臀上神经转阴部神经重建单纯髓质圆锥或阴部神经损伤的功能障碍

臀上神经转阴部神经重建单纯髓质圆锥或阴部神经损伤的功能障碍

一、Transferring superior gluteal nerve to pudendal nerve in reconstructing functional impairment in simple conus medullaris or pudendal nerve injury(论文文献综述)

田东[1](2021)在《手外科神经电生理诊断技术及进展》文中提出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检查是诊断神经肌肉病的重要手段,至今仍不能被其他检测技术所替代;而且在疾病的预后判断、疗效观察以及治疗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重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肌电图室在周围神经损伤、周围神经卡压、术中肌电检测的诊断标准,目前在国内一直作为该检测技术的规范标准。

张志凌[2](2013)在《健侧L4神经根移位修复大鼠骶丛撕脱伤》文中指出伴随城市化建设,高速度的工具的使用,骨盆骨折越发常见,骶丛损伤在骨盆后环骨折中多见,损伤后直接导致下肢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并可能合并大小便功能障碍。目前临床治疗手段单一,因此骶丛撕脱伤的治疗成为目前骨科临床面临的难点及重点之一。为探讨骶丛撕脱伤的病理改变及治疗,动物实验研究是必要的途径。鉴于在动物进化上大鼠相对接近人类,大鼠的动物模型常被作为神经及功能重建的基础性研究。本课题组前期已经成功建立SD大鼠骶丛撕脱伤的模型,并有可靠指标判定模型的标准[1],本文在椎管外建立大鼠骶丛撕脱伤模型基础上,以健侧腰4神经根作为新的动力源神经修复大鼠患侧骶丛撕脱伤,通过大鼠术后一般状况的观察、下肢三组主要肌肉的湿重对比、并结合电镜观察吻合后神经再生情况、肌肉横切面免疫组化、坐骨神经功能指数、脊髓前角细胞改变,小动物PET-CT等指标分析以采用健侧腰4神经根作为动力源神经修复骶丛撕脱伤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本文主要分三部分阐述。第一部分健侧L4移位修复大鼠骶丛撕脱伤研究目的:探讨采用健侧L4神经根作为动力源神经的可行性。研究方法:选用体重200-300g的成年SD大鼠共30只(上海医科大学动物部提供),雌雄不限,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撕脱组、L4-L5吻合组)每组10只,左侧为对照侧,右侧为实验侧。术后观察各组大鼠的存活情况,对受试老鼠进行术后后肢BBB评分;双侧下肢三组主要肌肉(股二头肌、小腿三头肌、胫前肌)进行称重及肌肉横截面HE染色的对比;肌电图检查(EMG),电子显微镜检查吻合口远端神经生长情况;坐骨神经功能指数以评价吻合的有效性。结果:术后3个月大鼠BBB评分吻合组较撕脱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吻合组右侧的股二头肌、小腿三头肌、胫前肌与撕脱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肌群恢复速度在L4-L5吻合组内有差异,其中近端股二头肌恢复效果相对较好,神经电镜观察吻合口远端可见大量再生有髓神经纤维。双通道肌电图记录均可三组肌肉的波幅,以近侧股二头肌及小腿三头肌峰值较高,远侧胫前肌峰值则相对较低。结论:健侧腰4(L4)神经根移位与患侧L5神经根直接吻合能恢复大鼠坐骨神经的部分功能,以近侧股二头肌肉恢复相对较好。第二部分骶神经移位修复后脊髓前角改变研究目的:健侧骶神经移位修复大鼠骶丛撕脱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变化。研究方法:利用HE染色及Tunnel法检测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及凋亡情况。真蓝逆行示踪,判断神经再生情况。术后12周,取L4-L5吻合组大鼠在患肢大腿中段暴露坐骨神经干,用微量进样器分4点注射5%FG共100μl,留针数秒后,缓慢退针。动物存活30h后,灌注取材。根据解剖定位,小心切除骶部椎板,切开硬膜囊,暴露脊髓,在手术显微镜(×10)下切取L4-6节段脊髓。切片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观察阳性标记细胞的位置和数量。结果:吻合组脊髓前角成活率高,凋亡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吻合组可见L4-6段右侧脊髓内有蓝色荧光,说明吻合后神经通路恢复良好。结论:健侧骶神经移位修复大鼠骶丛撕脱伤在对应的脊髓前角可检测到阳性细胞,说明对应的脊髓前角细胞受到了保护,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脊髓的神经通路。第三部分骶神经移位修复后脑PET显像研究目的:健侧骶神经移位修复大鼠骶丛撕脱伤后大脑PET显像。研究方法:选用体重200-300g的成年SD大鼠30只,雄雌不限,将其随机分为3组:第一组:右侧骶丛撕脱伤损伤不修复组,10只;第二组:健侧L4神经根移位修复组,10只;第三组:假手术组,仅仅做皮肤切开缝合,不做其他特殊处理,10只。术后3个月,大鼠禁食12小时,尾静脉注射0.2ml18F-FDG,通过滤波反射投影法重建冠状面、横断面、矢状面断层进行分析。重建后的图像利用西门子Inveon ResearchWorkplace(IRW)3.0获取3D的感兴趣区对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并获取感兴趣区随时间变化的动态SUV值。结果:第一组大鼠刺激右侧坐骨神经双侧大脑未见18F-FDG摄取增多,脑部基本无明显显像,第二组大鼠刺激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在可见双侧大脑葡萄糖代谢率增高,18F-FDG摄取增多,双侧均有显像,第三组大鼠左侧脑部显像较为明显。结论:健侧L4神经移位修复大鼠骶丛撕脱伤后在对应的大脑功能区有较为活跃的葡萄糖代谢率改变,18F-FDG摄取增多,说明吻合后大脑神经通路可获得一定程度恢复。

鹿楠[3](2013)在《SD大鼠腰2移位修复骶丛撕脱伤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工业和交通的发展,人们的旅行速度越来越快,严重的交通伤害和工业伤害也增加了起来。这其中不乏严重的骨盆骨折。由于骨盆骨折等所导致的骶丛神经根性撕脱伤(腰4,腰5及骶1-4)也随之而来。对于骶丛撕脱伤的治疗,目前并无十分有效的手段。长期以来,业界对于骶丛撕脱伤的治疗一直采取保守疗法1。近年来,有少数学者尝试采用外科方法治疗2,3,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对骶丛神经进行探查,如有可能,也进行原位的残端吻合,这种情况下,患者的恢复非常有限。陈爱民等提出采用健侧的骶1神经根作为新的动力源神经移位修复骶丛撕脱伤,并初步证实其作为动力源神经治疗的安全性和部分有效性4。但是临床上的骶丛损伤患者一般是多根神经根同时受损,而单一的骶1神经根仅能修复一支神经根。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动力源神经来同时进行骶丛损伤的修复,才有望提高恢复水平。腰丛作为动力源神经已经应用于脊髓损伤后的膀胱功能重建5,且由于腰神经根在后路比较容易暴露,和骶丛位置邻近,手术创伤相对小,课题组在对大鼠解剖结构参数观测的基础上,已成功建立骶丛撕脱伤模型,通过术后观察大鼠的生存率、大鼠行为学观察及电生理检测来判断L2作为动力源神经的安全性。通过行为学观察,电生理检查、肌肉的湿重对比、电镜观察并结合肌肉横断面免疫组化判断神经根移位术后神经再生情况,证实其有效性。通过造模术后大鼠一般情况观察、肌肉的湿重比,电镜观察、结合肌肉横断面免疫组化,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元凋亡等指标综合分析骶丛撕脱伤后靶肌肉退变规律。第一部分腰2神经根作为动力源神经的安全性研究目的:了解切取单根腰2神经根对一侧肢体的影响,以及术后靶细胞退变规律的研究。方法:选取60只成年SD大鼠,雌雄不限,不打开椎管,在椎体神经孔外侧切断右侧腰4-腰6神经根,术后通过体感诱发电位来进行筛选,剔除造模不成功的大鼠,另取大鼠造模补足数量。将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3组,第一组为假手术对照组;第二组将大鼠的健侧腰2在椎管外切断;第三组将大鼠健侧腰2及腰6同时在椎管外切断。术后观察三组大鼠的一般情况,生存率,进行行为学观察和测试以及电生理检查。结果:1、一般情况:术后16周,三组大鼠分别存活19只、18只、18只;2、16周时三组大鼠左侧BBB评分分别为10.92±3.14、10.69±3.29、10.38±3.77;3、第一组及第二组大鼠均未发现有健侧肢体溃疡和自噬现象,第三组有一只大鼠出现轻微的足底溃疡,后愈合。结论:以腰2神经根作为动力源神经是安全可靠的,但是同时采用健侧的腰2及腰6神经根作为动力源神经可能会在早期有个别的出现难以代偿的失神经现象。第二部分利用腰2修复骶丛神经撕脱伤的研究目的:评价采用腰2作为动力源神经去修复骶丛撕脱伤的有效性。方法:选用已成年的200-300g的SD大鼠共90只,雄雌不限,进行右侧骶丛撕脱伤造模,术后通过SEP健侧剔除造模不成功的大鼠,另取大鼠造模补足数量。将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假手术组、健侧腰2-伤侧腰6吻合组、健侧腰6-伤侧腰6吻合组。术后观察各组大鼠的存活情况,对大鼠进行BBB评分;双侧股二头肌、小腿三头肌及胫前肌称量湿重和观察到的肌肉横断面对比和比较HE染色,电镜观察神经远端吻合口增长;利用肌电图来评估一贯作业的有效性。结果:术后12周BBB评分显示,两吻合组得分均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吻合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吻合组患侧的胫前肌、小腿三头肌及股二头肌与不吻合组比较,有明显的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吻合组内三组肌肉尤其以股二头肌恢复为佳。结论:健侧腰2神经根移位是能够有效的进行骶丛撕脱伤修复的动力源神经,能够解决由于无法找到神经根残端而无法修复的困难或者动力源神经不足时候的有效补充。第三部分大鼠单侧骶丛撕脱伤后靶肌肉退变规律的研究目的:研究单侧骶丛撕脱伤后靶肌肉的退变规律。方法:选用体重200-300g的成年SD大鼠60只,雄雌不限,建立单侧骶丛撕脱伤模型,。分别于损伤后2周,4周,6周,8周,10周,12周取大鼠两侧的小腿三头肌,测量肌肉湿重、肌细胞直径及肌肉横截面积及观察运动终板形态。结果:在肌肉失神经支配后,肌肉湿重、肌细胞直径及肌肉横截面积均下降,其中肌细胞直径及肌肉横截面积均呈进行性下降过程,而肌肉湿重呈现前快后慢的下降过程。在4周内,运动终板无明显变化,4周后,其边缘开始变得模糊,进而消失,12周基本很难找到。结论:肌肉湿重、肌细胞直径及肌肉横截面积均出现下降,运动终板在4周后开始逐渐消失。第四部分骶丛撕脱伤修复后中枢重建规律的研究目的:研究单侧骶丛撕脱伤健侧腰2移位后中枢重建规律。方法:选用体重200-300g的成年SD大鼠30只,雄雌不限,将其随机分为3组:第一组:右侧骶丛撕脱伤损伤不修复组,为阴性对照组,10只;第二组:健侧L2神经根移位修复组,10只;第三组:假手术组,不做特殊处理,10只。术后4个月,大鼠禁食12小时,尾静脉注射0.2ml18F-FDG,同时持续电刺激右侧患肢,吸收40分钟后上机扫描,扫描视野包括大鼠整个脑部及颈部。结果:第一组大鼠脑部基本无明显显像,第二组大鼠脑部双侧均有显像,第三组大鼠左侧脑部显像较为明显。结论:神经根移位成功,大脑皮层功能区的定位会发生重建。

郭清河[4](2011)在《兔骶丛爆震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相关性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盆骶部火器伤是现代战伤的一个重要部位,由于解剖结构复杂,生理功能特殊,合并伤及并发症多,具有高感染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是战创伤救治的难题和重点。骶丛战伤损伤范围广泛,大多不能一期修复,加重了失神经支配器官的功能障碍。现代战争更加侧重于爆炸性武器的应用,因此,建立骶丛爆震伤模型,揭示神经变性及靶细胞的功能退变规律,为骶丛火器伤的救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具有非常重要的军事及医学意义,以最大程度减低战场官兵的致残率。目的1、研究兔骶丛的组成及其支配器官。2、建立兔骶丛爆震伤动物模型。3、通过兔骶丛爆震伤动物模型,观察骶丛神经损伤段、骶丛损伤远段(坐骨神经段)、中枢神经元凋亡情况、靶肌肉失神经萎缩情况。方法1、新鲜大耳白兔标本10只,共20侧。从前后路切开,从腰椎椎间孔与骶椎骶孔开始,尖刀锐性性分离神经与周围组织,从近端分离至远端,探查神经至靶器官及肌肉的起止点。2、大耳白兔18只,致伤物为当量600mgTNT炸药的电子雷管,根据雷管与皮肤致伤距离不同随机分为致伤物与皮肤距离为1cm(A)、致伤物与皮肤距离为2cm(B)、致伤物与皮肤距离为5cm(C)三组,以后正中线、右髂后上棘与股骨粗隆连线、右股骨粗隆水平连线形成—三角区域,即骶丛在体表投影区域为致伤点,根据下肢体感诱发电位致伤前、致伤即刻、致伤1周后3个时相点检测及动物的伤情评估,来观察骶丛神经损伤的情况。3、大耳白兔36只,随机分为正常组(A)、1d组(B)、3d组(C)、1w周(D)、2w组(E)、4w组(F)等6组。致伤物为当量600mgTNT炸药的电子雷管,雷管与皮肤致伤距离为2cm,以后正中线、右髂后上棘与股骨粗隆连线、右股骨粗隆水平连线形成一三角区域,即骶丛在体表投影区域为致伤点,根据下肢体感诱发电位致伤后检测明显消失及动物的出现骶丛神经损伤表现,纳入实验组。通过HE染色、TUNEL检测、电镜观察,光镜下观察骶丛、骶髓、腓肠肌组织,神经手工计数神经元细胞。结果1、骶丛主要由腰5~7神经干及骶神经组成,其神经分支有臀前神经、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阴部神经、.直肠中神经、直肠后神经;靶器官及肌肉支配有直肠、泌尿生殖道、臀大肌、臀中肌、梨状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小腿三头肌、胫前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第三腓骨肌、第四腓骨肌、趾长伸肌、踇长伸肌、趾浅屈肌、趾长屈肌、骨间肌、蚓状肌。2、A组肉眼下骶丛神经全部断裂,1周存活率为0;B组肉眼下骶丛神经挫伤,骶丛损伤症状明显,伤后即刻SLSEP消失,1周后无恢复,1周存活率83%;C组仅伤及皮肤,未见骶丛损伤症状,伤后即刻SLSEP轻度改变(p<0.05),1周后与伤前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1周存活率100%。3、爆震伤后骶丛神经直接损伤段1~3天主要表现为束膜内出血,2周后神经轴突内出现明显瘢痕增生。1d~3d时脊髓伤侧前角神经元计数与正常组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1周时神经元数与正常组相比显着降低(P<0.01)。爆震伤后1d即可见到脊髓凋亡细胞,伤后第3d为凋亡发生的高峰期,1周组与3d组无明显差别,与正常组和其他组相比显着增多(P<0.01)。靶肌肉(腓肠肌)在2周后出现明显失神经萎缩。结论1、兔的骶神经的解剖位置、神经干的组成及靶器官的支配,与人的骶丛大致相似,可作为关于骶丛方面实验动物选择。2、B组600mgTNT炸药,致伤距离2cm,致伤压力51.34±1.03MPa,可形成典型的骶丛损伤,稳定性良好,且存活率高,可作为长期实验观察研究。3、骶丛爆震伤神经段损伤广泛严重,中枢脊髓神经元凋亡出现早,靶肌肉出现失神经萎缩,因此骶丛神经爆震损伤需要更早的进行治疗。

陈艳丽[5](2010)在《改善生活质量的宫颈癌手术的临床与循证医学研究》文中指出腹腔镜下根治性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切除对早期宫颈癌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目的:探讨腹腔镜下根治性全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切除术(Laparoscopic radical hysterectomy and pelvic lymphadenectomy LRH+LPL)治疗早期宫颈的疗效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2月至2008年12月31日因诊断为宫颈癌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科住院行手术治疗患者(FIGO分期为:Ⅰb-Ⅱa期)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腹腔镜下根治性全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对照组(开腹根治性全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盆腔淋巴结切除数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及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并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腹腔镜手术组共有31例患者,除了有两例中转开腹手术其他病例都成功地完成了LRH+LPL;开腹手术组有85例患者。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明显增加(260.07±76.67min VS 215.33±51.12min P=0.007),术后排气时间明显减少(42.88±18.66h VS 68.99±66.7h P=0.0001),术中出血量、盆腔淋巴结切除数无明显差异。中位随访时间是42months (6-84月),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各有3例和10例患者失访。两组比较5年生存率、5年无瘤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发率比较无差异(24.86%VS21.55%,P>0.05),病死率比较无差异(10.34%VS 11.58%,P>0.05)。患者的生活质量调查结果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RH+LPL与传统的开腹根治性全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切除手术治疗早期宫颈癌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如果手术者对腔镜操作熟练可以选择腹腔镜手术替代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宫颈癌。但目前还未见有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数据结果报道,需要开展多中心的大型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来证实。腹腔镜下根治性全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切除对早期宫颈癌患者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目的评价腹腔镜下根治性全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Laparoscopic radical hysterectomy and pelvic lymphadenectomy LRH+LPL)治疗早期宫颈癌的疗效。方法电子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Pubmed、CBMdisc数据库,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提取资料、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提取有效数据进行了Meta分。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8篇文章,无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RCT),3篇为前瞻性非随机对照试验,5个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与传统的开腹根治性子宫切除术(radical abdominal hysterectomy)组相比,腹腔镜下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Laparoscopic radical hysterectomy and pelvic lymphadenectomy LRH+LPL)组具有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术后肠道排气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而在复发率和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上则无显着差异性。结论腹腔镜下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它能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不增加手术后的复发率和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但由于纳入的文献的质量较低,这将会影响结果的可靠性。需要大样本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的研究结果来进一步证实。根治性子宫颈切除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临床分析目的分析根治性子宫颈切除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1月至2009年9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0例早期宫颈癌患者行根治性宫颈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患者成功实施了根治性宫颈切除术,一例患者因术中盆腔淋巴结快速冰冻病理检查提示:转移性癌,改行根治性全子宫切除术。平均年龄为30岁(25~38岁),5例未生育,4例已有子女,但所有患者均要求保留生育功能。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为:4例Ⅰb1期,5例Ⅰa期;病例类型均为鳞癌。8例是在腹腔镜下淋巴清扫,腹腔镜辅助阴式根治性宫颈切除术,1例患者行开腹根治性宫颈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一例术中发生髂外静脉撕裂,术后有静脉血栓形成。随诊期间无病例复发。1例患者术后行辅助妊娠成功但妊娠3+月时流产。结论对早期宫颈癌患者施行根治性宫颈切除术的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是可行的。根治性宫颈切除治疗早期宫颈癌临床价值的循证评价目的评价根治性宫颈切除术(保留患者生育功能)治疗早期年轻宫颈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根治性宫颈切除术(保留患者生育功能)治疗早期年轻宫颈癌的所有文献进行复习,从而评价根治性宫颈切除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临床价值。结果共19篇文献纳入本研究,复发率0%-9.8%,平均为4.7%;死亡率为0%-4.2%,平均死亡率为1%;术后妊娠率为46.1%,足月产185例,占37.3%,早产97例,占21%,流产188例,占40.6%,其中早期流产114例,占全部流产病例的60.6%。晚期流产74例,占全部流产病例的39.4%。结论宫颈根治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能满足患者的生育要求。严格执行手术指征,宫颈根治切除术不增加复发率。需要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结果来进一步验证。不同的治疗方式对ⅡB期宫颈癌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目的:研究不同治疗方式治疗ⅡB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价值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01月01日至2007年12月31日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科住院治疗的Ⅱb期宫颈癌的病例资料158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分成(1)单纯放射治疗组33例;(2)同步放化疗组,28例;(3)新辅助化疗+手术组28例;(4)新辅助放化疗同步+手术组24例;(5)新辅助化疗或新辅助放化疗同步+手术+术后巩固放化疗组45例,比较各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5年无瘤生存率,及生活质量。结果:各组比较5年生存率、5年无瘤生存率有差异,第5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5年无瘤生存率最低。各组比较生活质量有差异,第1组及第2组的生活质量较低。结论:新辅助化疗后行根治性全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是否可用于治疗Ⅱb期宫颈癌尚有异议。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目的评价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方法电子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Pubmed、CBMdisc数据库,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提取资料、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提取有效数据进行了Meta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共5篇文章,4篇为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1篇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新辅助化疗对局部晚期宫颈癌的5年生存率没有影响,提高了局部晚期宫颈癌的5年无瘤生存率,降低了术后淋巴结的转移率及宫旁的浸润率。结论新辅助化疗可用于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可降低术后宫旁浸润率及淋巴结转移率。但纳入的研究少且都为小样本的研究,因此新辅助化疗对局部晚期宫颈癌的疗效有待进一步大样本、高质量的多中心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宋宇宏[6](2008)在《腰骶丛损伤的应用解剖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和目的:腰骶丛(Lumbosacral plexus,LSP)损伤是一种神经受外界因素侵袭而损伤的疾病,随着诊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神经损伤后的功能恢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LPS损伤的病因多为高速交通事故、高处坠落、塌方等导致骨盆骨折、骨盆环破裂时造成的。正常时LSP在骨盆内的活动度极小,LSP损伤的机制常为骨盆后环骨折移位或合并关节脱位所造成的牵拉致伤,少数为压迫性损伤。外伤、机械压迫、化学刺激等多种原因损伤后缺血导致神经内部组织学的变化是神经功能难于恢复的主要原因,它造成神经根的正常传导功能障碍。国外学者通过动物及人的解剖学、组织学以及血液动力学方面的观察,对造成神经根的正常功能传导障碍的原因进行了研究,但对LSP血供方面的研究还不完善。LSP损伤后外科修复的临床效果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中神经的血液供应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神经缺损修复时,带血管的神经移植体(vascularized nervegrafting VNG)较常规的无血管神经移植具有理论上的优越性。对周围神经血供的研究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早在十八世纪六十年代,Isenflamm和Doerffler首次用灌注方法对周围神经的供给血管进行了研究,之后的学者对周围神经的血供的研究因得不到临床应用而一直停留在基础理论研究阶段。自Taylor 1976年成功地进行了带血管蒂的神经移植以后,人们对神经血供的研究由单纯的基础研究转向了临床应用的研究,同时研究方法也有了改进。2003年Suami、Sidney、2006年Hong、彭田红等分别利用放射血管显影技术对下肢神经、臂丛和上肢神经的血管体进行了研究。Suami等下肢血管体区域的研究,采用血管放射显影技术,着重对下肢主要神经的营养血管分布范围进行讨论,但还缺乏对LSP血供的系统研究资料,LSP及其血供的分布特征也未能从放射显影上得到证明。为此,本课题第一部分对LSP进行解剖学观测,采用血管显微解剖技术与明胶-氧化铅放射微血管显影技术对LSP神经的血液供应进行研究,提供腰骶(Lumborsacral,LS)神经根出椎间孔周围的解剖关系,神经根在椎管内的走行角度,LS神经根的解剖学数据,明确了LSP的血供,神经与血管的位置和解剖结构关系特点以及节段血管的供血区域,为LSP损伤的修复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微创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对血管和神经的可视化研究已成为临床诊断不可或缺的证据。现阶段临床常规应用的CT、超声、MRI等影像检查方法还不足以清晰显示LSP结构,影响LSP损伤诊断的准确性。1992年Howe等尝试应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技术结合脂肪抑制,显示家兔前肢的神经横截面图像,为周围神经成像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行的方法,但由于MR软硬件的限制,显示神经的分辨率不高,伪影明显,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近年由于磁共振技术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图像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压脂技术更完善,使磁共振神经成像术(magnetic resonance neurography,MRN)成为一种临床实用新技术。为此,本课题第二部分使用MRN技术对LSP进行成像,完整显示了在体LSPMR影像,并使其三维成像。为临床LSP损伤的诊断提供影像学资料,为LSP损伤的手术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许多学者在不断提高诊疗技术的基础上,还致力于探索不同的手术方法以恢复患者运动功能。Aramburo(1986)报道有关LSP探查手术入路,通过腹膜外与腹膜内两种入路可以显露LSP,常用肌旁侧腹切口,经腹膜后分离显露腰丛(Lumbar plexus,LP);经腹切口分离显露骶丛(Sacral plexus,SP)。Linarte和Gilbert(1986)报道经骶骨(SA)入路显露SP。LSP损伤修复探查目前的文献报道不多,而采用合理的手术入路对损伤的修复和保护其周围的血管和腰大肌等结构,维持脊柱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有重要的意义。临床上对前路腹膜后(Anterior retroperitoned,ARP)入路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腰椎手术,ARP入路可以通过将大血管牵向内侧暴露椎体更充分,或者通过切开更外侧的腰大肌暴露椎体,但切开腰大肌暴露椎体容易损伤位于腰大肌内的LP,切开腰大肌对脊柱的功能有影响,而腰椎前路手术中医源性LSP的损伤目前也有报道,主要发生在暴露和器械植入的过程中。为了在手术中更好地修复受损伤的LSP,恢复其功能,减少手术带来的二次创伤及保护脊柱功能,本课题在第三部分选用新鲜尸体标本,结合上述形态学和影像学研究结果,探讨LS部ARP手术入路的解剖结构特点,以期为临床LSP修复手术的开展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1.(1)15例红色乳胶灌注防腐成人标本的脊柱T9以下标本,肉眼和手术显微镜观察LSP根部椎管内、外的形态特点及其与椎管、硬脊膜和脊髓等周围组织的关系,(2)肉眼和手术显微镜下观察,LSP及前、后根(Posterior root,PR)的血供来源,以及前、后根营养动脉与脊髓前、后动脉的关系。(3)3具新鲜成人标本,经腹主动脉灌注3%明胶-氧化铅混悬液行动脉造影,解剖分离LSP及营养血管和来源血管,去除脊椎后对灌注的血管和LSP进行X线摄片观察。(4)实验过程使用佳能A650数码相机全程拍照,使用Photoshop软件对图片进行处理,利用南方医院影像中心PACS系统将X线片导入个人电脑,进行图像处理,可得到清晰的便于观察LSP的血供的动脉造影图片。2.健康自愿者3例,GE公司3.0T HD signa超导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MR)系统,脊柱表面线圈(CTL456)。常规行矢状面T1WI,横断面T2WI成像,参数::FRFSE序列T2WI脂肪抑制,TR/TE/NEX:4000/85/2,矩阵:352×256,层厚/层间距:1.0/0mm,层数40~44,扫描时间:4min17s。原始图像以Dicom格式导入GE公司AW4.3图像工作站,完成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层面容积重组(MPVR)、容积再现(VR)图像重建。3.新鲜标本3具,采用腋前线开口,左侧入路,进入腹膜后腔,腰大肌后外侧剥离,分离显露LP,结合LSP及营养血管的解剖结构,行模拟ARP神经修复、探查手术,观察腰大肌与LSP神经、血管之间的位置关系。结果:1.(1)LSP根部的显微外科解剖:LSP前、PR依次由神经小束-神经亚束-神经束组成,神经小束自相应的LS部脊髓节段的前外侧沟和后外侧沟平行排列发出或进入,斜向外下方走行,从上至下前根(Anerior root,AR)其始处与脊髓中线的距离先大后小,L1最大2.21±0.49mm,向下逐渐减小;AR与脊髓纵轴的夹角逐渐变小,L1最大为25.07°±5.37;前、后根在椎管内走行的长度逐渐增大,L1为66.74±10.77mm、65.61±9.87mm,增大到L5的129.99±16.27mm、137.64±11.37mm;前、后根直径最粗的为L5的1.70±0.36mm、1.75±0.56mm,相应的PR比AR粗;腰神经(Lumbar nerve,LN)AR分出角大于前支分出角,LS神经与硬膜囊的夹角逐渐减小,L1为56.64°±7.67,到S3的7.80°±1.94;前后根神经束逐渐形成内侧宽、外侧窄的扇形结构,其表面根动脉伴随神经根出入硬膜囊。(2)LSP及前、后根的血供:来自第1-4腰动脉(Lumbar artery,LA)、髂腰动脉、臀上动脉、骶外侧动脉,根动脉与脊髓前后动脉以多种方式相吻合。(3)LSP血供的分布:来源于LA系统、骶髂腰动脉系统、臀上动脉、臀下动脉、阴部内动脉发出的节段性动脉及邻近肌肉肌支。节段性动脉除发支营养椎体、椎弓等外,全部向内侧发支营养LS神经节、LSP,并伴随神经节向内延伸至硬脊膜或穿过硬脊膜、蛛网膜,沿前、后根行走,发支营养脊神经根,并在神经束与脊髓前、后动脉相吻合,吻合方式为真性吻合。节段动脉以“Y”型进入神经外膜,然后分成升降支,节段动脉及分支之间互相吻合,吻合方式为真性吻合和闭塞性吻合,以真性吻合为主。LSP神经干、股、束的血供除来源于节段动脉外,还来自邻近的动脉,包括伴行动脉及其分支、邻近的肌支。红色乳胶灌注标本和明胶-氧化铅放射显影法均清晰显示了LSP的血供。2.MRN LSP成像:MRN可以清楚显示LN椎间孔段(神经根)、LN节段(神经节)、LN节后段、LST(神经干)及股神经、闭孔神经(Obturator nerve,ON)、股外侧皮神经(Posterior fmoral crtaneous nerve,PFCN)、髂腹下神经(Iliohypogastricnerve,IN)、髂腹股沟神经(Ilioinguinal nerve,ILN)(股、束)。神经节信号高于神经根和神经干,神经节及神经干周围未见高信号灶。股神经在腰4、5椎体水平从腰大肌表面移行至髂腰肌表面,形态由长条形移行为椭圆形的断面,信号稍高于腰大肌,边缘较清楚。SP由于走行角度不同不能同时显示,斜矢状位成像定位线最好与斜冠状位所显示的短条状神经走行方向一致,这样可增加S1及邻近坐骨神经(Sciatic nerve,SN)的显示机会,利用多平面重建技术,可以对采集的原始数据任意方向重建,明显提高神经的显示率。3.模拟LSP损伤修复ARP手术入路:采用左侧前路腋前线切口,暴露L1~L3LN,能达到良好的暴露和直视下操作的目的。LP在不同断面中,LP神经位于腰大肌深面或肌质内,腰椎横突的前方,此处为腰大肌间隙,LP在腰椎侧方的组成具有一定的规律性,LA在腰大肌内的走行没有特定的肌间隙。结论:1.LSP血供来自于第1~4LA、骶髂腰动脉系统、臀上动脉、臀下动脉、阴部内动脉及邻近肌肉的肌支。营养动脉之间在神经内的真性吻合在病理状态下可提供侧支循环,血管区域之间的血供可以互相代偿。熟悉LSP根部的显微解剖有助于LSP损伤的诊治。2.乳胶灌注法适合神经外部血供的观察,血管造影法适合神经血管分布的整体观察,乳胶灌注法和血管造影法的结合观察研究,可以清晰显示LSP神经血管的分布及神经与血管的关系。3.MRN技术全面完成了LSP的成像,因其无创性,应该为临床进行LSP损伤检查首选的影像学手段。4.LSP损伤的修复和探查手术前路入路更加适合,ARP入路可以作为不损伤LS功能前提下的LP损伤修复的手术入路,腰大肌的前外侧是腰大肌切开的安全区。入路直接、简捷,暴露清楚,可直视下处理神经根和突出椎间盘;创伤小,出血少,从肌间隙进入,不破坏神经和肌肉的正常结构,不切除脊柱骨性部分和韧带,不影响脊柱稳定性。

江曦[7](2008)在《建立大鼠骶丛撕脱伤模型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骨盆骨折常伴发骶丛损伤及骶从撕脱伤,引起下肢运动、感觉功能障碍,并可能伴有排尿,排便功能障碍。但目前临床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骶丛撕脱伤的研究成为了目前骨科临床研究的一大难点问题。为进一步探讨骶丛撕脱伤的病理改变及治疗,动物实验是必不可少的途径。鉴于大鼠在动物进化上比较接近人类,因此,大鼠常被作为神经损伤和修复的理想动物模型。因此,对于重物打击脊髓损伤模型,还是臂丛撕脱伤模型均已见报道。但对于骶丛撕脱伤的动物模型尚未见报道。本文对此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通过大量的解剖和肌电图,对大鼠骶丛结构及功能做了大量基础性研究,通过不打开椎管造模,探讨大鼠骶丛撕脱伤的理想模型。本研究拟通过建立大鼠骶丛撕脱伤模型基础上,通过光、电镜观察,结合Masson三色染色及免疫组化分析等,分析撕脱伤后患肢肌肉变化规律,为今后撕脱伤的治疗及时机的选择提供实验数据。第一部分大鼠骶丛神经结构及其支配肌群的探讨【目的】:分析大鼠骶丛及坐骨神经的神经根组成,并分析各神经根对肌肉的具体支配功能。【方法】:选用20只成年SD大鼠,雌雄不限,通过大体解剖了解坐骨神经的神经根组成;通过对L4-6神经根的刺激,分别检测股二头肌、小腿三头肌和胫前肌的肌电图,由此推断神经根对肌群的支配权重及定位关系。【结果】:20只大鼠中,L4-6型有17只,L4-5型3只,两大类型又分两种亚型。通过肌电图分析,我们发现,L4-5是坐骨神经支配下肢肌肉的恒定支,L6神经根主要参与小腿三头肌的运动功能,但有两只大鼠,L6不参与对三组肌肉的支配。【结论】:本实验基本明确了大鼠骶丛及坐骨神经的组成,利用肌电图的方法判定出大鼠下肢股二头肌、三头肌和胫前肌的神经根支配组成及权重,为建立大鼠骶丛撕脱模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部分大鼠骶丛撕脱模型的建立【目的】:成功建立大鼠骶丛撕脱伤模型,探讨其可行性。并研究撕脱伤大鼠患肢的病理生理改变。【方法】:选用20只成年火鼠,雌雄不限,不打开椎扳,在神经孔外撕断右侧L4-6神经根。术后观察各组大鼠的存活情况,对受试老鼠进行BBB评分;并对其进行体感诱发电位及双侧股二头肌、小腿三头肌及胫前肌刺激电位检测,HRP逆行示踪,双侧股二头肌、小腿三头肌及胫前肌称重及肌肉横截面对比研究,以评价造模效果。【结果】:1、一般情况:术后6周,19只大鼠存活,生存率为95%,右下肢BBB评分为10.78+3.15,这正常大鼠为21分;2、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测:17只患肢未在双侧大脑皮层检测到SEP,造模成功率为89.5%3、辣根过氧化酶HRP示踪可见:2只大鼠脊髓节段内可见阳性反应,造模成功率89.5%。4、股二头肌、小腿三头肌及胫前肌称重及肌肉横截面对比统计学分析,差异明显。5、电镜检测发现撕脱侧肌肉出现萎缩、细胞核中间移位及出现肌卫星细胞等失神经支配征象。【结论】:大鼠椎管外撕脱L4-6造模,足建立大鼠骶丛撕脱伤模型较理想、可行的动物模型。

董卫国[8](2005)在《针刀治疗臀深部神经卡压综合征临床解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在成年尸体标本的臀区进行逐层的解剖观测,对臀深部神经血管出入梨状肌上下孔处的外径、深浅度以及相邻的组织结构进行解剖学观测并进行相应简便实用的表面解剖观测。据此设计闭合性手术治疗臀深部神经卡压综合征的合理手术入路,以利扩大特种针手术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症的适应症范围,减少盲目性,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损伤,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方法:15具经10%福尔马林常规固定的成人男性尸体,左右共30侧,外观均无明显的肢体畸形。采用解剖器械对臀区进行由浅入深的解剖,分离出梨状肌上下孔的神经、血管。解剖观测如下项目:①臀深部神经的分支与分布特点(包括神经的位置、毗邻、分支分布);②测量出盆处梨状肌的宽度、厚度以及出盆处梨状肌至大转子尖的距离:出盆处梨状肌上下缘距体表的距离;③测量棘角线(髂后上棘与骶角的连线,下同)长度,梨状肌上缘延长线与棘角线交点、梨状肌下缘延长线与棘角线交点分别至髂后上棘的距离,梨状肌的长轴与后正中线的夹角:④测量臀深部神经及臀上动脉、臀下动脉、阴部内动脉出梨状肌上孔、下孔处的外径以及各自到棘角线的距离;⑤对此观测的标本拍照、存档。 结果: 1.梨状肌出盆处的宽度33.03±3.06mm,厚度13.68±3.57mm,梨状肌出盆处至大转子尖的距离87.69±4.45mm。梨状肌出盆处上下缘距体表的距离分别是26.06±5.76mm,27.46±6.01mm。 2.棘角线长度为82.06±13.69mm,梨状肌上缘延长线与棘角线交点到髂后上棘的距离25.26±6.97mm,梨状肌下缘延长线与棘角线交点到髂后上棘的距离42.95±12.46mm,梨状肌长轴线与后正中线的夹角68.83°±5.39°。 3.臀上神经出梨状肌上孔处的横径:3.98±1.08mm,矢径:1.38±0.42mm,与棘角线的距离47.07±6.83mm,分支1-3支。坐骨神经出梨状肌下孔处的横径:15.01±3.56mm,矢径:4.69±1.75mm,与棘角线的距离为53.12±7.72mm。臀下神经出梨状肌下孔处的横径:5.29±0.71mm,矢径:2.52±1.01mm,与棘角线的距离为43.57±10.43mm。股后皮神

汤黎明[9](2004)在《神经阈值检测系统与图谱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神经科学的特殊性,其基础研究一直非常薄弱。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癫痫的外科治疗及其相关研究,从工程学角度解决了非器质性改变癫痫病灶无法定位和进行外科治疗的难题。但对于外界因素引起的神经电学特性改变,导致的行为功能的损坏,目前临床还无法进行诊断、治疗。本文通过对神经电学特性(主要是神经阈值)的相关研究,为神经科学基础研究带来新的方法,也为神经疾病的诊断、治疗带来了新的手段,丰富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发展。 本文首先论述了神经阈值的概念、特性和产生机理,强调了神经阈值检测系统及其临床应用意义。介绍了神经阈值检测系统及图谱的临床应用范围、实例、取得的成果,尤其对神经性疾病治疗取得的临床效果。 其次,揭示了神经电信号传递及原因,离子通道在神经电信号传导方面的应用:建立了神经元电学模型;研究了神经元生物电产生、神经元膜等效电路及膜电路中各参数对电信号时程、传导效率、传导速度的影响。 针对神经电学性能的非线性和弱信号特性,提出了系统软件、硬件设计方面的要求,总体设计的思路和对系统选择硬件的原则,软件设计的方法、步骤,研制出神经阈值检测系统。探索了神经阈值图谱的动物实验方案,建立了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方案,应用数理统计对不同波形、占空比、强度方面进行分折,应用频谱分折法对结果进行判断,取得了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结论。 最后叙述了神经阈值图谱建立对神经学基础研究和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的意义。对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议。

二、Transferring superior gluteal nerve to pudendal nerve in reconstructing functional impairment in simple conus medullaris or pudendal nerve injury(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ransferring superior gluteal nerve to pudendal nerve in reconstructing functional impairment in simple conus medullaris or pudendal nerve injury(论文提纲范文)

(2)健侧L4神经根移位修复大鼠骶丛撕脱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健侧 L4 神经根移位修复大鼠骶丛撕脱伤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结论
    四、讨论
    第一部分附图
第二部分 骶神经移位修复后脊髓前角改变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第二部分附图
第三部分 骶神经移位修复后大脑 PET 显像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第三部分附图
附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治疗策略
        参考文献
    伴有骶丛损伤的骨盆骨折的诊断及治疗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SD大鼠腰2移位修复骶丛撕脱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腰 2 神经根作为动力源神经的安全性研究
    一、 材料与方法
    二、 实验结果
    三、 讨论
    四、 实验结论
    附1部分图片
第二部分 利用腰 2 修复骶丛撕脱伤的实验研究
    一、 材料与方法
    二、 实验结果
    三、 讨论
    四、 实验结论
    附2部分图片
第三部分 大鼠单侧骶丛撕脱伤后靶肌肉退变规律的研究
    一、 材料与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结论
    附3部分图片
第四部分 骶丛撕脱伤修复后中枢重建规律的研究
    一、 材料与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结论
    附4部分图片
附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骨盆骨折伴有骶丛损伤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骶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治疗展望
        参考文献
学术活动情况
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兔骶丛爆震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相关性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兔骶丛神经及其支配器官的解剖关系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小结
    附1 部分图片
第二部分 兔骶丛爆震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附2 部分图片
第三部分 兔骶丛爆震伤相关性实验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综述 盆骶部(骶丛)火器伤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5)改善生活质量的宫颈癌手术的临床与循证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英文略写缩词列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宫颈癌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近况(文献综述)
    1 宫颈癌治疗的基本模式与选择
        1.1 不同临床期别宫颈癌治疗的原则与目的
        1.2 不同临床期别宫颈癌治疗的选择
    2 宫颈癌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
        2.1 宫颈癌手术的分类及适应症
        2.2 宫颈癌根治手术的范围
        2.3 腹后腔淋巴结淋巴清扫在宫颈癌治疗中的价值
        2.4 宫颈癌根治手术的主要术式的区别及优缺点
        2.5 宫旁组织及韧带的切除范围及在宫颈癌治疗中的价值
        2.6 影响宫颈癌手术疗效的临床病理因素
    3 保留生理机能的宫颈癌手术现况
        3.1 保留生育功能的宫颈根治手术
        3.2 保留内分泌及改善生活质量的卵巢移位及阴道延长
        3.3 保留膀胱神经功能的宫颈癌根治术
    4 宫颈癌根治微创性手术的现况
        4.1 腹腔镜下根治子宫切除和盆腹腔淋巴结清扫在宫颈癌手术中应用
        4.2 阴式根治子宫切除在宫颈癌手术中的应用
        4.3 机器人在宫颈癌手术中的应用
        4.4 前哨淋巴结切除在宫颈癌手术中的运用
    5 术前辅助治疗对宫颈癌手术的影响
        5.1 术前化疗
        5.2 术前放疗
    6 宫颈癌手术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6.1 对心理的影响
        6.2 对内分泌及性生活的影响
        6.3 改善生活质量的宫颈癌手术的改善措施
    7 宫颈癌手术治疗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7.1 宫颈癌手术治疗的指征
        7.2 适宜的手术范围与恰当的术式选择
        7.3 手术并发症的防治
    8 循证医学对宫颈癌手术治疗的指导意义
        8.1 循证医学概念
        8.2 循证医学与传统医学的区别
        8.3 循证医学研究证据的分级
        8.4 循证临床实践过程
        8.5 宫颈癌手术治疗的循证医学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腹腔镜下根治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切除对早期宫颈癌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手术步骤
        2.3 随访
        2.4 生活质量调查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两种手术方式术中情况比较
        3.2 两种手术方式手术切除范围比较
        3.3 两种手术方式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比较
        3.4 两种手术方式预后比较
        3.5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4 讨论
        4.1 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
        4.2 腹腔镜手术的彻底性
        4.3 腹腔镜手术的优势
        4.4 腹腔镜手术对预后和生活质量影响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腹腔镜下根治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切除对早期宫颈癌患者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检索策略
        2.4 资料的收集和方法学质量评估
        2.5 资料提取
        2.6 统计学处理方法
    3. 结果
        3.1 纳入研究的一般情况
        3.2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估
        3.3 结局测量指标
        3.4 统计分析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根治性子宫颈切除术治疗早期子宫颈癌临床疗效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术前准备
        2.3 手术方式
    3. 结果
        3.1 手术情况
        3.2 术后处理
        3.3 术后随访及月经生育情况
    4. 讨论
        4.1 宫颈根治性切除手术指征
        4.2 宫颈根治性切除手术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
        4.3 宫颈根治性切除术后生育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根治性子宫颈切除术治疗早期子宫颈癌临床疗效的循证评价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检索策略
        2.4 资料的收集及提取
    3.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根治性宫颈切除术治疗早期子宫颈癌的安全性和肿瘤切净评价
        3.3 根治性子宫颈切除术治疗早期子宫颈癌患者生存情况
        3.4 根治性子宫颈切除术治疗早期子宫颈癌患者生育情况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不同的治疗方式对ⅡB期宫颈癌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治疗方式
        2.3 随访
        2.4 生活质量调查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各组临床病理对比分析
        3.2 各治疗方法疗效析
        3.3 各治疗方法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新辅助化疗加手术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Meta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检索策略
        2.4 资料的收集和方法学质量评估
        2.5 资料提取
        2.6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纳入研究的一般情况
        3.2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估
        3.3 结局测量指标
        3.4 统计分析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6)腰骶丛损伤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腰骶丛及其血供的解剖学研究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MRN技术在LSP显像中的应用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LSP损伤腹膜后前入路的应用解剖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附录
研究生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研究生毕业论文统计学审稿证明

(7)建立大鼠骶丛撕脱伤模型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大鼠骶丛神经结构及支配肌群的探讨
    材料和方法
    讨论
    参考文献
    附1 部分图片
第二部分 大鼠骶丛撕脱伤模型的构建
    材料与方法
    讨论
    参考文献
    附2 部分图片
综述1 健侧骶丛及同侧腰丛神经根修复严重骨盆骨折致骶丛撕脱伤的实验研究
综述2 骶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诊断及治疗
致谢

(8)针刀治疗臀深部神经卡压综合征临床解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IN CHINESE
英文摘要 ABSTRACT IN ENGLISH
正文 TEXT
    前言 INTRODUCTION
    实验研究 EXPERIMENTAL STUDY
    结果 RESULTS
    讨论 DISCUSSION
    小结 CONCLUSSION
参考文献 REFERENCE
致谢 ACKNOWLEDGEMENT
附录 APPENDIX

(9)神经阈值检测系统与图谱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神经电生理发展的概况
    1.3 神经阈值技术的背景和意义
        1.3.1 神经阈值的概念
        1.3.2 神经阈值的特性
        1.3.3 神经阈值的产生机制
        1.3.4 本研究项目工作的意义
    1.4 本文研究背景和主要工作
        1.4.1 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查新结论
        1.4.2 主要内容
第二章 神经阈值检测系统及图谱的临床应用
    2.1 替代脑功能重组
    2.2 突触调整——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
    2.3 新出生者与成年者神经系统的可塑性
    2.4 人脑可塑性与功能再组
    2.5 对脑性瘫病人行脊神经后根高选择性部分切断(SPR)各神经纤维束阈强度的探测
    2.6 重复电刺激
    2.7 低频重复电刺激
    2.8 高频重复电刺激
第三章 神经生物工程学概念及其基础
    3.1 神经生物工程学的概念与任务
    3.2 神经生物工程学与行为
    3.3 突触区的信号传递
        3.3.1 突触
        3.3.2 化学性突触
        3.3.3 容积传导
        3.3.4 电突触
        3.3.5 递质释放与电信号和分子信号交换
        3.3.6 突触后电位与分子信号和电信号转换
    3.4 离子通道
        3.4.1 电压钳
        3.4.2 斑片钳
        3.4.3 离子通道的“开启”和“关闭”
        3.4.4 神经强度-时限曲线
        3.4.5 影响传导速度的因素
第四章 神经元细胞电学模型的建立
    4.1 引言
    4.2 神经元生物电的产生
        4.2.1 神经元构造
        4.2.2 神经与肌肉的电性质
        4.2.3 细胞的静息膜电位
        4.2.4 动作电位的起源和传播
        4.2.5 动作电位阈值水平
    4.3 神经元细胞模型组成
        4.3.1 神经元细胞内外离子的不匀分布构成细胞联电动势
        4.3.2 神经元膜离子通道形成膜电导通路
        4.3.3 神经元膜的脂质双层及其两侧的电解质构成膜电容器
        4.3.4 神经元膜Na-K泵起电流发生器作用
    4.4 神经元细胞的被动特性影响神经元的机能活动
        4.4.1 膜电容延缓神经信号的传导时程
        4.4.2 膜电阻和轴突电阻影响神经信号的传导效率
        4.4.3 膜的被动特性与轴突直径影响神经信号的传导速度
        4.4.4 膜电导对膜电位具有线性与非线性的依赖关系
    4.5 小结
第五章 神经阈值检测系统的研究
    5.1 神经电生理学方法
        5.1.1 电子刺激器
        5.1.2 脑内电刺激
        5.1.3 刺激电极
        5.1.4 刺激参数
        5.1.5 刺激电极尖端定位
        5.1.6 顺行冲动记录法
        5.1.7 逆行冲动记录法
        5.1.8 神经传导速度检测
    5.2 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
    5.3 智能化神经阈值检测系统
    5.4 USB总线技术
    5.5 DDS技术
    5.6 对检测系统的硬件要求
    5.7 高速模/数转换器
    5.8 直接数字合成技术硬件
    5.9 基本检测系统性能参数选择
    5.10 对检测系统的软件要求
        5.10.1 USB接口固件的开发
        5.10.2 USB接口驱动程序的开发
第六章 动物神经阈值图谱的检测及建立
    6.1 动物实验方案的建立
        6.1.1 动物实验方案的设计
        6.1.2 动物实验过程的设计
        6.1.3 动物实验刺激电信号的参数要求
        6.1.4 动物实验中实验动物的确定
        6.1.5 动物实验时间及环境的确定
        6.1.6 动物实验室人员的确定
    6.2 动物实验过程
        6.2.1 实验步骤及结果
        6.2.2 实验结果的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期间获奖情况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专利情况
参考文献
附录

四、Transferring superior gluteal nerve to pudendal nerve in reconstructing functional impairment in simple conus medullaris or pudendal nerve injury(论文参考文献)

  • [1]手外科神经电生理诊断技术及进展[J]. 田东. 中华手外科杂志, 2021(03)
  • [2]健侧L4神经根移位修复大鼠骶丛撕脱伤[D]. 张志凌. 第二军医大学, 2013(04)
  • [3]SD大鼠腰2移位修复骶丛撕脱伤的实验研究[D]. 鹿楠. 第二军医大学, 2013(04)
  • [4]兔骶丛爆震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相关性实验研究[D]. 郭清河. 第二军医大学, 2011(09)
  • [5]改善生活质量的宫颈癌手术的临床与循证医学研究[D]. 陈艳丽. 广西医科大学, 2010(09)
  • [6]腰骶丛损伤的应用解剖学研究[D]. 宋宇宏. 南方医科大学, 2008(06)
  • [7]建立大鼠骶丛撕脱伤模型的探讨[D]. 江曦. 第二军医大学, 2008(02)
  • [8]针刀治疗臀深部神经卡压综合征临床解剖研究[D]. 董卫国. 福建中医学院, 2005(03)
  • [9]神经阈值检测系统与图谱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D]. 汤黎明. 南京理工大学, 2004(02)

标签:;  ;  ;  ;  ;  

臀上神经转阴部神经重建单纯髓质圆锥或阴部神经损伤的功能障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