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芪丸不同剂量配比与成分药效的关系

参芪丸不同剂量配比与成分药效的关系

一、肾气丸各成分不同剂量配比与药效学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杨华杰[1](2021)在《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衰老是指生物体生长发育成熟后,各种功能普遍变弱、组织器官发生退行性改变、机体对环境的生理适应能力进行性减低和机体多种生理或病理过程的综合表现。中医普遍认为肾脏与衰老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服用补肾中药理论上能够延缓衰老,但中药延缓衰老作用机理目前尚不明确。以补肾为功效的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在临床中应用已久,疗效显着,被广泛认可。六味地黄丸源于宋代太医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由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6味药组成,具有“滋补肾阴,填补肾精”的功效。金匮肾气丸出自医圣张仲景所着《金匮要略》,由附子、桂枝、地黄、山茱萸、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8味药组成,该方配伍严谨,深受历代医家推崇,并被尊称为补肾抗老剂之祖。但是,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延缓衰老作用机制的研究较为薄弱,尤其是从补肾延缓衰老理论的角度进行系统的研究更是缺乏。因此对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延缓衰老作用进行深入研究,不仅能阐明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延缓衰老的作用机理,还可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进而扩大其在延缓衰老方面的运用,造福社会。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医经典名方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延缓衰老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本文分析了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在体外和体内的化学组成,探讨了两方活性成分的差异;预测了两方延缓衰老作用机制;通过建立D-半乳糖诱导急性衰老模型,验证两方延缓衰老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应用液质联用技术结合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研究了六味地黄浓缩丸和水蜜丸中潜在药效成分含量差异,逐步筛选并推测了两方中具有延缓衰老作用的潜在药效成分。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中延缓衰老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采用UPLC-QE-Orbitrap-MS,对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别,在六味地黄丸中共鉴定出99个化合物(三萜类28个,环烯醚萜苷类18个,单萜类10个,其余还包括倍半萜类、苯丙素类、黄酮类等),其中65个化合物已见报道,其余34个化合物为首次从六味地黄丸中鉴定得到。在金匮肾气丸中共鉴定出112个化合物(生物碱类8个,三萜类23个,环烯醚萜苷类16个,单萜类9个,其它还含有倍半萜类、氨基酸类、酚类、苯丙素类、黄酮类等),其中100个化合物已见报道,其余12个化合物为首次从金匮肾气丸中鉴定得到。六味地黄丸为金匮肾气丸的减方,处方中根据适应症的需求,减少了附子和桂枝两味药。同时,金匮肾气丸中的88个化合物为与六味地黄丸共有,11个化合物为金匮肾气丸中附子的特征成分,13个化合物为金匮肾气丸中桂枝的特征成分。研究结果可为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的血清药物化学成分差异分析和网络药理学研究提供基础。2、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大鼠血清药物化学研究采用UPLC-Q-To F-MS技术,检测六味地黄丸与金匮肾气丸给药大鼠血清中的化学成分。通过对六味地黄丸给药后大鼠血清中的化学成分与体外化学成分进行比较,成功指认出32个入血成分;通过对金匮肾气丸给药后大鼠血清中的化学成分与体外化学成分进行比较,成功指认出31个入血成分。进一步通过分析两方入血成分的差异可知,18个化合物为六味地黄丸特有入血成分,17个化合物为金匮肾气丸特有入血成分,14个化合物为两方共有入血成分。上述研究内容从血清药物化学的角度出发,对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中的药效物质基础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可为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提供基础。3.应用网络药理学对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的延缓衰老机制和潜在药效成分进行预测研究通过采用网络药理学手段,获取了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中活性成分、潜在靶点及通路的相关信息:(1)在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中,分别有51个和62个化合物具有良好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活性,可以作为延缓衰老的候选化合物;(2)分别有4612个和5140个靶蛋白可作为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中候选化合物的潜在治疗靶点;(3)六味地黄丸主要参与了G蛋白偶联胺类受体和血管收缩生物学过程;金匮肾气丸主要参与了G蛋白偶联神经递质受体、酸分泌、细胞分泌负调节、生长激素抑制素受体的活性、血管收缩的正向调节以及平滑肌收缩的正向调节生物学过程;(4)从化学成分生源途径、药物代谢动力学、药效学相关性三个方面对六味地黄丸中潜在药效成分进行识别,最终推测7个化学成分为六味地黄丸延缓衰老的潜在的药效成分。从化合物来源来说,推测的潜在药效成分覆盖方中君、臣、佐、使,可以代表复方的整体性,同时,应用网络药理学手段预测的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潜在治疗靶点和潜在作用机制可与后续采用现代药理学方法获取的结果进行比较并相互验证。4.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的延缓衰老机制验证研究采用D-半乳糖建立急性衰老小鼠模型,应用WB、PCR、IHC等药理学方法,对小鼠血清与肾/脑组织中GSH-Px、NF-κB-p65等关键指标及潜在靶蛋白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SOD、MDA、GSH-Px值有极显着差异(P<0.01);高剂量组端粒长度明显增加(P<0.01);中、高剂量组的血清、脑组织和肾组织中TNF-α含量显着降低(P<0.05);中、高剂量组的血清和肾组织以及高剂量组的脑组织中IL-1β含量显着降低(P<0.05);中、高剂量组脑组织中NF-κB-p65表达明显降低(P<0.01),且从细胞质中游离至核内。由此推测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可通过参与G蛋白偶联受体活性和改善血管收缩等生物学过程,提高氧自由基清除能力、提高抗氧化能力、减缓细胞端粒缩短效应,从而发挥延缓衰老的药理作用。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可将本文研究范围拓展至不同剂型的六味地黄丸潜在药效成分预测,探究不同制剂工艺对潜在药效成分的影响。5.不同剂型六味地黄丸潜在药效成分的推测采用UPLC-Qq Q-MS技术检测了六味地黄浓缩丸、水蜜丸中10个化学成分含量,利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同时结合六味地黄丸体外、体内成分检测以及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综合评价和比较了浓缩丸和水蜜丸两种制剂的成分的含量差异,推测其中地黄苷D、苯甲酰芍药苷和芍药苷3个化学成分为不同剂型六味地黄丸潜在药效成分。本文通过对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体外、体内化学成分的系统性研究,为其药效物质的筛选奠定了基础,通过网络药理学和主要药效学实验验证,初步推测了其延缓衰老机制和药效物质基础,为其今后科学、合理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玉珊,林德贵,林珈好[2](2021)在《中药组方优化试验设计方法概述》文中指出组方优化研究是中药方剂研究的重要环节,是中兽药产业化推广的关键步骤。本文介绍了中药组方的概念、组方优化的原则、目的、意义及指导思想等,总结了近年来基于中医传统理论和现代数理模型的两类中药组方优化方法,进一步对其中基于现代数理模型的试验设计方法,包括正交设计、均匀设计、基线等比设计、Plackett-Burman筛选试验设计、星点设计、中心组合设计、Doehlert设计等进行比较,并分析了不同方法在试验安排、数据分析和拟合模型等方面的优缺点、在组方优化领域的适用范围和实用性,并对未来的方法设计提出展望,为中兽药复方制剂的研发提供参考。

薛倩倩[3](2020)在《基于黄芪-丹参药对配伍研究不同种植方式黄芪的化学成分及其药效差异》文中研究表明选题依据:黄芪按照种植方式可以分为仿野生黄芪和平栽黄芪,仿野生黄芪生长期限至少为6年,根向下生长,长度可达1米以上,生长年限较长且采挖困难。平栽黄芪的栽培方式为正常育苗1年后,再起苗横向移栽,生长年限短、易采收。但平栽黄芪的药效是否能与仿野生黄芪相当,是急需解决的临床应用原料选择问题。将中药置于复方配伍环境中研究药效,可以更好的阐释其临床用药的科学内涵。其中,药对是历代医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精华所在,是针对一定证候特点,以相应治法为前提,结合药味的性能和功用,选择性地将2味药进行组合配对,是方剂配伍的最小组方单元,对阐明药物机制更有利。因此,本研究利用黄芪-丹参药对,以局部脑缺血大鼠模型为药效评价环境,利用传统药效评价和代谢组学研究,比较仿野生和平栽黄芪配伍丹参治疗局部脑缺血大鼠的药效差异。目的:比较仿野生和平栽黄芪配伍丹参治疗局部脑缺血大鼠的药效差异,对配伍后各给药组中黄芪的化学成分含量进行检测,通过相关分析寻找与两者药效差异相关的成分,为仿野生和平栽黄芪的药效差异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方法:(1)通过复制局部脑缺血大鼠模型,设置黄芪-丹参药对水提物不同剂量的给药组及阳性药尼莫地平组,以大鼠神经功能损伤评价、脑含水量及脑组织切片的TTC染色病理结果为传统药效学指标,并采用1H-NMR代谢组学分别对各组大鼠血清代谢轮廓进行分析,系统比较模型及各给药组的药效,初步明确黄芪-丹参药对治疗局部脑缺血的药效。(2)利用局部脑缺血大鼠模型,比较仿野生黄芪-丹参与平栽黄芪-丹参药对的治疗效果,通过神经功能损伤评价及脑组织TTC染色的传统药效指标及靶组织缺血脑组织的代谢组学分析,对各给药组大鼠的药效回调作用进行系统分析。(3)建立LC-MS/MS测定黄芪中12种成分的方法,对方法进行方法学考察,利用所建方法对药理实验中仿野生和平栽黄芪配伍的黄芪-丹参水提液进行黄芪12种成分的含量检测,比较在配伍丹参后仿野生和平栽黄芪中12种成分的含量差异,为两者的药效差异提供依据。(4)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所测得仿野生和平栽黄芪12种成分的含量与治疗局部脑缺血的药效进行关联分析,寻找与仿野生和平栽黄芪药效差异相关的成分。结果:(1)局部脑缺血大鼠的模型及黄芪-丹参药对的初步药效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呈现出毛发竖立、行动迟缓、对侧前爪伸展不完全等状态。TTC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的脑组织缺血部位显着,血清代谢轮廓发生改变。给予阳性药尼莫地平片及黄芪-丹参药对后以上现象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调,且黄芪-丹参药对低剂量组回调效果与阳性药尼莫地平片相同,黄芪-丹参药对高剂量给药组优于阳性药。这一结果证明了局部脑缺血大鼠模型复制成功,且黄芪-丹参药对水提液对其有保护作用。(2)在比较仿野生黄芪与平栽黄芪配伍丹参后治疗局部脑缺血大鼠药效的研究中,神经功能损伤及TTC脑组织切片染色结果均显示平栽黄芪-丹参药对的治疗效果较仿野生黄芪-丹参药对好。通过脑组织代谢组学分析,得到与模型相关的10个脑组织差异代谢物,对各给药组回调差异代谢物的数量进行分析,发现仿野生黄芪-丹参药对可以显着回调10种代谢物,平栽黄芪-丹参给药组可以回调9个差异代谢物。分析两者在回调程度上的差异,发现两者都显着回调的9种差异代谢物均表现为平栽黄芪-丹参药对的回调效果优于仿野生黄芪-丹参药对,且其中7个差异代谢物具有显着性。(3)在仿野生黄芪与平栽黄芪配伍丹参的药对水提液中12种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中,建立的LC-MS/MS测定黄芪中12种成分的方法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RSD小于5%,方法适用。通过对上述药理实验给药组中黄芪的12种化学成分的含量进行检测,发现仿野生黄芪中的12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均高于平栽黄芪,对皂苷类和黄酮类成分的比值进行考察,发现平栽黄芪中皂苷类/黄酮类的比值高于仿野生黄芪,这可能是导致两者在药效上有差异的主要原因。(4)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仿野生与平栽黄芪的成分含量与治疗局部脑缺血药效关联度,得到与仿野生黄芪和平栽黄芪治疗局部脑缺血药效关联度较大的化合物为1(异黄烷苷)、3(黄芪皂苷II)、6(芒柄花素)、10(芒柄花苷)、15(皂苷/黄酮的比值),其中皂苷类/黄酮类比值的关联度最高。结论:本研究利用传统药效指标与代谢组学方法,基于黄芪-丹参药对的配伍环境,比较了仿野生黄芪和平栽黄芪在治疗局部脑缺血药效及12种成分含量的差异。首先证明了黄芪-丹参水提液治疗局部脑缺血大鼠的药效,其次,通过比较仿野生黄芪与平栽黄芪在黄芪-丹参药对配伍中的药效和化学成分的含量变化,发现两种栽培方式黄芪均有效,而成本更低的平栽黄芪的药效更优;化学成分含量比较发现仿野生黄芪的含量高于平栽黄芪,但平栽黄芪皂苷类/黄酮类的比值高于仿野生黄芪,并且经过灰色关联分析,发现皂苷类/黄酮类的含量比值与两者药效差异的关联度最高,表明皂苷类与黄酮类的比值可能是平栽黄芪治疗局部脑缺血药效优于仿野生黄芪的原因。其次,异黄烷苷、黄芪皂苷II、芒柄花素和芒柄花的关联度均大于0.6,可能为是引起两者药效差异的成分。

雷蕾[4](2019)在《基于传统用法的千金黄连丸治疗2型糖尿病大鼠的药效评价与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糖尿病(Die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或/和作用缺陷(胰岛素抵抗)导致的全身性的代谢疾病,全球发病率已达9%(4.15亿),其中2型糖尿病(Type2 diabetes mellitus,T2DM)最为常见,占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并给病人和社会带来较大的医疗负担。目前仍有60%以上的患者不能得到有效治疗,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开发的需求仍然比较迫切,而现今单靶点降糖药物开发也遭遇瓶颈期,因而在传统药物特别是经典名方的基础上开发中药多靶点糖尿病治疗药物已成为研究热点。千金黄连丸(QianJinHuangLianWan,HLW)源自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该方由黄连和地黄两味药组成,黄连为君,地黄为臣,相须为用,共奏滋阴清热之功效,主治消渴。但目前对该方的研究并未完全忠于原方,特别是均未按原方以鲜地黄绞汁入药,这是否会造成原方功效损失或者改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因此,本研究提出,在传统应用背景下开展黄连丸的药效与作用机制研究,以进一步阐明如下问题:黄连丸的制备采用生地黄或者鲜地黄,其药效及机制是否会产生差别?原方记载黄连丸中黄连与地黄的不同比例,是否会造成其不同的疗效差异?黄连、地黄及其主要成分单独使用或者联用,其效果是否会不同?为阐明其调节糖脂代谢及缓解胰岛素抵抗的主要药效与可能的作用机制,并为确定其原料选用、处方比例、制备工艺与主要药效成分等提供实验依据,本文开展如下研究:(1)黄连丸不同剂量的药效对比研究;(2)黄连丸不同制备方法的药效对比研究;(3)黄连丸拆方分析的药效对比研究;(4)黄连丸及其主要成分的药效对比研究。本文通过高糖高脂饲料喂养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诱导T2DM大鼠模型,通过检测各组大鼠的空腹血糖,发现实验末期,与模型组比较,二甲双胍、黄连丸中、高剂量、黄连:生地黄1:3煎烘粉、黄连:生地黄1:10煎液、黄连粉末和梓醇均能显着降低T2DM大鼠的空腹血糖值,其中黄连丸中、高剂量降糖作用快于并优于二甲双胍。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黄连丸中、高剂量、黄连:生地黄1:3煎烘粉、鲜地黄汁、生地黄煎液、黄连粉末和小檗碱+梓醇能显着降低T2DM大鼠AUC值,提示黄连丸中、高剂量能显着改善T2DM大鼠糖耐量减低的状态,效果优于二甲双胍。血脂四项(TG、TC、LDL-C和HDL-C)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均能显着改善T2DM大鼠血脂异常的情况,提示黄连丸能显着调节血脂至接近正常水平,其效果与二甲双胍相当。血清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和胰岛素敏感指数结果提示,与模型组比较,黄连丸高剂量、黄连:生地黄1:3煎烘粉和黄连粉末能够同时显着降低血清胰岛素水平、降低胰岛素抵抗和增强胰岛敏感性。SOD和MDA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除黄连丸低低剂量外,其余各给药组均能显着改善T2DM大鼠氧化应激状态。ALT和AST的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除黄连:生地黄1:3煎烘粉组、鲜地黄汁组、黄连粉末组和小檗碱+梓醇组外,其余各组大鼠肝功能均得到显着改善。肝组织和胰腺组织病理切片结果显示,黄连丸中、高剂量对肝脏和胰腺组织的保护作用最佳。cAMP/cGMP结果显示黄连丸中、高剂量能明显改善T2DM大鼠的阴虚状态,效果明显优于二甲双胍。Na+-K+-ATP酶活性的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均能显着降低T2DM大鼠的Na+-K+-ATP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HLW对T2DM有确切疗效,可显着改善模型大鼠糖脂代谢状况,并且有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HLW能明显改善T2DM大鼠“三多一少”症状;能显着降低胰岛素含量及胰岛素抵抗指数,改善胰岛素抵抗;能显着降低肝脏指数;增加SOD活力,降低MDA含量,提高T2DM大鼠抗氧化应激能力;能够改善T2DM大鼠的肝功能及阴虚状态;能够减少T2DM大鼠胰岛β细胞的损伤,减轻肝脏和胰腺组织的病变,对肝脏和胰腺组织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从药物原料、处方比例与制备方法看,经过黄连粉末及黄连:生地黄1:3煎烘粉的干预后,T2DM大鼠FBG虽然降到很低但死亡风险高,HLW干预后大鼠死亡率低、血糖稳定;黄连丸冻干粉的效果不佳,其可能原因是冻干工艺下,黄连丸冻干粉,缺少黄连与地黄汁浸泡吸收的足够反应过程;黄连丸中可能主要成分及黄连与生地配伍对各个指标均有一定的疗效,但效果均不如HLW。综上所述,HLW以鲜用地黄榨汁疗效更佳,本研究为HLW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及制备工艺提出科学的参考依据。

刘思妍[5](2019)在《基于多维谱效关系研究补肾活血方防治DR药效物质基础》文中指出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世界各国日益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导致DM患者失明的最主要、最严重、且治疗最为棘手的并发症,也是世界四大致盲眼病之一。补肾活血方(地黄、丹参、人参、葛根配伍组成)由本课题组成员研制并获得发明专利,前期临床和药理学实验均表明补肾活血方用于防治DR,效果良好。课题组前期对补肾活血方中各单味药材人参、丹参防治DR药效物质进行了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基于多维谱效关系开展补肾活血复方防治DR药效物质基础的实验研究,研究结果将为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防治DR中药新药奠定基础。采用均匀设计法获得12批补肾活血方样品,应用HPLC-UV-ELSD建立12批样品指纹图谱并通过聚类分析评价12批样品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在其HPLC-UV指纹图谱中标定了23个共有峰,其中115、17、21号峰来源于葛根,1820、22、23号峰来源于丹参,16号峰为丹参和葛根共有。在其HPLC-ELSD指纹图谱中标定了14个共有峰,其中1’7’号峰来源于葛根,8’号峰来源于丹参,9’14’号峰来源于人参。通过与对照品比对指认出复方中7个成分,分别是6/4’号峰为葛根素,22/8’号峰为丹酚酸B,10’号峰为人参皂苷Rg1,11’号峰为人参皂苷Rb1,12’号峰为人参皂苷Rc,13’号峰为人参皂苷Rb2,14’号峰为人参皂苷Rd。对12批样品进行聚类分析,补肾活血方HPLC-UV指纹图谱中,12批供试品被分为5类,补肾活血方HPLC-ELSD指纹图谱中,12批供试品被分为3类。采用高脂饲料+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大鼠DR模型,病理组织检测大鼠视网膜结构的变化;免疫组化检测大鼠视网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的表达;Elisa法检测大鼠血浆中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end products,AGEs)的含量。眼球HE染色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眼球视网膜组织出现明显的外网层及内核层新生毛细血管增多,毛细血管微血栓形成,血管周围细胞排列紊乱,节细胞变性或坏死,视神经纤维层明显增厚,神经纤维水肿、变性等病理性损伤,提示大鼠DR模型构建成功。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病变程度均有所减轻,提示各给药组均有一定治疗作用。视网膜消化铺片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内皮细胞数和周细胞数比值明显升高,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内皮细胞数和周细胞数比值明显降低,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免疫组化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视网膜中积累了大量的VEGF、HIF-1α蛋白,其光密度急剧增加,且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视网膜中两者的积累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表明12批补肾活血方对DR均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Elisa检测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浆中AGEs浓度升高,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血浆中AGEs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采用TOPSIS法对12批补肾活血方防治DR药效作用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原方组和给药组2防治DR效果最好。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研究12批补肾活血方中各共有峰峰面积与DR大鼠中VEGF、HIF-1α和AGEs的相关性,找出对“效”有贡献作用的药效成分,建立补肾活血方的多维谱效关系模型。结果表明:葛根素、丹酚酸B、人参皂苷Rd及1个尚未确定结构的成分(峰20)为补肾活血方防治DR的可能药效物质。本文基于多维谱效关系探讨了补肾活血方防治DR的药效物质基础,为补肾活血方的进一步研究与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也为开发防治DR的中药新药奠定了基础。

信晨曦,梁洁,周昱杉,杨川川,徐晖[6](2018)在《中药复方制剂配伍机理的研究概况》文中指出中药复方配伍规律是中医组方的关键,其配伍机制的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2000年以来对中药复方制剂配伍机理的研究数不胜数。本文从药理学、药对、拆方、中药血清药理学、血清药物化学法等角度对中药复方制剂配伍机理的研究方法进行总结归纳,为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黄伟[7](2018)在《葛根岑连汤四种表征成分效阈浓度下配伍的抗肝细胞IR效应及机理》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基于中医药的临床用方经验和现代涨落效应理论,本学科曾提出中医复方进入体内后的多种微量成分共同作用于生物体而产生整体效应的观念,并提出复方作用可能存在“效阈浓度或极低浓度下多成分的生物效应模式”的假说。如果这些推测得到验证,将对包括中医方药效应在内的复杂生命现象的理解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发现极低浓度下的中药多种成分共存下的生物效应的普遍现象也会对包括中、西药在内的新药研制产生革命性的影响。目的:基于学科前期的工作基础,拟以葛根芩连汤方中4味中药所涉及的四种化学成分(葛根素、黄芩素、小檗碱、甘草酸)及其配伍作为该方成分配伍的表征,以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胰岛素抵抗(IR)机制的研究为背景,选择IR的重要靶器官/靶细胞—肝细胞(HepG2细胞)作为探查工具,运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在观察各单体成分不同浓度对该细胞IR模型的糖代谢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其效阈下的极低浓度配伍的抗IR效应及机理,以探讨中药复方多成分低浓度下配伍的生物效应模式,为论证中医方剂效用原理中“极低浓度下的多成分配伍效应”的推测提供新的依据,同时为多成分配方极低浓度条件下的作用机制提供分子水平上的理解。方法:(1)4种单体成分的体外安全浓度范围:取对数生长期的HepG2细胞,接种于96孔板。培养24 h后,弃掉原培养液,加入终浓度分别为10-9、10-8 10-7、10-6、10-5、10-4mol/L葛根素、黄芩素、小檗碱、甘草酸,正常组加入相同体积的培养液;放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48h。采用CCK-8法检测HepG2细胞增殖活力,得到各单体成分体外安全浓度范围。(2)HepG2 IR细胞模型复制的方法学考察:取对数生长期的HepG2细胞,接种于96孔板。置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24h后,吸弃培养液,换成无血清的培养基饥饿处理12h,吸弃培养液。正常组加入正常培养基,模型组加入新配制的含25mmol/L葡萄糖和胰岛素浓度分别为1×10-9~1×10-5mol/L的培养基,置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24h、48h和72h。采用CCK-8法和葡萄糖氧化酶(GOD-POD)法,检测各浓度胰岛素对细胞增殖活力和葡萄糖消耗量的影响,筛选最佳胰岛素作用浓度和作用时间。根据筛选的条件,将细胞置于不含胰岛素的正常培养液培养24h、48h和72h,通过测定细胞葡萄糖消耗量,考察细胞IR模型的稳定性。(3)4种单体成分体外抗IR的浓度-效应范围:取对数生长期的HepG2细胞,接种于96孔板,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给药组。给药组加入终浓度分别为10-11~10-5mol/L葛根素、黄芩素、小檗碱、甘草酸,正常组和模型组加入相同体积的含有25mmol/L葡萄糖细胞培养基;置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24h。在药物处理24h后,通过测定细胞增殖活力和葡萄糖消耗量,考察4种单体成分体外抗IR的浓度-效应范围。(4)4种单体成分体外抗IR活性及效应机制:将HepG2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给药组。给药组加入不同浓度(10-6和10-5mol/L)的葛根素、黄芩素、小檗碱、甘草酸和二甲双胍(10-3mol/L)溶液,正常组和模型组加入相同体积的细胞培养基;放于37℃、5%CO2培养箱中处理24h。检测指标:1)细胞增殖活性和葡萄糖消耗量;2)糖利用:细胞丙酮酸激酶(PK)和葡萄糖激酶(GCK)活性;3)糖异生: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mRNA表达水平;4)糖摄取:细胞胰岛素受体(InsR)mRNA表达水平;5)相关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T2)mmRNA表达和细胞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GLUT2蛋白表达水平;6)能量代谢:细胞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SIRT3)mRNA表达和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助激活因子-1α(PGC-1a)、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核因子相关因子2(NRF-2)、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CPT-1)、叉头转录因子1(FOX01)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蛋白表达水平。(5)4种单体成分效阈浓度下不同配伍的抗IR效应及作用机制:(1)不同效阈浓度下的4种单体成分组合的抗IR效应:将HepG2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各单体各自效阈浓度下(1/4、1/10、1/100、1/1000)的配伍4组以及二甲双胍(10-3mol/L)组。分别加入含相当浓度的各组药物于细胞培养基中;置细胞培养板于37℃、5%C02培养箱中干预24h。检测指标:细胞增殖活力和葡萄糖消耗量。(2)4种单体成分1/100效阈浓度不同配伍的抗IR效应:将HepG2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葛根素(A,10-11mol/L)组、葛根素+黄芩素(A+B,10-11+10-10mol/L)组、葛根素+黄芩素+小檗碱(A+B+C,10 11+10-10+10-11mol/L)组、葛根素+黄芩素+小檗碱+甘草酸(A+B+C+D,10-11+10-10+10-11+10-10mol/L)组、二甲双胍(10-3mol/L)组共 7 组,分别加入含相当浓度的各组药物于细胞培养基中;置细胞培养板于37℃、5%CO2培养箱中24h。检测指标:细胞葡萄糖消耗量;细胞PK、GCK和GLUT2活性。(3)4种单体成分效阈浓度下的低浓度配方(1/100和1/10)的抗IR作用机制:将HepG2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1/100 低浓度配方(A+B+C+D,10-11+10-10+10-11+10-10mol/L)组、1/10 低浓度配方(A+B+C+D,10-10+10-9+10-10+10-9mol/L)组、二甲双胍(10-3mmol/L)组,分别加入含相当浓度的各组药物于培养基中,放于37℃、5%CO2培养箱中24h。检测指标:1)糖异生:细胞 G6Pase、PEPCK mRNA 表达水平;2)糖摄取:细胞 GLUT2、InsR、PI3K、AKT mRNA表达和GLUT2、IRS1、p-PI3K、p-AKT蛋白表达水平;3)能量代谢:细胞SIRT1、SIRT3 mRNA 表达和 AMPK、PGC-1α、TFAM、NRF-2、CPT-1、FOX01 和 ACC 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4种单体成分的体外安全浓度范围:不同浓度的葛根素、黄芩素、小檗碱和甘草酸对正常HepG2细胞增殖活力均呈现一定的抑制作用,4种单体成分在10-9~10-5mol/L浓度区间体外对HepG2细胞的增殖活性无明显影响(P>0.05)。(2)HepG2 IR细胞模型诱导的方法学考察:体外培养条件下,25mmol/L葡萄糖与10-6mol/L胰岛素联合诱导24h,可以成功复制出稳定可靠的体外HepG2IR模型,该模型可持续48h。(3)4种单体成分体外抗IR的浓度-效应范围:一定浓度区间的葛根素、黄芩素、小檗碱和甘草酸对HepG2细胞的增殖活性均无明显影响(P>0.05),但对IR模型糖利用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并呈现出“量-效”关系。葛根素和小檗碱有效浓度范围均为10-9~10-5mol/L,黄芩素和甘草酸有效浓度范围均为10-8~10-5mol/L。(4)4种单体成分体外抗IR活性及效应机制:一定浓度区间的葛根素、黄芩素、小檗碱和甘草酸以及二甲双胍狐对HepG2 IR模型细胞均显着提高葡萄糖消耗量(P<0.05或P<0.01或P<0.001),提高 PK 和 GCK 活性(P<0.05 或P<0.01 或 P<0.001),上调其 InsR、PI3K、AKT、GLUT2 mRNA(P<0.05 或P<0.01)和 IRS-1、p-PI3K、p-AKT、GLUT2 蛋白表达水平(P<0.05或 P<0.01),下调其 G6Pase、PEPCKmRNA 表达水平(P<0.05 或P<0.01)。此外,葛根素、小檗碱以及二甲双胍还涉及上调模型细胞SIRT1、SIRT3 mmRNA表达(P<0.05或P<0.01)和 AMPK、PGC-1 α、TFAM、NRF-2、CPT-1 蛋白表达水平(P<0.05 或P<0.01),下调其FOXO1、ACC蛋白表达水平(P<0.05或P<0.01)。(5)4种单体成分效阈浓度下不同配伍的抗IR效应及作用机制:1)4种单体成分各自效阈浓度下1/4、1/10和1/100的配伍对HepG2 IR细胞模型的葡萄糖消耗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P<0.05或P<0.01)。2)对4种单体效阈浓度下1/100的几种不同组合配方(A、A+B、A+B+C、A+B+C+D)对HepG2 IR模型细胞葡萄糖消耗量、PK、GCK和GLUT2活性相关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P<0.05或P<0.01或P<0.001),其中4种单体复合组方(A+B+C+D)的效应最佳。(3)4种单体成分效阈浓度下的1/100和1/10低浓度配方均能显着上调模型细胞 InsR、PI3K、AKT、GLUT2 mRNA 表达(P<0.05 或 P<0.01 或 P<0.001)和 IRS-1、p-PI3K、p-AKT、GLUT2 蛋白表达水平(P<0.05 或 P<O.01),下调其 G6Pase、PEPCK mRNA表达水平(P<0.05或P<0.01);同时,还上调模型细胞SIRT1、SIRT3mRNA表达(P<0.05 或P<0.01)和 AMPK、PGC-1α、TFAM、NRF-2、CPT-1 蛋白表达水平(P<0.05或P<0.01),下调其FOXO1、ACC蛋白表达水平(P<0.05或P<0.01)。结论:(1)葛根素、黄岑素、小檗碱和甘草酸4种单体成分抗肝细胞IR的生物活性具有较宽的浓度区间,其中葛根素和小檗碱为10-9~10-5mol/L,黄芩素和甘草酸为10-8~10-5mol/L/。(2)葛根素、黄芩素、小檗碱和甘草酸4种单体成分的抗IR作用涉及改善糖摄取、糖利用功能、抑制糖异生等环节,涉及调控IRS1/PI3K/AKT/GLUT2信号通路;葛根素和小檗碱还涉及调控AMPK/SIRT/PGC-1 α信号通路,提示单体成分的作用也可能涉及多靶点、多环节及多个通路。(3)葛根素、黄芩素、小檗碱和甘草酸4种单体成分效阈下浓度(10-9~10-8mol/L)的10-2(10-10~10-11mol/L)的配伍仍具有一定抗IR活性,其中由4种单体配伍的全方作用最优,表明极低浓度下的各成分之间具有一定的协同增效作用。(4)极低浓度(效阈浓度下的1/100和1/10浓度)的4个单体配方的抗IR作用机制涉及改善糖摄取、糖代谢、能量代谢等环节及对IRS1/PI3K/AKT/GLUT2或/和AMPK/SIRT/PGC-1 α信号通路的调节,表明极低浓度条件下4种单体成分配方的降血糖作用涉及多个环节并有其一定分子基础。本课题基于复杂系统理论对中药复方可能存在的多成分低浓度效应模式及其作用机理进行研究,在细胞水平上再次证实效阈浓度下(微量)的多种单体配方具有显着的生物效应并有其确切的分子作用机制。该研究结果论证中医方剂效用原理中存在“多成分极低浓度-效应”的模式,从新的视角揭示中药复方效应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赵鹏[8](2018)在《天葛降糖片的制备及初步药效学研究》文中认为糖尿病(DM)是由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一组糖代谢异常疾病。长期的高血糖导致眼、心、肾等组织慢性损伤、功能障碍。本研究中的处方为临床经验方(丸剂),由葛根、天花粉等六味中药材组成,具有养阴生津、止渴除烦、益气和中的功效。本文旨在结合传统中医药理论和现代制剂技术,优选天葛降糖片的制备工艺,进行质量控制,并对其进行初步药效学研究。1制备工艺研究葛根等六味药材的提取工艺:根据方中药材的主要有效成分(葛根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建立了浸膏中葛根素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学考察结果显示专属性良好。以葛根素含量和出膏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考察、正交试验,对煎煮法、乙醇回流法、乙醇超声法三种提取工艺进行优选,通过比较确定最佳提取工艺为:70%乙醇、固液比1:30(g/ml)、提取3次、提取时间1.5h/次。成型工艺:采用单因素考察、正交试验,以颗粒的流动性及片剂的硬度、崩解性、成型性等为考察指标,对辅料的种类、比例、用量进行考察,确定最佳成型工艺为:浸膏粉碎成细粉,加入L-HPC:CMS-Na(4:2)、微晶纤维素:糊精(7:1),用10%PVP醇溶液制粒,55℃干燥,整粒,过14目筛,加入0.3%硬脂酸镁,压片,即得。2.质量控制研究根据《中国药典》2015版要求,对制剂进行崩解时限、片重差异等考察,均符合规定。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天葛降糖片中葛根等进行定性鉴别。采用HPLC法建立了天葛降糖片中葛根素含量测定方法。在室温条件下对天葛降糖片进行初步稳定性考察,结果显示三批样品在6个月内均符合规定。3.初步药效学研究采用连续2d腹腔注射(75mg/kg·d)链脲佐菌素(STZ)的方法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试验动物随机分空白组、损伤组、天葛丸组、(天葛丸+二甲双胍)联合用药组、天葛降糖片组、(天葛降糖片+二甲双胍)联合用药组,灌胃给药11周。以生理指标(体重、脏器指数)、生化指标(空腹血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氧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氢化酶、一氧化氮、蛋白质羰基、丙二醛)及组织形态分析,综合评价天葛降糖片对模型小鼠的保护效果。结果显示:天葛降糖片能够降低DM小鼠血糖水平,同时升高体重、减少饮食、减少饮水;降低小鼠血清中TC、TG、LDL-C含量(p<0.05),升高HDL-C含量(p<0.05),降低NO、PCO、MDA含量(p<0.05),升高SOD、CAT活性(p<0.05)。以上说明天葛降糖片对糖尿病小鼠具有保护作用。

张丽红[9](2014)在《养血注射液的制备及其在动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指出养血注射液是常用的活血化瘀类中药川芎和丹参的化学结构明确的药效物质阿魏酸钠、盐酸川芎嗪、丹参素钠、丹参酮ⅡA磺酸钠等组成的组分中药制剂,本文主要从处方前研究、制备工艺优化、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药效学试验、药代动力学等五个方面进行研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阿魏酸钠、盐酸川芎嗪、丹参素钠、丹参酮ⅡA磺酸钠的理化性质,以4种成分的理化性质为基础,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并开展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该方法简便、精密度高、重现性好,可用于测定养血注射液中各成分的含量。采用单因素考察结合正交设计法,以阿魏酸钠、盐酸川芎嗪、丹参素钠和丹参酮ⅡA磺酸钠的含量和注射液的渗透压摩尔浓度为指标,筛选附加剂乙醇、硫代硫酸钠、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的用量,并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附加剂的优化组合为乙醇、硫代硫酸钠、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的用量分别为:2.0%、0.10%、0.03%。进行了原料药的含量测定及注射剂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结合初步稳定性试验结果,拟定养血注射液中阿魏酸钠、盐酸川芎嗪、丹参素钠、丹参酮ⅡA磺酸钠的标示量分别为100mg、30mg、25 mg、11 mg,各成分含量为标示量的95%~105%视为合格。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建立高血脂大鼠模型,以血常规、全血粘度(低、中、高切)、血清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为指标,评价养血注射液改善大鼠血液流变性、降血脂的效果。结果显示:养血注射液具有降低高脂大鼠HGB、HCT、低切全血粘度、血清中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的作用,给药前排出少量血液效果更好。建立了简单、灵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检测大鼠和Beagle犬血浆中阿魏酸钠、盐酸川芎嗪、丹参素钠、丹参酮ⅡA磺酸钠浓度,同时,建立吸波面积法用于测定血浆中混合药物总浓度,研究养血注射液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大鼠和Beagle犬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和前肢静脉滴注的途径给予养血注射液,在设定的时间点采血,分离血浆,沉淀蛋白后,用已建立的方法进行分析,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用3P97软件拟合后得到药代动力学参数。HPLC法结果显示:养血注射液中阿魏酸钠和盐酸川芎嗪在大鼠和Beagle犬体内药代动力学行为符合单室模型,丹参素钠和丹参酮ⅡA磺酸钠符合二室模型。吸波面积法结果显示:养血注射液在大鼠和Beagle犬体内药代动力学行为均符合单室模型。

张岩[10](2014)在《肉苁蓉指纹图谱与雌激素活性的谱效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中药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中药在治疗各种疾病的方面,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因为本身所拥有的多成分、多靶点、多路径协同起作用的特征,致使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不分明,阻挡了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因而,指纹图谱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中,并通过其与药理活性的内在相关性建立了“中药谱效学”,为进一步揭示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依据。本实验通过建立肉苁蓉药材的指纹图谱与药理活性(小鼠子宫增重实验、MTT细胞增殖实验)的相关性,并通过对其的分析,揭示出了肉苁蓉药材可能的雌激素活性的药效物质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通过小鼠子宫增重及MTT细胞增殖实验对肉苁蓉药材不同提取部位、不同剂量进行筛选,结果表明95%乙醇提取部位30 g·kg-1(以生药计)为肉苁蓉雌激素样作用的最佳活性部位,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肉苁蓉药材雌激素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奠定了基础。(2)利用HPLC-DAD对10个产地的肉苁蓉药材进行了指纹图谱的构建,并对指纹图谱的相似度评价剖析,选用药典委员会研发使用的中药指纹色谱图相似度评估体系研究版(2004A)为评估准则,经过钻研认定254nm为肉苁蓉药材指纹图谱的最好的检测波长,最佳洗脱系统为乙腈-0.2%甲酸水。为后续进行肉苁蓉药材化学成分分析、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及鉴别肉苁蓉药材真伪提供了依据,进一步深化了在肉苁蓉药材质量控制方面的研究。(3)采用HPLC/Q-TOF-MS液-质联用技术对肉苁蓉药材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在其总离子流图中共标定出26个化合物,经由质谱解析获得如下论断:共推测出1、2、4、5、6、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共24个化合物,分别为:京尼平苷酸,去咖啡酰基毛蕊花糖苷,8-表马钱酸,红景天苷,丁香苷A3’-α-L-吡喃鼠李糖苷,肉苁蓉苷A,Kankanoside H1,松果菊苷,肉苁蓉苷F,肉苁蓉苷B,管花苷A,肉苁蓉苷C,Osmanthuside B,毛蕊花糖苷,顺毛蕊花糖苷,异毛蕊花糖苷,管花肉苁蓉苷B1,肉苁蓉苷D,Campneoside Ⅰ,管花苷B,Campneoside Ⅱ,2’-乙酰基毛蕊花糖苷,肉苁蓉苷G,Kankanoside E,这一结论为后续进行肉苁蓉药材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奠定了基础。(4)通过对肉苁蓉药材的谱效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为肉苁蓉药材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合理的依据。通过研究10个产地肉苁蓉的指纹图谱与其雌激素活性的相关性,得出以下结论:共有9个化学成分与小鼠子宫增重显着相关,对应的色谱峰分别为4、5、6、7、8、14、15、16、19号峰;共有10个化学成分与细胞增殖相关,其中7个成分与其极显着相关,对应色谱峰分别为3、4、8、12、14、15、19号峰;3个成分与其显着相关。对应色谱峰为5、13、18号峰;共有6个成分同时与小鼠子宫增重及细胞增殖显着相关,对应色谱峰为4、5、8、14、15、19号峰。(5)利用D-101型大孔树脂对肉苁蓉药材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比较不同洗脱部位的指纹图谱以及其对应的药效活性(子宫系数、MCF-7细胞增值率),表明80%乙醇洗脱部位为最佳的洗脱剂体积分数。通过对其质谱数据进行分析表明,共分离纯化出肉苁蓉药材中17个化学成分,其与肉苁蓉药材总离子流图对应的色谱峰为3、4、5、8、9、10、13、14、16、17、18、20、21、22、23、25、26 号峰,分别为:8-表马钱酸、红景天苷、肉苁蓉苷A、Kankanoside H1、松果菊苷、管花苷A、肉苁蓉苷C、毛蕊花糖苷、顺毛蕊花糖苷、异毛蕊花糖苷、肉苁蓉苷D、Campneoside Ⅰ、管花苷B、CampneosideⅡ、肉苁蓉苷 G、Kankanoside E。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了肉苁蓉雌激素作用的活性部位,并利用HPLC/Q-TOF-MS联用技术对其进行分析鉴定,对揭示肉苁蓉药材可能的雌激素样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具有重要的价值,对肉苁蓉临床用药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肾气丸各成分不同剂量配比与药效学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肾气丸各成分不同剂量配比与药效学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1 衰老的相关概念及如何防治衰老
        1.1 防治衰老的意义
        1.2 防治衰老切入点
        1.3 补肾中药用于防治衰老的展望
    2 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延缓衰老研究进展
        2.1 六味地黄丸延缓衰老研究进展
        2.2 金匮肾气丸延缓衰老研究进展
    3 网络药理学研究思路与方法
        3.1 网络药理学研究策略
        3.2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作用机制研究中应用的思路
        3.3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发展趋势
        3.4 网络药理学用于中药研究的展望
第一章 基于UPLC-QE-Orbitrap-MS技术的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
        2.1 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2 色谱条件
        2.3 质谱条件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六味地黄丸中化学成分鉴定结果
        3.2 金匮肾气丸中化学成分鉴定结果
        3.3 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鉴定
        3.4 三萜类成分的鉴定
        3.5 单萜类成分的鉴定
        3.6 苯乙醇苷类
        3.7 其他类
    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动物
    2 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给药
        2.2 血清样品的制备
        2.3 色谱条件
        2.4 质谱条件
    3 结果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作用机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候选化合物的筛选
        1.2 候选化合物治疗靶点的搜集
        1.3 疾病相关靶点的搜集
        1.4 作用通路的富集
        1.5 功能模块的构建与分析
    2 结果
        2.1 具有潜在活性候选化合物的筛选
        2.2 候选化合物治疗靶点的搜集
        2.3 疾病相关靶点的搜集
        2.4 作用通路的富集
        2.5 延缓衰老作用机制的分析
        2.6 潜在药效成分的推测
    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作用机理验证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动物
    2 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
        2.2 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学习记忆能力
        2.3 小鼠一般状态和大体病理观察
        2.4 小鼠免疫器官指数的测定
        2.5 血清中SOD、MDA、GSH-Px的含量
        2.6 脑组织和肾组织中TNF-α和 IL-1β表达情况
        2.7 脑组织中端粒长度
        2.8 WB法检测脑组织中i NOS、COX-2和NF-κB-p65 表达水平
        2.9 脑组织中NF-κB-p65 m RNA转录水平
        2.10 IHC法检测i NOS、COX-2和NF-κB-p65 表达情况
        2.11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小鼠一般状态
        3.2 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
        3.3 小鼠免疫器官指数
        3.4 血清中SOD活性、MDA和 GSH-Px的含量
        3.5 血清、脑组织和肾组织中TNF-α表达情况
        3.6 血清、脑组织和肾组织中IL-1β表达情况
        3.7 脑组织中端粒长度
        3.8WB 法检测脑组织中iNOS、COX2和NF-κB-p65蛋白的表达水平
        3.9 脑组织中NF-κB-p65 基因m RNA转录水平
        3.10 IHC法检测i NOS、COX-2和NF-κB-p65 表达水平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UPLC-Qq Q-MS的不同剂型六味地黄丸药效成分推测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
        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 色谱条件
        2.4 质谱条件
        2.5 方法学考察
        2.6 样品含量测定
        2.7 差异性成分的作用靶标及网络预测
    3 结果
        3.1 含量测定结果
        3.2 化学模式识别分析
        3.3 潜在差异成分作用靶蛋白及网络预测
    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2)中药组方优化试验设计方法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组方优化的指导思想
2 基于传统中医理论的研究方法
    2.1 药对研究
    2.2 加减配伍
3 基于数理模型的设计方法
    3.1 正交设计
    3.2 均匀设计
    3.3 基线等比设计
    3.4 Plackett-Burman筛选试验设计
    3.5 星点设计
    3.6 中心组合设计
    3.7 Doehlert设计

(3)基于黄芪-丹参药对配伍研究不同种植方式黄芪的化学成分及其药效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立题背景与意义
    1.2 本课题研究思路、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2.1 本课题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黄芪药材化学成分差异的研究进展
        2.1.1 不同种植方式黄芪的化学成分差异研究
        2.1.2 不同基原黄芪的化学成分差异研究
        2.1.3 不同产地黄芪的化学成分差异研究
    2.2 黄芪-丹参药对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2.2.1 黄芪-丹参药对化学成分的研究
        2.2.2 黄芪-丹参药对药理作用的研究
    2.3 局部脑缺血概述
        2.3.1 局部脑缺血机制研究
        2.3.2 局部脑缺血治疗研究
        2.3.3 小结
第三章 局部脑缺血大鼠模型的复制及黄芪-丹参药效学评价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3.2.1 药材
        3.2.2 仪器与试剂
        3.2.3 动物
    3.3 实验方法
        3.3.1 药物制备
        3.3.2 动物分组与处理
        3.3.3 样本采集与处理
        3.3.4 黄芪丹参药对对局部脑缺血大鼠的传统药效指标观测
        3.3.5 黄芪丹参药对干预局部脑缺血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3.4 实验结果
        3.4.1 黄芪丹参药对对局部脑缺血大鼠的传统药效影响
        3.4.3 黄芪丹参药对干预局部脑缺血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3.5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基于黄芪-丹参药对的仿野生与平栽黄芪治疗脑缺血大鼠的药效差异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4.2.1 药材
        4.2.2 仪器与试剂
        4.2.3 实验动物
    4.3 实验方法
        4.3.1 药物制备
        4.3.2 动物分组与处理
        4.3.3 样本采集
        4.3.4 脑组织液质样本的制备
        4.3.5 脑组织样本的液质测试条件
        4.3.6 液质数据处理及多元统计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局部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损伤及TTC染色结果
        4.4.2 多元统计分析结果
    4.5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基于黄芪-丹参药对配伍研究仿野生黄芪和平栽黄芪中12种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分析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5.2.1 药材
        5.2.2 仪器与试剂
    5.3 实验方法
        5.3.1 药物制备
        5.3.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5.3.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5.3.4 LC-MS分析测试条件
        5.3.5 标准曲线的绘制
        5.3.6 方法学考察
    5.4 实验结果
        5.4.1 方法学考察结果
        5.4.2 样品测定结果
    5.5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仿野生黄芪-丹参药对与平栽黄芪-丹参药对药效及化学成分的关联分析
    6.1 前言
    6.2 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
        6.2.1 选择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
        6.2.2 变量的无量纲化
        6.2.3 关联系数的计算
        6.2.4 关联度的计算
        6.2.5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化学成分含量与传统药效指标的相关分析
        6.2.6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指纹图谱与代谢组学相关分析
    6.3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工作总结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基于传统用法的千金黄连丸治疗2型糖尿病大鼠的药效评价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1.2 中药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
        1.2.1 单味药治疗糖尿病
        1.2.2 中药鲜药治疗糖尿病
        1.2.3 复方治疗糖尿病
    1.3 千金黄连丸治疗糖尿病的研究概况
        1.3.1 文献考证
        1.3.2 现代研究
        1.3.3 黄连丸现代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4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第二章 黄连丸化学成分分析
    2.1 材料
        2.1.1 仪器
        2.1.2 药物及试剂
    2.2 方法
        2.2.1 色谱条件
        2.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2.2.1 梓醇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2.2.2 小檗碱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2.2.3 黄连碱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2.2.4 表小檗碱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3.1 鲜地黄汁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3.2 黄连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3.3 黄连丸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3 结果
    2.4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黄连丸对2型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
    3.1 材料
        3.1.1 主要仪器
        3.1.2 主要试剂
        3.1.3 实验动物
        3.1.4 主要试剂的配制及药物的制备
        3.1.4.1 STZ溶液的配制
        3.1.4.2 实验药物的制备
    3.2 方法
        3.2.1 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
        3.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3.2.3 标本制备
        3.2.3.1 血液样本的制备
        3.2.3.2 组织样本的制备
        3.2.4 观察指标与检测指标
        3.2.4.1 形态学观察指标
        3.2.4.2 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BG)变化情况
        3.2.4.3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3.2.4.4 血脂生化指标的测定
        3.2.4.5 大鼠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水平的测定
        3.2.4.6 大鼠肝脏、肾脏、脾脏脏器系数的检测
        3.2.4.7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大鼠形态学观察
        3.3.1.1 对各组大鼠生活状态的影响
        3.3.1.2 对各组大鼠生存率的影响
        3.3.1.3 对各组大鼠体重变化情况的影响
        3.3.2 对各组大鼠空腹血糖变化的影响
        3.3.3 对各组大鼠口服葡萄糖耐量的影响
        3.3.4 对各组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3.3.5 对各组大鼠FINS、HOMA-IR及 ISI的影响
        3.3.6 对各组大鼠肝脏、肾脏、脾脏脏器指数的影响
    3.4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黄连丸对2型糖尿病大鼠氧化应激和肝功能的影响
    4.1 材料
        4.1.1 主要仪器
        4.1.2 主要试剂
        4.1.3 实验动物
    4.2 方法
        4.2.1 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
        4.2.2 动物分组与给药
        4.2.3 标本制备
        4.2.4 检测指标
        4.2.5 数据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对各组大鼠血清中SOD和 MDA含量的影响
        4.3.2 对各组大鼠血清中ALT和 AST含量的影响
    4.4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黄连丸对2型糖尿病大鼠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5.1 材料
        5.1.1 主要仪器
        5.1.2 主要试剂
        5.1.3 实验动物
    5.2 方法
        5.2.1 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
        5.2.2 动物分组与给药
        5.2.3 组织样本的制备
        5.2.4 组织病理学
        5.2.4.1 肝组织和胰腺组织HE染色
        5.2.4.2 肝组织油红O染色
    5.3 结果
        5.3.1 肝组织和胰腺组织HE染色结果
        5.3.2 肝组织油红O染色结果
    5.4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黄连丸对2 型糖尿病大鼠血清中环核苷酸及Na~+-K~+-ATP酶的影响
    6.1 材料
        6.1.1 主要仪器
        6.1.2 主要试剂
        6.1.3 实验动物
    6.2 方法
        6.2.1 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
        6.2.2 动物分组与给药
        6.2.3 标本制备
        6.2.4 检测指标
        6.2.5 数据统计分析
    6.3 结果
        6.3.1 对各组大鼠血清中环核苷酸和cAMP/cGMP及 Na+-K+-ATP酶的影响
    6.4 讨论与小结
第七章 黄连丸对2型糖尿病黄连丸对2型糖尿病治疗作用的中医辨证研究与文献分析
参考文献
结论及展望
致谢
附录 A ABBREVIATIONS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基于多维谱效关系研究补肾活血方防治DR药效物质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补肾活血方HPLC-UV-ELSD指纹图谱研究
    1.1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1.1.1 实验材料
        1.1.2 实验仪器
        1.1.3 实验试剂
        1.1.4 对照品
    1.2 溶液的制备
        1.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3 色谱条件的优化
        1.3.1 检测波长的选择
        1.3.2 梯度条件的选择
        1.3.3 色谱柱的选择
        1.3.4 流动相的考察
        1.3.5 柱温的考察
        1.3.6 HPLC条件的确定
    1.4 HPLC指纹图谱的方法学考察
        1.4.1 精密度试验
        1.4.2 稳定性试验
        1.4.3 重复性试验
    1.5 补肾活血方HPLC-UV-ELSD指纹图谱研究
        1.5.1 补肾活血方HPLC-UV-ELSD指纹图谱的建立
        1.5.2 共有峰的归属
        1.5.3 共有峰的成分指认
        1.5.4 聚类分析
    1.6 小结与讨论
2 补肾活血方防治DR的药理学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药物与试剂
        2.1.2 实验动物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分组与造模
        2.2.2 给药方案
        2.2.3 大鼠一般状态观察及体重测定
        2.2.4 大鼠血糖测定
        2.2.5 视网膜HE染色
        2.2.6 视网膜消化铺片
        2.2.7 视网膜VEGF和 HIF-1α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2.8 Elisa法检测大鼠血浆中AGEs的含量
        2.2.9 图像采集
        2.2.10 统计方法
    2.3 结果与结论
        2.3.1 大鼠一般状态观察
        2.3.2 大鼠体重及血糖
        2.3.3 视网膜HE染色病理检测结果
        2.3.4 视网膜消化铺片检测结果
        2.3.5 视网膜VEGF和HIF-1α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果
        2.3.6 Elisa法检测大鼠血浆中AGEs的含量检测结果
        2.3.7 药效指标综合评价
    2.4 小结与讨论
3 多维谱效关系研究
    3.1 补肾活血方HPLC-UV-ELSD指纹图谱与VEGF之间多维谱效关系分析
    3.2 补肾活血方HPLC-UV-ELSD指纹图谱与HIF-1α之间多维谱效关系分析
    3.3 补肾活血方HPLC-UV-ELSD指纹图谱与AGEs之间多维谱效关系分析
    3.4 小结与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6)中药复方制剂配伍机理的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药理学的中药复方配伍研究
    1.1 药动学研究
    1.2 药效学研究
    1.3 药动学 (PK) 融合药效学 (PD) 研究
2 基于拆方及药对的中药复方配伍研究
    2.1 中药复方的拆方研究
    2.2 中药复方的药对研究
3 基于中药血清药理学及血清药物化学法的中药复方配伍研究
    3.1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
    3.2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4 其他配伍机制研究方法
5 结语

(7)葛根岑连汤四种表征成分效阈浓度下配伍的抗肝细胞IR效应及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方剂配伍的现代研究
        1. 方剂药味配伍的研究
        2. 方剂成分配伍的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葛根芩连汤防治糖尿病的作用与机理研究进展
        1. 葛根芩连汤整方抗IR研究
        2. 葛根芩连汤主要成分抗IR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肝脏在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的研究进展
        1. 肝脏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的主要功能及地位
        2. 肝脏胰岛素抵抗相关代谢紊乱机制
        3. 肝脏因子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4. 肝脏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
        5. 肝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的研究
        6. 中医药改善肝脏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参考文献
    实验一 葛根芩连汤4种表征成分体外安全浓度的研究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HepG2细胞体外胰岛素抵抗(IR)模型的建立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葛根芩连汤4种表征成分体外抗IR作用的“量-效”关系研究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葛根芩连汤4种表征成分体外抗IR效应及机制研究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五 葛根芩连汤4种表征成分配伍抗IR效应及机制的研究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合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8)天葛降糖片的制备及初步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
        1.1.1 糖尿病简介
        1.1.2 中医对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1.1.3 西医对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1.2 处方中各味药材的研究进展
        1.2.1 葛根
        1.2.2 天花粉
        1.2.3 其它药材
    1.3 选题依据和意义
    1.4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主要研究内容
2 天葛降糖片制备工艺研究
    2.1 仪器与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2 药材鉴定
    2.3 测定指标的确定
    2.4 葛根素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5 提取方法及工艺研究
        2.5.1 煎煮法提取最佳工艺考察
        2.5.2 乙醇回流法提取最佳工艺考察
        2.5.3 乙醇超声法提取最佳工艺考察
        2.5.4 最佳工艺对比
        2.5.5 最佳工艺验证
    2.6 浓缩、干燥工艺的确定
    2.7 成型工艺研究
        2.7.1 干膏粉流动性考察
        2.7.2 干膏粉堆密度考察
        2.7.3 处方筛选及制备工艺优化
        2.7.4 验证实验
    2.8 小结与讨论
        2.8.1 处方及制备工艺总结
        2.8.2 讨论
3 天葛降糖片质量控制研究
    3.1 仪器与试剂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试剂
    3.2 定性鉴别
        3.2.1 性状鉴别
        3.2.2 薄层色谱鉴别
    3.3 检查
        3.3.1 片重差异
        3.3.2 崩解时限
        3.3.3 脆碎度
    3.4 含量测定
        3.4.1 测定指标的选择
        3.4.2 天葛降糖片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3.5 初步稳定性考察
    3.6 小结与讨论
        3.6.1 讨论
        3.6.2 结论
4 天葛降糖片的初步药效学研究
    4.1 仪器与试剂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材料
        4.1.4 实验动物
    4.2 实验方法
        4.2.1 动物分组与模型构建
        4.2.2 分组给药方案
        4.2.3 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4.2.4 对生化指标的影响
        4.2.5 对氧化指标的影响
        4.2.6 胰腺组织形态的观察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小鼠生理指标变化
        4.3.2 小鼠生化指标变化
        4.3.3 小鼠氧化指标变化
        4.3.4 胰腺组织形态观察结果
    4.4 小结与讨论
        4.4.1 讨论
        4.4.2 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B:溶液配制方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出版的着作目录

(9)养血注射液的制备及其在动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制剂处方前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待测成分理化性质
        2.2 溶液的制备
        2.3 色谱检测条件的建立
        2.4 方法学考察
    3 小结
第二章 养血注射液的制剂工艺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处方及主药溶液的配制
        2.2 单因素考察
        2.3 正交设计优化养血注射液的制剂工艺
        2.4 验证试验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原料药的含量测定
        2.2 养血注射液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2.3 初步稳定性考察
    3 小结
第四章 养血注射液的药效学试验
    1 仪器、试药与动物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动物
    2 方法与结果
        2.1 试验用试剂的制备
        2.2 模型建立及分组给药
        2.3 血样采集及指标测定
    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养血注射液在动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一 养血注射液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 仪器、试药与动物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动物
        2 HPLC法研究各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2.1 血浆样品分析方法的建立
        2.2 分析方法确证
        2.3 药代动力学研究
        3 吸波面积法研究养血注射液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3.1 吸波面积法
        3.2 线性关系考察
        3.3 药代动力学研究
    二 养血注射液在Beagle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 仪器、试药与动物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动物
        2 HPLC法研究各成分在Beagle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2.1 血浆样品分析方法的建立
        2.2 分析方法确证
        2.3 药代动力学研究
        3 吸波面积法研究养血注射液在Beagle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3.1 吸波面积法
        3.2 分析方法确证
        3.3 药代动力学研究
    三 小结与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10)肉苁蓉指纹图谱与雌激素活性的谱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肉苁蓉的研究现状
        1.1.1 资源分布
        1.1.2 肉苁蓉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1.3 肉苁蓉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2 中药指纹图谱研究进展
        1.2.1 基本概述
        1.2.2 分类
        1.2.3 中药指纹图谱的建立方法
        1.2.4 中药指纹图谱的解析方法
    1.3 植物雌激素研究进展
        1.3.1 植物雌激素的分类
        1.3.2 雌激素活性物质的检测方法
    1.4 中药谱效关系的研究进展
        1.4.1 中药谱效学关系研究思路
        1.4.2 建立中药谱效关系研究方法
        1.4.3 中药谱效关系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1.5 大孔吸附树脂的研究进展
        1.5.1 大孔吸附树脂作用机理
        1.5.2 在中药有效成分分离纯化研究中的应用
        1.5.3 在中药复方研究中的应用
    1.6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意义
2 肉苁蓉雌激素样作用的活性部位筛选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材料
        2.2.2 供试样品溶液和标准品的制备
        2.2.3 动物分组
        2.2.4 小鼠子宫增重实验
        2.2.5 细胞培养
        2.2.6 含药血清的制备
        2.2.7 MTT细胞增殖实验
        2.2.8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小鼠子宫增重实验
        2.3.2 MTT细胞增殖实验
    2.4 本章小结
3 肉苁蓉的指纹图谱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材料
        3.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3.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2.4 色谱条件的考察
        3.2.5 指纹图谱技术参数的考察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色谱条件的筛选
        3.3.2 共有峰的确定
        3.3.3 参照峰的选择
        3.3.4 指纹图谱的方法学考察
        3.3.5 肉苁蓉指纹图谱评价
    3.4 本章小结
4 肉苁蓉的化学成分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材料
        4.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4.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4.2.4 质谱条件
    4.3 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肉苁蓉雌激素活性成分谱效关系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与材料
        5.2.2 不同产地肉苁蓉药材指纹图谱的建立
        5.2.3 肉苁蓉雌激素活性的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产地肉苁蓉药材的指纹图谱
        5.3.2 肉苁蓉雌激素活性的测定
    5.4 本章小结
6 肉苁蓉雌激素样活性部位大孔树脂纯化的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仪器及材料
        6.2.2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不同洗脱浓度纯化后肉苁蓉色谱图的分析
        6.3.2 不同洗脱浓度纯化后肉苁蓉雌激素样作用活性的测定
        6.3.3 纯化后肉苁蓉雌激素活性成分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讨论
    7.1 肉苁蓉雌激素样作用活性部位筛选
    7.2 肉苁蓉的指纹图谱研究
    7.3 肉苁蓉的化学成分分析
    7.4 肉苁蓉雌激素活性成分谱效关系以及纯化后的化学成分分析
    7.5 肉苁蓉纯化后化学成分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肾气丸各成分不同剂量配比与药效学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研究[D]. 杨华杰.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中药组方优化试验设计方法概述[J]. 王玉珊,林德贵,林珈好. 畜牧兽医学报, 2021(03)
  • [3]基于黄芪-丹参药对配伍研究不同种植方式黄芪的化学成分及其药效差异[D]. 薛倩倩. 山西大学, 2020(01)
  • [4]基于传统用法的千金黄连丸治疗2型糖尿病大鼠的药效评价与机制研究[D]. 雷蕾.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5]基于多维谱效关系研究补肾活血方防治DR药效物质基础[D]. 刘思妍.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中药复方制剂配伍机理的研究概况[J]. 信晨曦,梁洁,周昱杉,杨川川,徐晖. 中国新药杂志, 2018(24)
  • [7]葛根岑连汤四种表征成分效阈浓度下配伍的抗肝细胞IR效应及机理[D]. 黄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8]天葛降糖片的制备及初步药效学研究[D]. 赵鹏. 陕西科技大学, 2018(11)
  • [9]养血注射液的制备及其在动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 张丽红.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4(05)
  • [10]肉苁蓉指纹图谱与雌激素活性的谱效关系研究[D]. 张岩.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参芪丸不同剂量配比与成分药效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