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心电图变化

肿瘤患者心电图变化

一、肿瘤病人心电图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刘春丽,李晓旭,刘腊根,茅昌敏,孟爱凤[1](2021)在《5例ECG定位上臂输液港置入术中异常情况分析及处理》文中指出总结分析5例腔内心电图(ECG)定位上臂输液港置入术中异常情况,其中2例术中ECG定位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连接处,术后胸部X线片示导管尖端非上腔静脉内异位,1例术中并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置管过程中晕厥;2例上腔静脉解剖生理学异常(镜面人、永存左上腔静脉),经过及时有效识别和处理,顺利完成操作。

傅燕群[2](2021)在《表柔比星化疗心脏毒性发生情况和危险因子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肿瘤科患者应用表柔比星化疗药物治疗后,心脏毒性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子分析,旨在为规范临床用药服务提供方法和支持。方法:本次研究共收集2018年9月1日~2020年9月1日在我院接受至少3周期含表柔比星药物治疗的女性乳腺癌患者电子病例资料共152份。纳入心脏毒性组(n=36)和无心脏毒性组(n=116)。收集对比患者的资料,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如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肿瘤的状况如肿瘤分期和病理分级,合并基础疾病史、治疗策略、联合化疗药物等。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识别应用表柔比星化疗药物所导致心脏毒性的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结果:本次共选取152份女性乳腺癌病例,包括出现心脏毒性36例,及无心脏毒性116例。发现心脏毒性组患者平均年龄为(53.11±5.24)岁,无心脏毒性组患者年龄平均为(47.53±4.94)岁,两组相比无心脏毒性组患者年龄显着低于心脏毒性组(P<0.05)。心脏毒性组患者BMI平均为(24.22±2.43)kg/m2,无心脏毒性组患者BMI平均为(23.58±2.38)kg/m2,产生心脏毒性组与未出现心脏毒性组患者相比,在BMI上无显着统计学差异(t=0.186,P=0.152)。既往合并有高血压病史或合并糖尿病病史的,其心脏毒性反应的发病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既往合并高血脂病史的患者发病率则没有明显统计学上的差异(χ2=0.823,P=0.374)。心脏毒性组患者肿瘤分期多为II期,占全部病例44.44%。病理分级多为Ⅱ级,占全部病例52.78%。无心脏毒性组患者肿瘤分期多为I和II期。两组患者相比在肿瘤分期和病理分级上无显着统计学差异(Z=0.00,P=1.00)。心脏毒性组患者抗肿瘤治疗多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化疗,占全部病例83.33%,无心脏毒性组中该比例达85.34%。心脏毒性组既往化疗史占全部病例27.78%,有进行手术治疗患者占55.56%。无心脏毒性组既往化疗史占全部病例17.24%,有进行手术治疗患者占55.17%。在联合或单药使用表柔比星化疗、既往是否存在化疗病史、是否进行手术治疗史上,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心脏毒性组表柔比星累积剂量为(361.87±143.99)mg。无心脏毒性组表柔比星累积剂量为(290.43±113.21)mg,两组患者表柔比星的累积剂量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0)。对纳入的36例心脏毒性组患者使用心电图检查进行分析,发现心脏毒性反应组主要表现心律失常,其中T波或ST-T段改变占比最大约27.78%,其次是房性期前收缩或室性期前收缩,分别占16.67%、13.88%,室上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均占5.55%,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占8.33%,Q-T间期延长比例较少约2.78%。高达52.78%患者在出现心脏毒性反应时无明显不良症状,总发生不良症状人数为17,占全部病例47.22%,常以心悸、胸闷痛为主诉。以研究对象是否发生心脏毒性为应变量,对纳入的病例一般资料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年龄(OR=1.130,P=0.002)、高血压史(OR=3.713,P=0.031)、表柔比星的累积剂量(OR=1.292,P=0.006)是导致心脏毒性反应发生的高危因子。结论:年龄、高血压病史、表柔比星累积剂量是接受表柔比星治疗乳腺癌患者发生心脏毒性的影响因素。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加强对年龄大、既往合并高血压病患者的管理,以减少或预防心脏毒性的发生。同时根据指南对化疗药物用量进行严格把控,预防心脏毒性反应发生,及时识别和处理化疗引起的早期心脏毒性反应。

吴晓芳[3](2021)在《中药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不全性粘连性肠梗阻局部寒凝气滞型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随着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逐渐趋向老龄化,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癌症发病率明显升高,恶性肿瘤手术率随之也增加,而恶性肿瘤病人手术由于病情复杂,手术时间较长,手术范围大,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adhesive intestinal obstruction,AIO)的比率也逐年增加,严重影响到患者的健康,是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恶性肿瘤术后AIO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难度较大,再次发生肠梗阻的概率升高,故临床多首选保守治疗。西医保守治疗包括禁食水、胃肠减压、营养支持、应用生长抑素类药物,必要时抗感染等,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文献研究中发现中医中药治疗AIO效果较好。中医保守治疗包括中药内服和中医外治,由于肠梗阻患者无法正常进食,应用中药内服汤剂会加重患者胃肠负担,且具有肝肾效应,因此中药外治法用于治疗恶性肿瘤术后AIO更为适合。中医外治方法多样,包括中药灌肠,中药外敷,针灸等,具有操作简单、经济方便、易于接受、耐受性好、毒副作用小、可反复给药等优势。前期在临床中治疗恶性肿瘤术后不全性粘连性肠梗阻(incomplete adhesive intestinal obstruction,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患者,“急则治其标”,采用“温阳散寒,行气通腑”的治疗原则,应用“温阳行气通腑方”进行神阙穴穴位贴敷联合西医常规治疗,临床效果明显,并进行了单组临床研究,有效率达88.9%。但未设立对照研究,因此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进行“温阳行气通腑方”神阙穴穴位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的临床观察,更加科学的评价本方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服务。研究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进一步科学评价“温阳行气通腑方”神阙穴穴位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IAIO提供科学依据,以便进一步临床推广,为此类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又操作简便的治疗方案。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前瞻性、开放性、随机平行对照的临床设计方案,收集2017年11月-2020年12月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70例恶性肿瘤术后IAIO患者,根据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温阳行气通腑方”神阙穴穴位贴敷,记录治疗前1天及治疗1,3,7,10,14天后患者的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中医症状积分,对治疗后14天的立位腹平片进行对比,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并在治疗结束一个月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研究结果1.总体疗效评价:经结果统计分析,治疗组共35例,脱落4例,共完成31例,完全缓解18例,显效7例,有效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8%;对照组共35例,脱落3例,共完成32例,完全缓解9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8.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值=0.01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温阳行气通腑方”穴位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2.中医证候疗效评价:对纳入统计的两组63例患者治疗前后的寒凝气滞证肠梗阻中医症状积分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治疗组:完全缓解18例,显效7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3%;对照组:完全缓解9例,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5.0%,两组间,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总有效率比较P=0.01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温阳行气通腑方”神阙穴穴位贴敷对恶性肿瘤术后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的患者中医症状改善疗效更好。3.卡氏评分比较:对纳入统计的两组63例患者治疗前后的卡氏评分进行统计,组内比较P值=0.00,均小于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P值=0.0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温阳行气通腑方”神阙穴穴位贴敷治疗联合西医保守治疗或单纯西医保守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均有帮助,但二者无统计学差异。4.肠道功能恢复比较:两组间对比,在恢复排便、肠鸣音、胃液引流量及呕吐量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排气方面,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5.安全性评价:整个研究过程中出现两例贴敷后用药处皮肤微红,无特殊处理,观察4小时后,红色消退,无瘙痒及水疱。研究顺利,未出现血常规、肝肾功能、离子水平、心电图的异常,说明“温阳行气通腑方”神阙穴穴位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的患者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6.随访:疗程结束后1个月随访。随访的63例病人中治疗组总体疗效评价有效的26例病人中1例病人因饮食不节梗阻复发,复发率为3.8%;无效的5例病人因年龄大,患者拒绝手术,继续“温阳行气通腑方”神阙穴穴位贴敷治疗1月后症状均有所缓解,但仍有不同程度的梗阻,考虑与入组前梗阻病程较长及梗阻程度较重有关。随访对照组总体疗效评价有效的22例病人中有2例病人梗阻复发,复发率为9.1%,均因饮食不节所致,无效的10例病人均转外科治疗,说明“温阳行气通腑方”对治疗恶性肿瘤术后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远期疗效较好。研究结论“温阳行气通腑方”神阙穴穴位贴敷可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肠梗阻症状、体征、立位腹平片情况,尤其在腹痛、腹胀、腹寒、呃逆嗳气症状改善上更优于对照组,且安全有效,复发率较低,因此可以作为临床治疗恶性肿瘤术后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的有效方法之一。

余洁[4](2021)在《曲美他嗪联合辅酶Q10对放射性心肌损伤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曲美他嗪(trimetazidine,TMZ)联合辅酶Q10(coenzyme Q10,Co Q10)对放射性心肌损伤是否有保护作用。同时在患者接受胸部放疗早期联合使用这两种药物,评估其对放射性心肌损伤的保护、预防作用及药物安全性。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招募方式,收入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放疗科、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放疗科、甘肃省肿瘤医院放疗科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需行胸部肿瘤放射治疗患者177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在入院后依据临床病情分别进行肿瘤放射性治疗,在放射性治疗开始第1天以常规治疗方式为基础,试验组受试者加用盐酸曲美他嗪片(每次20mg,3次/天)治疗及辅酶Q10胶囊(每次10mg,3次/天)进行治疗,连续服用30天。对照组患者不给予以上两种药物,使用常规治疗方式。根据患者病情适当调整药物剂量。通过询问患者病史并记录检验检查数据,获取患者放射治疗前的基线资料。分别在患者放射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对试验组及对照组进行临床疗效的观察比较,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相关实验室指标[超敏肌钙蛋白T(high sensitivity cardiac troponin T,hs-cTnT)、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 al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 DH)、肌酸激酶MB(creatine kinase-MB,CK-MB)]、标准12导联心电图指标[异常心电图发生情况、心率(heart rate,HR)、P-R间期时限、QTc间期时限]及超声心动图指标[左室长轴缩短率(longitudinal fraction shortening,LFS)、二尖瓣口舒张早与晚期血流比(early to late diastolic transmitral flow velocity,E/A)、左室射血分数(left v 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的变化情况以及记录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严重心律失常等]的发生情况。通过对两组患者试验期间各指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及试验期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的比较,分析早期使用曲美他嗪联合辅酶Q10治疗是否对放射性心肌损伤有保护及预防作用,评价曲美他嗪联合辅酶Q10治疗放射性心肌损伤的药物安全性。研究结果1.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对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累积照射剂量、各组有吸烟、饮酒等个人史的人数、有高血压、糖尿病既往病史的人数、实验室检查指标、心电图指标及超声心动图指标等基线资料之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对比试验组及对照组hs-cTnT变化趋势均为先升高后下降;试验组CK-MB变化趋势不明显,对照组为先升高后下降且升高幅度在不同时间点均高于试验组;试验组LDH变化趋势不明显,对照组LDH变化趋势为先升高后下降;试验组NT-proBNP变化趋势为先下降后升高,对照组NT-proBNP变化趋势为持续升高,对照组整体升高幅度高于试验组。两组进行组间、时点间、组间·时间点交互作用比较时,只有hs-cTnT水平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CK-MB水平仅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LDH水平仅不同时间点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除此以外,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心电图指标对比试验组发生心电图异常共5例(10.4%),其中ST-T改变3例(6.2%),窦性心动过速1例(2.0%),窦性心动过缓1例(2.0%),对照组发生心电图异常共54例(48.2%),其中ST-T改变22例(19.6%),I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3.6%),窦性心动过速10例(8.9%),窦性心动过缓3例(2.7%),房性早搏8例(7.1%)。经比较两组患者ST-T改变发生率(χ2=2.063,P=0.033<0.05)及心电图异常发生率(χ2=1.741,P=0.000<0.05)均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P-R间期时限变化趋势为先升高后稍下降,对照组P-R间期时限趋势为持续升高。在放疗结束后1月及3月,对照组P-R间期时限明显高于试验组;试验组QTc间期时限变化趋势为先升高后稍下降,对照组QTc间期时限变化趋势为持续升高;试验组及对照组心率均无明显变化趋势。两组间心电图指标进行对比时,仅QTc间期时限组间、时点间、组间·时间点交互作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R间期时限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心脏彩超指标对比试验组及对照组LFS、LVEF均无明显变化趋势。除两组LVEF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指标组间、时点间、组间·时间点交互作用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本次试验结束时,试验组出现E/A<1患者共2例(4.2%)。对照组出现E/A<1患者共5例(4.6%)。两组患者E/A<1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2.032,P=0.154>0.05)。5.曲美他嗪及辅酶Q10药物安全性评估治疗过程中及后期随访时间内试验组受试者生命体征平稳,未记录到两种药物常见的临床不良反应,未记录到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研究结论1.辅酶Q10和曲美他嗪的联合使用对放射性心肌损伤有保护作用。2.在胸部放射治疗早期联合使用两种药物对放射性心肌损伤有预防作用,且二者联合使用有较高的药物安全性。

余婷[5](2020)在《肿瘤患者PICC留置期间导管尖端位置心电图定位标准的建立及可行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首先采用诊断试验的研究方法探讨腔内心电图(IC-ECG)定位导管尖端位置技术在肿瘤患者PICC留置期间的应用效果,旨在构建一套PICC留置期间的导管尖端位置心电图定位的标准。然后对所建立的心电图定位标准的真实性、可靠性以及实用性指标进行评价,从而对心电图定位方法在PICC留置期间应用的可行性特别是心电图P波量化指标(腔内心电图P波振幅(IP)及其与同期的体表心电图P波振幅(SP)的比值(IP/SP))的最佳诊断临界(Cut-off)值的临床诊断价值作出较准确全面的评价。【方法】1.纳入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某三甲医院留置PICC导管且入院治疗需做影像学检查的患者共计134例。在每位患者影像学检查前,经盐水柱导引出腔内心电图后通过对比其与同期的体表心电图的P波形态,预先判断血管内PICC导管尖端所在位置,并将结果分为:未进入上腔静脉(SVC)、在SVC内和在右心房(RA)内三种情况,并与“金标准”X线胸片所示的导管尖端位置进行对比,评价心电图P波形态定位的准确性。然后将心电图P波量化,测量每位患者的SP和IP并计算IP/SP。以X线胸片所示导管尖端位于最佳位置(SVC下1/3段或SVC与RA连接处(CAJ))作为参照标准,分为三组(组1:未进入SVC,或位于SVC上1/3段和中1/3段;组2:位于SVC下1/3段或CAJ;组3:位于RA内),应用接收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组的IP和IP/SP值,计算导管尖端位于最佳位置时的IP和IP/SP相应的Cut-off值,并分析其灵敏度、特异度、约登(Youden)指数、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和ROC曲线下面积(AUC)。2.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180例留置PICC导管的患者,以X线胸片定位导管尖端位于最佳位置作为“金标准”的阳性,以心电图定位导管尖端位于最佳位置作为诊断结果的阳性,并将结果整理成四格表形式,分别计算其真实性指标(灵敏度、特异度、Youden指数、假阴性率、假阳性率、粗符合率、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可靠性指标(Kappa指数)以及实用性指标(PPV和NPV)。【结果】1.经盐水柱导引出腔内心电图后,通过对比其与同期的体表心电图的P波形态定位留置期的PICC导管尖端位置,并与“金标准”X线胸片所示的导管尖端位置进行对比,评价心电图P波形态定位的准确性。X线胸片定位结果显示2(1.5%)例留置期的PICC导管尖端未进入SVC;96(71.6%)例位于SVC内,其中27(20.1%)例位于SVC上1/3段,31(23.1%)例位于SVC中1/3段,38(28.4%)例位于SVC下1/3段;29(21.7%)例位于CAJ;7(5.2%)例位于RA内。心电图P波形态定位结果与X线胸片定位结果相比,共出现8(6.0%)例定位结果不一致,其中6例X线胸片定位结果显示留置期的PICC导管尖端位于RA内,而心电图P波形态定位结果位于SVC内;1例X线胸片定位结果显示留置期的PICC导管尖端位于SVC内,而心电图P波形态定位结果为未进入SVC;1例X线胸片定位结果显示留置期的PICC导管尖端位于SVC内,而心电图P波形态定位结果位于RA内。总的来看,应用心电图P波形态定位留置期间的PICC导管尖端位置准确性高达94.0%,表明仅通过分析心电图P波形态来定位留置期的PICC导管尖端位置是可行的。2.将心电图P波量化,测量SP和IP并计算IP/SP。得出组2中的IP平均值大于组1(4.51±3.09 m V>3.51±2.22 m V,P>0.05),而小于组3(4.51±3.09 m V<6.25±3.60 m V,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样,组2中的IP/SP平均值大于组1(3.68±2.39>2.81±1.34,p>0.05),而小于组3(3.68±2.39<5.03±2.9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采用诊断试验确立IP和IP/SP的Cut-off值。ROC曲线分析显示,IP和IP/SP的Cut-off区间分别为3.15 m V~3.75 m V和1.65~3.25。组2与组1中的IP Cut-off值(IP1=3.15 m V)的灵敏度为66.7%,特异度为58.6%,Youden指数为0.25,PPV为80.0%,NPV为45.7%;组2与组3中的IP Cut-off值(IP2=3.75 m V)的灵敏度、特异度、Youden指数、PPV、NPV分别为50.7%、83.3%、0.34、83.3%、47.6%。同样,组2与组1中的IP/SP Cut-off值(IP/SP1=1.65)的灵敏度、特异度、Youden指数、PPV、NPV分别为94.2%、27.6%、0.22、80.0%、76.2%;组2与组3中的IP/SP Cut-off值(IP/SP2=3.25)的灵敏度、特异度、Youden指数、PPV、NPV分别为59.4%、75.0%、0.34、80.0%、50.0%。IP1的AUC为0.62(95%置信区间(CI)=0.50~0.75);IP2的AUC为0.69(95%CI=0.58~0.80)。同样,IP/SP1的AUC为0.62(95%CI=0.50~0.75);IP/SP2的AUC为0.69(95%CI=0.59~0.80)。可以看出,本研究所确立的IP和IP/SP的Cut-off值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表明通过计算心电图P波量化指标(IP和IP/SP)的Cut-off值来定位留置期间的PICC导管尖端位置具有客观可行性。4.对心电图定位方法的真实性、可靠性以及实用性指标进行评价。在180例留置PICC导管患者中,心电图定位经“金标准”X线胸片确认导管尖端位于最佳位置的有161例,位于非最佳位置的有19例。计算得出心电图定位方法的真实性指标中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8.76%和84.21%,Youden指数为0.83,假阴性率和假阳性率分别为1.24%和15.79%,粗符合率为97.22%,阳性和阴性似然比分别为6.25和0.01;可靠性指标中Kappa指数值为0.85(Kappa>0.80);实用性指标中PPV为98.15%,NPV为88.89%。可以看出,通过分析心电图P波形态同时结合心电图P波量化指标(IP和IP/SP)的Cut-off区间来定位留置期间的PICC导管尖端位置是可行的,其真实性、可靠性以及实用性指标均较好,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潜力,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结论】经盐水柱导引出腔内心电图后,通过观察心电图P波形态,同时结合心电图P波量化指标(IP和IP/SP)的Cut-off区间可精确定位留置期的PICC导管尖端位置。该定位方法操作简便、无辐射损伤,提高了PICC带管患者治疗的安全性。当同时满足:(i)IC-ECG与同期的体表心电图P波形态相比增高;(ii)3.15 m V≦IP≦3.75 m V;(iii)1.65≦IP/SP≦3.25这三个条件时,留置期的PICC导管尖端处于最佳位置(SVC下1/3段或CAJ)。心电图P波量化指标(IP和IP/SP)的Cut-off值的灵敏度较高,AUC接近1,心电图定位方法的真实性、可靠性以及实用性均较高,有望成为PICC留置期间导管尖端位置判断的新方法。

王曼[6](2020)在《丁香止痛膏联合三阶梯止痛药治疗癌性疼痛的随机交叉对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癌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的癌痛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虽然NCCN癌痛指南的推广极大地促进了癌痛的规范化治疗,但治疗带来的副作用难以避免。中药内服、外用、针灸等中医疗法在治疗癌痛方面也颇有疗效,还可以减轻癌痛治疗带来的副作用,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但由于相关临床研究证据级别较低,不利于推广应用,所以设计一个具有较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临床试验来验证中医药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将有助于改善中医药癌性疼痛的治疗现状,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对于癌性疼痛,我院着名肿瘤专家王沛教授有着丰富的治疗经验,提出了中医论治癌性疼痛八法,即散寒止痛、活血止痛、行气止痛、化痰止痛、固涩止痛、清热止痛、安神止痛,补虚止痛,同时提出了癌性疼痛的外用治疗三大法则,即温通、行气、活血化瘀,在选药上注重以温通为主。课题组前期对科室既往治疗癌痛相关课题文章进行研究,发现以温阳为主的治疗是癌痛的主要治疗大法,其中以研究丁香止痛膏外用联合三阶梯止痛方案居多,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疗效较好,但既往研究循证级别较低,仅有2篇RCT研究且仅针对癌性腹痛和骨转移癌痛进行研究,而临床实践发现丁香止痛膏外敷对多种癌痛都有一定治疗效果,但相关研究循证级别较低。二交叉试验是临床研究的一级设计方案,循证级别较高,具体实施过程是对两组受试对象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干预,再经过洗脱期,然后互换两组干预措施,使得每个受试对象都可以接受两种不同的干预措施,只是干预措施的顺序不同,从而对比两种不同干预措施的疗效,既避免了组间差异,又消除了个体间的差异,且患者自身比较,效果评价更准确。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交叉对照、双盲设计,在温阳理论指导下,以“温通解毒通络,行气活血止痛”为治法,采用科室改良后的经验方“丁香止痛膏”外敷治疗癌痛患者,以探究扩大癌痛范围后丁香止痛膏的疗效。[研究目的]1.评价“丁香止痛膏”外敷治疗癌痛的临床疗效;2.评价“丁香止痛膏”外敷治疗癌痛的安全性。[研究方法]1.本课题采用前瞻性、随机交叉对照、双盲的临床研究设计,同时接受科室外治室负责人全程监察。在多次方案论证后确定最终研究方案,完成患者招募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研究中心的伦理审查,培训研究者,外治室依据循证医学中心预先设定的盲底准备药品(丁香止痛膏和丁香止痛膏安慰剂)。2.对纳入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A组或B组),试验组方案:三阶梯止痛药+丁香止痛膏贴敷,对照组方案:三阶梯止痛药+安慰剂贴敷。A组第一阶段实施试验组方案,第二阶段实施对照组方案。B组第一阶段实施对照组方案,第二阶段实施试验组方案。两个阶段均连续干预3天。两个阶段之间药物洗脱期为3天。3.收集临床数据资料,《病例报告表》由课题组研究人员填写,《患者日志》由患者在课题组研究人员指导下填写。主要结局指标包括NRS评分和QOL评分;次要结局指标包括止痛药剂量、胃肠道功能评分、机制指标(PEG2、β-内啡肽、ET-1、5HT)和满意度评价;安全性指标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及皮肤不良反应。4.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评价丁香止痛膏贴敷治疗癌痛疗效。[研究结果]1.本课题严格按照前瞻性、随机交叉对照、双盲设计完成丁香止痛膏治疗癌痛的研究,基本符合课题预期的质量控制标准。按照课题要求招募58例癌性疼痛患者入组,历时10个月,其中2例患者因死亡脱落,2例患者因中途要求出院脱落,共计54例患者完成本次研究。基线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NRS评分、QOL评分、止痛药剂量、胃肠道功能评分、机制指标(PEG2、β-内啡肽、ET-1、5HT)和安全性指标(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癌痛患者在入组基线上具有可比性,符合随机设计。2.主要结局指标研究显示:两组NRS评分比较,试验组方案干预后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方案(P<0.05);分层统计,两组中度疼痛受试者NRS评分比较,试验组方案干预后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方案(P<0.05);两组轻度疼痛受试者NR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两组QOL评分比较,试验组方案干预后的QOL评分高于对照组方案(P<0.05);分层统计,两组中度疼痛受试者QOL评分比较,试验组方案干预后的QOL评分高于对照组方案(P<0.05);两组轻度疼痛受试者QOL评分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3.次要结局指标研究显示:两组止痛药剂量比较,总体及分层统计显示两组受试者止痛药剂量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两组胃肠道功能评分比较,总体及分层统计显示两组受试者胃肠道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两组四大机制指标(PEG2、β-内啡肽、ET-1、5-HT)比较,总体及分层统计显示两组受试者四大机制指标(PEG2、β-内啡肽、ET-1、5-HT)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两组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受试者对试验组方案治疗更满意。4.对于安全性指标,无论组间比较还是组内比较,两组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不良反应:1例患者出现局部皮肤发红,1例患者出现瘙痒,均为B组患者且处于第二阶段干预期,停止药物外敷后自行缓解,未经药物处理;1例患者(B组患者)对敷料过敏,外用时仅使膏药与患者皮肤接触,敷料四周卷起,尽量不与皮肤接触;余未发现不良反应,过敏反应发生率为5.6%。[研究结论]1.本课题采用随机交叉对照、双盲、单中心临床课题设计,严格执行并完成本课题,属于循证医学较高级别证据,结论真实可靠。2.根据主要结局指标分析得出,温阳理论指导下的丁香止痛膏外敷能改善中度癌痛受试者NRS评分和生活质量;但对改善轻度癌痛者NRS评分和生活质量,三阶梯止痛药+丁香止痛膏外敷没有明显优势。3.根据次要结局指标分析得出,丁香止痛膏外敷对改善受试者胃肠道功能、降低止痛药剂量和改善四大机制指标(PEG2、β-内啡肽、ET-1、5-HT)没有明显优势。满意度评价显示,受试者对丁香止痛膏的治疗更满意。4.外敷“丁香止痛膏”治疗癌痛安全可靠,仅个别患者出现轻微皮肤过敏反应,不影响“丁香止痛膏”的临床使用。

蒋志伟[7](2020)在《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的医疗设施规划方面的理论研究支持。医疗设施的规划问题是跨学科命题,综合了医疗和规划两方面的问题,我国目前有卫生部门主导的医疗卫生规划和规划部门主导的公共服务设施两种相关规划,缺少专门的医疗设施规划。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居各类疾病之首,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强等特点,有效的医疗设施规划能节约患者的就诊时间。因此,从心血管疾病角度出发研究医疗设施规划具有必要性。此外,心血管疾病的特殊性在医院设计中常常被忽视,针对心血管疾病专门化的医院建筑研究较少。本文旨在从心血管疾病的角度出发,从规划到建筑进行较为全面完整的研究。研究主要以规划和建筑两条主线展开,全过程研究心血管医疗设施的规划和建筑策划。在医疗设施规划的研究中,首先分析我国医疗设施规划的现状,归纳总结医疗设施规划的手法和评价指标。其次,结合案例运用Arc GIS详细分析日本在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的先进经验,并通过中日案例的对比检验其在我国的可行性。在建筑策划的研究中,本文研究范围为广义的心血管医疗设施,并非针对某一特定项目。因此主要针对心血管医疗设施的建筑策划方法进行研究,分别从选址、功能与规模三个方面,通过对案例的平面分析等,归纳总结心血管医疗设施的建筑设计要点,在进行心血管医疗设施的设计时,可按照本文的建筑策划方法一步步得出设计任务书,为心血管医疗设施的建筑设计提供参考。在两方面的研究基础上,基于不同的影响因素,对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和建筑策划方法进一步深化剖析,从疾病因素总结心血管疾病的特殊性,从需求因素归纳心血管医疗设施的规划,从不同国家因素归纳不同医疗体系对于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和建筑策划的影响,从新技术的因素探讨对于心血管医疗设施的影响。本文的结论主要有:在对我国心血管医疗设施分类的基础上分析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梳理归纳了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的评价标准。通过日本经验的学习和实践检验,总结心血管医疗设施的规划方法。在建筑策划方面,归纳总结了两类心血管医院的选址特点,功能模块的设置情况和相互之间的面积比例,并基于医疗流程进行布局优化。研究为心血管医疗设施的规划和建筑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

王佳佳[8](2020)在《de Winter综合征及复发性肝癌克隆起源的早期诊断》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早期诊断是一些疾病诊治的关键,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早期诊断方式主要有两种:通过医学设备进行诊断和对生物学特异性的标志物开展检测。对de Winter综合征和复发性肝癌(Recurrent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RHCC)克隆起源开展早期诊断能有效帮助医生实施临床决策。特征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是目前de Winter综合征进行早期诊断主要手段,而复发性肝癌克隆起源的早期诊断目前缺乏理想的分子标志物。de Winter综合征是一种极其罕见但致命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多发生于年轻男性患者。de Winter综合征进展凶险,易误诊或漏诊而错过最佳治疗时间。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国致死率居于第三的恶性肿瘤,具有高复发和预后差的特点。目前认为,肝癌复发有两种机制:一、由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PHCC)转移而来,即肝内转移(Intrahepatic metastasis,IM);二、为新发生的原发肿瘤,即多中心发生(Multicentric occurrence,MO)。临床上,这两种不同起源的复发性肝癌的治疗方案不同,预后具有显着差异。肝癌复发瘤起源的的早期鉴定有利于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并改善预后。本研究首先报告了一例分叉病变de Winter综合征,并评估一项改良的拘禁球囊技术(Modified jailed-balloon technique,M-JBT)对de Winter综合征的长期治疗效果。同时,本研究对9名肝癌患者原发肿瘤和复发肿瘤开展全外显子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筛选与复发瘤克隆起源相关的突变。方法:1.对一名急性胸痛患者开展心电图检测,疑似de Winter综合征心电图模式。在经皮冠状动脉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同时实施拘禁球囊技术,分别在刚实施手术后,以及手术后2个月,8个月的时间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测患者恢复情况。2.收集9名患者的原发、复发瘤及其匹配的正常癌旁组织,共32个样品,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开展编码区SNV分布、已知驱动基因、突变频谱、突变特征、肝癌系统发育等分析,判断复发性肝癌的克隆起源。用卡方检验分析原发瘤和复发瘤突变频谱比率的差异,显着检验采用双边检验(P<0.05)。结果:1.使用改良的拘禁球囊技术在经皮冠状动脉治疗术中无侧支(Side branch,SB)损伤,术后de Winter综合征心电图模式消失。冠状动脉主支(Main branch,MB)与侧支血流量分别在术后2个月与8个月时恢复至TIMI 3级。2.肝癌数据采用过滤癌旁数据集(A集)和未过滤癌旁数据集(B集)分别进行分析。在A、B集中,P1、P2、P3、P4、P5、P6、P8、P9八名患者的原发与复发瘤之间发现共有SNV突变,P7未发现共有SNV突变。3.驱动基因分析发现,P7患者原发与复发瘤间无共有已知驱动基因突变(A、B集)。在A集中,P1患者原发与复发瘤间的共有突变位于已知肝癌驱动突变基因TMEM170A上,P2、P3、P4、P5、P6、P8、P9患者的原发与复发瘤间的共有突变不在已知的肝癌驱动突变基因上。在B集中,P1、P3、P5、P8、P9患者患者原发与复发瘤间的共有突变位于已知肝癌驱动突变基因GXYLT1(P1)、TMEM170A(P1)、MUC17(P3)、LRP1B(P5)、PI3KCA(P5)、USP25(P8)、DSE(P9)上,P2、P4、P6患者原发与复发瘤间的共有突变不位于已知的肝癌驱动突变基因上。4.在A、B集中,P7患者的原发与复发瘤之间的突变图谱存在显着差异(P=0.0005),P1、P2、P3、P5、P6、P8、P9患者的原发与复发瘤之间的突变图谱未发现显着差异。P4患者的原发与复发瘤之间的突变图谱在A集中未发现显着性差异,但在B集中存在显着性差异(P=0.044)。在A集中,P7患者原发与复发瘤间未检测到共有突变信号,在B集中,P7患者原发与复发瘤之间存在共有突变信号1和3。P1、P2、P3、P4、P5、P6、P8、P9患者原发与复发瘤间至少存在共有突变信号3(A、B集)。5.在A集,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P4的原发与复发瘤不聚类在一起,而P1、P2、P3、P5、P6、P7、P8、P9患者的原发与复发瘤均聚类在一起。在B集,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P2、P4的原发与复发瘤不聚类在一起,而P1、P2、P3、P5、P6、P7、P8、P9患者的原发与复发瘤均聚类在一起。结论:1.建议对胸痛患者开展早期特征心电图检测可以防止漏诊de Winter综合症,对于有分叉病变的de Winter综合征患者建议在经皮冠状动脉治疗术支架置入期间使用安全有效的的改良拘禁球囊技术。2.基于WES的分析结果表明,P2、P4、P7三位患者的复发肿瘤属于多中心起源,其他患者的复发肿瘤属于肝内转移。

陈新敬[9](2020)在《TL1A及其受体DR3、DcR3在心肌缺血坏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炎症反应参与的心肌缺血坏死是ACS最基本的病理改变。TL1A是新近发现的TNFSF成员,通过与其受体DR3、DcR3结合,在炎症反应、细胞增生/死亡中起重要作用。本课题通过以下三部分探讨TL1A、DR3、DcR3与心肌缺血坏死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第一部分 冠心病冠状动脉内血与外周血可溶性TL1A、DR3、DcR3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目的通过检测冠脉内血和外周血TL1A、DR3、DcR3、hs-CRP、MPO和IL-10的浓度,进行2年随访,做相关性分析,探讨其与ACS预后及作用机制。方法1.患者分对照组、UA组、STEMI急诊组、STEMI择期组、NSTEMI急诊组NSTEMI择期组共6组,冠脉造影前冠脉内和外周采血。2.通过ELISA检测TL1A、DR3、DcR3、hs-CRP、MPO和IL-10水平。3.随访2年,记录MACE事件。4.将TL1A、DR3、DcR3与①hs-CRP、MPO、IL-10②患者高危临床事件指标③Syntax评分④MACE做相关性分析。结果1.STEMI组和NSTEMI组的急诊组冠脉内和外周血的TL1A、DR3浓度升高,DcR3浓度降低,且冠脉内外指标浓度有差异(P<0.05)。hs-CRP、MPO升高,IL-10降低,但冠脉内外指标浓度无差异(P>0.05)。2.TL1A、DR3、DcR3与①hs-CRP、MPO、IL-10②患者高危临床事件指标③MACE有相关性(P<0.05),与Syntax评分无相关(P>0.05)。结论TL1A及其受体DR3、DcR3参与ACS的发生发展过程。第二部分 TLIA及其受体DR3、DcR3在大鼠心肌缺血坏死后的表达目的观察TL1A、DR3、DcR3在大鼠AMI后的表达,探讨它们在急性心肌缺血坏死过程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AMI模型,分 8 组(control、sham、3h、12h、3d、7d、14d、28d)。检测血清cTnI、MB浓度、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指标,通过改良Masson染色检测心梗面积、qPCR检测TL1A、DR3、DcR3 mRNA转录、免疫组化检测TL1A、Western blot检测TL1A、DR3、DcR3 蛋白表达和ELISA检测hs-CRP,MPO、IL-10 浓度。结果1.大鼠AMI后梗死面积、心肌纤维化程度加重(P<0.05),LVSP、±dp/dtmax、LVFS%降低(P<0.05),LVEDP、LVEDS、LVEDD升高(P<0.05)。2.心梗后TL1A、DR3表达升高,hs-CRP、MPO及cTnI/MB浓度升高,DcR3表达降低,IL-10浓度降低(P<0.001)。结论TL1A、DR3、DcR3通过炎症反应参与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坏死过程。第三部分 抗TL1A抗体对大鼠心肌缺血坏死的的影响目的通过抗TL1A抗体干预AMI模型大鼠,探讨抗TL1A抗体对其影响及作用的机制。方法大鼠分对照组、低、中、高剂量组,使用抗TLIA抗体干预。余同第二部分。结果1.中、高剂量组的 LVSP、±:dp/dtmax、LVFS%及 IL-10 升高(P<0.05),LVEDP、LVEDS、LVEDD、左室梗死区面积、心肌纤维化程度及TL1A mRNA、hs-CRP、MPO和TL1A蛋白表达降低(P<0.05)。2.中、高剂量组的 TL1A 与 LVSP、±dp/dtmax、LVEDP、MPO、hs-CRP、IL-10有相关性(P<0.05)。结论抗TLIA抗体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控制心肌缺血坏死的发生发展,TL1A可能是干预缺血心肌潜在的新靶点。

买买提艾力·艾则孜[10](2019)在《炎症反应介导胃食管反流病诱发心房颤动的临床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至食道引起的不适症状(烧心和反酸),是一种消化道最常见的慢性疾病。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心血管内科和心脏外科最常见的心率失常性疾病,可引起病人死亡率升高。胃食管反流病可能会引起心房颤动。近年来越来越多临床研究报道,GERD除了损害食管组织,还可能诱发心房颤动,不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降低运动能力,增加患心力衰竭和中风的风险),而且显着增加死亡率。然而,胃食管反流病诱导心房颤动的机制仍未研究清楚。炎症反应(inflammation)被认为是心房颤动和胃食管反流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机制。基于GERD导致食管炎症反应,而炎症可诱发心房颤动的基础上,本课题提出假设:GERD的胃内容物、胃酸反流导致食管局部炎症,局部炎症浸透食管全层,或炎症因子释放入血,导致心房炎症水平增加,从而诱导心房颤动的发生。本课题临床纳入GERD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胃镜下取食管粘膜组织检测局部炎症水平,同时静脉血检测全身炎症水平,明确GERD所诱导的炎症水平与心房颤动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依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以及诊断标准我们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收治的50例患者,设其中25例有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为非AF组,25例即有胃食管反流病,又合并有心房颤动的患者为AF组。同期完成体检的15例健康受试者设为健康对照组。每组患者一般信息(性别,年龄,BMI等)进行详细记录,各组患者均行GERD问卷调查、24h动态心电图、24h pH监测、高分辨率食管测压监测并内镜下留取食管齿状线(胃食管连接处)上3cm处的局部黏膜作为组织标本,之后进一步采用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 tim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e sorbent assay,ELISA)等方法分析食管粘膜组织炎症程度、检测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C-reactive protein,Hs-CRP)]等的表达水平及血液中的检测浓度。结果:(1)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GERD问卷调查评分、上消化道内镜以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分为GERD合并心房颤动组(简称AF组)、胃食管反流病不合并心房颤动组(简称非AF组)和对照(control)组。对照组为15例,男性10例(66.7%),女性5例(33.3%),男女比例为2:1,平均年龄为32.29±4.61岁。非AF组患者为25例,男性16例(64.0%),女性9例(36.0%),男女比例为1.77:1,平均年龄为38.86±11.33岁。AF组患者为25例,男性18例(72.0%),女性7例(28.0%),男女比例为2.57:1,平均年龄为43.57±10.81岁。平均年龄在AF组高于对照组,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吸烟、饮酒和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之间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AF组患者中2例(8.0%)为合并高血压,3例(12.0%)为合并高血脂,2例(8.0%)为合并2型糖尿病;而AF组患者中3例(12.0%)为合并高血压,4例(16.0%)为合并高血脂,3例(12.0%)为合并2型糖尿病,在两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差异(P>0.05)。各组GERD问卷调查评分,非AF组和AF组的评分范围(37分、810分、1114分及1518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各组两两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AF组37分、810分、1114分及1518分等评分范围均明显高于非AF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食管24h pH监测比较显示,AF组弱酸反流(4<pH<7)次数、酸反流(pH≤4)次数、食管近端酸反流(%)及DeMeester评分等指标明显高于非AF组患者,两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反流总次数和食管近端弱酸反流(%)AF组患者略高于非AF组,但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非AF组和AF组患者食管运动功能的主要指标如食管下段括约肌(lower esopheagel sphincter,LES)长度、LES静息压、LES残余压、食管上段括约肌(upper esopheagel sphincter,UES)静息压、UES残余压,收缩前沿速度(contractile front velocity,CFV)、食团内部压力(intra bolus pressure,IBP)和食管远端收缩积分(distal contractile integral,DCI)通过食道高分辨率(High-resolution manometry,HRM)检查分析,得出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内镜下发现对照(control)组全段食管组织光滑,粘膜完整,未发现糜烂性病变。非AF(non AF)组发现胃食管连接处的食管粘膜组织出现轻度水肿,充血以及糜烂性病变。而AF组内镜下发现胃食管连接处的食管粘膜组织大规模的糜烂,炎性渗出,水肿以及溃疡等病变。光镜下进一步观察显示,AF组食管黏膜组织可见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不同程度的浸润现象、乳头延长、组织水肿及充血等炎症性改变。非AF组可见食管组织存在中度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和炎症反应。对照组食管粘膜组织形态完整无缺,无发现水肿或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浸润等现象。三组组织炎症(损伤)评分分析显示,非AF组和AF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而AF组炎症评分达到高峰,并显着高于非AF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食管粘膜组织经常规处理后行炎症因子指标(IL-6、IL-8、IL-1β及TNF-α)等的免疫组化实验,镜下(×400倍)观察发现IL-6、IL-8、IL-1β及TNF-α主要表达在食管上皮层,粘膜及粘膜下层。而AF组以上炎症指标的表达几乎覆盖全层食管黏膜上,表示严重的组织炎症性改变。RT-PCR实验结果表示,与对照组相比,炎症因子指标(IL-6、IL-8、IL-1β及TNF-α)的mRNA相对表达量在非AF组和AF组中明显上升,三组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非AF组比较,AF组显着上升以上指标的组织mRNA的转录水平(P<0.01)。收集各组患者空腹静脉血5ml,经常规处理后行ELISA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炎症因子指标如IL-6、IL-8、IL-1β、TNF-α及Hs-CRP的血液中的释放浓度,在非AF组和AF组中明显增高,各组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AF组显着升高其炎症因子的表达,而与非AF组比较,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研究发现,AF组患者酸反流指标如酸反流(pH≤4)次数、弱酸反流(4<pH<7)次数、食管近端酸反流(%)及DeMeester评分明显高于非AF组患者,提示酸反流严重程度与AF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的关系。进一步发现AF组内镜下出现胃食管连接处的食管粘膜组织大规模的损伤:糜烂,炎性渗出,水肿以及溃疡等病变。镜下组织形态学观察发现,AF组患者食管黏膜组织中出现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不同程度的浸润、乳头延长、组织水肿及充血等炎症性改变。本研究初步得出了“GERD导致食管炎症反应,而炎症可诱发房颤”相关理论。同时说明GERD合并AF的情况下,严重酸反流是客观存在的。GERD与AF有一定的相关关系,GERD可能是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房颤也被共认为是GERD食道外症状之一。严重食管反酸导致的局部炎症可能参与AF发病机制,而食管与心房解剖毗邻,GERD患者的食管炎症程度可能通过局部炎症影响到心房,GERD还能诱发自身免疫反应,从而诱发AF的发生与发展。

二、肿瘤病人心电图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肿瘤病人心电图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5例ECG定位上臂输液港置入术中异常情况分析及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置入方法
2 特殊异常情况处理及转归
    2.1 ECG术中定位导管尖端位置正确,术后胸部X线片示导管尖端异位
    2.2 ECG定位术中并发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
    2.3 ECG定位上腔静脉解剖学异常病人
        2.3.1 镜面人
        2.3.2 PLSVC病人
3 讨论
    3.1 上臂输液港置入术中需再次进行ECG定位
    3.2 及时发现并处理术中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确保病人安全
    3.3 ECG定位在上腔静脉解剖学异常病人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3.3.1 ECG定位在镜面人中的应用
        3.3.2 ECG定位在PLSVC病人中的应用
4 小结

(2)表柔比星化疗心脏毒性发生情况和危险因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调查对象
    2.调查指标
    3.心脏毒性反应评定标准
    4.危险因素赋值说明
    5.统计分析
结果
    1、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2、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3.治疗方案比较
    4.心脏毒性组患者的心电图异常变化
    5.患者不良症状发生情况
    6.Logistic回归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化疗药物心脏毒性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药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不全性粘连性肠梗阻局部寒凝气滞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恶性肿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现代研究
        1. 恶性肿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流行病学研究
        2. 恶性肿瘤术后AIO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3. 恶性肿瘤术后AIO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
        4. 恶性肿瘤术后AIO的西医治疗进展
        5.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恶性肿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对术后AIO的认识
        2. 术后AIO的病因病机
        3. 恶性肿术后AIO的中医治疗进展
        4. 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 临床资料
        2. 临床研究方法
    临床研究结果
        1. 两组基线情况比较分析
        2. 疗效统计分析
    小结
    讨论
        1. 本研究入组患者基线情况探讨
        2. 本研究结果探讨
        3. 恶性肿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西医研究现状分析
        4. “温阳行气通腑方”穴位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的理论依据
    结语
        结论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致谢

(4)曲美他嗪联合辅酶Q10对放射性心肌损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立题依据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三、目前研究现状
    四、本课题的特色与优势
临床研究
    一、研究流程图
    二、研究对象
        1.研究分组
        2.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
        3.伦理原则及知情同意
    三、研究方法
    四、统计学处理
    五、结果
    六、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曲美他嗪联合辅酶Q10治疗对放射性心肌损伤预防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附件1 甘肃省人民医院预防放射性心肌损伤患者知情同意书
附件2
附件3

(5)肿瘤患者PICC留置期间导管尖端位置心电图定位标准的建立及可行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肿瘤患者PICC导管使用现状
        1.1.2 PICC留置期间导管尖端位置正确的重要性
        1.1.3 PICC导管尖端定位方法的研究进展
        1.1.4 应用IC-ECG定位技术判断肿瘤患者PICC留置期间导管尖端位置的必要性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1.3.1 相关概念
        1.3.2 理论基础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肿瘤患者PICC留置期间导管尖端位置心电图定位标准的建立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2 结果
        2.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2.2.2 留置期的PICC导管尖端位置情况
        2.2.3 心电图P波量化指标(IP和 IP/SP)诊断试验分析结果
    2.3 讨论
        2.3.1 肿瘤患者PICC留置期间导管尖端位置精确定位的重要性
        2.3.2 IC-ECG定位技术在PICC留置期间导管尖端定位的诊断价值
第三章 肿瘤患者PICC留置期间导管尖端位置心电图定位方法的可行性分析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2 结果
        3.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3.2.2 PICC留置期间导管尖端位置心电图定位方法的诊断价值评价结果
    3.3 讨论
        3.3.1 心电图定位方法诊断价值分析
        3.3.2 IC-ECG定位技术在PICC留置期间导管尖端定位的优势
第四章 全文总结
    4.1 本研究主要结论
    4.2 本研究的创新点
    4.3 本研究的局限性
    4.4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附录1 表 1 患者一般资料收集表
    附录2 表 2 体表基础心电图波形与腔内心电图波形粘贴处
    附录3 表 3 患者研究资料记录表
    附录4 知情同意书
    附录5

(6)丁香止痛膏联合三阶梯止痛药治疗癌性疼痛的随机交叉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研究
    (一) 癌性疼痛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
        2. 发病机制
        3. 诊断标准
        4. 治疗
    (二) 癌性疼痛的中医文献研究
        1. 癌性疼痛的中医认识
        2. 癌性疼痛的治疗
        3. 文献阅读体会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临床试验
    前言
    (一)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的选择
        2. 试验药物的制备及使用方法
        3. 研究方法
        4. 药物疗效判断标准
        5. 研究程序
        6. 统计分析
        7. 研究的伦理问题
        8. 研究路线图
    (二) 研究结果
        1. 入组病人基线分析
        2. 主要结局指标分析
        3. 次要结局指标分析
        4. 安全性评价
    (三) 讨论
        1. 立法依据
        2. 丁香止痛膏组方的中医理论探讨
        3. 本研究相比前期研究的改进
        4. 本研究的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研究中心伦理批件
    附录2. 患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3. 病例报告表
    附录4. 受试者日记
    附录5. 简明疼痛评估量表(BPI)
个人简历

(7)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定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3.1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3.2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4 研究内容、对象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调研对象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医疗设施规划方法
    2.1 本章研究目的
    2.2 我国医疗设施规划现状
        2.2.1 区域卫生规划
        2.2.2 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2.2.3 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规划
        2.2.4 我国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现状
    2.3 医疗设施规划基础研究
        2.3.1 医疗设施规划手法
        2.3.2 医疗设施规划指标
    2.4 日本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
        2.4.1 五疾病
        2.4.2 医疗圈的划分
        2.4.3 区域医疗保健计划
        2.4.4 案例分析—东京都
        2.4.5 案例分析—大阪府
        2.4.6 案例分析—石川县
        2.4.7 小结
    2.5 日本模式的实践检验
        2.5.1 对比研究—常州市与兵库县
        2.5.2 对比研究—滁州市与青森县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策划
    3.1 本章研究目的
    3.2 建筑策划基础研究
        3.2.1 选址策划
        3.2.2 功能策划
        3.2.3 规模策划
    3.3 心血管医院选址布局
        3.3.1 医院总体布局
        3.3.2 与院内其它区域的关系
    3.4 心血管医院功能设置
        3.4.1 功能模块的种类
        3.4.2 门诊区
        3.4.3 急诊区
        3.4.4 医技区
        3.4.5 住院区
        3.4.6 公共区
        3.4.7 办公辅助区
    3.5 心血管医院规模设置
        3.5.1 病床数的计算
        3.5.2 医院总体建筑规模
        3.5.3 功能模块的面积比例
    3.6 心血管医院布局优化
        3.6.1 心血管疾病的医疗流程
        3.6.2 心血管医院流线设置
        3.6.3 基于医疗流程的布局优化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不同影响因素的深入剖析
    4.1 本章研究目的
    4.2 疾病因素
        4.2.1 心血管疾病特点
        4.2.2 心血管疾病特殊性对医疗设施规划的影响
        4.2.3 心血管疾病特殊性对医院建筑的要求
    4.3 需求因素
        4.3.1 三种类型需求
        4.3.2 医疗设施的分级
        4.3.3 防灾防疫时期的特殊需求
    4.4 不同国家因素
        4.4.1 不同国家医疗体系及评价标准比较
        4.4.2 不同国家心血管医院建设情况比较
    4.5 新技术与新理念因素
        4.5.1 互联网的发展
        4.5.2 医疗中心与医疗健康城
        4.5.3 规划理念下的医院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结论
        5.1.1 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的评价
        5.1.2 心血管医疗设施的规划方法
        5.1.3 心血管医疗设施的建筑策划方法
    5.2 今后的课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目录
    附录 A 中国文献研究动向
    附录 B 欧美文献研究动向
    附录 C 日本文献研究动向
    附录 D 近年来我国历次区域卫生规划概况
    附录 E 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
    附录 F 中国胸痛中心建设标准
    附录 G 心血管系统及心血管外科临床路径
    附录 H 南京市第一医院心外科手术室医护人员访谈
    附录 I 心血管医疗设施案例

(8)de Winter综合征及复发性肝癌克隆起源的早期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意义
    研究现状与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M-JBT治疗de Winter综合征
    1.1 对象和方法
        1.1.1 治疗对象
        1.1.2 治疗方法和过程
        1.1.3 药物辅助
    1.2 结果
        1.2.1 术后效果
        1.2.2 长期疗效
    1.3 讨论
        1.3.1 疾病认识误区
        1.3.2 快速识别与及时治疗
        1.3.3 改进技术的优势
二、复发性肝癌的克隆起源鉴定
    2.1 对象与方法
        2.1.1 临床样本
        2.1.2 DNA提取与全外显子测序
        2.1.3 检测SNVs
        2.1.4 已知肝癌驱动基因分析
        2.1.5 突变频谱和突变特征分析
        2.1.6 肝癌系统进化分析
        2.1.7 复发性肝癌早期标志物
        2.1.8 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原发肝癌与复发肝癌编码区非同义SNVs分布
        2.2.2 已知肝癌驱动基因分析
        2.2.3 突变频谱与突变信号分析
        2.2.4 系统进化分析
        2.2.5 复发性肝癌早期标志物
    2.3 讨论
        2.3.1 全外显子测序SNVs分布
        2.3.2 已知驱动基因
        2.3.3 突变频谱分析
        2.3.4 突变信号分析
        2.3.5 APOBEC富集分析
        2.3.6 系统进化分析
        2.3.7 复发性肝癌早期标志物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肝癌的克隆起源、异质性与早期复发标记物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TL1A及其受体DR3、DcR3在心肌缺血坏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冠心病冠状动脉内血与外周血可溶性TL1A、DR3、DcR3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TL1A及其受体DR3、DcR3在大鼠心肌缺血坏死后的表达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抗TL1A抗体对大鼠心肌缺血坏死的的影响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10)炎症反应介导胃食管反流病诱发心房颤动的临床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胃食管反流病所致炎症水平与心房颤动发生的临床关系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分析
        1.5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胃食管反流病诱发心房颤动发生的临床研究
    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食管氧化应激产生在GERD合并心房颤动发生中的作用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四、肿瘤病人心电图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5例ECG定位上臂输液港置入术中异常情况分析及处理[J]. 刘春丽,李晓旭,刘腊根,茅昌敏,孟爱凤. 护理研究, 2021(21)
  • [2]表柔比星化疗心脏毒性发生情况和危险因子分析[D]. 傅燕群.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中药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不全性粘连性肠梗阻局部寒凝气滞型临床观察[D]. 吴晓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曲美他嗪联合辅酶Q10对放射性心肌损伤的临床研究[D]. 余洁.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肿瘤患者PICC留置期间导管尖端位置心电图定位标准的建立及可行性分析[D]. 余婷. 南京大学, 2020(02)
  • [6]丁香止痛膏联合三阶梯止痛药治疗癌性疼痛的随机交叉对照研究[D]. 王曼.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D]. 蒋志伟. 东南大学, 2020(01)
  • [8]de Winter综合征及复发性肝癌克隆起源的早期诊断[D]. 王佳佳.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9]TL1A及其受体DR3、DcR3在心肌缺血坏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陈新敬.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10]炎症反应介导胃食管反流病诱发心房颤动的临床基础研究[D]. 买买提艾力·艾则孜.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肿瘤患者心电图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