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光电”参加第八届国际激光与光电展览会

“半导体光电”参加第八届国际激光与光电展览会

一、《半导体光电》参加第八届国际激光及光电子产品展(论文文献综述)

宋小鹿[1](2009)在《二极管泵浦固体激光器若干重要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了激光二极管泵浦固体激光器的若干问题。激光晶体吸收的泵浦光能量中部分转化为热能,产生热耗,引起晶体的热效应。激光晶体的热效应是影响DPL功率、空域、时域、频域等特性的重要因素。本文研究的重点是激光晶体空域和时域热效应以及其对激光器性能的影响;本文还讨论了声光调Q激光器脉冲的产生、形态和输出特性;研究了激光二极管端面泵浦峰值功率百千瓦级紧凑型声光调Q Nd:YAG激光器设计方法并设计了软件。论文主要内容分为四部分:论文第一部分,对晶体内空间非均匀分布的热耗及散热状况进行了综合研究,采用解析法和有限单元法分析了泵浦光空间分布对晶体内温度分布和热致畸变的影响。在端面泵浦条件下,研究了晶体热透镜的球差效应;偏心泵浦对晶体内热效应和热致畸变的影响。在侧面泵浦条件下,研究了晶体内泵浦光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晶体的热致畸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由温度梯度导致的热透镜不能简单的采用理想透镜等效,热透镜焦距随晶体径向位置而改变;当平行光入射晶体后,不同径向位置的出射光不能汇聚在光轴上同一点,在不同轴向位置处观察到的出射光呈弥散斑;晶体的衍射损耗受泵浦光与振荡光半径之比、泵浦功率以及超高斯泵浦光阶数的影响;当偏心泵浦时,晶体的热致畸变效应发生了偏移;随着偏心度的增大,晶体端面温度最高值的位置逐渐移动且最高值下降。研究了激光晶体的散热技术,理论和实验研究了多种热沉内的热传导问题,包括热沉的材质、结构及散热方式;重点研究了晶体和热沉之间的热传导问题,将铟箔、银箔、铝箔和碳纳米管等分别作为晶体和热沉之间填充材料进行了实验研究,由于材料热传导性和延展性的差异,采用银箔获得最佳实验结果。论文第二部分,研究脉冲激光二极管泵浦激光器中激光晶体的时变热效应,着重讨论短脉冲、长周期泵浦状态下热效应的时变过程。研究中引入晶体的热弛豫时间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分析了激光晶体的热波动对谐振腔的影响;提出了几种基于激光晶体热效应的调Q方式。研究结果表明:晶体温度时变过程,受泵浦光、晶体特性和散热条件影响,温度上升过程主要受泵浦光和晶体掺杂浓度的影响;下降过程主要受晶体尺寸、热物性参数以及散热条件的影响。在周期性脉冲泵浦条件下,晶体中温度最终呈周期性变化,温度梯度周期性波动,并且受到热弛豫时间的影响。强烈的热弛豫变化,引起晶体的温度、折射率、热透镜和谐振腔急剧变化,使得整个脉冲过程中,受热透镜影响的谐振腔结构始终随时间变化,上述现象在短脉冲、长周期即低时间占空比的脉冲激光器中表现更加严重。论文的第三部分,研究了腔内倍频声光调Q Nd:YAG激光器中的若干问题,包括输出激光脉冲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完全相位匹配时KTP晶体长度和谐振腔参数对激光输出的影响;KTP晶体的热效应对相位匹配的影响;考虑到完全相位匹配较难实现,本文研究了相位失配的程度对激光输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倍频过程加剧了激光脉冲的时域非对称性;基频光功率提高使KTP晶体温度升高、折射率改变及相位失配程度加剧,导致倍频效率下降。论文的第四部分,基于自适应调整算法,完成了激光二极管端面泵浦峰值功率百千瓦级紧凑型声光调Q Nd:YAG激光器的综合设计软件。该软件具有反向设计功能,在用户窗口输入峰值功率、脉冲宽度、重复频率及光束质量因子等激光器性能参数,运行软件可获得泵浦光功率、腔长、泵浦光半径、输出镜透过率和曲率半径等激光器参数;并可进行晶体热效应分析,绘制激光脉冲波形。该软件还具有正向设计功能,在用户窗口输入上述激光器参数,运行软件亦可给出相应激光器性能参数。

王灏[2](2009)在《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的构建与演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崛起的目标,必须改变我国高技术产业整体竞争力偏低的状况。光电子产业是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具有技术水平高、对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贡献大的特点。由于光电子产业发展的“门槛”条件相对较高,因而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呈现出非均衡格局。因此,分析德国等发达国家光电子企业创新网络特征和演变规律,对于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丰富我国经济地理学研究内容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在德国国家研究基金(DFG)项目“新兴经济体的知识吸收和国际竞争力研究——以中国光电子产业为例”(62201094)、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会文化环境差异对上海地区中德企业网络构建的影响”(40371033)、国家留学基金项目“中德激光产业集群与创新网络研究”(2007u321 11)的支持下,通过广泛搜集文献资料,并在中德两地开展实地调研,对德国以及我国上海市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的形成、发展演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表明,很多学者多从对区域和企业的视角来研究创新网络问题。对于网络联系内容、网络结构和网络演化的研究,仍然主要集中于抽象的概括和简单的推理。然而,令人高兴的是,部分学者已经借助实证分析的方法,将研究的重点逐渐从抽象概念的简单描述向创新网络的具体功能和机理分析转移,社会网络定量分析方法和情景模拟也获得了更多的关注。论文在系统评述国内外技术创新体系、创新网络、产业集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分析的理论框架。笔者沿着网络节点、链接、资源,网络构建条件、结构特征和演化的思路,系统地论述了光电子产业的特点和类别,回顾了德国四个重点地区光电子产业网络的形成、发展与演化过程,并将其与中国以及上海的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第一,网络节点特征、产品技术含量、制度环境条件决定着创新网络的类别和特征。光电子产业是比较特殊的高技术产业部门,除了具有风险大、技术含量高的特点外,还具有技术融合度高、技术合作要求高、产品应用范围广的特点。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则具有产品技术复杂、节点异质程度高的特征。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笔者分析了光电子产业网络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网络链接方式、网络节点空间格局等问题。第二,政府支持下各利益主体的合作研发对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技术的成熟和完善程度、缄默知识的传播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直接影响着网络联系的方式和强度。尽管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密切,企业网络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但高水平完善的创新网络也无法一蹴而就。第三,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历史偶然性和路径依赖的双重特征。中介组织为技术创新合作供需双方搭桥牵线,对马歇尔式创新网络的影响十分明显,而对轮轴式创新网络的影响十分有限。第四,政府支持对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发展的影响十分显着。联邦德国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除了发挥基层积极性、因地制宜之外,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资金援助、组织创新合作十分有效。正因为如此,德国四个重要的光电子产业密集区形成了各具地域特色、形态各异的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有力地推动了德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产业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第五,我国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发展程度较低,自主创新十分有限,多具被动嵌入的特征。上海市是我国重要的光电子技术和产业基地,但光电子科研机构技术开发能力弱、官产学研一体化程度低、企业之间合作意愿不强、对外技术依赖程度高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上海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的健康发展,德国经验对上海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董丹红[3](2007)在《开发区产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及时抓住全球产业转移的机遇,设立了大量的工业园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我国的工业园区也还存在不少问题,最突出的是很多园区内企业仅限于简单的“扎堆”,缺乏良好地规划协调,没有形成聚集经济效应。而近年来,无论是在实践还是理论领域,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区域经济组织形式,因其能产生积聚经济效应,明显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被大家所关注。产业集群是指同一产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众多企业因空间集聚而形成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因其培育了大量的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而在全球经济中具有不同寻常的竞争能力。建立科技园区是世界许多国家用于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的普遍做法,科技园区成为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在地理空间存在的有效形式和重要载体。产业集群是硅谷等科技园区成功的首要原因,科技园区是人们主动促进产业集群的重要实践,深入研究它们完美结合的规律将会对我国科技园区的发展提出新的思路和对策。本文认为,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提出,高新区将进入二次创业的全面提升期。高新区二次创业能否实现是一个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重大问题,而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载体的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对于开发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论文综合运用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工业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制度经济学、政府经济学、企业管理学等学科的有关理论,以国内外产业集群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石,采用系统分析、比较分析、实证分析、归纳演绎、分类分析、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方法,系统分析了产业集群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构建了开发区产业集群的理论与政策框架。全文研究从以下八个部分展开:首先,在文章的第一部分,论述了关于本篇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国内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现状;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关于开发区的理论,包括其内涵、表现形式和发展历程,并对国外开发区的理论和实践予以论述,由此对比出国内外开发区发展的差距,从中找出国内高新科技园区的不足和先进发展模式的经验——即发展产业集群;第三章产业集群的基本理论,在对现有理论成果作了梳理工作之后,着重分析其竞争优势和内在机理,为开发区发展模式中引入此概念的必要性埋下伏笔;在探讨了开发区内大力发展产业集群的必要性以后,第四部分着重研究其可行性及其互动机制,包括从产业生态学的角度、博弈论的角度、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等,为开发区内的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进一步展开;在完成了对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的基础上,在本文的第五和第六部分分别研究了我国开发区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以及政府在当中应当扮演的角色,并提出适当的制度建议;第七章给出了开发区产业集群的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第八章结合武汉光谷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现状作出实证分析,对区内产业集群发展情况作出评价,并对其具体发展模式、政府行为及政策建议作出建议。

张治河[4](2003)在《面向“中国光谷”的产业创新系统研究》文中提出创新研究进程表明,创新研究已深入到产业层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的主要依靠力量已从资源禀赋转为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最终主要表现为产业创新能力已成共识。在重点发展产业的选择上,光电子产业已成为全球性焦点,世界各国纷纷创建“光谷”以抢占技术制高点,争取竞争主动权。“面向‘中国光谷’的产业创新系统研究”旨在提供科学的管理工具,使我国“光谷”建设和发展更健康,更有效。 在对“中国光谷”的产业创新系统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鉴于课题包含三个前沿领域——“光谷”、产业创新和产业创新系统,故投入了较大的精力对“光谷”、产业创新和产业创新系统的内涵和发展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同时深入研究了创新理论的发展演化,尤其是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发展演化。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吸取了国内外先进的产业创新系统和技术系统研究成果,建立了面向“中国光谷”的产业创新系统模型,以该模型为框架,以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为对象,对产业创新系统的功能进行了尝试性分析。 本研究紧紧围绕“三新”原则,积极追求理论概念上的新认识,技术、方法上的新突破和实践过程中的新效果,取得了如下创新性成果: 一.对产业创新理论进行了探索,阐述了产业创新的内涵,丰富了创新理论的内容。 二.对产业创新系统理论进行了探索,阐述了产业创新系统的内涵、要素和结构,进一步充实了产业创新管理的理论基础。 三.在产业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对罗艾·劳斯韦尔(Roy Rothwell)的“创新过程与政策工具的作用”模型进行了重大改进,将技术系统移入模型,创造性地加入了评价系统,创建了产业创新系统模型,就其功能型子系统进行了分析,为产业创新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管理工具。 四.在产业创新系统框架下对“武汉·中国光谷”的产业创新系统进行了实证分析。 五.在研究以“光谷”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过程中,充分注意到了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阐明了“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只能是带动,不能是“替代”的观点。认为“中国光谷”的重要使命之一是实现对传统产业的带动;这种带动功能的实现途径是通过“光谷”的强大技术扩散功能,实现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带动;保证功能实现的有效工具是产业创新系统。 本文作者认为,产业创新系统研究具有非常广阔的拓展空间,本研究仅是该选题的开始而非结束。已经取得的成果均是建设性的,尚有许多领域需 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要探索,尚需对更多的领域进行研究才能充分理解产业创新系统的特点,才能更好地把握产业创新系统的规律。在“光谷”的建设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光电子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扩散,避免“光谷”形成“飞地”;加强通过产业创新系统均衡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避免出现“光谷”的发展,是以某些区域的衰退为代价,光电子产业的繁荣是以某些产业的非自然衰落为代价。

二、《半导体光电》参加第八届国际激光及光电子产品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半导体光电》参加第八届国际激光及光电子产品展(论文提纲范文)

(1)二极管泵浦固体激光器若干重要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激光二极管泵浦固体激光器的发展和应用
    1.2 激光二极管泵浦声光调Q激光器的发展和应用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LD端面泵浦Nd:YAG激光器中介质热效应的研究
    2.1 激光介质Nd:YAG
    2.2 激光介质内热耗的空间分布
    2.3 解析法分析激光介质中的热传导问题
    2.4 有限单元法分析激光介质中的热传导问题
    2.5 热致衍射损耗
    2.6 温度梯度导致的热透镜球差效应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LD端面泵浦Nd:YAG激光器中介质散热方式的研究
    3.1 激光介质散热方式的理论研究
    3.2 采用金刚石的散热方式
    3.3 采用YAG/Nd:YAG复合晶体的散热方式
    3.4 采用热管的散热方式
    3.5 改变填充层对散热效果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脉冲LD泵浦Nd:YAG激光器中介质时变热效应的研究
    4.1 激光介质热效应时变过程的研究
    4.2 激光介质的热弛豫时间
    4.3 热敏感腔的分析
    4.4 利用热效应的调Q技术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LD侧面泵浦Nd:YAG激光器中介质热效应的研究
    5.1 泵浦光的空间分布
    5.2 有限单元法分析激光介质中的热传导问题
    5.3 脉冲LD侧面泵浦Nd:YAG激光器中介质时变热效应的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LD端面泵浦调Q Nd:YAG激光器中倍频问题的研究
    6.1 调Q激光脉冲的产生过程
    6.2 腔内倍频调Q激光脉冲的产生过程
    6.3 KTP晶体的热效应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LD端面泵浦调Q Nd:YAG激光器设计软件
    7.1 软件的组成模块及功能
    7.2 软件算法及流程
    7.3 设计实例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
    8.2 今后研究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的构建与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现状与问题
    1.2 创新与网络的概念
    1.3 文章的研究思路和结构
    1.4 研究的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创新网络的理论基础
    2.1 创新活动的网络化
    2.2 技术创新的地区化
    2.3 产业集聚与企业结网研究
    2.4 创新网络理论
    2.5 创新网络演化的相关理论
    2.6 小结
第3章 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结构研究方法
    3.1 社会网络理论
    3.2 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的要素构成
    3.3 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指标
    3.4 影响网络结构特征的因素
    3.5 创新网络的刻画和描述
第4章 光电子产业的特征与格局
    4.1 光电子科学技术与产业特征
    4.2 光电子产业及其全球空间分布
第5章 全球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
    5.1 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简况
    5.2 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的基本形态
    5.3 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及其结构分析
    5.4 光电子产业区域创新网络研究案例
第6章 德国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
    6.1 德国光电子科学技术与产业概览
    6.2 德国的光电子产业的地区发展概况
    6.3 影响德国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的因素
    6.4 德国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的基本构成与特征
    6.5 德国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的演化过程与动力机制
    6.6 小结
第7章 上海市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
    7.1 中国光电子技术与产业背景
    7.2 上海市光电子技术机构与企业
    7.3 上海光电子技术与产业创新网络链接
    7.4 网络中介组织建设
    7.5 浦东新区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现状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8.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附录:中国激光与光电子相关技术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列表
参考文献
后记

(3)开发区产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2章 我国开发区的发展历程及存在问题
    2.1 开发区的概念界定及分类
    2.2 我国开发区的发展历程和存在问题
    2.3 开发区“二次创业”的背景、内涵及关键问题
    2.4 国外科学园区的理论和实践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产业集群的基本理论
    3.1 产业集群的概念提出
    3.2 现有产业集群理论评述
    3.3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3.4 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和机理分析
    3.5 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产业集群与开发区的互动研究
    4.1 开发区产业集群的产业生态学阐释
    4.2 开发区产业集群的博弈分析
    4.3 开发区产业集群的自组织理论
    4.4 开发区产业集群的产业组织理论——用 SCP范式予以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开发区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
    5.1 典型开发区产业集群案例分析
    5.2 开发区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比较
    5.3 我国开发区产业集群发展的特征分析
    5.4 开发区产业集群的运行机制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开发区产业集群的政府行为和制度安排
    6.1 产业集群理论中的政府角色定位
    6.2 开发区产业集群的政府政策分析
    6.3 开发区产业集群的制度安排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开发区产业集群的评价体系探讨
    7.1 产业集群评价体系的比较研究
    7.2 开发区产业集群的评价体系设计
    7.3 开发区产业集群的评价方法与模型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武汉光谷光电子产业集群实证分析
    8.1 武汉光谷光电子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8.2 武汉光谷光电子产业集群效益分析
    8.3 武汉光谷光电子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分析
    8.4 武汉光谷光电子产业集群的政府行为分析
    8.5 进一步推进光谷光电子产业集群的政策建议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9.1 全文总结
    9.2 本文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发表论文与科研项目

(4)面向“中国光谷”的产业创新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选题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课题研究的体系与方法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创新理论的历史演化
    2.2 产业创新与产业创新系统研究现状
    2.3 国内外光学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2.4 相关机构及学术刊物
    2.5 国内外相关网站概况
第三章 产业创新的理论基础
    3.1 与产业创新相关的重要概念
    3.2 与产业创新系统相关的几个重要理论
第四章 产业创新
    4.1 产业创新研究的历史回顾
    4.2 产业创新的研究内容与特点
    4.3 产业创新的内涵
第五章 产业创新系统
    5.1 系统
    5.2 产业创新系统研究的历史回顾
    5.3 产业创新系统的内涵
    5.4 产业创新系统的要素
    5.5 产业创新系统的结构
    5.6 产业创新系统的政策
    5.7 产业创新系统的评价
    5.8 产业创新系统的影响因素
第六章 产业创新系统的构建
    6.1 产业创新系统的构建原则
    6.2 产业创新系统的分析与构建基础
    6.3 产业创新系统的模型及运行
第七章 “光谷”的产生与发展
    7.1 “光谷”的概念
    7.2 “中国光谷”产生的背景
    7.3 国外“光谷”的产生与发展
    7.4 国内“光谷”的产生与发展
    7.5 国内外“光谷”发展态势
第八章 “中国光谷”产业创新系统
    8.1 “中国光谷”产业创新系统的支撑条件
    8.2 “中国光谷”产业创新系统构建
    8.3 “中国光谷”产业创新系统功能分析
    8.4 “中国光谷”产业创新系统实证分析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主要成果
    9.2 主要创新点
    9.3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9.4 展望
参考文献
鸣谢
附录
    主要学术成果及学术活动
    获奖证书

四、《半导体光电》参加第八届国际激光及光电子产品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二极管泵浦固体激光器若干重要问题的研究[D]. 宋小鹿.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9(04)
  • [2]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的构建与演进研究[D]. 王灏. 华东师范大学, 2009(12)
  • [3]开发区产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董丹红. 武汉理工大学, 2007(06)
  • [4]面向“中国光谷”的产业创新系统研究[D]. 张治河. 武汉理工大学, 2003(03)

标签:;  ;  ;  ;  ;  

“半导体光电”参加第八届国际激光与光电展览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