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颅面开放性损伤42例

严重颅面开放性损伤42例

一、严重开放性颅面颌损伤42例(论文文献综述)

满星妤[1](2020)在《山西襄汾陶寺北墓地出土人骨研究》文中认为陶寺北墓地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东北约7公里处,坐落在陶寺村北部。本文所研究的材料是春秋早期和少数春秋晚期墓葬里出土的人骨,运用了古人口学、古病理学、骨科学、口腔医学、颅骨形态测量学、古人种学等方法对陶寺北古代居民的人口状况、健康水平、颅骨形态和人种类型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对陶寺北居民和周边古代居民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本文共分为7章,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对襄汾县的历史地理情况及陶寺北墓地的考古学背景资料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进行了阐述。第二章:陶寺北墓地人群的古人口学研究。本章包括陶寺北古代居民的性别比例、男女性死亡年龄统计与分析及与周边人群的对比,对陶寺北墓地居民的人口结构有了基本的了解。第三章:陶寺北墓地古代居民的古病理学研究。本章对陶寺北居民骨骼和牙齿上出现的疾病和异常进行了观察和分析,重点研究了椎骨和第一跖骨远端关节面的退行性病变,对牙齿的龋齿和牙结石等进行了分级分析,从而对陶寺北居民的健康状况有了较为完整的认识。第四章:陶寺北墓地古代居民的身高估算与分析。本章对保存较好的股骨进行了测量,利用多个公式对陶寺北居民的身高进行复原,并与周边人群的进行比较,从而对陶寺北居民的身高水平有所了解。第五章:陶寺北墓地古代居民颅骨形态特征及种族类型研究。本章通过对保存较完整的颅骨进行观察和测量,从而对陶寺北古代居民的非测量性状和测量性颅骨特征有所掌握,为进一步的人种类型研究做准备。第六章:陶寺北墓地古代居民种族类型的多元统计分析。本章将陶寺北居民同10个不同的古代组居民的19项颅面部测量值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对11组居民的亲疏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陶寺北居民的种系类型及人种成分。第七章:结语。本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对每一章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提炼。

张旭[2](2015)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大堡山墓地人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国内外考古学、体质人类学、古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蓬勃发展,以及生物考古学理论的提出与完善,针对考古发掘出土的古代人骨标本所选用的研究方法与手段正日益更新,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本文将针对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大堡山墓地2011年发掘出土的人类骨骼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与分析,试图深入完成对该墓地古代人骨标本所蕴含的人类学信息的提炼与认识。针对采集自大堡山墓地的人骨标本进行体质人类学研究不仅能够弥补长久以来和林格尔地区人骨研究的不足,更能够“托骨见人”,科学的发掘大堡山墓地所蕴含的人类学信息,并为探寻该区域内人群迁徙与民族交融等问题提供科学的依据,肩负着不可小觑的学术价值。因此,本文将试图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大堡山墓地古代居民的人骨标本进行研究与分析:第一,通过古人口学、古病理学、体质人类学等多种学科方法与手段对大堡山墓地人骨标本进行系统研究,全面提取该墓地古代居民的人口结构、骨骼形态特征、骨骼发育程度和健康状况等方面的信息。第二,以大堡山墓地为中心,与邻近地区相关的人骨材料进行比较与分析,将与大堡山墓地古代居民的颅面形态特征相仿的古代人群在时空框架中进行系统梳理,并结合史料,还原大堡山墓地古代居民与邻近地区人群间的迁徙、交流、融合情况,以及同所持生业模式、考古学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基于以上研究目的,本文的主体结构将由以下部分组成:首先,在第2章中对大堡山墓地古代居民的性别构成、年龄结构、平均死亡年龄、平均预期寿命等信息进行提取,采集自大堡山墓地的44例古代人骨标本,平均预期寿命为34.29岁,其中女性居民的平均预期寿命35岁,男性居民平均预期寿命35.33岁;该墓地古代居民平均死亡年龄为33.37岁,死亡年龄主要集中在青年期、壮年期和中年期,并以中年期为盛,不见老年期个体。其次,本文对大堡山墓地古代居民的体质人类学研究主要分为非测量性状观察与测量性状统计两部分:其中,非测量性状研究主要集中在牙齿和颅骨方面,分别于第3章和第4章进行观察讨论。在颅骨连续性形态特征方面,大堡山墓地古代居民与以现代中国人为代表的亚洲蒙古人种发育程度大体相符;在颅骨非连续性性状特征上,与我国甘肃磨沟地区齐家文化先民最为相似。在牙齿形态特征方面,大堡山墓地古代居民与南西伯利亚人群之间存在极大程度上的相似性,并与蒙古国的匈奴合并组、昌德曼组人群之间有着非常近的形态学关系。本文对大堡山墓地古代居民所进行的测量性状研究主要集中在颅骨和四肢长骨上,分别于第5章和第6章进行统计分析。大堡山墓地古代两性居民颅骨测量性状特征均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同种系倾向,但其颅面型特征却并不单纯,本文研究认为其应具有先秦时期古代人种类型中的“古中原类型”与“古华北类型”相互混合的颅面部形态特征;针对大堡山墓地的古代居民的肢骨所进行的系统测量与身高的推算可知:采集自大堡山墓地的古代居民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两性差别,与其他古代人群相比,特别是与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新店子墓地畜牧人群相比,大堡山墓地女性居民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营养摄入欠佳,暗示其在所属社会上的受重视程度明显较低。再次,在第7章中,本文从古病理学的角度对大堡山墓地古代居民的健康状况进行探讨,主要表现为对口腔、颅骨、四肢长骨疾病与创伤的观察、统计和比较分析,经本文研究后可知:该墓地古代居民在食物结构中以摄取“碳水化合物与膳食纤维类”植物性食物为主,同时也配合摄入一定量的动物性食物,本文推测该墓地古代居民应具有较为发达与成熟的农业经济。在第8章中,本文结合考古学文化与相关历史文献,对大堡山墓地古代居民人骨研究中所反映出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讨论,具体表现为对其人种构成、种系来源与流向、所代表的人种类型的形成与发展等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和全面认识,可知:大堡山墓地古代居民应该是内蒙古地区原住民与中原移民进行基因交流与融合的继承者,并不是“古中原类型”亦或“古华北类型”古代居民的典型代表。最后,本文通过第9章对以上研究内容进行概括与总结。

熊玮,苏凯,郑有华,何一青,匡世军,张志光[3](2014)在《髁突特发性吸收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通过对髁突特发性吸收(idiopathic condylar resorption,ICR)患者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总结ICR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点,探讨ICR可能的发病因素,提高诊断水平。方法:收集2007年6月—2012年7月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颞下颌关节病诊治中心收治的ICR患者46例,对其进行随访观察。记录患者面型、颞下颌关节症状及咬合状况;借助全景片、头颅定位正侧位片、许勒位片检查,以了解患者下颌支高度、髁突骨质破坏情况、颅面结构特征等影像学变化,借助颞下颌关节锥形束CT(CBCT)检查及造影检查,了解髁突吸收与关节盘-突结构改变之间的关系。结果:46例患者中,男4例,女42例(91.30%),以青少年为主。患者均呈安氏Ⅱ类面型,侧貌突,侧貌不美观,下颌骨后缩,下颌支高度降低,前牙开、后牙早接触、安氏Ⅱ类错。多伴关节区弹响、杂音。X线平片显示,髁突形态变小甚至消失;下颌支垂直距离变短;头影测量呈安氏Ⅱ类高角型特征;TMJ CBCT造影示关节盘-突关系改变,尤其以关节盘穿孔较为常见,穿孔位置多在关节盘后区。结论:ICR具有独特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TMJ关节盘移位与ICR可能存在相关性。

马建黎,马啸辰,黄瑞娟[4](2014)在《颅面创伤合并视神经损伤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颅、面创伤合并视神经损伤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以提高临床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对我院神经外科、眼科住院患者中59例颅、面部创伤合并视神经损伤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颅脑、面部损伤合并视神经损伤59例(眼),开放性颅脑损伤18例,闭合性颅脑损伤5例,颅底骨折24例,眶壁骨折12例;其中动眼神经麻痹6例(眼),外展神经麻痹2例(眼)。意识不清9例(眼),视力不能确定;能配合视力检查患者中,无光感21例(眼),不同程度视力障碍29例(眼),其中光感<0.06者10例(眼),0.060.3者13例(眼),>0.3者6例(眼)。结论颅、面创伤合并视神经损伤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神经外科、眼科应尽早协同治疗,在抢救生命的同时要重视视神经的保护,避免丧失最佳治疗时机。

赵永生[5](2013)在《甘肃临潭磨沟墓地人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磨沟墓地位于甘南地区的洮河流域,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此地西通新疆,东连关中,北接大漠,是中原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的交接地域,是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结合部。大量的考古和人类学的证据证明,在秦汉以前,新疆地区便生活有西方高加索人种的居民,其东界临的黄河流域自古即为蒙古人种居民繁衍生息之地。而且齐家文化时期是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考古学文化以及经济生产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样的地理位置、时间段以及周邻地区的古代种族环境,使得对磨沟墓地古代居民种族属性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人口学、人种学、测量学、古病理学和营养学等多种科学方法及手段,对磨沟墓地古代居民的骨骼标本进行了综合性研究。结果表明,磨沟墓地中的齐家文化和寺洼文化居民在体质特征上一脉相承,共同组成了磨沟居民,其从颅骨形态上看属于亚洲蒙古人种范畴,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中的东亚类型十分接近。依托体质人类学的研究手段并结合考古学上的发现,作者对磨沟组居民尤其是占主体的齐家文化居民的来源和流向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在“古西北类型”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承袭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居民的体质特征,对后来的青铜时代文化居民尤其是寺洼文化、四坝文化和辛店文化居民体质特征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可能向东影响到关中地区、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和中原地区古代居民的体质特征。在此基础上,作者认为甘青地区古代居民对以北方汉族为典型代表的现代华北居民的历史形成做出了重要的遗传学贡献。

柯尊华,于勇,童红霞,张毅,方永军,柏鲁宁,周锋,罗卫,畅涛,周振国,范晓璇,胡珍渊,王更新,赵晓平[6](2012)在《颅面伤的救治-附58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颅脑损伤合并颌面部伤称为颅面伤,作者自2011年1~12月共收治该类患者58例,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入选标准:我院从2011年1~12月收治的TBI患者,通过体格检查或者颅脑CT检查明确额部或颌面部为着力点,以额部、额叶及前颅底伤为主,合并颌面伤者。排除标准:枕部为着力点所致的额叶对冲伤患者,颞叶伤为主者,严

李谊[7](2011)在《颅面骨骨折鼻内镜下微创修复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多发性颅面骨骨折{包括探讨鼻内镜下眶内下壁(鼻颌筛)复合骨折;探讨鼻内窥镜下泪前隐窝入路修复上颌骨(窦)后外侧壁骨折}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探讨对游离髁状突快速有效的寻找方法和治疗方法;探讨鼻内镜下高密度多聚乙烯(Medpor)植入板和瑞士可吸收固定材料在眼眶骨折整复中的应用效果,以期恢复患者正常面容及功能。方法对不同部位的颅面骨骨折在鼻内窥镜引导下(洗镜器术中冲洗鼻内镜,以利视野清晰)采取不同的手术微创及美容切口或局部疤痕切口并用钛板钛网或快速固定材料等固定方法,以修复颅面骨骨折或矫正眼球内陷等;应用医用耳脑胶(EC)对于颅颌面碎骨片进行复位和固定等。结果患者术后外形全部得到明显改善;双眼眶及面部对称,眼球凹陷在2mm以内;上下咬合关系正常,张口无受限;术后无感染,种植物无排异、无移位,患者面部饱满、自然。医用耳脑胶胶膜与创面镶嵌紧密,粘接后红细胞不能通过,有良好的止血和骨组织粘接固定作用,但数日后胶膜在体内可被降解吸收。结论对不同的颅面骨骨折在鼻内镜引导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可以起到整形美容效果,对骨折病人可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洗镜器术中冲洗鼻内镜,鼻内镜手术过程中不必进进出出,这样可大大缩短手术时间;医用耳脑胶对于颅面碎骨片能进行很好的复位和固定;Medpor植入板是一种良好的骨替代材料.瑞士可吸收固定材料适用于颅颌面部骨折和重建的治疗,包括鼻筛部和面部诸骨的粉碎性骨折,具有组织相容性好、易塑形、可血管化等诸多优点,其最终代谢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对人体无害,明显优于其他材料。尤其在鼻内镜引导下手术,更能使骨折断端达到完美的结合,并能避免损伤周围正常组织;鼻内镜引导下的下颌骨髁状突游离骨折的寻找和复位能大大缩短手术时间,是一种快速有效的寻找方法和治疗方法;鼻内窥镜下泪前隐窝入路修复上颌骨(窦)后外侧壁骨折术式简单易行,疗效显着,安全性好,本术式解决了目前困扰整形医生在治疗上颌骨后外侧壁骨折的困惑。

罗国才,吴明灿,杨磊,姚远,陈世洁[8](2010)在《严重颅颌面创伤的临床救治》文中提出

路涛,袁琴,邓开鸿,蒋瑾[9](2009)在《5·12汶川地震颅面部外伤影像学表现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5·12汶川8.0级地震中颅面部外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5月12~31日因地震颅面部外伤在我院行CT、MRI检查的伤员251例,其中CT检查248例,MRI检查16例。结果:放射检查阳性162例,阳性率为64.54%,以40~49岁年龄组最多,为53例,其中男性41例。在放射检查阳性中,多发伤112例(约69.13%),多类型颅面部外伤同时并存103例(约63.58%)。主要损伤发生率依次为软组织损伤(35.50%),骨折(22.94%),脑挫裂伤(21.21%),硬膜下及硬膜外血肿(10.40%),其它(共约9.92%)。结论:地震造成颅面部外伤人群主要为40~49岁中年男性,多发伤、多类型颅面部外伤多见,并以软组织损伤、骨折、脑挫裂伤、硬膜下及硬膜外血肿较常见。

张凤[10](2009)在《低温等离子辅助上呼吸道成形术治疗OSAHS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低温等离子辅助上呼吸道成形术(CAUP)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08年1月间接受低温等离子辅助上呼吸道成形术(CAUP)治疗的42例OSAHS患者(轻度17例,中度10例,重度15例),术后1年复查PSG,并与术前比较,依据PSG结果中AHI和最低SaO2评价总有效率,观察手术疗效。结果:42例患者术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显着减少,术前AHI均数为40.8±8.7,术后一年为16.3±6.6,(p<0.01);最低血氧饱和度显着提高,术前最低SaO2均数为60.6±7.0,术后一年为83.5±9.0(p<0.01)。42例患者中,治愈16例,显效11例,有效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1.0%。结论:低温等离子辅助上呼吸道成形术(CAUP)治疗OSAHS操作简便,对局部组织的消融效果确切,疗效满意,并发症少,可对患者不同阻塞部位同时进行治疗干预,还可作为其他治疗的补充手段,是一种有效且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

二、严重开放性颅面颌损伤4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严重开放性颅面颌损伤42例(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襄汾陶寺北墓地出土人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襄汾县地理历史概况
    1.2 襄汾陶寺北墓地概况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陶寺北墓地古代居民的古人口学研究
    2.1 性别和死亡年龄的统计
    2.2 死亡年龄段分析
    2.3 与其他古代居民组的比较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陶寺北墓地古代居民的古病理学研究
    3.1 先天疾病
    3.2 创伤
    3.3 关节疾病
    3.4 传染性疾病
    3.5 肿瘤性疾病
    3.6 陶寺北居民的齿科疾病
    3.7 小结
第4章 陶寺北墓地古代居民的身高估算与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2 与其他古代组的比较
    4.3 小结
第5章 陶寺北墓地古代居民颅骨形态特征及种族类型研究
    5.1 颅骨的非测量形态特征
    5.2 颅骨测量性形态特征的观察
    5.3 小结
第6章 陶寺北墓地古代居民种族类型的多元统计分析
    6.1 与先秦时期古代人群的聚类分析
    6.2 与先秦时期各古代人群的主成分分析
    6.3 小结
第7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一 测量项目说明
    附表二 陶寺北墓地个体测量表(男性)
    附表三 陶寺北墓地个体测量表(女性)
    附表四 陶寺北居民每节椎体骨赘统计
附图
致谢

(2)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大堡山墓地人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和林格尔县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沿革概略
        1.1.1 和林格尔县的地理环境
        1.1.2 和林格尔地区的历史沿革
    1.2 和林格尔县出土古代人骨标本的体质人类学研究概述
    1.3 和林格尔县大堡山墓地概况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相关说明
第2章 大堡山墓地古代居民的古人口学研究
    2.1 性别鉴定与死亡年龄推算
        2.1.1 个体性别鉴定
        2.1.2 个体年龄推算
    2.2 平均预期寿命的计算与讨论
    2.3 大堡山墓地古代居民人口构成的比较与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大堡山墓地古代居民的颅骨非测量性状研究
    3.1 大堡山墓地古代居民的颅骨连续性形态特征
    3.2 大堡山墓地古代居民的颅骨非连续性形态特征
    3.3 小结
第4章 大堡山墓地古代居民的牙齿非测量性状研究
    4.1 研究材料与方法
    4.2 统计分析结果
    4.3 讨论与总结
第5章 大堡山墓地古代居民颅骨测量性状研究
    5.1 大堡山墓地古代居民颅骨测量数据统计
    5.2 大堡山墓地古代居民颅骨形态特征
        5.2.1 大堡山墓地古代居民颅骨测量性状种系纯度检验
        5.2.2 大堡山墓地古代居民颅骨形态特征
    5.3 大堡山墓地古代居民颅骨形态特征的种系类型
        5.3.1 大堡山墓地古代人群与现代人群颅骨形态近似度
        5.3.2 大堡山墓地古代居民与古代周边人群颅骨形态近似度
    5.4 小结
第6章 大堡山墓地古代居民的肢骨研究
    6.1 大堡山墓地古代居民的肢骨观测与讨论
        6.1.1 大堡山墓地古代居民肢骨主要测量值
        6.1.2 肢骨发育情况的比较与讨论
    6.2 大堡山墓地古代居民的身高推算与讨论
    6.3 小结
第7章 大堡山墓地古代居民的古病理学研究
    7.1 口腔疾病的观察与讨论
        7.1.1 龋病
        7.1.2 牙齿磨耗
        7.1.3 根尖/齿槽脓肿
        7.1.4 牙齿生前脱落
        7.1.5 其他口腔疾病
    7.2 关节疾病的观察与讨论
        7.2.1 骨性关节炎
        7.2.2 营养代谢性疾病
    7.3 其他骨骼疾病的观察与讨论
        7.3.1 创伤与骨折
        7.3.2 其他骨科疾病
    7.4 小结
第8章 大堡山墓地古代居民种系源流问题初探
    8.1 大堡山墓地人群内部构成
    8.2 大堡山墓地人群种系来源
    8.3 大堡山墓地人群种系流向
    8.4 讨论与总结
第9章 结语
    9.1 本文研究概括与总结
    9.2 未来工作的展望与本文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后记
致谢
附表
图版

(3)髁突特发性吸收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收集
    1.2 临床检查
    1.3 影像学检查
    1.4 治疗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临床检查
    2.3 影像学检查
3 讨论

(4)颅面创伤合并视神经损伤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外伤后眼科就诊情况
    1.3眼科检查
    1.4眼部外伤
    1.5视神经损伤诊断
2 结果
3 讨论

(5)甘肃临潭磨沟墓地人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甘南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
    1.2 考古学背景
        1.2.1 齐家文化及其在甘青地区史前文化序列中的位置
        1.2.2 寺洼文化及其族属
        1.2.3 磨沟遗址的考古学背景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相关说明
    注释
第2章 性别和年龄鉴定及人口寿命研究
    2.1 性别和死亡年龄的鉴定
        2.1.1 个体性别的鉴定
        2.1.2 个体年龄的鉴定
    2.2 性别和死亡年龄的统计分析
        2.2.1 性别和死亡年龄分布统计
        2.2.2 性别分布和死亡年龄段分析
    2.3 人口平均死亡年龄和平均寿命研究
    2.4 与甘青地区其他古代居民的比较
    2.5 小结
    注释
第3章 身高的研究
    3.1 材料及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与其他古代组的对比
    3.4 小结
    注释
第4章 古病理学研究
    4.1 创伤
        4.1.1 颅骨创伤
        4.1.2 其余骨骼的创伤
        4.1.3 磨沟墓地创伤统计
        4.1.4 分析与讨论
    4.2 骨骼的疾病
        4.2.1 关节疾病
        4.2.2 先天性疾病
        4.2.3 营养及代谢性疾病
        4.2.4 骨肿瘤
        4.2.5 骨骼发育异常
    4.3 口腔疾病
        4.3.1 材料与方法
        4.3.2 观察结果
        4.3.3 比较与讨论
        4.3.4 分析与总结
    4.4 牙齿的磨耗情况研究
        4.4.1 材料及方法
        4.4.2 结果
        4.4.3 讨论
    4.5 小结
    注释
第5章 牙齿非测量形态特征的观察与研究
    5.1 引言
    5.2 观察材料与研究方法
        5.2.1 观察材料
        5.2.2 牙齿非测量性状的观测方法
        5.2.3 统计分析方法
        5.2.4 相关问题说明
    5.3 统计分析结果
        5.3.1 磨沟组居民牙齿非测量形态特征的特点
        5.3.2 MMD 系数
        5.3.3 聚类分析
        5.3.4 因子分析
    5.4 磨沟组古代人群牙齿非测量形态特征的讨论
    注释
第6章 颅骨的非测量性状研究
    6.1 连续性形态特征的观察与分析
        6.1.1 研究材料
        6.1.2 观察项目及方法
        6.1.3 结果及分析
    6.2 非连续性形态特征的观察与研究
        6.2.1 引言
        6.2.2 材料与方法
        6.2.3 结果与分析
    6.3 小结
    注释
第7章 颅骨测量性状的研究
    7.1 颅骨测量数据统计及形态特征分析
    7.2 种系关系讨论和种系纯度检验
        7.2.1 颅长、颅宽和颅指数标准差变异度的估计
        7.2.2 平均标准差百分比方法的估计
        7.2.3 平均变异度系数方法的估计
        7.2.4 小结
    7.3 磨沟墓地人群内部的关系分析
        7.3.1 齐家组和寺洼组居民颅骨形态学上的对比
        7.3.2 种族相似系数
        7.3.3 组间形态差异显着性测定
        7.3.4 小结
    7.4 种族类型的初步分析
        7.4.1 与现代主要人种支干的比较
        7.4.2 与亚洲蒙古人种及其区域类型的比较
        7.4.3 与亚洲蒙古人种各近代组的比较
    7.5 小结
    注释
第8章 从磨沟组看甘青地区古代居民的地理分布及演变
    8.1 甘青地区古代居民的介绍及对比
        8.1.1 新石器——青铜时代颅骨组
        8.1.2 秦代以后的颅骨组
        8.1.3 甘青地区古代居民的对比
    8.2 磨沟组与甘青地区古代组别的对比分析
        8.2.1 研究方法
        8.2.2 对比材料及项目
        8.2.3 结果与分析
    8.3 小结
第9章 磨沟组与先秦时期古代各组的对比
    9.1 研究方法
    9.2 对比材料及项目
    9.3 结果与分析
        9.3.1 磨沟组与其他对比组的组差均方根值和欧式距离系数
        9.3.2 聚类分析
        9.3.3 因子分析
    9.4 小结
    注释
第10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一 磨沟墓地人骨性别和年龄鉴定表
附表二 个体测量项目代号说明
附表三 磨沟墓地齐家文化时期成年男性个体颅骨测量表
附表四 磨沟墓地齐家文化时期成年女性个体颅骨测量表
附表五 磨沟墓地寺洼文化时期成年个体颅骨测量表
图版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颅面伤的救治-附58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2 临床表现
    3 影像学检查
    4 治疗方法
结 果
讨 论

(7)颅面骨骨折鼻内镜下微创修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图和附表清单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鼻内镜下眼眶骨折微创治疗观察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一、眼眶骨折分类探讨
        二、眶内下壁复合骨折微创治疗
        三、眶内侧壁复合骨折晚期整复治疗
        四、眶外壁骨折晚期手术治疗
        五、枪击或弹药爆炸所致的眶下壁复合骨折微创治疗
        六、眶内下壁战伤复合骨折微创治疗
        七、眶上壁复合骨折微创治疗
        八、眶下壁复合骨折微创治疗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鼻内镜下下颌骨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一、髁状突冠突游离骨折微创治疗
        二、泪前隐窝入路微创治疗上颌骨后外侧壁骨折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鼻内镜下修复颅面骨骨折所用材料临床探讨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一、眼眶骨折眼球缺失后眼窝凹陷修复材料的应用
        二、Medpor修复材料在爆裂型眼眶骨折中的应用
        三、瑞士快速吸收固定材料在颅面骨折中应用
        四、瑞士快速吸收固定材料在眼眶骨折中应用
        五、医用耳脑胶在眼眶骨折中的应用
    结果
    讨论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观察成果
附件
致谢

(9)5·12汶川地震颅面部外伤影像学表现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基本情况
2 结果
    2.1 头皮软组织外伤:
    2.2 颅面部:
    2.3 脑挫裂伤:
    2.4 硬膜下及硬膜外血肿:
3 讨论

四、严重开放性颅面颌损伤4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襄汾陶寺北墓地出土人骨研究[D]. 满星妤. 吉林大学, 2020(08)
  • [2]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大堡山墓地人骨研究[D]. 张旭. 吉林大学, 2015(08)
  • [3]髁突特发性吸收的临床观察[J]. 熊玮,苏凯,郑有华,何一青,匡世军,张志光.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4(06)
  • [4]颅面创伤合并视神经损伤临床分析[J]. 马建黎,马啸辰,黄瑞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07)
  • [5]甘肃临潭磨沟墓地人骨研究[D]. 赵永生. 吉林大学, 2013(08)
  • [6]颅面伤的救治-附58例报告[J]. 柯尊华,于勇,童红霞,张毅,方永军,柏鲁宁,周锋,罗卫,畅涛,周振国,范晓璇,胡珍渊,王更新,赵晓平. 陕西医学杂志, 2012(08)
  • [7]颅面骨骨折鼻内镜下微创修复的临床观察[D]. 李谊. 郑州大学, 2011(10)
  • [8]严重颅颌面创伤的临床救治[J]. 罗国才,吴明灿,杨磊,姚远,陈世洁.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医学卷, 2010(02)
  • [9]5·12汶川地震颅面部外伤影像学表现特征分析[J]. 路涛,袁琴,邓开鸿,蒋瑾. 华西医学, 2009(12)
  • [10]低温等离子辅助上呼吸道成形术治疗OSAHS的疗效研究[J]. 张凤. 科技信息, 2009(29)

标签:;  ;  

严重颅面开放性损伤42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