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性大鼠下丘脑5-羟色胺1A和2A受体亚型的定位和分布

雌性大鼠下丘脑5-羟色胺1A和2A受体亚型的定位和分布

一、雌性大鼠下丘脑5-羟色胺1A和2A受体亚型的定位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韩宇[1](2021)在《5-羟色胺对猪早期胚胎发育及表观遗传修饰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5-羟色胺对猪早期胚胎发育及表观遗传修饰的影响5-羟色胺(5-HT)是一种神经递质和生长因子,其发挥作用通常依赖于与其受体的结合。当机体受到刺激,出现应激状态时,会造成体内5-HT分泌紊乱,影响生长发育。近年来,诸多证据表明5-HT在雌性生殖系统中广泛表达,促进细胞增殖及分化,并在卵泡及胚胎发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5-HT参与调控小鼠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且这一研究已取得显着进展。在猪这一物种中,雌性生殖系统中是否存在5-HT和受体,5-HT对胚胎发育、卵泡发育是否有影响,5-HT与胚胎发育的表观遗传是否有相关性,这些都还未见报道。为解决以上问题,本研究以猪体外培养的孤雌激活早期胚胎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了如下实验。首先,在实验组胚胎培养液中添加5-HT,检测了5-HT对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5-HT对不同阶段早期胚胎中各受体表达的影响。研究发现实验组胚胎的卵裂率及囊胚率下降,囊胚的细胞总数减少,凋亡细胞数增加,说明5-HT抑制了胚胎的发育能力及发育质量。经5-HT处理早期胚胎,5-HT2A、5-HT4及5-HT7受体在猪早期胚胎的表达出现了明显的变化,5-HT2A及5-HT4受体的表达水平在2细胞期显着升高,在4细胞及囊胚阶段显着降低;5-HT7受体的表达则完全相反,在2细胞显着降低,而在4细胞及囊胚期显着升高,表明5-HT可能通过5-HT受体影响猪的早期胚胎发育。接下来,经5-HT处理早期胚胎,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早期胚胎中多能性和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5-HT处理显着降低了多能性基因NANOG的表达,增加多能性基因SOX2及促凋亡基因BAX的表达,表明5-HT能够通过调控基因表达影响猪的早期胚胎发育。最后,利用免疫荧光染色及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5-HT对猪早期胚胎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5-HT处理后,DNA甲基化未发生变化,H3K4me2及H3K4me3水平在2细胞期显着降低,在4细胞期显着增加,最后在囊胚期显着降低;H3K9Ac水平在2细胞期无显着差异,但在4细胞期显着增强,在囊胚期显着降低;H4K16Ac水平在2细胞期和4细胞期显着升高,但在囊胚期显着降低,表明5-HT处理会影响猪早期胚胎发育的组蛋白修饰水平。通过上述结果,我们推测5-HT可能通过受体介导调控基因表达,通过改变组蛋白修饰来影响早期胚胎的表观遗传,进而影响猪的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作为影响胚胎发育能力关键因素之一,卵母细胞的质量好坏尤为重要。哺乳动物卵母细胞位于卵泡内,其成熟伴随着卵泡的生长发育。颗粒细胞的发育及卵母细胞的成熟在卵泡发育过程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基于以上研究发现,5-HT对猪早期胚胎发育是有影响的,那对胚胎形成的重要参与者---卵母细胞是否有影响呢?5-HT是否参与调控猪卵泡发育和卵母细胞成熟?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通过上述实验发现,5-HT会影响猪早期胚胎发育,因此我们进行如下实验,首先,用5-HT处理卵母细胞,检测卵母细胞的第一极体排出情况,发现5-HT能够在1000μM时抑制猪卵母细胞成熟。接下来,用ELISA方法检测了猪体内三种不同发育阶段大、中、小卵泡分泌的5-HT含量,结果显示,大中小不同卵泡内分泌的5-HT含量差异显着,大卵泡内5-HT含量约为50 ng/m L,此结果表明,猪卵泡内分泌5-HT,且不同发育阶段卵泡内分泌的5-HT含量不同,推测5-HT可能与卵泡发育具有相关性。最后,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猪颗粒细胞的增殖相关基因,和雌二醇合成相关基因,结果显示,5-HT能够促进猪颗粒细胞的增殖,抑制雌二醇的合成。经以上实验结果,推测5-HT可能通过降低颗粒细胞的雌二醇的合成进而抑制猪卵母细胞的成熟,进而推测5-HT会影响猪的卵母细胞成熟及颗粒细胞雌二醇的分泌,进而调控了猪的卵泡发育过程。以上结果为进一步研究5-HT与胚胎发育及卵泡发育的相关性奠定了基础,也为5-HT、雌性生殖及表观遗传三者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李娟[2](2021)在《探讨5-HT系统在慢性癫痫共患抑郁大鼠中的表达与作用》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建立氯化锂-匹罗卡品(Lithium Chloride-Pilocarpine,Li Cl-PILO)诱导的SD大鼠慢性癫痫共患抑郁模型,探索5-HT各受体亚型在大鼠不同脑区的分布情况;并予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进行干预,探索其对抑郁行为及痫性发作的影响。【方法】1.实验动物分组: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Lithium Chloride-Pilocarpine,Li ClPILO)腹腔注射诱导大鼠癫痫持续状态,癫痫诱导成功大鼠第3周植入电极。所有的大鼠均进行5种行为学测试:糖水偏好实验(Sucrose preference test,SPT)、强迫游泳实验(Forced swim test,FST)、悬尾试验(Tail suspension test,TST)、旷场实验(Open field test,OPT)、高十字迷宫实验(Elevated-plus mazed,EPM)。SPT在造模前及造模后第4周进行1次。FST、TST、OPT、EPM于造模4周后观察结束时进行1次。并根据SPT的糖水消耗率、FST的不动行为时间和TST的不动行为时间将氯化锂-匹罗卡品大鼠慢性癫痫模型分为不伴抑郁行为组(epilepsy with no depressive behaviors,EWND组)和伴抑郁行为组(epilepsy with depressive behaviors,EWD组)。2.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PCR)检测各组嗅球、前额叶、纹状体、海马、中脑、杏仁核、内嗅皮层中5-HT各受体亚型的表达变化。3.脑电监测:癫痫持续状态模型造模成功后第3周植入电极,术后恢复7-10天后,用Power Lab系统记录活动大鼠的脑电。4.药物干预:根据脑电图和行为学筛选出癫痫共患抑郁大鼠,造模第5周开始腹腔注射艾司西酞普兰10mg/kg、20mg/kg,1次/日,持续2周,采用行为学及脑电观察抑郁行为及痫性发作。【结果】1.行为学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EP组SPT的糖水消耗率明显降低,FST的不动时间明显延长,攀爬时间明显减少,OFT的中央路程明显降低,EPM开放臂停留时间明显降低,其他行为学指标无差异。2.行为学结果显示在EWD组中,与Control组相比,大鼠SPT的糖水消耗率明显降低,FST攀爬时间明显降低,FST和TST的不动时间明显升高,OPT中央路程较明显降低,EPM开放臂停留时间及进入开放臂的次数明显降低;与EWND组中相比,EWD组大鼠SPT的糖水消耗率明显降低,FST和TST的不动时间明显升高,进入开放臂的次数明显降低;其他行为学指标无差异。3.氯化锂-匹罗卡品大鼠慢性癫痫模型伴抑郁的发生率为三分之一,EWND组和EWD组间的癫痫发作的频率以及持续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4.PCR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EWND组、EWD组大鼠在嗅球、前额、内嗅皮层、海马、纹状体、杏仁核、中脑的表达存在差异。5.行为学结果显示与打药前相比,予10mg/kg ESC后大鼠的SPT的糖水消耗率及FST的不动时间均有所改善,癫痫发作的频率及持续时间明显减少。给予20mg/kg ESC后大鼠的FST的不动时间有所改善,癫痫的发作频率明显升高,癫痫发作的持续时间无明显差异,EPM中的开臂停留时间明显延长。【结论】1.氯化锂-匹罗卡品大鼠慢性癫痫模型伴抑郁现象常见,也常伴随随焦虑样行为。2.5-羟色胺受体各亚型在氯化锂-匹罗卡品慢性癫痫共患抑郁大鼠脑部表达存在差异。3.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艾司西酞普兰可改善癫痫共患抑郁大鼠的痫性发作及抑郁行为,其不良反应可能与剂量相关。

任非非[3](2021)在《基于AMPK/SIRT1/PGC-1α通路研究醒脾解郁方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合成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及醒脾解郁方干预效应。方法:实验研究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CON)、模型组(MOD)、醒脾解郁方组(XPJYF)、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组(EOT)、醒脾解郁方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组(XPJYF+EOT)。每组根据应激时间各分为3w、6w组。除CON外,其余各组采用慢性束缚应激(CRS)造模,共21d。各组造模的同时给予相应药物干预。造模前及造模第3 w、6 w时进行行为学观察。造模3 w时评价脾虚程度,结合行为学实验,评价模型成功与否。取材后以HE染色和尼氏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病理变化及XPJYF干预效应。第二部分:大鼠分组及干预同研究一。取材后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突触及线粒体超微结构;分析线粒体及神经元突触体视学指标;高尔基染色观察神经元轴树突分支变化;提取海马突触体,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突触重塑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合成蛋白含量;检测海马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Ⅰ~Ⅳ及线粒体酶活性。第三部分:制备XPJYF低、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体外分离、培养原代海马神经元细胞并鉴定;采用CCK8法进行XPJYF细胞毒性实验;建立皮质酮(CORT)诱导海马神经元损伤模型,分为 CON、CORT、CORT+X(H)、(M)、(L)、CORT+E、CORT+E+X(H)、(M)、(L)共9组。以细胞免疫荧光观察SYN、PSD-95表达及海马神经元线粒体成像;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生物合成及突触重塑蛋白表达;ELISA及RT-PCR检测5-HT、DA及其受体情况。第四部分:大鼠分组及干预同研究一。取材后以免疫荧光三标染色观察海马CA1区NeuN/CD31/GFAP表达;RT-PCR检测海马AMPK/SIRT1/PGC-1α通路基因表达;免疫组化及 Western blot 检测 NeuN、GFAP、VEGF、Collagen Ⅳ蛋白表达。结果:1.第一部分1.1宏观表征:造模前大鼠状态良好,反应灵敏,活动自如。造模3 w后,反应降低,神态倦怠,活动减少,毛发干枯或发黄,粪便逐渐变稀,至6 w时表现更明显,各用药组较模型组有改善。1.2体质量变化:模型各组大鼠体重较空白组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体重增加(P<0.01,P<0.05)。与中药组比较,西药3 w、联合各组体重增加(P<0.01,P<0.05),西药6 w组降低(P<0.05)。联合各组体重较西药组增加(P<0.01,P<0.05)。1.3行为学:模型各组糖水偏好率(SPT)较空白组降低(P<0.01),强迫游泳不动时间(FST)延长(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联合各3 w及各用药6w组SPT升高,FST缩短(P<0.01,P<0.05)。联合各组SPT较中药、西药组升高(P<0.01,P<0.05),FST缩短(P<0.01,P<0.05)。与同组别基线比较,各组各时间点SPT降低(P<0.01),模型各组及中药、西药各6 w组FST延长(P<0.01,P<0.05)。1.4血清淀粉酶、尿D-木糖排泄率比较:造模3 w后血清淀粉酶和尿D-木糖排泄率均降低(P<0.01),至造模6周时更低(P<0.01)。1.5海马CA1区病理改变:HE染色:空白组海马CA1区神经元数量、分布、形态均无异常,圆形胞核清晰居中。模型3w组神经元数量减少,排列及形态不规则,细胞大小不一,部分呈三角形,细胞核深染、固缩,核仁显示不清;至6w时损伤进一步加重。各用药组有不同程度改善,以中药6 w组和联合组较为明显。尼氏染色:空白组海马CA1区神经元正常分布,胞质内可见丰富的尼氏小体,近胞核处呈“虎斑样”,远端呈细颗粒样,核仁清晰。模型3 w组细胞排列散乱,胞质内尼氏小体减少。至6w时,损伤加重,细胞皱缩明显,部分细胞尼氏体减少,并可见中央性染色质溶解现象。各用药组损伤逐渐恢复,以西药3 w组及中药6 w组明显。2.第二部分2.1神经元超微结构:正常组神经元突起较多,线粒体正常,突触结构完整,突触小泡较多。造模3 w后,线粒体肿胀,嵴断裂,突触小泡数量减少。至造模6 w,损伤加重,突触间隙显示不清,突触小泡减少,聚集分布,线粒体膜破坏,嵴断裂,基质空泡样变。各用药组上述损伤减轻。2.2线粒体体视学:模型各组Vvm较空白组升高(P<0.01),NM、δ、δm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Vvm降低(P<0.01,P<0.05),各6 w组NM升高(P<0.01),中药、联合各组及西药6 w组δ、δm升高(P<0.01,P<0.05)。较中药组,西药6 w组δ、联合6 w组Vvm降低(P<0.01),联合各组δm升高(P<0.01,P<0.05)。2.3突触体视学:模型各组数密度(Nv)、面密度(Sv)、突触小泡面数密度(NS)均较空白组降低(P<0.01)。中药、联合各6 w组Nv、Sv、Ns较模型组升高(P<0.01,P<0.05)。2.4高尔基染色:模型各组Sholl交点数及树突棘较空白组减少(P<0.01)。中药、联合各组Sholl交点数较模型组增多(P<0.01,P<0.05),中药、西药各6 w组及联合各组树突棘密度升高(P<0.01,P<0.05),且联合6 w组较中药、西药各6w组升高(P<0.05)。2.5突触体突触重塑蛋白:与空白组比较,模型3 w组GAP-43、PSD-95增加(P<0.01),6w组降低(P<0.05),各组SYN、syntaxin 1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联合各组及西药3 w组GAP-43、PSD-95增加(P<0.01,P<0.05),中药、联合各组SYN升高(P<0.01),中药、西药及联合各6 w组syntaxin 1升高(P<0.01,P<0.05)。与中药组比较,西药6 w组SYN降低(P<0.05),联合6 w组GAP-43增加(P<0.01)。2.6线粒体生物合成蛋白:模型各组SIRT1、PGC-1α、AMPK-α1、Tfam、NRF1较空白组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3 w组SIRT1和AMPK-α1、联合各组SIRT1、PGC-1α、Tfam升高(P<0.01,P<0.05)。与中药组比较,联合3 w组AMPK-α1、6w组PGC-1α表达升高(P<0.01)。3.第三部分3.1细胞毒性实验:经免疫荧光鉴定,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符合神经元细胞特征。经CCK8实验,确定醒脾解郁方含药血清浓度为高剂量组10%、中剂量组10%和低剂量组20%,作用时间确定为24h。3.2线粒体生物合成蛋白表达:与CON组比较,CORT组、CORT+E组SIRT1、PGC-1α、NRF1、Tfam 降低(P<0.01)。与 CORT 组比较,CORT+X 的 H、M 组 SIRT1、NRF1、Tfam 升高(P<0.01),CORT+E 组 SIRT1 降低(P<0.05),CORT+X(H)组PGC-1α 升高(P<0.01)。与 CORT+E 组比较,CORT+E+X(H)组 PGC-1α、Tfam 升高(P<0.05),CORT+E+X(M)组 NRF1、Tfam 升高(P<0.01)。3.3突触重塑蛋白表达:与CON组比较,CORT组、CORT+E组GAP-43、SYN、PSD-95 降低(P<0.01)。与 CORT 组比较,CORT+X 的 H、M 各组 GAP-43、SYN 升高(P<0.01),CORT+X(H)组 PSD-95 升高(P<0.01)。与 CORT+E 组比较,CORT+E+XPJYF 的 H、M、L 组 GAP-43、SYN、PSD-95 升高(P<0.01,P<0.05)。3.4 5-HT、DA及其受体mRNA含量:与CON组比较,CORT组、CORT+E组5-HT、DA、5-HT1AR mRNA、DRD1 mRNA 降低(P<0.01)。与 CORT 组比较,CORT+X(H)组 5-HT、DA 升高(P<0.05),CORT+E 组 5-HT 降低(P<0.05),CORT+X 的 H、M组 5-HT1AR mRNA、DRD1 mRNA 升高(P<0.01)。与 CORT1+E 组比较,CORT+E+X(H)组 5-HT 升高(P<0.05),CORT+E+XPJYF 的 H、M、L 组 5-HT1AR mRNA、DRD1 mRNA 升高(P<0.01,P<0.05)。4.第四部分4.1线粒体合成基因表达:模型各组SIRT1 mRNA、PGC-1α mRNA较空白组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 SIRT1 mRNA、PGC-1αmRNA、AMPK-α1 mRNA 均升高(P<0.01),中药6w组、西药及联合各组NRF1 mRNA升高(P<0.01),西药3 w组、中药及联合各组Tfam mRNA表达均升高(P<0.01,P<0.05)。与中药组比较,联合各组SIRT1 mRNA、PGC-1α mRNA、NRF1 mRNA 均升高(P<0.01),西药 3 w 组 SIRT1 mRNA升高(P<0.01)。4.2突触微环境蛋白表达:模型各组NeuN、GFAP、VEGF较空白组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及联合各组NeuN、GFAP、VEGF均升高(P<0.01,P<0.05),西药各组GFAP升高(P<0.01),西药3 w组VEGF升高(P<0.01)。与中药组比较,西药各组GFAP 降低(P<0.05),联合各组 GFAP 升高(P<0.01),联合 3 w 组 VEGF 升高(P<0.05)。结论:1.慢性束缚应激3周时,动物模型符合肝郁脾虚型抑郁症标准,脑内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且随应激时间延长,损伤程度加重。中药醒脾解郁方和西药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均可不同程度减轻神经元损伤,改善抑郁样行为,中药的远期保护优势较西药明显,且以两者联合应用作用更为显着;2.抑郁模型大鼠脑内海马CA1区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破坏,线粒体损伤,突触重塑功能降低,与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合成减少直接相关。中药醒脾解郁方和西药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均可动态调控该信号通路,促进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但二者作用的优势环节不同,西药在调节神经递质方面更具优势,而中药在改善线粒体功能方面更为明显,且中药的远期作用效果优于西药。3.抑郁症海马神经元突触微环境中星形胶质细胞、微血管内皮细胞及微血管基底膜损伤,与神经元突触重塑相关。中药醒脾解郁方可通过调控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增加线粒体生物合成,保护突触微环境,促进抑郁症神经重塑,作用较西药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更具优势,且中西药联合应用效果显着。

王中科[4](2021)在《GPR30在女性FCDⅡb和TSC患者癫痫发生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皮质发育障碍(Malformations of cortical developmen,MCD)是一类以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是难治性癫痫的主要病因。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ocal cortical dysplasia,FCD)和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是皮质发育障碍最重要的两个亚型。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Ⅱb(FCDⅡb)和结节性硬化症(TSC)具有相似的病理特征,如:异形神经元(Dysmorphic neuron,DN)、巨细胞(Giant cell,GC)、气球样细胞(Balloon cell,BC)等。FCDⅡb和TSC患者癫痫首发年龄早且严重,既往研究认为FCDⅡb和TSC患者手术切除的脑组织谷氨酸转运体、NMDA受体和促炎因子的表达显着增高,促使了异形神经元兴奋性增高以及炎症级联反应的激活,最终导致了FCDⅡb和TSC患者的癫痫发生。然而,FCDⅡb和TSC患者癫痫发生的具体分子机制尚不清楚。雌激素是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神经元兴奋性和神经炎症的重要调节因子,临床数据和动物实验表明雌激素具有促惊厥作用。雌激素通过其核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α,ERβ)和近年来发现的表达于细胞膜的G蛋白偶联受体30(G-protein-coupled receptor 30,GPR30)发挥作用。其中,核受体(ERα和ERβ)调控雌激素的基因组效应,并且已有研究表明ERα可以增加患者癫痫的易感性。GPR30是发挥雌激素快速非基因组效应的雌激素膜受体,作用效应主要包括钙动员、激酶激活和氧化应激反应等。研究表明,在大鼠的前额叶皮层中,GPR30的表达量是ERα或ERβ的2-4倍,并且GPR30对雌激素有更高的亲和力。此外,GPR30可以被雌激素选择性激活,而不与其他类固醇激素(如孕酮、睾酮或皮质醇等)结合。GPR30也可以调节迷走神经传入神经元的兴奋性,减少小胶质细胞中TNF-α,IL-1β和IL-6的释放,但GPR30在FCDⅡb和TSC患者癫痫发生中的作用尚不清楚。为了研究GPR30在FCDⅡb和TSC患者癫痫中的作用,我们检测了FCDⅡb和TSC患者癫痫灶中GPR30的表达和分布,分析了GPR30表达与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探讨了GPR30下游PKA(Protein Kinase A,蛋白激酶A)信号通路的表达,GPR30介导的NF-κB炎症通路以及皮层神经元兴奋性。此外,我们进一步评估了FCDⅡb和TSC患者致痫灶中GPR30表达与18F-FDG PET-CT标准摄取值(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SUV)的相关性,以及SUV对女性TSC患者致痫性结节的潜在预测价值。主要的结果如下:1.GPR30在FCDⅡb和TSC患者中的表达和分布1.1检测FCDⅡb、TSC患者和对照组切除脑组织标本中GPR30的表达。对于男性患者,GPR30的RNA和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然而,在女性患者中,FCDⅡb和TSC患者GPR30的RNA和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并且女性FCDⅡb和TSC患者GPR30表达与患者癫痫发作频率呈显着负相关。1.2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和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技术检测患者和对照组标本中GPR30的分布。GPR30在DN和BC中均有表达,并且女性患者GPR30的平均光密度与对照组相比显着降低。免疫荧光展示了GPR30广泛分布于女性患者和对照组的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中,并且GPR30在女性患者脑组织标本中小胶质细胞内的表达明显下降。2.PKA信号通路在女性FCDⅡb和TSC患者中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展示了女性FCDⅡb和TSC患者标本中DN和BC均有GPR30下游的PKA信号通路的表达。Western Blot结果发现FCDⅡb和TSC中PKA和p-PK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显着下降。此外,我们发现在FCDⅡb和TSC女性患者中PKA、p-PKA的表达与GPR30与呈正相关,与癫痫发作频率呈负相关。3.女性FCDⅡb和TSC患者致痫灶中的炎症反应我们探讨了女性FCDⅡb和TSC患者致痫灶中小胶质细胞的数量和NF-κB介导的炎症通路表达。免疫荧光显示FCDⅡb和TSC中小胶质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IHC显示了DN和BC中均有NF-κB的表达,并且NF-κB通路在女性患者标本中显着激活。此外我们发现NF-κB表达与GPR30的表达呈负相关,与癫痫发作频率呈正相关。4.G-1和G-15对GPR30信号通路的影响对培养的原代皮层神经元分别进行DMSO,GPR30受体激动剂(G-1),GPR30拮抗剂(G-15)处理。Western Blot结果显示G-1的处理上调了原代神经元PKA和p-PKA的表达,下调了NF-κB表达;G-15处理下调了PKA和p-PKA的表达,上调了NF-κB表达,这些结果表明GPR30可以调节PKA和NF-κB信号通路。5.GPR30在皮层神经元兴奋性中的作用为了研究GPR30在皮质神经元兴奋性中的作用,我们在体外癫痫模型中评估了G-1和G-15对皮层神经元s EPSC(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和s IPSC(Inhibi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的影响。G-1降低了s EPSC的频率,而G-15提高了s EPSC的频率,但s EPSC的振幅在G-1和G-15处理后均未受影响。此外,G-1和G-15对s IPSC的频率和振幅均无影响。这些结果表明GPR30调节了兴奋性突触传递。此外,我们检测了经G-1和G-15处理的皮层神经元中NR2A和NR2B的表达。G-1处理下调了NR2A和NR2B的表达,而G-15处理上调了NR2A和NR2B的表达。6.GPR30与TSC和FCDⅡb患者SUV的相关性研究18F-FDG PET-CT可通过最大标准摄取值和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和SUVmean)来反映身体组织的糖代谢情况,并且GPR30可以调节细胞糖代谢。我们发现,在女性FCDⅡb和TSC患者中,SUV与GPR30的表达呈正相关。然而,在所有患者以及男性患者中,SUV和GPR30没有相关性。7.GPR30与SUV在女性TSC患者致痫结节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为了评估女性TSC患者中致痫性结节和非致痫性结节中GPR30表达水平,我们运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了致痫结节和非致痫结节中GPR30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发现GPR30在致痫性结节中的表达与非致痫结节相比显着降低。此外,致痫性结节的SUV与非致痫性结节相比显着降低,并且与GPR30的表达呈正相关。ROC曲线显示,SUVmax和SUVmean均能预测致痫性结节的定位,且SUVmax比SUVmean具有更好的预测作用。因此,SUV可以作为预测致痫性结节的标志物。结论:本研究发现GPR30通过调节神经元兴奋性和神经炎症来调控女性FCDIIb和TSC患者的癫痫发生,在女性FCDIIb和TSC患者的癫痫发生中起到保护性的作用。通过分析GPR30与PET-CT SUV的相关性,我们发现GPR30表达降低与女性FCDIIb和TSC致痫灶的低糖代谢呈正相关。有趣的是,在女性TSC患者的致痫性结节中,GPR30的表达量和SUV的表达均降低,并且SUV可有效地对女性TSC患者致痫性结节的位置进行预测。因此,我们的研究结果为女性FCDIIb和TSC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并且得出PET-CT SUV值可以作为反映女性FCDIIb和TSC患者中GPR30表达和定位致痫灶的非侵袭性标记物。

李昕蓉[5](2021)在《“疏肝调神”针法对失眠大鼠海马5-HT1AR、2AR和下丘脑GABAAR-α1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分析“疏肝调神”针法对失眠大鼠行为学、睡眠时间以及海马5-羟色胺1A受体(5-HT1AR)、2A受体(5-HT2AR)和下丘脑γ-氨基丁酸A受体α1亚基蛋白(GABAAR-α1)表达的影响,从相关脑区神经递质受体信号应答角度,揭示和探讨“疏肝调神”针法干预失眠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为针刺治疗失眠的效应机制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70只SPF级健康Wistar大鼠(雄性),随机分出空白组(10只),其余大鼠利用夹尾刺激复合对氯苯丙氨酸(PCPA)腹腔注射法复制失眠模型。造模16d后,选取50只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抓取组、西药组、针刺组及假针刺组。抓取组每日参照针刺组固定方式抓取;西药组每日予艾司唑仑灌胃并同样抓取;针刺组选取主穴“百会”、“神门(双)”、“内关(双)”、“太冲(双)”进行针刺,每只每穴行针1min,每日1次,共治疗7d;假针刺组选取“非经非穴”的尾根、尾部上中下各1/3处操作,每只每次刺激7min,每日1次,共刺7d。治疗结束后使用高架十字迷宫、旷场实验比较各组大鼠行为学变化;使用戊巴比妥钠睡眠实验法分析各组大鼠睡眠潜伏期、睡眠时间变化;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WB),分析“疏肝调神”针法对大鼠海马区5-HT1AR、5-HT2AR及下丘脑区GABAAR-α1表达的影响。结果:1各组大鼠一般体征变化(1)体征改变:空白组大鼠毛色正常,状态良好,无异常表现;模型组大鼠首次注射PCPA 28-30小时后出现兴奋性及攻击性增强,72小时后表现出皮毛杂乱无光泽、精神萎靡等抑郁状态;抓取组、假针刺组与模型组大鼠情况相似;西药组和针刺组大鼠毛色、一般状态等均有所改善。(2)饮食饮水量及体质量变化: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每日饮食量明显减少、饮水量明显增加、体质量增长幅度减少(P<0.01,P<0.01,P<0.01);与模型组相比,抓取组饮食、饮水及体质量增长幅度无差异(P>0.05);与抓取组相比,西药组和针刺组饮食量增多(P<0.05,P<0.01)、饮水量减少(P<0.01)、体质量增长幅度增加(P<0.05);与西药组相比,针刺组上述指标无差异(P>0.05);与假针刺组相比,针刺组饮食、饮水量、体质量增长指标均有差异(P<0.01)。2各组大鼠行为学变化(1)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比较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进入高架十字迷宫开放臂次数比、进入开放臂时间比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抓取组无差异(P>0.05);与抓取组相比,西药组进入开放臂次数比增加(P<0.05)、针刺组显着增加(P<0.01),两者进入开放臂时间比增加(P<0.01);与西药组相比,针刺组进入开放臂次数比无差异(P>0.05)、进入开放臂时间比更高(P<0.05);与假针刺组比较,针刺组以上指标均显着增加(P<0.01)。(2)旷场实验比较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旷场实验中水平跨格得分、直立得分明显减少,粪便粒数明显增多(P<0.01);与模型组相比,抓取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抓取组相比,西药组、针刺组大鼠水平跨格得分明显增加、直立得分明显增加,粪便明显减少(P<0.01,P<0.01,P<0.01);与西药组相比,针刺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假针刺相比,针刺组有明显差异(P<0.01)。3各组大鼠戊巴比妥钠睡眠实验比较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睡眠潜伏期时长明显延长、睡眠时间明显缩短(P<0.01,P<0.01);与模型组相比,抓取组无差异(P>0.05);与抓取组相比,西药组、针刺组睡眠潜伏期缩短(P<0.05,P<0.01),睡眠时间明显延长(P<0.01);与西药组相比,针刺组睡眠潜伏期无差异(P>0.05),睡眠时间更长(P<0.05);与假针刺相比,针刺组差异显着(P<0.01)。4各组大鼠脑组织神经递质受体蛋白表达变化(1)海马5-HT1AR、5-HT2AR表达比较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5-HT1AR表达明显降低、5-HT2AR表达明显增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抓取组无差异(P>0.05);与抓取组相比,西药组、针刺组鼠海马5-HT1AR蛋白表达显着增高(P<0.01),5-HT2AR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P<0.01);与西药组相比,针刺组5-HT1AR表达水平增加更高(P<0.05),5-HT2AR表达水平无差异(P>0.05);与假针刺组相比,针刺组以上指标均有显着差异(P<0.01)。(2)下丘脑GABAAR-α1表达比较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下丘脑GABAAR-α1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抓取组无差异(P>0.05);与抓取组相比,西药组、针刺组大鼠下丘脑GABAAR-α1表达均明显增高(P<0.01);与西药组相比,针刺组大鼠下丘脑GABAAR-α1升高幅度无差异(P>0.05);与假针刺组相比,针刺组具有显着差异(P<0.01)。结论:(1)失眠大鼠出现易激惹而后反应迟缓,饮水饮食异常,体质量增长缓慢,睡眠潜伏期延长、睡眠时间缩短等表现,针刺和西药均可改善大鼠的一般情况和睡眠,其中“疏肝调神”针法在大鼠行为学的改变和延长睡眠时长上效果更好。(2)失眠大鼠海马5-HT1AR、5-HT2AR和下丘脑GABAAR-α1蛋白表达异常,针刺和西药都能够上调海马5-HT1AR、下丘脑GABAAR-α1表达,下调海马5-HT2AR表达,表明针刺和西药可能通过加强大脑抑制性神经元活动,减弱兴奋性神经元的活动来改善睡眠,其中针刺对抑制性神经元的作用优于西药治疗,这为“疏肝调神”针法干预失眠提供了神经生物学依据。

任小娟[6](2020)在《肾不藏志不寐的理论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探讨肾不藏志不寐论治的理论依据、因机证治和常用安肾志方药。(2)采用D-半乳糖联合对氯苯丙氨酸(PCPA)建立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模型,观察肾不藏志不寐模型大鼠衰老方面、睡眠方面和海马转录组变化,衰老方面包括记忆能力、氧化应激、凋亡基因,睡眠方面包括睡眠时间、脑电图、炎症因子和神经递质。(3)观察远志对肾不藏志不寐大鼠睡眠、神经递质和炎性因子的影响,以及远志对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海马转录组的影响。方方法:(1)收集、归纳和探讨肾不藏志不寐的理论依据和论治方药。(2)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D-半乳糖组、对氯苯丙氨酸组、肾不藏志不寐组,采用D-半乳糖120mg/kg/d皮下注射42d联合PCPA 300mg/kg/d腹腔注射3d建立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模型。(3)通过Morris水迷宫(MWM)观察肾不藏志不寐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检测肾不藏志不寐大鼠脑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含量,海马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CAT、B淋巴细胞瘤相关X蛋白(Bax)、B淋巴细胞瘤-2(Bcl-2)、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m RNA的表达,观察肾不藏志不寐大鼠衰老方面的变化。(4)采用戊巴比妥实验观察肾不藏志不寐大鼠睡眠情况,通过脑电图观察大鼠觉醒(Wake)、慢波睡眠I期(SWS1)、慢波睡眠II期(SWS2)、快速动眼睡眠(REMS)和睡眠总时间(TST),检测肾不藏志不寐大鼠血浆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脑5-羟色胺(5-HT)、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含量,海马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核转录因子-κB(NF-κB)、5羟色胺1A受体(5-HT1AR)、γ-氨基丁酸A受体α1亚型(GABAARα1)、代谢型谷氨酸受体2(m Glu R2)m RNA的表达,观察肾不藏志不寐大鼠进行睡眠方面的变化。(5)对空白对照组和肾不藏志不寐组大鼠海马提取总RNA进行转录组测序和分析。(6)观察远志对肾不藏志不寐大鼠的影响: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肾不藏志不寐组、远志低剂量组(0.0875g/kg)、远志中剂量组(0.175g/kg)、远志高剂量组(0.35g/kg)、地西泮组(0.92mg/kg),通过MWM观察远志对肾不藏志不寐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检测各组大鼠海马5-HT、Glu、GABA的含量,血浆IL-1β、IL-6、TNF-α的含量。(7)对空白对照组、肾不藏志不寐组、远志中剂量组、地西泮组大鼠海马提取总RNA进行转录组测序和分析。结结果:(1)肾志对寐寤具有调节作用,肾不藏志不寐的主症为夜寐早寤,病位在肾,病因是肾脏虚损,肾志不入于舍是肾不藏志不寐的核心病机。肾不藏志不寐常见临床证型包括肾气不固型、肾精不足型、肾阳虚型、肾阴虚型、肾虚水泛型和肾不纳气型六种证型。远志、刺五加、人参、茯神、五味子、交泰丸、黄连阿胶汤、六味地黄丸、磁朱丸和孔圣枕中丹是治疗肾不藏志不寐常用方药。(2)D-半乳糖120mg/kg/d皮下注射42d联合PCPA 300mg/kg/d腹腔注射3d可以建立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模型。(3)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模型衰老方面的变化: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大鼠体重减轻,MWM中逃避潜伏期延长、穿台次数减少,脑SOD、CAT、GSH-px含量减少、MDA含量增加,海马SOD1、SOD2、CAT m RNA表达上调,海马Bax、Caspase-3 m RNA的表达上调、Bcl-2 m RNA表达下调。(4)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模型睡眠方面的变化:戊巴比妥实验发现肾不藏志不寐大鼠睡眠潜伏期延长、睡眠时间缩短,肾不藏志不寐大鼠脑电图WAKE增加、SWS1、SWS2、REMS和TST减少,血浆IL-1β、IL-6、TNF-α含量增加,脑5-HT、GABA含量减少、Glu含量增加,海马IL-6、TNF-αm RNA表达上调,海马5-HT1AR、GABAARα1m RNA表达下调、m Glu R2 m RNA表达上调。(5)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海马转录组分析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肾不藏志不寐组的差异基因共有1628个,其中上调基因上调887个,下调741个;差异基因的功能涉及神经发育、细胞发育、甘油三酯代谢、核糖体、氧化应激、炎性因子;并与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逆行神经的信号通路、慢性进行性舞蹈病有密切联系。通过组间差异基因GO分析、KEGG Pathway分析、蛋白互作分析以及肾不藏志不寐内涵,筛选肾不藏志不寐组的关键差异基因并进行验证,发现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海马显着差异基因为Gnb3、Faah、Mmp9、Twist1。(6)远志可以提高肾不藏志不寐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增加模型大鼠海马5-HT、GABA的含量、降低Glu的含量,降低血浆IL-1β、IL-6、TNF-α的含量。(7)药物干预肾不藏志不寐大鼠的海马转录组分析结果:(1)与肾不藏志不寐组相比,远志组的差异基因共有663个,其中上调240个,下调423个;差异基因主要涉及神经发育、昼夜节律调控、细胞凋亡与增殖、氧化磷酸化、能量代谢、免疫调节;并与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慢性进行性舞蹈病、非酒精性脂肪肝、I型糖尿病、哮喘的发生有密切联系。(2)与肾不藏志不寐组相比,地西泮组的差异基因共有1660个,其中上调基因732个,下调基因928个;差异基因主要涉及神经系统发育的调控、氧化磷酸化、神经元凋亡、氧化应激、能量代谢;并与帕金森病、慢性进行性舞蹈病、阿尔茨海默病、非酒精性脂肪肝有密切联系。(3)远志对肾不藏志不寐干预作用的差异基因235个,其中显着治疗作用的基因37个;差异基因的功能涉及神经元发育、γ-氨基丁酸信号通路、细胞生长调控、参与免疫球蛋白介导的免疫应答、能量代谢;并与慢性进行性舞蹈病、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I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等有关。(4)地西泮对肾不藏志不寐干预作用的差异基因753个,其中显着治疗作用的基因49个;差异基因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老化、突触的调节、凋亡的调控、多巴胺、糖原、脂肪酸、嘌呤核苷酸和嘧啶核苷酸代谢。并与慢性进行性舞蹈病、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非酒精性脂肪肝、心肌收缩、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等有关。(5)肾不藏志不寐与远志、地西泮关联的靶标基因及分子通路分析:通过组间差异基因GO分析、KEGG Pathway分析以及肾不藏志不寐内涵,筛选肾不藏志不寐组、远志组和地西泮组的关键差异基因并进行验证,发现远志有效靶基因为Faim、Pcp2、Elovl6;地西泮有效靶基因为Npr3、Trh;两药共同作用的靶点为BDNF、Gabra6。结结论:(1)肾志与不寐有着密切联系,肾不藏志是肾不藏志不寐的核心病机,补益肾脏、安神定志为肾不藏志不寐的治疗原则,远志是归经入肾的的安肾志药物,具有安神、强志、益肾的功效,是治疗志异常的首选药物。(2)D-半乳糖联合PCPA可以建立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模型。(3)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模型与衰老相关的学习记忆能力、氧化应激、凋亡记忆基因的表达发生了改变,与睡眠相关的睡眠时间、脑电图、神经递质和炎性因子的表达发生了改变。(4)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模型海马存在基因转录水平上的变化,显着差异基因功能涉及神经系统、代谢和炎症等。(5)远志可以改善肾不藏志不寐大鼠的睡眠、调节神经递质、降低炎性因子的表达。(6)远志和地西泮对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海马的神经系统和炎症相关基因具有一定的干预效应,远志更侧重对神经功能相关靶基因的调节。

蔡亚伟[7](2020)在《基于孕酮和四氢孕酮合成代谢转导途径研究PMDD肝气逆证发病及丹皮酚干预作用机制》文中认为目的:1.分别以自然筛选+居住入侵法和激素诱导+居住入侵法建立PMDD肝气逆证大鼠模型,通过行为学评价和检测血清孕酮、四氢孕酮等雌孕激素及神经递质指标,明确PMDD大鼠模型制备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建立完善符合PMDD肝气逆证病证结合大鼠标准化模型,为中医特色的动物模型研究和PMDD发病及药物干预机制研究提供参考和载体。2.以激素诱导法+居住入侵法建立PMDD肝气逆证大鼠模型,以丹皮酚进行干预,通过检测各组大鼠行为学和血清中孕酮、四氢孕酮等雌孕激素及神经递质指标含量水平,分析海马等脑区中孕酮和四氢孕酮合成代谢转导途径关键因子蛋白表达及分布,明确该途径在PMDD肝气逆证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丹皮酚的干预机制,从而部分揭示肝疏泄太过微观作用机制,为丰富和创新肝主疏泄理论增添新认识,丰富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内涵。3.用氟马西尼处理建立PMDD肝气逆证模型大鼠,以丹皮酚进行干预,通过检测各组大鼠行为学、神经类固醇和神经递质等含量水平,初步探索丹皮酚是否通过调节GABAA受体(苯二氮卓受体位点)发挥治疗PMDD肝气逆证作用,阐释丹皮酚药物干预机制,为PMDD肝气逆证临床诊疗和药物研发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1.两种PMDD肝气逆证大鼠模型造模和评价:以阴道电阻法自然筛选动情周期规律大鼠,筛选周期为三个动情周期,约12天。根据大鼠非接受期攻击打斗得分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和CMC-Na组)、模型组、氟西汀组、丹皮酚组、丹皮酚+氟马西尼组、氟马西尼组。2.以激素诱导法诱导大鼠产生动情规律周期,结合居住入侵法制备PMDD肝气逆证大鼠模型,根据大鼠非接受期攻击打斗得分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氟西汀组、丹皮酚组。3.行为学评价及药物干预:采用边造模边灌胃给药方式,用药前后,分别进行大鼠旷场、高架十字迷宫、明暗箱、攻击行为等行为学评价,在用药两个完整周期(8天)后的非接受期取材,采集大鼠腹主动脉血,断头分离大鼠海马脑区,存储于-80℃冰箱备检。4.ELISA检测大鼠外周血清中激素(孕酮、四氢孕酮、别孕烯醇酮、脱氢表雄酮)含量水平。5.UHPLC-MS/MS法检测血清中神经递质(谷氨酸、γ-氨基丁酸、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的含量。6.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海马脑区GABAARα4、β2、δ亚基,BDNF、CYP11A1(P450 酶)、5α还原酶(SRD5A2)、TSPO(PBR)蛋白表达水平。7.免疫双荧光定位法检测:GABAARα4、δ亚基,TSPO、CYP11A1(P450酶)蛋白在海马DG区的定位表达情况。结果:1.分别以自然筛选-居住入侵法和激素诱导-居住入侵法制备PMDD肝气逆证大鼠模型,并在大鼠非接受期,进行旷场(OFT)、高架十字迷宫(EPM)、明暗箱(LDB)和攻击行为评价(RIT),研究结果发现:(1)自然筛选-居住入侵制备PMDD肝气逆证大鼠模型行为学评价:与对照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在OFT中央区停留时间显着降低(P<0.05),进入EPM开放臂的次数百分比(OE%)和时间百分比(OT%)显着降低(P<0.05),在LDB明区停留的时间和运动路程显着减少(P<0.05),攻击行为得分明显升高(P<0.0001)。(2)在激素诱导-居住入侵法制备PMDD肝气逆证大鼠模型行为学评价: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在OFT中的运动总路程、中央区运动路程和中央区停留时间显着降低(P<0.05),EPM测试中OE%和OT%显着降低(P<0.01),在LDB的运动总路程显着降低(P<0.05),明区运动路程和停留时间显着降低(P<0.01),攻击行为得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01)。2.丹皮酚对激素诱导-居住入侵法制备PMDD肝气逆证模型大鼠行为学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在LDB中的运动总路程、明区的运动路程显着降低(P<0.001),进入明区的次数极显着降低(P<0.0001),攻击得分显着升高(P<0.05),氟西汀组和丹皮酚组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丹皮酚组大鼠在OFT的运动总路程、中央区的运动路程显着增加(P<0.001,P<0.05),EPM测试中 OE%和 OT%显着增加(P<0.05,P<0.001),在LDB中的运动总路程和在明区的停留时间显着升高(P<0.05),攻击得分显着降低(P<0.01)。氟西汀组在OFT和LDB的运动总路程显着增加(P<0.01),EPM测试中OT%显着增加(P<0.05),在LDB明区的运动路程和停留时间显着升高(P<0.05),攻击行为得分显着降低(P<0.0001)。3.丹皮酚对激素诱导-居住入侵法制备PMDD肝气逆证模型大鼠血清中神经递质和神经类固醇指标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Glu的含量显着降低(P<0.05),NE和DHEA的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丹皮酚组大鼠血清中Glu含量显着升高(P<0.05),5-HT、NE含量显着降低(P<0.05),ALLO 和 AP 的含量显着升高(P<0.05,P<0.0001),DHEA 的含量显着下降(P<0.0001)。与模型组相比,氟西汀组大鼠血清中Glu、ALLO含量显着升高(P<0.05),5-HT、NE、DHEA 含量显着降低(P<0.05,P<0.001,P<0.0001)。4.丹皮酚对激素诱导-居住入侵法制备PMDD肝气逆证模型大鼠海马脑区GABAAR-α4、GABAAR-β2、GABAAR-δ、CYP11A1、BDNF、SRD5A2、TSPO(PBR)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脑区中BDNF的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脑区中TSPO的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丹皮酚组和氟西汀组大鼠海马脑区中TSPO的含量显着降低(P<0.05)。各组大鼠海马脑区中GABAAR-α4、GABAAR-β2、GABAAR-δ、CYP11A1、SRD5A2 蛋白表达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5.免疫双荧光法检测GABAAR-α4/GABAAR-δ和PBR/CYP11A1蛋白在各组大鼠海马DG区定位表达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DG区中GABAAR-α4累积荧光平均强度有显着性增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丹皮酚组大鼠海马脑区GABAAR-α4蛋白累积荧光平均强度有显着性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脑区中TSPO累积荧光平均强度有显着性增高(P<0.01),GABAAR-δ、CYP11A1在各组大鼠海马DG区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双荧光标记结果显示,GABAAR-α4/GABAAR-δ和TSPO/CYP11A1蛋白在模型组大鼠海马DG区中不存在共表达增强或减弱情况;6.丹皮酚对氟马西尼处理的PMDD肝气逆证大鼠模型行为学影响:旷场测试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在中央区运动路程和中央区的停留时间显着减少(P<0.01)模型组大鼠进入中央区次数显着减少(P<0.001);与模型组相比,丹皮酚组大鼠进入中央区次数显着减少(P<0.01)。与氟马西尼组相比,丹皮酚组对氟马西尼组处理的模型大鼠旷场行为无显着性影响(P>0.05)攻击行为测试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攻击行为得分显着增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丹皮酚组和氟西汀组大鼠的攻击得分显着降低(P<0.05);与氟马西尼组相比,丹皮酚+氟马西尼组大鼠的攻击得分显着性降低(P<0.05)。7.丹皮酚对氟马西尼处理的PMDD肝气逆证模型大鼠血清神经类固醇等指标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GABA含量显着降低(P<0.0001),DHEA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氟西汀组大鼠血清中GABA的含量显着升高(P<0.05),5-HT含量显着性降低(P<0.00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NE含量呈增高趋势,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氟西汀组大鼠血清中的NE含量显着性降低(P<0.05)。结论:1.自然筛选-居住入侵法和激素诱导-居住入侵法均可成功制备PMDD肝气逆证大鼠模型,大鼠在旷场中央区的运动路程、停留时间和进入中央区次数,EPM中OE%和OT%,在LDB明区的运动路程、停留时间及攻击行为得分等行为学指标均具有明显月经周期依赖性。其中激素诱导-居住入侵法制备的PMDD肝气逆证大鼠模型,以其造模方法稳定可靠、成功率高,具备较好的可信度和实用性,较好模拟PMDD肝气逆证病证临床特征,可作为研究PMDD发病及药物干预机制研究良好载体。2.旷场测试中的中央区的运动路程、停留时间和进入中央区次数,EPM测试中OE%和OT%,LDB测试中明区的运动路程、停留时间及攻击行为测试中攻击行为得分是评价PMDD肝气逆证大鼠模型的关键行为学指标。PMDD肝气逆证发生可能与大鼠血清中GABA含量显着降低,DHEA和NE含量升高有关,丹皮酚干预可显着降低NE、DHEA含量,提高Glu、ALLO和AP的含量,进而改善模型大鼠的躯体和活动能力,缓解大鼠焦虑及攻击性行为。3.通过检测孕酮和四氢孕酮合成代谢转导途径GABAAR-α4、β 2、δ、CYP11A1、BDNF等关键分子在PMDD肝气逆证大鼠海马脑区蛋白表达和定位分布情况发现,该途径中关键蛋白TSPO、BDNF、GABAAR-α 4在PMDD肝气逆证大鼠海马脑区中的蛋白表达和分布发生异常变化,丹皮酚干预通过降低大鼠海马脑区TSPO、GABAAR-α 4等蛋白表达水平,从而发挥治疗PMDD肝气逆证作用;并且氟马西尼干预实验结果表明,丹皮酚干预作用途径可能与GABAA受体的苯二氮卓位点无关。综上所述,由孕酮和四氢孕酮合成代谢转导途径介导的GABA能系统异常与PMDD肝气逆证发生密切相关,丹皮酚可通过调节该途径介导的GABA能系统发挥干预作用,以上研究可作为PMDD肝气逆证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和治疗靶点研究提供参考和方向。

杨森[8](2020)在《拟黑多刺蚁Pv5-HT7和Pv5-HT2A受体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对蚂蚁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也称为血清素,是一种古老的单胺类神经递质,在包括线虫、果蝇和哺乳动物等的许多物种中都有发现。5-羟色胺可以调节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和行为活动,包括生殖、睡眠、食欲、学习、痛觉、昼夜节律、情绪、攻击行为、觅食、能量平衡、取食、消化、内分泌和心血管功能等。如果人类的5-羟色胺分泌异常会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例如精神分裂症、偏头痛、抑郁症、自闭症、强迫症、饮食紊乱、自杀行为等。在昆虫中,5-羟色胺参与昼夜节律、学习与记忆、聚集行为、分泌活动、发育、攻击行为、心率调控等多种生命活动的调节。5-羟色胺特异性的功能是通过结合和激活膜上的受体来实现的,目前己从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体内克隆得到了 14个5-HT受体亚型,依据它们与第二信使结合情况、药理学特征和序列同源性特点将其分为七类,即5-HT1~5-HT7,除了5-HT3属于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受体外,其它受体都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GPCRs)。从昆虫体内克隆得到的 5-HT 受体主要有 5-HT1A、5-HT1B、5-HT2A、5-HT7受体,而5-HT2B目前只在果蝇体内有发现,而5-HT受体对拟黑多刺蚁生长发育影响方面的研究,至今未见有过报道。拟黑多刺蚁(Polyrhachis vicina Roger)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性昆虫,有雌蚁、雄蚁、工蚁等不同品级,隶属于膜翅目蚁科多刺蚁属。拟黑多刺蚁具有明确的社会分工,复杂的行为活动和高级的神经调控,是研究昆虫生长发育和行为调控的良好实验材料。基于以上原因,本研究对拟黑多刺蚁Pv5-HT7受体基因和Pv5-HT2A受体基因cDNA进行了克隆;对拟黑多刺蚁不同发育阶段虫体及不同品级成虫体内这两个基因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进行了检测;对不同品级成虫的头、胸、腹部进行了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定量检测;对不同品级成虫脑部及腹部的这两个基因进行了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免疫组化定位检测;采用Y型迷宫训练方法对工蚁进行了训练。本项研究的目的是认识拟黑多刺蚁这两个基因的基本结构,并通过比对的方法从基因的角度了解拟黑多刺蚁与其它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了解Pv5-HT7受体基因和Pv5-HT2A受体基因对拟黑多刺蚁生长发育的影响,认识这两个基因对与成虫品级分化相关的脑神经系统结构及生殖系统结构的调节机制:探索这两个基因对蚂蚁学习记忆的影响。通过研究获得以下结果:1.Pv5-HT7受体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Pv5-HT7受体cDNA(基因登录号KF297572.1)的全长序列为3054 bp,包含有一个790 bp 5’非编码区和一个752 bp 3’非编码区,开放阅读框为1512 bp,编码503个氨基酸。Pv5-HT7受体蛋白的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为55.75 kDa和8.44,有一个7个跨膜结构域的疏水结构。系统进化树分析的结果显示Pv5-HT7受体与西方蜜蜂5-HT7受体的亲缘关系最近。Pv5-HT7受体蛋白序列有3个糖基化位点,3个蛋白激酶A磷酸化位点,4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以及一个酰基化位点。所有的昆虫5-HT7受体蛋白序列都有一个共同的碳末端,也就是PDZ结构域(Glu-Ser-Phe-Leu)。将Pv5-HT7受体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物种的5-HT7受体进行对比发现拟黑多刺蚁与昆虫的亲缘关系最为相近,Pv5-HT7受体蛋白与西方蜜蜂、家蚕、黑腹果蝇、菜粉蝶的5-HT7受体蛋白分别有78%、69%、68%、和55%的相似度。2.Pv5-HT7受体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表达的研究Pv5-HT受体mRNA在不同发育阶段虫体和不同品级蚂蚁的成虫体内都有表达,其中在蛹期的表达量比-和1~4龄幼虫期的表达量显着提高。Pv5-HT7受体mRNA在成虫工蚁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雄蚁,雌蚁的表达量最低。由此显示,Pv5-HT7受体可能在蛹期的发育和成虫的品级分化中起重要的作用。工蚁体内的Pv5-HT7受体mRNA高表达可能与工蚁的觅食行为密切相关。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v5-HT7受体蛋白在不同发育时期虫体、不同品级成虫和成虫个体不同部位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Pv5-HT7受体蛋白在蛹和成虫中有表达,而在卵和1~4龄幼虫中几乎不表达。而在成虫中的表达量要远远高于蛹的表达量。成虫中,Pv5-HT7受体蛋白在雄蚁整体的表达量最高,其中在雄蚁胸部的表达最高,而在雄蚁腹部的表达量最低;Pv5-HT7受体蛋白在雌蚁整体的表达量居中,其中在雌蚁头部的表达量最高,在雌蚁腹部的表达量最低;Pv5-HT7受体蛋白在工蚁整体的表达量最低,在工蚁胸部的表达量最低,而在工蚁头部和腹部的表达量都比较高。Pv5-HT7受体的蛋白质检测结果与其mRNA表达水平不完全一致,这可能与该基因在转录及翻译水平的调控机制有关,也可能与Pv5-HT7受体基因分别在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对不同品级成虫调节作用的特异性有关。Pv5-HT7受体蛋白在雄蚁整体及胸部的高表达量,可能表明雄蚁的婚飞行为,雄蚁运动器官的发达程度及运动行为的复杂程度与Pv5-HT7受体基因的调节作用有关。而Pv5-HT7受体蛋白在雌蚁及工蚁的头部表达量比较高,可能与学习记忆行为及整体的协调性有关;Pv5-HT7受体蛋白在工蚁腹部较高的表达量可能与其对工蚁消化功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有关。3.Pv5-HT2A受体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Pv5-HT2A受体cDNA(基因登录号:KJ666537.2)的全长序列有2965 bp,开放阅读框(ORF)由1926 bp组成,编码641个氨基酸,5’和3’非编码区(UTR)分别为593 bp和446 bp。Pv5-HT2A受体氨基酸序列的分子量为69.68 kDa,等电点为9.60。系统进化树显示拟黑多刺蚁Pv5-HT2A受体蛋白与红收获蚁5-HT2A受体蛋白的亲缘关系最近。Pv5-HT2A受体氨基酸序列有8个糖基化位,5个蛋白激酶A磷酸化位点,4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和3个酰基化位点。将拟黑多刺蚁的Pv5-HT2A受体氨基酸序列与其它物种的5-HT2A受体氨基酸序列进行对比发现,Pv5-HT2A受体与其它蚂蚁的5-HT2A受体具有高度的同源性。Pv5-HT2A受体与红收获蚁5-HT2A受体比较显示出84%的相似度,与黑腹果蝇5-HT2A受体比较有57%相似度。4.Pv5-HT2A受体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表达的研究拟黑多刺蚁Pv5-HT2A受体mRNA在不同发育阶段虫体和不同品级成虫中均有表达。其中卵、3龄幼虫及蛹期的表达量较高,1龄、2龄、4龄幼虫的表达量较低;成虫中雄蚁的表达量最高,工蚁的表达量明显高于雌蚁。Pv5-HT2A受体mRNA可能对蛹和雄蚁的发育以及不同成虫品级的分化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Pv5-HT2A受体蛋白在卵细胞里有高表达,在幼虫期也有表达,其中4龄的表达量最高,1龄次之,2龄低于1龄,3龄最低。在成虫中雄蚁的表达量最高,雌蚁的表达量比较低,在工蚁中几乎不表达。通过比较发现,尽管Pv5-HT2A受体在蛋白质水平的表达与mRNA水平的表达不完全一致,但在卵期的表达具有相对的一致性,而在3龄及4龄的表达不一致。由此显示,Pv5-HT2A受体基因分别在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对于维持胚胎正常发育及3龄、4龄幼虫的发育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雄蚁中Pv5-HT2A受体基因在mRNA水平的表达与蛋白质水平的表达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并且雄蚁中的表达量高于其它两个品级的成虫,由此反映Pv5-HT2A受体对雄蚁的婚飞和攻击行为以及雌蚁交配的主导行为等复杂行为的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Pv5-HT2A受体蛋白在头部的表达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工蚁、雄蚁和雌蚁。由此推测,Pv5-HT2A受体蛋白与工蚁的觅食行为以及学习记忆行为密切相关。Pv5-HT2A受体蛋白在雌蚁的腹部表达量最高,而在头部表达量最低,这可能与调节雌蚁的生殖能力有关;雄蚁的胸部表达量最高,而腹部表达量最低,这可能与调节雄蚁的运动能力有关。5.Pv5-HT7受体蛋白和Pv5-HT2A受体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Pv5-HT7受体蛋白在不同品级拟黑多刺蚁成虫脑部的Kenyon细胞、蕈形体和视叶中有强烈的阳性颗粒表达,在触角叶的表达适中,而在蕈形体根、蕈形体α叶表达比较弱。Pv5-HT2A受体蛋白在不同品级拟黑多刺蚁成虫脑部的蕈形体的唇部表达较高,而在领部和基底环表达相对较弱。Pv5-HT7受体蛋白和Pv5-HT2A受体蛋白在不同品级成虫视网膜和视神经层中的表达量最多,而在视外髓和视内髓的表达也比较强烈。蕈形体是昆虫大脑中学习记忆功能的中心,根据其表达状况分析显示,Pv5-HT7受体蛋白及Pv5-HT2A受体蛋白可能参与拟黑多刺蚁的学习记忆行为的调节;可能参与了拟黑多刺蚁视觉的调节和视觉信息的处理,与视觉相关的行为调节有关。Pv5-HT7受体蛋白及Pv5-HT2A受体蛋白可能参与了与成虫品级分化相关的脑神经系统发育和结构特点的调控作用。Pv5-HT7受体蛋白在工蚁和雌蚁腹部中生长期和分化期的卵母细胞中有强烈的阳性表达,在雌蚁腹部的卵黄形成期的卵母细胞和滋养细胞阳性表达也比较强;在雄蚁腹部的精母细胞和储精囊中阳性染色明显。Pv5-HT2A受体蛋白在工蚁腹部中的脂肪体阳性表达较弱;在雌蚁卵黄形成期、生长期、分化期的卵母细胞中和滋养细胞有强烈的阳性颗粒,在雌蚁脂肪体中的阳性表达相对较弱;在雄蚁精母细胞和储精囊中有强烈的阳性着色,而在雄性附腺、射精管以及脂肪体中的阳性表达相对较弱。由此表明,Pv5-HT7受体蛋白及Pv5-HT2A受体蛋白对于雌蚁和雄蚁生殖细胞发育的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Pv5-HT7受体蛋白及Pv5-HT2A受体蛋白可能参与了与成虫品级分化相关的腹部生殖系统发育及结构特点的调控作用。6.迷宫训练对Pv5-HT7受体和Pv5-HT2A受体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利用Y型迷宫对拟黑多刺蚁工蚁进行行为训练,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工蚁找到目标的时间越来越短。对未训练和训练后的工蚁体内Pv5-HT7受体mRNA和Pv5-HT2A受体mRNA相对表达量进行检测,发现行为训练后的工蚁Pv5-HT7受体mRNA和Pv5-HT2A受体mRNA的相对表达量都有所增加,这可能是因为行为训练会刺激工蚁脑部的5-HT水平上升,从而诱导Pv5-HT7受体mRNA和Pv5-HT2A受体mRNA表达量的增加,这说明了Pv5-HT受体和Pv5-HT2A受体与拟黑多刺蚁工蚁的学习记忆行为的调节密切相关。本研究首次从拟黑多蚁体内克隆得到了Pv5-HT7受体基因和Pv5-HT2A受体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Pv5-HT7受体基因和Pv5-HT2A受体基因与其它种类的蚂蚁或膜翅目昆虫的亲缘关系最近。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v5-HT7受体基因和Pv5-HT2A受体基因无论在mRNA水平还是蛋白质水平在不同发育阶段虫体和不同品级成虫的蚂蚁体内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由此反映这两个基因对拟黑多刺蚁的发育及品级分化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由于这两个基因的mRNA及蛋白质在拟黑多刺蚁的不同发育阶段虫体、不同品级成虫及成虫个体头、胸、腹体段内的表达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由此显示这两个基因对拟黑多刺蚁的特定发育阶段,成虫的品级分化及不同品级成虫的特异性功用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上述的研究内容之前均未见有过报道,由此表明本项研究为深入了解Pv5-HT7受体基因及Pv5-HT2A受体基因对于调节社会性昆虫蚂蚁生长发育及品级分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项研究为进一步探Pv5-HT7受体基因及Pv5-HT2A受体基因对于高等动物乃至人类的发育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所起的应有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叶城[9](2020)在《草鱼大脑和垂体中神经肽挖掘及速激肽功能鉴定》文中研究表明在脊椎动物中,大脑和垂体是机体内极其重要的器官。大脑可以通过合成与释放神经肽调节垂体激素的合成与分泌,进而参与机体生长、生殖、应激和免疫等生理过程的调控。与哺乳动物不同,鱼类的下丘脑-垂体轴缺失了门脉系统,因此调控垂体激素合成与分泌的上游神经肽变得更为庞大和复杂。基于此,本研究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组织切片技术分析草鱼不同大脑亚区及垂体的形态和显微结构,并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初步探究草鱼各脑区和垂体的功能及各脑区间的相互关系。接着,基于草鱼基因组数据库和草鱼大脑各亚区和垂体的转录组数据,挖掘草鱼大脑和垂体中的神经肽编码基因及其相关受体信息,并对它们在草鱼大脑不同亚区和垂体内的分布进行分析。最后,以挖掘出的速激肽家族的神经肽为切入点,分别研究了TAC3编码产物NKB和NKBRP以及TAC4编码产物HK1和HK2在草鱼垂体内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草鱼大脑和垂体的形态学和组织学H.E染色切片结果显示,草鱼大脑主要由6个亚区构成,包括嗅球、端脑、视顶盖、下丘脑、小脑和延脑。与软骨鱼类和哺乳类不同,草鱼大脑和垂体间无下丘脑-垂体门脉系统,下丘脑的神经元直接伸入并终止于前腺垂体内。通过分析草鱼不同脑区和垂体的转录组测序数据,本研究发现嗅球可能与生殖和免疫有关;端脑可能参与食欲和生殖的调控;视顶盖不仅在视觉系统中发挥重要功能,并可能涉及摄食行为的调控;下丘脑在摄食和生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延脑与听觉系统有关;垂体在能量代谢、器官发育和生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下丘脑和端脑不仅在结构上高度相关,其功能也存在重叠性,表明端脑和下丘脑可能是硬骨鱼类摄食和生殖的调控中心。2、结合草鱼基因组数据库和草鱼大脑各亚区及垂体的转录组数据,本研究系统地挖掘了来自23个家族共计91个神经肽前体编码基因,以及上述神经肽相对应的112个受体基因。基于RNA-seq数据,对上述基因在草鱼6个不同大脑亚区和垂体内的转录本表达水平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已有研究和本研究的结果,对神经肽及其受体在草鱼大脑和垂体的主要合成区域和功能行使位置进行了预测。3、以草鱼垂体细胞为研究对象,转录组分析表明NKB能够诱导垂体内729个基因的差异表达,这些基因涉及了激素活性、食物摄入、信号转导和代谢等。体外细胞培养和RT-q PCR结果显示,NKB在草鱼垂体细胞中可以以时间和剂量依赖的方式诱导四种厌食肽(UTS1、CART、POMCb和NMB)m RNA的表达。受体选择性和受体后信号通路实验结果显示,NKB对草鱼垂体中UTS1、CART、POMCb和NMB表达的刺激作用均能由NK3R介导。这些反应激活了腺苷酸环化酶/蛋白激酶A(c AMP/PKA)通路、磷脂酶C/肌醇1,3,5-三磷酸/蛋白激酶C(PLC/IP3/PKC)通路和Ca2+/钙调蛋白/Ca M-依赖性蛋白激酶II(Ca2+/Ca M/Ca MK-II)通路。此外,腹腔注射NKBa能够显着诱导草鱼垂体内这四种厌食肽m RNA表达。此外,摄食实验结果显示,草鱼进食后下丘脑内的TAC3a和TAC3b m RNA表达显着提高。这些结果表明,NKB是一个饱感因子,它能够通过调节垂体中厌食肽的表达参与硬骨鱼类摄食调节。4、以草鱼为研究对象,本研究从草鱼大脑和垂体中克隆得到TAC4基因及其受体NK1Rb和NK3Ra1。序列分析显示草鱼TAC4能够编码HK1和HK2成熟肽。组织表达分析表明TAC4在下丘脑、嗅球和延脑中高表达,受体NK1Rb、NK3Ra2和NK3Rb等均在垂体中有较高的表达,预示TAC4在草鱼垂体中可能发挥重要功能。通过在HEK293T细胞膜上表达NKRs,HK2对6个NKRs均有较高的激活效率,其中对NK2R应是HK2的特异性受体;而HK1仅能微弱激活NK2R、NK3Ra2和NK3Rb。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HK2能够诱导垂体细胞内1051个基因差异表达,这些基因主要涉及食欲的负调节、激素活性、受体配体结合和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通路等。在草鱼垂体原代细胞中,HK2能够以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的方式促进PRL、SLα、UTS1、NMB1、CART2和SN2 m RNA表达,而HK1对上述基因均无显着反应。为了解析HK1在草鱼垂体内的失活原因,本研究将含VFGLM基序的HK1修改为FFGLM基序的HK1突变体(HK1-M)。受体-配体反应表明,不同于HK1,HK1-M对6个NKRs展现了很高的激活效率。同时,HK1-M能够显着诱导草鱼垂体细胞内UTS1、PRL和SLαm RNA表达。此外,HK1和HK2共处理垂体细胞实验显示,HK1不能有效阻断HK2在垂体中的功能,表明HK1不是HK2的内源性拮抗剂。综上结果表明,HK2可以直接作用于草鱼垂体细胞,通过受体NKRs的介导,促进垂体内PRL、SLα、UTS1、CART2、NMB1和SN2的m RNA表达;而HK1因其FXGLM序列突变致使其功能丢失。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了草鱼不同大脑亚区和垂体的解剖学和转录组数据库,对草鱼不同脑区以及垂体的结构和功能做出了初步分析,深入挖掘了草鱼大脑和垂体内的神经肽前体及其受体基因,并以速激肽家族为切入点,研究了TAC3编码产物和TAC4编码产物在垂体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本研究有助于丰富我们对鱼类大脑不同亚区显微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鱼类神经肽的功能提供了基础。

孙晓萌[10](2020)在《电针对无昼夜节律小鼠脑及肝组织内5-HT节律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电针“肝俞”对无昼夜节律模型小鼠脑及肝组织中5-HT节律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对中枢和外周系统的生物钟节律的调节,并初步阐释电针“肝俞”对恢复睡眠-觉醒周期紊乱的作用机制。方法:1.将144只SPF级雄性6周龄C57BL/6J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正常组)、模型组、针刺组、非经非穴组,每组36只。在室温环境20℃~25℃的SPF饲养室内适应性驯化饲养1周,空白组予以常规饲养,模型组、针刺组和非经非穴组采用2h光照/2h黑暗的短时间剥夺法造模5天。造模后根据小鼠的行为学特征判断其造模是否成功。针刺组于实验第13天开始进行针刺治疗,取双侧“肝俞”穴,连接6805-AII型电针仪治疗,输出导线两端分别连接双侧穴位,电针刺激参数为疏密波4/20Hz;疏密周期为6秒,电流调节至针柄微微抖动即可,每次留针20分钟,持续治疗5天。非经非穴选择小鼠双胁下固定对照点,电针参数同针刺组。模型组每日只给予以相同方式固定,不做针刺干预。2.针刺治疗后取材,于一天内10:00(CT10)、12:00(CT12)、14:00(CT14)、16:00(CT16)、18:00(CT16)、20:00(CT20)、22:00(CT22)、0:00(CT0)、2:00(CT2)、4:00(CT4)、6:00(CT6)、8:00(CT8)共12个时间点进行断颈处死,每个时间点处死3只,用手术器械快速撬开颅骨,剥离脑组织,取出脑干组织置于固定液中备用;后将小鼠固定于平板上,用手术剪刀剪开腹部皮肤及皮下组织,暴露腹腔,取出肝组织置于-80℃冰箱冷藏。3.采用免疫组化实验检测小鼠大脑中缝核5-HT,以及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肝脏内5-HT含量,并分析数据。结果:1.造模前,各组小鼠均表现出稳定的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各组日间与夜间活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造模后,造模组小鼠开始出现狂躁、食量增加、白天活动频繁、睡眠时间不规律,造模组与空白组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0.01),说明造模成功。2.针刺治疗后,小鼠脑内5-HT节律表达显示,空白对照组存在昼夜节律(P<0.05),模型组昼夜节律消失(P>0.05),针刺组节律得到恢复(P<0.05),非经非穴组未恢复至正常昼夜节律(P>0.05)。组间比较,空白组与针刺组5-HT的节律分泌具有显着相关关系(P<0.01)。3.针刺治疗后,依据小鼠肝组织内5-HT节律表达显示,空白组具有正常的昼夜节律(P<0.01),模型组与非经非穴组昼夜节律消失(P>0.05),针刺组昼夜节律恢复(P<0.05)。组间比较,空白组与针刺组5-HT的节律分泌趋势具有显着相关性(P<0.01)。结论:1.采用2h光照/2h黑暗交替光照可使小鼠睡眠-觉醒周期紊乱,可作为复制无昼夜节律小鼠模型的造模方法。2.针刺“肝俞”可使无昼夜节律小鼠脑内5-HT节律恢复正常表达。3.针刺“肝俞”可使无昼夜节律小鼠肝组织内5-HT节律恢复至正常。

二、雌性大鼠下丘脑5-羟色胺1A和2A受体亚型的定位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雌性大鼠下丘脑5-羟色胺1A和2A受体亚型的定位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1)5-羟色胺对猪早期胚胎发育及表观遗传修饰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综述部分
    第1章 5-羟色胺的研究进展
        1.1 5-HT的合成、转运及代谢途径
        1.2 5-HT及其受体家族的组成及结构
        1.3 5-HT及其受体家族对雌性生殖的影响
    第2章 哺乳动物胚胎发育及表观遗传调控
        2.1 胚胎发育
        2.2 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观遗传调控
    第3章 哺乳动物的卵泡发育过程
        3.1 卵泡的发育
        3.2 卵泡的募集
        3.3 颗粒细胞与卵母细胞的联系
第二篇 实验研究
    第1章 5-羟色胺对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
        1.1 材料与方法
        1.2 实验方法
        1.3 结果与分析
        1.4 讨论
        1.5 小结
    第2章 5-羟色胺对猪早期胚胎表观遗传修饰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5-羟色胺对猪卵泡发育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致谢

(2)探讨5-HT系统在慢性癫痫共患抑郁大鼠中的表达与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实验仪器
        1.2 主要材料试剂
        1.3 常用液体的配制
    2 试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的饲养
        2.2 实验动物的分组
        2.3 动物模型的建立
        2.4 大鼠电极植入手术、脑电记录及脑电分析
        2.5 行为学实验
        2.6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
        2.7 PCR标本收集
        2.8 实时荧光定量PCR
    3 统计分析
结果
    1 匹罗卡品慢性癫痫大鼠模型抑郁行为和焦虑行为的评估
    2 匹罗卡品慢性癫痫大鼠共患抑郁模型的筛选
    3 匹罗卡品慢性癫痫大鼠模型中痫性发作的情况
    4 5-HTR各亚型mRNA在癫痫不伴抑郁和癫痫伴抑郁大鼠中不同脑组织的表达
        4.1 5-HTR1A mRNA在癫痫不伴抑郁和癫痫伴抑郁大鼠中不同脑组织的表达
        4.2 5-HTR1B mRNA在癫痫不伴抑郁和癫痫伴抑郁大鼠中不同脑组织的表达
        4.3 5-HTR2A mRNA在癫痫不伴抑郁和癫痫伴抑郁大鼠中不同脑组织的表达
        4.4 5-HTR_(2B) mRNA在癫痫不伴抑郁和癫痫伴抑郁大鼠中不同脑组织的表达
        4.5 5-HTR_(2C) mRNA在癫痫不伴抑郁和癫痫伴抑郁大鼠中不同脑组织的表达
        4.6 5-HTR_3 mRNA在癫痫不伴抑郁和癫痫伴抑郁大鼠中不同脑组织的表达
        4.7 5-HTR_4 mRNA在癫痫不伴抑郁和癫痫伴抑郁大鼠中不同脑组织的表达
        4.8 5-HTR_(5A) mRNA在癫痫不伴抑郁和癫痫伴抑郁大鼠中不同脑组织的表达
        4.9 5-HTR_6 mRNA在癫痫不伴抑郁和癫痫伴抑郁大鼠中不同脑组织的表达
        4.10 5-HTR_7 mRNA在癫痫不伴抑郁和癫痫伴抑郁大鼠中不同脑组织的表达
    5 SSRIs类艾司西酞普兰对匹罗卡品慢性癫痫大鼠共患抑郁模型行为学和痫性发作的影响
        5.1 不同剂量艾司西酞普兰给药前后行为学情况
        5.2 不同剂量艾司西酞普兰给药前后的痫性发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癫痫共患抑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AMPK/SIRT1/PGC-1α通路研究醒脾解郁方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抑郁症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抑郁症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1. 抑郁症病理机制中的线粒体损伤
        2. 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与突触可塑性损伤
        3. 线粒体生物合成异常与抑郁症神经元突触重塑
        4. 从“脾”论治抑郁症或成为中医治疗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实验一 醒脾解郁方对肝郁脾虚抑郁大鼠行为学及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概述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基于AMPK/SIRT1/PGC-1α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合成研究醒脾解郁方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
        概述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基于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探讨醒脾解郁方含药血清对皮质酮诱导海马神经元损伤突触重塑的影响
        概述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基于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探讨突触微环境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及醒脾解郁方干预效应
        概述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结语
    一、研究总结
    二、初步结论
    三、存在不足
    四、创新点
    五、展望
第四部分 附录
    附录1: 致谢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附录3 个人简历

(4)GPR30在女性FCDⅡb和TSC患者癫痫发生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GPR30及下游信号通路在女性MCD手术标本中的表达及分布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GPR30在女性MCD患者癫痫发生中的作用机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第四章 ~(18)F-FDG PET-CT与女性MCD患者GPR30表达的相关性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GPR30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疏肝调神”针法对失眠大鼠海马5-HT1AR、2AR和下丘脑GABAAR-α1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对照表
前言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仪器
        1.3 主要试剂、材料及制备方法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模型复制方法
        2.3 模型复制依据
        2.4 干预方法
        2.5 检测指标及方法
        2.5.1 一般情况及行为学实验
        2.5.2 戊巴比妥钠睡眠实验
        2.5.3 WB检海马5-HT_(1A)R、5-HT_(2A)R和下丘脑GABA_AR-α_1的表达
        2.6 统计学处理
        2.7 技术路线图
    3 结果与分析
        3.1 各组基本情况分析
        3.1.1 各组大鼠饮食量、饮水量的比较
        3.1.2 各组大鼠体质量增长比较
        3.2 各组大鼠行为学实验比较
        3.2.1 各组大鼠高架十字迷宫结果比较
        3.2.2 各组大鼠旷场实验结果比较
        3.3 各组大鼠戊巴比妥钠睡眠实验结果比较
        3.4 各组大鼠海马5-HT_(1A)R蛋白表达结果比较
        3.5 各组大鼠海马5-HT_(2A)R蛋白表达结果比较
        3.6 各组大鼠下丘脑GABA_AR-α_1蛋白表达结果比较
    4 讨论
        4.1 中医对失眠的认识
        4.1.1 失眠病名的历史沿革
        4.1.2 肝郁气滞型失眠的病因病机
        4.2 现代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4.2.1 失眠的病因
        4.2.2 失眠的病机
        4.3 肝郁气滞型失眠的针刺治疗
        4.3.1 临床常用针刺方法
        4.3.2 “疏肝调神”针法治疗失眠的依据
        4.4 实验结果分析
        4.4.1 针刺对失眠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4.4.2 针刺对失眠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4.4.3 针刺对失眠大鼠睡眠潜伏期及睡眠时间的影响
        4.4.4 针刺对失眠大鼠海马5-HT_(1A)R、_(2A)R的影响
        4.4.5 针刺对失眠大鼠下丘脑GABA_AR-α_1表达的影响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针刺调节失眠相关中枢神经递质受体蛋白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6)肾不藏志不寐的理论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肾不藏志不寐理论研究
    1 肾、志的含义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2 肾藏志对寐寤的调节作用
    3 肾不藏志不寐的因机证治
    4 常用安肾志的方药
    5 小结
第二部分 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模型研究
    研究一 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氧化应激、凋亡基因、炎性因子和神经递质的实验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研究二 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海马转录组学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安肾志药物远志对肾不藏志不寐大鼠镇静促眠作用的实验研究
    研究一 远志对肾不藏志不寐大鼠神经递质和炎性因子的影响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研究二 远志对肾不藏志不寐大鼠作用的海马转录组学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失眠大鼠模型的建立及中药治疗对氯苯丙氨酸致失眠模型大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7)基于孕酮和四氢孕酮合成代谢转导途径研究PMDD肝气逆证发病及丹皮酚干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梳理
    1.1 “肝主疏泄”的理论溯源
    1.2 肝失疏泄与PMDD肝气逆证
    1.3 从肝论治PMDD肝气逆证得到众多医家认可
    1.4 调肝方药与PMDD肝气逆证
    1.5 PMDD肝气逆证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1.6 PMDD肝气逆证发病机制概述
2. 实验研究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药品
    2.3 实验仪器
    2.4 实验方法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两种大鼠模型行为学指标比较
    3.2 丹皮酚对激素诱导-居住入侵法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影响
    3.3 丹皮酚对激素诱导-居住入侵法模型大鼠血清中神经递质和神经类固醇含量的影响
    3.4 丹皮酚对激素诱导-居住入侵法制备PMDD肝气逆证模型大鼠海马脑区GABAARα 4、BDNF、PBR等蛋白表达影响
    3.5 免疫荧光蛋白检测GABAAR-α 4/GABAAR -δ和PBR/CYP11A1蛋白在各组大鼠海马脑区定位表达情况
    3.6 丹皮酚对氟马西尼处理的模型大鼠行为学影响
    3.7 丹皮酚对氟马西尼处理的模型大鼠血清中神经递质和神经类固醇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两种造模方法的适用性探讨
    4.2 丹皮酚对PMDD肝气逆证干预机制探讨
    4.3 孕酮和四氢孕酮合成代谢转导与PMDD肝气逆证发病机制相关性探讨
5. 结语
6. 研究特色与不足
7.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附件
科研课题

(8)拟黑多刺蚁Pv5-HT7和Pv5-HT2A受体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对蚂蚁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5-羟色胺
        1.1.1 5-羟色胺的概述
        1.1.2 5-羟色胺的功能
        1.1.3 5-羟色胺的合成
        1.1.4 5-羟色胺的发现
        1.1.5 5-羟色胺的医用价值和药物开发
    1.2 5-HT受体
        1.2.1 5-HT_1受体家族——与G_(i/o)结合的受体
        1.2.2 5-HT_2受体家族——结合G_(q/11)蛋白的受体家族
        1.2.3 5-HT_3受体——门控离子通道受体
        1.2.4 5-HT_4受体
        1.2.5 5-HT_5受体家族
        1.2.6 5-HT_6受体
        1.2.7 5-HT_7受体
    1.3 G蛋白偶联受体
        1.3.1 视紫红质受体
        1.3.2 生物胺受体
    1.4 昆虫5-HT的研究
        1.4.1 昆虫5-HT的研究现状
        1.4.2 5-HT及其受体在蜜蜂和果蝇中的分布
    1.5 拟黑多刺蚁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拟黑多刺蚁5-HT_7受体基因和5-HT_(2A)受体基因的克隆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总RNA的提取
        2.2.2 RNA的检测
        2.2.3 cDNA序列的反转录反应
        2.2.4 引物设计与合成
        2.2.5 拟黑多刺蚁5-HT_7受体基因全长cDNA序列的克隆
        2.2.6 拟黑多刺蚁5-HT_(2A)受体基因全长cDNA序列的克隆
        2.2.7 拟黑多刺蚁5-HT_7受体基因和5-HT_(2A)受体基因全长cDNA序列开放阅读框的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总RNA的提取
        2.3.2 拟黑多刺蚁5-HT_7受体基因全长cDNA序列的克隆
        2.3.3 拟黑多刺蚁5-HT_7受体基因全长cDNA序列开放阅读框的分析
        2.3.4 拟黑多刺蚁5-HT_(2A)受体基因全长cDNA序列的克隆
        2.3.5 拟黑多刺蚊5-HT_(2A)受体基因全长cDNA序列开放阅读框的分析
    2.4 讨论
        2.4.1 总RNA的提取
        2.4.2 拟黑多刺蚁5-HT_7受体和5-HT_(2A)受体基因全长cDNA序列的克隆
第3章 拟黑多刺蚁Pv5-HT7受体和Pv5-HT2A受体蛋白质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1 分析方法
        3.1.1 基本理化性质分析
        3.1.2 蛋白质序列同源性分析
        3.1.3 蛋白质的二级和三级结构预测
        3.1.4 系统进化树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Pv5-HT_7受体蛋白质序列的理化性质
        3.2.2 Pv5-HT_7受体蛋白质序列同源性分析
        3.2.3 Pv5-HT_7受体蛋白质的二级和三级结构预测结果分析
        3.2.4 Pv5-HT_7受体蛋白序列的系统发生树分析
        3.2.5 Pv5-HT_(2A)受体蛋白质序列的理化性质
        3.2.6 Pv5-HT_(2A)受体蛋白质序列同源性分析
        3.2.7 Pv5-HT_(2A)受体蛋白质的二级和三级结构预测结果分析
        3.2.8 Pv5-HT_(2A)受体蛋白序列的系统发生树分析
    3.3 讨论
第4章 Pv5-HT7受体基因和Pv5-HT2A受体基因对拟黑多刺蚁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动物
        4.1.2 主要的试剂及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不同品级及发育阶段的蚂蚁总RNA的提取和第一条cDNA链的生成
        4.2.2 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Pv5-HT_7受体基因实时定量表达的结果与分析
        4.3.2 Pv5-HT_(2A)受体基因实时定量表达的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第5章 Pv5-HT7受体蛋白和Pv5-HT2A受体蛋白对拟黑多刺蚁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
    5.1 实验材料
        5.1.1 实验仪器
        5.1.2 主要的试剂
    5.2 实验方法
        5.2.1 蛋白质的提取
        5.2.2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5.2.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5.2.4 转膜
        5.2.5 免疫反应
        5.2.6 化学发光
        5.2.7 数据分析
    5.3 实验结果
        5.3.1 不同发育时期和不同品级蚂蚁总蛋白的定量
        5.3.2 Pv5-HT7受体蛋白在不同发育时期虫体和不同品级拟黑多刺蚁成虫体内的定量结果
        5.3.3 Pv5-HT2A受体蛋白在不同发育时期虫体和不同品级拟黑多刺蚁成虫体内的定量结果
    5.4 讨论
第6章 免疫组化法检测Pv5-HT7受体蛋白和Pv5-HT2A受体蛋白在组织中的分布
    6.1 实验材料
        6.1.1 实验动物
        6.1.2 实验仪器
        6.1.3 实验试剂
    6.2 实验方法
        6.2.1 固定脱水
        6.2.2 组织包埋
        6.2.3 冰冻切片
        6.2.4 染色程序
        6.2.5 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Pv5-HT_7受体蛋白在拟黑多刺蚁脑部的定位结果和分析
        6.3.2 Pv5-HT_(2A)受体蛋白在拟黑多刺蚁脑部的定位结果和分析
        6.3.3 Pv5-HT_7受体蛋白在拟黑多刺蚁腹部的定位结果和分析
        6.3.4 Pv5-HT_(2A)受体蛋白在拟黑多刺蚁腹部的定位结果和分析
    6.4 讨论
第7章 拟黑多刺蚁工蚁的迷宫行为学训练
    7.1 研究背景
    7.2 实验方法
    7.3 实验结果
    7.4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9)草鱼大脑和垂体中神经肽挖掘及速激肽功能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脊椎动物大脑和垂体研究概况
    2 大脑和垂体中调节机体功能的重要调控因子
    3 速激肽家族研究进展
    4 研究主要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草鱼大脑与垂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初步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2.1 主要实验仪器
        2.2.2 主要试剂
        2.3 草鱼脑和垂体组织样品获得
        2.4 石蜡组织切片的制作
        2.4.1 常规石蜡切片制作过程
        2.4.2 H.E染色
        2.5 总RNA提取
        2.6 RNA-seq测序、质控、参考序列比对和基因注释
        2.7 差异表达基因的富集分析和组织间关系分析
        2.8 RT-q PCR验证及数据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草鱼大脑和垂体的整体结构
        3.2 草鱼大脑各亚区和垂体的转录组数据总览
        3.3 草鱼嗅球的显微结构和转录组分析
        3.4 草鱼端脑的显微结构和转录组分析
        3.5 草鱼视顶盖的显微结构和转录组分析
        3.6 草鱼下丘脑的显微结构和转录组分析
        3.7 草鱼小脑的显微结构和转录组分析
        3.8 草鱼延脑的显微结构和转录组分析
        3.9 草鱼垂体的显微结构和转录组分析
        3.10 草鱼各脑区和垂体的关联分析
    4 讨论
        4.1 嗅球可能在免疫响应中起重要作用
        4.2 端脑参与食欲和生殖调节
        4.3 视顶盖在视觉系统和摄食中的重要性
        4.4 下丘脑作为潜在的摄食和生殖的调节中枢
        4.5 草鱼小脑未解之谜
        4.6 延脑在听觉系统中的潜在作用
        4.7 垂体在机体生长、生殖、能量代谢以及器官发育中的重要功能
        4.8 端脑和下丘脑—可能的摄食和生殖调控中枢
第三章 草鱼大脑和垂体内神经肽及其受体的挖掘和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3 草鱼各脑亚区及垂体总RNA提取
        2.4 转录组测序
        2.5 草鱼大脑和垂体内神经肽及其受体的挖掘和转录本表达分布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Apelin家族
        3.2 NMB/GRP家族
        3.3 Calcitonin家族
        3.4 CART家族
        3.5 CRH家族
        3.6 CCK/Gastrin家族
        3.7 GRL/MLN家族
        3.8 Glucagon家族
        3.9 GnRH家族
        3.10 INS/IGF家族
        3.11 MCH家族
        3.12 NPP家族
        3.13 NPB/NPW家族
        3.14 NTS家族
        3.15 Neuromedin家族
        3.16 NPY家族
        3.17 Opioid家族
        3.18 HCRT家族
        3.19 PTH家族
        3.20 RFamide家族
        3.21 SST家族
        3.22 TAC家族
        3.23 TRH家族
第四章 TAC3编码产物在草鱼垂体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2.1 主要实验仪器
        2.2.2 主要试剂
        2.3 转录组测序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2.4 NKBa在草鱼垂体细胞中的功能分析
        2.5 NKBa促进垂体摄食因子表达的受体选择性和信号通路分析
        2.6 草鱼NKBa在体功能验证
        2.6.1 草鱼腹腔注射NKBa
        2.6.2 草鱼摄食实验
        2.7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NKBa诱导草鱼垂体细胞的转录组分析
        3.2 NKBa对草鱼垂体细胞中CART、UTS1、NMB和 POMCb的调节
        3.3 NKBa诱导草鱼垂体细胞中CART、UTS1、NMB和 POMCb合成的受体选择性实验
        3.4 NKBa诱导CART、UTS1、NMB和 POMCb m RNA表达的受体后信号通路.
        3.5 在体实验验证NKBa对草鱼垂体内CART、UTS1、NMB和 POMCb合成的调控作用
        3.6 摄食实验验证NKB与摄食调控的关系
    4 讨论
第五章 TAC4编码产物对草鱼垂体中摄食肽的调控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2.1 主要实验仪器
        2.2.2 主要试剂
        2.3 草鱼TAC4和NKRs的分子克隆和组织表达分析
        2.3.1 总RNA提取与逆转录
        2.3.2 引物设计与PCR扩增
        2.3.3 草鱼TAC4和NKRs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树构建
        2.3.4 草鱼TAC4和NKRs的组织表达分布
        2.4 转录组测序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2.5 HKs在草鱼垂体细胞中的功能分析
        2.6 草鱼NKRs在 HEK293T细胞中的功能表达
        2.7 HK1在草鱼垂体中的功能失活分析
        2.8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草鱼TAC4和NKRs的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3.2 草鱼TAC4和NKRs的组织表达分析
        3.3 草鱼HKs和 NKRs的受体配体选择性实验
        3.4 HK2诱导草鱼垂体细胞的转录组分析
        3.5 HK1和HK2 对草鱼垂体细胞中关键DEGs mRNA表达的调节
        3.6 HK1突变体在草鱼垂体中的功能分析及受体配体验证
    4 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1 研究总结
    2 创新性
    3 存在问题
    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电针对无昼夜节律小鼠脑及肝组织内5-HT节律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研究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针灸治疗失眠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四、雌性大鼠下丘脑5-羟色胺1A和2A受体亚型的定位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 [1]5-羟色胺对猪早期胚胎发育及表观遗传修饰的影响[D]. 韩宇. 吉林大学, 2021
  • [2]探讨5-HT系统在慢性癫痫共患抑郁大鼠中的表达与作用[D]. 李娟.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基于AMPK/SIRT1/PGC-1α通路研究醒脾解郁方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D]. 任非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GPR30在女性FCDⅡb和TSC患者癫痫发生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 王中科.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2)
  • [5]“疏肝调神”针法对失眠大鼠海马5-HT1AR、2AR和下丘脑GABAAR-α1表达的影响[D]. 李昕蓉.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肾不藏志不寐的理论及实验研究[D]. 任小娟.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2)
  • [7]基于孕酮和四氢孕酮合成代谢转导途径研究PMDD肝气逆证发病及丹皮酚干预作用机制[D]. 蔡亚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拟黑多刺蚁Pv5-HT7和Pv5-HT2A受体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对蚂蚁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D]. 杨森. 陕西师范大学, 2020(02)
  • [9]草鱼大脑和垂体中神经肽挖掘及速激肽功能鉴定[D]. 叶城.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10]电针对无昼夜节律小鼠脑及肝组织内5-HT节律影响的研究[D]. 孙晓萌.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雌性大鼠下丘脑5-羟色胺1A和2A受体亚型的定位和分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