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心电图评估病理性室性早搏

动态心电图评估病理性室性早搏

一、动态心电图对病理性室早评估(论文文献综述)

岳静怡[1](2018)在《舒肝颗粒对肝郁气滞型功能性室性早搏的干预作用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疏肝解郁法,运用舒肝颗粒对肝郁气滞型功能性室性早搏患者进行干预治疗,评价其临床疗效,为肝郁气滞型功能性室早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将60例确诊为肝郁气滞型功能性室性早搏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酒石酸美托洛尔)及颗粒组(舒肝颗粒),西药组予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初始剂量12.5mg,2次/d,之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耐受程度逐渐增加剂量到25mg,2次/d,口服。颗粒组予舒肝颗粒每次一包,每日二次,饭后0.5h温开水冲服,4周为一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h动态心电图、中医症状评分表的变化情况以总结疗效。并观察用药前后心悸等临床症状及药物的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治疗前各基线指标比较,统计学结果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1.西药组与颗粒组治疗后24h动态心电图的平均心率均降低,但西药组下降幅度较颗粒组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药物对心交感活性具有一定的影响。2.西药组、颗粒组治疗后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数量均降低(P<0.05);颗粒组总有效率69%,西药组总有效率73.3%。颗粒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颗粒组与西药组疗效相当,对治疗肝郁气滞型功能性室早具有临床意义。3.两组治疗前中医症状评分总分比较,统计学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均有所改善(各组内P<0.05)。颗粒组总有效率63%,西药组总有效率40%。经卡方检验,颗粒组中医症状改善情况比西药组患者明显,说明舒肝颗粒对改善肝郁气滞型功能性室性早搏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具有一定的可观性。结论:基于疏肝解郁法,运用舒肝颗粒治疗肝郁气滞型功能性室性早搏有较好的临床干预疗效,舒肝颗粒能降低患者心率,室性早搏数量,影响心交感活性,并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对临床治疗肝郁气滞型功能性室早患者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为其临床治疗提供了选择。

李坤伦[2](2018)在《针刺曲泽穴对功能性室性早搏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即时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曲泽穴针刺组(治疗组)与假曲泽穴针刺组(对照组)功能性室性早搏患者治疗前、中、后在心率、室性早搏次数、心率变异性的变化,评价针刺曲泽穴对治疗功能性室性早搏中,减少室性早搏发生次数、调节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作用及安全性,并初步探讨针刺曲泽穴准确取穴对于疗效的意义,为针刺刺激正中神经在治疗功能性室性早搏的可行性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8年1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市中医院心血管内科及针灸科病房确诊为频发功能性早搏的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66例患者均符合西医诊断为功能性室性心动过速,中医辨证属“心悸”的标准。将纳入研究的66例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两组均禁止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组予针刺双侧曲泽穴(直刺0.51.0寸),平补平泻,每5分钟捻转1次,共5次;对照组针刺双侧曲泽穴内侧旁开0.5cm非经非穴位区(直刺0.51.0寸),平补平泻,每5分钟捻转1次,共5次,进针得气后开始计时,两组均留针30min,记录针刺前、留针时、出针后三个时间端各30min的心率、室性早搏次数、心率变异性的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对针刺曲泽穴治疗功能性室性早搏进行系统评价,为临床治疗功能性早搏提供客观依据及新的思路。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性别、心率、室性早搏次数等基线指标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临床可比性。2、各组组内比较:(1)治疗组内比较,与针刺前相比,留针时心率(Beat Per Minute,BPM)、室性早搏次数及LF/HF显着降低,留针时的正常R-R间期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in N-N intervals,SDNN)、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 of successive differences,rMSSD)显着升高;与留针时相比,出针后心率、室性早搏次数、低频指标与高频指标的比值LF/HF(low frequency,LH;high frequency,HF)显着升高,出针后SDNN、rMSSD显着降低。其余各指标组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对照组内比较,与针刺前相比,留针时心率(BPM)、室性早搏次数及LF/HF显着降低,留针时SDNN、rMSSD显着升高;与留针时相比,出针后心率、室性早搏次数、LF/HF显着升高,出针后SDNN、rMSSD显着降低。其余各指标组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3、各组组间比较:(1)针刺前,治疗组和对照组各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留针时,治疗组BPM、室性早搏发生次数、SDNN、rMSSD、HF、LF/HF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余指标未见显着差异(P>0.05)。(3)出针后,两组各指标比较未见明显差异。结论:1、针刺正中神经上的曲泽穴可以引起心率变异性的变化,通过增强迷走神经的兴奋性来降低心率,留针时针刺作用最强,且出针后仍有针后效应;2、针刺穴位附近区域的假曲泽穴能引起同样的变化,但是作用较直接刺激正中神经要弱。这可能与真假曲泽穴所处的神经分布区域相同,神经传导通路一致而引起的,但是针刺假曲泽穴所引起的作用强度明显弱于针刺真曲泽穴,这表明真穴与假穴的治疗效果有差异,提示准确的取穴是针刺治疗成功的关键。

燕莎莎[3](2018)在《从“阴火”论治功能性室性早搏及宁悸颗粒的干预效应》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通过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功能性室早患者在中医临床症状、功能性室早数量、室早占总心搏比例、心率变异性、心室复极变异性、室早Myerburg分级、心率、汉密尔顿焦虑量表、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的变化,评价宁悸颗粒在治疗功能性室早(气虚火旺证)的疗效性及安全性,探究从“阴火”论治功能性室早及宁悸颗粒的干预效应,推动中医理论创新,丰富中医理论内涵,并为宁悸颗粒治疗功能性室早提供临床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设计。严格按照排纳标准,选取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心血管科专家门诊功能性室早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且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压力指数、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等基线资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予宁悸颗粒干预治疗,对照组予安慰剂治疗,治疗周期为4周。治疗结束后评估宁悸颗粒治疗功能性室早的疗效性及安全性。疗效性指标包括: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室早数量变化、室早的Myerburg分级变化、心率变异性及心室复极变异性变化、生活质量评分(WHOQOL-BREF)变化、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积分变化;安全性指标包括:基础生命体征、肌酐(Cr)、尿素氮(BUN)、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变化等。研究结果:1、治疗组中医症候积分改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组功能性室早次数明显降低,结合Myerburg分级,室早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室早数量变化方面10例显示无效,20例显示恶化,结合Myerburg分级4例显示有效,总有效率为13.33%,两组有效率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心率变异性指标中SDNN、SDANN指数、PNN50三项指标治疗后组间对比及治疗组治疗前后对比均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rMSSD治疗后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组内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4、心室复极变异性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后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5、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得分方面,治疗后两组患者得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对比显示治疗组较前明显改善,对照组较前无明显变化。6、生活质量评分方面,治疗后两组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关系领域及主观感受方面改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环境领域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7、两组患者在肝肾功等安全性指标前后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事件。结论:立足“阴火”理论所组方剂宁悸颗粒对于气虚火旺型心悸(功能性室性早搏)疗效确切,可以显着改善心悸患者临床症状、减少功能性室早数量、改善心率变异性、改善心室复极变异性、降低患者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患者的平均心率及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无明显变化。综上所述,立足“阴火”理论组方之宁悸颗粒在治疗心悸(功能性室早)的同时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且副作用低,值得进一步研究及临床推广。

王凤儒[4](2014)在《老年室性早搏病症的研究》文中提出要想主要针对老年室性早搏的动态心电图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其对老年室性早搏的临床治疗意义进行了论述。文章以某大型医院组织的120例该病理资料中超过万次的室性早搏动态心电图资料,并加以分析。以有无心脏病作为条件将案例分为两组。分析结果表明两组之间具有显着差异性,主要差异体现在室早发生时间以及发生年龄,另外在心电图中复合型异常也具有一定差距。通过比较分析,在室早发生频度上两组并不存在明显差异。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室性早搏次数不能作为老年人是否患有心脏病判定的依据,而复合型心电异常以及室性早搏发生时间则可以作为判定老年人是否患有心脏病的依据。

许芳菲[5](2014)在《口服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的系统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室性早搏又称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作时有心悸、胸闷等症状,室早可能出现严重的症状,并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有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积极寻找有效的治疗室性早搏的药物,努力提高室早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其不仅可以缓解心悸、胸闷等症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且副作用少,具有一定的治疗优势。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的报道越来越多,但相较其他西药,口服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的疗效及安全性尚未得到系统评价,因此,本研究将对目前口服中药干预室性早搏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进行系统评价,以期为口服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的疗效和安全性提供可靠地循证医学证据,同时也为今后该领域的临床研究提供指导与借鉴。研究目的:评价口服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VIP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筛选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或半随机对照试验。用Jadad评分对纳入研究的质量进行评价,应用RevMan4.2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研究结果:共搜索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文献891篇,经过初筛和严格评价,最终纳入研究14个,共1330例患者,其中中药治疗组667例,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663例。纳入研究的Jadad评分均≥2分。对14项研究的临床疗效有效率合并效应量的检验,PP分析结果:RR (random)=1.16,95%CI[1.06,1.26], P=0.002<0.05,结果有统计学意义。ITT分析结果:RR (random)=1.15,95%CI[1.05,1.25], P=0.002<0.05,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P分析与ITT分析结果均表明口服中药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室性早搏的疗效优于西医常规治疗组。研究结论:根据当前研究提示,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是有效的,但尚需更多高质量研究以增加证据的强度。

薛松维[6](2014)在《临床实用心电图入门 第四十二讲 24小时动态心电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常规心电图反映的是被检查者处于仰卧安静状态下记录的短时间(数分钟)的心脏电活动,而动态心电图(dynamic ECG)是指利用Holter记录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环境下,连续监测所记录的长时间(数小时至数日,通常做24小时)心脏电活动。1957年美国实验物理学家Norman J Holter首先开发出这一技术,1961年正式投入临床使用。50年来,Holter心脏监测技术(Holter monitoring)已经成为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诊断的一个重要技术。

党宏[7](2014)在《室性早博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室性早搏的临床价值和临床意义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室性早搏患者200例,依据室性早搏发生的频率进行分组,良性组患者100例,为单纯表现心电图室性早搏,并且早搏频率均≤15次/min,持续时间<30 s;恶性组患者100例,在心电图诊断的基础上心电彩超及相关其他检查均获得明确诊断,同时早搏频率均>15次/min,持续时间>30 s;对比两组患者的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情况。结果:恶性组患者发生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比例、急救比例、动态心电异常比例显着高于良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得良好的治疗,未发生死亡病例。结论:针对于室性早搏频率较高、动态心电图明显发生二联律及心肌功能改变患者,应提高临床重视,应及时进行医疗干预,因此对实行早搏的严格监测,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王莉[8](2014)在《从频发室性早搏分布规律探讨中西医时间医学结合点》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24小时动态心电图频发室性早搏分布的观察,研究频发室性早搏24小时昼夜规律和中医时辰节律,并由子、卯、午、酉四个时辰为切入点探讨中西医时间医学结合点。方法:本课题属于资料分析研究方法。共有466例2012年-2013年于广东省中医院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提示有频发室性早搏者纳入研究。按原始病历资料录入患者的基本信息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每小时室性早搏频数结果。频发室性早搏的诊断标准为24小时室早数>500次。西医时间标准采用24小时计时,每小时为一时间段,中医时间标准采用十二时辰。将每个时间段的室早数统计、录入表格,建立数据库。将24小时频发室性早搏分布数据视为圆分布资料,用PEMS3.1统计软件求得其平均角并进行假设检验,统计分析室性早搏发生时间的集中趋势。不同时间室性早搏的比较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做重复资料测量的方差分析。绘制子、卯、午、酉四个时辰及24小时频发室早的趋势图,直观表示各时间室性早搏的分布。结果:1.圆分布统计:用PEMS3.1软件对24小时室早分布进行圆分布统计,466例患者动态心电图的室性早搏发作高峰时间段在17:49左右,对应于12时辰的酉时(17:00-19:00)。2.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发生室性早搏最多的时间段是酉时(17:00-19:00)。子时(23:00-1:00)和卯时(5:00-7:00)发生较少,四个时辰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4小时分布趋势图中,室性早搏发生的高峰在18时,低谷时间在4时。结论:本研究证实了频发室早的发生具有昼夜节律现象,24小时发生的高峰时间与中医酉时相对应,也与心肾精气活动规律和心肾相交关系相符,为中西医时间医学结合做了初步的探索。

程峰[9](2014)在《美托洛尔对高血压性心脏病QT间期离散度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高血压性心脏病(hypertension heart disease,HHD)患者心肌存在不同程度肥厚,心肌肥厚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VA)及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因此,针对肥厚心肌进行早期干预显得尤为重要,预防和逆转患者心肌肥厚(cardiac hypertrophy,CH),能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显着改善患者心脏舒张功能以及提高患者存活率。目前用于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无创性电生理指标主要有:QT间期离散度(QT interval dispersion,QTd)、心率变异性、心室晚电位、T波电交替、T波峰-末间期(Tpeak-Tend interval,Tp-Te)等。其中QT间期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研究的最为广泛。如何通过各种方法逆转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肥厚心肌以及通过影响患者QT间期离散度从而减少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近年来成为研究的热点。在众多的针对患者心肌肥厚的治疗方法中,以药物治疗最为广泛和方便,其中又以美托洛尔最为广泛。美托洛尔为心血管科最常用β受体阻滞剂,是目前预防和逆转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肥厚的心肌最有效、最方便的药物。同时还具有降低患者血压水平的作用,能有效减低患者QT间期离散度,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从而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已受到广泛关注。目的:统计接受美托洛尔治疗的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不同时间段的QT间期离散度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析美托洛尔与患者QT间期离散度及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结合治疗组治疗前后的QT间期离散度变化以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变化,分析其与服用美托洛尔的关系。方法:1.收集本院住院HHD患者95例,其中80例完成随诊,其中男性46例,女性3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HHD诊断标准:有长期的高血压病史,或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心脏彩超见室间隔及左心室后壁厚度≥13mm。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组间年龄、性别、室间隔及左心室厚度、QTd、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等无显着性差异(P>0.05)。2.入选及排除标准:入选前2周未服用β受体阻滞剂,排除相关影响QT间期分析的因素,如心房纤颤、心功能IV级、二度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电解质异常、植入心脏起搏器起搏治疗者、收缩期血压低于90mmHg(1mmHg=0.133kPa)及24小时平均心率≤45次/min者不入选此研究。3.QTd的测定:测量患者采用12导联同步心电图。为减少测量产生的误差,对照组和治疗组的全部心电图均为同一人测量,心电图纸速为25mm/s,出现U波者不参与此项研究。每例患者可测量的导联至少在6个及以上,胸导联至少3个,每一导联连续测量3个QT间期,取平均值。以同步记录的体表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上最大QT间期(QTmax)与最小QT间期(QTmin)差值即为QTd。4.药物及给药方法:所有患者均停用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两周以上,两组的基础治疗用药相同,包括扩血管药物、氢氯噻嗪、氨体舒通等。对照组不加用美托洛尔,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美托洛尔25~100mg/d。初始剂量从6.25mg开始,2次/d。服用三天后增加6.25mg/d,逐步增加到治疗剂量25~100mg/d。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血压及心率等变化而选择具体用量。每三月随访1次,期限为一年。治疗后随诊分别做QTd测定、Holter、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5.根据美国高血压病协会所定的标准以及Lown分级,室性心律失常以Lown分级III-V级纳入统计,0-II级不纳入统计。-6.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P <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对照组治疗前后QTd、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等无显着性差异(P>0.05);2.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各组分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QTd、心率与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同样具有统计学差异。3.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治疗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治疗后室性心律失常减低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期服用美托洛尔能显着减低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QTd,从而减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延缓及逆转患者心肌肥厚,改善预后。QTd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临床评估标准。

支琳,方红[10](2011)在《动态心电图估测病理性室早的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估测病理性室早的作用。方法:选择静息常规心电图诊断为室早患者240例,进行24小时DCG检查,选择MV1、MV3、MV5导联全信息连续记录24小时心电资料,患者详细记录活动日志和睡眠情况。结果:184例心脏病患者室早频度18~25921次/24小时,有18例(该组9.8%)室早<100次/24小时,18例中lown室早分级>3级4例,伴有复杂室上性心律失常4例,缺血型ST-T改变6例。本组lown分级>2级170例(2例60例,3级46例,4A级42例,4B级22例)。56例非心脏病患者,室早频度20~603次/24小时,有28例(该组50%)室早100~603次/24小时,无1例lown分级>3级。按lown分级程度两组差异有显着性(X2=88.65,P<0.001)。心脏病组室早发生最多(每小时室早数)时间在活动和睡眠中分别为150例和34例。非心脏病组室早发生最多的时间在活动中和睡眠中分别为5例和53例,两组差异有极其显着性(X2=51.21,P<0.001)。结论:在动态心电图上对室早的评价和预后的评估,不能完全依照普通心电图的诊断标准。还应对照日志,结合临床其他资料进行综合判断,才能正确地对室早进行评价和预后的评估。

二、动态心电图对病理性室早评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动态心电图对病理性室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舒肝颗粒对肝郁气滞型功能性室性早搏的干预作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针刺曲泽穴对功能性室性早搏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即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1 祖国医学对于室性早搏的认识
        1.1.1 病名由来及症状
        1.1.2 病因与病机
        1.1.3 中医治疗室性早搏概况
    1.2 现代医学对室性早搏的认识
        1.2.1 室性早搏的定义、分类及临床表现
        1.2.2 流行病学研究
        1.2.3 室性早搏的病因及危害
        1.2.4 治疗策略
        1.2.5 现代医学对于室性早搏治疗的局限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研究方案设计
        2.3.2 病例来源
        2.3.3 诊断标准
        2.3.4 纳入标准
        2.3.5 排除标准
        2.3.6 剔除标准
        2.3.7 脱落标准
        2.3.8 样本及样本量估计
        2.3.9 分组方法
        2.3.10 治疗方法
        2.3.11 观察指标
        2.3.12 疗效判定
        2.3.13 观察方法
        2.3.14 注意事项
        2.3.15 统计学处理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基线情况比较
    3.3 治疗后结果比较
    3.4 不良事件观察
    3.5 数据分析总结
第四部分 讨论分析
    4.1 曲泽穴研究概述
        4.1.1 曲泽穴的文献研究
        4.1.2 曲泽穴的解剖学研究
        4.1.3 曲泽穴的主治疾病
    4.2 心率变异性概述
        4.2.1 心率变异性分析的生理学基础
        4.2.2 心率变异性的指标及意义
        4.2.3 影响心率变异性的因素
    4.3 针刺曲泽穴对功能性室性早搏患者心率变异性影响的作用机制分析
    4.4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功能性室性早搏患者参与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书
    附录2 数据登记表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3)从“阴火”论治功能性室性早搏及宁悸颗粒的干预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室性早搏的认识
        1. 功能性室早的流行病学概况
        2. 功能性室早的发病原因及机制
        3. 功能性室早的临床表现
        4. 功能性室早的治疗
        5. 小结
    综述二 祖国医学对心悸(功能性室性早搏)的认识
        1. 心悸病名源流
        2. 病因病机
        3. 论治理论
        4. 辨证分型
        5. 心悸的治疗
        6. 心悸的“治未病”
        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宁悸颗粒治疗功能性室性早搏的临床研究
    前言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
    2. 研究方案制定
        2.1 研究设计
        2.2 治疗方案
        2.3 设计研究病例报告表
        2.4 观察时间点
        2.5 观察指标
        2.6 项目质量控制
    3. 疗效评价
        3.1 中医气虚火旺症候积分变化
        3.2 对功能性室早的疗效评价
        3.3 量表评分疗效变化
    4. 统计学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基线资料统计结果
        5.2 中医证候积分统计结果
        5.3 功能性室早数量、频率、心率变化情况
        5.4 室早分级变化情况
        5.5 心率变异性变化情况
        5.6 心室复极变异性指标变化情况
        5.7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得分变化情况
        5.8 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
        5.9 安全性指标变化情况
    6. 讨论
        6.1 功能性室早从“阴火”论治理论基础
        6.2 宁悸颗粒组方思路
        6.3 功能性室性早搏治疗的必要性
        6.4 功能性室性早搏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
        6.5 宁悸颗粒对功能性室早的干预效应
    7. 结语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4)老年室性早搏病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2 结果
3 分析

(5)口服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室性早搏的现代医学诊治进展
        1 室性早搏的基本概念
        2 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3 室性早搏的临床表现
        4 室性早搏的分类
        5 室性早搏的诊断
        6 室性早搏功能性与器质性的鉴别诊断
        7 室性早搏的检查方法
        8 室性早搏的治疗
        9 室性早搏的预后
        10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室性早搏的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病名与症状
        2 病因病机
        3 辨证分型研究
        4 中医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系统研究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 纳入标准
        2 排除标准
        3 检索策略
        4 研究质量评价
    研究结果
        1 研究筛选过程
        2 改良Jadad评分量表评价文献质量
        3 进入Meta分析文献的基本情况
        4 纳入试验的质量评估
        5 Meta分析
    讨论
        1 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实施与质量评价
        2 中医药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评价要点
        3 系统评价的资料分析
        4 本系统评价存在的局限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临床实用心电图入门 第四十二讲 24小时动态心电图(论文提纲范文)

一、动态心电图在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
二、动态心电图在心肌缺血诊断中的应用
三、动态心电图评估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及其他
四、动态心电图操作时注意事项
本讲小结
思考题

(7)室性早博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8)从频发室性早搏分布规律探讨中西医时间医学结合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时间医学及其研究
        一、概述
        二、生理活动的时间节律
        三、病理变化的时间节律
        四、因时诊断与发病规律
        五、因时而治
    第二节 西医时间医学及其研究
        一、概述
        二、心血管功能和某些心血管疾病的日节律
        三、心血管病的时间治疗
    第三节 现代医学对频发室性早搏的研究
        一、现代医学对室早发病的认识
        二、室性早搏的中西医治疗
    第四节 中西医时间医学结合现存问题
        一、关于时间标准的选择
        二、不同发病时间、单一节律和整体节律的问题
        三、研究层次不高和解释现象证据不足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案
        一、临床资料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美托洛尔对高血压性心脏病QT间期离散度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四、动态心电图对病理性室早评估(论文参考文献)

  • [1]舒肝颗粒对肝郁气滞型功能性室性早搏的干预作用探讨[D]. 岳静怡.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8(08)
  • [2]针刺曲泽穴对功能性室性早搏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即时影响[D]. 李坤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3]从“阴火”论治功能性室性早搏及宁悸颗粒的干预效应[D]. 燕莎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4]老年室性早搏病症的研究[J]. 王凤儒. 科技资讯, 2014(31)
  • [5]口服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的系统评价[D]. 许芳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6]临床实用心电图入门 第四十二讲 24小时动态心电图[J]. 薛松维. 中国乡村医药, 2014(09)
  • [7]室性早博的临床意义[J]. 党宏. 吉林医学, 2014(11)
  • [8]从频发室性早搏分布规律探讨中西医时间医学结合点[D]. 王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9]美托洛尔对高血压性心脏病QT间期离散度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D]. 程峰. 安徽医科大学, 2014(11)
  • [10]动态心电图估测病理性室早的临床意义[J]. 支琳,方红.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20)

标签:;  ;  ;  ;  ;  

动态心电图评估病理性室性早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