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技术在消化道疾病术后并发症治疗中的作用

介入技术在消化道疾病术后并发症治疗中的作用

一、介入技术在消化道疾病术后并发症治疗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冯拥璞,高野,辛磊,李兆申[1](2021)在《隧道内镜技术的临床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消化内镜技术不断发展,在消化道疾病诊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隧道内镜技术(tunnel endoscopy,TE)是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项技术。TE拓展了消化内镜治疗的适应证,为很多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式,本文就TE临床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黄锐[2](2021)在《两种不同的介入方法在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比较》文中提出背景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临床表现不明显。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对疾病的早期诊断也缺乏特异性。因此有相当多的患者确诊以后,肿瘤已经发展成中晚期,失去了手术切除的最佳时机,保守药物治疗很难在短期内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一旦患者黄疸症状持续加重,则会影响全身各器官系统的正常代谢,急剧降低患者的生存期及生活质量。而且目前针对此类患者的治疗缺乏统一的临床治疗途径,早期患者可行外科手术根治,但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率较低。晚期可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但手术时机不符合。姑息性对症治疗成为目前主流的治疗方案。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8年1月-2020年4月收治的115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通过从患者降黄速度、比例的快慢、术后患者肝功能变化的情况、住院费用等方面,对比分析临床上两种不同的介入方法对高位和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治疗效果,探讨出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经济、对患者预后更好的诊疗意见,从而为临床诊疗此类病人提供参考。方法制定患者纳入和排除标准,将患者分成两组,分别为ERCP组和PTCD组。收集相应分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7天患者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胆红素、尿胆红素、ALP(碱性磷酸酶)、γ–GT(γ–谷氨酰基转移酶)等肝功能指标,比较ERCP组和PTCD组患者胆红素的变化速度快慢,在相同时间段内的总胆红素变化比值的幅度大小、ERCP与PTCD各自对应的高位和低位梗阻患者术后胆红素指标恢复正常所需要的的时间长短;术后出血、胆漏,胆系感染,水电解质功能紊乱、导管及支架脱位的情况等;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结果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经过ERCP和PTCD术后,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r-GT、碱性磷酸酶等肝功能指标均明显下降,尤其在术后第一天,此类指标下降最明显,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到术后第七天左右,各项指标基本恢复到正常范围之内。两种方式在同一时段肝功能指标表现基本一致,结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在高位梗阻中,PTCD患者显然能够进行更为顺畅的操作,术后胰腺炎等并发症的概率较ERCP小,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低位梗阻中,ERCP可减少对高位正常组织的损伤,且患者术后胆漏、感染、脱位的情况也相对少见。总并发症发生率ERCP低于PTCD,二者结果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ERCP术后住院时间较PTCD短;但住院费用更高。结论对于中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来说,ERCP和PTCD均为姑息性减黄治疗的有效介入方法。但肿瘤的大小,部位对于介入治疗方式的选择有重要影响,高位恶性梗阻的患者,选择PTCD介入减黄方式能够更安全、更有效、更迅速的解除患者黄疸症状,且术后更换引流及再次手术解除继发梗阻较为容易。费用及治疗效果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对于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来说,ERCP进行减黄以更接近生理通道的运输方式、同时对于延缓胆胰管狭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期还可经管道系统行支架置入和内放射治疗。是低位胆道恶性梗阻患者的优质选择。因此,针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需要从患者肿瘤的性质及患者预期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才能实现患者的最大获益。

李平[3](2021)在《套扎法内镜黏膜切除术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统计分析套扎法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with a ligation device,EMR-L)术式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式治疗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各项临床数据,包括围手术期临床指标、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术后并发症等,比较两种术式的临床资料差异,探讨EMR-L和ES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患者的临床治疗选择合理术式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深圳市龙华中心医院和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科收治并实施内镜治疗的60例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内镜手术治疗方案,分为ESD组和EMR-L组,ESD组患者46例,EMR-L组患者14例。记录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各项指标(包括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病变组织直径)、病变组织切除情况(包括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术中出血、术后迟发性出血、穿孔、术后腹部不适),并进行比较。结果:1.两组患者的身高、体重、年龄、病变部位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具有可比性;2.围手术期指标:ESD组的手术时间和住院费用均高于EMR-L组(P<0.05),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病变组织直径无统计学差异(P>0.05);3.病变组织切除情况:ESD组和EMR-L组的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术后并发症情况:EMR-L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1%,相比于ESD组的36.9%,其值较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EMR-L组仅有1例术后迟发性出血,ESD组有7例术中出血,3例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穿孔、6例术后腹部不适。结论:EMR-L和ESD两种消化内镜术式治疗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在胃肠道病变切除疗效方面相接近,但EMR-L术式具有手术操作时间短、住院花费少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但该研究入选样本量较少,需进一步收集更多数据研究证实其结果。

李希丽[4](2020)在《预后营养指数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肺癌作为呼吸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及生命。近年来,随着现代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健康重视程度的提高,肺癌的检出率逐渐增高。根据2018年全球权威杂志美国癌症学会官方期刊《临床医师癌症杂志》最新统计数据,全世界肺癌的发病率为11.6%,死亡率高达18.4%,均位于第一位,其中男性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于女性。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亦位居首位。对于早期肺癌患者,尤其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科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甚至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然而,由于肺癌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很多患者就诊时已发生了远处转移,尤其非小细胞肺癌(NSCLC)诊断为ⅢB或Ⅳ期时,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只能选择化疗、放射性治疗、靶向药物、肿瘤热消融、免疫等治疗,导致获益价值有限、生存期不长。因此,分析晚期肺癌的预后影响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计划,对改善患者预后及临床结局有重要意义。此外,晚期肺癌常阻塞气管及支气管管腔,引起病人反复咳嗽、咯血、呼吸困难等后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传统的治疗手段起效慢,效果欠佳,不能即刻解除气道梗阻。近年来,支气管镜介入技术发展迅速,对恶性中央气道阻塞的治疗效果显着,可迅速缓解相关症状,成为治疗恶性气道阻塞的重要手段。研究表明,作为肺癌多模式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反复多次的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在抑制气道肿瘤生长的同时,也为晚期肺癌的后续治疗创造了条件。因此,支气管镜介入技术在晚期肺癌引起的气道梗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支气管镜介入技术虽然创伤小,但由于手术风险大,支气管镜操作人员在介入技术方面经验不足,不可避免存在并发症,而这些并发症,延长了病人的住院时间,增加了病人反复治疗的次数,给病人造成极大的痛苦。因此,亟需寻找快速有效的指标来预测支气管镜介入术后的并发症,从而提前制定干预计划,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近年来,一些无创且容易测量的生物指标,常被用来指导恶性肿瘤的预后。预后营养指数(PNI),作为其中之一,最初用来评估胃肠道肿瘤术后的营养免疫状态,后来被证明对很多恶性肿瘤(胃癌、肝癌、食管癌、肺癌、恶性胸膜间皮瘤等)均有着重要的预后价值。目前关于PNI与肺癌预后的相关性报道,大部分见于有手术适应症的NSCLC病人的研究。对于晚期NSCLC来说,已有研究表明,PNI在晚期NSCLC化疗患者的预后中,有显着性意义。然而关于PNI在晚期NSCLC患者中预后机制的研究仍较少。此外,最近的研究发现,预后营养指数(PNI)还可用于评估肿瘤病人的手术风险,且与多种癌症(肝癌、胰腺癌、食管癌、乳腺癌、肺癌等)治疗后的并发症有一定的相关性。在一项关于PNI与癌症的综合荟萃分析中,作者观察到低PNI患者的总生存期显着缩短,术后并发症增多。近期有研究证明了 PNI与NSCLC术后气胸、肺部感染等风险显着相关,低PNI值的病人发病风险更高。然而,关于PNI与晚期NSCLC经气管镜介入治疗后的并发症的研究,目前尚缺乏。基于以上现状,本研究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了 315例晚期(ⅢB及Ⅳ期)NSCLC的病人资料并计算其PNI,分析PNI与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期之间的关系,从而探讨PNI对此类病人的预后价值及预后机制。第二部分分析71例经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氩等离子凝固(APC)、激光、冷冻、气道支架)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PNI对晚期NSCLC经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后常见并发症的预测价值。第一部分:预后营养指数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预后意义及机制研究研究目的:回顾性分析了 315例病理确诊为晚期NSCLC的病人资料并计算其预后营养指数,分析预后营养指数与病人的临床特征、生存期之间的关系,从而探讨预后营养指数对此类病人的预后价值及机制。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病理确诊为IIIB期和IV期的NSCLC315例病人的临床资料。主要相关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预后营养指数、肿瘤病理诊断、病理分期、肿瘤的治疗方式(化疗或EGFR-TKI药物治疗)。预后营养指数的计算方式:PNI=10 ×血清白蛋白值(g/d1)+0.005 ×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每mm3)。对上述资料建立数据库,采用Cox 比例风险模型对临床变量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率分析,生存曲线的等价性检验用log-rank统计量法,并进行了比例风险假定检验。用SPSS statistic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315例病人中,年龄最大为79岁,最小26岁,平均58.53岁。男性213例,女性102例。110例有吸烟史。肺腺癌162例,肺鳞癌110例,其他类型肺癌43例。根据肺癌TNM分期,ⅢB期143例,Ⅳ期172例。315例病人中240例接受化疗,余75例接受EGFR-TKI治疗。2.本研究中PNI最大值为73.25,最小值为5.15。在此研究中,根据ROC曲线,我们将PNI的界值定为50。根据此值,315例病人被分为高PNI组(PNI>50;n=136;43.2%)与低 PNI 组(PNI≤50;n=179;56.8%)。其中高 PNI 组中位生存期17.95个月,低PNI组中位生存期14.4个月。相比高PNI组患者,低PNI组患者的生存预后更短(HR=1.331,95%CI:1.05-1.688,P=0.018)。患者的1年总生存率高PNI组(74%)明显高于低PNI组(67%)。3.PNI及其他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PNI与肺癌的病理分期及治疗方式有明显相关性。PNI值高的更见于化疗组(P=0.049),另外,相对于病理分期为Ⅳ期的肺癌病人,ⅢB期病人的PNI值更高(P<0.0001)。PNI与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及吸烟史无明显相关性(P>0.05)。4.PNI及其他临床因素与总生存时间的关系: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发现:在本组患者中,与生存时间相关的指标为肺癌的病理分期(P=0.017)、吸烟史(P=0.001)、病理类型(P<0.001)以及PNI(P=0.018)。多因素分析后发现:病理分期(P=0.005)、吸烟史(P<0.001)以及PNI(P=0.001)成为晚期NSCLC病人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PNI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独立预后因素,其中低PNI患者有更高的死亡风险。第二部分:预后营养指数对晚期NSCLC经支气管镜介入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测价值研究目的:支气管镜介入技术在晚期NSCLC病人中应用广泛、有效率高,但也有一定的并发症。本文将重点研究预后营养指数(PNI)与晚期NSCLC病人经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冷冻、激光、氩等离子体凝固术(APC)及气道支架植入)后常见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我们选取了病理确诊为晚期NSCLC的病人71例,胸部CT显示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中央气道狭窄。每个病人在第一次住院期间,至少行两次支气管镜检查,并对病人进行6个月的随访,至少1-3个月随访一次,包括行胸部CT、支气管镜检查及临床症状评估。病人临床特征分析包括年龄、性别、KPS评分、肿瘤病理类型、阻塞部位、阻塞程度评分、阻塞类型及PNI值,PNI值计算公式:PNI=10×血清白蛋白值(g/dl)+0.005×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每mm3)。分析PNI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同时统计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在本研究中,根据ROC曲线,PNI的cutoff值为44.5,根据此值分为高PNI组与低PNI组,比较两组患者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22.0来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或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并计算P值,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病人总数71例,男性44例(62%),女性27例(38%);肺腺癌29例(40.8%),肺鳞癌42例(59.2%)。根据气道阻塞位置,57.7%的病人阻塞部位为气管,15.5%为左主支气管阻塞,19.7%为右主支气管阻塞,7.1%为右中间支气管阻塞。在本研究中,根据ROC曲线,PNI的cutoff值为44.5,根据此值分为高PNI组(PNI≥44.5)为41例(57.7%),低PNI组(PNI<44.5)为30例(42.3%)。根据气道狭窄类型看,16(22.5%)例为外压型狭窄,30(42.3%)例为腔内狭窄,25(35.2%)例为混合型狭窄。其中KPS评分≥60分的为33(46.5%)人,KPS<60分的为38(53.5%)人。气道狭窄程度根据Myer-Cotton狭窄分级系统[4],分为四级:气道狭窄程度≤50%为Ⅰ级,Ⅱ级为狭窄程度51%-70%,Ⅲ级为71%-99%,Ⅳ级为狭窄程度100%。根据此分级,Ⅱ级为23(32.4%)例,Ⅲ级为43(60.6%)例,Ⅳ级为5(7%)例。2.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次数:所有病人共行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256次。其中治疗次数最多为支气管镜下冷冻治疗,为99次;其次为氩等离子体凝固术,为66次;第三为激光治疗,48次;气道支架为43次。若按肺癌病理类型分析,此研究显示,肺腺癌病人分别行气道支架、激光、氩等离子体凝固术、冷冻技术次数为14次、30次、25次、38次,肺鳞癌病人分别行气道支架、激光、氩等离子体凝固术、冷冻技术次数为29次、18次、41次、61次。3.支气管镜介入术后并发症:本研究中,急性并发症:呼吸衰竭为2例(3%),大出血4例(6%),气胸1例(1.5%),死亡1例(1.5%)。1月内死亡2例(3%)。慢性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急性并发症,其中腔内组织增生导致的管腔再狭窄最常见,为19例(27%),支架断裂、移位各2例(3%),粘痰附着5例(7%),无气道穿孔发生。4.PNI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病人的PNI与年龄及性别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PNI与病理类型、阻塞部位、阻塞类型、阻塞程度及KPS评分无关(P>0.05)。5.PNI与支气管镜介入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关系:介入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为腔内组织增生导致的管腔再狭窄及粘痰附着。通过比较两组之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我们发现,在管腔再狭窄的发生率中,高PNI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低PNI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粘痰附着发生率中,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5)。6.其他临床病理因素与管腔再狭窄的关系:我们发现,其他因素中,仅有阻塞类型(P=0.024)与管腔再狭窄相关,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性别、病理类型、肿瘤部位、KPS评分、阻塞程度与管腔再狭窄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PNI对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晚期NSCLC后发生的腔内组织增生导致的管腔再狭窄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对于较低的PNI患者,我们可以提前采取干预措施,如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加入免疫疗法并及时复查气管镜,从而降低介入治疗术后此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创新性意义:1.本课题首次详细探讨了预后营养指数在晚期(ⅢB/Ⅳ期)NSCLC病人中的临床意义及预后机制,为晚期NSCLC病人较早选择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2.本课题首次尝试性分析了 PNI对晚期NSCLC病人经支气管镜介入术后常见并发症(腔内组织增生导致的管腔再狭窄)的预测作用,为我们减少此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晚期NSCLC的临床预后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忠弢,石永生,王永军,张婷婷[5](2020)在《现代儿科呼吸介入技术在气管食管瘘中的应用进展》文中认为气管和食管间存在异常沟通的瘘道称为气管食管瘘(TEF)。儿童绝大部分为先天原发性,常合并食管闭锁(EA),少部分为后天获得性。TEF是儿科疑难少见病之一,一直以来是临床诊疗的难点。现代儿科支气管镜呼吸介入技术的发展,为该疾病的诊疗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王李[6](2020)在《排便梗阻综合征个体化手术方式探索及TRPV1、TRPA1在其直肠粘膜的表达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排便梗阻综合征(Obstructive defecation syndrome,ODS)是慢性便秘(Chronic constipation,CC)的一种常见的类型。它发病率高,临床治疗疗效往往不尽满意,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ODS患者的治疗措施主要包括药物治疗、辅助灌肠、生物反馈和手术治疗等。当患者不能耐受泻药或灌肠等治疗,非手术治疗无效,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时,即需要考虑手术治疗。迄今为止,文献报告的针对ODS的手术方法超过百种,主要分为经腹手术途径和经会阴手术途径两大类,两种手术途径都有其各自的适应证和优缺点,目前国际上尚无一种手术方法成为金标准。到底选择经腹手术途径还是会阴手术途径仍存在很多争论,迄今为止,尚无共识。2017年美国结直肠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Colon and Rectal Surgeons,ASCRS)颁布的直肠脱垂临床实践指南推荐,手术方式的选择应取决于医生的经验、手术习惯和患者因素如疾病的严重程度、分类并结合性别、年龄以及患者意愿等综合考虑。因此,分析比较不同手术方式对ODS患者的治疗疗效,个体化的手术方式选择和全面系统的分析评估,选择最为适合患者的手术方式,意义重大。ODS作为一种多因素多症状性疾病,患者排便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盆底及盆腔器官松弛脱垂的解剖结构异常、神经肌肉异常调控及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完整的直肠肛门排便感觉功能对排便反射过程至关重要,ODS患者便意感频繁、肛门直肠坠胀疼痛却又排便困难的临床表现,很可能与直肠的神经感受器及敏感性异常变化有关。然而,迄今为止,有关ODS患者的直肠粘膜神经感受器分子表达变化及敏感性研究尚未见报告,非常值得观察和研究。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1 vanilloid 1,TRPV1),也称作辣椒素受体,和瞬时受体电位通道亚型A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hannel subtype A1,TRPA1)广泛分布于肠道的感觉神经元、粘膜层、粘膜下层及肌层中,参与肠道的运动、分泌及内脏疼痛感觉等机制调节,在肠道的运动感觉等功能调节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生理作用。TRPV1在肠道神经和非神经纤维上均可以与TRPA1共表达,在功能上具有协同作用,它们在肠道的运动感觉等信号传入通路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团队前期的研究发现,TRPV1、TRPA1在慢传输型便秘患者中存在异常表达的现象,可能与结肠低敏感有关。但TRPV1和TRPA1在ODS患者直肠粘膜中的表达变化尚未见报道,值得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ODS患者及成人巨结肠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比较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的手术后疗效,探索ODS患者的个体化手术选择方案。同时检测TRPV1、TRPA1和5-HT3R、5-HT4R在ODS患者直肠粘膜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ODS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1.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183例ODS患者和22例巨结肠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比较不同手术方式的术后疗效,分析个体化手术方式的选择原则。2.前瞻性连续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对以ODS为主要特征的重度混合型便秘患者进行经腹直肠腹侧直肠补片固定术联合左结肠切除术,分析其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3.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TRPV1、TRPA1和5-HT3R、5-HT4R在ODS患者直肠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探讨TRPV1和TRPA1在ODS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结果:1.经腹手术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方面与经会阴手术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01)。两组患者在术后早期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术后晚期并发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2)。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33)。两组患者手术后便秘评分比较,经腹手术组优于经会阴手术组(p<0.001)。两组患者术后主观有效性及满意度评价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在经腹手术患者中,经腹直肠固定术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方面与经腹直肠固定+乙状结肠切除术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早期及晚期并发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便秘评分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主观有效性及满意度评价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腹腔镜下结肠切除、Duhamel吻合手术对成人巨结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急诊巨结肠患者行一期造口术,二期再行结肠切除术亦是有效的办法。2.经腹直肠腹侧补片固定联合左侧结肠切除术是一种安全的手术方式,对以ODS为主要特征的混合型便秘患者的术后长期随访功能结果是有效的。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TRPV1、TRPA1和5-HT3、5-HT4受体在ODS患者的直肠粘膜中的表达较对照组升高(p<0.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提示TRPV1、TRPA1和5-HT3、5-HT4受体在ODS患者的直肠粘膜中表达较对照组升高(p<0.001)。结论:1.在ODS患者的手术治疗中,经腹手术和经会阴手术途径均可以取得较好的术后疗效。经腹手术患者的便秘改善率优于经会阴手术,且其复发率要明显低于经会阴手术。而在经腹手术中,额外增加乙状结肠切除术并不能有更好的便秘改善情况。手术方式的选择需要针对患者情况个体化进行。腹腔镜下结肠切除、Duhamel吻合手术对成人巨结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成人巨结肠患者采用一期确定性手术还是分期手术,以及肠管切除的范围均需要个体化分析,应早诊断早手术,尽量避免急诊手术,减少肠造口的可能。2.经腹直肠腹侧补片固定联合左侧结肠切除术是一种安全的手术方式。它对以ODS为主的重度混合型便秘患者具有满意的疗效,可作为个体化术式选择的一个选项。3.ODS手术方式的选择需要个体化分析患者的主诉和需求,结合患者的辅助检查结果和一般情况,以及医生个人的经验习惯等多方面因素个体化选择,同时还需要有长期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案支持。4.TRPV1、TRPA1和5-HT3、5-HT4受体在ODS患者的直肠粘膜中表达明显升高,提示TRPV1、TRPA1可能通过5-HT3、5-HT4受体的信号传导通路在ODS患者的排便感觉运动机制调控上起着重要作用。

张一然[7](2020)在《仿生食管水凝胶复合纤维支架治疗食管瘘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食管作为肌性消化道器官,受到机械损伤、消化液侵蚀、肿瘤破溃等均会发生破损形成食管瘘,其治疗和瘘口修复是临床难点,也是组织工程的方向。目前尚没有应用于食管的成熟介入植入材料,本研究旨在借助材料学技术,重构传统食管支架,制作介入植入的可降解仿生食管水凝胶复合纤维支架,并在材料学、细胞水平、动物水平评价支架的可靠性、降解性、相容性及治疗效果,实现对食管瘘的介入及再生修复治疗。方法:使用可降解的聚二恶烷酮(PDO)丝线编织支架骨架,测定支撑力并筛选规格,借助取向微溶胶静电纺丝技术,在支架表面形成取向性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纤维覆膜,并向纤维丝中包裹入TGF-β1因子,实现瘘口封堵、药物缓释、引导细胞取向生长及分化的效果;利用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GelMA)及光交联技术,运载兔骨髓中抽取的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并将其裹在支架覆膜的外表面,作为组织修复的种子。在细胞水平验证各材料相容性、细胞生长的取向性、诱导分化的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变化,在兔食管瘘模型中验证支架的体内降解、治疗效率及并发症等。结果:仿生支架能提供足够径向支撑力,最高可达6.92 N,能被显着压缩进入支架输送器,反复压缩和释放后力学性能下降幅度较小,PDO在酸性环境下缓慢降解,98 d后的剩余重量为82.9%,无需二次手术取出。PLGA纤维膜能够均匀裹覆在支架表面,具有一定的抗拉效果,最大拉力可达1.38 MPa,在酶环境下4周的重量剩余80.6%,仍可维持隔绝瘘口的效果,TGF-β1释放速度缓慢可控,10天释放量为92.53%,可以逐步实现干细胞的诱导分化。GelMA可包裹原代BMSCs并交联,4周后失重44.4%,可以作为干细胞载体。仿生支架的各材料均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细胞活性均维持在90%以上,取向纤维膜上的BMSCs能够实现统一方向生长,经TGF-β1诱导后,α-SMA表达升高、CD44表达降低,实现成肌方向分化。兔食管瘘模型中,介入腔内支架植入术将仿生支架送入食管瘘部位,能实现瘘口的有效封堵,30d后支架仍完整且具有力学支撑力,覆膜维持基本覆盖;对食管瘘的修复效果明显,显着提升动物的生存率(78%),除移位率稍高外,支架内狭窄、食管瘘再发率均明显低于镍钛金属支架,组织病理学也证实仿生支架对食管肌层的修复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仿生食管水凝胶复合纤维支架能够在病变处植入,一步实现了支撑食管并隔绝瘘口、维持消化道通畅、完成自身修复再生的功能,提高食管愈合并减少并发症,材料可降解、无需二次取出,是理想的食管瘘治疗材料,为临床上复杂食管瘘的腔内治疗带来了新可能。

许敏[8](2019)在《国产医用胶在动脉出血性疾病介入治疗中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文中指出动脉出血是临床常见疾病,常见原因为医源性、外伤性及自发性动脉破裂出血。病情轻微情况下可进行保守治疗以期自愈,但在动脉破裂出血等较为严重情况下,建议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以往传统手术治疗方式为外科手术切开修补、结扎出血动脉及甚至脏器切除,但其创伤大、风险高、损伤严重,不为广大医患所接受。动脉出血栓塞因其微创、效果良好及最大程度保护组织脏器功能等特点,很好的解决了上述难题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目前已发展成为动脉出血的首选治疗方式。栓塞材料的选择对于是否可成功止血至关重要,其一般根据病因、血管解剖、科室所具有的栓塞材料种类以及术者的操作习惯等因素决定。弹簧圈与明胶海绵颗粒是动脉出血介入栓塞治疗中常用固体栓塞剂,但弹簧圈的栓塞止血效果受凝血功能影响较大且往往需多枚,费用较贵,而明胶海绵可控性不强、可再吸收,同时也受凝血功能影响。NBCA作为液体性栓塞剂具有不受凝血功能影响、可控性强、血管适形性良好、即刻永久栓塞等特点,弥补了固体栓塞在动脉出血栓塞治疗中的不足。然而NBCA作为进口医用胶,价格昂贵且需专用导管,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国产医用胶具有NBCA相似的特性,作为国产医用胶易于获取,不仅无毒,无需专用导管,而且价格低廉。但其使用说明并未说明在介入治疗中的效用与安全性。针对上述情况,本课题用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的方法,探讨运用国产医用胶对出血动脉进行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从而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第一部分 国产医用胶行兔肾动脉栓塞的实验研究目的:以健康大白兔为实验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浓度配比的国产医用胶与超液化碘油混合剂行兔肾动脉的栓塞,探讨其栓塞效能及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研究基础。材料与方法:选择120只健康大白兔,电脑编号,按照每组40只随机分入3组。3组按照碘油与国产医用胶的配比,分为3:1、4:1、5:1三组,分别对实验兔进行肾动脉栓塞。以乌拉坦对实验兔进行全麻并以水合氯醛腹腔注射维持麻醉,右侧股动脉插管区常规备皮、消毒,行右侧股动脉分离并穿刺插管,在微导丝引导下以2.7F微导管插管兔肾动脉主干并造影证实,后以流控技术实时显像下推注栓塞剂至肾动脉远端铸形到管尖为止。栓塞结束后再次造影评价栓塞效果。根据观察时间分为3组:术后1天组、术后1周组、术后1月组,按术后时间分别复查造影后处死实验兔,首先解剖取肾行标本外观观察,后予以10%福尔马林浸泡并组织切片后HE染色行光镜观察。肾动脉栓塞前及栓塞术后1天、1周复查检测兔肝功能、肾功能及血常规。结果:实验过程中5只实验兔死亡(实验中再补充了 5只),其死亡原因分别为麻醉过度、股动脉分离插管失败及栓塞剂返流、异位栓塞、粘管等手术操作相关性死亡,经改进实验技巧后再未发生上述情况。栓塞剂在透视下显影清晰,经导管注射顺利,无堵管情况且易于控制,可经微导管行反复栓塞,安全有效。术后实验兔肾功能呈一过性损害,白细胞一过性升高,1周后均恢复术前水平,术后肝功能未见明显异常。术后1周和术后1月复查造影示栓塞可靠,均未见血管再通形成和造影剂的外溢。术后病理HE染色后光镜下栓塞剂呈不规则形或分支状折光性透亮物质,其中5:1、4:1组以细动脉及小动脉栓塞为主,两者无显着差异(P>0.05);3:1组以中型动脉栓塞为主,与5:1组、4:1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术后1天肾组织内血管扩张充血,动脉内可见栓塞剂填充,肾组织变性,见轻度炎细胞浸润,未见明显凝固性坏死及纤维组织增生,术后1周和术后1月血管内栓塞剂仍然存在,相应节段肾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钙化,坏死周边见广泛炎性细胞浸润带并有纤维组织增生,3组间肾组织变性坏死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国产医用胶栓塞实验兔肾动脉安全可行、有效,不同浓度的国产医用胶可以选择性栓塞肾动脉各级分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第二部分 国产医用胶在动脉性消化道出血栓塞中的临床应用目的:运用国产医用胶医用胶配合超选择插管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内科及胃镜治疗无效消化系出血,探讨其临床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10/2019-05内科或胃镜治疗无效,血管造影明确为消化道血管出血的25例患者,均运用1:1的碘油与国产医用胶混合物栓塞出血血管。以屈氏韧带划分,上消化道出血19例,下消化道出血6例。病因构成:上消化道溃疡出血12例,肿瘤性出血6例,外科手术后出血4例,胰腺炎1例,2例患者病因不明。在随访期内,对手术操作时间、国产医用胶用量、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及生存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25例患者中23例单独运用国产医用胶医用胶,2例微弹簧圈+国产医用胶医用胶,所有患者术中均成功止血,止血成功率100%.30天内2例栓塞后患者再发出血,均予以国产医用胶补充栓塞并成功止血;4例患者在随访期内死亡,3例为肿瘤晚期进展至恶病质衰竭死亡,1例为重症坏死性胰腺炎致重症感染死亡.术后3例患者出现肠道缺血症状,2例患者自行缓解,1例腹痛进行性加重,转外科手术切除证实为结肠肿瘤,外科术中可见肿瘤附近局部正常肠管缺血明显,术后康复出院.余患者在术后随访期间生存良好。结论:对于内科及内镜保守治疗无效的动脉性消化道出血,国产医用胶栓塞止血成功率高,术后再出血与并发症发生率低,性价比高。第三部分 国产医用胶在创伤性出血栓塞中的临床应用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国产医用胶在创伤性动脉破裂出血栓塞中的运用,评估其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统计2016年8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明确为创伤性动脉破裂出血并接受国产医用胶栓塞治疗的患者共44例。其中肝动脉破裂出血17例,肾动脉出血14例,股动脉与肱动脉损伤出血13例。肝动脉破裂出血中医源性损伤7例:2例为PTCD(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置管引流)术后,2例为肝穿刺活检术后,3例为外科术后;外伤性损伤10例:6例为车祸伤,3例为高处坠落伤,1例为刀刺伤。肾动脉破裂出血中肾穿刺活检5例、肾挫裂伤5例、肾脏碎石损伤3例、肾造瘘术后1例。股肱动脉损伤出血中股动脉假性动脉瘤9例,肱动脉假性动脉瘤4例,其中2例为吸毒导致,其余11例均为介入术后所致。所有病灶均以国产医用胶与超液化碘油按1:1比例混合形成的栓塞剂经微导管超选择插管栓塞,术后对栓塞技术成功率、临床效果及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动脉破裂出血:造影发现1 7例患者中3例为造影剂外溢,6例为假性动脉瘤,6例为肝动静脉瘘,2例肝动静脉瘘合并假性动脉瘤。所有17例患者均成功栓塞,手术成功率100%,国产医用胶与超液化碘油混合物用量0.3-1.1ml,平均0.6ml,栓塞所用时间11-23min,平均15.5min,栓塞所用医用胶平均费用¥479±174。无患者复发出血,未发现术后严重并发症。肾动脉破裂出血:所有病灶均经微导管超选择插管后一次性有效栓塞,栓塞剂平均用量0.5ml(0.2-0.8ml),术中未见栓塞剂反流,术后未见异位栓塞。栓塞所用医用胶平均费用¥414±123。术后临床随访未见再发血尿、血肿进展等复发出血迹象,术后患者白细胞、肌酐与血压较术前无明显升高(P>0.05)。13名患者进行超声复查未见肾脓肿、肾实质梗死及肾动脉异常栓塞情况。股动脉及肱动脉损伤出血:13例患者共13处假性动脉瘤,均采用国产医用胶-碘油混合乳剂成功栓塞,1 1例患者一次性栓塞成功,2例患者行补充栓塞并完全填充瘤腔,医用胶平均用量1.46ml(0.5-5.5ml)。栓塞后造影发现1例患者出现轻微异位栓塞,但未出现远端肢体缺血情况。3个月随访期间未见再出血及治疗相关并发症产生。结论:运用国产医用胶对创伤性动脉出血栓塞安全、有效,较其他栓塞剂具有快速、成功率高及费用低廉等特点。

庄杨帆[9](2019)在《选择性颈动脉介入栓塞治疗颅底骨折合并口鼻腔大出血》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选择性颈动脉介入栓塞法治疗颅底骨折合并口鼻腔大出血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其经济效益。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27例颅底骨折合并口鼻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5例采用后鼻腔填塞法和12例选择性颈动脉介入栓塞法治疗。评估分析两组的术前、术后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白细胞计数、白蛋白、凝血功能变化,统计术后并发症、48h内输血量、72h内再出血情况、住院时长及治疗费用。结果27例患者均随访3月。(1)介入组与填塞组术前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及白蛋白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介入组术后24h、48h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变化同填塞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白蛋白变化同填塞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2)介入组术后24h、48h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白蛋白同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3)、介入组患者术后白细胞持续处于较高水平,凝血功能逐渐恢复正常;(4)、介入组患者在并发症发生率、48h内输血量、72h内再出血发生率、住院时长及治疗费用同填塞组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鼻腔填塞法相比,选择性颈动脉介入栓塞法治疗颅底骨折合并口鼻腔大出血具有疗效迅速、可靠安全、止血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且并不增加患者住院时长和治疗费用等优点,成为救治颅底骨折合并口鼻腔大出血的另一项有效措施。

张其勇[10](2016)在《经鼻内镜在上消化道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经鼻内镜对上消化道疾病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需要进行内镜下治疗的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进行分组,相同治疗方法的患者按随机抽样的原则分组。术者为同一个高级医师。其中经鼻内镜辅助下食管金属支架置入,食管狭窄扩张治疗和营养管置入85例(A组);普通内镜辅助下食管金属支架置入,食管狭窄扩张治疗和营养管置入85例(B组);A组与B组入选患者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经鼻内镜直视下治疗胆道疾病67例(C组);经鼻内镜下治疗婴幼儿疾病20例(D组),所有治疗患者均进行动态综合心电监测,详细记录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心率,血氧饱和度以及收缩压及舒张压变化情况。同时记录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的恶心,呕吐,疼痛,烦躁,呛咳,流泪等不适反应,记录整个治疗过程所需的时间,术后记录患者自主感受。结果:1.所有病例均成功进行内镜下治疗,无重大并发症发生。2.经鼻内镜组(A组)较普通内镜组(B组)应用放射线及内镜下扩张明显减少(P<0.05);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恶心,呕吐,疼痛等不适感明显减轻(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血氧饱和度均有下降,但均高于95%(P>0.05),患者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均有升高,但普通胃镜组明显升高(P<0.05);两组病例治疗效果相当,均无重大并发症发生,但A组患者治疗时间较B组减少(P<0.05),患者对经鼻内镜治疗的感受,接受程度及依从性较好(P<0.05)。3.胆道疾病(C组)治疗67例,全部经鼻内镜插入胆管100%,其中胆管结石57例,胆管良恶性狭窄10例。其中13例(22.8%)发现残留结石,所有残留结石均通过取石网篮或冲洗、吸引后清理干净。10例胆管狭窄患者均成功插入胆总管,明确狭窄病因,确定诊断(100%),进行了经鼻内镜下治疗。无严重并发症如出血,穿孔,胰腺炎及胆道感染等,也未发现内镜损伤。4.经鼻内镜下治疗婴幼儿疾病20例(D组),其中消化道出血11例,胃异物9例,均一次性治疗成功,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1.经鼻内镜对于上消化道金属支架置入,扩张治疗及胃肠营养管置入的患者进行治疗,较普通胃镜更准确,安全,副作用少,可避免放射线暴露,更易于被患者及内镜医师所接受,并且可治疗部分普通胃镜无法通过或不能治疗的疾病。2.对婴幼儿疾病及部分胃内异物进行内镜下治疗,避免了普通胃镜治疗的较大刺激,尤其是不能或无法行普通胃镜治疗的婴幼儿,避免患儿麻醉风险,甚至外科手术治疗风险,具有无可替代的治疗效果。3.对于胆道疾病,无论对结石残留,良恶性狭窄的诊断及治疗都是有效的,可避免胆管结石ERCP取石后残留,避免胆总管结石复发;对良恶性狭窄进行内镜下鉴别诊断,并可取得组织学证据,确定病变性质,可顺利通过狭窄段进行内外引流治疗,开辟了胆道检查治疗的新途径。4.综上所述,经鼻内镜对上消化道疾病的诊断治疗安全,有效,实用,副作用少,操作更加简便可行,患者更加易于接受,术者亦乐意应用,并可治疗部分普通胃镜无法治疗或不能治疗的疾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二、介入技术在消化道疾病术后并发症治疗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介入技术在消化道疾病术后并发症治疗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2)两种不同的介入方法在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分析指标
    2.4 统计学分析软件及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两组患者术前临床症状、胆红素和肝功能的比较
    3.3 两组介入手术患者的术后胆红素、肝功能指标对比分析
    3.4 两组介入手术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比较
    3.5 两组介入手术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比较
    3.6 两组介入手术患者住院总费用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影响ERCP组患者与PTCD组患者手术成功率的因素分析
    4.2 患者接受ERCP和 PTCD术后肝功能变化情况分析
    4.3 患者恶性梗阻部位对两种介入减黄方法效果的影响分析
    4.4 患者接受ERCP和 PTCD术后并发症分析
    4.5 ERCP患者和PTCD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
    4.6 ERCP患者和PTCD患者术后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诊疗动态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3)套扎法内镜黏膜切除术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不足之处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4)预后营养指数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预后营养指数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预后意义及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局限性及不足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预后营养指数对晚期NSCLC经支气管镜介入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价值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局限性及不足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着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外文论文Ⅰ
外文论文Ⅱ

(5)现代儿科呼吸介入技术在气管食管瘘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现代儿科支气管镜呼吸介入技术在TEF诊断中的应用
2 现代儿科支气管镜呼吸介入技术在TEF外科手术和麻醉中的应用
3 现代儿科支气管镜呼吸介入技术在TEF治疗中的应用
4 现代儿科支气管镜呼吸介入技术在TEF多学科诊疗中的应用
5 讨论

(6)排便梗阻综合征个体化手术方式探索及TRPV1、TRPA1在其直肠粘膜的表达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排便梗阻综合征手术患者的回顾性分析及疗效比较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经腹直肠腹侧补片固定术联合左结肠切除术治疗以ODS为主要特征混合型便秘的初步探索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TRPV1、TRPA1在ODS患者直肠粘膜中的表达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直肠脱垂的手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表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7)仿生食管水凝胶复合纤维支架治疗食管瘘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食管瘘的病理生理机制
        1.2.1 食管的解剖结构
        1.2.2 食管瘘的病因及诊断
        1.2.3 食管瘘的现有治疗手段
        1.2.4 食管瘘的介入支架植入治疗
    1.3 可用于食管支架的材料学及生物学技术
        1.3.1 无机材料
        1.3.2 有机高分子材料
        1.3.3 干细胞技术
        1.3.4 水凝胶及其光交联技术
        1.3.5 静电纺丝技术
    1.4 其他新兴的材料学技术
        1.4.1 微针透皮给药技术
        1.4.2 人工支架技术
        1.4.3 3D材料打印技术
        1.4.4 药物洗脱支架技术
    1.5 论文的选题和意义
第二章 仿生食管水凝胶复合纤维支架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静电纺丝纤维膜的制备
        2.2.3 SEM电镜扫描
        2.2.4 电纺纤维膜的药物释放测定
        2.2.5 GelMA水凝胶的制备
        2.2.6 PDO支架的编织
        2.2.7 金属支架的制备
        2.2.8 仿生食管水凝胶复合纤维支架的制备
        2.2.9 支架的力学测定
        2.2.10 支架及其组分的体外降解实验
        2.2.11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取向纤维微溶胶电纺纤维膜的制备
        2.3.2 电纺纤维膜显微结构观察
        2.3.3 电纺纤维膜的药物释放
        2.3.4 电纺纤维膜的拉力测定
        2.3.5 GelMA水凝胶显微结构观察
        2.3.6 GelMA水凝胶的压力测定
        2.3.7 PDO支架形态
        2.3.8 金属支架形态
        2.3.9 支架整体力学测定
        2.3.10 支架体外降解水平测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体外细胞水平应用仿生食管支架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兔BMSCs自体干细胞提取
        3.2.3 细胞培养
        3.2.4 GelMA水凝胶的细胞相容性测定
        3.2.5 CCK-8测定电纺纤维膜的细胞相容性
        3.2.6 活死细胞染色验证GelMA水凝胶毒性
        3.2.7 活死细胞染色验证PLGA纤维膜毒性
        3.2.8 细胞骨架染色验证细胞的取向生长
        3.2.9 兔BMSCs干细胞的诱导分化
        3.2.10 细胞免疫荧光染色
        3.2.11 qPCR验证BMSCs分化前后的基因表达差异
        3.2.12 Western Blot验证BMSCs分化前后的蛋白表达差异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兔原代BMSCs干细胞的提取及培养
        3.3.2 GelMA和PLGA电纺纤维膜的细胞相容性
        3.3.3 活死细胞染色验证GelMA水凝胶毒性
        3.3.4 活死细胞染色验证PLGA电纺纤维膜毒性
        3.3.5 取向纤维膜对细胞生长方向的影响
        3.3.6 BMSCs诱导分化及免疫荧光染色
        3.3.7 qPCR验证BMSCs细胞分化前后的基因表达
        3.3.8 Western blot验证BMSCs细胞分化前后的蛋白表达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体内动物水平应用仿生食管支架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与试剂
        4.2.2 兔食管瘘模型的建立
        4.2.3 介入腔内支架植入术
        4.2.4 兔食管造影术
        4.2.5 组织病理取材及固定、脱水、包埋、切片
        4.2.6 组织HE染色
        4.2.7 组织Masson染色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兔食管瘘模型的建立
        4.3.2 介入腔内支架植入术及食管造影术随访
        4.3.3 支架的体内降解
        4.3.4 支架植入后食管组织修复状态
        4.3.5 兔食管支架植入后随访
        4.3.6 食管组织HE染色
        4.3.7 食管组织Masson染色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论文与成果

(8)国产医用胶在动脉出血性疾病介入治疗中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国产医用胶行兔肾动脉栓塞的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本动物实验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 国产医用胶在动脉性消化道出血栓塞中的运用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第三部分 国产医用胶在创伤性出血栓塞中的临床应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一 肾动脉出血性疾病介入诊治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介入诊治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三 液体栓塞剂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选择性颈动脉介入栓塞治疗颅底骨折合并口鼻腔大出血(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二、治疗方法
    三、术后处理及评价
    四、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经鼻内镜在上消化道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立项依据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1.1 病例选择
        2.1.2 器械准备
        2.1.3 患者与家属准备
    2.2 内镜下治疗方法
        2.2.1 经鼻内镜下上消化道金属支架置入,狭窄扩张及营养管置入
        2.2.2 普通胃镜下上消化道金属支架置入,狭窄扩张及营养管置入
        2.2.3 经鼻内镜下胆道疾病治疗
        2.2.4 经鼻内镜下婴幼儿疾病治疗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经鼻内镜辅助下食管金属支架置入,狭窄扩张及营养管置入治疗(A 组)组与普通胃镜辅助下食管金属支架置入,狭窄扩张及营养管置入治疗(B 组)组对比情况
        3.1.1 一般情况
        3.1.2 术中使用放射线及内镜下扩张情况
        3.1.3 术后疗效评价
        3.1.4 生命体征监测
        3.1.5 术中术后患者不适反应及并发症
        3.1.6 患者主观感受
    3.2 经鼻内镜下胆道疾病治疗
    3.3 经鼻内镜下婴幼儿疾病治疗
    3.4 术者主观感受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图
英文缩略表
致谢

四、介入技术在消化道疾病术后并发症治疗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隧道内镜技术的临床应用进展[J]. 冯拥璞,高野,辛磊,李兆申.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21(03)
  • [2]两种不同的介入方法在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比较[D]. 黄锐. 长江大学, 2021
  • [3]套扎法内镜黏膜切除术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对比研究[D]. 李平.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预后营养指数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价值[D]. 李希丽. 山东大学, 2020(04)
  • [5]现代儿科呼吸介入技术在气管食管瘘中的应用进展[J]. 王忠弢,石永生,王永军,张婷婷.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20(10)
  • [6]排便梗阻综合征个体化手术方式探索及TRPV1、TRPA1在其直肠粘膜的表达变化[D]. 王李.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
  • [7]仿生食管水凝胶复合纤维支架治疗食管瘘的实验研究[D]. 张一然.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8]国产医用胶在动脉出血性疾病介入治疗中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 许敏. 苏州大学, 2019(06)
  • [9]选择性颈动脉介入栓塞治疗颅底骨折合并口鼻腔大出血[D]. 庄杨帆.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10]经鼻内镜在上消化道疾病治疗中的应用[D]. 张其勇. 兰州大学, 2016(11)

标签:;  ;  ;  ;  ;  

介入技术在消化道疾病术后并发症治疗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