (2)病因和机制:
        (3)临床表现:
        (4)诊断:
        (5)临床管理:
        7.5.6 妊娠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1)妊娠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与治疗策略:
        (2)推荐证据等级文字描述。
        (3)诊治流程:
        7.5.7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
        (1)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
        (2)特发性非流出道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
        (3)特发性室颤:
        7.5.8 运动员合并的室性心律失常

(3)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特征及射频消融效果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不同起源部位的室性心律失常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冠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临床特点和射频消融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室性心动过速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6)肺动脉窦区域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特点、消融方法及其解剖学特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1
Abstract1
摘要2
Abstract2
摘要3
Abstract3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肺动脉窦底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标测和消融
    引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肺动脉窦间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标测和消融
    引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肺动脉窦和毗邻冠状动脉的解剖关系及其对预防导管消融并发症的临床意义
    引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综述: 右室流出道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缩略词表
个人简历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7)飞行人员快速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后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8)Carto Univu指导下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早搏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Carto Univu三维电解剖标测与X线二维影像指导下室上性心动过速消融的对比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Carto Univu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非器质性心脏病室性早搏消融的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快速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致谢

(1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室早
    1.1 流行病学
    1.2 病因和机制
    1.3 临床表现
    1.4 诊断、预后评估和危险分层
        1.4.1 室早性心肌病
        1.4.2 诊断评估方法
        1.4.2. 1 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
        1.4.2. 2 运动试验
        1.4.2. 3 影像学检查
    1.5 治疗策略和方法
        1.5.1 无结构性心脏病室早患者的治疗指征
        1.5.2 结构性心脏病室早患者的治疗指征
        1.5.2. 1 药物治疗
        1.5.2. 2 导管消融治疗
    1.6 室早的诊治流程及专家建议和推荐
2 非持续性室速(NSVT)
    2.1 流行病学特征
    2.2 病因和机制
        2.2.1 NSVT病因
        2.2.2 NSVT发生机制
    2.3 临床表现
    2.4 诊断、预后评估、危险分层
        2.4.1 NSVT的诊断
        2.4.2 预后评估
        2.4.3 危险分层
        2.4.3. 1 心脏结构正常的NSVT
        2.4.3. 2 伴有结构性心脏病的NSVT
    2.5 治疗策略和方法(表4)
        2.5.1 心脏结构正常的NSVT
        2.5.2 结构性心脏病NSVT
3 持续性单形性室速(SMVT)
    3.1 流行病学特征
    3.2 病因和机制
        3.2.1 IVT
        3.2.2 结构性心脏病室速
    3.3 临床表现
    3.4 诊断、预后评估和危险分层
        3.4.1 诊断
        3.4.1. 1 病史和体格检查
        3.4.1. 2 心电图
        3.4.1. 3 心脏成像
        3.4.1. 4 信号平均心电图
        3.4.1. 5 有创心脏电生理检查
        3.4.1. 6 心肌缺血检查
        3.4.2 预后评估及危险分层
        3.4.2. 1 特发性SMVT
        3.4.2. 2 结构性心脏病SMVT
    3.5 治疗策略和方法
        3.5.1 SMVT急性期治疗
        3.5.2 IVT的药物治疗
        3.5.3 IVT的导管消融
        3.5.4 结构性心脏病室速的药物治疗
        3.5.5 ICD植入及程控
        3.5.6 结构性心脏病室速的导管消融
        3.5.7 外科消融
    3.6 SMVT诊治流程图
4 持续性多形性室速和室颤
    4.1 流行病学特征
    4.2 病因和机制
    4.3 临床表现
    4.4 诊断、预后评估和危险分层
        4.4.1 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
        4.4.1. 1 运动试验
        4.4.1. 2 药物试验
        4.4.1. 3 尸检及基因检测
        4.4.2 结构性心脏病患者
    4.5 治疗策略和方法
        4.5.1 ICD治疗
        4.5.2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4.5.3 导管消融治疗
    4.6 持续性多形性室速/室颤诊治流程图
5 特殊情况下的室性心律失常
    5.1 冠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5.1.1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5.1.1. 1 ACS相关的室性心律失常概述
        5.1.1. 2 ACS患者住院前期间猝死的预防
        5.1.1. 3 ACS患者住院期间猝死的预防见
        5.1.1. 4 ACS患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
        1ACS患者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原则
        2ACS患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3ACS患者合并室早的处理
        4ACS患者合并持续性室速或室颤的处理
        5持续性室速、反复发作的室颤和电风暴的导管消融治疗
        6体外支持设备
        7ACS患者早期室颤的预后
        5.1.2 心梗后早期
        5.1.2. 1 心梗后早期(10天内)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分层
        5.1.2. 2 心梗后ICD植入的时机
        5.1.3 心梗后稳定冠心病
        5.1.3. 1 危险分层
        5.1.3. 2 最佳治疗策略推荐
        5.1.3. 3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
        5.1.3. 4 导管消融
    5.2 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室性心律失常
        5.2.2 先心病患者合并室速和室早的治疗
    5.3 妊娠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5.3.1 流行病学
        5.3.2 诊断
        5.3.3 治疗
    5.4 心肌疾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5.4.1 三种常见的心肌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情况
        5.4.1. 1 DCM
        5.4.1. 2 HCM
        5.4.1. 3 ARVC
        5.4.2 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评估
        5.4.3 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
    5.5 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5.6 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
        5.6.1 LQTS
        5.6.1. 1 定义和流行病学
        5.6.1. 2 危险分层及管理方法
        5.6.2 SQTS
        5.6.2. 1 定义和流行病学
        5.6.2. 2 危险分层及管理方法
        5.6.3 Brugada综合征
        5.6.3. 1 定义和流行病学
        5.6.3. 2 危险分层及管理
        5.6.4 CPVT
        5.6.4. 1 定义和流行病学
        5.6.4. 2 危险分层及管理方法
        5.6.5 ERS
    5.7 心脏结构正常的室性心律失常
        5.7.1 IVT
        5.7.1. 1 特发性流出道室速
        5.7.1.2特发性非流出道起源室速
        5.7.2 特发性室颤
        5.7.3 短联律间期TdP
    5.8 运动员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四、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机制和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J].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0(03)
  • [2]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J]. 曹克将,陈柯萍,陈明龙,洪葵,华伟,黄从新,黄德嘉,江洪,李学斌,李毅刚,汤宝鹏,王祖禄,吴立群,吴书林,薛玉梅,杨新春,杨艳敏,姚焰,张凤祥,张澍.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0(03)
  • [3]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特征及射频消融效果影响因素分析[D]. 晁洋洋. 山东大学, 2020(02)
  • [4]室性心动过速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J]. 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ChineseMedicalJournalsPublishingHouse;ChineseSocietyofGeneralPractice;EditorialBoardofChineseJournalofGeneralPractitionersof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ExpertGroupofGuidelinesforPrimaryCareofCardiovascularDisease.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9(11)
  • [5]冠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临床特点和射频消融疗效分析[D]. 娄艳. 南京医科大学, 2019(04)
  • [6]肺动脉窦区域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特点、消融方法及其解剖学特征的临床研究[D]. 董潇男.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7]飞行人员快速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后随访研究[D]. 陈成.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8)
  • [8]Carto Univu指导下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早搏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D]. 周烨. 南京医科大学, 2017(01)
  • [9]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6(04)
  • [1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J]. 曹克将,陈明龙,江洪,姚焰,王祖禄,吴书林,杨新春,薛玉梅,李学斌,洪葵.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6(04)

标签:;  ;  ;  ;  ;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机制和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