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小麦蛾卵群育甘蓝粘虫

用小麦蛾卵群育甘蓝粘虫

一、用麦蛾卵大量繁殖甘蓝夜蛾赤眼蜂(Trichogramma brassicae)(论文文献综述)

汪恒昌[1](2021)在《以柞蚕卵为寄主共寄生繁育螟黄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及储存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韩诗畴,吕欣,李志刚,李军,李丽英[2](2020)在《赤眼蜂生物学与繁殖技术研究及应用——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原广东省昆虫研究所)赤眼蜂研究50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介绍了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原广东省昆虫研究所)50多年来有关赤眼蜂生物学与繁殖技术及应用研究工作。内容包括赤眼蜂种质资源挖掘、寄生生态学、药剂敏感性、滞育贮存和体外培育技术等应用基础研究。研究的赤眼蜂近20种(品系),重点研究了使用范围广的松毛虫赤眼蜂、拟澳洲赤眼蜂、广赤眼蜂以及可用米蛾卵繁殖并对南方水稻、甘蔗和玉米等作物螟虫有较好防控效果的稻螟赤眼蜂、欧洲玉米螟赤眼蜂和亚洲玉米螟赤眼蜂。

郭若天[3](2019)在《基于黏虫卵为中间寄主繁育稻螟赤眼蜂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黏虫具有易饲养,不受地理环境限制,繁殖周期短、产卵量大、成本低廉等优点,且黏虫卵可用于赤眼蜂繁殖。水稻螟虫是我国水稻产区的主要害虫之一,稻螟赤眼蜂作为水稻螟虫的优势寄生蜂,如何工厂化大批量繁殖稻螟赤眼蜂防治水稻螟虫,一直是我国生防工作者研究的方向之一。本文主要以北方稻螟赤眼蜂为研究对象,开发以黏虫卵为中间寄主卵繁殖稻螟赤眼蜂的关键技术,为推广黏虫卵工厂化繁殖稻螟赤眼蜂可行性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时长紫外线处理黏虫卵对其孵化和稻螟赤眼蜂寄生的影响通过稻螟赤眼蜂对不同紫外照射时间黏虫卵的寄生卵数和黏虫卵孵化数的分析比较,黏虫卵出虫数随着紫外线照射处理时间的延长而显着下降,当紫外照射处理时间为20min、30min、40min、50min、60min时,出虫头数分别达到0.36头、0.16头、0.17头、0头、0头,处理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但均显着低于0min和10min。其次,经紫外线处理的30min的寄生数最高,寄生数为28.97粒,与40min处理间未出现显着性差异,且均高于其他处理。60min处理寄生数最低为16.36粒,与其他各处理均出现显着性差异。由此可见,经紫外线处理黏虫卵的最佳时间为30min-40min。2.应用生命表技术评价稻螟赤眼蜂对黏虫卵的寄生潜能编制了不同温度下稻螟赤眼蜂在黏虫卵上实验种群生命表。北方稻螟赤眼蜂在20℃、25℃、30℃、33℃的R0、T、rm和λ分别为22.5068、15.9999、0.1946和1.2148;31.9186、10、0.3463和1.4138;220.4936、8、0.3775和1.4587;7.662、6、0.3394和1.4141。在各温度下,稻螟赤眼蜂羽化当日均达到产卵高峰。不同温度条件下,稻螟赤眼蜂的单雌寄生卵数,雌蜂平均寿命,羽化率均存在显着差异,25℃条件下单雌寄生量显着高于其他三个温度,达到32.88粒,羽化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20℃和25℃羽化率无显着性差异,分别达到95.11%和94.34%。综合来看,25℃时,稻螟赤眼蜂在黏虫卵上的各项寄生特性参数均高于其他3个温度,推荐工厂化利用黏虫卵繁殖稻螟赤眼蜂的温度为25℃。3.不同温度冷藏对稻螟赤眼蜂羽化率的影响本文设置4个冷藏温度(2、5、8、10℃)和8个时间梯度(0、3、9、15、20、25、35、40d)以羽化率作为指标,评价冷藏对稻螟赤眼蜂的影响。结果显示稻螟赤眼蜂羽化率均随冷藏时间增加而降低,且温度不同时,降低幅度也有所差异。在10℃条件下冷藏3d、9d、15d、20d的羽化率分别达到94.01%、95.75%、96.17%、90.47%,均与未经冷藏的稻螟赤眼蜂羽化率无显着性差异,且均显着高于其他冷藏时间。在冷藏相同天数条件下,冷藏不同温度的羽化率均存在显着性差异,且在冷藏9d、15d、20d、25d、30d、40d条件下,均是8℃和10℃显着高于2℃和5℃。综上所述,在8℃和10℃条件下冷藏20d,稻螟赤眼蜂的羽化率不受影响,建议工厂化生产时冷藏温度为8-10℃,冷藏时间为20d.4.不同温度冷藏黏虫卵对稻螟赤眼蜂寄生黏虫卵数量和羽化率的影响本文设置4个冷藏温度(2、5、8、10℃)和8个时间梯度:0、3、9、15、20、25、35、40d,以寄生黏虫卵数和羽化率为指标,评价冷藏黏虫卵对稻螟赤眼蜂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冷藏温度下,稻螟赤眼蜂对冷藏黏虫卵的寄生量均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而显着降低,黏虫卵在10℃条件下冷藏3d和9d时,稻螟赤眼蜂寄生量分别达到29.21粒和30.90粒,与未经冷藏无显着性差异,但均显着高于其他冷藏时间。黏虫卵冷藏9d以内,对稻螟赤眼蜂寄生无影响。在不同冷藏温度条件下,稻螟赤眼蜂寄生经冷藏过的黏虫卵羽化率均随冷藏时间的延长而显着降低。黏虫卵在5℃、8℃、10℃条件下最长冷藏15d,稻螟赤眼蜂羽化率均与对照无显着性差异。综合寄生和羽化率指标,建议工厂化生产时,黏虫卵冷藏时间不宜超过9d。

刘潇[4](2019)在《新烟碱类杀虫剂对三种赤眼蜂毒性效应研究及风险评估》文中研究指明在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方面,天敌昆虫是一种重要的天然资源。在天敌昆虫的种类中,赤眼蜂Trichogramma spp作为一种卵寄生蜂,是研究和应用最为广泛的害虫天敌。近十几年来,新烟碱类杀虫剂一直在我国杀虫剂市场占有重要位置,而新烟碱类杀虫剂与天敌昆虫的环境相容性一直备受争议,并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本研究通过七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啶虫脒、吡虫啉、噻虫嗪、噻虫胺、噻虫啉、呋虫胺、烯啶虫胺)对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玉米螟赤眼蜂(T.ostriniae)和拟澳洲赤眼蜂(T.confusum)的急性毒性效应和亚致死毒性效应的研究,来阐述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赤眼蜂的安全风险性,为保护天敌昆虫,指导田间科学合理用药,协调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关系,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赤眼蜂急性毒性及风险性。用管测药膜法测定七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赤眼蜂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对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具有最高毒性的新烟碱杀虫剂为烯啶虫胺,LC50值分别为0.060和0.066 mg a.i./L,而对拟澳洲赤眼蜂急性毒性最高的新烟碱类杀虫剂为呋虫胺,LC50值为0.07 mg a.i./L。对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和拟澳洲赤眼蜂急性毒性最低的新烟碱类杀虫剂分别为啶虫脒、噻虫啉和噻虫啉,LC50值分别为1.20、1.19和1.73 mg a.i./L。此外,从风险系数结果得知,新烟碱类杀虫剂对此三种赤眼蜂均有风险。其中,啶虫脒是最安全的新烟碱类杀虫剂,属于低风险药剂。风险系数分别为松毛虫赤眼蜂25.0,玉米螟赤眼蜂29.4,拟澳洲赤眼蜂25.4,而其余六种杀虫剂对赤眼蜂的风险等级均为中等风险。2、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赤眼蜂寄生力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七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均在低致死浓度下对三种赤眼蜂具有显着影响。根据EC50结果,对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的寄生力毒性最小的新烟碱类杀虫剂是啶虫脒,EC50值分别为3.72、1.102 mg a.i./L,对拟澳洲赤眼蜂的毒性最小的是噻虫啉,EC50值为1.225 mg a.i./L。另外,呋虫胺对三种赤眼蜂寄生力的影响最大,EC50值分别为0.033、0.038、0.0079 mg a.i./L。3、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赤眼蜂羽化率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赤眼蜂羽化率产生显着影响。其中,啶虫脒对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羽化率影响最小,EC50分别是8.79、2.91 mg a.i./L。而噻虫啉对拟澳洲赤眼蜂影响最小,EC50值为5.142 mg a.i./L。对这三种赤眼蜂羽化率影响最大的均为烯啶虫胺,EC50分别是0.359、0.239、0.205 mg a.i./L。通过对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赤眼蜂急性毒性和亚致死毒性研究可知,七种杀虫剂对赤眼蜂均具有较高的毒性且对赤眼蜂成蜂的寄生力和羽化率均有不同程度影响。在新烟碱类杀虫剂中,仅啶虫脒和噻虫啉与赤眼蜂的环境相容性相对较好,而呋虫胺和烯啶虫胺相对较差。因此,在室外大田或者室内蔬菜大棚使用时,应当注意杀虫剂对赤眼蜂的影响,同时科学合理使用农药,更好地保护天敌种群,使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更好地相结合,以达到农业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的最大化。

樊海利[5](2018)在《稻螟赤眼蜂产业化关键技术及田间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n Ashmead是一种卵寄生蜂,寄生于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水稻螟虫的卵中,对水稻螟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长期以来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严重的“3R”问题,并且杀死了大量的天敌,破坏田间生态系统平衡。稻螟赤眼蜂是水稻螟虫的自然天敌,可用来防治水稻螟虫,具有绿色安全无污染的特点。目前人工繁育稻螟赤眼蜂尚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中间寄主卵(米蛾卵)自身的繁殖倍数低、寄主卵不耐冷藏、室内繁育技术待改进和田间释放效果不稳定等。研究的内容如下:(1)米蛾产卵时的温度、米蛾蛹的重量与产卵量的关系,米蛾卵的冷藏对稻螟赤眼蜂寄生的影响。(2)蜂卵比对稻螟赤眼蜂寄生指标的影响,稻螟赤眼蜂的冷藏日龄和冷藏时长对其生命特征的影响。(3)稻螟赤眼蜂的田间释放效果以及4种生物农药对稻螟赤眼蜂的毒力测定。研究结果如下:(1)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米蛾的产卵量。结果表明:在25°C、27°C、29°C下,米蛾产卵时的温度与产卵量之间y=-2.30x2+125.57x-135.70(R2=1),存在显着的相关性。在工厂化繁育中,27-28°C为米蛾产卵的最佳温度。蛹重与产卵量的关系式为y=4857.20x+85.97(R2=0.15<1),米蛾的蛹重与产卵量之间相关性不大,米蛾蛹重不能作为衡量米蛾产卵量的因子。米蛾卵冷藏3 d时,稻螟赤眼蜂在其上的产卵量与对照无显着差异,米蛾卵冷藏超过6 d,稻螟赤眼蜂在其上的产卵量与对照存在显着差异;稻螟赤眼蜂在用自封袋包装冷藏后的米蛾卵上的产卵量,整体高于在报纸包装的米蛾卵上的产卵量。(2)随着蜂卵比的减小,单头稻螟赤眼蜂的寄生量先增加后趋于稳定,寄生率先增加后逐渐降低,羽化率和雌蜂百分率均无明显变化。蜂卵比1:250时,寄生量达到最高,蜂卵比1:22时,寄生率最大,可知1:22为稻螟赤眼蜂工厂化繁育的最佳蜂卵比。对发育日龄为1 d、2 d、3 d、4 d、5 d、6 d、7 d的稻螟赤眼蜂进行时长为7 d、14 d、21 d、28 d、35 d的冷藏,结果显示,3-7 d的稻螟赤眼蜂冷藏7 d时,黑卵率、羽化率和雌蜂百分率均不受显着负面影响,此方法可作为稻螟赤眼蜂规模化生产的冷藏技术参照。释放前的稻螟赤眼蜂短期冷藏也不宜超过7 d,更长时间的冷藏将显着影响其羽化率。不同发育日龄和不同冷藏时长对稻螟赤眼蜂雌蜂百分率均无显着影响。(3)对稻螟赤眼蜂田间应用情况研究发现多年释放稻螟赤眼蜂的稻田(从化艾米农场)卷叶率最低,首年释放稻螟赤眼蜂(增城艾米农场)的卷叶率最高。从化农耕田园和从化艾米农场的卷叶率都低于对照田,增城艾米农场则在不同时期先低于对照田后高于对照田。为了防治未被赤眼蜂寄生的螟虫,选4种生物农药对稻螟赤眼蜂进行毒杀试验,显示球孢白僵菌药剂和Bt1和Bt2在稀释500倍时对稻螟赤眼蜂的致死率较高,具有毒性作用,低浓度和Bt3均都对稻螟赤眼蜂的致死性较低,无毒杀作用。

李晓阳[6](2018)在《亚洲玉米螟受精与未受精卵对两种赤眼蜂的适合性》文中研究表明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常用来防治亚洲玉米螟,虽然释放玉米螟赤眼蜂的防治效果很稳定,但是释放松毛虫赤眼蜂的防治效果在不同地区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防治效果的差异可能与赤眼蜂对寄主的选择性或寄主对赤眼蜂的适合性有关。玉米螟卵的发育状况影响赤眼蜂的寄生,停止发育或不发育的卵也可能更有利于赤眼蜂的寄生,并影响赤眼蜂的寄生行为。本研究以亚洲玉米螟受精卵和未受精卵为寄主,选取对亚洲玉米螟卵寄生能力相差悬殊的两种赤眼蜂,考察并比较了赤眼蜂在受精卵和未受精卵上的寄生行为和寄生后的适合度。所得结果如下:(1)无经验松毛虫赤眼蜂对玉米螟受精卵的搜寻耗时(25.2s)显着长于对未受精卵(17.4 s)的搜寻耗时,而有经验的松毛虫赤眼蜂在受精卵上的卵表探测耗时(11.3s)显着短于在未受精卵上(13.7s)的耗时,玉米螟赤眼蜂也具有相同趋势;无论寄生亚洲玉米螟受精卵还是未受精卵,玉米螟赤眼蜂的搜寻时间、卵表探测时间、产卵时间和总时间均多于松毛虫赤眼蜂;有经验的寄生蜂所耗总时间明显短于同种无经验蜂。(2)两种赤眼蜂在亚洲玉米螟卵上的一次寄生行为的产卵结果包括不产卵、产1粒卵和2粒卵三种情况。松毛虫赤眼蜂在玉米螟受精卵上产0粒卵的比例(54.68%)高于在未受精卵(37.68%)上的结果,在未受精卵上产1粒卵的比例(55.07%)显着高于在受精卵(37.51%)上的结果。玉米螟赤眼蜂产卵情况与松毛虫赤眼蜂相反;同种蜂初次寄生和第二次寄生的产卵结果间无显着性差异。(3)在选择实验中,松毛虫赤眼蜂对玉米螟未受精卵表现出明显的偏好,玉米螟未受精卵被寄生率(33.81%)显着高于受精卵的被寄生率(7.77%);而玉米螟赤眼蜂未表现出寄生偏好。无经验的两种赤眼蜂均表现为首先选择玉米螟未受精卵,但出现二次选择行为时,松毛虫赤眼蜂选择继续寄生未受精卵,而玉米螟赤眼蜂选择寄生受精卵。(4)松毛虫赤眼蜂在亚洲玉米螟未受精卵上的寄生发生率(79.92%)显着高于在受精卵(54.47%)和紫外杀胚受精卵(60.83%)上的结果;玉米螟赤眼蜂在未受精卵上的寄生发生率(65.63%)显着低于在受精卵(99.91%)和紫外杀胚受精卵(100%)上的结果;当供试蜂为松毛虫赤眼蜂时,玉米螟未受精卵的被寄生率(41.24%)、被寄生卵中蜂的未羽化率(10.56%)显着高于玉米螟受精卵(23.25%和4.62%)及紫外杀胚受精卵(28.42%和4.51%);当供试蜂为玉米螟赤眼蜂时,玉米螟未受精卵的被寄生率(29.59%)、被寄生卵中蜂的未羽化率(4.57%)显着低于受精卵(56.46%和7.67%)及紫外处理受精卵(67.65%和5.86%)。然而,松毛虫赤眼蜂在未受精卵上的羽化率(92.33%)低于在受精卵上的羽化率(97.46%),同种赤眼蜂的雌性比、发育历期、抱卵量和后足胫节长在三种寄主卵间无显着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赤眼蜂可以识别出寄主卵的受精状态,并且亚洲玉米螟卵的受精状态对两种赤眼蜂的寄主选择、寄生行为及适合性均有显着影响。

罗宝君[7](2017)在《麦蛾卵繁殖赤眼蜂的工艺技术及应用效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以麦蛾卵为中间寄主繁殖赤眼蜂,经过麦蛾饲养、麦蛾卵收集、种蜂繁殖、接蜂处理、寄生卵发育与收集、寄生蜂卡制作、赤眼蜂贮藏等生产程序,探讨了麦蛾卵繁殖赤眼蜂工艺技术流程。分析了应用赤眼蜂防治农业害虫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以及应用赤眼蜂防治农业害虫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胡晓暄[8](2016)在《基于米蛾卵为中间寄主繁殖稻螟赤眼蜂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米蛾卵以其饲养不受地理、季节条件限制及成本低的特点被我国及一些东南亚国家广泛用于繁殖赤眼蜂。水稻螟虫是我国水稻产区的主要害虫,稻螟赤眼蜂作为水稻螟虫的优势卵寄生蜂,如何大批量高质量地繁殖稻螟赤眼蜂防治水稻螟虫,一直是许多生物防治工作者努力的方向。本文主要以本地稻螟赤眼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米蛾卵的寄生能力、发育适合度等生物学参数的分析和比较,为利用米蛾卵工厂化繁殖本地稻螟赤眼蜂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紫外处理的米蛾卵对稻螟赤眼蜂繁育的影响通过稻螟赤眼蜂对不同紫外照射时间米蛾卵的寄生卵粒数、羽化数、孵化幼虫数和雌性百分比进行数据分析,紫外照射0-20min时,羽化率只有66.2%-85.52%,照射20min时孵化幼虫数也已降至0。照射30min时,寄生米蛾卵粒数(26.39粒)、羽化率(93.96%)、雌性百分比(75.71%)均达到最高。由此可看出米蛾卵繁育稻螟赤眼蜂的最佳紫外照射时间为30min。2.应用生命表技术评价稻螟赤眼蜂对米蛾卵的寄生潜能编制了不同温度下本地稻螟赤眼蜂在米蛾卵上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稻螟赤眼蜂在15℃、20℃、25℃、30℃、33℃的R0、T、r和λ分别为6.3514、29.017、0.0637和1.0658;15.8182、19.0345、0.1451和1.1561;25.2593、9.0000、0.3588和1.4316;25.2456、7.0000、0.4612和1.5860;3.8657、6.0000、0.2254和1.2528。本地稻螟赤眼蜂雌蜂寿命存在显着性差异,随着温度的升高,稻螟赤眼蜂寿命显着缩短;温度不同,稻螟赤眼蜂的羽化率和寄生卵粒数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综合来看,25℃-30℃时,稻螟赤眼蜂在米蛾卵上的各项寄生特性参数(R0、T、r、和λ)均优于其他三个温度。3.稻螟赤眼蜂对米蛾卵的数值反应数值反应研究显示,不同米蛾卵密度对稻螟赤眼蜂繁殖有着显着影响。随着米蛾卵密度增大,赤眼蜂寄生米蛾卵粒数、羽化率及雌性比也逐渐增大,最后趋于稳定,结果表明米蛾卵密度1和5粒分别是稻螟赤眼蜂成虫羽化和世代延续的临界值。综合来看,利用米蛾卵工厂化繁殖稻螟赤眼蜂的最佳接蜂比例应在1:10-1:20之间。4.不同冷藏温度对稻螟赤眼蜂繁育的影响本文设置0、3、6、10℃4个温度和0、5、10、15、20、25、30d 7个时间,以寄生米蛾卵粒数、羽化率、雌性百分比、作为指标,评价冷藏对稻螟赤眼蜂繁育的影响。数据分析显示,较比其他温度,10℃条件下稻螟赤眼蜂各指标下降较为缓慢。冷藏10d时,寄生米蛾卵粒数为24.31,与冷藏0d的无显着性差异。平均雌蜂百分率均在75%-86%之间,适宜稻螟赤眼蜂的繁育。结果表明,工厂化繁殖稻螟赤眼蜂时,其适宜冷藏温度为10℃,冷藏时间为10d。通过不同紫外线处理后米蛾卵对繁殖稻螟赤眼蜂的影响,结合稻螟赤眼蜂在不同温度及寄主卵密度下的寄生能力、功能反应和蜂冷藏后的繁殖力等参分析。综合来看,利用米蛾卵大量繁殖稻螟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张俊杰[9](2015)在《水稻二化螟赤眼蜂寄生效果评价及其滞育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是水稻生产上为害最为严重的常发性害虫之一,近年来发生数量和危害程度呈明显上升的态势。目前,水稻二化螟的防治还主要依赖化学农药,随着化学药剂用量的日益增大,对人畜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与影响也越来越突出,而采用生物防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本文通过对田间寄生水稻二化螟卵赤眼蜂自然种群采集、鉴定,并在不同温湿度条件下和不同日龄水稻二化螟卵上对赤眼蜂的寄生能力进行测定,筛选出适合本地生物防治水稻二化螟的优势赤眼蜂种类,同时对赤眼蜂的滞育储存技术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水稻二化螟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1.赤眼蜂的采集与鉴定通过直接采集法和挂卵诱集法对稻田水稻二化螟赤眼蜂自然种群进行了调查,并通过雄性外生殖器进行鉴定。结果为:田间直接采集法仅获得稻螟赤眼蜂,卵块寄生率和卵粒寄生率分别为3.03%和14.29%;挂卵诱集得到四种赤眼蜂自然种群,分别为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japonicum Ashmead、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 Matsumura、螟黄赤眼蜂T.chilonis Ishii和玉米螟赤眼蜂T.ostriniae Pang and Chen。诱集到的赤眼蜂平均卵块寄生率和卵粒寄生率分别为48.31%和48.98%,寄生卵的平均羽化率为86.75%,雌雄比平均为1.62:1。2.优势赤眼蜂种类筛选对诱集到的四种赤眼蜂在五个不同温度(18、22、26、30和34℃)和四个不同相对湿度(30%、50%、70%和90%)条件下对水稻二化螟卵寄生及适应能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温度和湿度对四种赤眼蜂寄生水稻二化螟卵均有显着影响。除30℃和RH 50%外,四种赤眼蜂在其测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对二化螟卵的寄生数量差异显着;螟黄赤眼蜂在26℃条件下与其他温度相比,可以寄生更多的水稻二化螟卵;相比较而言,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和稻螟赤眼蜂可以适应更为宽泛的温度范围。在RH 70%时,四种赤眼蜂可以寄生更多的数量的二化螟卵。总的来看,在18-26℃和30-34℃下,松毛虫赤眼蜂和稻螟赤眼蜂分别相比于其它两种赤眼蜂均表现出了更好的寄生能力;在RH 30-70%的条件下,玉米螟赤眼蜂寄生数量最少。通过对不同日龄(0 d、2 d和4 d)的二化螟卵的寄主选择和寄主适应性影响测定,结果表明:无论在非选择试验和选择试验条件下,稻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对二化螟新鲜卵均有一定的寄主偏爱性。在非选择试验下,玉米螟赤眼蜂对二化螟卵的寄生数量随着龄期的增加而降低,但在选择性试验下却对2日龄卵寄生更多。在0日龄卵和2日龄卵上,松毛虫赤眼蜂、稻螟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表现出相似的寄生能力,然而玉米螟赤眼蜂却对4日龄卵表现出较强的寄生能力。稻螟赤眼蜂可以在0-4日龄卵上发育并羽化出蜂,在0日龄卵上表现为更快的发育速率、更高的存活数量和雌性比率。其他三种赤眼蜂之间除了螟黄赤眼蜂的子代雌性比外,在0-2日龄卵上的发育时间、存活率及子代雌蜂数间差异不显着,且这三种赤眼蜂在4日龄卵上均不能发育到成蜂。综上所述,松毛虫赤眼蜂和稻螟赤眼蜂可以作为防治当地水稻二化螟的优势蜂种,而螟黄赤眼蜂也可以用柞蚕卵作为中间寄主进行大量繁育,也显示出较好的推广应用潜能。3.寄主、温度和诱导历期对两种赤眼蜂滞育诱导的影响在12℃条件下分别测定了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在两种不同寄主(柞蚕antheraeapernyi卵和米蛾corcyracephalonica卵)及四个诱导历期下(10、20、30和40d)的滞育率,结果表明:寄主和诱导历期对两种赤眼蜂滞育率均有显着的影响,且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赤眼蜂滞育率也有显着影响。在任何诱导历期内,寄生于柞蚕卵赤眼蜂滞育率均显着高于米蛾卵;无论以柞蚕卵还是米蛾卵为寄主,诱导30d与40d滞育率差异不显着,但显着高于诱导10-20d的滞育率;12℃下在五个不同发育阶段(卵、幼虫前、中、后及预蛹初期)对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诱导滞育30d的结果表明:幼虫中期和卵期滞育率最高,是松毛虫赤眼蜂的最佳诱导始期,二者之间差异不显着;螟黄赤眼蜂的最佳诱导始期则是卵期,幼虫中期和幼虫前期次之。在上述试验基础上,选择松毛虫赤眼蜂幼虫中期和螟黄赤眼蜂卵期在四个不同温度(8、10、12和14±1℃)和四个不同诱导历期(10、20、30和40d)下对两种赤眼蜂进行滞育诱导,结果表明:温度和诱导历期对两种赤眼蜂滞育率均有显着的影响,且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赤眼蜂滞育率也有显着影响。无论在任何温度下,两种赤眼蜂的滞育率都是随着诱导历期的延长呈上升趋势。松毛虫赤眼蜂在12℃下诱导20d和10℃下诱导30d均可稳定进入滞育,二者之间差异不显着,但显着高于其他温度处理。而螟黄赤眼蜂仅在12℃时才能稳定进入滞育,诱导40d时滞育率最高。4.湿度和诱导历期对松毛虫赤眼蜂滞育诱导的影响将松毛虫赤眼蜂在两个温度(12℃和14℃)和三个不同相对湿度(40%、60%和80%)条件下分别诱导5-30d。通过滞育率比较表明:湿度和诱导历期对赤眼蜂滞育均有显着影响,且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赤眼蜂滞育率也有显着影响。在适宜诱导温度12℃下,较低湿度更有利于滞育诱导。当诱导历期超过20d赤眼蜂已经进入稳定滞育状态后,rh40%的滞育率与rh60%差异不显着,但显着高于rh80%;在较高温度14℃下,仅在诱导20d时,rh80%的滞育率显着高于rh40%和rh60%,而在其他诱导历期下差异均不显着。5.母代日龄和光周期对松毛虫赤眼蜂子代滞育的影响在20℃、rh60%、l16:d8条件下,比较不同日龄松毛虫赤眼蜂对子代滞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日龄与末日龄的子代滞育率较高,初羽化的赤眼蜂产的卵滞育率最高,显着高于第3和第6-7日龄赤眼蜂子代,第2日龄与1日龄子代差异不显着。到8-10日末龄时滞育率又有所增加,与1、2日龄差异不显着。将寄生8 h后的松毛虫赤眼蜂寄生卵分别置于上述温湿度及3、6、12、18和21 h五个不同光照条件下发育至羽化出蜂,然后测定其子代分别在12℃和14℃下的滞育率。结果表明:温度和母代经历不同光周期对赤眼蜂滞育诱导均有显着影响,松毛虫赤眼蜂在两个试验温度下均表现出12 h光照对滞育有促进作用,21 h对滞育诱导起反作用。在12℃时,母代经历6 h和12 h短光照显着高于经历21 h长光照下的滞育率;而在较高温度区14℃时,光周期表现更为明显,除光照3 h与18 h差异不显着外,其他短光照区域均显着高于长光照区域。6.松毛虫赤眼蜂不同地理种群对不同滞育诱导条件的响应分别测定了黑龙江省尚志市、辽宁省岫岩县和江苏省泰州市三个不同地理种群的松毛虫赤眼蜂在8、10、12、14℃条件下诱导5-35 d的滞育率。结果表明:地理种群、诱导温度和诱导历期对松毛虫赤眼蜂滞育率均有显着的影响。在8℃诱导20 d后和10℃诱导15-25 d,辽宁种群滞育率显着高于黑龙江种群和江苏种群;在12℃、10 d后和14℃、15 d后,黑龙江种群赤眼蜂滞育率显着高于辽宁种群和江苏种群;而在10℃诱导30 d后,辽宁种群和黑龙江种群间滞育率差异不显着,但显着高于江苏种群。对于江苏种群而言,无论是任何诱导温度,滞育率均较低,最高出现在12℃诱导30 d,滞育率达29.56%。7.松毛虫赤眼蜂滞育解除以及生物学特性比较诱导滞育后分别置于0℃和3℃下进行解除滞育,结果表明:温度和储存时间对赤眼蜂滞育解除均有显着影响。解除滞育率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而显着提高,两个试验温度下均可以使赤眼蜂解除滞育。在3℃下70 d解除滞育率达到95.91%,与80、90 d差异不显着,显着高于其他时期;在0℃下40-70 d时,解除滞育率显着低于3℃,80 d后两者之间差异不显着;与0℃相比,利用3℃可以提前10 d解除滞育。解除滞育后,比较了其与正常发育及冷藏30 d的赤眼蜂当代和子代的羽化率、雌性比、遗留蜂率、折翅率、寿命和单蜂产卵量等六项生物学指标。与正常发育赤眼蜂相比,赤眼蜂滞育后在羽化率、折翅率和寿命上受到显着影响,到了子代后这种影响基本消除,但单蜂产卵量显着增加。而与冷藏30 d的赤眼蜂相比较,在雌性比、折翅率、寿命和子代数量等四项指标均有显着优势,同时,冷藏的赤眼蜂子代也受到显着的影响。

张洁,张礼生,陈红印,李玉艳,王伟[10](2013)在《小蜂滞育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滞育现象在多种小蜂类天敌昆虫中存在,通过研究小蜂滞育技术,可实现蜂种的长期贮存、延长防控作用时间、提高产品的抗逆性,对小蜂工厂化生产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小蜂总科昆虫滞育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已开展滞育研究的69种小蜂类昆虫的滞育虫态、滞育持续期、主要诱导因子以及亲代效应等,分属小蜂科、赤眼蜂科、姬小蜂科、跳小蜂科、金小蜂科、蚜小蜂科、旋小蜂、长尾小蜂科、广肩小蜂、四节小蜂科10科。小蜂多以幼虫或预蛹滞育,其滞育敏感阶段因种不同而异。滞育持续期相对较长,大多可维持数月。一种寄生麦红吸浆虫的金小蜂Macroglenes penetrans在2.5℃的土壤中,其滞育持续期可达16个月。低温、短日照和寄主是影响多数小蜂滞育的主要因子;但也有少数小蜂进行夏滞育,如普金姬小蜂Chrysocharis pubicornis、Aphelinus flavus、车轴草广肩小蜂Bruchophagus platypterus等。另外,亲代也可对小蜂滞育产生一定影响。目前,对小蜂滞育后发育生物学评价的研究报道较少,尚待进一步探索研究。

二、用麦蛾卵大量繁殖甘蓝夜蛾赤眼蜂(Trichogramma brassica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麦蛾卵大量繁殖甘蓝夜蛾赤眼蜂(Trichogramma brassicae)(论文提纲范文)

(2)赤眼蜂生物学与繁殖技术研究及应用——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原广东省昆虫研究所)赤眼蜂研究5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种质资源挖掘
    1.1 引种
    1.2 选育与利用
2 寄生生态学
    2.1 产卵行为
    2.2 温度适应性
    2.3 种间竞争
3 药剂敏感性
    3.1 抗药性监测
    3.2 毒力测定
4 滞育贮存
5 体外培育技术
    5.1 人工卵
    5.2 人工卵卡机
6 有待继续开展和解决的课题

(3)基于黏虫卵为中间寄主繁育稻螟赤眼蜂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赤眼蜂的形态特征及分类鉴定
        1.1.1 赤眼蜂的形态特征
        1.1.2 赤眼蜂的分类鉴定
    1.2 赤眼蜂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赤眼蜂中间寄主卵及工厂化生产
        1.3.1 赤眼蜂中间寄主卵
        1.3.2 赤眼蜂工厂化研究进展
    1.4 赤眼蜂田间应用概况及品质管理
        1.4.1 赤眼蜂田间应用概况
        1.4.2 赤眼蜂的品质管理
    1.5 稻螟赤眼蜂的生物学特性
        1.5.1 形态特性
        1.5.2 生活习性
    1.6 稻螟赤眼蜂应用概况及存在问题
    1.7 黏虫卵作为中间寄主的可行性概述
    1.8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不同紫外线处理黏虫卵对稻螟赤眼蜂繁育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及方案
        2.1.1 供试昆虫
        2.1.2 供试寄主
        2.1.3 试验仪器
        2.1.4 试验方案
        2.1.5 数据处理
    2.2 试验设计思路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应用生命表技术评价稻螟赤眼蜂对黏虫卵的寄生潜能
    3.1 试验材料及方案
        3.1.1 供试昆虫
        3.1.2 供试寄主
        3.1.3 试验方案
        3.1.4 数据处理
    3.2 试验设计思路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稻螟赤眼蜂寄生黏虫卵的生命表
        3.3.2 以黏虫卵为中间寄主的稻螟赤眼蜂生命表参数及寄生特性比较
    3.4 讨论
第四章 不同冷藏温度对稻螟赤眼蜂及黏虫卵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及方案
        4.1.1 供试昆虫
        4.1.2 供试寄主
        4.1.3 试验方案
        4.1.4 试验设计思路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低温冷藏稻螟赤眼蜂对其羽化率的影响
        4.2.2 低温冷藏黏虫卵对稻螟赤眼蜂寄生量的影响
        4.2.3 低温冷藏黏虫卵对稻螟赤眼蜂羽化率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1.1 不同时长紫外线处理黏虫卵对出虫数和稻螟赤眼蜂寄生数的影响
        5.1.2 应用生命表技术评价稻螟赤眼蜂对黏虫卵的寄生潜能
        5.1.3 不同温度冷藏对稻螟赤眼蜂羽化率的影响
        5.1.4 不同温度冷藏黏虫卵对稻螟赤眼蜂寄生和羽化率的影响
    5.2 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新烟碱类杀虫剂对三种赤眼蜂毒性效应研究及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寄生蜂在害虫防治中的作用与应用
    1.2 赤眼蜂的研究与应用
    1.3 赤眼蜂的种类与分布
        1.3.1 松毛虫赤眼蜂
        1.3.2 玉米螟赤眼蜂
        1.3.3 拟澳洲赤眼蜂
    1.4 新烟碱类杀虫剂作用机理与市场前景
    1.5 新烟碱杀虫剂
        1.5.1 氯代烟碱类-吡虫啉、啶虫脒、烯啶虫胺
        1.5.2 硫代烟碱类-噻虫嗪、噻虫胺、噻虫啉
        1.5.3 呋喃烟碱类-呋虫胺
    1.6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赤眼蜂的影响
        1.6.1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赤眼蜂急性毒性
        1.6.2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赤眼蜂亚致死效应
    1.7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登记情况
    1.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杀虫剂
    2.2 赤眼蜂蜂种来源
    2.3 赤眼蜂的扩繁
        2.3.1 寄主卵的选择
        2.3.2 赤眼蜂的饲养
    2.4 试剂及仪器设备
        2.4.1 试剂
        2.4.2 仪器设备
        2.4.3 分析统计软件
    2.5 试验方法
        2.5.1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赤眼蜂急性毒性测定方法
        2.5.2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赤眼蜂亚致死毒性试验方法
    2.6 风险评估
    2.7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3.1.1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松毛虫赤眼蜂的急性毒性
        3.1.2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玉米螟赤眼蜂的急性毒性
        3.1.3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拟澳洲赤眼蜂的急性毒性
        3.1.4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三种赤眼蜂急性毒性LC50结果比较
        3.1.5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三种赤眼蜂的风险性
    3.2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三种赤眼蜂寄生力的影响
        3.2.1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松毛虫赤眼蜂寄生力影响
        3.2.2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玉米螟赤眼蜂寄生力影响
        3.2.3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拟澳洲赤眼蜂寄生力影响
        3.2.4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三种赤眼蜂寄生力影响试验结果
    3.3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三种赤眼蜂羽化率的影响
        3.3.1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松毛虫赤眼蜂羽化率的影响
        3.3.2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玉米螟赤眼蜂羽化率的影响
        3.3.3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拟澳洲赤眼蜂羽化率的影响
        3.3.4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三种赤眼蜂羽化率影响试验结果
4 讨论
    4.1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赤眼蜂的急性毒性
    4.2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赤眼蜂寄生力影响
    4.3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赤眼蜂羽化率影响
    4.4 辛醇水分配系数与毒力的关系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8 致谢

(5)稻螟赤眼蜂产业化关键技术及田间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赤眼蜂的国内外研究概述
    1.2 稻螟赤眼蜂的研究现状
        1.2.1 稻螟赤眼蜂的形态特征和分布
        1.2.2 稻螟赤眼蜂繁育的影响因子
    1.3 稻螟赤眼蜂中间寄主的选择和繁育
    1.4 稻螟赤眼蜂的田间应用技术
        1.4.1 稻螟赤眼蜂的释放方法
        1.4.2 稻螟赤眼蜂田间释放的影响因子
        1.4.3 释放稻螟赤眼蜂的效果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稻螟赤眼蜂优质寄主米蛾卵的获得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昆虫
        2.1.2 试验仪器
        2.1.3 温度与米蛾产卵量相关性的试验方法
        2.1.4 米蛾蛹重与产卵量关系的试验方法
        2.1.5 冷藏米蛾卵对繁蜂影响的试验方法
        2.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2.1 米蛾成虫产卵时温度对产卵量的影响
        2.2.2 米蛾蛹重与产卵量的关系
        2.2.3 米蛾卵的冷藏时长对稻螟赤眼蜂寄生的影响
    2.3 小结
3 稻螟赤眼蜂繁育的影响因子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昆虫
        3.1.2 试验仪器
        3.1.3 蜂卵比对稻螟赤眼蜂寄生的影响的试验方法
        3.1.4 冷藏稻螟赤眼蜂对其生命特征的影响的试验方法
        3.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2.1 蜂卵比对稻螟赤眼蜂寄生米蛾卵的影响
        3.2.2 冷藏稻螟赤眼蜂对其生命特征的影响
    3.3 小结
4 稻螟赤眼蜂的田间应用防效及生物农药的室内毒力测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昆虫
        4.1.2 试验药品
        4.1.3 试验器材
        4.1.4 供试田块
        4.1.5 稻螟赤眼蜂释放效果调查的试验方法
        4.1.6 四种生物农药对稻螟赤眼蜂的毒性测定的试验方法
        4.1.7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2.1 稻螟赤眼蜂稻田释放效果调查
        4.2.2 四种生物农药对稻螟赤眼蜂的毒力测定
    4.3 小结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亚洲玉米螟受精与未受精卵对两种赤眼蜂的适合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赤眼蜂概述
        1.1 赤眼蜂的生物学特性
        1.2 赤眼蜂在防治玉米螟上的应用
    2 赤眼蜂与寄主
        2.1 寄主搜寻与定位
        2.2 寄主选择与接受
        2.3 赤眼蜂行为学研究方法
        2.4 寄主适合性概述
        2.5 影响寄主适合性的因素
        2.6 寄主适合性研究指标
    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两种赤眼蜂在亚洲玉米螟受精卵和未受精卵上的寄生行为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蜂种
        1.2 供试寄主
        1.3 玉米螟卵卡的制作
        1.4 寄生行为与寄生结果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寄生行为
        2.2 寄生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两种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受精卵和未受精卵的寄主选择行为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蜂种
        1.2 供试寄主
        1.3 寄主选择实验
        1.4 选择行为观察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选择结果
        2.2 选择行为观察
    3 讨论
第四章 亚洲玉米螟受精卵和未受精卵对两种赤眼蜂的适合度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蜂种
        1.2 供试寄主
        1.3 玉米螟卵卡的制作
        1.4 赤眼蜂寄生亚洲玉米螟卵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寄生发生率
        2.2 寄生率
        2.3 羽化率
        2.4 雌性比
        2.5 发育历期
        2.6 单卵出蜂量
        2.7 未羽化率
        2.8 后代的后足胫节长
        2.9 后代的抱卵量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7)麦蛾卵繁殖赤眼蜂的工艺技术及应用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赤眼蜂扩繁及应用概况
2 麦蛾卵繁殖赤眼蜂的工艺流程
    2.1 麦蛾卵大量繁殖技术
        2.1.1 饲料选择。
        2.1.2 消毒处理。
        2.1.3 接麦蛾卵。
        2.1.4 幼虫培养。
        2.1.5 成虫饲养收集。
        2.1.6成虫产卵。
        2.1.7 麦蛾卵收集、净化及贮存。
    2.2 利用麦蛾卵繁殖赤眼蜂技术
        2.2.1 种蜂的保存。
        2.2.2种蜂的提纯复壮。
        2.2.3 种蜂接入寄生。
        2.2.4 寄生后培养。
        2.2.5 寄生卵的收集。
        2.2.6 贮存寄生蜂。
        2.2.7 质量检测及蜂卡制作。
3 麦蛾卵繁殖赤眼蜂的应用效益分析
    3.1 经济效益分析
    3.2 社会效益分析
    3.3 生态效益分析

(8)基于米蛾卵为中间寄主繁殖稻螟赤眼蜂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赤眼蜂的研究与应用
    1.2 赤眼蜂的分类鉴定
    1.3 赤眼蜂中间寄主卵
    1.4 赤眼蜂的品质管理
    1.5 稻螟赤眼蜂生物学特性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不同紫外线光处理的米蛾卵对稻螟赤眼蜂繁育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昆虫
        2.1.2 供试寄主
        2.1.3 实验仪器
        2.1.4 试验方法
        2.1.5 数据处理
    2.2 研究技术路线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应用生命表技术评价稻螟赤眼蜂对米蛾卵的寄生潜能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昆虫
        3.1.2 供试寄主
        3.1.3 试验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研究技术路线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 稻螟赤眼蜂对米蛾卵的数值反应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昆虫
        4.1.2 供试寄主
        4.1.3 试验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研究技术路线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第五章 不同冷藏温度对稻螟赤眼蜂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蜂种
        5.1.2 供试寄主
        5.1.3 实验仪器
        5.1.4 试验方法
        5.1.5 数据处理
    5.2 研究技术路线
    5.3 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9)水稻二化螟赤眼蜂寄生效果评价及其滞育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一 赤眼蜂种类的鉴定与分布
        1 形态学分类
        2 分子生物学鉴定
    二 蜂种资源调查及利用
    三 寄主及寄主适合性
        1 赤眼蜂在寄主卵内的发育
        2 寄主适合性
        3 工厂化生产的中间寄主卵
    四 储存技术
        1 中间寄主卵的储存
        2 寄生卵的储存
    五 本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 水稻二化螟发生及防治现状
        2 水稻二化螟寄生蜂的研究与应用
        3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水稻二化螟优势赤眼蜂种类的筛选
    一 赤眼蜂的采集与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二 水稻二化螟优势赤眼蜂种类的筛选
        1 不同温湿度对赤眼蜂寄生能力的影响
        2 不同二化螟卵日龄对赤眼蜂的寄生能力影响
第三章 优势赤眼蜂种类的滞育诱导机制研究
    一 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滞育敏感始期的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二 寄主和诱导历期对两种赤眼蜂滞育诱导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三 温度和诱导历期对两种赤眼蜂滞育诱导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四 湿度和诱导历期对松毛虫赤眼蜂滞育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五 母代日龄对赤眼蜂子代滞育诱导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六 母代经历不同光周期对子代滞育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七 松毛虫赤眼蜂不同地理种群对不同滞育诱导条件的响应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八 低温解除滞育技术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九 滞育及非滞育赤眼蜂生物学特性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小蜂滞育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小蜂总科的滞育种类及滞育特征
    1.1 滞育种类
    1.2 滞育特征
2 环境因子对小蜂滞育的影响
    2.1 光周期
    2.2 温度
    2.3 光温组合
    2.4 亲代
    2.5 寄主
3 小蜂滞育后发育的生物学评价
4 滞育在小蜂生产中的应用
5 小结与展望

四、用麦蛾卵大量繁殖甘蓝夜蛾赤眼蜂(Trichogramma brassicae)(论文参考文献)

  • [1]以柞蚕卵为寄主共寄生繁育螟黄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及储存技术研究[D]. 汪恒昌. 吉林农业大学, 2021
  • [2]赤眼蜂生物学与繁殖技术研究及应用——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原广东省昆虫研究所)赤眼蜂研究50年[J]. 韩诗畴,吕欣,李志刚,李军,李丽英. 环境昆虫学报, 2020(01)
  • [3]基于黏虫卵为中间寄主繁育稻螟赤眼蜂的关键技术研究[D]. 郭若天.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4)
  • [4]新烟碱类杀虫剂对三种赤眼蜂毒性效应研究及风险评估[D]. 刘潇.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5]稻螟赤眼蜂产业化关键技术及田间应用研究[D]. 樊海利.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6]亚洲玉米螟受精与未受精卵对两种赤眼蜂的适合性[D]. 李晓阳.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8)
  • [7]麦蛾卵繁殖赤眼蜂的工艺技术及应用效益分析[J]. 罗宝君. 现代农业科技, 2017(12)
  • [8]基于米蛾卵为中间寄主繁殖稻螟赤眼蜂的关键技术研究[D]. 胡晓暄. 吉林农业大学, 2016(02)
  • [9]水稻二化螟赤眼蜂寄生效果评价及其滞育机制研究[D]. 张俊杰. 东北师范大学, 2015(08)
  • [10]小蜂滞育的研究进展[J]. 张洁,张礼生,陈红印,李玉艳,王伟. 应用昆虫学报, 2013(06)

标签:;  ;  ;  ;  ;  

用小麦蛾卵群育甘蓝粘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