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多卡因的抗眩晕作用

利多卡因的抗眩晕作用

一、利多卡因的抗眩晕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赵英[1](2015)在《眩晕症的一般护理》文中提出0引言眩晕症是人体对空间关系的定向或平衡感觉障碍,是一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自身或外景运动错觉。1眩晕的分类1.1真性眩晕。常伴有平衡失调、站立不稳、眼球震颤、指物偏向及倾倒,并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脉搏及血压改变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征候,这种眩晕称为真性眩晕,系由前庭神经系统病变所引起。前庭系统性眩晕有周围性(包括耳源性和神经源性)和中枢性(包括脑干、小脑和大脑疾病)两类.1.2假性眩晕。只有头昏眼花、头重脚轻,也可有摇晃不稳,甚至跌倒,但不偏向一侧,无明确的周围环境或自身旋转的运

冷建军,代琳[2](2010)在《抗眩晕合剂治疗眩晕症65例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几种抗眩晕药物联合应用治疗眩晕症的疗效。方法:选择眩晕症患者127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2例应用维脑路通注射液10ml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5日为一疗程;治疗组65例应用2%利多卡因80mg、盐酸苯海拉明注射液40 mg、消旋山莨菪碱10 mg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5日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92%,对照组总有效率70.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抗眩晕合剂对治疗眩晕症有良好的疗效。

杨昌礼[3](2008)在《纳洛酮与利多卡因、山莨菪碱治疗眩晕症临床疗效对比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比观察纳洛酮与利多卡因、山莨菪碱片治疗眩晕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近年来我院诊治的眩晕症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给予利多卡因100mg加入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1次/d,山莨菪碱片10mg口服,3次/d,连用5d为一个疗程,必要时可重复应用一个疗程;对照组给予纳洛酮0.8mg加入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1次/d,5d为l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25例中显效15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为88.0%,无效3例,无效率12.0%;对照组25例中显效10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为64.0%,无效9例,无效率36.0%,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多卡因静脉给药,能透过血脑屏障,临床作用广泛,山莨菪碱改善微循环作用确切,对防止血栓形成、增加微循环血流速度、解除微循环痉挛均有积极作用,两药联合治疗眩晕症临床效果显着,用药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赵志荣[4](2007)在《眩晕疾病与药物治疗》文中研究指明

高勇,张大庆,段颖[5](2005)在《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利多卡因治疗眩晕170例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眩晕是临床急诊症状之一,病人痛苦体验非常明显。通过本组病例观察,探讨一个有效快速的治疗组方。在许多的眩晕治疗组方中,以口服、肌注用药较多,药物作用起效较慢。本组以静脉给药为主,疗效快并和对照组进行观察比较。本组病例选择耳源性眩晕为主。避免因中枢功能不足,而药物作用受到影响。并观察用药后起效时间、症状减轻程度、持续时间及有效率,观察低分子右旋糖酐,利多卡因治疗晕眩的药理作用,协同作用及不良反应。方法:随即将320例患者,以耳源性眩晕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情况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只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利多卡因治疗。对照组用其他常规抗眩晕药物治疗。结果:本组病人起效最短时间15min,最长时间是60min,中数起效时间31min。症状消失155例、减轻10例,无效5例。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效果。对照组起效最短时间30min,最长2h,中数起效时间50min。症状消失64例,减轻26例,无效56例。结论: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利多卡因对眩晕症患者的治疗,疗效肯定。采取了静脉给药的方法,临床起效较快。因利多卡因在体内代谢的半衰期较短,治疗中未发现不良反应。

邵成泉,赵梦泉[6](2005)在《复方丹参合利多卡因与654-2治疗眩晕症23例》文中提出

应黎[7](2005)在《眩晕疾病与药物治疗》文中指出

张臻年[8](2005)在《定眩颗粒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特点为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且易致急性脑血管病。本文系统回顾和总结了古代医家对眩晕的认识和现代中西医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治疗进展,根据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关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理论,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发病机理及其治疗方法作了初步探讨。本课题尝试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一个主要证型—痰瘀阻络证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进行探讨,提出化痰逐瘀法是中医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基本大法,并从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及酶学角度探讨定眩颗粒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痰瘀阻络证的作用机理。 定眩颗粒由天麻、半夏、陈皮、丹参、川芎、蔓荆子、葛根、玄参八味中药组成,具有化痰逐瘀、升阳益气、解痉定眩的功效。本研究将108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48例。治疗组用尼莫地平加定眩颗粒治疗,对照组单用尼莫地平治疗,并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的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及酶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总有效率81.25%(P<0.05);治疗组愈显率为71.67%,对照组愈显率为45.83%(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及酶学指标方面均有所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更为显着(P<0.01或P<0.05)。 上述结果提示:定眩颗粒无论在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还是在改善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酶学指标方面均有较好疗效,值得进一步对其作用机制加以探讨;化痰逐瘀法是中医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痰瘀阻络证的基本大法。

刘小如[9](2004)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美尼尔病50例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中药辅以利多卡因治疗美尼尔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中药辅以利多卡因治疗美尼尔病 5 0例 ,并与倍他啶治疗组对照。结果 :中药辅以利多卡因可获得与倍他啶相当的抗眩晕效果及更显着的抗耳鸣作用。结论 :中药辅以利多卡因治疗美尼尔病效果良好 ,值得推广应用。

胡春艳[10](2004)在《利多卡因合用山茛菪碱治疗眩晕10例》文中认为

二、利多卡因的抗眩晕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多卡因的抗眩晕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眩晕症的一般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眩晕的分类
    1.1 真性眩晕。
    1.2 假性眩晕。
2 病情观察
3 用药护理
4 心理护理
5 饮食与活动
6 创造良好的环境
7 健康教育

(2)抗眩晕合剂治疗眩晕症65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2 疗效观察
    2.1 判效标准
    2.2 治疗结果详见表一
3 讨论

(5)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利多卡因治疗眩晕170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一般资料
2 诊断标准
3 治疗方法
4 治疗效果
    4.1 疗效判断
    4.2 疗效比较
    4.3 起效时间比较。
5 讨论

(6)复方丹参合利多卡因与654-2治疗眩晕症23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般资料
治疗方法
治疗结果
讨论

(7)眩晕疾病与药物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眩晕的常见疾病[2]
2 眩晕的药物治疗
    2.1 类组胺药
    2.2 抗组胺药
    2.3 纳络酮
    2.4 甘露醇
    2.5 钙离子拮抗剂
    2.6 利多卡因
    2.7 抗癫痫药物
    2.8 传统中药对眩晕治疗的明显疗效也有许多报道, 例如丹参注射液20

(8)定眩颗粒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第一节 祖国医学对眩晕的研究概况
        一、病名病位病因病机的研究
        二、古代医家对眩晕的治疗概况
        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四、中医药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研究概况
        一、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解剖及病理生理的研究
        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三、现代医学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化痰逐瘀法是中医治疗眩晕痰瘀阻络证的基本大法
        一、中医运用化痰逐瘀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理论基础
        二、中医运用化痰逐瘀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现状
    第四节 定眩颗粒方证释义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试验目的
    二、试验设计
    三、试验结果
    四、试验结论
    五、讨论与体会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西医结合治疗美尼尔病50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治疗方法
    2.1 中药+利多卡因组
    2.2 常规治疗组
3 治疗结果
4 典型病例
5 讨 论

四、利多卡因的抗眩晕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眩晕症的一般护理[J]. 赵英.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14)
  • [2]抗眩晕合剂治疗眩晕症65例临床疗效观察[J]. 冷建军,代琳.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17)
  • [3]纳洛酮与利多卡因、山莨菪碱治疗眩晕症临床疗效对比观察[J]. 杨昌礼. 中国现代医生, 2008(17)
  • [4]眩晕疾病与药物治疗[J]. 赵志荣.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2007(03)
  • [5]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利多卡因治疗眩晕170例疗效观察[J]. 高勇,张大庆,段颖. 实用医技杂志, 2005(19)
  • [6]复方丹参合利多卡因与654-2治疗眩晕症23例[J]. 邵成泉,赵梦泉. 中国民间疗法, 2005(09)
  • [7]眩晕疾病与药物治疗[J]. 应黎. 中国全科医学, 2005(12)
  • [8]定眩颗粒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研究[D]. 张臻年.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1)
  • [9]中西医结合治疗美尼尔病50例疗效观察[J]. 刘小如. 四川中医, 2004(07)
  • [10]利多卡因合用山茛菪碱治疗眩晕10例[J]. 胡春艳. 中国疗养医学, 2004(01)

标签:;  ;  ;  ;  ;  

利多卡因的抗眩晕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